地方省属高等学校的前世今身
青岛高校的前世今生
![青岛高校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db41f7d47f1922791688e86d.png)
青岛公办高校的前世今生要开学了,这几天在火车站这片儿老是能看到大批拖着大大的行李箱,由至少一名家长陪同来报到的新大学生。
家里将近有十年左右没有孩子参加高考,所以对高考和高校不怎么关注。
这两天跟朋友说道起来,仔细数数,原来被认为高校贫乏的青岛,居然也在快速成长为一个高等教育的重要地区。
不过受制于整个山东省的高等教育比较羸弱的现实,青岛再怎么扑腾,也闹不起太大的动静来,但对比于前些年的青岛自身来说,这些年来,青岛的高校发展算是很突飞猛进了。
略微查了查资料,好像目前的驻青高校数量在30所以上,当然,这里面是各种的鱼龙混杂,如果用“公办”和“本科”这两条死标准来筛选,这个数字一下子就会缩减成8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
要说起青岛现在这些大学跟青岛的渊源,错综复杂。
在青岛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以上的,未必是青岛亲生的,比如青岛科技大学;而要杀进青岛来的外来户,却是数十年前的青岛之子,比如山东大学。
在这里不是想说青岛高校的历史,我感兴趣的是当下这8所公办本科高校在青岛的地理分布,一一列出来,还是很有意思的,能从这个侧面反映出青岛发展的趋势出来。
说青岛高校的发展,就得先说说青岛自身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开始了城市规模大扩张的历程,先是东部大开发,再是崂山和城阳的发展,然后是胶州湾西海岸的发展成了重中之重,现在又在向青岛的县级市推进。
从青岛高校的发展来看,也契合着这个节奏1.青岛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高校,全都都在94年区划之前的老城区里,这包括:当时的青岛海大,在鱼山和青岛山的山坳里;当时的青岛建工学院(青理工),在抚顺路东头;当时的青岛化工学院(青科大),在郑州路西头;当时的青岛医学院(青大前身之一),在黄台路西头;当时的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大前身之一),在抚顺路西头。
这大致上就是青岛还没有大发展之前的高校格局,用红色字体表示。
保定高校的发展历程
![保定高校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69a6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f.png)
保定高校的发展历程
保定高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02年,清政府在保
定设立了北洋大学堂,标志着保定高等教育的起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洋大学堂逐渐发展为清华学校,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1945年,解放战争胜利后,保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
同年,保定军事学院成立,为培养军队中高级指挥干部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定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8年,保定地区的高校进行了整合,保定农学院、保定冶
金学院等学校相继建立,为农业、冶金等领域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保定高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6年,河北农学院成立,为农业领域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平台。
同年,河北师范学院也在保定成立,为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师范类人才做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定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
目前,保定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
这些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保定高校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科研创新,为保定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并且,保定高
校也将继续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和影响力,提升自身在国际教育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6cae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2.png)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西北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
早在1902年,清政府便设立了陕西大学堂,是华北地区第一所以综合性大学为目的创办的学校。
经过历史的征程,陕西大学堂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北大学。
本文将从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这所大学。
一、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在陕西乾县设立了陕西儒学,后迁至西安并更名为陕西大学堂。
1909年,时任民国教育总长的张謇来西安考察,决心将陕西大学堂改为综合性大学,奠定了西北大学的发展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大学堂改由民主官员担任校董,并更名为西安起义公学。
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在西安成立。
随后,该校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大学校园曾多次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校园和教学设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被划归为国立大学,成为全国六所最高学府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改革开放后,西北大学逐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并于2000年成功晋升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二、西北大学的现代教育特点西北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
为适应21世纪的大发展,西北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并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西北大学注重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拥有一大批科研和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
学校设有多个研究院所和科研中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人文艺术等众多领域。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开展体验式教学西北大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
其中,校内科研、实习实训、书院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都得到了学校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这种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校发展简史
![学校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3d0e4c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a.png)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创办背景及历史沿革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50年。
学校的创办背景是为了满足当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成为该省乃至全国乃至国际教育界的重要学府之一。
二、学校发展阶段及里程碑事件1. 初创阶段(1950年-1960年)在学校刚刚创办的初期,面临着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难点。
然而,学校积极寻求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阶段学校主要开设了基础学科的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 发展壮大阶段(1960年-1980年)在这一阶段,学校逐渐扩大了办学规模,增设了更多的学科专业。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
3. 教育改革阶段(1980年-2000年)这一阶段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加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校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创新。
4. 国际合作与交流阶段(2000年至今)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活动。
这一系列的合作举措,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学校规模及基本情况目前,学校占地面积XXX平方米,建造面积XXX平方米。
学校设有XX个学院,开设XXX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
学校拥有教职工XXX人,其中教授XX 人,副教授XX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到XXX万册,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教学设施。
四、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学校向来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的教学成果在各类评比中屡获殊荣,学生的就业率也向来保持较高水平。
在科研方面,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资金支持。
1949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历史变迁
![1949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591bef7faf1ffc4ffe47ac3d.png)
【 作者简介】 邓小泉( 1 9 7 5 ) , 男, 江苏如皋人 , 南通 大 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 副教 授 、 博士 。
校, 暂 由中央 教育部 委 托各大 行政 区教 育部 直接 领 导 。 中央 教育 部得 视条 件 , 有 计划 有步 骤地 将各 地
了从 无到有 的突破 。1 9 5 7年 1 0月 , 高等 教 育部 与 农 业 部联合 发 出通知 , 将 高等农 业 院校 由农业 部转
交 各省 、 自治 区人 民委员会 , 以省 、 自治 区人 民委员 会 为 主和农 业 部 实 行 双 重 领 导 『 4 ] 。1 2月 , 国务 院 又发 出通知 , 将 高等 医 药 院校 逐 步 下 交 省 ( 区、 市) 人 民委 员会领 导 。据此 , 卫 生部决 定 除北 京 中医学
一
是 中央 部委 高校 下放地 方 , 使 地方 高校 实现
校( 军事 学校 除外 ) 均 负有 领导 责任 ; 各大 行政 区教 育部 均有 根据 中央 统一 的方 针 政 策 领 导本 区高 校 的责 任 。华 北 区 内 高 校 , 除 已交 由省 政 府 领 导 者 外, 由 中央 教 育 部 直 接 领 导 。其 他 各 大 行 政 区 高
兴等演进历程 , 发 展 成 为 中 国高 等 教 育 的 主 体 力 量 , 为 中 国 高 等教 育 的 发展 和 实现 大 众 化 作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 关键词】 1 9 4 9年 以 来 ; 地 方 高校 ; 部 委 高校 ; 办学体制 ; 历 史 变 迁
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
![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0eeaf39d71fe910ef12df8a7.png)
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世今生1 基本简介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6月1日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浙江大学(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1999年重组浙江大学医学院。
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多次沉浮,历经沧桑。
如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已成为国内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都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著名医学院校之一。
2 医学人才浙江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90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教授及正高职人员562人,副教授及副高职人员918人,博导133 人,硕导522人。
国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51”人才)43人。
3 学科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现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和护理系等7个系部。
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三级学科博士点49,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0个,三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4个。
拥有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和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吸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22个校级研究所,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所在地。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是浙江大学985二期重点资助的5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
4 专业分类随着浙江大学医学院迁入风景如画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其教学、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取消了传统的教研室建制,在科研上实行PI负责制,教学管理实行课程组负责制,人员归属和学科建设以学科系为单位进行管理。
新设的学科系包括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生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系、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免疫学系、病原生物学系、神经科学系、药理学系、流行病与统计学系、社会医学系、毒理与营养学系、环境医学系等12个。
河南119所高校的前世今生【三】
![河南119所高校的前世今生【三】](https://img.taocdn.com/s3/m/b59e7e3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3.png)
河南119所高校的前世今生【三】河南119所高校的前世今生【三】独立设置的省内民办本科院校黄河科技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即1994年之前的黄河科技大学。
黄河科技学院是我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创立于1984年10月。
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成为全国第一批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民办黄河科技学院的基础上建立黄河科技学院,实施本科学历教育。
黄河科技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原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于1994年由郑州大学和台北广兴文教基金会合作兴办的郑大二级学院。
2011年5月正式脱离郑州大学独立建校,改校名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独立学院)学院于1998年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实施普通高等学历教育;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施美国堪萨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学(FHSU)学士学位教育。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豫籍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捐资创办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
学校于2004年4月筹建,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为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
随着河南财经学院升格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校随之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后,根据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学校正式启动转设工作。
2012年3月教育部批准同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转设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1988年郑州中原职业大学(郑州市教委审批)从事自学考试教育。
1989年至1995年中原职业大学从事自学考试河南省气象学校、南阳路54号等七处1996年至2000年郑州科技专修学院举办学历文凭考试试点2001年至2007年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开始举办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至2010年10月郑州科技学院开班本科教育2010年10月更名为郑州科技学院郑州华信学院(民办)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华信学院创建于1997年,1998年成立郑州华信专修学院,属非学历教育,2001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从事高职高专学历教育,200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郑州华信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北海高校发展史
![北海高校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ce58e7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2.png)
北海高校发展史1. 引言北海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该地区的教育中心之一。
在北海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北海高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全面介绍北海高校的发展史。
2. 发展历程2.1 初期阶段(1950s-1970s)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海的高等教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195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不久,当地政府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1955年,首批本科院校——广西农学院在北海市成立,标志着北海高校的诞生。
2.2 快速扩张(1980s-1990s)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整体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北海高校也迎来了快速扩张的时期。
1984年,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在北海市创办,并逐渐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教育质量。
1995年,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在北海市成立,进一步丰富了北海高校的类型和专业设置。
2.3 多元发展(2000s-至今)进入21世纪,北海高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2004年,北海市政府决定将原广西农学院与广西渔业学院合并重组,成立了现在的北海渔业学院。
此外,还有一些私立高校如北海职业学院等相继成立。
这些新兴高校的出现丰富了北海高等教育的格局。
3. 学科建设3.1 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北海高校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研究团队。
近年来,北海高校在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2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北海高校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等专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北海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3 艺术与人文艺术与人文学科在北海高校也得到了积极发展。
音乐、美术、戏剧等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才。
同时,语言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也受到了重视,推动了当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什么是部属省属高校,图解部属高校历史
![什么是部属省属高校,图解部属高校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4eb4c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b.png)
什么是部属省属高校,图解部属高校历史
大家好,我是糖瓜爸爸,今天带领大家了解个教育小知识。
我国的高校分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其中最有名的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清华北大等985和许多211名校),如下图
除了教育部直属,还有教育部和所在省共建的十几所高校。
此外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工信部直属的七个高校(北航,北理工,西工大,哈工大,哈工程,南航,南理工),
上面的教育部和工信部的高校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历史上其实还有很多部属高校,只不过随着国家部门的变化现在很多部属高校都取消了,还有一些改名合并了,糖瓜爸爸也是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部属高校呀,下面我就领着大家看看过去的地质部,化工部,邮电部,交通部等各部的直属高校,一张图让你了解部直属院校的历史!。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1080d5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8.png)
学校历史沿革一、前言学校历史沿革是指学校从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的记录和描述。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成就,以及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学校创办背景我校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的创办背景是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学校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1970年-1980年)在学校成立初期,面临着资金、师资和设施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然而,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们克服了重重难点,努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学校主要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捐赠,逐渐完善了基础设施,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并逐步扩大了学校的规模。
2. 增长与壮大(1980年-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
学校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这一时期,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 现代化发展(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人材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投入。
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同时,学校加强了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在这一时期,学校的学科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幅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学校重要事件和成就1. 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学校在过去几十年中,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其中包括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多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学校”。
2.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学生交换项目和科研合作。
山东理工大学史——那些曾经的曲折与辉煌
![山东理工大学史——那些曾经的曲折与辉煌](https://img.taocdn.com/s3/m/f389e16bcf84b9d528ea7ab4.png)
山东理工大学史——那些曾经的曲折与辉煌一、学校发展沿革山东工程学院创办于1956年,当时校址在山东济南东郊桑园,也就是今天山东轻工业学院所在地。
1956年6月21日,省农业厅发布农教(56)第1377号文件,决定成立“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学校印章自7月1日起启用。
1956年9月1日,学校首届中专学生举行开学典礼,241名学生成为学校的开山弟子。
从建校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时间,学校经历了“两下三上四次搬迁”,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58年4月,遵照省农业厅的指示,学校迁往德州,更名为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
这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次搬迁。
同年8月25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学校升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成为当时山东省13所本科院校之一。
1959年7月,在全省高等学校调整中,学校又降格为专科学校。
1962年6月,省高教会议确定,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从1962年暑假起停办专科,保留中专。
这一决定,引起了师生员工思想上的混乱。
面对当时的局面,校党委一方面对师生员工加强教育,正确对待上级决定,一方面向上级建议:撤销专科、中专,改为本科,学制4年,规模400人,设农业机械化1个专业。
这份建议于1962年7月12日上报省农业厅和省教育厅。
8月4日,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山东省人委以急件形式发出《学校调整方案》,决定将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并将山东农学院和莱阳农学院的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合并到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校再次升格为本科学院。
8月13日,学校向省农业厅和教育厅提出迁校到淄博市张店区的报告。
10月29日,省人委批复,同意学院由德州市迁往淄博市。
随后开始了学校第二次搬迁工作。
自1963年元旦起正式在淄博市张店新校址办公。
1963年初到1966年“文革”前,学校在淄博经历了稳步发展的短暂时期。
“文革”期间,学校蒙受了巨大损失。
1970年,山东省进行了建设莱芜钢铁厂、山东拖拉机制造厂等十大重点工程会战项目。
西北联大留给陕南的高等教育遗产:陕西省立师专总校与分校的前世今生
![西北联大留给陕南的高等教育遗产:陕西省立师专总校与分校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e297a674168884868762d699.png)
范学院发展而成的国立西北大学教 育学系等 高校和专业承继脉络 明显。其 办学源头可追溯至 1 9 4 4年 1 月创 建 的陕西省立 师范专科 学校 总校 与 1 9 4 6年 春成 立 的 陕西省 立师 范专科 学校 分校 ( 陕南分校 ) 。早期 师资主要源于西北联大继承者西北大学及其后继学校陕西师范大学等, 有“ 师” 、 “ 工” 两源, 其前世今 生均
一
、
陕 西省 立师 范专 科学 校 总校 的创建
抗战时期 , 以迁陕的一批大专 院校、 科研院所组成西北联合 大学 , 为恢复和振兴陕西高等教育创造 了条件。这时 , 陕西教育界为培养陕西本土人才而从长计议 , 利用西北联大及后继学校等机构的师资先
后 创设 陕 西省 立 医学 专 科 学 校 ( 1 9 3 8 _ _ o 4 ) 、 陕西省立政治学院 ( 1 9 4 0年 秋 ) 、 私 立 西 北 药 学 专 科 学 校
( 1 9 4 0 ) 、 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 1 9 4 1 —0 9 ) 、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1 9 4 4 —0 7 ) 等一批本土高等学校。 其 中, 从培养本土师资人手 , 创设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 最具深谋远虑。 1 9 4 年1 月, 陕西省政府聘请西北联大原秘书处主任、 教授、 西北联大子体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大 学共聘教授黎锦熙① 、 西北联大子体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教授萧一 山、 1 9 3 7年起 即先后任西安
与西北联 大及其子体 学校或后 继 学校血脉 相连 , 是 西北联 大留给 陕 南的一笔 高等教 育遗 产。 [ 关键 词 ] 西北联 大 师 范学 院 ; 陕 西省 立 师 范专 科 学校 分 校 ; 西 北 大 学师 范 学院 ; 西安师范学院; 汉 中大 学 ; 北 京 大学汉 中分校 ; 陕西 师 大汉 中分校 ; 汉 中师 范 学院 ; 陕西工 学 院 ; 陕 西理 工学 院 [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9 . 2 9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2 9 3 6 ( 2 0 1 3 ) 0 4 - 0 0 1 1 - 0 8
云南大学校史
![云南大学校史](https://img.taocdn.com/s3/m/8e6521996bec0975f465e231.png)
云南大学校史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私立东陆大学(1923年—1930年)-- 预科、本科、附中、(1927)附中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省立东陆大学(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工学院(土木、矿冶系)、教育学院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省立云南大学(1934年—1938年)---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工学院+ 理科学系)、医学专修科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国立东陆大学(1938年—1949年)--- 5 个学院、18 个系、3 个专修科、3 个研究室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云南大学(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1950年—1958年)----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云南大学(隶属云南省政府)(1958年—至今):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17个学院、7个研究院、3个公共教学部、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山东大学的历史变迁
![山东大学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ae729feb9f3f90f77c61b17.png)
山东大学的历史沿革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
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
她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赢得了国内外良好的声誉。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清光绪二十七年)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
是年11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
首任校长是政界闻人唐绍仪(时称管理总办)。
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
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
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
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
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
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
周学熙、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
1914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学堂停办。
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四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
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
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
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1906在年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
带你走进这些高校的“前世今生”
![带你走进这些高校的“前世今生”](https://img.taocdn.com/s3/m/31dd5d7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8.png)
带你走进这些高校的“前世今生”作者:嘉鱼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2年第03期在20世纪,原铁道部有十大部属高校,在2000年改革时都已经移交给了地方政府。
这10所高校是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到中南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到同济大学),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铁道兵工程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合并到东南大学),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到苏州科技大学)。
目前,中国仍处于高速铁路发展迅猛的时期。
同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沿线国家高铁建设持续推进。
中国作为高铁大国,高铁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国家名片之一。
而且随着中国高铁的强势崛起,铁路行业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司。
这里面既包括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18个铁路局,也包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这样的科研单位,还包括像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巨无霸”建筑企业,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优秀公司。
此外,轨道交通行业还包括国内40多家地铁运营公司,以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还有大量从事配套工作的中小民营企业,别小瞧这些小企业,进入这些企业“钱景”是极其可观的。
对轨道交通行业感兴趣的同学,或者意向是填报理工类专业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这些院校。
这些院校经过合并和多年的发展,除了保持轨道交通方面的特色,其他优势学科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比如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中南大学,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学科体系。
本期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10所院校的现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里其他高校的情况。
北京交通大学院校属性:“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办学历史: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
读校史,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读校史,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https://img.taocdn.com/s3/m/bc63f49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5.png)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学校历史是学校办学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神的永恒依托,既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也是学校薪火传承、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辽宁本溪有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辽宁科技学院。
它伴随着这座城市历经风雨,走过了百年峥嵘岁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挥了自己独有的作用。
辽宁科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成立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据有关史料记载,1906年9月本溪开始设县,县公署设在本溪湖。
1907年前后成立了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次年更名为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
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地处本溪湖前大堡(溪湖前街)。
学制为一年,以后改为二年。
1921年春,师范讲习所改名为本溪县立师范讲习科,学制改为三年。
1925年,在师范讲习科院内增设本溪县立初级中学,后因校舍不够用,由本溪煤铁公司资助,另在太子河沿山坡上建筑新校舍,1927年学校迁入新校舍(今本溪市河沿小学校址)。
由于师范、初中合校上课,故有“师中学校”之称。
后来师范停止招生,遂被称为“本溪县立初级中学校”。
1935年春招生时,增设农业学校,只招了两期学生共两个班便停办了。
初中部分仍然继续招生,于1937年改为奉天省立本溪初级中学。
1938年春又更改校名为奉天省立本溪国民高等学校(工科)简称“国高”。
设采冶科,学制四年。
1939年春,省教育厅将原奉天省立第二工科高级中学最后一班采矿科学生并入本溪国民高等学校。
本溪国高在1945年以前,长期保持采矿冶金科,共八个班,学生约计450人。
1945年春又增设化工、电气班,多招学生60名。
当时学生共有九个班,学生总数为509人。
“八一五”东北光复,国民高等学校的名称遂即废止。
1945年,祖国光复后,本溪处于无政府状态,校事无人主持。
这时教员朱光璧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1927年迁入新校舍(下转封三)(上接封二)(副教授,已离休)、李玉润与孙振华、王希烈(已离休)等人研究,认为祖国既已光复,教育亦应兴起,于是,他们便把学生组织起来,编为五个班,由教员义务上课。
各大学前身
![各大学前身](https://img.taocdn.com/s3/m/7299300deff9aef8941e06bc.png)
南京师范大学
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2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1915年,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并入的国立东南大学工科成立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于全国水利局,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7年6月,河海工科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等校合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全部学生以及图书器材并入工学院土木科(1928年改为土木系),部分教师继续应聘任教,其中卢恩绪为工学院院长,张谟实为土木系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下设水利组,1937年6月成立水利系,但此后土木系水利组仍继续存在。1939年中央大学成立工学研究所,其中土木工程部下设水利工程组。1941年水利组划归水利系。1949年5月成为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建院初设水文、水利土壤改良、水利发电和水工结构等4系。1953年,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技术建筑专业、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并入。1955年,华东水利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与武汉水利学院的水道及港口水工专业对调。
1952年,“南京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建立。1956年,更名“南京航空学院”,并很快被列为国防科工委直属院校。
1956年,以南京大学航空系等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迁离南京时,留宁部分包括校舍并入南京航空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省属高等学校的前世今身发布日期2012/11/13 18:34:46省(区、市)属高校(2500多所)地方所属高校(省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2500多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
部分省份政府为做强地方高等教育,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中央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己快速发展甚至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形成: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地方性直属高校三大模式。
中文名: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简称:省属高校、地方院校类别:公立大学主管部门:省委、省政府(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属性:省部共建大学、省属重点大学所属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省部共建:省级政府与中央部委共建三大模式:211工程、省部共建、地方特色国家“211工程”(上海大学)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省属高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别行政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2500多所[1]),省属高校占了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类院校。
主要面向所属省区招生。
按照学校的规格,地方高校可大体分为:(1)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2)地方重点院校;(3)地方普通院校;(4)地方新兴院校;(5)地方高等专科学校。
此外,部分财力充分的省份,直辖市政府为做强区域高等教育,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中央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己的快速发展甚至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涌现出一批与中央部属高校并驾齐驱的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并通过错位发展,发挥特色,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教育资源雄厚的省市,以及中西部国家重点开发地区形成了:(1)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2)“省部共建”高校;(3)地方性直属特色高校的三大模式。
国家“211工程”(郑州大学)国家“211工程”(苏州大学)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省属高校)[2]是隶属于各省省委直属管理的高校,以地方上管理为主,其绝大多数以由省政府投资建设为主,部分实现地方与中央共同投资。
20世纪末,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我国高校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高校以及行业特殊性强的高校继续由国务院委托教育部、工信部和其他少数部门管理外,多数高校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
中国2600多所高校,中央部门直属管理111所,其余2500多所管理权限下放地方。
中国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所属高校。
国家“211工程”(西北大学)中国目前高校分4种管理体制:公办的本科高校行政级别是副部级和正厅级,除31所高校为副部级(副部级大学全为部属大学),其余大部分为正厅(司)级。
1.部属副部级高校:由教育部、工信部管理管理,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有党中央和国务院任命。
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
2.部属正厅(司)级高校:学校领导和领导班子由教育部党组管理、任命。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
国家“211工程”(内蒙古大学)3.省属正厅(局)级高校[3]:即由省委省政府管理的高校,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由省委、直辖市市委任免和管理(级别与2部属正厅(司)级同等级别)。
例如:上海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云南大学等,他们多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中的第一方阵,与大多数部属高校同级别。
4.省属高职高专:省属、市属、厅属的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级别为副厅级。
国家“211工程”(云南大学)国家“211工程”(四川农业大学)1.实力上乘,发展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排名靠前,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
2.原来是中央部委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或国防重点院校,后来国家学体制调整时没进入“211工程”行列,而被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省部共建大学),这类大学一般来说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一般都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属第一批次录取院校,如:湘潭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南华大学、中北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燕山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
3.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来为各省市特别指定的省属重点大学。
如: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湖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理工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
4.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各省市的特色省属院校。
如: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吉林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
国家“211工程”(南京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南昌大学)省部共建:地方高校依靠自己特色在省级政府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家对应部委支持以拓展教育经费资源、提升自身水平的战略。
历史上我国高等学校多隶属于国家不同的部委,各个部委办自己特色的高校。
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分工信部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目前的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
中央部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大多数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收到了一定的限制。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是一个省的金字招牌,省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区域内高校的发展。
面对着部属高校在省级区域布局极不均匀,只有少部分高校才能遴选进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和国家部委属高校不能扩容这样的局面,高等教育资源不发达省份的政府为了做强地方高等教育,便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己的快速发展甚至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就形成了“省部共建高校”。
国家“211工程”(湖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形式:省级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共建、省级政府与工信部共建、省级政府与农业部共建、省级政府与水利部共建、工信部与湖南省共、省级政府与铁道部共建、省级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省级政府与民政部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省级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家粮食局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省级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省级政府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共建、省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省级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地方高校2004年,教育部经过认真、慎重的论证和研究,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
此举旨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推进教育公平,更好地为西部大开发以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自2004年教育部与河南省共建郑州大学以来,截至目前,教育部已与河南、新疆、云南、陕西等17个省(自治区、兵团)签订了分别共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等22所高校的协议。
共建工作开展以来,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从宏观指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共建高校以大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教育部将视条件和可能给予省部共建高校一定的经费投入支持,对共建高校的改革、发展、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扶持,指导共建高校制订完善战略发展规划、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在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对共建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扶持共建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吸收共建高校参加教育部召开的直属高校的重要会议,进一步推动其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相互学习和信息交流。
国家“211工程”(福州大学)国家“211工程”(安徽大学)河南省郑州大学(2004年2月27日)新疆自治区新疆大学(2004年3月11日)云南省云南大学(2004年3月11日)广西自治区广西大学(2004年3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2004年5月1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大学(2004年5月25日)西藏自治区西藏大学(2004年9月20日)青海省青海大学(2004年12月5日)江西省南昌大学(2004年12月15日)贵州省贵州大学(2004年12月23日)山西省山西大学(2004年12月24日)宁夏自治区宁夏大学(2005年4月22日)陕西省西北大学(2009年3月22日)河北省河北大学(2005年11月10日)湖南省湘潭大学(2005年12月17日)吉林省延边大学(2005年12月25日)海南省海南大学(2007年12月24日)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3月16日)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6月8日)除了省级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外,另一大的共建院校群体当属工信部与省级政府共建高校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