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c60e1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6.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思维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思维训练课程、举办思维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的思维方法和策略。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整理和表达;提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元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教授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组织讨论课、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辩论;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构思和表达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和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组织创意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该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8d322e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5.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锤炼。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阅读素养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
一、阅读素养的培养阅读素养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文本的整体和局部内容,以及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重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积累词汇和阅读各种语言表达丰富多彩的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文本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并且要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倾向。
其次,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只有在阅读中有兴趣、能够专注,才能产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阅读,例如阅读小说、新闻、科技文章、历史故事等等,并且在阅读中发现乐趣和价值,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最后,要注重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培养。
遇到不懂的单词或难以理解的句子时,要学会使用上下文语境、猜词汇的方法来推测其含义,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速度的调整、重复阅读、提问自己等方式来提高阅读效率。
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阅读、写作、思考等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想象和思维,产生新的思路和观点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提升他们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
首先,学生需要学会拓展思维空间,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通过变换角度、比喻、比较、猜想等方式来拓展思路和观点。
其次,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质疑传统观点。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开始自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且也要允许自己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和思辨。
最后,学生需要培养勇于尝试和错误纠正的能力。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91fea3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d.png)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文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关:必须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大力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升思辩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必须鞭策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自学中,以及在生活中,秉持对美的崇尚,培育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必须并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认知和认同文化多样性,高度关注当代文化,自学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一流文化的传播。
这样明确的概括语文的核心素养是第一次,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王宁教授提醒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课程实施中要注意四个问题:第一,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第二,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第三,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第四,实实在在做好探究、创新的教育。
一、首先,必须明晰修订版关于语文的定位就是“语文课程就是一门自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自学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和“综合性”应就是语文课程实行中不容偏移的关键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的教育必须和它融合在一起。
打牢基础,就必须深入细致狠抓听到、说道、念、写下、练习等环节,只有这样,就可以同时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二、其次,语文教学要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
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用恰当的方法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观ai实基础,发展思维,注重读文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教和学都要坚持语文学习的基本万法,亦少希的,众,促使语文核心书思考、积累梳理和运用实践,提高审美能力,理解和传承健康优秀的文化,促使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提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9ef348c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1.png)
摘要: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深入的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做出引导,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往后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前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融入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有着差异化的核心素养。
就小学语文来说,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能力上获得有效提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一、有效互动,感知文本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和知识积累方面都有待提升,这就意味着学生很难凭借自身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问题。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寻找恰当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引导,考虑到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及教学有效性,可以发现交互式的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循着教师的思维路径思考问题,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亲切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正如学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就近结成小组讨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争斗呢?如果同学们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呢?”教师提问以后学生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当学生结束讨论以后,教师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出来。
如此一来,学生们就会摆脱以往的接受式学习,转而变成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在和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引导,既要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也要防止学生过度随意导致教学效率受到消极影响。
正如有学生回答“蔺相如肯定是畏惧廉颇的威势,所以才不敢和他斗争。
”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引导“那为什么廉颇敢于面对秦王的威胁呢?”,当学生觉得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逻辑性思维考虑问题,“如果蔺相如不是因为胆小,那么肯定就是因为其他的因素”,然后在转到“将相和,平天下”上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617dd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6.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备较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内涵1. 听的能力:听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理解口头语言信息。
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听力技巧,如倾听、理解、分析和评价等。
倾听:倾听是理解口头语言的基础,学生要学会认真聆听,捕捉关键信息。
理解:理解是听力能力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情感和观点。
分析: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提取主要内容和观点。
评价: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2. 说的能力:说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清晰:清晰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流畅:流畅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要连贯,不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逻辑:逻辑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使听者能够理解。
3. 读的能力:读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书面语言信息。
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学生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论点和论据。
分析: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和写作手法。
评价: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4. 写的能力:写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准确性:准确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避免产生歧义。
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语言要连贯,不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1. 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05ee0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7.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1. 引言1.1 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性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的时代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加灵活、高效、创新的思维能力来适应未来的挑战。
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性显得尤为迫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
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更能引领我们更加有效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助力学生未来的发展。
1.2 引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思维水平。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知识获取、运用和创新的基础。
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评价语文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和创新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类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和创新语言,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引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80dae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d.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
首先,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要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和运用方法,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从而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表达更加贴切;要掌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也不仅仅是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还包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只有真正理解了语言所承载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与语言建构与运用密切相关。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阅读和写作中,学生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这些思维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要通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在写作时,要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构思和组织,这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思维能力又能促进语言的精准表达,使语言更加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情感之美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模仿和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学评论来表达对作品美学价值的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使命。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通过语言文字得以传承。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b196b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5.png)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具备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以下是具体的表述:1.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语言思维等方面。
2.思维发展: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
3.审美创造:学生能够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并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4.文化自信: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语文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各个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课程整体目标。
2.科学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全面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全面、完整,涵盖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4.层次性原则: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5.突出重点原则: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6.可行性原则: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de898943b9d528ea80c7798c.png)
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一核心素养的训练?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顺向联想思维、逆向反转思维、探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训练。
通过这种思维训练,能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不断地迸发奇异的火花,培育有个性、有深度的人格。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创造力有人预言:未来十年的发展,什么会暴涨?人才,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以,面对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呢?有人认为:“科学思维就是学生主体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帮助的。
近年来,各地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高中新课标修订,新增了“核心素养”的说法,其中就提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一核心素养的训练?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作文训练中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习与思维》中说到:“思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
”这就是说,培养逻辑思维,就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训练以下三个过程:第一,理解概念,弄清问题实质。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美丽的守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在审题训练时,我就要学生首先搞清楚几个问题:什么是记叙文?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题目所隐含的信息是什么?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要弄清问题的实质就要通过深入分析概念每个要素,并综合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来实现。
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
![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66f150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2.png)
新课标核心素养解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语感。
在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被视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在掌握语言文字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逐渐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和思维活动的结合,逐步提高其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
在新课标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被视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中,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文学鉴赏和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
在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被视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中,感受文学的美感和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写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新课标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被视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学习多元文化,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0608f3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7.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
言文字,同时也能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现代社
会中,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而语文学科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学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能够理清思路,推理分析,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和表达。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从阅读中开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精选课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使学生在阅
读中理解推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逻辑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和论证,从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逐渐形成辩证思维、严密思维和辩证推理的能力,提高语文素
养。
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评价和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思维发
展与提升的过程,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测验、讨论等
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不足和问题,指导学
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师还可以通过批改作文、指导阅读等方式,针对学生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在评价和反馈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改进,最终达
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5bfedb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5.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的教育领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备受关注。
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更是其全面发展和未来生活的重要基石。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积累词汇、语法知识,掌握语言的规则和规律,从而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写作中,能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在口语交流中,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让他人易于理解。
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还包括对语言的感知和领悟能力,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构思、组织和整合,这都有助于思维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学习议论文写作,需要学会提出论点、寻找论据、进行论证,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阐述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高层次要求。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可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文学形象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等。
同时,还能够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比如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诗歌、散文等。
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新课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目标
![新课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bfa82be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5.png)
新课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目标1. 新课标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目标,那可太重要啦!就像盖房子要先有坚固的基石一样,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呀!比如你要表达自己的心情,没有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怎么行呢?2. 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目标,哎呀呀,这简直是让你的大脑变得超级厉害的魔法!就好比给你的思维装上了翅膀,能带你飞到各种奇妙的地方。
像遇到问题时,你能迅速思考出解决办法,不就是思维发展的体现吗?3.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目标,哇塞,这能让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如同在生活中找到那些闪闪发光的宝石,比如欣赏一首优美的诗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多棒呀!4.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目标,嘿,这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呢!就像你了解了古老的故事,然后把它们传递给后人。
比如说端午节的习俗,不就是文化传承的例子吗?5. 语言建构与运用不就是让你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吗?就像你想告诉朋友一件好玩的事,能说得绘声绘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多有意思啊!6. 思维发展与提升难道不是让你变得更聪明吗?就好比下棋,你能想得更远,布局更妙,这难道不厉害吗?7. 审美鉴赏与创造不就是让你感受生活中的美吗?像看到美丽的夕阳,能由衷地发出赞叹,这感觉多好呀!8. 文化传承与理解不就是让我们记住自己的根吗?比如说过年时的各种传统,不都是文化的传承吗,这多有意义啊!9. 新课标语文的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真的是超级重要的呀!就像组成一幅美丽拼图的各个部分,少了哪个都不行呢!想想看,要是没有它们,语文学习会变成什么样呢?10.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素养目标,真的是语文学习的宝藏啊!难道你不想好好去挖掘它们,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吗?我的观点结论:新课标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对于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提升这些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a5e1f3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4.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阅读、写作和表达三个方面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语文学科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并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挑选富有吸引力的阅读材料,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阅读与音频、视频等元素相结合,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如快速阅读、略读和精读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3. 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非文学作品,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是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的常用表达方式,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渐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写作是一项需要思考和沟通的任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心得,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开拓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实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29a64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a.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个学习语文的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其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以达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开展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更加缜密、头脑更加敏捷。
语文学科中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思维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1. 阅读思维训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思维升华。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写作是整合思想和表达水平的过程,是思维升华的重要途径。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思维敏捷度和逻辑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写作比赛、布置写作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二、交流互动交流互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交流互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逻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广泛、丰富,学习任务繁重,但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则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条分缕析、多角度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语文学科中的精彩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思考语文学科的内容繁多,有时容易让学生在某些问题上陷入困惑。
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引导思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升华。
五、创造空间创造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b01125c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7.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和培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将从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学科,更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教师可以使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等。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课程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公开演讲和辩论比赛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学习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a33a76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d.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语文学科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一直被认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文学学科,更是一门涵盖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核心素养也是多元的。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涵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学生家长们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顺思维,从表层现象到深层次规律的思考过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维和逻辑分析。
教学内容中可以注重一些启发性的教材,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要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而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比如解析句子成分、排列句子的顺序等。
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信息或者观点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证和批判。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语文学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只有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充分的信息,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提出批判性的思考。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辩证和批判思维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只有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传达给他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还包括了学生总结思维的培养。
总结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形成一定的结构和框架,方便后续的学习和应用。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9205d82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0.png)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个维度。
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维度。
它强调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话语形式和意图,以及精确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有效沟通。
这一维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词汇,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
语言的产生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的需要,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
语言建构包括构造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能够被理解的句子;语言运用则以相互理解为目标,需要满足一些语用学和商谈伦理等规范。
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可理解为愿意进行真诚对话,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意图,并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种能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也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对话,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练习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
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和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欲望。
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品质思维发展与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与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密切相关。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也在不断发展。
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最终形成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而思维品质则反映了每个人智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b84fd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a.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需要具备更加灵活、独立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的往往是对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太多的着墨。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和启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研究意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通过深入研究语文教育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语文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
研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以及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
2. 正文2.1 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思维发展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
语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
古代议论性散将化内质与思维逻辑融为一炉,我们完全可以把握语言的情感与思想中,去捕捉其思维脉博,充分地感受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人教版语必修3第三单元,选的是四篇古代议论性散,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和《师说》,它们虽不全是典型的议论,但每一篇都可以从议论的角度进行挖掘。
我们不妨表格例示如下:…
课题
思维结构
思维方法
思维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解惑
比较思维
纵向深刻
劝学
观点——内质
联想思维
横向丰富
过秦论
史实——原因
因果思维
灵活敏捷
师说
新论——反观
对比思维
批判创新
具体说,《寡人之于国也》是特殊的议论性散,运用对话体,所以呈现的思维结构是:疑问——解惑,即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接着由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阐述了孟子“仁政”主张。
这一结构(问题——根——办法)与议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总体是一致的。
《劝学》与《寡人之于国也》,算是较为成型的古代议论,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然后从“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这三个方面是中心观点的内质所在,意在表明: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作用巨大,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过秦论》也算特殊的议论性散。
前面四个自然段都是
史实叙述,最后一段才是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阐述,揭示了原因所在。
在史实的安排上并没有平铺直叙,重心放在秦的“崛起——扩展——一统天下”三个阶段,最后是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这样的安排突出的是“攻(创业)”“守”之变,与秦覆亡原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成了立论的厚实基础。
《师说》接近现代议论,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再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后,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的缘由。
韩愈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一思想是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错误观念的反叛,极具进步意义。
这一组古代议论性散的学习,有助于议论性思维力的培养。
大致说,有如下三方面:
一、有助于议论写作的思维建模
我们知道,议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议论的行结构。
议论的思维模式有四种,分别是横向辐射思维、纵向挖掘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相应的议论结构就是分论点式结构、纵向议论结构、反驳式结构和辩证结构。
《寡人之于国也》运用的是纵向挖掘思维,由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现象,到“民不加多”的原因分析,最后到解决方案的提出。
这在议论中叫层进式结构,一般是按“现象——实质——根——危害——办法”。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议论性思维建模意识的灌输。
《劝学》呢,运用的是纵横结合的思维模式,由中心论点到三个方面,这是原因挖掘;在论证中心论点分三个方面,这又是横向展开,相当于三个分论点。
《过秦论》总的说,先是纵向挖掘,由“史实”到“原因”,在原因分析时,则是先分析,后得出结论。
而在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时,则按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横向展开。
《师说》属于驳立结合的,第一、三段是立论,第二段是驳论。
通过古代议论性散的学习,我们要明白,议论无论是总分、并列结构,还是层进、对比结构,其实都不是绝对独立的。
而思维模式有多样,如分论点式结构、纵向议论结构、反驳式结构和辩证结构,但总的说,最基本的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结构。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需要,把握基本,再灵活建模。
二、有助于议论分析方法的学习与把握
议论,除了论点与论据外,是少不了分析的。
四篇古代
议论性散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议论,但我们还是可从中学到一些分析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高超的分析说理艺术。
集中体现在取譬设喻。
你看他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先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又如他批评统治者的虐政: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接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由此,可知孟子娴熟运用比喻、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了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王道主张的目的。
《劝学》更不是空口讲道理,全用20个比喻,把抽象的有关“学习”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分析,荀子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有时用同类事物设
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其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们从中明白道理。
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我们思考。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这样的比喻分析,实在是值得学习。
《过秦论》同样注重分析。
在论证上一是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二是对比分析。
其中对比分析十分精彩,集中在第五段,贾谊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
这样的分析令人信服。
《师说》中的分析方法更为多样,不单有正反对比分析,又有实例分析,还有辩证分析。
不仅有顺向分析,还有反向分析。
不仅有“立”,还有“驳”。
当然现代议论,分析方法不止以上这些,但这一些是主要的。
三、提高思维品质,向思维至高点进发
议论比记叙更讲求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体现出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特点。
可以说四篇古代议论性散,其思维品质是不容低估的,“深刻”,要求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
这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中是比较突出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要求立论新颖,思想独到,《师说》可列其中。
从议论性散中捕捉散家的思维特点,是为了我们自身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语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