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蹈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舞蹈的认识

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

农耕文化

居住在北方的朝鲜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在接受汉族农耕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善种水稻的民族。傣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和中原友好往来。公元9世纪,傣族先民已使用牛和象耕田种植水稻,并有相当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

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多是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多擅长水稻栽培,喜食大米,和古代百越人有着血缘关系的民族。如傣族、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他们的习俗与舞蹈,至今仍保存有古越人的遗风。中国农耕文化型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但各民族又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情趣

仪式文化和图腾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着咆哮奔腾的宽江长河,或围绕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闪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像,击石的铿锵伴随着鼎沸的呐喊欢唱;头饰彩羽,身披兽皮的人们……从日出跳到日落,从黄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国舞蹈史》)这就是

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精彩的描述。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动作程序。以使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本体的佑助。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仪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人们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现实,沟通神灵,于是不同部落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还有铜镲舞,这种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

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时边打唱。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除了认为万物有灵外,还信奉氏族的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和标记。涂尔干在分析图腾崇拜时认为,在氏族成员之外“存在着支配他们同时又支持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成员所激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深入氏族成员的内心,并且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这种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如

图腾。于是某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图腾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员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

民俗生活

流传于甘肃临夏附近的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的保安族民间舞蹈。一般在婚礼上由众人跳,以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东乡族民间舞蹈。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临夏的东乡而得名。这里每逢结婚娶亲热闹非凡,新媳妇接进夫家,亲友们都要前去唱“哈利”(恭贺新禧之意),以示祝贺。巴郎鼓舞土族民间舞蹈。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康多乡,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夜幕降临时,当地的土族群众喜欢手提盏盏纸糊的红灯笼,由各村寨汇集到广场上,围绕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种短把鼓)舞,以庆人寿年丰。安昭是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欢乐、喜庆、吉祥的舞蹈。安昭的唱词内容基本上分春节和婚庆两种,春节时跳的安昭,唱辞旧迎新、盼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愿全村老少平安等内容;婚庆时跳的安昭,则表达祝愿新婚夫妇永远幸福、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等意思

狩猎与战争

从历史上看,集体围猎无疑既是最为古老的狩猎形式,早在蒙古

部落时期既已有之。延之元代,无论哪一种狩猎方式都很盛行。对于蒙古人来说,野外狩猎既是生活劳动,也是娱乐活动,同时也是教习骑射,训练军队的好方法。《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命令大将速别额率军追击被击败的蔑儿乞残部。临行前成吉思汗训诫说:"其为禽鸟飞上天也,汝速别额台,不为海青飞去拿之欤?其为獭而掘入地也,汝速别额台,不为锹凿寻而追及之欤?"显然,成吉思汗的这段话训令,其实是引用了一首古代的猎斗智歌。蒙古族猎手在山林中狩猎,每当有所猎之后,照例要载歌载舞,表达其欢娱之情。他们分别扮演猎人和动物,模仿野生动物的动作神态,彼此诘难,相互斗智,在对抗中再现自己的狩猎生活500年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有许多“狩猎舞”。500年前,西双版纳的一位祜巴勐,写了本名为《哇雷阿塔乃甘哈傣》(《论傣族诗歌》)的书,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晚期,人们有了“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狩猎也有了一些猎俗和仪式,“狩猎舞”也较为成型。

古代蒙古族为了争取自由、和平,巩固其自身统治地位,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战争舞蹈在战争的胜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蒙古人在出作战之前,都要举行隆重誓师仪式并跳起雄壮激烈的誓师舞蹈。这样的誓师舞,一般都由最高军师统帅亲自帅领,出征将士共同参加,挥动刀矛集体舞蹈之。例如,成吉思汗被推举为孛儿只斤部可汗之后,他和札木合的友谊宣告破裂。后札木合在弘吉剌、朵鲁班等部落的拥戴下,自称"局儿汗",并且兴兵讨伐成吉思汗。《元史》记载:"会于犍河,共立扎木合为局儿汗,盟于秃律别儿河岸,

为誓曰:'凡我同盟,有泄此谋者,如岸之摧,如林之伐。'誓毕,共举足踏岸,挥刀斫林,驱士卒来侵。"这里所说的"举足踏岸,挥刀斫林",实则誓师舞蹈,其基本动作仍然是踏足,保持着"迭卜先"的古老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