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寒暖湿燥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祛湿: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燥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湿: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渗湿: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药物的区别:渗湿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燥湿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连,黄芩等。
化湿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
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
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
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利湿: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利湿就是以通利水道。
常用药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等。
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一)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
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疸。
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中华医学】人体寒湿分五级,你是第几级寒湿

在中医的病理中,有五邪,风,寒,湿,燥,热(⽕),这五邪使⼈体的脏腑阴阳⽓⾎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可以说,这五邪是⼈体疾病的源头所在,是⼈体健康的障碍。
在这五邪⾥,寒和湿是最常见,最易发,也最棘⼿的,⼏乎⽣活中所有的常见病和易发病都与寒和湿息息相关。
所以说,在现代⽣活中,除寒祛湿是我们必须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除寒祛湿,才能⾝轻健康;只有除寒祛湿,才能养颜润肤;只有除寒祛湿,才能永葆青春。
俗话说:“万恶淫为⾸,⽩病寒为先。
”现代社会⾥,寒是最多见的。
为什么呢?这是由我们现在的⽣活,⼯作现状导致的。
⼈们越来越追求时尚的同时,却忘了穿⾐最基本的作⽤是为了保暖,导致受寒⽽不⾃知;夏天经常喝冷饮,吹空调等,没想到你在舒舒服服的时候,寒⽓却悄然⽽⼊;上班族经常久坐,加班熬夜,寒⽓也乘虚⽽⼊……当寒⽓⼊体,则⽓⾎不畅,全⾝得不到滋养;寒⽓⼊体,则经络不通;寒⽓⼊体,则脏腑失调,各种与脾胃,⼼肾,肝脏,肺等疾病就会上⾝……我们的⾝体状况如何,阳⽓是不是虚,体内是否有寒⽓,最佳的⽅法就是问⾃⼰“冷不冷”。
⼈体之所以怕冷有两类原因:⼀类是阳⽓亏虚,体内“燃料”不⾜,温煦机体的热度不够,这就是“阳虚则寒”;另外⼀类是外来阴寒之⽓⼊侵,损伤了⼈体的阳⽓,导致怕冷,这就是“阴盛则寒”。
总之感觉怕冷,就表明阳虚有寒⽓。
《黄帝内经素问·⽣⽓通天论》中指出:“阳⽓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阳⽓充⾜时,就会精神焕发,⽽且阳⽓的温煦能够使⼈的关节,筋脉柔韧有度。
反之除了怕冷外,也容易引起关节僵硬,疼痛等症状,体内各个脏腑阳⽓不⾜,也分别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阳虚——⼼阳虚是指⼼阳不⾜,则⼼脏失去濡养,易出现精神疲乏、⼼悸⼼慌、⼼胸憋闷、⽓短、⼼⼞发凉或者⼼痛等症,并且失眠多梦。
⼼脉运⾎⽆⼒、⾎⾏不畅,所以⾯部呈⽩,唇⾆呈青紫⾊、⼿脚冰冷。
★脾阳虚——脾阳虚⼜称脾虚寒。
脾阳虚衰,则运化功能失调,易出现⾷少不消化、恶⼼呃逆、嗳⽓泛酸、腹胀腹痛、肢体⽔肿、⼤便稀溏的现象。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每个⼈的体质都有差异,它受遗传、年龄、性别、⽣活环境、饮⾷习惯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体质的分类⽅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寒热、虚实、燥湿来分类,⼤多数⼈都会表现出某⼀⽅⾯的偏向,应通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的原则来调养,也有⼀些⼈没有明显的体质特征,属于⽐较平和的,这类⼈对⾷物的适应⾯⽐较⼴。
⼀、寒性体质的表现寒性体质⼀般表现为:经常四肢冰冷、脸⾊苍⽩、有贫⾎倾向,平常怕冷、但也容易虚⽕上炎,喜欢吃热饮及热⾷,容易疲劳,神疲乏⼒,⾝体抵抗⼒较差,体温偏低,易出汗,⾎压偏低,⾆苔较厚,不易⼝渇,⼤便稀薄,容易腹泻,尿多⾊淡,性格偏安静内向,⼥性经期常推后,男性易阳痿。
寒性体质的调养法“寒者热之”是寒性体质者的饮⾷原则。
宜温热饮⾷,避免过于寒凉,宜适当饮酒,选择⾷物时,多选温性、热性⾷物,如⽺⾁、⽜⾁、虾、⼤枣、⽣姜、葱、蒜、花椒、茴⾹、⾁桂、龙眼⾁、⾲菜、洋葱、核桃仁等,少吃寒凉性⾷物,少吃冰镇冷饮及凉茶。
⼆、热性体质的表现热性体质⼀般表现为:经常发热、上⽕、⼝⼲⾆燥,爱喝⽔,⾯红⽬⾚,怕热不怕冷,⼿脚⼼发热,⼿⼼易出汗,不喜热饮,最爱冷饮和冷⾷,体温偏⾼,⾆苔厚⽽黄,有⼝臭、脚臭,容易发炎、出⾎和⽣疮疖痈肿,便秘或⼤便⼲燥,尿少⾊黄,脾⽓⼤,性⼦急,⾎压偏⾼,易头晕、头痛,容易烦躁、紧张、兴奋,⼥性⽉经常提前,男性易早泄。
热性体质的调养法“热者寒之”是热性体质者的饮⾷原则。
宜常温偏凉饮⾷,避免过于燥热,宜多饮茶,少饮酒,选择⾷物时,多选凉性、寒性⾷物,如鸭⾁、鱼⾁、绿⾖、菠菜、苦⽠、黄⽠、茄⼦、冬⽠、海带、紫菜、梨、柚⼦、百合等,少吃温热性⾷物,少吃煎炸、烧烤、⽕锅等。
⼀般来讲,男性偏热者较多,⼥性偏寒者较多,随着年龄增长,体质也会出现变化,⼉童普遍偏热,⽽⽼⼈普遍偏寒。
三、实性体质的表现实性体质是指体内实⽕⼤、邪⽓盛,易⽣阳盛、积⾷、疲热、湿滞、瘀⾎等引起的病邪。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秋燥分温凉对证能祛燥

秋燥分温凉对证能祛燥作者:梁晓春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2年第9期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教授梁晓春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人体极易感受燥邪。
具体来说,秋天天气的主要表现是干燥,亦称为“秋燥” 。
秋燥易耗伤津液,使人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皮肤粗糙,甚至出现频繁的咽痒及干咳,还有人会出现便秘,甚则痔疮出血、皮肤皲裂等。
所以,秋季的保养应以养肺润燥为根本。
但随着气温的变化,秋季的燥也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立秋至处暑,气温较高,时有阴雨,此时多为温燥;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此时多为凉燥。
因其燥邪的不同,两种燥证保养方法和用药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温燥温燥是指初秋人体感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也就是秋燥偏于热者。
临床上初起表现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多质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红少津,治疗原则为清燥润肺。
【常用方剂】桑杏汤是治疗温燥的轻剂,由杏仁、梨皮各6克,桑叶、沙参、浙贝、香豉、栀皮各10克组成。
咽喉干痛甚者,可加马勃10克,板蓝根15克清热解毒,利咽止痛;大便秘结者,可加用大黄6克泻热通便;心烦口渴者,可加用天花粉、生石膏各30克清热生津止渴。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的重剂,由霜桑叶、麦门冬各10克,石膏12克,人参2克,甘草3克,胡麻仁、阿胶、杏仁、枇杷叶各9克组成。
若痰多质黏,加浙贝母10克、瓜蒌30克清热化痰;高热者加羚羊角粉0.6克清肺解热。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燥润肺。
如果不方便吃汤药,也可选用秋梨膏治疗。
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具有养阴生津、清热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
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凉燥凉燥指晚秋人体感受凉燥之邪,肺津受损而出现的症状,也就是秋燥偏于寒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干鼻塞、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少津等,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生活中的中医常识-寒凉温热平

生活中的中医常识-寒凉温热平
中医常识中,食物、药物以及身体本身的属性可分为“寒、凉、温、热、平”五个属性。
寒:具有寒性的食物或药物容易导致体表及内脏脏器寒凉,引起手脚冰凉、烦躁、腹泻、尿频等现象。
例如:西瓜、西药等。
凉:具有凉性的食物或药物可凉血、清热、润肺,适用于体内有热、发热或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的人。
例如:绿茶、绿豆等。
温:具有温性的食物或药物有助于温补身体,增强体质,治疗寒湿病疾。
例如:生姜、茴香、羊肉等。
热:具有热性的食物或药物容易上火,导致口渴、手脚心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加重。
例如:辣椒、牛肉等。
平:具有平性的食物或药物无明显的寒热属性,可以调和各种属性的食物或药物,达到平衡效果。
例如:米饭、小麦、豆腐等。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都与这五个属性有关,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搭配食物和药物,可帮助保持身体健康,缓解疾病,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病机十九条中的热与寒

病机十九条中的热与寒《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热〃与〃寒〃的病机解释,以及它们的临床指导作用。
Oi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本条辨析病机的着眼点是水液的澄澈清冷,其中水液的概念,包含范围甚广,诸如痰液、尿液、脓液、鼻涕、汗液、大便性状、带下的性状等。
澄澈清冷,是稀薄、清冷、透明之意,这是确定寒性病机的要点,此正与另一条病机中〃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相对应。
从临床实际看,水液的性状确然是诊察寒热的关键所在。
说明《内经》所示,皆为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例如,咳痰清稀者,多属寒痰,宜温化;小便清长者,多肾阳不足,宜温补肾阳;外科疮疡中,脓液清稀者,多属阴证,宜补气温阳托疮;妇科中白带清稀者,多属寒证,或寒湿下注,或脾肾阳虚,治当温散寒湿,或健脾温肾;鼻涕清稀者,多为寒邪侵窍,治宜祛风散寒辟浊;腹泻大便清稀如水,或如鹫清者,多属寒邪侵犯胃肠,或脾阳不振,虚寒内生,治宜温散寒邪,或健脾温中。
所以从水液性状来辨证寒热,实乃临床重要法门。
案例:某女性患者,70岁,有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史10余年,常遇秋冬而发,近因天气骤冷,诱发感冒,继则慢支发作,曾屡用抗生素及平喘止咳化痰药,证情稍减,但仍未平息。
刻诊:咳嗽气促,走路时喘促尤甚,夜间尚能平卧,咳痰色白,清稀,如泡沫状,量多,昼夜约有300m1,无明显寒热,但怕冷肢倦,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大便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久咳经年,肺脾肾皆虚,寒从内生,复感时邪,内外交困,痰气交阻。
治先拟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化裁,待标症稍缓,再以图本。
生麻黄12g,桂枝12g,干姜9g,制半夏12g,细辛6g,五味子9g,莱瓶子15g,白芥子12g,炙苏子12g,光杏仁12g,拿防子12g,白前胡(各)12g,厚朴6g,枳壳实(各)12g,甘草4.5g14剂后,咳喘略缓,咳痰量减少,食欲增加,苔白脉滑,走路依然喘促。
宿痰根深蒂固,饮邪未尽,当再以祛邪为主。
上方加炙紫茄15g,百部12g,继服14剂。
从皮肤痒到危在旦夕:人体的“5级寒湿”表现(健康自查级别)

从皮肤痒到危在旦夕:人体的“5级寒湿”表现(健康自查级别)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因为它总要与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湿气遇寒之后的5种表现,每一种都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哦,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详细看看——一、寒湿的表现:一级寒湿:在表皮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灸7次以上效果明显)艾灸取穴:风池、足三里、血海、曲池、肺俞。
二级寒湿:在肌肉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关节酸困→(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显)艾灸取穴:太白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命门穴。
三级寒湿:在骨骼,即是骨寒湿症状:肩周炎,颈椎病,肩痛,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显)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颈椎病:后溪穴;老寒腿:血海穴和梁丘穴;四级寒湿:在脏腑(子宫、卵巢、睥胃、肺)冬病夏治,养生最佳的季节是夏季,错过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艾灸取穴: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气海等。
五级寒湿:在身上(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的→(长期艾灸)二、寒湿从哪里进入人体1、身体里有几个穴位是很容易进入“寒气与湿气”的,比如肩颈部的“大椎穴”,肚脐部位的“神阙穴”,腰部的“命门穴”,脚底的“涌泉穴”;2、颈肩部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等症状”;3、腹部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4、腰部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5、脚部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病因病因就是使我们生病的因素。
我们生病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外感六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外伤瘀血等等。
外感六气一般叫做六淫,在气候正常则称为六气,而六气超过应有的限度,致使我们身体有恙,才被称为六淫。
也就是我们所处地表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也是一年四季原有的正常气候规律。
正常情况下并不会损伤人体,超过限度就变成致病因素了。
它的特性有几条规律,第一是外感性,外感是通过口鼻呼吸道造成生病的因素。
第二是有季节性,春天多风,夏天多暑湿,秋天多干燥,冬天多寒冷。
第三有地域性,比如南方夏季多雨水,容易出现暑湿或湿热证。
第四有相兼性,它可以单独致病,如暑邪、湿邪、热邪等;亦能几个一起治病,如湿热、暑湿、风热、风湿、风寒、寒湿等等,或者三个相兼风湿热,风寒湿等。
第五有转化性,在某些条件下症候会发生改变,比如之初感受寒邪,但在体内郁积久了,最后转变为热邪。
风邪风邪是自然界中飘扬游动不定的致病之邪,风在五行中属木,被称为东风木,有生生不息的寓意,春季主风,一般是风邪致病的气候,但地表四节皆有风,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感受风邪,风邪是从皮毛,肌腠侵犯我们的身体。
风为阳邪,容易侵袭体表,阳邪是具有开泄、游动、飘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开泄是说会打开我们的肌肤表层,导致容易出汗,向上是头面容易遭到侵袭引起头痛;向外是侵犯腰背部的阳经而引起的身痛;或者体表的汗出导致恶风等。
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它的位置游移不定,比如游走性关节疼痛,这种痛没有固定的位置。
还有风邪致病发病迅速,变换无常,比如风疹引起的皮肤病,皮肤瘙痒,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今天这里痒,明天要那里痒。
风为百病之长,这是说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比如风寒证、风湿证、风热(暑火)证、风燥证、所以古代人将风当作外感病因的总称。
寒寒邪是说自然界具有寒冷、凝结的特性,是冬季的主气。
从小雪到大雪以及冬至再到小寒,一共四个节气,是冬天的主气。
寒为水气,通于肾,所以冬天是寒水的季节。
秋天的特点有哪些

秋天的特点有哪些秋天的特点有哪些秋天的特点有哪些1、秋天的特点有哪些1.1、气温明显下降,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加之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下降明显。
1.2、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仍然较高,早晚温度可能很低,甚至感觉是两个不同的季节。
1.3、秋台风不可小觑,秋台风强度相对较强,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影响秋季出游。
1.4、大风天气增多,冷暖交替,令暖空气频繁相遇相互作用,容易形成风,北方因此秋高气爽。
1.5、空气干燥湿度低,气温下降,水的蒸发作用不明显,空气湿度小,风大也会加剧干燥。
1.6、华西多阴雨天气,频繁南下的空气与滞留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
2、秋天的常见疾病预防防感冒:秋天要注意什么疾病高发,其实防感冒最为常见。
因为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是伤风感冒的高发季节。
特别老人、儿童等是感冒或流感的易感人群,应积极预防。
主要措施为保持良好通风,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加衣物,适当多饮水,体质较差或有基础疾病者应积极预防接种。
防哮喘:秋季空气干燥,花粉等过敏源较多,常引发哮喘。
因此哮喘患者应注意保暖,预防接触过敏原,防止复发。
防急、慢性支气管炎:秋季是急慢性支气管炎的好发季节,多在感冒后并发,预防主要是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要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戒烟少酒等。
3、秋季养生的小常识有哪些饮食滋阴。
秋季的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原则,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和动物肝脏,减辛增酸,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鸭子、甲鱼、百合、山药、木瓜等滋养真阴之品,以达改善脏腑、滋阴润肺和补虚祛燥之功效。
药物辨证补阴。
注意润肺以化燥,可多饮清茶,亦可喝蜂蜜水以润肠通便。
少吸烟,少喝酒,亦可服用些养阴清肺的中药。
同时,如女性身体虚弱、体寒、失眠、健忘,男子精亏体虚之症,或因阴虚阳亢而导致的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顺着季节实施养阴益精之法。
宜静收神蓄阴。
宜早睡养神,以顺应“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有助阴精内蓄,保持人体阴阳调和。
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学说如何应对外邪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7.24•【字号】西政发〔2016〕37号•【施行日期】2016.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西政发〔2016〕37号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现将《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2016年7月24日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预算制度要求的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见》(云发〔2014〕28号)和《西双版纳州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参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改革省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14〕74号),结合州本级预算管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州委七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财政风险,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升预算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完善预算编审制度为龙头,以规范专项资金为突破口,以推进中期财政预算规划为基础,以预决算公开为推手,实现政策、规划、预算的有机整合,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目标按照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针对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口径预算、中期财政规划、细化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预算信息公开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绩效,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权责对等的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排寒湿重要性的句子

排寒湿重要性的句子秋冬季排湿寒多重要,你不能不知道!时值秋末冬初季,天气渐寒而阴冷起来,排除体内寒湿是刻不容缓。
中医看来,许多疾病都由“寒”引起。
现代人无节制地熬夜、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在秋冬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暖了,而不少人的寒气是由内而外的,因此要仔细调理!寒湿是万病之源▲▲▲中医里有六淫丨邪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
其中,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会使外界环境中的寒邪引入体内;常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可致寒从内生,造成体内阴气过剩,阳气受损,表现为怕冷,易腹泻、感冒、浮肿,身体乏累,口唇色淡,尿频、尿量多,睡眠和食欲都很差等。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寒邪入侵皮肤表层则表现为风寒感冒,出现恶寒无汗、颈项发紧、周身疼痛等症状;入侵经络关节则导致筋脉拘挛,肢体伸屈困难、疼痛;进一步入侵至脏腑,则伤及阳气。
而且,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形成风寒与寒湿。
中医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为寒湿更伤身体,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
另外,体弱的人更易遭受寒湿的侵袭。
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意思是说,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振,难以祛除寒邪,进而湿气侵袭,以致血运不畅。
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容易出现寒和瘀的双重特征。
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肿瘤。
秋冬驱寒三字经▲▲▲时值秋季,天气渐寒,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体。
01顺时令多吃时令蔬果,如苹果、萝卜、白菜等。
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早餐重营养,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宜清淡、易于消化。
02晒太阳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
傍晚时分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03迈开腿“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
秋冬季节可以选择天气暖和的时候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温燥和凉燥,有区别?中医教你正确认识!

温燥和凉燥,有区别?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现已到了秋季霜降时节,有近冬的寒气,气候转凉,此时秋天的燥气与寒气结合,称为凉燥;与刚入秋时不同,夏季的余热和秋燥结合,会多形成温燥。
燥邪分温燥和凉燥,生活习惯、饮食和养生方法都有应有所差别。
温燥和凉燥鉴别及养生方法如下:一、温燥。
常见症状包括:身体干燥发热重、怕冷较轻,容易出现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皮肤干燥、鼻干鼻塞,喉咙干痒、口干舌燥、心烦,小便短赤、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象浮数或细数。
温燥的食疗药膳方法参考:1. 马蹄茅根水:马蹄8个,白茅根15g,大枣2枚,生姜2片,适合喉咙干痛,咳嗽干渴明显的温燥咳嗽,发热明显加藕汁15g,桑叶10g,苦杏仁6g。
2. 桑杏汤:桑叶10g,杏仁10g,南沙参10g,梨皮9g,淡豆豉6g,栀子6g,川贝母6g,适合燥咳和口渴明显的温燥人群,怕冷多可以适当加些荆芥6,防风6g。
二、凉燥。
常见症状包括:怕冷较重,发热多不明显,或头痛无汗,口干,鼻咽干燥,咳嗽痰稀,口不甚渴,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涩。
凉燥食疗药膳法参考:1、杏苏散:苦杏仁10g,苏叶10g,茯苓9g,前胡6g,姜半夏6g,桔梗3g,枳壳6g,橘皮6g,甘草3g,大枣2枚,适合怕冷明显,咳嗽痰稀,鼻干咽干这类凉燥感冒型人群。
怕冷发热重者,可加荆芥6g,防风6g;喉咙干明显者,加麦冬9-15g。
2、姜苏水:生姜3片,苏叶10g,适用凉燥比较轻的大人或小孩;喉咙干痛明显的,可加连翘12g和薄荷3g;咳嗽较多加苦杏仁9g和前胡6g;痰白稀多,加姜半夏9g和茯苓9g。
关注我,头条号里有更多中医养生文章;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本文由冬日中医供稿,郑芝环医生修正)。
咳嗽的辨证分型及护理

血 ,提高 免疫 力和 保 证胎 儿生 长 发育 需要 ,要鼓 励 孕妇 多 摄入 高 喘灵期 间要监 测孕妇 的心 率变 化 ,必 要时 心 电监测 。 蛋 白、高热量 、高 维生 素 、高矿 物 质 、富含 铁 质 :反复 的 阴道 出血 ,胎 盘 附着处 开放 的血窦 和创 面有
紧张 ,对环境 的陌生 、对疾病 的不 了解 ,加重 了她 们 的焦 虑和恐 惧 2.6.3用 药 护理 :遵 医嘱应 用 25%硫酸 镁 30—40ral加入 5%葡 萄糖
情绪 。我 们首先 以亲切 和蔼 、沉着 冷静 的态度 、熟 练操作 和有 秩序 500ml缓 慢静 脉滴 注 ,或 静脉 注射 ,发现 阴道 出血量 5ml且有 明显
2次 ,每 次 30r ain,以提 高胎 儿血 氧供 应 。此 外 ,避 免 各种刺 激 ,减 参 考文献
少 出血 机会 ,医护人 员在进 行腹 部检 查 时 ,动 作轻 柔 ,禁止 阴道 检 f11郑 秀霞.妇产科 护理 学.2008.107.
查及 肛查 。阴道 出血停止 后 ,可适 当下地 活动 ,但必 须在护 士 的协 f2]王 玉 秀.48例 前 置 胎盘 阴道 流血 患者 的观 察 与护 理.中华护 理
协助做好 个人卫 生等护 理措 施 。
轻易做 肛 门检 查 以抑制 宫缩 ,避 免诱 发宫 缩为 主 的综合治 疗和优
2.5出血 护理 :嘱 孕妇 绝对 卧 床休 息 ,采 取 左侧 卧 位 ,目的是 解 除 质周 到的护理 是治 疗前 置 胎盘 阴道 流血 的重要 措施 ,对前 置胎 盘
妊娠子宫 对下腔 静脉 的压迫 ,改善 胎盘 血液 循环 。定 时 吸氧 ,每 天 期待疗 法延 长孕周 非常 有效 [21。
中医湿气论----寒湿体质的危害

中医湿气论----寒湿体质的危害中医湿气论中医湿气论盖闻坤土主湿,湿土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
人知避风寒,不知避湿。
能避风寒,不能避湿者,以风寒伤人显而急,湿伤人隐而缓。
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
湿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
然阴气必得阳气而后升,所以盛夏热甚湿生,万物皆润,溽暑蒸淫,自下而上,升于太虚,为云雾雨露,则湿之化气,又为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为湿热。
为温病,湿热、温病,固同气异名者。
湿热为病,湿与热犹分为二;温病,湿与热直合为一,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浊热粘腻,故谓之温。
治之者,须要分别为本气,为化气,为分邪,为合邪,为外感,为内伤;于外感中,又须分别兼风、兼寒、兼暑之因;于外感、内伤中,又须分别湿多、热多、化燥、化火之变。
伤人身天气、地气之次第,入气分、血分之浅深。
大抵湿之化气,多从上受,邪自口鼻吸入,故先伤天气,次及地气。
经曰∶伤于湿,首如裹。
又曰∶湿上甚为热,是也。
湿之本气多从内受,总由脾肾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先伤地气,后及天气。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曰∶肾主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是也。
湿之本气,又或从外受、下受,伤天气,并及地气。
经曰∶风湿之伤人也,气血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固,营血涩,卫气去。
又曰∶阴受湿气。
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是也。
夫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虽有形质,属地,而其空窍之营运,实皆天气主之,此天包乎地之说也。
界乎人身天地之间者,则有膈膜。
膈膜之下,肝、胆布焉,三焦(右肾旁三焦腑。
)之经脉行焉,相火寄于肝、胆。
湿邪伤肺、脾、胃之表,(肺之表,皮肤也;脾之表,四里下行,肝、胆、三焦适当其冲,上下为邪所阻,不得遂其条达之机,其所寄之相火,必与湿热同升为病,而见寒热往来、耳聋、口苦、干呕、胁痛、停饮、膈痛等证。
居乎人身前后之间盖湿土郁蒸之气,湿中有热,热中有湿,其秽浊粘腻之邪,由地而上,从口鼻传入,直趋中道,流布三焦,故膜原为藏邪之渊薮,伏邪多发于此焉。
西安的气候类形和特征

西安的⽓候类形和特征西安的⽓候类形和特征西安⽓候属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冬季寒冷少⾬雪,春秋时有连阴⾬天⽓出现。
西安市及各郊县年平均⽓温13.1~13.4℃。
年极端最⾼⽓温35~41.8℃;极端最低-16~-20℃。
全年以7⽉最热,⽉平均⽓温26.1~26.3℃,⽉平均最⾼⽓温32℃左右;1⽉最冷,⽉平均⽓温-0.3~-1.3℃,⽉平均最低⽓温-4℃左右,年较差达26~27℃。
降⽔年际变化很⼤,多⾬年和少⾬年⾬量差别很⼤,两者最⼤差值可达590 mm。
降⽔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有78%的⾬量集中在5~10⽉,其中7~9⽉的⾬量即占全年⾬量的47%,且时有暴⾬出现。
年平均相对湿度70%左右。
年平均风速1.8 m/s,全年盛⾏风向为东北风。
春季(3~5⽉):⽓温回升迅速,但升温不稳定,时常出现“乍暖还寒”的天⽓。
西安市3⽉⽉平均⽓温7.9℃,4⽉升⾄14.1℃,5⽉即升⾄19.4℃。
春季⾬量约占全年的⾬量的四分之⼀,各⽉多年平均⾬⽇在7~9天。
春季⽓温宜⼈,风和⽇丽,是进⾏室外活动和旅游的好时光。
夏季(6~8⽉):炎热多⾬是其显著的特征。
西安市是全国四⼤“⽕炉”城市之⼀。
7⽉是全年最热⽉,平均⽓温⾼达26.3℃,6⽉、8⽉⽉平均⽓温分别达24.8℃、15.3℃。
年⽇最⾼⽓温等于或⼤于35℃的炎热期平均出现22天左右,1997年最多,达61天,在1961~1998年的38年中,有9年出现了40℃以上的酷热天⽓。
夏季⾬量占全年⾬量的37%。
各⽉平均⾬⽇在8~11天,全年暴⾬⽇有⼆分之⼀出现在夏季。
秋季(9~11⽉):9⽉份,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压的影响,西安市降⽔多,多有连阴⾬天⽓出现,⽉平均降⽔量达99.5 mm,占全年⾬量的19%,多年平均⾬⽇达12天。
秋季冷暖适宜,降温速度快,各⽉平均⽓温分别为19.6℃、13.8℃、6.8℃。
平均风速1.5m/s,是全年风速最⼩的季节。
室内良好热湿环境的标准

室内良好热湿环境的标准
冬季温度为18~24℃,相对湿度为30%~80%。
夏季的气温在23-28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在30%到60%之间。
1.冬季最佳的室内温度为18~24℃,相对湿度为30%~80%。
如果室内温度高于25℃,人就会出现疲劳、头晕目眩、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同时,由于内外温差较大,不易适应,容易受寒。
如果室内温度过低,会导致人体代谢功能下降,导致脉搏、呼吸减慢、皮下血管收缩、皮肤紧张、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下降。
2.在夏季,最适宜的温度是在23-28摄氏度的夏季,30%-60%的湿度。
从立夏到立秋,是一年中的第二个时节。
3.在调节房间的同时,也要注意室内的湿度。
夏天,由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较大,所以人体的汗液蒸发速度比较缓慢,同时还容易出现热病、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症状。
冬天,室内的温度高,会加速传热,使人感到阴冷、沮丧。
在室内的湿度比较低的时候,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
所以,在专家们的研究中,建议相对湿度在80%以上,相对湿度在30%以下。
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

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
五色主病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辩证诊断方法,它对病人形体和脉象进行五色分型,一色代表一种病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五色”指的是黑、白、绿、黄、赤五种颜色,它代表五
种不同的病症,这些颜色构成了针灸历史悠久的基本分类系统。
其次,黑色代表的是湿气病,湿气是最常见的疾病,比如痰湿、寒湿、黄湿等,湿气病的表现主要有腹部肥大、痰汁多、食欲减退、咳嗽、浮肿、便溏等症状。
白色代表的是燥气病,燥气是容易和痰湿交感的病,表现为口渴和头痛,有热病、疮疡、热毒下陷等症状。
绿色代表的是寒气病,寒气病主要是寒凝导致内脏器官运转不灵活而出现的病症,表现为腰痛、膝痛、肘痛、胸痛、偏头痛等。
黄色代表的是热气病,热气病是由于体内热毒过量而导致的病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消瘦、头晕头痛、便烂等。
最后,赤色代表的是血瘀病,血瘀病的表现主要是偏头痛、胸痛、背痛、腰痛,有时伴有皮肤热痛和色淡等症状。
总之,五色主病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一种辩证诊断方法,它将形体和脉象进行五色分型,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疾病类型,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为治疗疾病提供有效的依据。
- 1 -。
中医里的“三阴三阳”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三...

中医里的“三阴三阳”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三...
中医里的“三阴三阳”
天有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以上奉之。
寒热温凉者,四气也,皆象于天。
其中,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阴也。
地有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以下应之。
辛甘酸苦咸者,五味也,皆象于地。
其中,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是也;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者是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与调候
一、四库:
1、四库属土:辰、未、戌、丑。
本是四季之末,春、夏、秋、冬;湿、燥、暖、寒,节气变更之月,
是承上启下,衔接两季之土,自然是两性之土。
2、四季五行方位:春。
东方木;夏。
南方火;秋。
西方金;冬。
北方水;
3、四库之藏:辰:癸乙戊。
癸,上季北方水之余气;乙,本季春木之气;戊,本节土之本性;
未:乙丁己。
乙,上季东方木之余气;丁,本季夏火之气;己,本节土之本性;
戌:丁辛戊。
丁,上季南方火之余气;辛,本季秋金之气;戊,本节土之本性;
丑:辛癸己。
辛,上季西方金之余气;癸,本季冬水之气;己,本节土之本气;
4、四库之变:辰:本气阳土。
因藏癸、冬季余水;乙、春天花木;乃水草之根,含木之湿土;
未:本气阴土。
因藏乙、东方余木;丁、夏季炭火;乃木火之灰,含火之燥土;
戌:本气阳土。
因藏丁、南方余火;辛、秋季渣金;乃炼金之炭,含金之暖土;
丑:本气阴土。
因藏辛、西方余金、癸、冬季冻水;乃金水之冰,含水之寒土;
四库之变,变之三分,本气七存。
二调候:
1、寒暖湿燥。
寒需暖土,燥须湿润;
2、干支调候:丑辰为寒,丙丁巳午为暖调候;未戌为燥,壬癸亥子为湿调候;
3、命局调候:①辰丑忌则寒;②丙丁巳午忌则暖;③壬癸亥子忌则湿;④未戌忌则燥;
★去命局四病:当年、运(刑、冲、合、克、泄)去局中寒、暖、燥、湿时,
四忌减力,就是调候即解。
①辰丑忌则寒, 用丙丁巳午暖解;②丙丁巳午忌则暖,用辰丑寒解;
③未戌忌则燥,用壬癸亥子湿解;④壬癸亥子忌则湿,用未戌燥解;
4、年运调候:①寒要暖透;②暖要寒潜;③湿要燥去;④燥要湿显;
1、东南阳暖。
寅、辰、午全,要运行:西北阴寒。
酉、亥、丑;
2、西北阳寒。
申、戌、子全,要运遇:东南阴暖。
卯、巳、未;
3、西北阴寒。
酉、亥、丑全,要运行:东南阳暖。
寅、辰、午;
4、东南阴暖。
卯、巳、未全,要运遇:西北阳寒。
申、戌、子;
5、支支相生:1、阴阳相生:亥生寅、辰生酉、午生丑;未生申、巳生戌、子生卯。
2、阴阴相生:亥生卯、未生酉、巳生丑。
(孤阴不生)
3、阳阳相生:子生寅、辰生申、午生戌。
(孤阳不生)
6、干干相生:1、阴阳相生:乙→丙→己→庚→癸→甲→丁→戊→辛→壬→乙。
2、阴阴相生:乙→丁→己→辛→癸→乙。
(孤阴不生)
3、阳阳相生:甲→丙→戊→庚→壬→甲。
(孤阳不生)
7、干支相生:1、阴阳相生:
(1)支生干:①阴生阳:卯→丙、巳→戊、丑未→庚、酉→壬、亥→甲;
②阳生阴:寅→丁、午→己、辰戌→辛、申→癸、子→乙;
(2)干生支:①阴生阳:乙→午、丁→辰戌、己→申、辛→子、癸→寅;
②阳生阴:甲→巳、丙→己未、戊→酉、庚→亥、壬→卯;
2、阴阴相生:
(1)支生干:①阴生阴:卯→丁、巳→己、丑未→辛、酉→癸、亥→乙;
(2)干生支:②阴生阴:乙→巳、丁→丑未、己→酉、辛→亥、癸→卯;
3、阳阳相生:
(1)支生干:①阳生阳:寅→丙、午→戊、辰戌→庚、申→壬、子→甲;
(2)干生支:②阳生阳:甲→午、丙→辰戌、戊→申、庚→子、壬→寅;
例如:日之喜用是,东南阳暖的木、火、或土;
岁运宜:西北阴水生阳木、阴木生阳火、或阴火生阳土,方能生助喜用,而欢如酬酢;
岁运遇:西北阳水生阳木、阳木生阳火、或阳火生阳土,则孤阳不生,纵使生助喜用;
亦难切当,不过免崎岖而趋平坦。
阳暖局如此,阳寒局同论。
一因会合变化;二遇壬癸亥子干湿变化;三遇丙丁巳午干湿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一、丑辰:
1、辰丑湿土不帮戊己,或不作戊己根,(特殊组合可为戊己根)。
2、辰丑只生本柱金邻支金,隔不生;只晦本柱火邻支火,不克水;
3、局中水多,辰丑论水;
4、丙丁壬癸见辰丑,辰丑论水;甲乙见辰丑,辰丑论财;庚辛见辰丑,辰丑论印。
二、未戌:
1、未戌土根帮戊己,火炎土弱时不帮;局火多未戌论火,(脆金大于丙丁巳午之力)。
2、未戌脆金不生金(特殊时生金)。
3、丙丁庚辛见未戌,未戌论火;甲乙见未戌,未戌论财;壬癸见未戌,未戌论官杀。
三、通论:
1、辰未木根和余根,局中甲乙是否有真根看辰未与卯壬癸亥贴身;甲坐辰一般示为有根。
2、辰戌丑未在局中刑冲,失去寒暖燥湿特性,刑冲后为中性土,跟天干戊己土一样
3、辰戌阳土,丑未阴土;寒暖燥湿:辰为湿,戌为燥,丑为寒,未为暖。
4、局无木戌未当甲乙;未戌为用,木上大吉;未戌忌,木上大凶。
局无金辰丑当庚辛;辰丑为用,金上大吉;辰丑忌,金上大凶。
5、特定时。
辰丑不生金帮戊己土;未戌不脆金能生金。
6、辰戌丑未遇甲乙受克论财,
7、阳干墓月论弱,阴干临年月日时墓论弱,非日之根。
8、阳干(除甲)见年日时墓通根对日有增益(除特殊);临年、时的辰被火土围,不作壬根。
9、丙戌、丁未、壬辰、癸丑四干通墓。
10、辰丑互帮,未戌互帮;辰戌相冲,丑未相冲;丑未戌三刑;丑戌刑二刑;辰戌未三刑。
一、墓库论
1、阳干遇令库不论旺:无论在哪一位置,月令扶阳干力=0。
如:甲生未月,丙生戌月,戊生戌月,庚生丑月,壬生辰月,在此月都弱。
2、阳日遇(年、日、时)库,论通库根;阴日遇(辰戌丑未)月,论生与克。
如:庚遇:丑年通根,丑月不旺,辰月旺≥50%;戌月:己旺,戊不旺,丁不旺也不弱。
3、丙戌、丁未、壬辰、癸丑,为通根身库,较旺。
不是两次受伤,一般不从。
己未、戊戌、辛丑、庚辰,也相当得力。
4、甲乙见辰戌丑未:①月令论弱,②它支论财;
5、用神逢墓库不应吉凶。
(如用神丙火逢戌岁运时,不为丙火入墓应凶)
6、辰丑:①不帮戊己,②生庚辛申酉,③生邻支申酉,④生任何柱的庚辛,⑤晦火大水克火),
⑥只晦邻巳午,⑦晦任何干位丙丁,⑧邻亥不作用,⑨丑子邻合绊,⑩辰子邻合绊、在月
合化,⑾局中水多论水(临水月),⑿丙丁壬癸日见论水,⒀甲乙见论财,⒁庚金见印论)如【亥子丑亥】丑成水,不生金了;如④【丑子辛辛】丑生两辛,代表日主母亲,母亲近他比兄弟的关系好;【辛亥辛丑庚子庚辰】庚生丑月弱,日主弱,用印。
7、未戌:①帮戊己(戌月不帮),②脆金大于火克金,③脆邻申酉,④脆局干庚辛,⑤克邻水不
泄火,⑥不克水,⑦见巳增力、巳不减,⑧戌午邻合绊、午月论化,⑨未见午增力午减
力,⑩局中火多时以火论,⑾丙丁庚辛日见论火,⑿戊己日论比劫(戌月除外),⒀壬癸
日时论官、时论财。
⒁甲见未,在年日时耗不帮身、不通根、为财。
如【未未癸未未】【戌戌壬戌未】未直接克水,未戌是日主壬癸的官。
如【戌酉壬寅戌】【未申癸卯未】不直接克壬癸,戌未以火论,是日主壬癸之财。
8、辰戌丑未:辰戌冲,丑未冲,丑戌刑,辰丑帮,戌未帮,辰未无关。
(用辰,丑年也应好)。
9、四墓库,只可做同性干之根(如辰是壬根非癸根,不帮癸;丙遇未月,丁遇戌月均论弱)。
10、四库调候之性遇三(合、绊、会局)尽失;六合、子丑、酉辰、丑辰减;午未、卯戌、未戌增。
11、寅卯克四库,只伤土性、不伤调候之性。
如:寅卯克辰丑,辰丑不生金,但晦火。
12、四库遇刑冲,调候之性尽失,土性也伤;13、阴无干库。
19、明暗论:
用未戌不见木,木上大吉。
忌未戌不见木,木上大凶。
用辰丑不见金,金上大吉。
忌辰丑不见金,金上大凶。
用未土时伤午火不吉,未土为比劫用神时,伤午火的岁运克父亲(无论命局中有无午未相合的组合)。
用戌土时,伤卯木不吉。
忌戌土时,伤卯木大吉(无论命局中是否有卯戌合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