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d5be1397f1922791788e824.png)
课标分析【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的课程内容有9条,“澳大利亚”一节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搜集有关澳大利亚自然景观、社会经济发展和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举办一次展览。
【分析】本节内容有两个重点:一是位置对生物的影响;二是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也是本节的难点。
学习过程中要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然环境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意图本节内容的设置突出了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
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区别;而在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由于矿产资源状况直接相关,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初步树立科学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1、澳大利亚众多古老动物的形成原因。
2、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状况,分析其矿产资源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资源对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澳大利亚相关课件、澳大利亚地形图、澳大利亚相关图片、录像片段等等。
2、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澳大利亚资料。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对于如何学习区域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
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保障。
同时,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新奇的图片、流行的歌曲、生动的动画等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十分必要。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b70d8fa852458fb760b565d.png)
第四节澳大利亚内容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这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通过视频及材料导入,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资料逐步探究,寻找答案。
二、分析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的影响。
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素材和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合理搭建探究平台,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必须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1、能指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2、能辨认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并分析原因3、能根据澳大利亚地形图说明其地形分布及特点4、能根据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它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5、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说出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农牧业教学重点和难点: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图分析、资料展示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有喜欢的动物吗?(学生:有,例如,猫,狗等),这些动物呢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现在呢我给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
播放动物视频集锦。
看完后,问学生:你对那个动物记忆比较深刻啊?(袋鼠),那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澳大利亚)很好,回答的很正确。
本节课,我们就走进澳大利亚,认识澳大利亚。
一、图说位置老师: 既然要认识澳大利亚,我们就得先知道澳大利亚在哪?请学生读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完成老师的问题老师:提醒地理位置包括3个方面:半球,纬度和海陆位置3方面。
同时说明澳大利亚的领土组成,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初中地理_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11ee2602cc58bd63086bd18.png)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3.3.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有利条件是()①草原辽阔②气候条件适宜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课堂小结独占大陆的国家,西印东太在大洋;特有动物大袋鼠,澳洲草原闲溜达;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化;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混合农业正合适,东南西南羊牛麦板书设计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1、特有动物2、原因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三大牧羊带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形气候课后反思对于图的判读,从图中获取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学习地理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一.已有基础通过对七年级地理1-7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描述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方法、分析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特点的方法、大陆漂移学说等,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学习基础。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便于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
二.生活经验七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喜欢小动物,常见的动物都已经认识,对于澳大利亚和南极的生物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澳大利亚有这么多特有动物的原因往往不会分析,学习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既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提升新知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对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和地理环境对生活进化的影响,学生在分析澳大利亚古老而特有的动物的原因时有困难。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稍有欠缺,分析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关系需要以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这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探索的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难点。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一、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所有听课学生调查方式:座谈、问卷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学生课堂表现: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2d0a6a758f5f61fb736669f.png)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国外旅游,而且目的地也不再只是局限于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成为又一个旅游热点。
展示PPT课件中的视频(澳大利亚的风光),提出问题:这是哪个国家?学生活动:根据日常获得的知识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导入新课的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师生共同探讨,既启发发散思维,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澳大利亚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2)教师活动:展示PPT(出示教学目标)(二)指导读图,开展教学(1)教师活动:我们去澳大利亚旅游,首先要知道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展示PPT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的位置),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分别描述。
学生活动:利用前面掌握的分析区域位置的方法,对照位置图,分析澳大利亚的位置特征,提出问题:假如我们暑假去澳大利亚旅游,我们要做何准备?学生讨论,得出掌握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这一地理事实。
(2)说出澳大利亚的范围,明确:澳大利亚是最小的大陆。
提出问题: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和澳大利亚一样,自己占有一块大陆?明确: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区域地理位置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探索第一站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围绕问题,主题探究教师活动:(1)展示PPT课件(澳大利亚的国徽,珍奇的动物);(2)提出问题:从位置看,澳大利亚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这个国家还有很多独特的事物,比如这里有很多其他大洲没有的生物,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展示了两种特有动物,同学们能够说出它们的名字吗?除了这些动物,你还知道哪些澳大利亚珍奇的动植物?学生活动:根据PPT课件说出自己认识的澳大利亚动植物,得出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美称。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81928ca168884868762d6b6.png)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视频,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的分布,再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目标:利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首都及主要城市。
探究活动一位置:A______洋与B________洋之间;范围:包括______大陆,C_______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首都与城市:首都②__________;最大城市①________,海边建有世界著名的__________;第二大城市③_____________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点特点。
2、掌握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澳大利亚地形图,解答下列问题:1、在右图中填出:大分水岭、澳大利亚大盆地、西部高原、墨累河、大堡礁、维多利亚大沙漠等。
2、★试归纳澳大利亚地形特征。
3、小结:即澳大利亚大盆地。
探究活动三读图并结合教材,解答下列问题:1、找出澳大利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有何特点?2、根据气候图猜想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并阅读人口分布图加以验证。
初中地理_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5e0cd8a26925c52dc5bf82.png)
《第八单元澳大利亚》教学设计课题第八单元澳大利亚课型新授课时数一课时总课时1课时设计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2.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特征,以及地形与气候、人口分布的关系。
3.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并分析这些动物唯独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别称的由来。
5.了解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以及矿产地。
能力目标1. 通过地图、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探究、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进一步范围国家地理的学生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气候特点,体会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树立全局统一观念和人地协调意识。
2.通过学习澳大利亚古老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工农业资源,体会到澳大利亚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的国家,认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老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视频激趣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小组展示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一贯倡导“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应充分体现这一的理念,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景,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澳大利亚的景观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澳大利亚,做好课前预习展示内容。
教学环节与内容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从地球呈圆形这一事实推定,在赤道与南极之间,应该有一块巨大的大陆存在,才能与北半球的大陆保持平衡。
他把这块想象中的大陆绘入地图,并标明“未知的南方大陆”。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18e03a10b4e767f5bcfce7f.png)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并归纳其自然环境特征2、用农牧业分布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简析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征。
比,人口密度和工业原料来源有什么区别?5、归纳总结影响牧场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在黑板的板书上面进行知识梳理建构,找出影响牧场分布的因素,揭示各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结论。
感悟收获展示成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附:澳大利亚导学案:澳大利亚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并归纳其自然环境特征2、用农牧业分布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简析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征。
目标一自学指导:1、读图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读课本P73图8.39,找出澳大利亚的主要地形区。
(大分水岭、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并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势特点。
3、读下图找出澳大利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提升:1、为什么澳大利亚东北部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2、为什么澳大利亚古老特有生物众多?目标二自学指导:自学课本P72-76,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澳大利亚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这样分布?2、找出澳大利亚的主要称号以及理由。
3、澳大利亚发展牧羊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目标二自学指导:1、澳大利亚发展工矿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2、对比20世纪七十年之前和现在,澳大利亚经济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称号理由。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76d7d964b35eefdc9d33375.png)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的城市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
4、城市、人口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肯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图片,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习性。
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农牧业分布图”,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读图,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特点,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从地形和气候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区别;而在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时,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又可以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教法选择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读图用图为主,加以情景设置、材料解析等。
1、读图分析法2、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导入:(直接导入+图片欣赏)教师:在南半球有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
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澳大利亚城市的图片。
(悉尼、堪培拉、墨尔本)讲授新课: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填一下方框中的空格。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第一站: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图片展示特有动物---袋鼠、考拉、鸸鹋、鸭嘴兽及其生活习性资料等。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99596d31126edb6f1a10f5.png)
《澳大利亚》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日本、印度、俄罗斯三个国家。
有之前的学习做基础,学生对研究国家的一般方法应该基本掌握。
无论是关于国家的位置、自然特征还是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学生在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的研究中都已经学习过。
所以,本节课我们可以放手发动学生,将澳大利亚作为方法运用的案例,让学生自主认识澳大利亚、探究澳大利亚。
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生活体验。
由于受年龄限制学生对脱离生活体验的问题很难理解,这就要求老师给与一定的提示和点拨。
比如,在探究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对生物进化的影响时,我就通过一段视频,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从而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
在探究澳大利亚养羊业特点时,我通过设计的两个表格,将澳大利亚养羊业的特点和分布原因进一步细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教师都要以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运用与巩固为主,一定不要只关注区域特色而忽视方法的运用。
《澳大利亚》学习效果分析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有以下收获:1、能够在世界地图、澳大利亚位置图等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巩固了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
2、能够根据地形图、气候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巩固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3、能够运用地形图、气候图、农牧业分布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点,简要分析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实例,并感悟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义。
4、了解到澳大利亚美丽的自然景观,认识到谷歌地球对学习地理的作用。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澳大利亚是教材中第四个出现的国家,有之前的日本、印度和俄罗斯做基础,研究国家的一般方法学生应该基本掌握。
因此,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上,通过对澳大利亚养羊业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初中地理_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b85e090a32d7375a517804f.png)
2、总结:澳大利亚有哪些美称呢?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欢迎大家七日研学游完成,咱们展示下各自的澳大利亚的美景。
【课堂检测】
1、被称为“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
A.英国B.新西兰C.澳大利亚D.巴西
观察下面四幅建筑物图片,据此回答2-3题。
10.澳大利亚有憨实可爱的考拉、善于游泳的鸭嘴兽……澳大利亚至今保存着这些古老的动物,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B.孤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环境单一
C.澳大利亚大盆地有丰富的地下水
D.气候炎热干燥,有大面积的沙漠和草地
11.阅读澳大利亚有关信息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煤、铁是重要出口矿产,其分布的特点是。分析这种分布特点对澳大利亚有什么好处? 。
知识点三:“农庄研学游”“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自然条件
据图说出地形特点:西部是低矮的,中部是,东部是(大分水岭)。
地势:。
气候特点:热带面积广大,气候带呈半环状分布
2.澳大利亚牧羊带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学生小组完成并展示。
农牧业区
地形
气候及降水量
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粗放牧羊带
2、去法国旅游可观赏到的建筑物是
A.①B.②C.③D.④
3.关于③建筑物所在国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B.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D.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读“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回答11~13题。
4.从“地球上的五带”分布来看,澳大利亚地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一)
从而得出澳大利亚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中西部递减。
课堂测效一、选择题
1.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是
A..马达加斯加
B.澳大利亚
C.印度
D.俄罗斯
2.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B.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
C.全部位于南半球
D.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3.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大致呈现
A.半环状分布
B.竖条状分布
C.横条状分布
D.杂乱分布
4.横穿澳大利亚中部的重要纬线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南极圈
5.有关澳大利亚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西部是著名的大分水岭
B.中部地势平缓,是大自流盆地
C.东部低矮的高原直抵太平洋
D.澳大利亚四周高,中间低
二、综合题
6.读右边澳大利亚图,完成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东部是洋,
西部是_______洋。
(2)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区:
东部是_____________ ,
中部是,
西部是。
(3)澳大利的气候:A 气
候,B 气候,
C 气候,
D 气
候,E 气候,F 气候。
气候分布的特征是。
(4)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是、。
课堂小结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采用教师引领学生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练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让学生逐一的接触知识,讨论分析知识。
同时放映可爱的动物、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随着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从而分析出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原因和进一步延伸“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古老生物”、地形、地势分布及气候分布特点和规律,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作用。
效果分析: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意在使学生经历探索、体验成功,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澳大利亚》教材分析:
《澳大利亚》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内容。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的国家和地区》本章共四节,前三节选取了三个地区,而本节则独具匠心个性鲜明地选取了一个国家---澳大利亚。
在这个区域,面积最大,具有独占一个大陆、并孤悬海外、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等地理特点,所以文本选取《澳大利亚》为案例,个性鲜明、匠心独运。
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观评记录:
表现优势:
1、本节课主要是以图为主的教学,并结合现今的课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和合作进行学习,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在新课导入的环节,我采取的是直接导入法。
同时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鼠、鸸鹋等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3、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4、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改进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应在广一些。
2、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深。
3、课后结尾时,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
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澳大利亚》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是
A..马达加斯加
B.澳大利亚
C.印度
D.俄罗斯
2.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B.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
C.全部位于南半球
D.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3.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大致呈现
A.半环状分布
B.竖条状分布
C.横条状分布
D.杂乱分布
4.横穿澳大利亚中部的重要纬线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南极圈
5.有关澳大利亚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西部是著名的大分水岭
B.中部地势平缓,是大自流盆地
C.东部低矮的高原直抵太平洋
D.澳大利亚四周高,中间低
二、综合题
6.读右边澳大利亚图,完成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东部是洋,
西部是_______洋。
(2)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区:
东部是_____________ ,
中部是,
西部是。
(3)澳大利的气候:A 气候,
B 气候,
C 气候,
D 气候,
E 气候,
F 气候。
气候分布的特征是。
(4)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是、。
三、画一画澳大利亚简图
《澳大利亚》教学反思: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贯穿给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本节课主要是以图为主的教学,并结合现今的课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和合作进行学习,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新课导入的环节,我采取的是直接导入法。
同时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鼠、鸸鹋等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应在广一些。
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深。
课后结尾时,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
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
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澳大利亚》课标分析:
对于澳大利亚的区域特征,教材主要选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在地图上指出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第二,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第三,运用地图的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条件,分析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四,对于澳大利亚的区域特征,教材主要选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教材选择文字表述方式介绍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又利用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澳大利亚如何利用本国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并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