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二单元4.《窦娥冤》(节选) 优秀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窦娥冤》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培养学生戏曲文本鉴赏能力为根本目标,教学时立足于戏曲的“文体”特点,而以“语言”为具体切入点;强调比较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得法在课内,用法在课外”,使学生在课外能够有效地阅读并鉴赏戏曲文本。
[教学目标]
1.欣赏曲文的韵律美,明白曲和诗词的联系和区别。
2.以“奇”为切入口,学习戏曲通过以“奇”为美的方式呈现人物情志美的特色。
3.比较阅读《窦娥冤》和《雷雨》,以“悲”的不同表现和情节设置的不同特点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明白曲和诗词的联系和区别。
2.学习戏曲通过以“奇”为美的方式呈现人物情志美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畅谈对戏曲的认识。
教师导入:大家平时都是“看戏”、“听戏”,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戏”,看看“文本”形态的戏曲具有哪些独特的美。另外,戏曲,作为一种文体,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学习时要注意它和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的区别。
二.以“品读”为主线,欣赏作品语言
1.结合注释默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戏曲中的曲文特点:曲文不仅叙事,其更为主要的作用是抒情。
2.以第三折【滚绣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曲词的音乐美:韵律和衬字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找一段曲词,以自己的方式诵读并交流讨论,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交流。
3.以第三折为例,引导学生欣赏戏曲套曲形式在抒情上比诗词更为酣畅淋漓的特点。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组成套曲的各单曲之间的情感关系,如情感的起伏、层递、转折等。
4.以第二折【斗蛤蟆】为例,体会元杂剧语言的本色美,并让学生找出其他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文人雅语,体会其中雅俗相错的语言美感。
三.以“体悟”为主线,理解作品情志
前面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在文本的把握上经历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这里再次将学生的视线拉回,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1.讨论:《窦娥冤》表达了什么“情”和什么“志”?
问题一:窦娥到底有哪些“冤”?
要求学生能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并能体悟人物情感的变化,如第一折的“怨”,第二折的“悲”,第三折的“怒”。
问题二:窦娥到底“怨”什么?
窦娥“怨”的到底是封建社会的黑暗,还是伦理纲常的荒废,教师不要轻易替学生下结论,讨论之前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元代风俗史,学生根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作出自己的判断:倾向于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此题还有一个附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同一个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2.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这样的情志表现出来的?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文“层层累加,以奇写冤”的写作技巧清楚古典戏曲以“奇”为美的审美风格。相较于一般教学以“冤”为切入口探讨造成“冤”的社会性因素,以“奇”为切入口目的在于探讨戏曲作品的审美因素。
这一问题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比如:读了《窦娥冤》,让你感触最深的是窦娥的“冤”呢,还是作者关汉卿构思的“奇”?
3.提供课文删去的第四折,讨论:编者为什么要删去第四折,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
第四折反映的是因果报应观念,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但从以“奇”为美的审美角度来说,却是神龙摆尾。窦娥鬼魂伸冤,却经历了被亲生父亲误解的过程,故事到了结尾的时候还有波澜,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结构技巧。
四.以“探究”为主线,比较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1.《雷雨》《窦娥冤》(包括第四折)比较阅读,比较“悲”在其
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话剧中的“悲”,悲得比较彻底,最后往往以爱和美的毁灭结局。戏曲也有悲,但结果总是光明的,如窦娥死了,但还能平冤。
条件好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2.如果你把《窦娥冤》改编为话剧,你认为情节到哪个地方就应该结束?
如果把《窦娥冤》改编为话剧,到第三折就该结束,才能体现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点,那么第四折就是一个败笔,但从戏曲以“奇”为美的审美风格来说,却是成功的。
五.结课
1.讨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戏曲鉴赏的方法?
2.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窦娥冤》的赏析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