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 代 抚 育 本 身 是 有 一 定 优 势 的— ——祖 父 母 们 具 有 抚 养 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 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
面的不足; 由于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 祖父母们 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 比 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 老人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 也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感情, 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 基础。
普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2007 年第 2 期
隔代教育研究综述
黄 姗 1 陈小萍 2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但对比亲子教育的研究, 有关隔代教
育的研究比较少, 且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文从隔代教育问题的提出, 论述了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定
从孙辈这一方面来看, 李炎在《农村“隔代教育”调 研》中指出: ( 1) 隔代教育下的孩子, 其行为控制力, 卫 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 2) 隔代教育下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 在心理障碍。一是失去亲情, 心灵孤独, 感情特别脆弱; 二是缺少交流, 性格倔强。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与子女之 既缺少语言交流, 也缺乏感情交流。祖父母由于文化水平 和身体条件限制, 无力管好孙辈, 也怕太严会出差错, 自 己不好交待。因此迁就孩子, 溺爱孩子, 这种环境熏陶下 的孩子性格常常固执和倔强, 遇事争强好胜, 不讲理不服 输 的 情 况 特 别 多 。 ( 3) 缺 少 关 怀 , 集 体 观 念 淡 漠 。 ( 4) 缺 乏 正 确 的 学 习 目 的 。 [6] 隔 代 教 育 会 导 致 “ 亲 子 隔 阂 ”, 影 响 “亲 子 关 系 ”。 [7] 心 理 学 研 究 证 明 , 家 庭 环 境 特 别 是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 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 依赖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 态。子女对父母感情的亲密真挚的程度, 决定了子女对父 母的信赖程度, 因而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亲子关系越 和谐, 父母教育感染力就越强, 反之亲子关系越是冷淡,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感染力就越小。
二、隔代教育的研究
( 一) 隔代教育的定义 “有 研 究认 为 ‘隔 代教 育 ’ 就 是 祖 辈 家 长 对 孙 辈 的 看 护 和 教 育 , 一 般 是 在 三 代 家 庭 和 隔 代 家 庭 中 进 行 。” [1] “也 有 研 究 认 为 ‘隔代 教 育’ 是在 祖 辈 家 长 和 孙 辈 之 间 进 行 的 , 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 这一影响过程实际 上 也 是 祖 辈 与 孙 辈 的 一 种 双 向 的 互 动 过 程 。” [2] 还 有 研 究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未成年子女的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 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西方学者赫林的研究 指出: “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为, 严 重的会患孤独症, 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 有 关 ”。 [8] 亲 子 关 系 为 儿 童 形 成 良 好 的 性 格 打 下 了 基 础 , 而这种关系是其他任何感情所无法取代的,
三、相应对策
王极盛认为, 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 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 加强其与亲子教育的协调性、 相容性, 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两者最大的作用, 使两者相互 促进。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 就如何才能够更 好地促进隔代教育, 相关研究比较少, 大致有如下几点:
( 一) 从祖辈这一方面来说 ( 1) 祖辈要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同时尽可能配合学 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 2) 寻求教育目标的一致, 比如多与 学校老师联系, 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也把孩子在家 的情况反映给老师, 共同商量和研究教育方案; ( 3) 在家 庭内部, 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法要一致。这就需要 经常沟通, 形成合力; ( 4) 祖辈教育孙辈不能完全照搬当 年教育子女的方法, 老人只有在思想上跟上时代, 才会与 孙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坚持爱与教育的结合; ( 5) 教育 者首先要受教育, 祖辈应当更新观念。” [9] 祖辈应该在隔代教育中正确定位, 对自己所扮演的角 色 有 充 分 的 认 识 。 “为 此 祖 辈 应 注 意 自 己 在 以 下 方 面 的 情 况 ( 1) 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 ( 2) 身体健康, 心态年轻, 精力好; ( 3) 性格开朗, 没有固执偏激倾向, 对孩子有耐 心 ; ( 4) 有 一 定 的 文 化 基 础 , 能 对 幼 儿 进 行 启 蒙 教 育 ; ( 5) 善于吸收新知识, 接受新观念, 科学育儿; ( 6) 对待 孩子慈爱宽容, 但不纵容, 不溺爱, 善于引导教育; ( 7) 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 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 8) 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吸烟, 不酗酒。喜欢户外活动, 能常常带孩子外出, 认识周围的世界”。 [10] ( 二) 从父母这一方面来说 首先, 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情感基础。“老人们 能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指导自己的子女养育下一代,这使老 人的价值有了再次体现的机会.; 老人与孩子间有一种天然 的亲密感; 出于爱的补偿心理, 老人年轻时往往也因工作 繁忙而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 这一切使老人们心存内疚。 当他们迎来第三代时, 对其倍加呵护, 认为照顾好孙儿是 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 要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 和劳动价值, 对他们的真心付出应心存感激。尊重老人的 情感需求, ‘隔代亲’是祖孙之间的血缘亲情, 由此而产 生的天伦之乐, 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最让人痴迷的一部分, 不要因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爱孩子而剥夺老人 享受这份快乐的权力。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 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 但不 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 忙自己的事, 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 多进行情感交流, 还 要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交替管教, 以免造成亲子之间
义, 以及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主要研究结果, 并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隔代教育;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5843 ( 2007) 02- 0063- 03
一、问题提出
2004 年 《新 闻 周 刊 》 报 道 了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进 行 的 关 于 隔代教育的调查, 结果显示: 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 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 中国是世界上 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在中国 是普遍现象, 它与亲子教育共同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 模式。但当代家庭教育研究中, 相当多的研究把目光投向 亲子教育, 隔代教育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隔代教育中祖 辈对孙辈膨胀的溺爱已构成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同 时, 另一些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存在 对隔代教育的各种争论, 本综述的主要目的就是明了当前 隔代教育研究中对隔代教育的定义, 以及当代有关隔代教 育的主要研究结果有哪些, 为以后有关“隔代教育”的实 证研究做一些初始工作。
64
的隔阂。” [11]
四、讨论分析
综观以上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研 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的论 证上, 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没有区分隔代教育效果在 不同区域的差异;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中各个阶层的 差异; 且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汉族儿童的研究上, 很少有 少数民族隔代教育的研究; 大多数停留在对城市儿童的研 究上, 对农村儿童的研究比较少; 而且大多数研究只是从 隔代教育对孙辈的影响这一方面来研究的, 很少有探究隔 代教育对祖辈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另外, 在隔代教育的大 多数研究中, 并没有区分以下情况: 当祖辈与孙辈生活在 一起担负主要教育责任时和祖辈与子女和孙辈生活在一起, 担负部分教育责任时, 隔代教育效果的不同。而且隔代教 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有不同的影响, 年龄越小受到 隔代教育的影响越大。应该区分隔代教育对幼儿、学龄儿 童、青少年的不同影响在哪里; 祖父母双亲与单亲隔代家 长对孙辈的不同影响在哪里; 在单亲隔代家长中, 男性与 女性家长在对同性或异性孙辈的不同影响在何处; 隔代教 育对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不同影响在哪里。这一系列的 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为进一步促进隔代教育 与亲子教育的融合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隔代教育确实有其 弊端: 祖辈自身的特点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及其对亲子 关系的影响, 这一系列的因素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 障碍。
2. 隔 代 教 育 的 优 势 。 有 关 研 究 认 为 隔 代 教 育 有 其 自 身 的优势。北京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 优势, 他认为: “( 1) 祖辈家长有爱心, 对孙辈十分喜爱。 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而 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 2) 祖辈家长有抚养孩子 和教育孩子经验, 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处理很了解。 ( 3) 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 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 不必强求一定这样或那 样。”祖辈比较传统的教育观念, 有助于孩子勤奋 学 习 , 刻 苦耐劳和形成竞争意识等良好品质。事实表明祖辈既能带 好孩子, 也能把孩子培养成材。能不能带好孩子关键不在 于谁带, 而主要在于教育观念是否科学。
认为, 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 [3] 综 合 以 上 研 究 得 出 结 论 : “隔 代 教 育 ” 应 指 祖 辈 与 孙 辈 生活在一起, 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 二)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探讨 1. 弊 大 于 利 。 此 类 研 究 认 为 隔 代 教 育 的 弊 端 有 : 从 祖 辈这一方面来讲, 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接受新事物 较慢, 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而且人老后, 思想很容 易固化, 行为模式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 这极不利于孩子 的性格的培养, 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想法与言行, 以 及人格偏离, 暴力倾向的加剧。有研究认为, “隔代家庭 对孙辈的影响是溺爱大于教育, 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 替, 一味迁就, 百依百顺, 成为普遍现象。其消极后果是: 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 孤僻, 不善社交, 不和群, 合作精神差, 懒惰, 娇气, 磨蹭, 缺乏朝气, 没有理解能 力 , 意 志 薄 弱 , 缺 乏 自 信 , 自 主 , 自 强 , 缺 乏 独 立 人 格 。” [4] 有研究对首都 1000 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 显 示 , 老 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 86!, 仅有 14!的老人能 积 极 配 合 孙 辈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及严格的要求。 [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 做家 长的, 特别是隔代家长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 长的需要, 王极盛将隔代教育归结为四种类型: 第一, 过分 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 隔代家长呵护备至, 代为其 劳。孩子本应得到的能力锻炼, 结果让隔代家长取消了。第 二, 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 经常检查孩子的
收稿日期: 2006- 07- 19 作者简介: 黄姗 ( 1977- ) , 女, 甘肃人, 现攻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小萍 ( 1979- ) , 女, 甘肃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 2004 级研究生。
63
百度文库为。如此, 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 以及对成人的不 信任感。第三, 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 的教育理念, 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 责罚多于鼓励, 使孩 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第四, 民主理解和 温暖型。王极盛对此比较赞赏, 他发现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 采用这种方法, 但数量很少。
面的不足; 由于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 祖父母们 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 比 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 老人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 也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感情, 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 基础。
普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2007 年第 2 期
隔代教育研究综述
黄 姗 1 陈小萍 2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但对比亲子教育的研究, 有关隔代教
育的研究比较少, 且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文从隔代教育问题的提出, 论述了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定
从孙辈这一方面来看, 李炎在《农村“隔代教育”调 研》中指出: ( 1) 隔代教育下的孩子, 其行为控制力, 卫 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 2) 隔代教育下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 在心理障碍。一是失去亲情, 心灵孤独, 感情特别脆弱; 二是缺少交流, 性格倔强。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与子女之 既缺少语言交流, 也缺乏感情交流。祖父母由于文化水平 和身体条件限制, 无力管好孙辈, 也怕太严会出差错, 自 己不好交待。因此迁就孩子, 溺爱孩子, 这种环境熏陶下 的孩子性格常常固执和倔强, 遇事争强好胜, 不讲理不服 输 的 情 况 特 别 多 。 ( 3) 缺 少 关 怀 , 集 体 观 念 淡 漠 。 ( 4) 缺 乏 正 确 的 学 习 目 的 。 [6] 隔 代 教 育 会 导 致 “ 亲 子 隔 阂 ”, 影 响 “亲 子 关 系 ”。 [7] 心 理 学 研 究 证 明 , 家 庭 环 境 特 别 是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 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 依赖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 态。子女对父母感情的亲密真挚的程度, 决定了子女对父 母的信赖程度, 因而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亲子关系越 和谐, 父母教育感染力就越强, 反之亲子关系越是冷淡,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感染力就越小。
二、隔代教育的研究
( 一) 隔代教育的定义 “有 研 究认 为 ‘隔 代教 育 ’ 就 是 祖 辈 家 长 对 孙 辈 的 看 护 和 教 育 , 一 般 是 在 三 代 家 庭 和 隔 代 家 庭 中 进 行 。” [1] “也 有 研 究 认 为 ‘隔代 教 育’ 是在 祖 辈 家 长 和 孙 辈 之 间 进 行 的 , 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 这一影响过程实际 上 也 是 祖 辈 与 孙 辈 的 一 种 双 向 的 互 动 过 程 。” [2] 还 有 研 究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未成年子女的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 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西方学者赫林的研究 指出: “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为, 严 重的会患孤独症, 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 有 关 ”。 [8] 亲 子 关 系 为 儿 童 形 成 良 好 的 性 格 打 下 了 基 础 , 而这种关系是其他任何感情所无法取代的,
三、相应对策
王极盛认为, 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 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 加强其与亲子教育的协调性、 相容性, 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两者最大的作用, 使两者相互 促进。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 就如何才能够更 好地促进隔代教育, 相关研究比较少, 大致有如下几点:
( 一) 从祖辈这一方面来说 ( 1) 祖辈要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同时尽可能配合学 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 2) 寻求教育目标的一致, 比如多与 学校老师联系, 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也把孩子在家 的情况反映给老师, 共同商量和研究教育方案; ( 3) 在家 庭内部, 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法要一致。这就需要 经常沟通, 形成合力; ( 4) 祖辈教育孙辈不能完全照搬当 年教育子女的方法, 老人只有在思想上跟上时代, 才会与 孙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坚持爱与教育的结合; ( 5) 教育 者首先要受教育, 祖辈应当更新观念。” [9] 祖辈应该在隔代教育中正确定位, 对自己所扮演的角 色 有 充 分 的 认 识 。 “为 此 祖 辈 应 注 意 自 己 在 以 下 方 面 的 情 况 ( 1) 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 ( 2) 身体健康, 心态年轻, 精力好; ( 3) 性格开朗, 没有固执偏激倾向, 对孩子有耐 心 ; ( 4) 有 一 定 的 文 化 基 础 , 能 对 幼 儿 进 行 启 蒙 教 育 ; ( 5) 善于吸收新知识, 接受新观念, 科学育儿; ( 6) 对待 孩子慈爱宽容, 但不纵容, 不溺爱, 善于引导教育; ( 7) 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 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 8) 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吸烟, 不酗酒。喜欢户外活动, 能常常带孩子外出, 认识周围的世界”。 [10] ( 二) 从父母这一方面来说 首先, 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情感基础。“老人们 能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指导自己的子女养育下一代,这使老 人的价值有了再次体现的机会.; 老人与孩子间有一种天然 的亲密感; 出于爱的补偿心理, 老人年轻时往往也因工作 繁忙而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 这一切使老人们心存内疚。 当他们迎来第三代时, 对其倍加呵护, 认为照顾好孙儿是 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 要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 和劳动价值, 对他们的真心付出应心存感激。尊重老人的 情感需求, ‘隔代亲’是祖孙之间的血缘亲情, 由此而产 生的天伦之乐, 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最让人痴迷的一部分, 不要因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爱孩子而剥夺老人 享受这份快乐的权力。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 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 但不 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 忙自己的事, 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 多进行情感交流, 还 要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交替管教, 以免造成亲子之间
义, 以及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主要研究结果, 并对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隔代教育;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5843 ( 2007) 02- 0063- 03
一、问题提出
2004 年 《新 闻 周 刊 》 报 道 了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进 行 的 关 于 隔代教育的调查, 结果显示: 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 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 中国是世界上 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在中国 是普遍现象, 它与亲子教育共同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 模式。但当代家庭教育研究中, 相当多的研究把目光投向 亲子教育, 隔代教育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隔代教育中祖 辈对孙辈膨胀的溺爱已构成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同 时, 另一些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存在 对隔代教育的各种争论, 本综述的主要目的就是明了当前 隔代教育研究中对隔代教育的定义, 以及当代有关隔代教 育的主要研究结果有哪些, 为以后有关“隔代教育”的实 证研究做一些初始工作。
64
的隔阂。” [11]
四、讨论分析
综观以上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有关隔代教育的研 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的论 证上, 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没有区分隔代教育效果在 不同区域的差异;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中各个阶层的 差异; 且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汉族儿童的研究上, 很少有 少数民族隔代教育的研究; 大多数停留在对城市儿童的研 究上, 对农村儿童的研究比较少; 而且大多数研究只是从 隔代教育对孙辈的影响这一方面来研究的, 很少有探究隔 代教育对祖辈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另外, 在隔代教育的大 多数研究中, 并没有区分以下情况: 当祖辈与孙辈生活在 一起担负主要教育责任时和祖辈与子女和孙辈生活在一起, 担负部分教育责任时, 隔代教育效果的不同。而且隔代教 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有不同的影响, 年龄越小受到 隔代教育的影响越大。应该区分隔代教育对幼儿、学龄儿 童、青少年的不同影响在哪里; 祖父母双亲与单亲隔代家 长对孙辈的不同影响在哪里; 在单亲隔代家长中, 男性与 女性家长在对同性或异性孙辈的不同影响在何处; 隔代教 育对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不同影响在哪里。这一系列的 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为进一步促进隔代教育 与亲子教育的融合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隔代教育确实有其 弊端: 祖辈自身的特点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及其对亲子 关系的影响, 这一系列的因素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 障碍。
2. 隔 代 教 育 的 优 势 。 有 关 研 究 认 为 隔 代 教 育 有 其 自 身 的优势。北京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 优势, 他认为: “( 1) 祖辈家长有爱心, 对孙辈十分喜爱。 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而 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 2) 祖辈家长有抚养孩子 和教育孩子经验, 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处理很了解。 ( 3) 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 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 不必强求一定这样或那 样。”祖辈比较传统的教育观念, 有助于孩子勤奋 学 习 , 刻 苦耐劳和形成竞争意识等良好品质。事实表明祖辈既能带 好孩子, 也能把孩子培养成材。能不能带好孩子关键不在 于谁带, 而主要在于教育观念是否科学。
认为, 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 [3] 综 合 以 上 研 究 得 出 结 论 : “隔 代 教 育 ” 应 指 祖 辈 与 孙 辈 生活在一起, 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 二)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探讨 1. 弊 大 于 利 。 此 类 研 究 认 为 隔 代 教 育 的 弊 端 有 : 从 祖 辈这一方面来讲, 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接受新事物 较慢, 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而且人老后, 思想很容 易固化, 行为模式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 这极不利于孩子 的性格的培养, 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想法与言行, 以 及人格偏离, 暴力倾向的加剧。有研究认为, “隔代家庭 对孙辈的影响是溺爱大于教育, 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 替, 一味迁就, 百依百顺, 成为普遍现象。其消极后果是: 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 孤僻, 不善社交, 不和群, 合作精神差, 懒惰, 娇气, 磨蹭, 缺乏朝气, 没有理解能 力 , 意 志 薄 弱 , 缺 乏 自 信 , 自 主 , 自 强 , 缺 乏 独 立 人 格 。” [4] 有研究对首都 1000 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 显 示 , 老 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 86!, 仅有 14!的老人能 积 极 配 合 孙 辈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及严格的要求。 [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 做家 长的, 特别是隔代家长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 长的需要, 王极盛将隔代教育归结为四种类型: 第一, 过分 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 隔代家长呵护备至, 代为其 劳。孩子本应得到的能力锻炼, 结果让隔代家长取消了。第 二, 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 经常检查孩子的
收稿日期: 2006- 07- 19 作者简介: 黄姗 ( 1977- ) , 女, 甘肃人, 现攻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小萍 ( 1979- ) , 女, 甘肃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 2004 级研究生。
63
百度文库为。如此, 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 以及对成人的不 信任感。第三, 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 的教育理念, 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 责罚多于鼓励, 使孩 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第四, 民主理解和 温暖型。王极盛对此比较赞赏, 他发现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 采用这种方法, 但数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