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概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美 育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人文 美育作为理论价值与传播方式相融 合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实施途径上 也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并贯穿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以家族为单位,延伸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环节。一个人从生到死,其 受教育的过程也缘此展开。传统人 文美育的实施,遵循儒家“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途径,通过社 会、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来施行, 诸环节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伦 理精神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等 人文美育内容因此而传播。
官学通过循吏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广东等地方也出现考 取太学者,图为岭南第一太学崔门之凤凰亭旧址。
私学兴起
孔庙鲁辟
中国古代的人文美育实施除正式学 校,还通过私学形式完成。孔子开私学 之先河,在他的教育中, “六艺之教 ”是 基本的课目。秦汉之后,私学在官方的 认可下,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与延 续。秦汉之际大儒叔孙通曾率领许多弟 子在楚汉相争时历事十余主,终为刘邦 所用,对西汉制礼作乐作出了贡献。 董仲舒在景帝时为博士,同时也兼办私学。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进退揖让, 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私学成为中国古代传播 文化的重要的有益途径,也是人文美育实施的一种 方式,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的戴震等著名学者 那里。私学分为初级蒙学和高级专经研修两种类 型,汉代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多属专经研习 阶段的私学。
[资料解释] 中央官学——以北京国子监为例 国子监太学府院内南北分置的琉璃牌坊,南面题 字“圜桥教泽”,北面题字“学海节观”。正厅为彝伦 堂,是监生们会讲的大礼堂,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在 此设座。东西两廊各有房33间,设监内“六堂”:东为 率性、诚心、崇智,西为修道、正义、广业,是监生 课堂。东西两面还有4厅:东为典簿、绳愆,西为典 籍、博内,是监内分管文书、纪律、图书、教学的办 公处。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右图),古制曰 公处。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右图),古制曰“天 子之学”。北京国子监辟雍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 堂”,是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其建筑为方型殿宇。环 以园池碧水,构成“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圆地方, 传流教化之意。
《鸿都石经》碑文拓片
门学教育
宋代院体画作品
随着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人们认为重视辞赋可与经学相抗衡,鸿 都门学起了积极的铺垫作用。在此基础上,唐代设立书学,专门学习与研究 书法;北宋书学并入翰林艺局,创建画学,宋徽宗时创立皇家画院,研究宫 廷艺术,学院教育制度严密,培养出来的绘画人才素质较高,形成了院体 画,在宋代画坛上居于中坚地位。唐宋在传统人文美育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促进了中国古代书法、绘画的发展。
序庠之学(采自爱丁宝绘制弟子规)
学在官府
汉武帝置五经博士 ,公孙弘任学官,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议建立 太学 , 上书建议汉武帝恢复旧时制度 , 设立一定数量的博士与博士弟子 (即太学生) ,并开郡国之学与太学 。汉武帝采纳了这些建议 ,于元朔五 年(前 124)下诏正式设立官办太学 。从文献资料看 ,最早的太学主要实 行政教,以适应汉武帝独尊儒术的需要 ;从教学内容来看 ,多是儒家的经 书,置五经博士教授博士弟子;从学生来说,汉代太学生开始叫做“博士弟 子”,东汉时一般称作“太学生”。东汉时太学规模最盛,人数也最多。
北京孔庙国子监 成贤街门楼、孔子像、匾额
官学兴衰
北京国子监太学门
东汉顺帝时,传统章句之学日渐衰落,到 了魏晋,官学由于汉末持续不断的动乱而受到 严重破坏,太学生数量、太学教授的学问已大 不如前。太学衰微主要是因为魏晋玄学的兴 起,使人们对传统的两汉经学失去兴趣,而对 玄学情有独钟,玄学成为魏晋以来士人追求情 性自由的理论依据。到南朝宋时,国家对太学 的办学体制作了较大改革:设国子学分设文史 等四科,将官学的 学科范围扩大。人 们的教育观念发生 了显著变化,史学 受到高度重视,玄学兴盛,谱牒之学极为发达, 人性觉醒,脱离了儒学的束缚,文学从两汉时 代的政教附庸变成人生的第一需要,审美与人 生相互融合,“吟咏情性”成为魏晋南北朝年代 士人的普遍观念。
汉代官学画像砖
官学兴衰
隋唐以来的中央官学继承北朝官学的传统,改变了南朝崇尚老庄与文 学的状态,儒学在官学教育中重又居于统治地位,对于其他实用学科则分 科设置,中央官学分为六学二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 算学、弘文馆、崇文馆。唐代中央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专科外,均以儒家经 典作为教材。国子学“五分其经以为业”,教学《周礼》、《仪礼》、《礼 记》、《毛诗》、《左氏春秋》、《周易》、《尚书》等。
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三节 家庭人文美育的实施
家族文化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宗法 作为社会纽带的国度,家族对于一个人 的影响非常之大,家教是一种重要的教 育途径与方式,也是孩童接受教育的最 初途径。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认 为,世族延续的原因,一是互为婚姻, 二是家训严谨,三是兄弟融洽。从西汉 末年以来,中国就开始形成了世家大族 左右社会,与皇权相抗衡的趋势,至两 晋时代达到高峰,直到唐代才慢慢衰退。 家族文化教育通过代代相传的文化优 势,积渐日久,就成了一种家族文化传 统,它通过荣耀感与家风影响后世,造 成了一种亘延不息的文化。
院体画艺术:花鸟
宋 徽 宗 : 芙 蓉 锦 鸡 图
明 呂 紀 : 桂 菊 山 禽 圖
[ ]
循吏之教
汉代除中央官学,还在郡县乡等地方 行政单位设立学校。汉代的许多官员,在 任时不靠严刑峻法,而是依靠施行教化启 发民智,注重从文化上对当地的政治经济 进行治理,史书上一般将他们称作“循 吏”。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中说:“汉 世良吏,多能兴学于辟陋之地”,并列举了 文翁、栾巴、卫飒、任延、徐邈等地方官 员在任时兴办学校、教化百姓的事迹。地 方官员在教化百姓过程中,自然也包含用 礼乐并举的方式来对百姓进行人文美育, 当地的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比秦朝“以 吏为师”的政治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
[魏晋南北朝]展子虔:授经图
第一节 人文美育与社会传播
六艺之教
传统中国百姓是属于帝王的臣民,也是他们代天行事、施行教化的对 象,社会教育基本上由统治者垄断,故而统治者思想也就是统治的思想,它 往往以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形式出现。周初统治者通过官学对贵族子弟 施行“六艺之教”,用礼乐来陶冶百姓情操,进行社会教化,规范平民行为, 《周礼· 地官· 大司徒》云:“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
陕西新平陇西世族庄园
世族传承
谢灵运造像
从汉魏到南北朝,家族相传通过家录、家谱,还 通过文化的教诲世代相传,谢灵运《山居赋》说: “家传以申世模 ”,《南史· 谢晦传》也说:“谢氏自晋 而降,雅道相传 ”。所谓 “雅道相传 ”,说明家族代代 相传的是一种高雅文儒的精神文化传统,家族熏陶与 教育而形成的荣耀感,对汉魏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人 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谢氏一族的谢灵运、谢晦、谢 朓 , 陆氏 一 族的 陆 逊、 陆抗 、 陆凯 、陆 喜 、陆 机 以及南北朝的庾肩吾、庾信与徐摛、徐 陵父子等。由家族荣誉积淀而成的精神 文化的传统,不仅是具体的学识与文化 的相续,更主要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 质方面的绵延。古代家庭人文美育一般 用较为严厉的方式,但也有的是用比较 轻松的方式。教授的内容从儒家正统的 诗、文、经、艺,到陶情养性的琴、 棋、书、画。 陆机:平复帖
科举考试之殿试场景图
第二节 学校人文美育的实施
成钧之学
学校是中国传统人文美育的主要实施场所。传统文化始终 “以文教 化”,即以一定的道德伦常与诗书礼乐教化人民,这种教化主要通过学校 来施行。 《说文 》释 “ 学 ” 为 “ 觉悟 ” ,即以学校来启人觉悟; 《白虎通 ” 。认为学校 义 》 亦云: “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的任务即开发人的觉悟,启迪人的道德悟性, 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的美的感受力。 中国学校教育源远流长,据董仲舒《春秋 繁露》,远在五帝时代就有“成钧之学”,指当 时专职的学校教育,施教者为专门的乐师,受 教者为贵族子弟。近代学者刘师培考证,所谓 “成钧之学”的教育内容,就是以乐教为主的学 校教育,“钧字即韵字之古文。古代教民,口 耳相传,故重声教。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第十二章 文治教化 雅人深致
——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 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 春秋》教也。 ——《礼记》 礼记》 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 礼仪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故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王守仁
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意 在发掘远古社会的血缘亲情观 念,将氏族社会淳朴民风融入 礼乐教化之中,美人伦、厚教 化,增强凝聚力。
当代美术家吴作人、李化吉 作品 当代美术家吴作人、李化吉作品 六艺装饰壁画
采诗与宣诗
周代统治者有意识地通过采诗制度 积极参与社会教化工作,开拓社会人文美 育的途径。周公亲自组织官方到民间采集 歌诗,以观风俗、知厚薄,以制定相应的 教化措施。周国君还将亲自采集的民歌, 通过宫廷昭告天下,培养人民高雅的审美 趣味,使人民树立良好的风俗习惯,《国 风》中的《周南》、《召南》、 《豳风》 就是这样的民歌。周代的采诗与宣诗从 制度上保证了人文美育的实施。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因设立于东汉首都洛阳而得名,是官办的艺术教育专科学 校。东汉宦官为了分化士大夫的势力,吸引太学生退出士大夫反对宦官斗 争的政治集团,劝说皇帝建立与太学相对立的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专门 教授学习辞赋与书法的艺术专门院校。 不重视经学,仅吸收有写作尺牍、辞 赋能力以及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学生, 学生都由州郡、三公举荐而来。鸿都门 学受宦官的操纵,在政治上为人所不齿, 尽管毕业受到优遇,士大夫出于传统的 儒学观念,却耻于为列,睥睨不屑。但 鸿都门学打破经学一统的地位,其意义 不可低估。
当代美术家侯一民、李林琢作品:东方文明
秦汉社会教化
台湾当代画家江逸子作品:颜兖公子渊造像
秦王朝虽然也设置博士官 ,但是并不重视儒学 ,而是信奉商鞅、韩 非的法家之术,主张以吏为师,依法治国。西汉年间,贾谊等人力倡制礼 作乐,实行教化,汉武帝提出诏举贤良策令 ,“三代之治,其符安在?…… 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接受董仲舒 的倡议,提出要吸取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教训,就要了解人性的规律,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推崇上古,倡导以诗乐为主的审美 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改造人性,重建人伦道德,移风易俗。 司马迁也强调音乐是 为了教化百姓,而不仅仅 是娱悦耳目。《史记 · 乐 书》这样提出: “ 夫上古 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 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 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 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 以动荡血脉,通流精 神而和正心也。”
源自文库
院体画艺术:人物
我国唐代已设院体绘画机构;五代 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皇家画 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 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 大都要求用笔没色,工整细致、富丽堂 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较强的装 饰性。
[唐]杨贵妃上马图(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清]焦秉贞:仕女图
院体画艺术:宋徽宗:文会图
科举与循吏教化
唐代科举制度中,明经与进士是两项基本的科目,而进士科则明显地 优于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在进士科的考试 中,诗赋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丹青路在五言中”。对于一般文人普遍注 重诗歌的训练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唐宋以来,许多著名文人及哲学家如陆 贽、韩愈、柳宗元、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周敦颐、邵雍、范仲淹、欧 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张载、秦观、柳永、沈括、二 程兄弟等都是由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 古代人文美育的实施还通过地方官员的 教化途径来进行。贾谊、司马迁认为教 化是实行吏治的根本,而不是崇信刑罚, 不教而诛。地方官员在任职时依据儒学 思想施行教化,以诗礼教化的内容,作 为联结社会与民间的纽带,实施人文美 育,这成为古代美学思想特殊的传播方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