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作者:朱红梅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年第07期【摘要】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气象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益的发挥。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始终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文章分析当前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供各级气象台站参考。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P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7-0096-03天气预报就是预报员应用现有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天气学、统计学、动力学等方法进行周密分析、会商,对某区域或某地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天气状况(晴、雨、风、温等要素)做出定性(定量)的预测。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商机,对于依靠气象信息指导、安排各项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天气预报往往不“靠谱”,不能令所有人满意。
笔者从多方面分析寻找造成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
1 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分析1.1 天气学理论还不完善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尽管早在距今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气象观测方面的记录,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于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苛求它做到“万无一失”。
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
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影响大气变化过程是方方面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都使天气过程的预测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大气微妙的变化无法模拟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2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

“中盛睿达”杯气象科普作品选登天气预报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简单来说就是搜集大量的气象数据,通过物理方程利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天气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从宏观上来说,天气预报的制作需要经过数据收集、天气图制作、天气图分析、数值天气预报等几个方面。
第一是收集各种气象数据。
目前在中国每个县都有一个国家气象站,这些站点的仪器有的能够提供降水量、气温、气压、温度等基础气象信息,有的能够提供天气现象、能见度、闪电定位等复杂天气信息,探空气球则可提供一直到平流层的温度、风、气压等变化信息,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等采集到的数据,所有的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固定地方。
它们是天气预报制作的基本素材。
第二是制作天气图。
计算机按照有关规定把传输回来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实时天气情况。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
预报员运用所学的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等理论知识加上自己在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当地天气、气候特征以及地形等因素对天气形势进行简要分析,初步得出一个未来天气概况。
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
把所有观测到的气象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通过计算机中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计算求解出未来的天气现象,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定时、定点、定量,它已逐渐成为天气预报的主流。
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计算出一个天气预报的结果是非常难的。
每分钟采集到的气温、气压、温度等数据都是海量数据,此前处理这么多数据需要花很长时间,“大国重器”的出现将时间缩短到只要几秒。
这个“大国重器”就是中国气象局2018年投入使用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派-曙 “局部地区有暴雨”“午后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这些话在天气预报中经常会被提及,有人就会问,局部、局地到底在哪里,为什么预报员不能准确地告知某时某地有暴雨,为什么天气预报不能做到100%准确。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文|雷君慧“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大气观测光”,其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8 189.5万亿次,约为此前中国气象局使用的进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8倍。
墨迹天气到底准不准

墨迹天气到底准不准
墨迹天气比较准。
墨迹天气预报是一款比较实用的天气预报查询应用,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当天的天气状况,同时还可以提前在线查看预测天气,整体来说,预测也是比较准的,可以放心使用。
能够提供24小时温度变化趋势、最新天气状况、污染情况、体感等状况查询,出门前早早做好准备。
同时还具有随手拍天气时景功能,足不出户看各地实时景观。
墨迹天气预报准,与其他天气预防的区别如下:
1、通用范围不同。
墨迹天气能在安卓以及iOS客户端上都能使用,天气预报是iOS客户端使用的天气预报APP。
2、特色不同。
墨迹天气有一个雾霾相机可以检测空气质量指数。
天气预报AP可以实时动态天气背景,风景壁纸,以及专属主题功能。
3、对天气预报功能不同。
墨迹天气有空气质量指数功能,空气指数界面升级,五天之内逐小时精准预报。
天气预报APP则是长达10日的天气预报和限行预告,超过100小时的实测温度、体感温度和风力风向等气象信息。
2345天气王误差大吗

2345天气王误差大吗
1.天气预报只是预报,是根据当时当地的云层分布,和温湿度值来往雨雪雾霾天气产生的条件上扣,条件吻合度高,产生这种天气的可能性就大,没有准与不准这一说;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实会很害人的,如果你觉得那个APP不好,你可以换一个下载,或许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2.准的,也有不准的,天气预报没有100%准确的。
3.天气预报软件都是从不同的监测系统平台获取的数据资源信息,可以两者结合比对使用。
4.本来就不会那么精准的,只是参考,因为天气随时都在变化,不可能完全预测到没一点变化的。
5.不一定,不要一概而论,局部天气和突发天气是很难预报到某个地方的,相信科学。
6.2345的天气预报还是比较准确的,不论哪种天气预报几乎都是比较准确的,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是采用高科技技术来测量的,误差率是很低的,当然自然界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有时候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那是因为报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总体来看,各APP都能以一定频次滚动提供较为齐全的天气实况信息服务,为公众获取天气实况信息提供了方便,但准确度不够高,提供的天气现象与实际天气有一定偏差。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日前,与气象界的几位专业人士一起聊“天”,探讨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话题。
(一)感慨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
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
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 ”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第一句话并没有使人们从此规避爱情,第二句话也没有使人们从此放弃天气预报。
浏览一些论坛或贴吧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话:甲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乙说:有本事,你来报!有人觉得有些冤枉: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
美国同行有这样一段感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台湾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的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
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
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二)古人如何推测天气?即使在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
例如猜测天气往往都会有“占”和“验”这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正误。
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有人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没有常规量化和连续观测和预测的年代,人们缺乏对于气象更迭的物理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研判,也缺乏对天气的宏观形势的洞察,由甲现象推断乙现象的逻辑过程常常带有假说意味,并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等。
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是以家学传承、文学描述、哲学思辨和史料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并未形成预测科学。
但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
30天天气的数据准确吗

准确,现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的原理都是数值模型的结果。
说白了,数值模式就是描述大气运动的一组方程组,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出数值结果。
但是这些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天气现象。
相反,它反映了大气的各种变量(气压、温度、风速、降水等。
),预报员或研究人员结合这些变量来预测可能的天气。
有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数值模型值有两种驱动方式。
一种是输入初始变量,然后看接下来几天的变化。
比如输入今天的各种气象变量(上面提到的那些),然后看看明天这些变量会是什么。
这是每日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
这个预报的准确率在7-10天基本可以接受。
如果超过10天,以现在的技术条件,误差会非常大,几乎和失明一样。
然后有人问,气候预测,一个预测就是几个月几年,那不是更不靠谱吗?其实讲的是另一种驾驶模式,就是输入边界条件,有点傻?不是,边界条件基本上是指地形、海水温度、太阳辐射等变量。
也叫外力。
在这些外部强迫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气候模式可以达到相应的平衡。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平衡状态预测未来的气候。
当然,这种气候预报不是每天的天气状况,而是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状况。
比如明年春天东北会冷还是会暖?是旱还是涝?至于哪一天出现高/低温,哪一天下大雨,就不能报道了。
但是这个定性的信息已经很有用了。
比如秋天,如果提前知道冬天是冷是暖,羽绒服的生产厂家就可以决定备货量(老师上课举的例子有点低,但还是挺合适的)。
首先,每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随着预报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换句话说,预报时间越长,月份越不准确。
相反,输入外部强迫的气候预测模式,相对于预测时间越长越准确(因为模式达到平衡状态需要时间,时间短,不一定能平衡)。
中间有一个尴尬点,就是预报时间在10-30天的范围内,不允许逐日,气候预报也不允许。
这就是所谓的长周期预测,这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所以,每天看,差不多够看7天了。
未来一星期天气预报准确吗

常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的大小,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之所以叫做预报而不是预测,就是准确的。但是不是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的天气预报,因为那个太过简单,很多信息都不包括,只是简单的介绍天气情况,有时候会有误导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天气预报总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提高是事实,但事实同样证明,也有些特大雨雪没有报出来。民用的准确率实在不敢恭维 ,保守估计正确率在60-70%左右 但是军 用的还可以 稍微高些,也不敢保证100%正确 。 除了军用民用的差别,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差别、城区和郊区的差别也很明显天气预报的精度是这样表述的:24小时内误差不超过100千米,72小时内误差约为250千米(这些数据并不准确)
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很多人都说,现如今的天气预报是越来越不准了,明明报道的是今天晴天,却下起了大雨;有时明明是多云,却刮起了大风;由此很多人都纷纷表示,如今的天气预报真的是越来越不准了,但事实上,天气预报真的是不准了吗?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个人几乎晚上都会干的一件事情,提前知道第二天的天气,从而为第二天的出行做准备,可以为我们第二天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人们之所以能预报出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主要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空气流通程度、空气湿度、风速,风向和云层的厚薄层度等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科学的估计,从而预测出的下一天的天气情况,因此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一个对天气概率预测的事情,本身也就有着准与不准的情况发生。
天气预报所能预测的天气情况是第二天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当然因为某些不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有小概率的情况发生。
那么什么是大概率与小概率呢?
大概率我们就不用说了,就是有很大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小概率,我们举个例子:有些时候我们很可能遇到天气预报说不下雨,但第二天又下起了雨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小概率,但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天气预报不准,
只能说小概率发生了。
所以,现在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不准了,而是因为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生活活动的影响,天气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原有的天气预报所预测的有效时间越来越短,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很多人的手机上都有实时天气预报的功能。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1.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到地面的量。
降水量可以用雨量计来测量。
2.雨量计是一种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它能够准确地测量出某个时间段内的降水量。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降水量。
3.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的湿度和植物的生长。
因此,了解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非常重要。
4.降水量的变化与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在天气观察中,我们要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5.通过观察和记录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降水季节、降水量的多少以及降水的规律,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1.降水是天气的重要特征,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2.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水量的装置,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气象学家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4.层云是一种靠近地表的扁平云层,通常呈灰色。
它们经常覆盖整个天空,当它们变厚时,会带来XXX、大雨或雪,因此也被称为雨层云。
5.积云看起来像棉花堆,通常与好天气联系在一起,但也可能发展成积雨云,导致雷阵雨。
6.卷云是一种纤细的羽状云,只能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形成,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7.经过观察和整理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生活产生影响。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
8.风速等级表包括13个等级,从烟垂直上升到暴力性破坏。
简化版的等级表只有3个等级。
9.降水量等级表包括6个等级,从XXX到特大暴雨,根据24小时内的降水量进行分类。
三、XXX。
1.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天气和气候是不同的概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如一天或几天的气温、降雨等情况;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气象特征,如常年的气温、降雨等。
因此,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程度和时间尺度不同。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答: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温度计是易碎品,需要轻拿轻放;二是应将温度计放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以获得准确的温度读数;三是读数时应保持视线和温度计液面水平,避免视觉误差。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1. 引言1.1 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前预警自然灾害,例如台风、暴雨、暴雪等,为人们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天气预报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出行计划,选择合适的服装和活动。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依靠天气预报来制定种植计划,保护农作物,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而在交通运输领域,天气预报能够帮助航空、航运、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做出安全合理的决策,确保乘客和货物的安全运输。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1.2 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天气预报经常被许多人诟病为“天气预报只能用来参考,不可信赖”的说法。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天气预报受到气象技术和观测设备的限制,导致预报结果不够准确和可靠。
许多人在接受天气预报的时候常常带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而且过去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过去,天气预报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天气预报员无法准确地分析气象数据和制作准确的预报模型,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了多方面限制和挑战,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正在逐渐提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接下来请继续完成正文中的内容】。
2. 正文2.1 气象技术的进步气象技术的进步是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雷达技术、气象雷达、云图仪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气象预报员们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和预测天气变化。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能够实时观测到地球上的气象状况,包括云层的形态、气压的变化等,从而为天气预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的原因

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的原因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
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天气是如何预报出来的?”“?”开放日现场,不少市民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抛给了专业人士,而专业人士则一一揭开了这些问题里的“秘密”。
预报结论有分歧,首席预报员说了算“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气象台为什么能预报天气?”面对一些市民的疑问,烟台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曲凤说,天气的变化虽然很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除了要用仪器测量地面情况,还要利用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空中变化。
气象台会定时收取全国以及国外各地的气象资料,然后根据各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才能作出天气预报来。
烟台市气象台台长石磊告诉记者,要做到准确的天气预报,必须了解“上游”的天气情况。
他以降水来打比方说,“上游”地区出现降水并不代表烟台也会出现降水,这要综合考虑烟台的本地条件是不是适合降水出现,其中包括水汽、热力、地形等因素,最后才能下结论。
气象台天气会商室每天下午最忙碌,此时,气象预报员都要坐在一起商讨天气情况,预报员要自己先下结论,而后发送省台最终确定。
如果几位预报员在意见上有分歧,一般会由首席预报员和上级决定最终结论。
目前,烟台市气象台共有2名首席预报员,他们的的经验相对较为丰富,责任心也较强,在预报方面有高人一筹的能力。
电视预报也挺神秘,说话穿衣有讲究影视制定室内,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电视预报员娄笑萍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2345天气太坑了

2345天气太坑了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气候变化都十分明显,尤其是2345集团的天气变化尤其明显。
2345是一家以天气预测为主的科技公司,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包括2345天气网在内的很多应用都能够准确预测各地的天气,但是近几年来,2345的天气预报变得越来越坑爹,令许多用户十分沮丧。
首先,2345的天气预报经常有失误,尤其是在雷雨的情况下会更严重。
许多用户反映,2345的天气雷雨预报准确率很低,尤其是上一年,几乎每次雷雨都会出现变化,而2345的预报又从晴转成了雷阵雨,这让许多用户感到很失望。
其次,2345的天气预报准确度普遍很低,尤其是日出日落以及气温等信息的准确度也大大欠缺。
有些用户反映,他们发现 2345报信息不准,比如有时预报温度会比实际温度要低,有时预报的日出时间也很不准确,会出现几小时的时间差。
再次,2345的天气预报范围也比较有限,也就是说,它只能预报一些大城市的天气,而不能预测小城市的天气情况,这也令许多小城市的用户很失望。
最后,2345的天气预报也不会提供气象台发布的精确信息。
虽然2345在实时预报和长期预报上做得很好,但是它不能提供气象台发布的及时预警信息,这也让许多用户很失望。
从以上分析可知,2345的天气预报内容令许多用户十分失望。
2345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可靠的天气系统,针对过去几年
的情况,希望该系统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供更多的服务。
同时,2345也要努力提升对气象台发布的预警信息的及时性,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最后,希望2345集团可以更加专业地提供涵盖更多地区的天气预报服务,让更多用户受益。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天气预报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环境变化情况作出推测和预测的工作。
准确的天气预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气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天气预报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完善。
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包括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技术、探空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气象观测数据更加全面、准确。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快速、全面的观测,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
雷达技术使得对降水和风暴的监测更加高效准确,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数值模式的应用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数值模式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大气运动和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从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
现代气象预报通常都是通过数值模式来进行预报的,数值模式不仅可以对大气运动、热力、水汽等因素进行模拟和计算,还可以利用实时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式的模拟精度不断提高,预报时间范围也不断延长,已经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长期天气预报。
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输出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从中挖掘出规律和特征,帮助气象预报员更加准确地判断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温度分布等数据,可以对台风、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进行更为精准的预测,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了显著提升。
气象预报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也是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气象预报中,气象预报员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对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输出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出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为什么中国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总是预报的不准确?

为什么中国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总是预报的不准确?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
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第二天会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
国外天气预报员甚至有“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
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
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
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
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
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
更不用说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对天气的影响了。
当然,并不能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
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也是绝对不行的。
理由三:眼睛有盲区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自从有了气象卫星,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
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 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
天气预报不准的7个理由

天气预报不准的7个理由1.复杂的大气系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气候系统的复杂性的挑战。
大气由许多变量和因素组成,例如气压、湿度、温度、风向和风速等。
这些变量相互作用,使天气模式变得非常复杂,难以准确预测。
2.数据不完备:天气预报依赖气象观测数据。
然而,观测站点有限,覆盖地区不均匀,导致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来提供准确的预报。
不同的观测站点可能会提供不同的数据,导致预报结果的差异。
3.模型的局限性:天气预报依赖数值模型来模拟大气系统,并进行预测。
然而,这些数值模型并不完美,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局限性。
模型可能无法准确地捕捉到大气系统的细微变化和复杂性,导致预报的不准确性。
4.难以预测的天气现象:有些天气现象难以预测,例如局部的短时降雨、雷暴和龙卷风等。
这些天气现象通常是局部性的,变化迅速且难以准确预测。
即使天气预报对整体天气趋势准确,但对这些局部现象的预测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5.人为因素的干扰:气象预报员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
然而,人为因素可能会干扰准确的预报结果。
主观偏见、个人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因素可能导致预报的不准确性。
6.过于乐观或悲观的预报倾向:天气预报中存在乐观或悲观的预报倾向。
一些预报员可能倾向于过于乐观地预测好天气,以增加人们对天气报告的兴趣。
另一些预报员则可能过于悲观地预测糟糕的天气,以避免对公众的责任。
7.科学技术的限制: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无法完全解决天气预报中的复杂问题。
我们仍然需要更好的技术工具和方法来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天气预报不准确的原因主要包括大气系统的复杂性、数据不完备、模型的局限性、难以预测的天气现象、人为因素的干扰、预报倾向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等方面。
尽管天气预报存在不准确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天气预测的理解和准确性将不断提高。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刘毅∙《阅读与鉴赏(初中)》2008年第4期本文字数:1979 小中大“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从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
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二十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打电话的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他们的主题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呢?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
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卫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
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
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两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的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上时是 一个 1平 方公里 见方 的 “ ” 点 。随着 地球 的 自转 和卫星不 断地拍摄 ,一个个点 逐渐连成 线 ,经 过 2 5分钟 .整个地球 的图像都 可以被拍 摄下来 。
这 时 .卫 星 会将 这 些 图片 发送 同地 面 ,由地
面 系统处理 。传 回的每一 张图 的获取 时 间 、纬度 、
象 台 站 。这 个 时 候 ,各 地气 象 台站还 要 根 据各 个 气 象 观 测 点 收 集 到 的气 压 、气 温 、风 速 、风 向 、 湿 度 等数 据 进行 气象 分 析 ,从 而推 算 出 地 面近 几
日的 温 度 和 天 气 状 况 。
为天 气 预 报提 供 信 息 最重 要 的一 环 ,就 是 气
相互 作 用 的过 程 中 ,辐射 会 受 到 大气 的 影 响 。地 面 系 统利 用 卫 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观 测 到 的 辐 射 . 反 过 来 可 以 推 出 地 球 表 面 和 大 气 的 状 态 , 大 气 中 云 的物理状 态 。
北 京 站 负责 将 处 理 和分 析 后
的气 象 信 息 发送 给全 国所 有 的气
面齐 平 ,脚 一 踩 就可 以 把插 座 弹 出来 。适 合 大 的
客厅 。
物 ,如洗衣 粉之类 ,既美 观又实 用 。 3 . 定要 盯着楼 上做 防水 .不 然楼 上往 下滴 3一 水 ,弄得 吊柜 、天 花板和 墙面一 片狼藉 。
2 . 马 桶 一 定 要 量 好 自家 的 孑 距 ,要 不 买 再 9 买 L
用 手 指 的 不 容 易 保 持 干 净 . 手 上 有 油 的 时 候 转 动 起 来 也 有 困难 。 2 . 在 地 面的金 属插 座挺 方便 的 .平 时与地 8安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说明文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说明文说明文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1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
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
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
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
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
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
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不离十”。
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
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
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
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
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说明文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2“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从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日前,与气象界的几位专业人士一起聊“天”,探讨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话题。
(一)感慨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
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
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第一句话并没有使人们从此规避爱情,第二句话也没有使人们从此放弃天气预报。
浏览一些论坛或贴吧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话:甲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乙说:有本事,你来报!有人觉得有些冤枉: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
美国同行有这样一段感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台湾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的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
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
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二)古人如何推测天气?即使在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
例如猜测天气往往都会有“占”和“验”这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正误。
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有人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没有常规量化和连续观测和预测的年代,人们缺乏对于气象更迭的物理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研判,也缺乏对天气的宏观形势的洞察,由甲现象推断乙现象的逻辑过程常常带有假说意味,并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等。
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是以家学传承、文学描述、哲学思辨和史料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并未形成预测科学。
但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诠释了跨度150天的天气韵律。
“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借助其他生物的灵性推断气象变化。
其中二十四节气以及数以万计的气象谚语成为民族智慧的宝贵遗存。
每当读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上风虽开,下风未开,主雨;燕子初归风未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都会对古人朴素的大智慧肃然敬畏。
(三)现在如何做天气预报?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说,目前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是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
所以探讨准与不准,可以围绕数值预报展开。
我们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全然知晓,设计的任何方程只能是求得近似。
初始的观测数据除了不准确之外,还有不完整的问题,例如青藏高原上的观测资料就很少。
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网络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增加16倍,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再次订正。
(四)目前天气预报的预报能力如何?以目前国际上准确率及时效性较高的欧洲数值预报为例,1973年成立之初,最多能够预测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数值预报水平及时效稳定持续提高,约每10年增加1天有效预报。
“根据此发展过程推算,到2030年,我国数值预报时效能够再提高两天,这意味着预报员可以提前9天预报大范围的环流形势。
气象大家竺可桢先生1926年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气象台之责任”,气象台之责任,首在调查各地雨量之多寡以及历年之变迁,次则说明变迁之原因,迄今欧美各国气象台,均从事于此。
可见,那时的气象台尚未具备制作和发布常规预报的能力。
即使在十多年前,在电视中发布48小时以上的预报信息需要层层审批,而现在我们经常展望未来一周的天气走势。
天气预报的客观准确性在艰难中逐步提升,例如在中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2012年首次低于100公里(为94公里,略逊于美国,优于日本);2012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5%,连续五年高于85%;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准确率74.1%,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80.1%,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对于这些要素的预报,简而言之,八成还是准确的。
但不同的要素和项目,预报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1)明天会下雨吗?(定性)和(2)明天会下暴雨吗?(定性+定量)这两个问题,预报准确性差异巨大。
(五)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按照北京大学大气系张庆红教授的说法,不准确包括了原料、加工场、产品检测包装的三重问题。
原料的问题在于,仪器的可观测误差、站点的可代表性误差、资料同化误差。
所有的观测数据,都只能是近似的。
例如观测误差,气压观测误差0.5百帕,风速观测误差3米/秒,相对湿度观测误差10%左右。
站点的可代表性误差,在辽阔的疆域内,只有几万个人工及自动观测站,例如北京南郊观象台观测到降水,无法代表全北京辖区均出现降水,反之亦然。
由于观测点的代表性问题,有时会出现大家都懂的“被代表”问题。
加工场的问题在于,例如蒸发和凝结项,是发生在分子尺度上的,而我们对于精细物理过程尚未清晰认识。
另一方面,在求解方程组时用差分的方法,必然引起计算误差,即阶段误差。
所以这个加工厂不是一个能够再现大气真实运动的加工厂。
最后预报员参照这些不同的产品并结合经验,做出采信、判断和修正。
天气在线创始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协飞教授认为,初始场和模拟大气运动的物理方程都只能近似值和近似解。
让人感到沮丧和悲观的是,无法到达完美;但让人欣慰和乐观的是,可以逐步逼近完美。
所谓初始场,就是大气要素的此时状态,她的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演变结果(预报场)的迥然差异,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提出蝴蝶效应的洛仑兹,当年就是在把初始值由0.改为0.506之后,运算结果产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颠覆性变化。
可见,现代气象科学的核心手段“数值预报”,即使网格再细密、要素再多元、层次再丰富,都无法穷尽大千世界的无数细节,都无法精确再现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境。
(六)什么情况下更容易不准?换季的时候,影响系统的多重性和气象要素的大变率,容易使天气变化出乎预料之外。
夏季微小尺度天气系统盛行时,大网捞不到小鱼,尺度小、历时短,却往往强度大,这类“漏网之鱼”更容易让人产生天气预报不靠谱的感慨。
“牛背雨”,一头牛的背上,都有晴雨的差别;“雹打一条线”,线内线外,悲喜两重天。
某个天气系统边缘处,看似毫厘之间,天气却天壤之别。
美国对于龙卷风的预报,目前的预报能力是平均提前13分钟发出预警,如果能够提前20分钟告知公众,在现阶段便是十分精彩的预报个例了。
所以,知晓更准确的天气信息,FORECASTING常常是不够的,如果可能,还需要了解NOWCASTING(临近的预报或预警)。
有些天气变化,尚无法提前几天提供预报,只能依靠临近时的补充订正的滚动式发布。
地形复杂的地方,(海洋、高原)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一座山,迎风坡抬升凝结,背风坡下沉增温,恍如千里之异。
气候变率较大的地方、天气节奏较快的地方,都可能加大预报的“本底”难度。
另外,气候变化、下垫面(地表生态)的改变以及人类排放水平的提升,都可能提高预报的难度,例如近年来盛行的雾霾天气。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强了大气水循环和能量循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频繁地发生,本来长久沉寂的气象纪录常常轻而易举地打破,N年不遇的事情,我们经常不期而遇。
原本的小概率事件却变得此起彼伏。
由于小概率事件的历史样本较少,预报经验累积相对较少,这无疑成为预报难度新的增长点。
(七)理解上的差异是不是也在影响天气预报的可信度?例如气温,常常被理解为地面温度,而气象台发布的气温是指离地1.5米,通风、草坪上、百叶箱中的温度,它是全球统一,具有代表性、剔除环境“噪声”、可对比的大气温度。
在盛夏季节,气温常常低于人们体感的地面温度,所以才会有“气象台故意压低、瞒报高温”的质疑。
例如大雨,人们所说的大雨,常常是观察是瞬间雨强很大,雨势猛烈;而气象上所说的大雨,一般是指24小时累积降水量25-50毫米之间的降雨。
例如春天,大家心目中的春天,与气象上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高于10度为入春的标准往往存在差异。
例如暖冬,大家心目中的暖冬印象或感慨,与气象上12月1日至2月底的气温距平值的标准往往存在差异。
预期上的差异:准的时候,以为当然;不准的时候,才会有深刻的记忆和交流上的共鸣。
(八)未来的气象预报的方向是?中科院大气所段安民研究员认为,未来的天气预报一定是客观化和定量化。
向两端发展:远处看得到,近处看得细。
时效更长,短期和临近预报更精确。
未来的天气预报是朝着时间尺度的两端发展。
一个是短时和临近的精细化预报,另一个是关注10天以上的长期预报。
(九)善解人意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提高,但美誉度并未同步提升。
大家对于天气预报的预期值,其升幅高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升幅。
气象人需要看到,人们对于天气预报还不甚满意,但这种不满意是建立在大家对天气预报依赖度提升的前提下。
我们毕竟远未达到大家期望中的“神明”的程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预期值管理,是气象人希望公众降低预期,不过望,才能少失望。
同时,气象人懂得更谦卑、更敬畏地优化预报、改善服务,更懂得善解人意,更善于以互动的方式加强沟通。
预报天气,要接通地气,才能增加底气、聚合人气。
公众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抱怨。
预报对了,业内人不任意地吹;预报错了,业外人也不会随意地骂。
多一些对错误预报的回溯和反思,少一些对精彩预报的把玩和自赏。
预报的准与不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既是事实也是感触。
做任何一件事,岂能无怨,但求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