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秦腔的起源和发展
姓名:
xx班级:
信息35班学号:20作为陕西本土居民,对于秦腔这一剧种有着一定的了解,常常看到老人长辈饭后茶余闲谈关于秦腔的各种内容,但由于秦腔并不合自己的兴趣,所以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戏剧剧种都因地域而得名,秦腔也不例外。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对于秦强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信息,资料中有所记载:
明代万历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第十四出中曾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与现在的秦腔唱词大体一致。

在此引用赵逵夫的说法:1.在明代末叶“秦腔”作为一种有系统声腔的剧种已经形成;2.“秦腔”这个名称也已经确定;3.它已经分化为“西秦腔”等两个以上的声腔流派。

艺术流派的形成是其长久流传达到成熟的标志,故可以肯定,秦腔至此时已经流传了较长的时间,相当成熟。

而从清初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卷三“秦犹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等可知,秦腔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新兴的戏曲品种。

清人陆次云在《圆圆传》中云:
“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成不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说明到明代末年,秦腔已
基本定型并渐趋成熟。

逮及乾隆五十年,清廷断然下诏禁唱秦腔,魏长生备受打击,遂于乾隆五十三年,带着秦腔班社,经河北、天津、山东到达扬州,立即被江鹤亭看中,收为徒弟。

他在扬州连演四年,使扬州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烈场面。

据刊印于清乾隆五十年之《燕兰小谱》载,当时在京可考的秦腔名伶有魏、陈银官等21人,剧目27部。

秦腔在清中叶以后,不但几乎遍演全国,它在广东的支派“西秦戏”,还在清末就到新加坡、印尼等国进行演出。

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为此它曾和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等被誉为全国戏曲的所谓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四大声腔”。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据统计仅西安地区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到清末光绪年间,秦腔虽已不如乾隆时兴盛,但在西安和其它各县,仍有一些比较出名的班社。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种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

1912年8月,以陕西省修史局总修纂李桐轩,修纂孙仁玉和范紫东等人为核心,以“开发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在西安创办了“易俗社”,编
写新剧,进行艺术改革,和其它秦腔班社一起,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培养了大批秦腔艺术人才。

先后演出有《双锦衣》、《新华梦》、《三滴血》、《韩宝英》、《卧薪尝胆》等新戏。

1938年7月,抗战方炽,柯仲平、马健翎在延安成立了民众剧团,边区其他各分区也成立了秦腔剧团,编演了大量反映当时人民斗争生活的秦腔现代戏,使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秦腔发源于陕西,很快就向东流传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而且很快就流入江南各地。

清乾隆二十七年广州魁巷“梨园馆碑记”中,就有关于昆、乱合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记载。

在由陕西附近地区和远赴全国各地进行长期演出的诸多秦腔班社中,最有影响的班社之一,是乾隆年间秦腔名艺魏长生及其所率领的秦腔班。

魏长生是四川人,字婉卿,十三岁时随舅父到西安当学徒,次年在陕西东府渭北同蒲一带参加民间秦腔班社学戏,不久登台演出。

魏长生曾三次进京。

在化妆上改“包头”为梳水头;在旦角表演上讲求形神兼备,并创造了“踩跷”的特殊表演形式,一经登台,风靡京师。

秦腔在其形成和发展变化中,最关键的就是出现了一代代杰出的演员,如清乾隆年间的魏长生,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美碧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洲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还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刘立杰、王文鹏等。

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何振中、宋尚花等。

虽然秦腔有它的发展鼎盛期,有过1958年进京汇报演出,1959年献礼演出及根据周总理指示巡回十三省演出的辉煌。

但随着改革开放,及各种现代化的文艺娱乐方式的冲击,秦腔的振兴发展成了目前的首要问题。

这是需要社会各方来解决的问题了。

秦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不仅是陕西地方戏曲,而且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为群众喜闻乐见.随着岁月的沉积,秦腔在陕西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的土壤孕育、成长、发展。

陕西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13朝古都在西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秦腔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经历数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唐时期进入鼎盛。

它荟萃了文学、银业、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领域的精华,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这种光辉的文化历史传统,赋予了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发展以充分的条件,同时也使秦腔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促进自身的发育与成长。

如今,在当代秦腔艺术工作者长期演出实践中,给这一古老戏曲形式注入了新的血液,使秦腔艺术的戏曲文学和表演艺术得到更大的便利和发挥,及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因而秦腔艺术流布各地,对全国的戏曲发展给与了深远的影响。

秦腔艺术要振兴,地方戏曲要繁荣,关键在于秦腔艺术人才的培养。

以人为本,在目前秦腔艺术界大发展、大创新、大变革的改革热潮中,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出类拔萃的秦腔艺术人才是发展秦腔艺术的根本。

姓名:
xx
班级:
信息35xx 学号: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