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青海省气候公报
青海省天峻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
青海省天峻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何武成【摘要】通过对青海省天峻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天峻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平均最高气温升幅不如平均气温升幅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远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
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冬、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
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大得多。
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在1988年、1994年和1986年发生了暖突变。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气温变化;突变;天峻地区【作者】何武成【作者单位】青海省天峻县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20世纪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1]。
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增暖为主要特征[2],这种增温的趋势和幅度各区域响应不同[3]。
受全球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6]。
研究表明,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些年来趋势更为明显[7-9]。
根据2007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最近100a(1906-2005年)全球气温升高了0.74℃(0.56~0.92℃),近 50a (1956~2005 年)气温升高幅度为0.13℃/10a(0.10~0.16℃),几乎是近100a(1906~2005年)的两倍[10]。
因此,研究天峻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利用天峻地区1961~2010年的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0年气温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通过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分析了气温的突变年份。
一、研究区概况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北部,青海湖西北侧,西北部与甘肃省交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主要的牧业县之一。
2009年青海省十大气候事件
乏 信 蒙志
2 0 年 青 海 省 + 大 气 候 事 件 09
21 0 0年 2月 1 1日,青 海 省气 象局 召开 新 闻发 海北 及海 西东 部相 继遭 受 1 8起 冰雹灾 害 , 作物 大 农
牲 走 布会 , 布 2 0 公 0 9年 十 大气 候 事 件 , 中年平 均 气 月 4日 其 海 泽库 等 地 的冰雹灾 害造成 平历 史 最高记 录 、 降水 大部 偏 多, 日照 时数 为 次 至 7日 , 南 大部及 都 兰 、 年 年 少年 等气候 事件人选 十 大事件 。 l2月湟 源出现 大风灾 害 、
7 一 2
1、 0全省气温异常偏高 , 年值突破历史极值
20 0 9年 1月 至 2月 、 、 4月 6月全 省气 温 异 常偏
程 降水量 接近历年 5月 平均值 。9月 份全 省 3 个 台 3 高, 多站 平均 气温 突破 历史 极值 , 尤其 是 2月份偏 高 站 出现秋 季连 阴雨 天气 , 中柴达 木盆 地大 部 、 部 最 为 明显 , 其 东 不但 农 业 区东部 、 门源 1 站 月 平 均气 温 1 农业 区东 部 等地偏 多 1 至 3 . 。春 、 倍 03倍 秋季 连 阴 突破历 史 极值 , 而且 全省 月平 均气 温也 创历史 新高 。 雨较历 史 同期相 比 , 但 过程 降水量 大 , 不 而且 影响 范 全 省年 平 均气 温与 2 0 0 6年并列 历史 最高 。湟 源 清
围广 , 度强 。 强
水 河等 1 0站年 平均 气温 突破历 史 同期 极值 。 f 自: 引 西海都 市报 2 1 — 2 1) 0 0 0 — 2
5 夏 、 季全 省大部 冰雹灾 害频 发 、 秋
20 0 9年 6月 至 9月 , 海省 海 东 、 南 、 南 、 青 黄 海
2009年青海省气候公报
2009年青海省气候公报_12010-03-15 10:53:02摘要 2一基本气候概况 21 气温 22 降水 33 日照 5二气候条件对有关行业的影响评价 61 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61.1 气候条件对春小麦的影响评价 71.2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评价 81.3 气候条件对油菜的影响评价 92 气候对畜牧业的影响评价 92.1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102.2 雪灾对牧业的影响 113 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114 气候条件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 124.1 青海省年降水资源状况评估 124.2 黄河上游流域水资源状况评估 124.3三江源地区年降水资源状况评估 134.4 青海湖流域年降水资源状况评估 145 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 156 气候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评价 157 气候条件对旅游的影响评价 168 气候条件对能源的影响评价 179 气候条件对林业的影响评价 172009年十大气候事件 18摘要2009年度(2009年1~12月)青海省基本气候概况为:全省气温偏高,与2006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的第1位;降水偏多,列1961年以来降水量偏多第3位,接近2008年;日照偏少,列1961年以来日照时数偏少第2位,仅多于2008年。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全省气温异常偏高,春季透雨提前出现,春夏秋三季均出现连阴雨,汛期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引发冰雹、雷电、洪涝灾害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春末、前冬都兰、玛多、久治等地出现中度雪灾等。
2009年全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虽然干旱、连阴雨以及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气候条件总体上利于农业生产。
全省牧草年景以丰年为主,牧草产量较上年大幅增长,牲畜出栏率明显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全省水资源属异常丰水年份,尤其是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多,流域来水量偏丰,对农业、电力发展极为有利。
年度内全省各城镇旅游季节气候条件舒适宜人,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景区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大大增长。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综述2009年江苏省气候特点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7℃,较常年偏高,为1951年来第八高值;全年降水量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具有干旱过程后出现较大强度降水缓解旱情的特点。
各季气温变化起伏大,冬、春两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夏、秋两季正常。
其中2月、6月、10月气温异常偏高,11月气温异常偏低。
夏季全省各站高温日数除淮北地区较常年偏少外,其它地区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均不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沿江苏南地区偏多,其它地区较常年偏少。
年内两次干旱过程后均出现较大强度降水,旱情得到缓解。
今年梅雨入梅偏迟,出梅正常,梅期较短,梅雨量偏少,降水分布不均,主要在淮北北部地区和沿江苏南地区,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梅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较轻,梅雨期内我省共出现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别为6月28~30日和7月6~7日及7月11~14日,特别是7月7日,南京城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日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第二高值。
全省年日照时数较常年正常偏少。
2009年江苏气象灾害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有暴雨、雷电、干旱、大雾、暴雪、寒潮、台风、冰雹、大风等,其中因暴雨洪涝、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
但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不大,较去年偏轻。
今年总的来说,对农业、海盐、旅游、渔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交通和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正常或正常偏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5.7℃,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8℃,异常度值为1.46,属偏高年份。
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7.4℃(苏州),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2℃(连云港)~1.7℃(昆山)2、冬季、春季气温偏高,夏季、秋季气温持平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 冬季各站平均气温为2.0℃(新沂)~6.4℃(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高0.5℃~1.0℃,其它地区偏高1.0℃~1.9℃。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对交通的影响3.对林业的影响4.对水资源的影响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备注摘要本公报简要介绍2009年四川省气候概况、发生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对四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价。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偏少43毫米,偏少4%。
上半年盆地中南部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盆地入冬早。
年内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
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十三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
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 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2009年全省各月气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各月气温 6.011.213.017.420.523.625.124.823.017.410.67.8距平0.2 3.5 1.20.6-0.20.40-0.2 2.10.9-1.30.62.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
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5月降水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偏少年份排第4位。
2009年全省各月降水(毫米)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各月降水7.3 6.722.864.469.0143.4219.6170.3122.759.120.58.距平-30%-51%-11%17%-29%-1%7%-4%-8%-3%-16%-1百分率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暴雨2009年暴雨过程较为频繁,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共发生5次,次数正常。
近57年来青海湖流域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
引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会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
众多学者对中国极端气候变化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温度在95°E以西及黄河以北地区普遍呈增温趋势,而在黄河以南却呈降温趋势;最低温度在全国普遍呈增温趋势,在高纬度地区增温最明显;中国北方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趋于变少,白天温度偏高的日数趋于增多,日最低气温<0℃的日数显著减少[1—2]。
丁一汇、翟盘茂[3—4]等的研究表明,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西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
中国降水总量的变化主要是极端降水贡献的[5—6],年极端降水在东北、西北东部、华北表现为减少趋势,在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华南及青藏高原表现为增加趋势[7—8]。
近年针对高原极端降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9—13],吴国雄[14—15]等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著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著减少,年降水频率显著增加。
青海省内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与频数均呈上升趋势[16—17],青海湖流域≥20mm的降水总量显著增加[18]。
虽然很多研究者在极端气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气候变化敏感的青海湖流域,对于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变化的研究仍不多。
选取1961—2017年连续记录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降水资料,选取国际通用的6个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基于百分位阈值的方法,对青海湖流域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采用青海湖流域1961—2017年刚察、祁连、门源、托勒、野牛沟、共和、贵南、天峻等8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青海湖流域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以上资料由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近57年来青海湖流域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苏芬1,2胡德奎3(1.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813099; 2.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810003;3.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局810001)摘要:利用青海湖流域近57a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极端天气指数,分析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青海气候
2平均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青海省全境受青藏高原影响,各地年 平均气温在-6~9℃之间,极端最高气 温超过30℃仅在黄、湟谷地和柴达木 盆地出现,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 连山区、青南高原,其面积占全省面 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黄、湟谷地, 年平均气温在6~9℃左右,平均气温普 遍低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的其它省 份;
比如…… 再比如…… 又比如…… ……
青海地形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欧亚大陆腹 地,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西 高东低,约占高原总面积的1/3。 境内最低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下川口湟水 出境水面海拔1650米,最高点昆仑山布喀达 坂峰海拔6860 米。中部的柴达木—共和盆 地海拔3000 米左右,而其南北两侧的昆仑 山和祁连山均在4000~5000米以上。全省 海拔在3000 米以上的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 84.7%以上。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雨热同季
降水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 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东部达 坂山和拉脊山两侧以及东南部的久治、班玛、囊 谦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772.8毫米。柴 达木盆地少于100毫米,盆地西北部少于20毫米, 其中冷湖只有16.9毫米。 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其固有的特点之一就是雨热 同期。降水量不但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平衡,且季 节分配极不均匀。一般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 秋两季中,且秋雨多于春雨。青海大部分地区5月 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持 续4个月左右。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 续时期,年内气温较高时期,也是雨水相对丰沛 时期,这无疑对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发育有利。
从京都议定书说起
青海湖流域外围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青海湖流域外围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作者:何明花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8期选取青海湖流域外围7个气象站点,对青海湖流域外围地区1961—2010年的气温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Mexhat小波方法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1961—2010年间年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流域外围西部的德令哈和北部的门源两地区增幅最为明显,增加速率分别为0.05℃/a、0.04℃/a;气温变化存在7a的主周期。
一、引言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北纬36º21′~37º12′、东经99º38′~100º 45′。
流域总面积约29661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湖面面积近4473km2。
由于其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
属于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是典型的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具有常年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68.6~415.8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受全球变暖和高原季风趋强的共同影响,1961~2010年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年平均气温在以0.40℃/10a的速率递增,50年间上升了1.8℃;年降水量增幅为8.1mm/10a,夏季降水量增加尤为显著。
目前,众多学者对青海湖流域近40a或47a来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和土壤水变化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年降水量呈略微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1980s为暖湿期, 1990s为暖干期,春季降水和冬季温度有增加趋势。
也有学者研究了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水位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特点及水文生态响应等。
但是,流域内年降水量增加和流域外围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有何关系,流域内的降水增加来自哪个方向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缺少研究。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
为进一步研究近30a来青海省特别是不同区域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差异,通过对1970年至2000年左右的12个地面气象测站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制成不同区域的温度距平变化、降水距平变化曲线,结合降水的距平变化,年代际变化等项目,采用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气候突变年份进行分析,结合并分析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文献,得出如下结论:(1)、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均呈现出升高趋势,其中柴达木盆地增暖表现明显,三江源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增暖,而东部地区的增暖趋势较为舒缓;另一方面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多趋势,环青海湖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呈微弱的增加趋势,而东部地区则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在1985年左右出现的气候突变现象前后各地区的降水、温度变化均比较大。
(2)全球变暖的大趋势、青海上空各种温室气体浓度如CO2、CH4的显著增加,总云量的减少和低云量增加,高空水汽输送作用的增强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近30a来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脆弱区。
可以说,青海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青海省本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一系列经济建设,还对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距离现在最近的IPCC 第五次气候评价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年到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年到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青海环境气候
青海环境气候1、青海高原的环境青海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
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海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
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2、青海属于什么气候?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
(2)青海环境气候扩展资料:青海的地理环境:1、位置境域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2、地形地貌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海3、青海这个城市环境气候怎么样?会不会很干?很多土?青海是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并不是一个城市。
青海海拔是最高的省份。
气候相对比较干旱环境。
比较优美。
青海省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指导预报
青海省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指导预报、24小时天气形势分析制作: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决策指挥中心2009 年09月02日根据9月1日20时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分析,9月2日我省北部地区仍处于冷空气影响当中,南部受高原局部切变影响,北部地区以晴好天气为主,南部地区以小雨为主、局部地区为中雨。
2009年9月2日20时天气过程区预报图2009 年9月3日20时天气过程预报图通过天气过程预报分析,到9月2日20时,在海北大部、海东、海南、黄南、玉树局部有较明显降水产生;到9月3日20时,较大量级的降水主要出现在果洛、海北局部、海南、果洛南部。
全省仍处在一次较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当中。
、短时预警指导产品分析Thi Si Fr«:4iL ct細应亦(mm) dudi凹20国闻了(MUC)国家气象中心发布2009年9月2日08时至11时降水预报国家气象中心发布2009年9月2日14时至17时降水预报Dw 24h Foree/t of 曲in 佃II (mm) dud 闊 2009040120100W9<5120 (MdC)国家气象中心发布2009年9月2日08时至9月3日08总降水预报根据2009年9月1日20时国家气象中心人影模式产品分析,9月2日08至 11时,全省无明显降水产生;9月2日14至17时,全省无明显降水产生;通过9 月2日08时至9月3日08时24小时降水量分析,玉树大部、海西西部、果洛大 部有小雨或阵雨产生。
、增雨指导意见9月2日20点区域作业建议 9 月3日20点区域作业建议适宜增雨区域:42Is213212009年9月2日08时我省各增雨区降水等级预警图签发:张博越值班员:林春英。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
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分析作者:李积芳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09期摘要; ; 暴雪是青海省多发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利用青海1986—2015年的暴雪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结果表明,1986—2015年青海省暴雪日数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321次/10 a,其中2005年暴雪出现次数最多,而1995年和1996年未出现暴雪天气;青海省春季和冬季暴雪灾害多发,春季(3—5月)共出现49次暴雪天气过程,且主要集中在德令哈、同德、河南等地区;前冬(10—12月)共出现26次暴雪过程、后冬(1—2月)共出现13次暴雪过程,且主要集中在玉树州、五道梁、都兰、德令哈等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农牧业生产。
关键词; ; 暴雪;气候特征;青海省;1986—2015年中图分类号; ; S161.6;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9-0181-01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位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温度在2~9 ℃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250~550 mm之间,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
受到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海地区干旱、雪灾、霜冻、冰雹及大风等气象灾害多发,冬、春季时常遭暴雪侵袭[1-3]。
暴雪对青海省农牧业造成的影响与损失不容忽视,相关政府及部门必须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确保农牧业安全生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雪灾害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并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及防御暴雪灾害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文主要选取暴雪作为研究对象,着重针对青海暴雪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防御暴雪灾害、确保农牧业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 资料与方法本文选取1986—2015年青海省观测到的逐日24 h降雪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针对暴雪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青海省气候状况
青海省气候状况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
去青海旅游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
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
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比邻。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
其中草地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青海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境内呈现出高山、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区占全省总面积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
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岭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为河湟谷地,间有小块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
由于地形多样,适宜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生长,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气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冬季较长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气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季节集中。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为450毫升到600毫升。
青海气候特点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 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 量大的省份。
温度
冬季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5.7℃~8.5℃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低8℃~12℃。年平均气温在0 ℃以 下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2/3。日平均气温≤0℃ 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 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
高原大雪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1、高原辐合线 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北气流与高原南部的西南气流汇 合于高原东部,形成高度场比较均匀而风速很强的 辐合区,它虽尺度不大,但却比较深厚。这类系 统发生次数不多,在天气分析上也易忽略,预报有 一定的难度。我们分析发现这类辐合线的西北气流 常有明显的强冷平流上高原,这是值得注意的。
大雨预报方法
对青海来讲,500hpa水汽输送带有两条:一 条是来自孟加拉湾,随西南气流到达我省; 另一条来自东南部洋面,随副高南部的偏东 南气流从四川经甘肃到达我省。
大雨预报方法
700hpa水汽来源也有两条:一条是来自东南方,从四川经 甘肃到我省东部有一股东南气流向我省东南部地区输送水汽, 由于高原热低压与高原季风的迭加作用使这股气流沿黄河、 湟水河谷到达青海的海东、黄南、海北、青海湖以及柴达木 盆地的东部边沿等地,这是一股暖湿气流(高值区),我省 境内比湿可达7~10 g/kg;另一条来自西北方,自新疆经柴 达木盆地进入我省的西北气流,有时含有一定的水汽,从新 疆过来的这股气流大部分属冷性气团(低值区,比湿3~5 g/kg,如1977年8月1日德令哈暴雨),与东南气流相比, 湿度差别不大,仅是厚度较薄,它对我省海西地区的降水有 一定贡献。
2009年10月-2012年5月温度及气候记录
平均温度 20℃ 21.5℃ 22.5℃ 22℃ 24℃ 24℃ 20℃ 20℃ 21.5℃ 22.5℃ 21℃ 21℃ 22℃ 23.5℃ 44℃ 25℃ 27℃ 27℃ 25℃ 27℃ 27℃ 25.5℃ 23.5℃ 25℃ 25℃ 24℃ 23℃ 23.5℃
天气 阴有阵雨 阵雨转阴 多云 阴间多云 阴转阵雨 阴有中雨 阴有中雨 小雨转阴 多云转阵雨 多云有阵雨 阴有阵雨 阴有阵雨 小雨转阴 阵雨转多云 多云有阵雨 阴雨转阴 多云 多云转阴 阴天有阵雨 阵雨转多云 多云 多云转阴 阴有大雨 阵雨转多云 阴间多云 阴有阵雨 阴有阵雨 阴有阵雨
2010.1.1 2010.1.2 2010.1.3 2010.1.4 2010.1.5 2010.1.6 2010.1.7 2010.1.8 2010.1.9 2010.1.10 2010.1.11 2010.1.12 2010.1.13 2010.1.14 2010.1.15 2010.1.16 2010.1.17 2010.1.18 2010.1.19 2010.1.20 2010.1.21 2010.1.22 2010.1.23 2010.1.24 2010.1.25 2010.1.26 2010.1.27 2010.1.28 2010.1.29 2010.1.30
平均温度 23℃ 23℃ 21.5℃ 24.5℃ 24℃ 20.5℃ 20℃ 21℃ 19℃ 19℃ 20℃ 19℃ 19℃ 19.5℃ 21℃ 20.5℃ 21℃ 20℃ 20.5℃ 20.5℃ 19℃ 22.5℃ 24℃ 26℃ 23℃ 21.5℃ 21℃ 22.5℃
天气 多云 小雨 阵雨 多云 阴 雷阵雨转阴 阴 阴有小雨 阴转阵雨 小雨转阴 阴间多云 阴有阵雨 小雨转阵雨 阴 阴转阵雨 阴有小雨 阴转多云 阵雨转阴 阴间多云 阵雨转阴 阵雨转多云 阴雨转晴 晴间多云 多云间晴 多云转阴 阴有小雨 阴有小雨 多云间阴
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1淡水环境.............................................................................4海洋环境...........................................................................18大气环境...........................................................................24声环境...............................................................................28固体废物...........................................................................30辐射环境...........................................................................32自然生态...........................................................................35土地与农村环境................................................................38森林..................................................................................42草原..................................................................................46气候与自然灾害. (48)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3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17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1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2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进展.....................................................23第四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23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27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31化学品管理.......................................................................34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40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40全国环境保护专项行动.....................................................41履行国际环境公约............................................................44环境保护国际合作............................................................45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45环境宣传教育....................................................................47环境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 (47)专 栏目录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2009年9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
青海气候资料分析
气候资料分析3.1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分析3.1.1柴达木盆地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特征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
四周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4℃至9℃,其中昼夜温差极大,气候比较恶劣。
下面给出了1970年至2000年30a的平均温度距平图:图2 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到,柴达木盆地呈显著增暖趋势,近30 a来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达到了为0.43℃/10a,增暖极为明显,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特别是在1985年左右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关于这一情况在下文中会继续讨论。
3.1.2三江源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西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m,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
下面给出了1970年至2000年30a的平均温度距平图:图3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近30a来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约为0.32℃/10a,增温趋势同样较为明显。
3.1.3 东部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青海东部地区位于青海湖以东,地势较为舒缓,多河川,包括黄河与湟水河谷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上为数不多的农耕地区,海拔较低(2000m左右),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7.25℃左右,,年均降水量为405.73毫米。
图4 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得出,东部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增加的幅度约为0.23℃/10a,温度增加幅度较柴达木盆地与三江源地区而言有一定程度的舒缓。
3.1.4 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图 5 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其幅度约为0.33℃/10a ,温度增加幅度较大。
近50年青海省风速的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青海省风速的变化特征分析作者:王慧来源:《科技资讯》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青海省29个气象站点近50年来逐年和逐月风速气象资料进行时间变化和突变检验分析。
研究表明:近50年来,风速呈下降趋势,线性拟合的倾向率为-0.0122 m/(s·10a)。
风速的四季变化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年风速和四季风速呈波动变化,然后下降,其中年平均风速在1973年下降,春季风速下降的时间最晚,年风速和四季风速均无明显突变。
关键词:青海省风速气候倾向率 Mann-Kendall突变分析中图分类号:P468.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30-02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大多从气温和降水入手,而对其他如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作为蒸散的重要驱动因子,风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水循环。
在提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今天,风能的发展潜力与风速变化也休戚相关。
近年来,关于风速的变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位于中纬度的中国、欧洲、北美和澳洲在过去的30~50年间表现为风速递减,而高纬度地区(如南极洲)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本文通过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统计手段对青海省近50年的风速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区域尺度的风速变化规律。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青海省29个气象站点1960年至2010年逐年和逐月风速气象资料进行量化分析。
对年际风速变化进行趋势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对四季风速变化进行趋势分析。
2 青海省风速的年际变化近50年来,青海省的风速呈下降趋势(图1),线性拟合的倾向率为-0.122 m/(s·10a)。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1967年至1971年为明显的上升时段,1974年至2003年为明显的下降时段。
青海省三江源区及青海湖流域
青海省三江源区及青海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计划查勘计划黄河勘测计划设计青海省水利厅2009年7月目录1 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青海湖流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江源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查勘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查勘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形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态环境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土维持预防爱惜监督及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资源治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资源质量监测及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走访单位及部门....................................................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xx气候公报_12010-03-15 10:53:02摘要2一基本气候概况21气温22降水33日照5二气候条件对有关行业的影响评价61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评价61.1气候条件对xx的影响评价71.2气候条件对xx的影响评价81.3气候条件对油菜的影响评价92气候对畜牧业的影响评价92.1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的影响102.2雪灾对牧业的影响113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114气候条件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124.1xx年降水资源状况评估124.2xx上游流域水资源状况评估124.3xx源地区年降水资源状况评估134.4xx流域年降水资源状况评估145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156气候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评价157气候条件对旅游的影响评价168气候条件对能源的影响评价179气候条件对林业的影响评价172009年十大气候事件18摘要2009年度(2009年1~12月)青海省基本气候概况为:全省气温偏高,与2006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的第1位;降水偏多,列1961年以来降水量偏多第3位,接近2008年;日照偏少,列1961年以来日照时数偏少第2位,仅多于2008年。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全省气温异常偏高,春季透雨提前出现,春夏秋三季均出现连阴雨,汛期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引发冰雹、雷电、洪涝灾害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春末、前冬都兰、玛多、久治等地出现中度雪灾等。
2009年全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虽然干旱、连阴雨以及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气候条件总体上利于农业生产。
全省牧草年景以丰年为主,牧草产量较上年大幅增长,牲畜出栏率明显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全省水资源属异常丰水年份,尤其是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多,流域来水量偏丰,对农业、电力发展极为有利。
年度内全省各城镇旅游季节气候条件舒适宜人,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景区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大大增长。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1.1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偏高幅度南部大于北部2009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0℃~9.7℃之间(图1右),除西宁接近常年外,省内其余地区偏高0.7~2.2℃,其中青南大部及湟源、共和、大柴旦偏高幅度均在1.5℃以上,湟源、祁连、杂多等10站突破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极值。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6℃,较常年偏高1.4℃,与2006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的第1位(图1左)。
图1 1961~2009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左)及2009年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右)1.2冬、春、xx、秋四季气温持续偏高年冬季,全省气温偏高0.8~4.0℃,其中共和、湟源、沱沱河、曲麻莱、玉树、托勒、清水河、杂多偏高幅度达3.0℃以上。
全省冬季平均气温-7.0℃,高出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2.3℃,列1961年以来同期历史第2位。
春季,全省气温偏高0.5~2.0℃,除东部农业区、海南、刚察正常略高外,省内其余地区偏高明显。
其中清水河偏高幅度最大,达2.0℃。
全省春季平均气温为4.7℃,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高1.3℃,偏高幅度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2位。
夏季,全省气温偏高5.1~20.1℃,与历年同期相比,除西宁偏低0.3℃外,省内其余地区偏高0.4~1.8℃,其中柴达木盆地大部、青南大部以及东部农业区东部气温偏高幅度较大。
全省夏季平均气温为13.5℃,高出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0.9℃。
秋季,全省气温普遍偏高,且南部偏高幅度大于北部。
全省气温在-3.8~8.8℃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除西宁偏低0.9℃外,省内其余地区偏高0.1~2.5℃,其中玉树大部、沱沱河气温特高。
全省秋季平均气温为3.4℃,高出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2降水2.1大部地区年降水偏多2009年青海省年降水量在8.5~792.8mm之间(图2右),与历年同期相比,茫崖、冷湖偏少5~6成;门源、同仁、共和、民和、久治、囊谦接近常年;省内其余地区偏多1~9成,其中沱沱河、德令哈偏多8成以上,是全省偏多幅度最大的地区,沱沱河、德令哈、五道梁3站年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青海年平均降水量为414.9mm,较历年偏多2成,接近2008年,列1961年以来历史偏多第3位(图2左)。
图2 1961~2009年青海省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左)及2009年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右)2.2冬季降水偏少,春、夏、秋三季均偏多年冬季,全省降水量大部偏少,除格尔木、尖扎、大通、西宁、乌兰、德令哈、刚察、湟源、祁连偏多1成~1.3倍外,其余地区偏少1成以上,玉树、海南大部及湟中、循化、托勒、沱沱河、诺木洪偏少明显,其中诺木洪整个冬季无降水。
全省冬季平均降水量为5.5mm,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4 mm。
春季,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与历年同期相比,除冷湖偏少7成,尖扎、门源、泽库、玛多、囊谦、玉树接近常年外,省内其余地区偏多2成~4.3倍,格尔木、诺木洪、大柴旦、德令哈、沱沱河偏多最为明显,均偏多1倍以上,其中诺木洪偏多幅度最大。
全省春季平均降水量为80.0mm,较1971~2000年同期气候平均值偏多4成,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4位。
夏季,全省大部分降水偏多。
与历年同期相比,柴达木盆地西部、祁连山部分地区、环湖少数地区降水偏少1~8成,其中茫崖、冷湖特少;省内其它地区偏多1~8成,其中沱沱河偏多8成,偏多幅度最大。
全省夏季平均降水量237.7mm,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多20.0mm,偏多1.4成。
秋季,全省降水大部偏多。
与历年同期相比,门源、囊谦、杂多、茫崖偏少1~9成,省内其余大部特多,偏多幅度达5成~2.9倍,其中海西中东部偏多1倍以上,格尔木偏多幅度最大。
贵南、兴海、曲麻莱、德令哈、五道梁5站季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新高,格尔木季降水量列历史第二。
全省秋季平均降水量92.2mm,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多近3成。
3日照3.1年日照时数全省偏少,列历史第二位2009年青海省年日照时数在2223.0~3259.0h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图3右)。
日照时数与历年同期相比,全省均偏少,贵德、乐都、尖扎、大柴旦、泽库、民和、杂多、湟源、玉树及门源偏少0.4%~4.6%,其余地区偏少5.1%~11.3%,其中循化、囊谦、玛沁、五道梁偏少幅度在10%以上,循化、刚察、共和、同仁4站年日照时数突破196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全省年日照时数为2610.6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6.4%,列1961年以来历史偏少第2位,仅多于2008年(图3左)。
图3 1961~2009年青海省年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变化(左)及2009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右)3.2日照冬季分布不均,春、夏、秋大部地区偏少年冬季,全省日照分布不均,日照时数在528.0~727.0h之间,柴达木盆地大部、果洛、玉树、海北大部及循化、化隆、尖扎、同德偏少0.5%~12.5%,贵南、玛多接近常年,其余地区偏多,其中门源、河南、乐都、湟源偏多幅度较大,分别为5.1%、7.5%、8.3%、9.2%。
全省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41.9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少4.6h,偏少0.7%。
春季,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偏少,日照时数在561.0~897.0h之间。
与历史同期相比,乐都、民和、贵德偏多3.1%~5.5%;尖扎、湟源、兴海、德令哈、茫崖、诺木洪接近常年;省内其余地区偏少2.2%~15.0%,其中青南大部、西宁、循化、都兰、格尔木、刚察、同仁、贵南、共和偏少幅度在5%以上,清水河、五道梁偏少幅度最大,达14.8%、15.0%。
全省春季平均日照时数695.4h,较历年同期偏少41.3h,偏少5.6%。
夏季,全省日照时数偏少。
日照时数在435.0~907.0h之间。
与历年同期相比,除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贵德、尖扎等个别地区偏少在10.0%以内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偏少10.0%以上,其中五道梁、玛沁、同仁日照偏少幅度最大,偏少20.0%以上,门源、刚察、贵南、同仁、玛沁、玛多季日照时数突破历史最低值。
全省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631.4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3.0%,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低。
秋季,全省日照时数大部偏少。
日照时数在520.0~800.0h之间。
与历年同期相比,除果洛大部、玉树中部偏多10.0%以内外,其余地区偏少2.9%~13.1%之间,同仁偏少幅度最大,其中曲麻莱最少日照时数突破历史极值。
全省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23.6h,较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偏少10.5h。
二气候条件对有关行业的影响评价1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评价2009年全省气候条件总体利于农业生产,但干旱、连阴雨以及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
据青海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推算,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油总产量增长。
1.1气候条件对xx的影响评价(1)播种期由于上年秋季封冻前底墒好,春季回暖迅速,尖扎春小麦于2月中旬普遍播种,平均播种期较历年提前了9d,其余农业区自东向西陆续开始播种,4月上旬进入播种盛期。
1~4月,农业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乐都、平安、互助、化隆于4月出现轻度旱情,对处在播种期的春小麦形成一定影响。
(2)幼苗生长期(出苗~拔节)4月水分及热量条件对小麦的生长较为有利,春小麦陆续出苗,其中湟源、互助、共和、同仁、诺木洪、格尔木等地分别于4月上中旬普遍出苗,尖扎于4月中旬普遍分蘖,农作物发育期较历年均有所提前。
出苗期除大通、德令哈与历年持平外,其余地区提前3~11d。
同仁、共和的春小麦分别于4月下旬普遍分蘖,较历年分别提前7d、15d。
化隆、德令哈、都兰、诺木洪等地的春小麦于4月中下旬普遍分蘖,格尔木、大通小麦均于月底开始拔节,生长期较常年提前7~11d。
4月末农业区出现第一场透雨,有效缓解了前期旱情,充足的降水及适宜的气温条件对川水地区已播种的作物发芽出苗极为有利。
(3)xx分化期(拔节~抽穗)6月中旬~7月上旬,全省大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贵德、互助、湟源、海晏等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象。
6月末正值春小麦抽穗普遍期,大部春麦抽穗期较常年提前1~3d。
(4)灌浆乳熟期7月下旬~8月上旬,全省气温偏高,农业区大部降水偏多,农业区前情旱情得以解除,各地春小麦普遍乳熟,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灌浆乳熟,长势良好。
(5)乳熟~成熟期8月中下旬,全省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量偏多,农业区大部分地区春小麦普遍进入成熟期;9月上中旬,农业区出现秋季连阴雨天气,对小麦收割打碾带来不利影响。
9月下旬,全省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晴好天气对农业区刚收获作物的晾晒入库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