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作者:陈雪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8期

[摘要]本文梳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并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物质技术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状况四个方面对中国农业经济进行现状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大中型拖拉机的拥有量较低,农业物质技术的提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中国农业劳动力文化状况整体偏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端农业人才的引进是农业转型至关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历程;农村劳动力;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悠久,主要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是指人类制造并使用石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所从事的简单的农业生产,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中国的原始农业,首先在华南地区产生。后因经济文化中心北移,使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为原始农业的发展中心。原始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以粗放的“刀耕火种”的简单生产方法从事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非常简陋低下,只能为人类提供最低需要的生活品。但是,原始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原来的生活资料来源,是人类经济史上的首次革命。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在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后随着冶炼业的出现及铁制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原始农业逐渐转入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农业不仅从农业上获取能源和物质,而且使用铁制工具,利用畜力,根据经验懂得施肥、灌溉、轮作、休耕、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和方法,对农业生产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偿还。中国传统农业持续时间十分之久,早约在秦汉之际(公元前2世纪)已逐渐形成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后世代相传沿袭达二千多年。期间,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发展、变化,但就其生产规模小,技术长期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等根本性质并无明显变化。传统农业具备超稳定性和长期停滞性的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必将被现代农业所替代。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中孕育和发展的,传统农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也使现代农业的产生成为可能,现代农业的产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现代农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在经营管理上采用当代最先进科学管理手段的社会化大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去一个全新时代。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可实现以尽可能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地的产出,尽可能高的效益、尽可能好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可加快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我国当代农民的奋斗目标。

2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本文主要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物质技术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状况四个方面对中国农业经济进行现状分析。

2.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农业的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发展的过程虽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是总体上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仅仅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

人类发展历史揭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规律。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三十多年见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虽然在有些时间段内出现小幅度波动,但总体来看呈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态势。从1982年的峰值32.8%下降到2015年的8.9%,38年间下降了23.9%,平均每年下降0.6%。这与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荐,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农业的基础地位是由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是相对比重下降,但其绝对数量呈上升态势。农业产值从1978年的101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0878.5亿元,38年间增长了将近60倍,发展极为迅速。农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局面,在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描绘了1979—201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的年增长率。1979年到2015年间三次产业增长率均有较大的波动,但总体上看出,第三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GDP增长率>第一产业增长率,但第一产业增长率与第二三产业增长率和CDP总体增长率波动幅度一致,也就是说,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从而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

2.2 农业物质技术基本情况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质技术的投入,1978—2015年中国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根据统计局数据,耕地灌溉面积从1978年的44965.00千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65873.00千公顷,中国土地投入得到改善;化肥施用量从1978年的884.00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6022.60万吨,38年施用量增加了5138.6万吨,增长了68倍,化肥的大量使用虽然能增加

农作物的产量,但也会造成污染,不科学的使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农村用电量是1978年的35倍,农民家庭生产生活用电量的增加说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和农民生活也相应提高了;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78年的11750.00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111728.10万千瓦,三十多年迅猛增长了9.5倍,体现我国整体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中国主要农业机械设备主要由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两种,如图3所示,三十多年来中国主要机械拥有量迅猛增长,增长了9.5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增长10.9倍,小型拖拉机拥有量增量12.4倍。这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还是以小型拖拉机占多数,大中型拖拉机的拥有量相对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同时,2014年全国还有2/3的土地仍然由超小规模的农户经营。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一家一户小规模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

2.3 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

因城乡居民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两方面共同作用,造成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2003年上升到在3:1,至今年年高涨,一直居高不下。相比较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说明农村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不足以提供足额的收入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拉大,引起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进城择业的冲动,加剧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发展。中国想要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需要推动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策与制度调整。

2.4 农业劳动力文化状况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经验传授,对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劳动力技能和文化素质应不断提高,为农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提供动力。中国农业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比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的,1990年到2012年间从20.73%降到5.30%,下降了15.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从38.86%下降到24.44%后又上升到26.07%,但总体下降了将近1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出现较大的增幅,从32.84%上升到53.03%,上升了20.1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呈现先大幅度的增长后小幅度的下降趋势,从6.96%增加到12.05%后缓慢降到10.01%,总体来看上升了3.05%;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也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由0.51%增加到2.93%后降到2.66%,总体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大专及大专以上程度从0.10%不断上升到2.93%,增长了2.83%。从时间轴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的大幅度下降,初中文化程度占比的增长,一方面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整体上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整体素质还是偏低,还有提高的潜力。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的小幅度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的改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大专及大专以上程度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确实是一个可喜的成果。从2012年截面数据看:小学程度和中学程度占多数,其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脑力劳动者少之又少,可见中国农业领域人才严重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