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以某市环境污染案件为例,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工业园区内,有多家企业从事化工、冶炼等行业。
近年来,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对此反响强烈,纷纷向环保部门投诉。
经调查,部分企业存在非法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
三、案件审理过程1. 环保部门调查取证在接到居民投诉后,某市环保部门立即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
经调查,部分企业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擅自排放污染物;(2)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超标排放;(3)未按规定设置污染防治设施。
2. 民事诉讼在环保部门调查期间,部分受污染影响的居民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企业赔偿损失。
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3. 行政诉讼受污染影响的居民还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环保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
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四、案件判决结果1. 民事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企业的违法行为给原告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失,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被告企业赔偿原告损失。
2. 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环保部门在接到投诉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判决环保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
五、案例分析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在环境污染案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告和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包括起诉、答辩、举证、辩论等;(2)法院对原告和被告的诉讼请求进行公正审理,依法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3)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法律与平等权
法律与平等权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旨在维护人们的平等权利,确保公正和平等的机会与待遇。
法律体系建立起来旨在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并确保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平等无差别。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平等权的关系,以及法律如何促进平等的发展。
一、法律平等的原则法律平等原则是指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年龄、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等因素。
这意味着无论一个人的背景如何,法律都应对其公正地适用。
法律平等的原则确保了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尊重与权利,使得社会公正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里,法律平等的原则也扩展到了许多领域。
例如,在就业方面,法律禁止任何针对性别、种族或宗教等特定群体的歧视。
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必须遵守法律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平等权益。
二、法律对平等权的保护法律在保护平等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各国普遍立法禁止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
这些法律确保了每个人在教育、住房、健康护理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机会。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对于那些面临人权侵犯的人提供救济的途径。
无论是民事还是刑事案件,受害者都可以通过法律系统追求正义和补偿。
通过司法程序,法律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审判,并得到公正的裁决。
三、法律的平等挑战尽管法律在保护平等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可能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的差异。
一些群体可能面临着访问法律服务的困难,或者缺乏能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在一些社会中,尚存在着对特定群体的歧视,使得法律平等的原则无法得到全面落实。
这就需要法律实施者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更加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法律与平等的未来法律在维护平等权利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国不断完善法律框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和公正的机会。
同时,教育与宣传也是推动平等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加人们对平等权利的认识,并促使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
只有增加人们对平等的了解,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法律的平等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平等。
平等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平等原则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以某案例为视角,探讨法律平等的原则及其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案件。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于2018年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李某承租张某的房屋,租赁期限为3年。
合同签订后,李某按时支付了租金。
然而,在租赁期间,李某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居住。
于是,李某向张某提出维修请求,但张某以房屋已出售为由拒绝。
李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张某承担维修费用。
三、法律平等原则在案例中的体现1. 民事诉讼平等原则在本次案件中,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均享有起诉权、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辩论权等诉讼权利,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确保双方当事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
2. 民事权利平等原则本案涉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张某与李某作为合同双方,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遵循民事权利平等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在签订合同时,应平等协商,确保合同内容公平合理。
3. 法律责任平等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确保法律责任的平等。
四、法律平等原则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1. 法律意识不足在我国,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弱,对法律平等原则的认识不足。
在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中,部分当事人可能认为自己的权益受损,却无法依法维权,导致法律平等原则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法律适用平等的含义(2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适用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宪法所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
法律适用平等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身份、地位、财富、性别、种族等因素,都应当受到相同的法律约束和保护。
本文将从法律适用平等的含义、意义、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适用平等的含义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在国家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因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享有特权,也不能因这些因素而受到歧视。
2. 法律约束和保护法律适用平等要求法律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同时,法律对所有人都有保护作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 法律适用公正法律适用平等要求在司法实践中,对所有人都要公正处理,确保司法公正。
这意味着在审判过程中,不能因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偏袒一方,要确保各方在诉讼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4. 法律责任平等法律适用平等要求在法律责任上,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得因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
三、法律适用平等的意义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适用平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促进社会进步法律适用平等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推动社会进步。
在平等的法律环境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3. 保障公民权利法律适用平等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4. 增强国家法治权威法律适用平等有利于增强国家法治权威,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树立法治信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四、实现法律适用平等的途径1. 完善法律法规要实现法律适用平等,首先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消除特权现象。
2. 加强执法监督要实现法律适用平等,需要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确保执法公正。
法律体现平等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一家知名企业,长期以来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该公司规定,女性员工在入职时需进行生育能力检查,且生育后的女性员工在哺乳期间不得晋升、调岗。
这一规定引起了广大女性员工的强烈不满,她们纷纷要求公司取消这一性别歧视政策。
二、争议焦点1. 公司是否具有生育能力检查的权利?2. 女性员工在哺乳期间是否享有晋升、调岗的权利?3. 公司的规定是否违反了平等就业权?三、案件审理过程1. 女性员工集体投诉在了解到公司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后,该公司20余名女性员工联名向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劳动监察大队在接到投诉后,立即展开调查。
2. 调查取证调查人员通过查阅公司相关制度、询问员工等方式,了解到公司确实存在生育能力检查和哺乳期限制晋升、调岗的规定。
此外,调查人员还发现,该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如招聘广告中明确要求“仅限男性”。
3. 劳动仲裁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此案。
仲裁委员会认为,公司规定女性员工在入职时需进行生育能力检查,侵犯了女性员工的隐私权和平等就业权。
同时,哺乳期限制晋升、调岗的规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女职工特殊保护的规定。
4. 一审、二审一审法院判决公司立即停止性别歧视行为,并赔偿20余名女性员工经济损失。
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公司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因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歧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辞退女职工。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公司对女性员工的性别歧视行为违反了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具体分析如下:1. 公司规定女性员工在入职时需进行生育能力检查,侵犯了女性员工的隐私权。
法理学(3.4.1)--法律与平等
• 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予以理解 :( 1 )道德平等。(人格平等)( 2 )机会平 等。( 3 )福利平等。
• 三个澄清: • ( 1 )平等与平均主义(大锅饭、美女帅哥交
税)(二战之后思想家) • ( 2 )平等与合理的差别对待(对公共人物的限
制、对弱势的保护)(狗仔队跟踪明星、批评检 举揭发官员(不管正确与否)、超额累进税制、 对女性工作强度的限制) • ( 3 )作为背离平等的歧视(身份、职业、财富 、种族、关系)
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第二,法律对平等权利予以具体规定,为平等的实现提供
统一的标准。 • 《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一条规定:“人人有平等机会参
加本国公务的权利。”
• 第三,法律是实现平等最重要的手段。
• 法律的强制性与稳定性为平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部分 法理学进阶之法律价值
第四讲 法律与平等
• 一、平等与法律平等 • (一)平等释义 • 西方社会的平等观念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一
些重要哲学家反对平等,比如亚里斯多德。 • 随着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兴起以及自然和习俗二分的出现,
智者们鼓吹希腊人和野蛮人、男人和女人、奴隶和自由人 就自然或天性而言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只是习俗 的结果。希腊智者们的这种观点可以视为现代意义上人格 平等观念的先声。
• (二)法律平等
• 就法律而言,则平等主要是形式平等,即相同的情形同等 对待,不同的情形不同对待。也就是说,法律的平等要求 对相同的和不同的情形予以有差异的并且合乎其本质的对 待。
• 但法律中也会规定实质平等,例如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 就是一例。
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
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它旨在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正、公平和平等的法律保护。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保护和平等的原则无处不在,从国家层面到个人权益的保护都离不开这一原则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原则。
一、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的重要性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在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保障了公众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无论是公民还是组织,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受到平等保护。
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确保了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不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其次,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为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无论其地位、财富或权力高低。
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保障了每个人的公正待遇,消弭了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人们才敢于创新、创造和投资。
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为创业者、创新者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他们为社会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和组织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推动了社会的蓬勃发展。
二、实现实现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关键举措:1.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为了保护公众的权益和实现平等,国家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应当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确保其得到平等对待和保护。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人们只有了解法律,并理解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对于推动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至关重要。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社区等途径,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3. 加强法律执法和司法公正。
法律的保护与平等的原则需要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
政府应当加强对法律的执法,确保法律的实施没有任何偏袒和舞弊,保障每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
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们的社会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被广泛提及和倡导的原则。
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如何,在法律的适用上都应一视同仁。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无论是富甲一方的商人,还是生活拮据的劳动者,当他们面临法律的评判时,都应依据相同的标准和程序来处理。
这就如同在一场比赛中,规则对于所有参赛者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可以因为自身的特殊条件而获得额外的优势或豁免。
从法律的制定层面来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
法律不能针对某些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制定特殊的规则,而应当是对整个社会成员普遍有效的规范。
比如说,不能因为某人是名人或者权贵,就为他们单独制定一套宽松的法律;也不能因为某些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就给予他们超越法律框架的特殊保护。
法律应当是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约束和保护。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人人平等”则体现得更为关键。
执法者必须公正无私,不被个人情感、利益关系或者外界压力所左右。
不能因为违法者是自己的亲友就从轻发落,也不能因为对方是陌生人或者有过节就从严处置。
每一个案件都应当依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断,确保相同的违法行为得到相同的处罚,不同的案件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裁决。
司法领域中的“平等”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不受当事人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还是民事纠纷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接受公正的审判。
如果在司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冤假错案或者司法腐败,那么不仅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会严重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让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意味着在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机会方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法律平等的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和李某某均为某公司员工,自2018年起在同一岗位上工作。
张某某系男性,李某某系女性。
根据公司规定,男女员工同工同酬,即在同一岗位、相同工作内容、相同工作时间的条件下,男女员工的工资应保持一致。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张某某的工资比李某某高出20%。
张某某和李某某均认为公司存在性别歧视,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于是,两人分别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差额及赔偿金。
二、仲裁过程1. 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张某某和李某某的仲裁申请,并依法组成仲裁庭。
2. 仲裁庭依法调取了张某某和李某某的工资发放记录、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等相关证据。
3. 仲裁庭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和辩论。
4. 仲裁庭认为,公司存在性别歧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同工同酬”的规定,判决公司支付张某某和李某某工资差额及赔偿金。
三、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仲裁庭判决公司支付工资差额及赔偿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拒绝录用或者降低工资待遇。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关于男女同工同酬的规定,不得因劳动者性别而降低其工资。
”2.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公司是否存在性别歧视,侵犯了张某某和李某某的合法权益。
3. 案件评析(1)公司存在性别歧视本案中,公司虽然规定男女员工同工同酬,但在实际操作中,张某某的工资比李某某高出20%,明显违反了同工同酬的原则。
这表明公司在执行同工同酬政策时存在性别歧视。
(2)公司应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公司应当执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
公司存在性别歧视,侵犯了张某某和李某某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件结果仲裁庭依法判决公司支付张某某和李某某工资差额及赔偿金。
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展现法律平等的案例素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都应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
以下是一起展现法律平等的典型案例,主人公为李某某和王某,两人因遗产继承问题引发纠纷。
李某某,男,55岁,某市一家国有企业退休工人;王某,女,48岁,李某某的妻子。
两人育有一子小李。
2019年,李某某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套价值300万元的房产。
然而,在遗产继承问题上,小李和王某产生了分歧。
小李认为,父亲去世前,自己一直陪伴在身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因此应享有更多的遗产份额。
而王某则认为,自己作为妻子,对家庭的付出同样巨大,且在父亲生前,两人共同承担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因此遗产应平均分配。
二、案件审理1. 庭审过程案件审理过程中,小李和王某分别提交了证据,包括照顾父亲的日记、工资条等。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均提供了相关证据,但不足以证明各自付出的多寡。
2. 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分配。
本案中,李某某的遗产应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即小李和王某。
由于双方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故遗产应平均分配。
法院最终判决,李某某留下的300万元房产,小李和王某各继承150万元。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平等原则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作出判决。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 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本案中,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公正审理案件,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遗产继承纠纷的解决本案中,遗产继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1)当事人依法维权,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2)法院公正审理,充分考虑双方合法权益;(3)法律明确规定,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分配。
四、启示1.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权本案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纠纷时,应依法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平等原则之二:法律与平等
试议法律的平等原则二、法律与平等以往的法学家都认为法是超阶级的“公共意志”的体现,因而对每个人是平等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法律具有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法律阶级统治职能相对明显,但它同样也得顾及人民大众谋生存的起码要求,否则就是不可能建立统一的秩序。
当一定阶级的统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时,法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协调,确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社会矛盾尖锐化,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就成了主要方面,社会公共职能往往就化为乌有。
以往的法学大都认为法是超历史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趋于消亡。
平等的阶级性和相对性并不否定法律平等原则的正当性。
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趋于消亡,但作为社会利益管理的行政规则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平等原则。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少数寡头和多数平民的平等观念都不完善,平民要求一切平等,寡头要求政治职务的分配不平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权利要求的增强和民主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全人类面临的生存和生态危机等迫切问题的出现,要求法的阶级统治职能相对减弱,社会公共职能不断扩大。
进入当代后,法律变革的力量已不再激进地倾向于人民的反抗也不仅仅是依赖于主权者的命令或对法官的授权,而在于能将法律的正义、法律的权威、法律的实效三者进行平衡和综合。
虽说法律的平等原则是重要的。
但是,实际上,人们由于其社会性而愿意使他们的平等权受到某些限制。
美国哲学家艾德勒说:“在平等、法律与正义这三者之中,只有正义是无限制的好事。
”。
我们可以说,平等、正义与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法律根据正义对平等进行调节和限制。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正义也不是超阶级的。
法律适用平等权(2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适用平等权是指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
这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
本文将从法律适用平等权的内涵、意义、现状及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适用平等权的内涵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不受性别、种族、民族、宗教、地域、财产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 公民权利义务一致公民权利义务一致是指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互对应,相互制约。
3. 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指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适用平等权的意义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适用平等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律适用平等权有助于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公民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减少社会冲突。
3.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法律适用平等权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公民在遭受侵害时,能够得到公正的救济。
四、法律适用平等权的现状1. 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律适用平等权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都体现了法律适用平等权。
2. 司法公正逐步提高我国司法公正逐步提高,法律适用平等权得到有效保障。
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注重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公众法律意识增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公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律适用平等权的认识不断提高。
五、法律适用平等权的完善措施1.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立法,确保法律法规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法律的平等_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法律的平等原则是法律精神的核心。
在法律实践中,平等原则的体现往往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现。
本文将以一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法律平等原则的内涵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引发的案件。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于2018年5月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位于某市某区的一套房屋出售给张某,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张某支付了20万元定金。
然而,在办理过户手续时,张某发现该房屋存在抵押权,导致过户受阻。
张某遂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返还定金及赔偿损失。
三、案例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李某是否存在欺诈行为?2. 张某是否可以解除合同?3. 双方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四、法律分析1. 李某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本案中,李某在签订合同前未告知张某房屋存在抵押权,属于隐瞒重要事实,构成欺诈。
因此,张某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2. 张某是否可以解除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本案中,李某存在欺诈行为,导致张某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张某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3. 双方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李某存在欺诈行为,导致合同解除,李某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
第1篇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法律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原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
本文以一起涉及法律人人平等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市一家知名企业,因涉嫌环境污染被当地环保部门立案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环保部门发现该企业存在多项违法行为,包括超标排放污染物、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责令整改等处罚决定。
然而,在处罚过程中,该企业负责人通过各种关系,试图逃避法律责任。
他首先找到当地某部门领导,要求给予关照。
部门领导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暗示环保部门可以适当减轻处罚。
随后,该企业负责人又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影响法院的判决结果。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本案中,法律人人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适用法律。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平等适用法律。
本案中,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法院依法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审判,体现了法律的平等适用。
(2)平等保护合法权益。
本案中,环保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合法权益。
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维护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企业负责人依法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的平等保护。
(3)平等承担法律责任。
本案中,企业负责人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法律责任,但最终未能得逞。
这表明,在法律面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平等承担法律责任。
2. 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1)严格依法审判。
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依法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这体现了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2)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法律中平等的案例(3篇)
一、案例背景张三和李四系同村村民,两人自幼相识,关系融洽。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价值逐渐攀升。
2010年,张三和李四所在的村庄进行土地确权,张三和李四各自分得一块土地。
然而,在土地确权过程中,由于李四的亲戚在村集体中担任领导职务,导致李四分得的地块面积比张三大。
张三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撤销土地确权结果,重新进行分配。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张三和李四是否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土地确权过程中是否存在侵犯张三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本案中,张三和李四作为同村村民,在土地确权过程中应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
然而,由于李四的亲戚在村集体中担任领导职务,导致李四分得的地块面积比张三大,侵犯了张三的合法权益。
因此,法院判决撤销土地确权结果,重新进行分配。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法律中平等案例,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平等权利的保障。
1. 平等权利的体现本案中,张三和李四作为同村村民,在土地确权过程中应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平等原则,保障了张三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平等权利的保障。
2. 法律的公正性本案中,法院依法审理,对侵犯张三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制裁,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法律的公正性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3. 法律的适用性本案中,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
这表明我国法律具有高度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身份、地位、财富等,公民在法律面前都应享有平等的权益。
2.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公民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法律适用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适用法律平等(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平等原则更是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
在我国,法律平等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
本文将从法律平等的定义、法律平等原则的体现、法律平等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法律平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法律平等的定义法律平等,是指在国家法律面前,所有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不受任何歧视。
法律平等原则包括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两个方面。
形式平等是指法律对所有人平等对待,不因个人身份、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而有所区别;实质平等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二、法律平等原则的体现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意味着,无论个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坚持法律平等原则,对当事人公平公正地处理。
2. 法律保护弱势群体我国法律体系对弱势群体给予了特殊关注。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旨在消除歧视,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这些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他们在社会中享有平等地位。
3. 法律平等原则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体现在立法方面,我国法律注重平等原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均体现了平等原则。
在执法方面,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司法方面,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对各类案件依法公正审理,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三、法律平等的意义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平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只有实现法律平等,才能使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从而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 保障人权法律平等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
通过法律手段,消除歧视,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享有平等地位。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本文将以张某某与李某某合同纠纷案为例,探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某系同村村民,2019年,张某某与李某某共同投资建设一座养鸡场。
双方约定,张某某负责养鸡场的日常管理,李某某负责销售产品。
合同签订后,张某某按照约定履行了相关职责,但李某某在销售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养鸡场陷入亏损。
随后,双方因合同纠纷产生矛盾,张某某遂将李某某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在于:1. 李某某是否应当承担合同违约责任;2. 张某某的损失是否应当由李某某赔偿。
四、法院审理过程1. 证据审查法院经审理查明,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张某某与李某某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
关于证据,法院对以下证据进行了审查:(1)合同文本:证实双方存在投资建设养鸡场的约定。
(2)张某某的证人证言:证实张某某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管理职责。
(3)李某某的证人证言:证实李某某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销售职责。
(4)养鸡场的财务报表:证实养鸡场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 责任认定法院认为,根据合同约定,李某某负责销售产品,但其在销售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养鸡场亏损。
因此,李某某存在违约行为,应当承担合同违约责任。
3. 损失赔偿关于张某某的损失,法院认为,根据养鸡场的财务报表,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数额较大。
因此,法院判决李某某赔偿张某某的损失。
五、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李某某赔偿张某某的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六、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合同纠纷案件,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以下是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1. 合同的效力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符合法律规定。
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遵循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法律上平等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上平等的问题仍然存在。
本案例以某市一起因拆迁引发的纠纷为例,探讨法律上平等的原则在实际案件中的运用。
二、案情简介2015年,某市某区因城市扩建项目,需要对该区某居民小区进行拆迁。
该小区共有居民100户,其中,张先生、李女士夫妇居住在该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屋内。
拆迁过程中,张先生、李女士夫妇与拆迁方就拆迁补偿问题产生纠纷。
拆迁方认为,张先生、李女士夫妇的房屋面积较小,且位于小区较偏僻的位置,因此,拆迁补偿标准应低于其他居民。
张先生、李女士夫妇则认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在拆迁过程中享有平等的补偿权利,拆迁方不应因房屋面积和位置等因素降低补偿标准。
三、法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拆迁补偿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合法的原则,确保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 法律上平等原则法律上平等原则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3.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先生、李女士夫妇与拆迁方在拆迁补偿问题上产生纠纷,主要源于拆迁方对房屋面积和位置等因素的考虑。
然而,根据我国法律上平等原则,公民在拆迁过程中应享有平等的补偿权利,不应因房屋面积和位置等因素降低补偿标准。
四、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拆迁方在拆迁补偿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合理、合法的原则,确保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张先生、李女士夫妇与拆迁方签订的拆迁协议中,拆迁方未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故判决拆迁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重新确定拆迁补偿标准,并赔偿张先生、李女士夫妇因拆迁造成的损失。
五、案例启示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上平等原则在实际案件中的运用。
以下为案例启示:1.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房屋面积、位置等因素,均应享有平等的补偿权利。
法律体现平等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王某某,女,汉族,30岁,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李某某,男,汉族,35岁,某市某区居民。
两人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由于双方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吵,感情逐渐破裂。
2018年,王某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王某某提出离婚原因是李某某有家庭暴力行为,且李某某在外有婚外情。
李某某对此予以否认,并称双方感情并未完全破裂,请求法院判决驳回王某某的离婚诉讼。
二、案件审理(一)法院审理过程1. 证据审查法院审理过程中,王某某提交了以下证据:(1)双方婚姻登记证明,证明双方于2010年结婚。
(2)子女出生证明,证明双方婚后育有一子。
(3)邻居证言,证明李某某有家庭暴力行为。
(4)手机短信截图,证明李某某在外有婚外情。
李某某对上述证据真实性提出异议,并提交了以下证据:(1)李某某与王某某的通话录音,证明双方感情并未完全破裂。
(2)李某某与第三人的通话录音,证明王某某捏造事实,恶意诽谤。
2. 当事人陈述王某某陈述,婚后李某某经常对其施暴,且在外有婚外情,导致双方感情破裂。
李某某否认有家庭暴力行为,称双方感情并未完全破裂。
李某某陈述,王某某捏造事实,恶意诽谤,双方感情并未完全破裂,请求法院判决驳回王某某的离婚诉讼。
(二)法院判决1. 家庭暴力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本案中,王某某提交了邻居证言和手机短信截图,证明李某某有家庭暴力行为,法院予以认定。
2. 婚外情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一方有婚外情的,对方可以请求离婚。
本案中,王某某提交了手机短信截图,证明李某某在外有婚外情,法院予以认定。
3. 离婚判决综合考虑双方婚姻状况、子女抚养问题等因素,法院认为,王某某与李某某感情确已破裂,且无和好可能,判决准予双方离婚。
三、法律体现平等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平等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本案中,王某某和李某某作为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道德与法治高中教案:法律的平等与公正
道德与法治高中教案:法律的平等与公正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公正的重要力量,对于高中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中教案中关于法律的平等与公正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二、什么是法律的平等与公正1.法律的平等: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适用上应当保持平等。
即无论个人身份、财富状况或其他条件,所有人在面对同样情境时,应当受到相同的法律待遇。
2.法律的公正:法律应当公正地判断和处理事务。
这意味着法官或相关权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客观、中立地进行裁决,并根据事实和证据来判定罪责和赔偿。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于法律平等与公正的认知1.启发性问题导入: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公平与不公平情况的思考,譬如:“如果有两个人做了同样错误的事情,但却因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的法律待遇,你认为这合理吗?”2.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富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案例,如社会上热议的司法公正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讨论案件细节、经过以及最终判决结果来引导学生对于法律公正的思考。
3.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包括检察官、律师、被告等,参与一个模拟法庭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体会到法官的责任、辩护时需要注意的点以及证据收集等,在情境中感受到法律平等与公正。
4.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法院或其他类似机构,了解实际的审判程序和法律运作。
通过亲身接触和深入了解现行司法体系,培养学生对于法律平等与公正的直观理解。
四、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什么是法律平等?”“什么是法律公正?”以及“为什么保持法律平等与公正对于社会的意义?”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并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2.案例分析: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如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案件。
请学生结合相关法律条文和道德原则,分析案件中是否存在法律平等和公正。
引导他们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会平等的四个层次:
⒈平等地开放前途,即任何职位、任何前途对人们都不是封闭的,这 意味着不以任何先定的、不可改变的标准(如种族、血统)来设置障 碍;
⒉才能大致相等的人能拥有大致同样的手段,这意味着排除社会的人 为条件的束缚,甚至包括排除家庭的影响因素,使家境贫寒而有较高 天资者亦能得到相应的补助;
二、平等对于法律的意义
法律平等对法律权威的意义 法律平等对社会公正的意义 法律平等对法律本身的意义
三、通过法律实现平等
平等信念及其法律化 宪法原则、民法原则等等 平等权及其法律化 具体权利类型
(一)平等不是平均:
《辞海》:平均主义 亦称“绝对平均主义”。要求平均享有社 会一切财富的思想。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主张消灭一切差 别,要求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物质分配和个人需 要等方面绝对平均。 平均主义更看重结果均等,而非起点平等 ;但从“最终状态的 相似”上看,其与状态平等之间又有近似之处。 平均主义观念难以认可差别机会,这与平等观念相悖
交换平等就是要求等价交换。
斯宾诺莎
“执行法律的人必须不 顾到一些个人,而是把 所有的人都看做平等, 对每个人的权利都一样 地加以护卫,不嫉羡富 者,也不蔑视穷者”。
平等的含义:
“权利的平等”,即所有公民在信仰、良心、表达自由,政治 参与方面的平等,这种意义上的平等一般都被现代国家载入宪法, 得到至少形式上的情
卢梭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他把平等提 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明确要求道德平等、法律平等、财产 平等和交换平等。
道德平等是指在道德规范面前人人平等,善恶标准及其评 价标准都是一样的。
法律平等就是法律条件对人人都是同一的,没有主人与奴 隶之分。
财产平等是说,“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足得足以购买另一 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人人都有 一些东西又没有人能够有过多的东西” 。
(四)平等与区别对待
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别如果达到使某些人 感到屈辱的地步,让他们感到低人一等,这就足以构成从道德 上予以谴责的理由)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 从程序公平的角度(家庭背景对于个人成功机会的影响,以 及富有者更容易获得政治机会或影响政治决策) 人道主义的理由(不仅是政府向人民提供平等的就职机会, 也应强调给予人民发展天赋的同等机会)
罗尔斯的“机会的形式平等”
在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的情况下,其中所有地位和 职务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机会的公平平等”,各种地位不仅要在一种形式的意义上 开放,而且应使所有人都实际上有一较平等的机会达到它们。 造成机会和最初起点实际仍不平等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人们之间存在的自然禀赋的差别 ⑵人们之间存在的社会条件方面的差别 差别原则 即为克服上述两种偶然因素对平等的损害而设立。 如必须实行一种任何差别和不平等都应当最有利于主客观条件 最差者的“民主的平等”
⒊不仅仅是有同样才能的人,而是所有的人都能大致有同样的手段、 资源以实现他们的目的,但这还不是结果平等,不是终点平等,而仍 然只是意味着不考虑在机会平等的情况中天赋差别的因素;
⒋给那些天赋最低者以最优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次低者以次优厚的 条件和手段,依次类推,这意味着一种不仅不考虑,甚至还要努力弥 补天赋差别的政策,实行这一政策最有可能达到一种结果的平等、终 点的平等。
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几百年中,随着宗教信仰、 良心、言论自由的确立和普选权的获得,首先 争取和达到的是第一种“权利的平等”,托克 维尔所说的“身份平等”亦即这种平等。 然 后,随着本世纪以来“福利国家”的种种实践, 第二种“状态的平等”也在一些西方国家获得 了某种程度的实现。
如何理解机会平等?
道格拉斯·雷指出:“机会平等”有两种不同的涵义∶ 前途考虑──每个人都有达到一个既定目标的相同可能性。 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达到它们,不考虑他们实际上是 否同等地拥有达到它们的手段和资源,而只是考虑地位和 职务形式上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就够了 手段考虑──每个人都有达到一个既定目标的相同手段。 这要求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利用同样机会的手段、工具、资 源或能力。
法律与平等
第一节 平等的含义
平等乃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含 义的多型概念。它所指的对象 可以是政治参与权利、收入分 配制度,也可以是不得势的群 体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其 范围涉及法律待遇的平等,机 会的平等以及人类基本需要的 平等。(博登海默语)
平等是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对平等的不 同认识。 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的观念。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 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之间没有平等。 基督教所追求的平等首先表现为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和原 罪的平等;佛教平等观首先是建立在对种姓制度的挑战之上。 人人平等这一观念的确立。
此种理解的“平等”实际上只是同等的标准,是以同一个标准 去衡量所有的人,去对待所有的人,其所具有的合理性是一种形 式的合理性。
但“权利”的特点是∶你必须在使用中才能得到它.不是现成的, 它们要求一定的付出,要求某种程度的参与,甚至需要一定的训 练和培养. 所以需要以现实结果为衡量的标准理解“状态或条件的平等”。
(二)平等和特权相对立
洛克强调任何法律都不得授予特权,特权是对个人 发展的人为障碍。 “每个士兵都可以成为法兰西的元帅”,但 “手工 业者和葡萄园工人的儿子,无论他们的才能如何卓越, 也无论天性赋予他们的勇气多么恢宏,他们获得的一 切恰恰只能当一名无名小卒。”
(三)平等和歧视相对立
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 议书》中给“歧视”下的定义是,任何根据种族、 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 出身所做出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 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
第二节 法律的平等价值
一、平等对于人的意义
席梦妮指出"平等是人类灵魂的生命要素之一,是将相同敬意 与考量普施与一切人类之全盘性、实效性的确认。敬意应该被施 加于身为人类的人类全体,而无需审视其是处于何种状况。" 某种程度的平等是建立个人自信、独立人格所必需的 不平等妨碍相互之间的尊重 平等是表现人类感情所必需的 个被边缘化的贫困阶层的存在不仅关乎贫困者本身,而且也是 社会无能的表现。
平等的现代解析——“机会平等”具有:
开放性:
“权利平等”的宣示是首要的(但此刻对这些机会是可以利用 也可以不利用); “状态平等”与竞争的基础上实行,对条件不 优越者给予某些特殊偏爱和关照这都带有明显的实质平等的意思。
发展性:
机会是单数还是多数?是否有多种多样的机会,每个人是否都 有可能在其所长方面超过平均线而高出别人一筹?“机会平等”是 对制度的要求,还是个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