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的空间和隐喻认知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c6cdc72d83c4bb4cf7ecd184.png)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https://img.taocdn.com/s3/m/8d712e1a19e8b8f67d1cb9ec.png)
隐喻——人类的认知工具隐喻的认识论转向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比喻辞格的一种类型,与明喻相对,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
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现象,属于发生在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隐喻一直沿着这一传统前进,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得到人们的认同。
尽管有一些西方学者,包括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对隐喻的认知功能作过一些论述,但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到了20世纪30 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 L.A.Richards )开始在句子层面上加以考虑,真正突破了隐喻的修辞论局限,并且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
自此,隐喻的认知论成为学者的热门话题。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
认知语言学家把人类的语言整体看作是一个充满隐喻的符号系统。
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
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它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的。
”语言是思维的参与者,它自身也是思维的结果,思想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人类的认知在思维系统中得以加工,隐喻隐身于思维,通过语言这一形式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隐喻的三种类型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迎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因此,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隐喻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基本手段,它在语言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Lakoff 和Johnson 把它们概括为三种类型:1 本位隐喻本位隐喻是利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感知的基本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经验,比如,思想,观念,行为等。
人们经常谈到这样的例子:“通货膨胀正在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其中的通货膨胀被看作是一个实体,这是人们把物价上涨的实体化,实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经验被表达的具体生动。
如果把大脑的思考实体化为机器,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大脑和机器联系的表达,比如:“我的脑子不转了”,“我脑子好像生锈了”等。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bf18d090c69ec3d5bb75dd.png)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本文利用隐喻理论分析空间维度词“高、低”在空间域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情况,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标签: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
结构性隐喻指一个概念通过另外一个概念来组织和构筑,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实体隐喻指我们把对实际物体和物质的经验投射到很多抽象的物体上去,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如事件、活动、感情、思想等)也看作实体和物质,从而对很多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或接触的精神现象也可以进行指称、分类、组合、量化和推理。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不仅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而且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在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关联。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体验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我们社会物质化的环境中找到。
本文就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一、“高、低”的初始意义“高、低”和其它空间维度词如“大、小”“长、短”“宽、窄”“粗、细”等一起构成了人们可感知的基本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现代汉语小词典》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等对“高”的第一条释义都是“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和“低”相对)。
对“低”的释义是“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初有关“高、低”的词语。
“高楼大厦”“地势高”“高山”“高原”“低地”“低谷”“水位低”等。
人们在表达“高、低”的概念时,是以地平面为参照的,即地面以上延伸的距离越远就越高,反之则低。
《隐喻与认知》课件
![《隐喻与认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c78f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2.png)
1
文化象征
某些词汇、符号或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如颜色象征不同情感。
2
传统习34;年兽"象征着驱邪祈福。
3
文学作品
作家和诗人利用隐喻来传达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和价值观等。
隐喻在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行业充满创意和想象力,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
隐喻的分类和例子
隐喻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包括视觉隐喻、动作隐喻和情感隐喻等。以下是一些生动的 实例:
视觉隐喻
比如将时间呈现为空间,如"时间是一条长河"。
动作隐喻
比如将思考表述为"脑海中闪过灵光"。
情感隐喻
如将爱情形容为"火热的烈焰"。
隐喻在语言和文化中的应用
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习俗中。它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隐喻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加深理解
通过隐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提升表达
运用隐喻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兴趣。
结论和总结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交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文化、广告和表达能力。了解隐喻 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自由
展示产品或服务能够带给人们 自由、放松和无拘束的感觉。
成功
通过隐喻展示产品或服务与成 功之间的关联,激发消费者的 愿望和动力。
新鲜
将产品或服务与春天中绽放的 花朵隐喻,传递出新鲜和活力 的形象。
隐喻对思维和表达的影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能够深刻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空间隐喻的认知解释
![空间隐喻的认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034fe80a0116c175f0e48fe.png)
A Co g n i t i v e 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 o f S p a t i a l Me t a p h o r
T A N We i , G ∞ Xi h u a n g
( F a c u l t y o f 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 H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6 2, C h i n a )
Ab s r t a c t : I t i s c l a i me d t h a t s p a t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s he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a t h u ma n b e i n g s e x p e i r e n c e e a r l i e s t .D u e t o t h e f a c t t h a t t h o u g h t i s me t a p h o ic r a l ,h u ma n b e i n g s ma k e f u l l u s e o f he t i r u n d e r - s t a n d i n g s o f s p a t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 c o g n i z e t h e o u t s i d e w o r l d .T h i s p a p e r t r i e s t o r e v e a l he t s i g n i i f —
c a n c e ・ o f h u ma n c o g n i t i o n t o t h e a p p e ra a n c e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s p a t i a l me t a p h o r b a s e d o n t h e s u m— ma r y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r e l a t e d s t u d i e s . Ke y W o r d s : S p a t i a l me t a p h o r ;C o g n i i t v e i n t e pr r e t a t i o n
论“上—下”空间—时间隐喻
![论“上—下”空间—时间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d923f72da5e9856a56126022.png)
m nhd w /n e n ” ( o t.o nu dr mo t h 上月一下月 ) “p 或 u
( 5)o ln l C r t s, n e ) ( 2 iu ai hi ma u dr 圣诞节 , u a( s
下 ) n e hi m sb fr hima 圣诞节下 ,即圣 u dr r t a= eoe r t s C s C s 诞 节前。
( 上世纪一 下世 纪 2) ( 上半年一下半年 3)
( 上个月一 下个月 4)
达过去和将来时间不只是汉语的专利 ,在其他语言 中 也存在 ,如汉藏语 系的藏语 。藏人生活在纵 向空 间显 著的环境 中 ,他们生活 的环境素有 “ 山之祖 、 千
万水 之源”之称 ,是典 型的 山地游牧 民族 。生活和劳
( 0 坩 1) 前 以上 :ta”a 坩 h t5 现在 以
(1 1 )m ’
以后
以下 :ta ’ 5 坩 5 h ’a t 乐 s 现在 『 上半年 ,盎 e 葡 半
( 上季度一下季度 5)
( )上旬一下旬 6
( 2) 1
七:I o,
( )上星期一下星期 7 ( )上次—下 次 8
显然 , “ 传下来 ”是从 “ 过去 ”传 到 “ 现在” , “ 传
下去 ”是从 “ 现在 ”传 到 “ 将来 ”。 笔者调查发现 ,用 “ 上一下 ”空 间一 时间隐喻表
周一 下周 ”等 ,老师们通常会解释道 :时间就像一条 河流 ,先流过上游 的时问 ,就是先发生 的或过 去的时 间 ,后流过下游 的时间 ,就是后 发生或将来 的时间 , 所 以汉语 中 “ ”表示过去 的时间 ,“ 上 下”表示 将来的 时间。对于这样 的表达及 解释 ,欧美学生往往感 到新 奇 。因为认知心理学试验证 明 :说英语者谈论 时间时 倾 向于将 时间视为水平 的 ( 前一 后” 间—— 时间隐 “ 空 喻) ,而说汉语 的人则往往将其 想象 成垂直的 ( 上一 “ 下”空间一 时间隐喻 ) 】 。【 汉语 有丰富的 “ 上一 下”空 间一 时间隐喻表达 。 戴浩一提出 “ 汉语成套地使用上 下这种 纵的空 间关 系 来 描述过去和未来 ”I,余 维甚 至认 为 “ 2 1 这种 上下关 系垂直型指示语 是汉语特有 的表现形式 ,其他语种均 不存在这种垂直 型时间指示语 ”【。 3 】 () 1 上一代一 下一代
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
![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e214ec6addccda38376baf47.png)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总第100期)宁波大学讲 师 陶文好论OV 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 现代语言学发展很快,有许多派别。
本文试从L 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 nitive G ramma r)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英文O V ER如何从其空间认知域(Spat ial cog nitio n)扩展到其隐喻概念的认知全过程。
所谓认知语法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Ronald W.L ang acker自1976年创建的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相对的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系统。
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 ramm ar),其实质是从语言的各个认知角度去分析和探索语言结构,后称“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语法的基本属性是意义。
所有的语法因素都归属为概念含义(concept ual impor t),因此语法本质上被认为是“象征意义”,它的属性为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和象征化。
认知语法只设立三类语言单位:语义单位,语音单位,象征单位。
象征单位包括词汇和语法。
John T ay lo r在L inguistic Categ or iz ation一书中曾从词汇的多义范畴角度对OV ER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进行过分析,本文利用这一分析方法直接从O V ER的空间认知角度对其进一步、更加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论述O VER如何从其空间概念扩展到其隐喻意义的全过程。
请看下列带有O V ER各句:T he lamp hang s ov er the ta ble.灯吊在桌子上面。
T he pla ne flew ov er the city.飞机飞越城市上空。
He wa lked over the str eet.他走过街道。
He wa lked over the hill.他徒步翻越了山丘。
He jumped o ver the wa ll.他跳过墙。
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
![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d23c1e7f1922791788e894.png)
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
战国时期,尸佼就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其中,“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汉语方位词“上”代表典型的空间概念。
本文将针对不同语境下的方位词“上”构建其意象图式,并进行隐喻认知分析。
关键词:方位词“上”意象图式空间隐喻一方位词“上”的原型意义对方位词“上”原型意义的理解可以借助传统文字学知识,根据东汉许慎的六书理论,汉字“上”与“下”都是指事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释“丄”为“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凡丄之属皆从丄。
時掌切。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上”的字形为“”,其字体呈现的是在一条长横的上面刻画一条短横,长横代表参照物,即背景,短横代表“上”的位置,即物体的位置。
方位词“上”的字形诠释了“上”的原型意义——“位置在高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例“上部”、“上游”、“往上看”。
二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分析Lakoff对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定义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类的直接身体体验。
”在现代汉语中,“上”这种标记空间关系的方位词在语言中常以“NP+上”结构形式出现,“NP”主要指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桌子上”、“床上”、“地上”等。
结构“NP+上”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角度分析表征空间图式,其形式虽然简约,却能表达极其丰富的空间意义。
空间图式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焦点、背景和次要参照物。
这一结构中,NP指涉的是背景,并以此为基础表述物体的空间特性,说明物体相对于背景的位置或运动,包括物体经过的路径。
物体在其位置上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位置可以是物体运动后的所在,物体也可以相对于背景沿一条路径运动。
本章主要以静态情况下的方位词“上/下”为分析对象。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d108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3.png)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e39d1e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65.png)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
黄洁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9)004
【摘要】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是对修辞领域隐喻研究思路的突破,Lakoff
&Johnson(1980, 1999)、Lakoff(1987)对隐喻的研究掀起了语言认知研究的高潮.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方位词涉及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空间隐喻普遍性、体验性、民族性、层级性、连贯性和多样性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空间隐喻是语言外系统和语言内系统共同作用产物的观点.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论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观点,而且系统地讨论了空间隐喻的六大本质特征.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黄洁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2
【相关文献】
1.概念语法隐喻本质特征的多层论证 [J], 孙承荣
2.In的空间概念和隐喻意义——基于语料库的空间隐喻研究 [J], 梅冰
3.再论隐喻的本质特征 [J], 段友国
4.蒙古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兼与汉族大学生的时间空间隐喻比较 [J], 王婷;关宇霞;张积家
5.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方位隐喻认知解析
![空间方位隐喻认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3eda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9.png)
空间方位隐喻认知解析研究【摘要】空间方位隐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跨越文化边界。
空间方位隐喻认知的研究将理解文化表达的重要意义,了解个体的心理分析关系。
本文首先对空间方位假设的概念进行分析,对空间方位隐喻理论进行介绍,并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认知机制。
其次,针对空间方位隐喻引发的关系偏好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并分析其认知机制以探索隐喻认知在多方视角和不同语言认知表达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本文阐述了空间方位隐喻在认知结构和认知机制方面的显着特征,深入探讨其认知解析过程,以期能够揭示空间方位隐喻的根源与其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空间方位;隐喻;认知解析;关系偏好;认知机制Abstract:Spatial metaph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are able to transcend cultural boundaries.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Analysis of Spatial Metaphor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s psycholo gical analysis. Firstl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ncept of the Spatial Hypothesis, talk about theories of metaphor involving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Secondly, experimental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patial metaphor in comparison to its cognitive mechanism; thus exploring metaphor’s effect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language cognition expressions. Finally, this paper will conclude with a deepexploration of the cognitive analysis process of spatial metaphor in it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so that the source of spatial metaphor can be revealed, and the metaphor can be understood and applied more accurately.Keywords:spatial orientation; metaphor; cognitive analysis; relational preferences; cognitive mechanism。
从空间和隐喻认知角度看介词的多义
![从空间和隐喻认知角度看介词的多义](https://img.taocdn.com/s3/m/7b2d97d37f1922791688e844.png)
V 1 4. . o . No 1
Ma .(o r216
从空 问和隐喻认知 角度看介词 的多义
刘秀君
( 广东汕头大学 语言 中心, 广东 汕头 556 ) 10 3
摘 要;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过程最早形成 的概念之一 , 认知的发展和深化是空间概念向新 的领域扩展 。隐喻在这一 发展过程 中
t n-w ih pa sak yrl nh ma o ntv e eo me t i o hc ly e oe i u nc g i e d vlp n.Mea h ri o cpu yn tr 。C n e ta tp o 。w ih me s i tp o sc n e ta b aue o cpu meah r hc a l l n ep re cn n hn emso n te -la st ig it tp o .T e p lsmo ssn e fal g i i pee tt n c me it x e n igo etigi tr fa oh r ed ol usi mea h r h oye u e sso i us c rsnai o no i n n c n t o b iga eut fc n e ta tp oiaina dc n e u n n ii tp o.T i a e n ye h rc s nw ihafw E g en sars l o o c pu mea h rzt o s q e tig s cmea h r h sp p ra a zstep esi hc n - l o n lu t l o e l hpe o io so ti oye u ttsb p igters ai e s so t te o isa dtu v astemoiain n ea- i rp st n banp lsmo ssau yma pn h i p t sn e nooh rd man n sr e t t sa drlt s i l a h e l h v o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隐喻认知探索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隐喻认知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c73911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9.png)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隐喻认知探索
董萌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4
【摘要】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身体感知最明显的是空间的方位隐喻,人们通常是以自身所处环境的空间位置,来感知自己同外界一切的或上下、前后,或里外、远近的空间关系.而在这一切的空间方位词中,方位词“上、下”的使用范围最广,拓展的隐喻意义最多,涉及的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
【总页数】5页(P41-44,66)
【作者】董萌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中高级泰国学习者汉语方位词习得考察——以单纯方位词“上/下/里/中”为调查对象 [J], 胡清国;Hathai Sae-jia
2.韩汉语空间方位词使用差异的句法、语义特点——以“()/里”和“()/上”为例[J], 南日
3.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J], 余潇
4.再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以英语方位词"UP/DOWN"和汉语方位词"上/下"为例 [J], 毛平
5.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J], 马应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情感隐喻的认知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情感隐喻的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782b6e40c850ad02de804191.png)
( o e n L n u g sColg , i g i o ma Unv ri , a c a g Ja g i 3 2 F r i a g a e l e J a x r l ie t N n h n , i n x  ̄ 2) g e n N s y 3
【 src] m t ni a mpr n seto u nepr ne T ag xet teepes no moi sb sdo tpo hc sa Abta tE oi s ni ot t p c fhma x e e c. oalreet ,h x rsi fe t n i ae nme hrw i i o a a i n o o a h
因 弗 作 是 一 种 修 辞方 式 。 当 代 隐喻 理 论 认 为 隐 喻 实 际 上是 人 的认 知 活 动 之 间 的 互 动 合 成 问 题 , 此 , 科 尼 尔 和 特 纳认 为 莱 考 夫 的两 域 映射 而 合 在 语 言 中的 体现 ,它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同 时 更 是 一 种 思 维 现 象 。 模 式 只是 多 空 间 投 射 的 一 个 特 例 。 口相 比之 下 , 成 空 间 理 论 的 四空 它 也 就 是 说 隐 喻 首 先不 再 是 指 一 种 修 辞 法 。 是 人 类 的 一 种 认 知 手 段 和 间 映射 模 型 能 够 解 释 一 些 两 空 间 映射 模 式 下 难 以解 决 的 问题 . 能够 而 恩 维 方 式 。 自然 语 言 中 。 喻表 达 式 比 比皆 是 , 反 映 了 人类 的抽 象 对 隐 喻意 义 构 建 过 程 进 行 更 为 深 入 细致 的描 写 。具 有 强 大 的 解 释 力 。 在 隐 它
d n c a d v g e c g ii e a tv t . e a h e e n o ni v i g itc ,F u o nir S b e d d s a e t e r x l i s s c c ii l a l . y a n a u o n t c iiy As a n w c i v me to c g t e l u si s a e n e ’ l n e p c h o y e p an u h a t t c e r v f i n vy y
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从“up”和“down”的认知研究谈起
![论空间隐喻现象的隐喻认知功能——从“up”和“down”的认知研究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d4edf5285901020207409c3c.png)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 的概念来 认识 , 思维, 经历 , 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 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 的认知方式 。 莱考 夫在 人们赖 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 致分为三类 :结构 隐喻(t c r t h r S ut a Me p o 、方位 r ul a ) 隐喻(r n tn t hr O i t i a Me p o 和实体 隐喻( n l i ea o l a ) O to c o ga l Me po) a t hr 。这里 的方位隐喻亦 即空间隐喻 ,是指 参照空 间方位而组建 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是与空 间方位 有关的一种 隐喻。这种 隐喻是 用空间方位 来描绘 所要表现 的事物。在 空间隐喻中 ,常 用表 示 空间方位 的词作 为喻体 来体现 不同的实践经验 和文化经验。 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 自然的相互作用, 是 人们赖 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 :上/ u/o n、 下( d w ) p
或某一堆物质中,其平面会增高。由此便有了下面
维普资讯
第7 卷第 5 期
20 0 6年 1 0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un l f n nAg c l r l ie st S ca ce c s o r a a r ut a v ri o Hu i u Un y( o il in e ) S
关
键
词:空间隐喻;认知; p dw ;认知功能 u; on
中图分类号 :H 1 34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 :10 . 1( 0 ) - 9 - 092 32 60 0 3 3 0 0 50 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 “ 我们对抽象范畴进 行概念化 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 是理解人类认知 ,“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2045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3.png)
隐喻的认知过程
要点一
总结词
隐喻的认知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及理解隐 喻意义的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隐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 的映射以及理解隐喻意义的过程。源域是指用于比喻的事 物或概念,目标域则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在理解隐喻 时,人们会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比较两者 的相似性来理解隐喻的意义。此外,人们还需要考虑语境 、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目录
•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 隐喻的构成要素 • 隐喻的理解与运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应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隐喻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意 义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详细描述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 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 ,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明喻、暗喻、借喻等。明 喻是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如“他像一只 狮子一样勇猛”;暗喻则是暗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如“他是一头狮子”;借喻则是通过借用另一个事物 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事物,如“铁拳”用来形容强硬的态 度。
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总结词
隐喻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隐喻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 异。在一种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无 法理解或使用。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了解不 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以避免误解和 冲突。此外,语言中的隐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价值 观,通过研究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 点。
空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空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2454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d.png)
空间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许芳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3
【摘要】以英语中的空间介词为例.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几个抽象概念中.分析了它们的隐喻意义及认知基础。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许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类型及认知理解 [J], 沈秀丽
2.英汉“UP-DOWN”/“上-下”空间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J], 王先荣
3.汉语时间的空间概念隐喻——"上、下"之认知分析 [J], 蒋翅辉
4.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J], 李茂君;农玉红;
5.时间空间化概念隐喻认知研究新探 [J], 陈仁凯;王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a6a507f12d2af90242e667.png)
类 : 构 隐喻 、 实 体 隐 喻 和 空 间 隐 喻 。 结 构 性 隐 喻 指 一 个 结 概 念 通 过 另 外 一 个 概 念 来 组 织 和 构 筑 , 即 通 过 一 个 结构 清
一
、
“ 、低 ”和其 它 空 间维度 词 如 “ 、小 ” “ 、 高 大 长 短 ” “ 、 窄 ” “ 、 细 ” 等 一 起 构 成 了人 们 可 感 知 的 宽 粗
认 知 语 言 学 认 为 , 隐 喻 不 仅 是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 还 是 知 的 概 念 具 体 和 熟 知 , 而 且 能 启 迪 读 者 的想 象 力 ,在 不 相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它 体 现 了 人 们 赖 以思 维 和 行 为 的概 念 系 统 容 的 事 物 之 间建 立 起 一 种 相 互 的 关 联 。根 据 莱考 夫 和 约 翰 以 很 容 易 地 在 我 们 社 会 物 质 化 的 环 境 中找 到 。 本 文 就 空 间 “ 、低 ”的初 始意 义 高
认知和隐喻
![认知和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5b53f7661ed9ad51f01df263.png)
动觉意象图式主要包括:
容器图式: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部分——整体图式 连接图式 中心——边缘图式 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上——下图式 前——后图式 线性图式
容器图式:
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身体经验:我们经历了将身体视为容器和 容器里的东西的过程。 结构成分:interior,boundary,exterior 基本逻辑:若A在B中,X在A中,则X在B 中。 样本隐喻:我在家庭里,人在社会中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宽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全面研究认知的学科,也未给认 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是广 义的,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 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极其关系进行处 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 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 构化的过程。但就认知的两个方面——结构和过程— —而言,认知语言学更重视结构。
认知模式:
1.命题模式 2.意象图式模式 3.隐喻模式 4.转喻模式
命题模式
表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结构属 于命题模式,比如,描述“火”的知识的 命题模式包含“火”是危险的这一命 题。——用包含关系来表明一种知识结构。
意象图式
来自日常身体经验(主要是空间和力量) 的前概念架构,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 意象图式后,就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 界。 基本意象图式包括:容器,路径,连接, 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 部分-整体,中央-边缘等,它们可结合构成 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隐喻例句:
鞋城3折“大跳水” 昨夜世界为中国喝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充电 思想流溢于笔端
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
![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da174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d.png)
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空间隐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论,用于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以及解决问题和推动创新。
空间隐喻是一种将物理空间与非物理概念进行比较和类比的方法。
通过将抽象概念置于空间环境中,人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知这些概念。
例如,我们常用“前进”、“后退”、“上升”、“下降”等词语来描述时间的流逝,这是将时间看作空间的一种隐喻。
通过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比如“时间长短”、“时间流逝”等。
在学术研究中,空间隐喻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
例如,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使用空间隐喻来探索人们对情感和思维的认知方式。
通过将情感状态与空间位置联系起来,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情感的本质和特征。
在语言学中,空间隐喻被用来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通过将抽象概念比喻为空间位置,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隐含含义和修辞效果。
空间隐喻还被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和创新过程中。
通过将问题视为空间中的障碍物,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角度、寻找缝隙或创造新的路径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空间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找到创新和突破的机会。
在设计和工程领域,空间隐喻也被用来提供简洁、易于理解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或几何形状,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之,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抽象概念置于物理空间中,人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知这些概念,从而推动创新和解决问题。
空间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上”的空间和隐喻认知“上”本是一个表空间的词,它常常被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等。
本文首先用意象图式论述了“上”的空间意义的认知过程,然后分析它对隐喻拓展的认知过程。
标签:“上” 空间意义意象图式隐喻拓展认知过程一、引言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
它是从一个概念域(始发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目标模型)的结构映射。
两个概念域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映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认知结构模式,即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来源于生活的基本经验,为隐喻提供了体验性基础,它的拓展是靠隐喻过程来实现的。
①意象图式有多种形式,比如“上—下”图式,“前—后”图式,容器图式等。
任何一种意象图式都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
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
TR所经过的路线成为Path。
②本文试图用“上—下”意象图式去分析“上”的空间意义,以及它们对隐喻扩展的认知过程。
二、对“上”的空间意义认知分析(一)“上”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方位介词,表示”在……上面”。
如:(1)秋天,小河上漂满了白色的罂粟花瓣。
(2)我看见石柱上有无数只红蚂蚁。
(3)黑色的月亮在她头顶上哭泣。
以上三个例句中的“上”都可理解成“在……上面”。
但若用意象图式来分析三者却略有不同。
例(1)中,TR/动体(花瓣)与LM/界标(河面)有直接接触,且界标已被平面化。
“上”的空间位置确定,TR完全或部分覆盖了LM。
此时“上”相当于英语中的“on”。
例(2)中,TR(蚂蚁)与LM(石柱)有直接接触,但界标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三维事物。
“上表示动体依附于界标的表面”③;例(3)中的TR(月亮)与LM(头顶)没有直接接触。
TR在LM的上方,“上”等于英语中的“above”。
(二)“上”可以表示事物由低到高的运动,这是从其动态意义中引申出来的。
如:(4)一群鸟飞上昏暗的天空,如同一团疾驰而过的云彩。
对此句的认知分析是:①TR(鸟)飞入LM(天空),可能呈抛物线上升;②强调TR的终点—天空;③TR和LM是动态关系;④TR无法覆盖LM;⑤TR 在飞翔的过程中形成的空间轨道,有一定的曲折性。
(5)一条小路穿越森林通上山顶。
此句形成的一种空间范围是:①TR(小路)呈曲线上升,首先到达LM1(森林),继续延伸,一直到达LM2(山顶);②TR覆盖了LM1和LM2;③“上”表明了TR的终点,表现了空间方位的终了;④此句中的TR和LM是静态关系。
(6)那年不知怎么搞的,还稀里糊涂当了省贫协委员,上了趟北京。
此句中的“上”强调了方向。
地图上,北方在南方的上面。
北京位于中国的北部,对于南方人来说去北京就意味着北上。
此外,还可能表示重要性。
三、对“上”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在汉语中,“上”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产生了纷繁复杂的隐喻意义。
它可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事情发生的背景条件,级别地位的高低,动作行为的开始和结束等。
下文将通过例句对“上”的隐喻意义做详细分析。
(一)时间隐喻用“上”隐喻时间概念时,通常表过去的时间。
如:(7)愣二在爹走前一天就疯了。
疯得跟上回一样样儿的。
“上回”中的“上”表示以前,过去。
这样的例子在汉语里有很多,比如:上学期、上个月、上次、上个世纪等等。
与之对应的就有下学期、下个月、下次、下个世纪,表示将来或以后。
表示时间的“上”是如何从表空间的“上”投射而来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用“上”表示时间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而是在人们对事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所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现象证明“上”与时间有密切联系。
瀑布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必须先经过高处的源头,后往下流;家谱总是把前辈放在上面,晚辈置于下面;日历是时间早的放在上面,时间晚的放在下面。
由此可见,方位的“上”“下”和时间的先后有相同的意象图式,所以可以用“上”来隐喻时间的先后顺序,它们的关系是“上”意味着“高”,“高”又意味着“先”。
④“上”还可以表示一段时间或特定的时间点,相当于“……的时候”。
如:(8)姐姐是二十七岁上的时候出嫁的。
(9)她很聪明八岁上就会背一百首唐诗。
类似的表达还有气头上(生气地时候),节骨眼上(关键或重要的时侯),兴头上(某种状态顶峰的时候)等。
(二)背景隐喻“上”可以隐喻到更为抽象的领域表示事情发生的背景或限定事情的范围。
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才有意义,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句子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如:(10)传统上,政府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传播消息的。
(11)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女儿的问题上,爸爸表现得这么专横。
例(10)中,“上”单独跟在抽象名词“传统”的后面,是后半句话的前提,如果把它去掉,句义会随之改变。
例(11)中,“上”与“在”构成“在……上”表示对范围的限定,仅指关于女儿的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
“上”表示“在……上面”的空间意义时,包含了两个意思。
一是在物体的上方(above);二是在物体的上表面(on)。
“上”的背景隐喻式是从第二个意思引申而来的。
(12)二愣仰天躺在炕上(炕的上表面)。
(13)天花板上有只蚊子(天花板的下表面)。
例(12)(13)两句中的“上”都表示具体事物的表面,由此可以继续映射到表示抽象事物的表面。
(14)现在宁可在政治上犯错误,决不能在组织上犯错误。
(15)默默地与他分享荣誉的快感和事业上的收获。
在“政治上”“组织上”“事业上”等结构中,“政治”“组织”“事业”都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但在句子中它们已经被隐喻为实体,是实体就有表面,自然可以和“上”搭配。
(三)时空隐喻所谓时空隐喻就是指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空间,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
⑤如:(16)整个舞会上阿芭哈一直端坐着不动。
(17)考场上你也睡了一觉?例(16)(17)两句的“上”即表示空间又表示时间。
例(16)句“舞会上”可以理解为舞会在进行的时候,此时表时间。
也可以理解成舞会现场,表地点。
例(17)句中的“考场上”可理解为考试的时候或在考试现场。
(四)隐喻权势级别的高低“上”与其反义的“下”可以隐喻权势级别的高和低,即权势级别的高低差异关系被视为上下位置关系。
这种隐喻的社会及物质基础是“社会地位与权利与空间上下结构相匹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为上,相反为下。
”⑥如上级,上司,上层社会等词都表示权力大或地位高。
权力大或地位高的人可以视为TR,位于高位,权力小或地位低的人(LM),位于低位,从而权力关系被空间化。
这种隐喻意义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意识、敬为上谦为下的传统道德密切相关。
由于权势地位的不同导致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也不一样。
当面对一个权势大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人们常用带有敬意的“上”。
反之,高级别对低级别则用“下”。
如:(18)矛盾还是不要上交,暂不向上汇报。
“上交”表示移交给权力更大的机关部门或个人。
“向上”的“上”就代表那个权力更大的机关部门或个人。
(19)现在我们去把饺子沉到塘水里吧,给芦花妈妈上供。
“上供”的“上”表示对已故的长辈的尊敬。
有是“上”可表示到一个较好的地方去。
如例(6)中的“上北京”不仅表明了方向,也表明去了一个好的地方——中国的首都。
因此,人们常说“上省城”“上京城”“上访”“上书”等。
(五)隐喻动作行为“上”的一个空间核心意义为上升。
指事物由低到高的运动,也暗含了事物运动的方向。
如“上车”“上马”表示TR(人)从地面上升到高于地平线的LM(车、马)。
这个原始意义可以映射到别的领域,产生隐喻意义。
如:(20)布什上台以后改变了对华的政策。
此句中“上台”被隐喻为出任总统职务,是职位和社会地位的上升。
用意象图式分析此例:①TR是布什,LM是“台”(总统一职);②“上台”这一动作是有“过程”可寻的,成为总统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职位是逐步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上升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阻力或障碍,说明“道路”是曲折的;③TR与LM是动态关系;④LM是唯一的最高职务,并非人人可及,暗含了“上升”的高度较大。
类似的词语还有:上岗(到某个工作岗位),上班(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等。
“职务”和“岗位”被隐喻为高于地平线的“车和马”。
“上”的另一个空间意义是表空间的终了,如例(5)。
从空间意义上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便是结束,所以“上”可以隐喻为动作行为的结束或后果。
如:(21)这样,我们才算交上了朋友。
(22)我带上了门。
这种情况下,“上”常跟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交往的结果就是成为了(交上)朋友;带门这一动作的结果是把门关好了(带上了)。
四、结语本文从“上”的空间意义的认知中探索了它的隐喻意义。
隐喻意义主要有五种:隐喻时间、背景、时空、权势级别的高低以及动作行为。
这些意义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由此可见空间隐喻的重要性。
注释:①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第73页-78页.②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1,第161页.③葛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④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⑤李文莉.“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4).⑥张宜.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3).参考文献:[1]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葛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3]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4]李文莉.“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4).[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张宜.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3).(郭静静临安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3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