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棘球蚴病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肝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对肝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棘球蚴病患者的CT表现。结果肝细粒棘球蚴病23例,其中单纯囊型3例,含子囊型7例,钙化9例,合并感染2例,合并破裂2例;肝泡状棘球蚴病2例,主要CT表现为:肝内不均质的低密度肿块,其内有数量不等的钙化,中心区有液化坏死,边缘区域可见小囊泡征象,病灶增强后不强化。结论CT对肝棘球蚴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的提供重要影像依据。

标签:棘球蚴病;肝;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我国西北、华北及西南地区发病率高[1]。本文对我院经手术证实的25例肝棘球蚴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17~48岁,平均33.5岁。以青壮年居多,其中肝细粒棘球蚴病23例,肝泡状棘球蚴病2例。其中1例合并腹腔棘球蚴病,2例合并脾棘球蚴病,既往有肝棘球蚴病手术病史者2例。主要症状及体征:4例无症状,在体检中偶然发现,上腹部不适伴有疼痛21例,黄疸2例,寒战发热3例。病程1~4年。棘球蚴病间接血凝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阳性。

1.2方法采用GE Prospeed SX Advange CT机,其中17例行增强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对比剂为65%安其格纳芬(angiografin)或碘海醇(omnipaque)80~100。

2 结果

肝细粒棘球蚴23例,病变位于肝右叶14例,左叶6例,左右叶多发3例。3例单纯囊肿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囊性病灶,其内密度均匀,边缘整齐,增强后病灶不强化(如图1)。7例含子囊型均为单发5例,多发2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囊行病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如图2)。钙化9例,其中4例可见外囊壁有钙化(如图3),3例可见囊壁及囊内均有钙化。合并感染2例,表现为囊肿内密度增高不均匀,边界模糊毛糙,增强后囊壁增厚有强化。7例含子囊型均为单发5例,多发2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囊性病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钙化9例,其中4例可见外囊壁有钙化,3例可见囊壁及囊内均有钙化。合并感染2例,表现为囊肿内密度增高不均匀,边界模糊毛糙,增强后囊壁增厚有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合并破裂2例中,均为内在型破裂,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内囊塌皱缩漂浮于液面上。2例伴有同侧胸腔积液。肺泡状棘球蚴病2例,表现为肝内不均质的低密度肿块,其内有数量

不等的钙化,中心区可见液化坏死,边缘区域的小囊泡征象,增强后病灶不强化。

3 讨论

棘球蚴病是牧区人畜共患并颇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它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囊性包虫病,一种由泡状棘球绦虫引起的泡型包虫病[2]。肝脏为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发病率占全身棘球蚴病的53%~75%。肝棘球蚴病常在儿童期感染,成年后发病,目前CT是诊断肝棘球蚴病的主要手段[3]。细粒棘球蚴病也称囊性包虫病,其囊壁分为2层,内囊是虫的本体,可产生头节和子囊,外层属于宿主组织,是宿主对囊肿发生反应,在其周围的肝组织逐渐形成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由于肝组织较密实,所以形成的囊肿的生长速度较慢。泡状棘球蚴病发病率较低,是肝包虫病中的少见类型,病变首先累及肝脏,并可以直接破坏肝组织,病灶内常有坏死及钙化。肝细粒棘球蚴病以单纯囊肿型居多,单发或多发,并以肝右叶多见,CT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或呈分叶状囊性占位病灶,病灶内密度均匀,CT值3~19HU,囊肿直径在3.5~14.0cm,边缘整齐,界线清楚,增强后病灶不强化。含子囊型较多见,但具有特征性表现,母囊内可见沿母囊壁排列的大小不等的子囊,子囊密度一般低于母囊,当多个子囊充满母囊时,呈多房性或蜂窝状。钙化型较多见,分囊壁钙化及囊内钙化,主要以囊壁钙化为主,CT表现为囊性病灶周围可见厚薄不一的蛋壳样钙化,增强后囊内不增强。囊内钙化的包虫囊内密度不均匀,多伴有包虫的关节,子囊退变所致囊内不规则,无定型的条片状钙化。包虫囊肿在生长过程中因囊肿老化、外伤等易并发感染,感染后的包虫囊肿密度常增高,且不均匀,有时酷似肝脓肿,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囊内密度增高,常不均匀,囊壁增厚,增强检查显示囊壁环形强化,壁内缘光整或较光整,外缘毛糙,囊内容物常不强化。棘球蚴病的破裂主要是其自然病程的演变造成,绝大部分患者因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而就诊,一般将棘球蚴病破裂分为3型:内在型、交通型和直接型[4]。内在型破裂见于单房性棘球蚴病,只是内囊破裂,其内容物限制在外囊内,一般不合并感染;交通型破裂则是指棘球蚴囊腔与胆系相同,内容物破入胆系,此为本并发症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多房性囊肿;直接型破裂见于内、外囊同时破裂,内容物溢入腹腔、纵膈或经膈肌进入胸腔。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与其病变的病理变化有密切相关,CT能够显示肝脏泡状棘球蚴的病理特征,因此在病灶的定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泡状棘球蚴病灶是由无数直径1 ~10 mm的微小囊泡构成的,所以其基本的CT表现是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由于小囊泡的角皮层发育不完整,生发层以外殖芽生的方式不断产生头节向外发展,同时囊液的渗漏引起周围组织坏死和组织反应,因此CT平扫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增强扫描时病灶一般无明显的强化,且病灶内往往因缺血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的液化坏死区。病灶内部的组织坏死和组织反应继发钙盐的沉积,表现为小斑片状、结节状或者小圈状钙化,其中,小圈状钙化反映了病变内的小囊泡周围的变形和钙化,具有诊断特异性。所以肝泡状棘球蚴病常有典型的CT征象,表现为肝内不均质的低密度肿块,其内有数量不等斑片状、结节状或者小圈状钙化,中心区有液化坏死,边缘区域可见小囊泡征象,增强扫面病变常不强化。

参考文献:

[1]孟兴凯,王宝祥,宝力道,等.肝棘球蚴病几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3):173-175

[2]徐明谦,董兆虎.肝包虫病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9):612-615.

[3]孟亚丰,帕米尔,邱雨,等.肝包虫囊肿的CT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6):408-411.

[4]龚瑞,尹姬,王锋,等.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44-346.编辑/苏小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