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骨髓炎
21 骨伤科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骨髓炎的住院患者。
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BWC1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骨髓炎(ICD-10编码:M86.6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和《感染性骨与关节外科治疗》(侯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临床常见证候:热毒蕴结证正虚邪滞证肾虚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的患者。
2.无需行开放手术或有手术指征,但因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患肢X线片;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患部CT、MR检查;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厌氧菌培养;降钙素原;病理检查。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骨髓炎附骨疽附骨痈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3 诊断[1],[2]3.1 病史多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溃;3.2 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
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有“贴骨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
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
死骨外包売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
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
CT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MR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ECT检查了解有无骨坏死、死骨大小及判断感染范围。
3.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症炎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降钙素原检测(procalcitonin,PCT)对于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远高于传统的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慢性骨髓炎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慢性骨髓炎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是整个骨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的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史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十年。
[诊断依据]一、病史一般认为在发病四周后为慢性骨髓炎,急性炎症消退后,如有死骨、窦道、死腔存在者,即为慢性骨髓炎。
二、症状和体征患肢长期隐痛、竣痛,时轻时重。
皮肤上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窦道口一至数个,时常流出稀薄脓液,淋漓不尽,或流出小碎死骨片。
窦道开放时不断排脓,全身症状不明显。
若窦道暂闭合则出现急性感染的症状。
若骨骺受到炎症刺激和破坏后,可使患肢变长、缩短或出现畸形。
临近关节累及后,可发生关节强直。
窦道口皮肤由于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偶可发生癌变。
三、特殊检查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叩击痛。
肌肉萎缩,皮肤上留有凹陷窦道瘢痕,紧贴于骨面。
四、辅助检查X线检查:显示骨干不规则增粗、增厚,密度增高,周围有新生的包壳。
髓腔变窄或消失。
同时有大小不等的死骨,死骨的密度较周围密度为高。
有一个至多个破坏空洞透光区。
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并存,骨质增生大于骨质破坏范围。
窦道造影:应用碘化钠溶液或碘油进行窦道造影,可了解窦道与骨腔及死骨的关系。
[治疗]慢性骨髓炎由于病变经年累月不愈,导致全身正气虚弱,总的病机是虚中夹实。
在治疗上应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扶正祛邪、内外同治。
一、内治法(一)急性发作期治则:消热解毒,托里排脓。
方药: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或用托里金银地丁散等。
(二)非急性发作期治则:扶正托毒,益气化瘀。
方药:神功内托散加减,可配服醒消丸、骨炎托毒丸、骨炎补髓丸、小金丸、十菊汤。
正气虚弱,气血两亏者,宜用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
(三)辅助治疗配合高蛋白高营养饮食。
选用适量的抗生素和维生素。
二、外治法(一)急性发作期的局部处理1、初起局部微红微肿,外敷金黄膏、玉露膏、拔毒消疽散。
慢性骨髓炎的常规诊断治疗基础知识ppt
• 2、药物使用,使用敏感抗生素,两联药物使用,但注
意个别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使用方法一定依照 说明书使用,根据药物代谢规律。即便是出院后,仍注 意继续使用。
• 3、手术方法选择,一般对于骨髓炎慢性期,可以 使用一期植骨治疗,对于急性期,必须分期手术治 疗,一期彻底清创,或者加上抗生素硫酸钙、磷酸 钙、骨水泥等。
第十九页,共五十页。
开窗减(Jian)压病灶清除术
1、适应证:长管骨慢性骨髓炎,病变范围广,波及
整个骨全长或大部,骨髓腔闭塞,病人自觉症状较 重,持续疼痛者。
2、手术方法:切开变硬的骨膜,骨皮质上钻孔开窗
。清除死骨、脓性物质和瘢痕坏死组织。打通髓腔 ,必要时局部的肌肉(Rou)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转移 ,放置引流管。
小,根据皮肤缺损的部位、大小设计邻近带有知名 动脉的皮瓣或肌皮瓣转位移植修复创面。如小腿中
1/3及上1/3部多选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页。
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 皮瓣、肌皮瓣移(Yi)植术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页。
左足坏疽小腿(Tui)内侧皮瓣术
第三十页,共五十页。
小腿(Tui)内侧皮瓣术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页。
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Zhi)术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页。
小腿(Tui)交叉腓骨皮瓣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页。
左侧胫骨慢性骨髓炎吻合血管(Guan)的 胫骨骨皮瓣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页。
本院一例骨(Gu)搬移手术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页。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页。
第四十页,共五十页。
第十五页,共五十页。
抗 生素治疗 (Kang)
• 抗生素应用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急性发作期、手术 前的准备和术后。
慢性骨髓炎
基本介绍
慢性骨髓炎往往是就诊晚或急性阶段治疗不当所致,指后遗死骨和 慢性窦道而言。脓肿使髓腔内压力增高、血管栓塞以及骨膜掀起使骨组 织失去血运而坏死,形成死骨或病理骨折。骨膜形成的大新生骨称为骨 包壳,如死骨形成而新生骨不足可造成骨缺损或骨不连接。骨包壳上可 有一处或多处骨痿孔,其通向皮肤引流的窦道。如死骨存在可致窦道长 期流脓发臭,经久不愈。
实际病历
治疗
必须尽早治疗。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后,立即给予抗生素, 切不可等待培养结果。近年来均采用大剂量抗生素静脉滴 入,目前首选新青霉素 II (苯哩西林钠)、氨羊西林或 红霉素、兼用氯霉素、头抱菌素或庆大霉素等。当明确致 病菌和敏感的抗 生素后,立即更换有效的药物。静脉给 药2~3周,感染控制后可改为口服抗生素2~3周。患肢用 石丹或皮牵引固定于功能位以保证休 息、减少疼痛并防 止感染扩散与病理骨折。全身支持疗法不容忽视,如退热 剂、补液、输新鲜血液、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等。全 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酌情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骨 髓炎常需手术引流”发病24小时内的早变。如病变邻近 髄端,炎症刺激可使长骨生长过速, 使患肢比健肢增长。 如病变累及靛板软骨时,使躲则为等待死骨与病骨分离后 手术摘除,并需消灭死腔及注意一般支持疗法。
实际病例
患者李某,女性,8岁7个月。1年前跌倒致伤左大腿肿痛 在A医院诊断“左股骨骨折”并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后出现切开渗液(具体骨折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患者 加上提供不详,未能提供相关影像资料及文字资料), 后在B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切开顺利愈合(是否 行细菌培养患者家属表示不清楚),今年4月坐矮凳时出 现骨折端再次骨折,在B院行骨折髓内固定(不是弹性髓 内钉),术后出现反复高热,4个月后在B院取出髓内钉, 现患者仍间中发热,左大腿有疼痛,不敢下地活动。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概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处理不及时,不充分或不恰当而产生。
较大死骨的形成是其最主要的病理基础。
【诊断标准】⑴有急性骨髓炎病史。
⑵有经久不愈的窦道,分泌物恶臭,其中可含小死骨,窦道创面可恶变。
⑶X线可见骨质破坏和增生同时存在。
前期骨破坏,骨膜增生反应,死骨形成或整个骨干坏死,后期骨质硬化,骨髓腔闭锁,包壳形成,骨干变粗。
符合上述第⑴、⑵项拟诊,第⑶项确诊。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同时应用药物和综合疗法,手术前注意改善全身情况(如给予高蛋白饮食,输血等),增强抵抗力。
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采用有效抗生素。
术中、术前和术后均应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术后抗生素至少应用三个月以上。
1.手术适应症凡有死骨、死腔、窦道流脓,但有充分新骨形成包壳,能支持肢体者均应手术治疗。
2.手术禁忌症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或大块死骨形成而包壳尚未充分生成者。
3.手术方法⑴病灶清除术:切除窦道,摘除死骨,清除肉芽组织、坏死组织及瘢痕组织,然后用骨凿凿除骨腔边缘部分骨质,使死腔变为蝶形,如行病灶清除术后骨腔较大可选用――1)带蒂肌瓣充填术:清除病灶后,将切口邻近的健康肌肉从远端游离一段形成有宽大蒂部循环良好的肌瓣,充填于骨髓腔内。
2)滴注引流法:是慢性骨髓炎清除病灶后的基本方法,伤口放两根直径3~5毫米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3)局部抗生素治疗:在彻底清创清除死骨异物后,将浸润庆大霉素-PMMA(骨水泥)串珠植入感染部位,一期缝合伤口。
⑵病灶切除术:如腓骨中上段、髂骨、肋骨、股骨大粗隆、桡骨头、尺骨下端和肩胛骨等部位骨髓炎,可将病骨局部切除,其后并不影响功能且恢复较快。
⑶截肢术:极少应用。
指征为:病程较长的慢性骨髓炎,受累骨质广泛、肢体严重畸形、患肢功能丧失或废用,窦道口周围皮肤恶变者。
【疗效评估】治愈标准为:经手术治疗死骨彻底摘除,死腔消失,窦道切除,感染控制,症状体征消失。
【预后评估】病程较长的慢性骨髓炎,受累骨质广泛,肢体严重畸形,患肢废用或周围皮肤有恶变。
中医治疗骨髓炎
中医治疗骨髓炎骨髓炎是由细菌通过血液扩散到骨或者外周血管、神经疾病,或糖尿病,开放性骨折以及通过注射或者服用药物激素所导致的骨的感染性疾病。
骨髓炎患者其症状差异很大,在儿童,发病快。
骨痛,行走困难,发热或发冷,局部红肿等。
在成人,发病相对缓慢,发热、寒战、局部肿痛等。
急性骨髓炎发病快,伴有疼痛、发热、关节僵硬。
通常继发于外伤性皮肤破损、手术或外伤后溃疡等。
慢性骨髓炎缓慢发作或呈潜伏状。
可能是以前骨髓炎复发,其症状包括发热、疼痛、红肿或局部流脓。
四肢骨两端最易受侵,尤以髋关节为最常见。
骨髓炎中医名字为附骨疽,民间俗称“铁骨瘤”,治疗骨髓炎首先要排毒,用具有排脓、腐蚀作用的中药,自内而外破坏窦道和死骨,促进脓液、死骨和无活力组织排出,使肉芽鲜红形成新鲜创面,是中医对骨髓炎的治疗基础。
二要生肌,这方面骨髓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具有祛腐生肌、长肉敛疮作用的中药,自内向外促进骨髓、骨质、肌肉及皮肤组织再生和修复,最后使窦口愈合。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验方:1.血虚寒凝: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g,细辛3g,桂枝10g,桑寄生15g,牛膝g,茯苓12g,防已10g,当归12g,川芎12g,白术12g,生甘草6g。
体虚者加党参12g,杜仲12g;病在上肢加羌洽9g,姜黄10g。
2.气血两虚:补益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9g,黄芪15g,肉桂1g(冲服),炙甘草6g。
3.肝肾不足:阴虚者,养阴清热;阳虚者,温阳散寒。
方药:阴虚者:秦艽鳖甲汤加减。
地骨皮、柴胡各30g,秦艽、知母各15g,鳖甲30g,当归15g,玄参9g。
阳虚者:阳和汤加减。
熟地30g,白芥子6g,炮姜3g,麻黄3g,甘草3g,肉桂3g,鹿角胶9g(烊化冲服),补骨脂10g,白术10g,茯苓12g。
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托里透脓散加减。
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摘要】慢性创伤后骨髓炎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实验室、影像学及同位素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通过活检培养。
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病灶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前提条件;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局部应用抗生素可在病灶部位释放高浓度抗生素,全身毒性不良反应小,而合适的载体还能填补清创后的骨缺损,但易产生耐药而影响疗效,如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往往受到奇效。
此外,皮肤软组织缺损需通过合适的皮瓣或肌皮瓣来修复。
该文就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诊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髓炎创伤中西医诊治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94-02慢性骨髓炎大多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病情发展的结果[1-2]。
如急性骨髓炎的致病毒力较低,或患者抵抗力较强,也可能起病伊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并无明显急性期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长管骨骨干,常见于股骨和胫骨。
在病变不活动阶段可以无症状,骨失去原有的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皮肤菲薄,色泽暗,有多处瘢痕,稍有破损即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或有窦道口;长期不愈合,窦道口肉芽组织突起,流出自味脓液,因肌肉的纤维化也可以产生关节挛缩。
急性感染发作时表现为疼痛,表面皮肤转为红、肿、热及压痛,有全身发冷、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2-3℃,可合并病理骨折或脱位。
X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没有骨小梁结构,骨质致密,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空隙;CT片可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
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治疗手段很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没有统一的方法[3-5]。
1.诊断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骨髓炎临床表现各异,典型症状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
绝大多数患者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必要时可行同位素骨扫描。
诊断的金标准是通过活检取死骨进行组织学和微生物学检查[6]。
《慢性骨髓炎》课件
放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感染或严重骨骼疼 痛的患者,放疗或手术治疗 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预后
慢性骨髓炎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1 不良因素
2 生存时间
年龄大于60岁、高白细胞计数和骨骼疼痛 等因素可能导致不良预后。
对于无不良因素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能达 到7年以上;而对于有不良因素的患者, 生存时间通常为2-3年。
慢性骨髓炎 PPT课件
病因
1 慢性感染
细菌长期感染导致骨髓 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2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造血细胞的异常生成及 功能障碍引发骨髓炎。
3 长期的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副作用可能引 发慢性骨髓炎。
症状
• 血液异常 • 贫血 • 白细胞计数过高
• 骨骼疼痛 • 疲劳和乏力 • 消瘦和体重下降 • 骨质疏松
结论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骨髓疾病,症状多样,治疗方案广泛,需要综合考虑。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 善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骨髓活检
通过检查骨髓细胞进行病理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骨髓炎。
2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参数,如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等。
3 影像学检查
如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核磁共振(MRI)等,用于评估骨骼的变化。
治疗
疾病控制
清除感染源和创口愈合,防 止炎症扩散。
药物治疗
选择适当抗生素和抗炎药物, 帮助消除感染和减轻炎症。
中医外科化脓性骨髓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是骨髓、皮质骨和骨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附骨疽”,分急、慢性两种。
急性者多由疮、疳等化脓性疾病,脓毒扩散,侵入营血,流注于骨,如不及时治疗,骨质坏死,创口经久流脓成瘦,转为慢性。
【诊断】1.急性者多见于10岁以下的体弱儿童。
好发于长骨的干箭端,以胫骨、股骨为多见。
2 .发病急骤,见寒战、高热等败血症症状,甚至昏迷、休克。
3 .发病部位的干箭端剧痛,并有明显的压痛点,肢体活动受限。
早期皮肤无红肿或稍有肿胀,如一旦脓肿穿破骨组织,则疼痛减轻,皮肤红肿明显,并可出现波动。
4 .慢性者有急性发作史,或开放性骨折史。
局部见有水肿肉芽组织包围的髅口,流脓,长期不能愈合。
如掇口闭合,则原处发生红肿热痛,并可出现全身症状。
如脓液又从原疹口或附近穿出时,则症状消退。
如此反复发作,病程缓慢,数年或数十年不愈。
用探针探查,可触及死骨。
5 .作X线摄片,以了解骨病变情况。
6 .急性发作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加。
7.并发败血症者,血培养阳性。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多属实热证。
反复的急性发作,可导致气血损伤,故慢性期多属虚证。
1.急性骨髓炎一一火毒炽盛高热、头痛、口渴、烦躁,甚至神昏澹语,局部剧痛,脉数洪大,舌红苔黄。
治法:清火凉营解毒。
方药举例:清凉解毒饮加减。
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20g,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玄参、天花粉、桅子、黄苓、黄柏各10g,黄连5g,水牛角15g0神昏澹语加服紫雪丹。
每日2齐∣J。
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儿童服中药有困难者,应配合抗生素治疗。
2.慢性骨髓炎(1)余毒不化:瘦口脓液多,伴有不同程度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
治法:清化湿毒。
方药举例:化骨至神汤加减。
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g,龙胆草、茵陈、黄柏、当归、赤芍、骨碎补各IOgo(2)气血虚弱:急性期后,或疹管迁延不愈,神疲无力,面色少华,饮食减少,消瘦,脓水清稀,舌质淡红,脉数无力。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附骨疽(也称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髓感染,常见于手臂、腿部等长骨。
中医认为,附骨疽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湿热蕴结以及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案主要从调理气血、祛湿热、杀菌消炎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份针对附骨疽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1.气血不足型:患者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养血生发丸加减。
2.湿热蕴结型:患者体温升高,疼痛剧烈,局部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祛湿利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3.湿热瘀阻型:患者疼痛明显,伴有局部肿胀和皮肤破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为祛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小承气汤加减。
二、中药疗法1.外用药物:可以使用草药熏洗局部病灶,如草乌、黄连、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杀菌消炎、祛湿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症状。
2.内服药物:(1)调理气血:选择补益气血的药物,如当归、黄耆、山药等。
可以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增加抵抗力。
(2)祛湿热:选择祛湿热的药物,如苦参、赤芍、石膏等。
这些药物能够排除体内湿热,减轻炎症症状。
(3)活血化瘀:选择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红花、莪术等。
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伤口的愈合。
三、其他疗法1.针灸疗法:可以选择穴位补益气血,如白海穴、关元穴等。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2.中药熏蒸疗法:可以采用中药熏蒸的方法对病灶进行热敷或蒸汽熏蒸。
中药熏蒸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消炎。
3.膏药外敷:可以选择具有杀菌消炎、活血化瘀作用的膏药,如当归膏、三黄膏等。
将膏药敷于病灶处,可以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针对附骨疽患者,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中药疗法以及其他疗法等多种手段。
通过调理气血、祛湿热以及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疗方案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骨髓炎集』3个慢性骨髓炎的中药治疗方剂
『骨髓炎集』3个慢性骨髓炎的中药治疗方剂
慢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于骨组织出现了慢性的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严重的会出现骨质坏死,引起骨膜穿破,那么,慢性骨髓炎有什么偏方能治?
偏方一
【组成】知母20克,黄柏15克,肉桂3克,锁阳20克,枸杞20克,巴戟15克,苏木9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龟板20克,全蝎3克,黄芪20克,桔梗9克,碎补20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偏方二
处方:海马1个,阿胶15克,芒硝50克,黄蜡150克,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15克.母鸡1只。
制作方法:母鸡去内脏存毛,将上药装入鸡腹内,封好用黄泥外糊1厘米厚,晾至半干,用桑柴烧烤,先用文火后改武火,烤至鸡熟,约需3一4小时。
鸡熟后剥去泥土,将药取出研成细末备用。
用法:早晚各服1次,以红糖水送服,每次3~5克。
1料为1个疗程。
一般连用1-3个疗程。
偏方三
〔组成〕鲜独角莲、樟丹备 1 份,香油(花生油、豆油亦可)2 份。
〔用法〕先将独角莲切成片,放入油中,待煎至焦黑色时即将其捞出,继以微火炼油,至滴水成珠(珠不散为度),将火移开,慢慢将樟丹倒入油中,边倒边搅,充分搅匀,再用微火将油、丹熬成黑色即高火放至冷水中,即成独角莲膏。
将膏药烤软摊在布上,贴于患处。
如患处已破溃,须将膏药中间剪一小孔,使破溃面露出膏药外面,便于脓汁流出。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慢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治演变而来。
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所致。
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病灶处可出现软组织红肿,甚至皮肤破溃,即急性发作。
1 发病机理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
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
如形成窦道,常年不愈。
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里,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
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
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 elieisoF Garre)。
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2 临床表现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
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
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
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多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
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骨后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
加利氏骨髓炎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骨科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诊疗常规
骨科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一般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的病史。
2.全身表现:病人多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及精神抑郁、低沉等心理损害表现。
3.局部症状:常可见患肢肌肉萎缩、邻近关节僵硬、肢体增粗变形、不规则,可有过长、过短、弯曲等畸形。
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肤色稍黑,皮肤薄而易破,破后形成溃疡,愈合缓慢。
疤痕硬化,位于皮下的患骨易形成“贴骨疤痕”。
病变部位常可发现窦道口,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增生。
【体格检查】常可见患肢肌肉萎缩、邻近关节僵硬、肢体增粗变形、不规则,可有过长、过短、弯曲等畸形。
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肤色稍黑,皮肤薄而易破,破后形成溃疡,愈合缓慢。
疤痕硬化,位于皮下的患骨易形成“贴骨疤痕”。
病变部位常可发现窦道口,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增生。
【辅助检查】1.X线平片:显示病变的范围和性质,骨质增生,增厚,硬化,骨髓腔变形和大小不等的死骨。
2.窦道造影:应用造影剂行窦道造影,可辨认窦道与骨腔及死骨的关系。
3.CT检查:可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
4.红外线热扫描:可显示病变部位为高温区。
【诊断标准】1.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特别是有经窦道排出过死骨,诊断更易。
摄X线片可以证实有无死骨及附近包壳生长情况。
2.对怀疑慢性骨髓炎者,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⑴骨结核;⑵骨肿瘤。
【治疗原则】1.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2.抗生素的应用。
3.病灶的处理,包括死骨的摘除,死腔的封闭以及有效的引流。
【疗效及出院标准】1.治愈: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一般状况改善,窦道愈合、连续X线照片检查,病变骨结构逐渐规则、无骨破坏。
骨硬化、骨皮质肥厚及骨髓腔狭窄等表现趋向稳定。
在长期观察中可确定2年治愈、5年治愈,10年治愈等。
2.好转:经治疗后,炎症己被控制,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病灶相对静止、稳定,骨破坏及骨质增生停止,窦道闭合,但原有骨病灶仍然存在,在3-6个月内无任何感染症状和体征。
21-骨伤科-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骨伤科-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附骨疽简介附骨疽,也叫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以病灶周围骨骼不断进行代偿性增生为特征的慢性骨髓炎。
通常由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并伴随慢性化脓性病变。
该疾病容易误诊为骨肿瘤、骨折、骨髓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湿热毒邪侵犯,气血不畅导致病变。
主要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红斑、热痛,可出现脓液渗出、骨质破坏等情况。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附骨疽首先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具体方法包括:中草药治疗1.清热解毒方:疏肝解郁汤加味(柴胡、枳壳、黄芩、丹皮、栀子、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陈皮、川芎、槟榔、生姜、大枣、甘草)。
2.改善气血不畅方: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芍药、川芎、生地、菟丝子、补骨脂、麻黄、桂枝、黄芩、山萸、桃仁、防风、甘草、干姜)。
3.消肿祛病方:膈关上行汤加味(黃柏、黄连、川穹、秦艽、柴胡、防茯苓、炙甘草、桂枝)。
针灸治疗镇痛消肿:以穴位委中、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为主,施用百会、大椎、肺俞等穴位。
舒筋活络:以穴位“五四三二一”(即肺经第5、4、3、2、1个穴位)为主,施用天枢、曲池、合谷等穴位。
拔罐治疗拔火罐:在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上,施以拔火罐疗法。
推拿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症状和病情采用脉络推拿,促进经络气血畅通,消肿散结。
注意事项1.本方案旨在辅助正规医学治疗,如患者出现高热、昏迷、神志不清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2.饮食上应减少动物性脂肪和油腻食物,食欲不好的患者应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流食。
3.随访患者,监测治疗效果。
如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附骨疽主要是以清火解毒,消肿散结为基础,可以通过草药、针灸、拔罐、推拿等手段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但是,这些治疗方法仅可作为辅助治疗,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损伤病史或因感染失治、误治所致;有些患者无急性骨髓炎症状,一开始就是慢性过程。
(2)慢性骨髓炎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期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局部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性流脓,有时流出小死骨;或死腔存在,或皮肤缺损、持续骨质外露;或形成贴骨瘢痕,色素沉着;患肢增粗或畸形;窦道引流不畅或劳累后局部红肿或胀痛不适。
(4)并发骨折或骨不愈合者存在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功能障碍;癌变者可见窦道或创面菜花样改变、恶臭、易出血等。
(5)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多见于抵抗力较强的青壮年患者,可见四肢长管状骨,患肢逐渐增粗,间歇性胀痛,夜间和活动过度时加重。
(6)X线检查:可见骨膜增生、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骨密度增高或有包壳形成,有残留骨吸收区或空洞,其内有死骨或死腔;髓腔变窄或闭塞;并发骨折或骨不愈合者骨连续性中断;慢性硬化性骨髓炎X线片见骨干均匀变粗,皮质增厚,呈梭形或纺锤形,髓腔变窄或闭塞。
(7)CT检查:对诊断死骨、死腔更有意义,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8)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排除癌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1)病史①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②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现;③曾有死骨从窦道流出;④曾有过开放性骨折,伤口经久不愈或留有窦道。
(2)临床表现①症状:慢性骨髓炎一般周身症状轻微,但有反复发作病史。
因遗留的死腔、死骨、坏死组织、细菌及局部血循环障碍是急性炎症发作的潜在因素。
窦道破溃排脓是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最常见的症状,常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患者多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及精神抑郁、低沉等心理损害表现。
诊疗指南 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orrhagic osteomyelitis)[诊断标准]1.病史(1)起病急,有寒颤,高热。
(2)部分病人有扭伤或挫伤史,部分病人有原发感染灶。
(3)好发于2~10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4)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
2.症状与体征(1)早期高热寒颤。
(2)患肢疼痛,运动受限,继之则患肢肿胀,压痛明显,叩击痛存在。
(3)晚期患部红肿,穿刺可抽出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培养阳性率高。
(5)X线片:发病后10~14日,可出现骨膜反应阴影。
数周后出现骨破坏现象,继则死骨及骨包壳形成,再后出现硬化的死骨阴影。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血、尿常规、肝功能、乙肝5项,Ab-HIV+TRUST,须在1~2日完成。
2.胸透、心电、摄X线片,须在2~3日完成。
3.血培养,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试验,须在3~5日完成。
[治疗原则]尽早控制炎症,使病变在急性期治愈,防止演变为慢性骨髓炎。
[治疗计划]1.全身支持疗法输血、补液、降温、保护心脏功能等。
2.联合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应用2周。
3.骨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
4.软组织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
5.患肢制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住院日数]1.术前7~10日。
2.术后7~14日。
[疗效判定]1.治愈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尚未形成骨膜下脓肿,经抗生素、钻孔、开窗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全身情况良好,体温正常,X线所见无亚急性骨髓炎发展者。
2.好转标准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膜下已形成脓肿,虽经切开引流、钻孔减压等,X线所见已趋于亚急性期,体温已下降或正常,伤口流脓不愈,仍需继续治疗者。
3.未愈标准症状无改善,仍发热、消瘦,X线片显示死骨形成。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chronic hemrrhagic osteomyelitis)[诊断标准]1.病史(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骨髓炎附骨疽附骨痈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3 诊断[1],[2]3.1 病史多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溃;3.2 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
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有“贴骨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
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
死骨外包売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
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
CT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MR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ECT检查了解有无骨坏死、死骨大小及判断感染范围。
3.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症炎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降钙素原检测(procalcitonin,PCT)对于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远高于传统的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3.5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应作为确诊的依据;病理检查在排除癌变的同时,可以与骨结核相鉴别。
3.6分类根据解剖类型(Ciemy.Mader)分为以下四类:Ⅰ髓腔内骨髓炎为骨内膜病变;Ⅱ浅表性骨髓炎继发软组织缺损的骨皮质表面感染;Ⅲ局限性骨髓炎为局限性感染,病变为稳定和界限清晰的全厚骨皮质死骨和空腔,切除后不影响稳定;Ⅳ弥漫性骨髓炎兼有Ⅰ、Ⅱ、Ⅲ型的特点,而且清创前、后有机械性不稳定。
3.7 鉴别诊断3.7.1骨结核两者均可有经久不愈的窦道,X线可见死骨、骨质增生、硬化、破坏,但结核难以培养出致病菌,行结核杆菌T细菌(T-SPOT.TB)检测及病理检查可加以鉴别。
3.7.2 骨样骨瘤以持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良性肿瘤。
位于骨干者,骨皮质可见密度增高影,整段骨干增粗、致密,其间有小的透亮区(瘤巢),中央可见小死骨,周围呈葱皮样骨膜反应。
位于松质骨者,也有小透亮区,周围仅有少许致密影,无经久不愈的窦道。
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7.3 Ewing肉瘤常常与骨髓炎难以鉴别。
Ewing肉瘤发病部位在四肢骨的骨干部;有时有剧痛,伴发热及局部热感;血沉升高;白细胞升高;CRP阳性,呈炎症反应。
X线上,早期以骨膜反应为主,骨髓内缺乏变化,诊断困难。
骨膜反应与骨髓炎相比规则,多呈葱皮状骨膜反应;必须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4、辨证本辨证分型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4.1 热毒蕴结证患部疼痛,皮肤红肿,触痛明显,肢体局部可触及波动感,或窦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可闻及异常气味,受累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或伴寒战、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
多见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或骨科术后感染慢性期的急性发作。
4.2 正虚邪滞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触痛轻微,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受累肢体关节僵硬时轻时重,偶见低热,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基本正常,血沉正常或略快。
多见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经治疗后继发死骨形成,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局限或局部存在死腔。
4.3 肾虚瘀阻证肢体畸形,关节僵硬,活动障碍,患部隐隐作痛,局部肤色晦暗 ,漫肿不消, 隐痛不适,得温痛减。
窦道周围皮肤暗紫无弹性,窦道长期不愈,窦道周围皮肤暗紫无弹性,窦道久不收口 , 脓水清稀不断,不伴异常气味, 骨质萎缩缺损 , 骨折久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 伴形体羸瘦 , 面色苍白 , 肢冷畏寒 , 倦怠乏力 ,舌质暗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沉迟。
见肾亏骨空、虚寒内生、气血不足之象。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偏低,血沉正常,血生化检查显示白蛋白偏低或球白倒置。
多见于慢性骨髓炎局部伴有较大死腔、骨缺损或伴骨不连;患者身体素质差,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
5、治疗5.1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以托毒排脓为基本治疗原则,根据病症的不同类型分别施以消、托、补三法。
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配合手术及抗生素治疗。
有抗感染治疗指征的病人,术前及术后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菌药物,为避免耐药菌产生,必要时联合应用。
术后静脉应用7-10天后,根据病情可更换为口服抗菌药物,总疗程不低于4周。
5.2 分证论治5.2.1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方: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推荐级别:C)[4,5]常用药:白芷、浙贝母、防风、赤芍、生归尾、生甘草、皂角刺(炒)、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加减:初起发热、恶寒或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局部窦道破溃、皮色暗红、疼痛剧烈者,去除皂角刺,重用当归,加用玄参等凉血解毒之品。
5.2.2 正虚邪滞证治法:补气养血,托毒透脓主方:以正虚为主者内补黄芪汤(《刘涓子鬼遗方》)加减。
以邪滞为主者托里消毒饮(《外科正宗》)加减;(推荐级别:C)[6,7]常用药:内补黄芪汤黄芪、麦冬、熟地、人参、当归、甘草(炙)、茯苓、白芍、远志、川芎、肉桂、生姜、大枣。
加减:气虚为主者,重用黄芪;阴虚为主加生地,重用麦冬。
局部皮肤肿硬者,酌加皂角刺。
托里消毒饮《外科正宗》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皂角刺、桔梗加减: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兼阴虚者加麦冬、生地。
5.2.3 肾虚瘀阻证治法:益肾填髓, 温通化滞托里排脓。
主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
(推荐级别:C)[8-11]黄芪、麦冬、熟地、白芥子(炒)、鹿角胶、甘草(炙)、赤芍、山茱萸、远志、丹皮、肉桂、生姜、大枣。
加减: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局部皮肤肿硬者,酌加皂角刺。
症状以气血亏虚为主症,虚寒症状不明显者以八诊汤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5.3 中成药骨炎托毒丸(黄芪、党参、熟地黄、当归、川芎、桔梗、金银花、土茯苓、蒲公英、白芷、皂角刺、陈皮),每次6g,每日2-3次,口服;功用清热燥湿、补益气血、托毒消肿,用于正虚邪滞证。
(推荐级别:D)[12-14]5.4 外用药5.4.1 外用洗药骨髓炎外洗方:透骨草30g,生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川牛膝30g,苍术30g,苦参30g,土茯苓40g,红花20g。
水煎,将创面及窦道浸泡在药液中,同时用纱条填塞窦道,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推荐级别:E)[15]洗三方:生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白芍10g,九里明30g,甘草30g,威灵仙15g,五倍子10g。
水煎,外洗溃疡创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推荐级别:E)桑根煎剂:桑树根500g,丹参30g,土茯苓100g,六角仙100g。
水煎,将创面或窦道浸泡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
5.4.2外用膏药(推荐级别:E)骨炎膏:当归、土茯苓、紫草、红花、白芷、商陆(醋炙)、天花粉、白头翁。
本品为棕色软膏。
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涂以适量并以干净纱布覆盖。
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及孕妇慎用。
(推荐级别:D)金黄膏: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川朴、甘草、花粉、凡士林。
本品为棕褐色软膏剂,气香。
前九味药物各1000g和轻粉5000g混合研粉制成金黄散,从中取金黄散200g加入加热熔化后的凡士林800g中搅拌至半凝固状,即可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软膏涂抹于纱布,贴于患处,或直接涂抹于患处。
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慎用。
(推荐级别:E)消炎膏:冰片,枯矾,生石膏,黄连,黄柏,乳香。
本品为棕褐色软膏剂,气香。
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软膏涂抹于纱布,贴于患处,或直接涂抹于患处。
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及孕妇慎用。
(推荐级别:E)歧黄散:黄芩1000g,黄连700g,黄柏1000g,姜黄1000g,蚤休500g,大黄1000g。
药物混合,打磨成粉。
用水或适量凡士林调匀,敷于患处。
每次使用根据面积大小,确定药物剂量多少。
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孕妇应慎用。
(推荐级别:E)黄软膏:川足、冰片、黄连、生地、当归、黄芩、黄柏、大黄、黄蜡、花生油。
本品为淡黄色软膏。
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涂以适量并以干净纱布覆盖,每日1次。
(推荐级别:E)消炎长皮膏:血竭、紫草、虎杖、煅龙骨、地榆。
本品为紫棕色软膏。
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涂以适量并以干净纱布覆盖。
过敏体质慎用。
生肌玉红膏:当归60g,白芷15g,甘草36g,紫草9g,血竭12g,轻粉12g,凡士林500g。
本品为深红色软膏剂,气芳香。
将前四味药放入凡士林中熬枯去渣,加入研成细末的血竭、轻粉后搅拌均匀即可外用,将患处溃疡创面清洗干净,软膏涂抹于纱布,以纱布填塞窦道(如有死骨应及时去除),每日1次。
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慎用。
(推荐级别:D)[16]5.5 手术治疗5.5.1病灶清除术凡有死骨、死腔、窦道流脓、包壳骨能支持肢体者,均可行病灶清除术,手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灶,摘除死骨,清除增生的瘢痕和肉芽组织,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积极修补缺损及局部应用载药抗生素人工骨填塞,为愈合创造条件。
(推荐级别:C)5.5.2灌注冲洗术适用于慢性骨髓炎髓腔内或关节内感染,且在伤口缝合后皮肤边缘无张力者。
多用于髓腔内感染病灶清理术后。
注意务必保证进水管和引流管通畅无扭转。
阻塞,伤口渗水均影响冲洗效果。
(推荐级别:D)[37-38]5.5.3封闭负压引流术适用于:①感染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②肌腱外露或骨外露,③大面积皮肤缺损、撕脱伤、脱套伤,④慢性骨髓炎合并创面经久不愈,术后存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