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 秋声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秋声赋》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有关赋的文体知识;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文本,品味赋文的语言美,体悟文中流露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作者所抒发的人生忧劳的感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句,反复诵读优美的句子。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展示秋天的图片——回顾描写秋的诗句(小组比拼)——展示写秋的名句。
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宋蒋捷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
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有些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些则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诵读课文:
1、请三生朗读课文,落实字音,读出断句。
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骨戕(qiāng 贼
2、听录音朗读,整体把握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感受到秋天的悲。
3、齐读课文,思考:本文题为《秋声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声的?
——第一、二自然段。
三、具体研习: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1、秋声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找出第一段中描写秋声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秋声的?
明确: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突出的特点——悲。
明确: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比喻——无形——有形
金铁皆鸣抽象——具体
赴敌之兵
(讲解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分析后安排齐读,为诵读全文做铺垫)
2、那么第二段又写了什么呢?写这些与秋声有何关系?请一生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还是为了写秋声,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的余威所致,从中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之气。引出下文,为什么说秋带有肃杀之气。然后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秋状——虚实结合
烘托秋声——悲
秋心——肃杀
(讲解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分析后安排齐读,为诵读全文做铺垫)
3、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齐读后落实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出这段作者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
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人应该知足自乐,不要与人争荣。
4、主题探讨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明确: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大家听听我的看法: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人生的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5、“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四、感受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从新的角度入手,虽承袭了写秋肃杀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落实《新新学案》上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