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0bdb450916fc700abb68fce8.png)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徐娟 , 苑立军周艳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07年-第5期查看本文时间2013-6-7 22:39:43摘要:针对当代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现象,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及于表而未渗于里。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以及如何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有效途径,旨在积极探讨传统心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弘扬中国传统文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中国化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心理。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认识到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熟悉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思想,发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不仅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而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探索是极为有价值的,它既不是西方的科学也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一种反身内求的学问。
尽管它没有特定的心理学部分,但却有其独特的理论阐述和精神修养方式,并强有力地渗透了社会心理习俗,构筑了本土文化特有的心理生活方式[1]。
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各学派有关心理的哲学阐述,都可以看作是了解、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生活的自成系统的心理学探索。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1.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认识能力,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付紧张刺激的有效方式,表现出一些过度焦虑、过度抑郁、悲愤沮丧或者采取一些无效的行为,甚至表现出不由自主地无理恐惧等,这些神经症的典型症状,会殃及原本健康的躯体,罹患身心疾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c03b0dcc17552707220842.png)
2 1 第 7期 0 1年
am B R E C N M N U T R ' O D RE O O YA D C L U E t .
把 握 自 己 的 内 心 世 界 ,对 外 界 各 种 刺 激 随 时 控 制 和 调 节 自己 的 心 理 体 验 ,时 刻 使 内心 世 界 居 于 适 中状 态 , 即保 持 心 理 平 衡 。关 于 这 一 点 , 《 语 》、 《 论 孟 子 》 均 有 很 透 彻 的说 明 。 《 语 》 谓 : “ 子 时 然 论 夫 后 言 ,人 不 厌 其 言 。 《 子 》 谓 :“ 子 ,圣 之 时 ” 孟 孔 者 也 。 又 谓 : “ 以 仕 则 仕 , 可 以 止 则 止 ,可 以 ” 可 久 则 久 ,可 以 速 则 速 ,孔 子 也 。 这 都 是 因 时 因 地 ” 制 宜 的 意 思 。 这 种 不 偏 不 倚 适 度 的 “中 庸 ” 对 于 调 节 现 代 人 的 心 态 、 生 活 节 奏 、生 活 压 力 起 着 很 大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N .. 1 o 2 l 70
G n r1 N 9 e ea. n 1
( 总第9 1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研究
周 华 ,童 丽娜
(.东北农业 大学 学工处 ,哈尔滨 10 3 ;2 1 5 00 .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 院,哈尔滨 10 8 ) 5 0 0
、
“中庸 ” — — 心 理 平 衡 的 法 宝
心 理 平 衡 是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重 要 内容 之 一 。 传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41a27b7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9.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厚,在千百年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能够为个体提供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与心灵修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倡导尊重和谦虚,追求道德、仁爱和诚信。
这些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我反省与修养。
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个体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从而塑造良好的心态。
这种自我反省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次,儒家思想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
这种理念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自尊、信任和归属感。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滋养和提升。
二、道教思想与心身平衡道教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平衡。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教更注重的是个体的内在修行和对生命的体悟,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有独特的作用。
道家主张个体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身心的平衡。
通过冥想、太极拳等修炼方式,个体能够放松身心,达到内外相合的状态。
这种修行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升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另外,道家哲学中强调“养生”,注重饮食、运动和作息的调节。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宜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从而保障心理健康的稳定。
三、佛教思想与内心宁静佛教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强调超脱尘世的烦恼和执念,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放。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压力日益增大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
佛教倡导“修心养性”,通过冥想和默念佛号等修行方式,使内心渐渐远离纷扰,获得平静与宁静。
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范文
![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5154e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f.png)
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范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引言(1)中医心里护理背景(2)中医心里护理研究目的和意义二、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主题(1)情志致病因素(2)情志病证与护理原则(3)情志护理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三、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结论(1)情志护理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2)中医情志护理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正文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与精神状态相互影响,而精神状态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心里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中医心里护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中医护理知识。
中医心里护理文献综述主题:一、情志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情志致病因素是最常见的。
情志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
这些情绪变化如果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内部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关注和调节患者的情志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二、情志病证与护理原则:在中医临床中,有很多与情志相关的病证,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
针对这些病证,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情绪状态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例如,对于情绪低落的患者,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其调整心态;对于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中医手段改善其情绪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三、情志护理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情志护理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中。
例如,对于肿瘤患者,医护人员会通过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关爱和支持等方式来缓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对于失眠患者,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情志护理方案,如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
此外,在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也会注重对患者情志的关注和调节,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和疼痛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dc3ff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6.png)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礼仪、习俗、传说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深厚、独特的艺术、哲学、科学、教育、政治等方面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之中,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提倡仁爱、正义、诚信、礼仪等价值观,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例如,仁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强调的是人的天性本善,以仁爱之心待人,实行克己复礼、慎独持志等自我修养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儒家思想还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尤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环境,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道家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个观念适用于现代社会,人类的命运和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在自然中孕育、生存、发展,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与自然和谐共处。
此外,道家思想也注重心灵的修养和塑造,提倡自我超越,人与自己的关系也是道家思想的研究对象之一。
道家思想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的方式,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走向希望之路。
第三,佛家思想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家思想认为生命是蕴藏着内在的智慧和能力,要摆脱苦恼就要通过精神上的净化和超越,以达到心灵的自由。
佛家思想中的禅修可以让人们在平静与专注的状态下,舒缓紧绷的心情,减轻压力和焦虑。
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影响与渗透-最新教育资料
![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影响与渗透-最新教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7c0c9d6cc17552706220817.png)
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影响与渗透随着社会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外来的文化渗入我国,对于我国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尽管大学生的总体是乐观自信、热爱生活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受到西方腐蚀性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大学生之中也出现了心理失衡以及道德失范的现象,我国高校也开始关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并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之中,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更好地增强和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哲学理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具有?O其丰厚的内涵,中国儒家思想就极为推崇“和”的思想,并以其作为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具体包括有:天人合一、致中和、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它的思想特征表现为:尊重差异,追求多元;冲突融合,追求和谐;强调整体,追求统一。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承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它通过自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渗透和影响,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和合文化以其特定的、稳定的结构形态而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传统,在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培育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滋养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之中,还可以促进人们追寻自我的身心和谐与内外一致,用这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之上,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达到追求和谐的教育境界,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6c65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1.png)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文献综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艺术形式等。
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一主题。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论语》。
这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学者将《论语》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如仁、义、礼、智等。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根”。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记录了自传说时代到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境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此外,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卓越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此外,《千字文》是一篇古代初学者学习字母、词汇和语法的基本读本,它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最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音乐和舞蹈。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乐器演奏方式而闻名,如古琴、二胡和笛子等。
同时,中国传统舞蹈也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节奏和动作,如京剧、花鼓戏和唐装舞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者们通过对《论语》、《诗经》、《史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千字文》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等文献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生传统文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中学生传统文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641c7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7.png)
中学生传统文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中学生传统文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对于中学生而言,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经典诵读、传统节日等方面。
其次,教育方式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最后,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感。
3.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
首先,应丰富教育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其次,应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最后,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论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献综述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教育方式的创新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a80d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0.png)
毕业论文心理健康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地概述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下面是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综述参考范文,希望能对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标题: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和干预措施的综述摘要:本综述文章旨在系统概述心理健康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干预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讨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关注并应对这些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趋势、干预措施1.引言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探索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方面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全度和心理状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它既是个体身体健康的前提,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条件。
3.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等。
它不仅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4.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个体特质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工作压力增加、心理疾病的高发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等。
5.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6.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是保证干预成果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abf7b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e.png)
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1. 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关系等问题成为了影响许多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患有焦虑和抑郁症,而这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两大常见精神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案也日益受到重视。
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
3.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健康领域,相关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病因机制、干预措施、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例如,有关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应对策略,包括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和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在个体层面,相关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例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策略;在社会层面,相关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例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等方面的措施。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928ccb3a417866fb84a8ec9.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摘要:“心理健康”一词已从西方文化传入且逐步深入人心。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心理健康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结果的同质性较强,相关研究对传统文化背景的考虑较为单一,研究成果有待提高。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多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考虑,有效促进有关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93-01一、概念界定传统文化是指儒家文化为主流,兼容佛、道两家学说的文化形态。
其中儒、道两家是中国的原生教派,而佛家是从古印度传入。
郭晓梦(2014)提到,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崇尚自然,遗遥齐物、崇俭抑奢;而佛家讲究慈悲为怀、随缘而安。
这几种思想文化和而不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内涵,其中蕴含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和内涵更是影响着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另外社会适应、道德健康两个方面也作为健康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在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
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41)曾指出个体具有安全感,可以正确的自我解读,自我评价;拥有客观的人生目标,完善的人格;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自省能力,总结学习的能力;可以合法的满足自身需求,合理的发挥个性,那么该个体心理是健康的。
美国心理学者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提出用七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①自身可以积极主动的融入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中去;②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包括可以同情自身以外的人、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③可以诚实的接纳真实的自我;④能够正确的判断并评价现实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接受;⑤具备学习能力,不断的掌握各种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培养认真工作的态度;⑥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擅长把握自己的优缺点;⑦拥有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09caae9fc4ffe473268abe8.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献,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主要来源。
从这三家的思想体系人手,分析它们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对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有三大标准:较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以及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现状的能力。
也可表述为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这与儒家文化中三大和谐的理想追求一致。
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儒家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1)“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平衡思想可追溯到“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具体到心理平衡则是:使内心世界阴阳两极不至于有所“偏倚”,或“过”或“不及”,随时控制调节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使其居于适中状态。
“中庸”用现代人的思维也可理解为“适度”。
它对于调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规范道德行为,求得人生成功起着很大作用。
同时,防止“偏倚”,保持“适度”。
适度的自信是走向成功之必需,适度的痛苦是进步的源泉。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中庸”日益显露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
(2)“修身养性”——塑造健康人格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
孔子说;“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诚意、正心、修身”即道德修养。
保持心理平衡,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正确对待欲望。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doc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doc](https://img.taocdn.com/s3/m/4b28bdf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2.png)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儒家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度上,体现了人类追求道德的真善美。
儒家对人生理想和真善美的不甘放弃,对美好事物的不舍追求,正是积极心理的反映。
二、道家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道家强调“出世”,崇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豁达,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操。
以老、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论文资料由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本文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流派儒、释、道三方面深入探讨其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思想对中国人人格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释道;积极心理学;中国人人格1004-7387(2013)01-0116-03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Tai Ben-Shahar博士在其《幸福的策略》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孔子提出,身心的修养是家庭健康、社会完善以及国家富强的核心。
而这正是现代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理论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就得先学会帮助自己。
Knnon·M·Sheldon和Law Ra King是这样定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
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在这过程中找寻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西方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bf24f1aef8941ea76e05c4.png)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 r e O i e d ct n el g a gR sac s iH g r u a o o i h l h E i
No. 2 1 6.0l S ra . 0 e ilNo 2 6
中 国传 统文 化 知 识 与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的相 关研 究
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作 用方 面的研 究却较 为缺乏 , 因
此 ,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 的调查 和大学 本
、
问题提 出 生心理健 源自水平的测量 , 考察大学生传 统文化知识与
心理健康 的相关程度 以及对心理健康 影响方式 , 尤其
中国传统文化 是 中华文 明演 化 而汇集 成 的一 种
郑 红
( 尔滨 学 院 教 育 科 学学 院 , 龙 江 哈尔 滨 哈 黑 108 ) 506
摘要 : 以大学生为对 象, 采用相 关研究的方法, 考察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状况、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 育的态度及 中国传统文
化 知 识 与 大 学 生心理 健 康 的 关 系, 尤其 是 大 学 生对 传 统 文化 的 积 极 理 解 对 心理 健 康 的作 用。研 究 结果 显 示 , 学 生传 统 文化 知 大
传承 了几 千年 的 中国传 统 文化具 有强 大 的生命 力 , 藏着 巨大的精神财 富 。从现代 心理学 的角度来 蕴 看, 中国传 统文化对构建 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有 着极其
重要 的作 用 。
一
对思想对 大学生 心理健 康 的作用 。但从 心理健 康
教育维度探讨 如何 能使 中 国传统 文化 更好 地发挥 维
家学 派强调 面对挫折要 保持豁达 与乐观 的态度 , 不怨 天尤人 , 不耿耿 于怀 , 而要 有 “ 天将 降大任 于斯 人 ” 的 心胸 , 要保持 “ 则独善其身 , 则兼善 天下 ”和谐 的 穷 达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8169b11aa300a6c30c229f0d.png)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心理健康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含有可能导致心理疾患和阻碍心理健康运动的固有缺陷。
造成这种利弊并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存在着时代差、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均衡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矛盾。
一.人的心理是社会化的产物。
通俗的讲是社会环境塑造人的心理,使它反映着特定环境的色彩和光泽。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化塑造人的心理。
尽管社会的发展最终决定于经济的力量,但经济力量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文化手段而发生作用的。
中华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华儿女独特的心理品质,并对中华儿女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着强劲的影响。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为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即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三是人个体心理的矛盾,即人自身的超脱问题。
由第一个矛盾而诞生西方的科学文化,由第二个矛盾而形成东方的人文文化,由第三个矛盾而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因而这三种文化在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各有独特的作用。
以“儒家”思想理论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在其孕育过程中所突出的是人,而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突出“神”。
诸如“重人”、“重德”、“重实”、“民贵君轻”的思想反映了“东方文化”的人文特征。
孔子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礼治观点,主张治民要宽,养民要惠,富民而教之;认为管理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教育他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人本精神,它为心理健康运动在东方的兴起提供着思想土壤。
联合国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人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
这种完善状态实质体现了一种和谐:从人的外部来说,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和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从人的内部来说,是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8d5c5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1.png)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其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价值观的塑造、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心灵寄托的提供等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塑造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提醒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的网络,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生活态度有助于人们减轻压力,增强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传统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为中国人建立了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社群的凝聚力。
这种社交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感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交规范和礼仪也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支持。
三、传统文化对心灵寄托的提供的影响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寄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例如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这些信仰和思想为人们解决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提供了灵性上的寄托。
在个体面临困境和挑战时,信仰能够赋予人们希望和勇气,激发内在的力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思默想、太极等实践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ea30d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9.png)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自尊心强、适应能力强、社交能力好等方面。
心理健康的定义涉及到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消除心理问题或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在心理上的天赋和倾向,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则包括社会支持、社会认同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评估心理健康是为了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心理问卷调查、心理测试、临床访谈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干预。
四、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心理咨询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通过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疗法,帮助个体调整心理状态;药物治疗是通过药物干预,调节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日益丰富。
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干预措施等方面。
他们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同时,心理健康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简析-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学——全心全意为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简析-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学——全心全意为大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b5433dd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简析-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学——全心全意为大学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简析【摘要】较之于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医疗模式化的倾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与和谐思想,并凭借着独具的依存形式、结构模式和表现方式,在几千年有效护佑着华夏子孙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丰富人类心理健康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简析【作者简介】楼根良(1954—)男,浙江永康人,中学高级教师,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浙江金华321300)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成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一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也被写进是十七大报告,列入国家议事日程。
这样,就为每一个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把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放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中,乘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劲东风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与以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个人主义为特质的日益趋向医疗化模式的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与和谐发展思想指导下,凭着先哲们的超群智慧和对心理健康的深刻理解,用一种与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心理健康”理念构建了中华民族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运作模式。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不仅有效地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心理健康,保证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且对于丰富世界心理健康理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大智无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神”实“形”虚的依存方式,护佑着世世代代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
一提到“心理健康”,人们往往就会把它同“泊来品”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西方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e6175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7.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和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健康观。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强调个体内外和谐的状态。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佛教的“慈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这些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在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对心理健康调适的积极作用。
例如,中医药理论注重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通过药物、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则通过舒缓紧张情绪、修身养性,达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互融合,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例如,传统的冥想和正念练习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供了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9-08-22T15:16:35.5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周迪
[导读] 就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多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考虑,有效促进有关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周迪(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心理健康”一词已从西方文化传入且逐步深入人心。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心理健康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结果的同质性较强,相关研究对传统文化背景的考虑较为单一,研究成果有待提高。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多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考虑,有效促进有关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93-01
一、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指儒家文化为主流,兼容佛、道两家学说的文化形态。
其中儒、道两家是中国的原生教派,而佛家是从古印度传入。
郭晓梦(2014)提到,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崇尚自然,遗遥齐物、崇俭抑奢;而佛家讲究慈悲为怀、随缘而安。
这几种思想文化和而不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内涵,其中蕴含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和内涵更是影响着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另外社会适应、道德健康两个方面也作为健康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在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
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41)曾指出个体具有安全感,可以正确的自我解读,自我评价;拥有客观的人生目标,完善的人格;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自省能力,总结学习的能力;可以合法的满足自身需求,合理的发挥个性,那么该个体心理是健康的。
美国心理学者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提出用七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①自身可以积极主动的融入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中去;②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包括可以同情自身以外的人、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③可以诚实的接纳真实的自我;④能够正确的判断并评价现实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接受;⑤具备学习能力,不断的掌握各种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培养认真工作的态度;⑥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擅长把握自己的优缺点;⑦拥有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但被普遍认同的是,心理健康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心理支配行为,行为反应内心的良好状态。
该状态可维持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时保持积极性并发挥自我潜能(王学玫,2015)。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目前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来研究心理健康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价值,许多研究者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我国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影响。
如王良(2012)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王丽丽和李响(2014)从儒、道两家思想层面探索了传统文化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李瑞瑞(2015)从儒道文化的视角出发,推崇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加适合于中国的大学生。
传统文化以不同方式在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当然这种影响是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
(杜琼,2010)。
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有利于加深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的心理生活并为此提供特殊的理论阐释和思考方式(陈光磊,2003)。
覃素安(2013)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念对师专生心理的维护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实效。
巢传宣(2014)、李占和王静(2006)认为应该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传统文化精神,铸造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的人文思想,以实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
郑红(2011)根据调查指出,仅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积极因素才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
二是从某一具体的传统文化思想出发,探索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人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许华尧(201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人际关系、强调君子人格教育以及倡导和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责任感、利他行为、善德、美德以及激发其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从体、美、德、智四个方面着手,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道以养生)、情感(诗以抒情)、道德(儒以涵德)和智慧(禅以净心)四个维度天然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刘永,2015)。
传统文化中的“内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反省意识,促进心理自我调节、“自强不息”有利于大学生直面挫折,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实现自我价值、“中庸之道”有利于大学生心胸豁达,学会自我解脱,维护心理平衡、“和合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淡泊名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郭晓梦,2014)。
王培敏和蔡文芬(2015)基于老子的人生观视角,强调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作用。
黄洁(2013)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玉汝于成”、“吾日三省吾身”、“和合”、“中庸”等思想对构建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勇面挫折、悦纳自我、人际和谐、心态平衡等健康心理状态进行探寻。
张忠华(2005)和徐晓暖(2008)分别从“内省”、“中庸之道”、“修心养性”、“仁爱”、“义以生利”、“节欲”以及等多方面探寻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巢小妹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修生养性、仁者爱人”,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不争、知足不殆,清静无为”,佛家的“成佛、涅粲”等传统文化上,阐述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众多资源可以联系到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以往的研究者或从总体上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价值,或基于传统文化的某一理论方面,阐述当代的心理健康理论。
这些研究结果同质性较为严重,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具体研究对象大多为大学生,研究对象可以扩大范围,涉及实证研究的文献十分稀少。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多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多角度寻找到能对心理健康教育或实践等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也从实际调查研究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