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广播电视技术常用知识
音乐节目
广播电视媒体播放音乐节目,推广音乐文化,提 供音乐欣赏平台。
05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
高清与超高清电视技术发展
总结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清与超高清电视已成为广播电 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高清电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超高清电视技术则成 为了新的追求。超高清电视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丰富 的色彩表现,为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
视频采集
节目制作
使用摄像机等设备将现实世界中的影 像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和传输。
对采集的视音频信号进行编辑、合成、 特效处理等操作,制作成完整的电视 节目。
音频采集
使用麦克风等设备将现实世界中的声 音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和传输。
电视信号的传输与分配
有线传输
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等有线介 质传输电视信号,具有传输质 量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信号接收
使用电视机顶盒、卫星接收器等 设备接收电视信号,并将其转换 为可在电视机上显示的信号。
显示技术
目前常见的显示技术包括液晶显 示、等离子显示、OLED显示等, 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03
广播电视技术设备
电视摄像机与录像机
电视摄像机
用于拍摄电视画面的设备,通常由镜 头、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等组成 ,能够将拍摄的画面转换为电信号。
电视机与接收机
电视机
用于接收和播放电视节目的设备,通常由显示屏、接收机、扬声器等组成,能够 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图像和声音。
接收机
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设备,可以将无线电波转换为电信号,以便电视机进行播放 。
04
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62号令考试题库

62号令考试题库

62号令考试题库选择题:1、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安全播出人员管理,应当符合( )规定。

(A)参与节目播出或者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B)本科以上学历,且有中级职称。

(C)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规定或者其他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D)新系统、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答:ACD2、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维护管理,应当符合()规定。

(A)遵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

(B)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委托其它单位承担技术维护或者播出运行工作的,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单位,并与其签订委托协议。

(C)只需听从领导安排,领导没安排的,可以不管。

(D)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播出环节之间做到维护界限清晰、责任明确。

答:ABD3、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检修、施工管理,应当符合()规定。

(A)对技术系统定期进行例行检修,例行检修需要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当将停播(传)时间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B)如果时间紧,可以不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C)在例行检修时间之外临时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检修、施工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D)更新改造在播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应当制定工程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安全措施。

答:ACD4、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在重要保障期间要做好()工作。

(A)组织职工进行应急预案的演习。

(B)加强值班和监测,并做好应急准备。

(C)重要节目和重点时段,主管领导应当现场指挥。

(D)全面落实重要保障期预案的措施、要求。

答:BCD5、安全播出的含义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传输过程中的()。

(A)节目完整。

(B)信号安全。

(C)行车安全。

(D)技术安全。

答:ABD6、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包括()内容。

广播电视技术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陈柏年)

广播电视技术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陈柏年)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第四章声音广播系统小结浙江传媒学院陈柏年一、无线电广播基础知识(一)广播电视波段(频段)划分1、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国内声音广播。

2、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国外声音广播。

3 、米波(甚高频VHF):48.7MHz(6.16m)至223MHz(1.35m),又分为Ⅰ、Ⅱ、Ⅲ三个波段。

4、分米波(特高频UHF):470MHz(0.64m)至958MHz(0.31m),主要用于地面电视广播,可容纳56个频道,它又分为Ⅳ、Ⅴ两个波段。

(1)Ⅳ波段470MHz —566MHz,DS-13 ~DS-24(2)Ⅴ波段606MHz —798MHz,DS-25 ~DS-485、微波:可分为特高频UHF(分米波)、超高频SHF(厘米波)、极高频EHF(毫米波)。

卫星广播通常使用波段:(1)C波段(3.9~6.2GHz),(2)Ku波段(11.7~12.2GHz)。

(二)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1、电波的传播途径:(1)天波传播—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2)空间波传播—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3)地波传播—沿地球表面传播。

2、各波段电波传播的特点:(1)中波传播特点:白天主要由地波传播。

晚间D层消失,天波由E电离层反射可传到较远距离。

(2)短波传播特点:主要由天波传播。

有衰落现象。

传播的距离很远,可达上万公里。

(3)超短波(米波和分米波)传播特点:只能靠空间波视距传播。

传播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公里。

发射天线架得越高传播效果越好。

(4)微波传播特点:只能靠视距传播。

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可用中继形成微波链路传输。

(三)覆盖网和传输网1、覆盖网:扩大节目覆盖范围的网络。

由转播台、差转台和同步卫星实现。

2、传输网:台际节目信号传输的网络。

通常主用光纤链路,备用微波链路。

(四)调制和解调1、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载波)上的过程。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如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

从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到如今的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那么,未来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首先,数字化技术将继续深化和普及。

数字化使得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清晰,大大提高了图像和声音的质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清晰度的标准如 4K、8K 甚至更高分辨率将逐渐成为主流。

这意味着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逼真、细腻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数字化也为广播电视内容的存储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海量的节目资源能够更高效地保存和检索。

其次,网络融合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的不断提升,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日益紧密。

通过网络,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播出时间。

网络电视、IPTV 等新兴的播出方式逐渐兴起,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社交媒体与广播电视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参与节目讨论,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性。

再者,智能化技术将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用于节目制作、推荐和播出管理。

例如,通过对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偏好进行分析,智能推荐系统能够为观众推送更加符合其兴趣的节目。

在节目制作方面,智能化的编辑工具可以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

而在播出管理中,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信号质量和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播出的安全稳定。

另外,移动终端将成为广播电视的重要传播渠道。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娱乐。

广播电视节目也将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优化,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开发适合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支持离线观看、断点续播等功能,以满足观众在移动场景下的观看需求。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有望在广播电视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广播电视技术复习重点
本文档旨在复广播电视技术相关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需要重点
关注和复的几个方面:
1.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了解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 音频信号处理:熟悉音频信号的采样、编码和解码过程。

- 视频信号处理:掌握视频信号的采样、编码和解码方法。

- 调频和调幅调制:理解调频和调幅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数字电视技术:了解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解码和显示方式。

2.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
- 传输介质:了解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所使用的常见介质,如电波、有线和卫星。

- 模拟信号传输:掌握模拟信号传输中的调制、频率分割和信
号放大技术。

- 数字信号传输:熟悉数字信号传输中的编码、调制和解调技术。

3. 广播电视信号接收与处理
- 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了解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设备的种类和工
作原理。

- 信号解码与处理:掌握广播电视信号解码和处理的基本原理。

- 信号质量检测与优化:熟悉广播电视信号质量检测和优化的
方法和技巧。

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从策划到制作的
整个过程。

- 制作技术与设备:熟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 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掌握节目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基本方法
和技巧。

请记住,以上只是复习的重点知识,为了更好地备考,建议结
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详细学习和复习。

祝您考试顺利!。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DCWTechnology Study技术研究29数字通信世界2023.091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组成部分1.1 光纤系统在广播电视行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光纤是重要的传输载体,直接影响信息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质量。

光纤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特点,线路出现腐蚀等问题的概率低,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并且保证实际传输效果。

由于信息传输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对光纤系统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微波传输系统微波传输系统近几年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微波传输技术在远距离传输中具有较大优势,该技术是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号的有效传输,当前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范围较广。

1.3 卫星传输系统卫星传输系统主要包括地球接收站、星载转化器以及测控站、上行发射站四个组成部分。

在对信号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常卫星传输系统中的信息量较大,并且传输速度快,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优化完善其抗干扰能力。

2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特点及运用价值2.1 特点(1)范围广。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进一步扩大了电视覆盖范围,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乡镇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全覆盖。

虽然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乡村地区数字电视的覆盖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与技术体系建设初期阶段相比,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范围得到了大幅拓展。

(2)发展方向多样化。

目前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家家户户,数字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也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其中包括有线电视、地面设备以及卫星通信技术等。

近几年广播电视节目的数量快速增多,人们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清节目应运而生。

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高效发作者简介:周 辰(1989-),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助理工程师,大专,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

第3章-广播电视系统

第3章-广播电视系统
基色混色曲线一致。
7.γ校正 减小显像管和摄像管光电转换特性的非线形。
3.3.2 切换及特技处理 1. 电子编辑 电子编辑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插入和组合。 2. 特技处理 特技发生器的功能有: ·切换 ·混合 ·划变 ·软 键 , 主 要 是 把 黑 白 摄 像 机 拍 摄 的 图 案 插 入
到节目图像中去 ·键控,分为内键和外键两种
残留边带调幅就是发送一个完整的上边带和一小部 分下边带,抑制大部分下边带。图像信号采用残留边带调 幅可使已调图像信号的频带较窄,滤波器易实现;
图3―16 残留边带调幅的幅频特性
图3―17 接收机中放幅频特性
视频信号为一单极性信号,经调制后可以是正极性射频信 号,也可以是负极性射频信号。我国采用的是负极性调制的方 法。
3. 电视发射机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的电视标准,电视发射机有以下主要指 标: ·标 称 射 频 频 道 宽 度 : 8 M H z ·伴 音 载 频 与 图 像 载 频 的 频 距 : ± 6 . 5 M H z ·频 道 下 限 与 图 像 载 频 的 频 距 : - 1 . 2 5 M H z ·图 像 信 号 主 边 带 标 称 带 宽 : 6 M H z ·图像信号VSB标称带宽:0.75MHz。
1.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组成 目前,实用化的彩色摄像机主要是三管彩色摄像 机和单管彩色摄像机两种。各种摄像机的构造类似, 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摄像机头。包括镜头、分光系统、摄像管、 预放器、扫描电路、寻像器、摄像管电源及附属设 备等。
(2)视频信号处理部分。主要包括视频放大、增 益调整、白电平调整、黑电平调整、电缆校正、黑 斑校正、轮廓校正、彩色校正、γ校正、杂散光补偿、 矩阵电路及消隐电路等。
B=2(Δfm+Fmax)=2(50+15)=130kHz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4种主要技术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4种主要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通信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33【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 技术 SDH 技术 抗干扰 接地技术1 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供了保障。

广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设备也比原来更加先进,这就对广电工程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在原有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及时发现并弥补旧技术的缺陷,不断研究新技术。

2 SDH技术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首次提出了SDH 技术,国内习惯称之为同步光网络技术。

SDH 技术适用范围较广,能够用于各种净负荷的传输,但其必须在一套完整传送结构下才能在卫星、微波以及光纤等媒介上进行传送。

SDH 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能够实现公共物理传输平台的传输。

在该公共物理传输平台上,宽带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用来传输广播和电视节目,另一方面用来直接传输ATM 等用户数据,这样一来,就能极大提高信号输出的质量,从而满足广播电视工程建设的需要。

SDH 技术在国内进行广播电视工程应用时,主要是以同步数字形式进行,其只能传输数字信号。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进行信号传输时都是采用模拟信号,所以SDH 技术的应用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为了推广加深SDH 技术的进一步使用,我们有必要加快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步伐,从而推动广电工程技术的进步。

3 抗干扰技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工程中,信号的正常传输至关重要,所以抗干扰技术在这一方面做广播电视工程中的4种主要技术文/梁丽丽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使用抗干扰技术,能够及时排除影响信号正常传输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保障信号高效稳定传输,从而确保各类广播电视节目高质量的播放。

抗干扰技术是广电工程技术的一个基础重要组成部分,为广电工程技术的水平提供了根本保障。

浅析广播电视系统技术流程及方案设计

浅析广播电视系统技术流程及方案设计
完 备的 查询和 回放 功能 。 电视 发射 台 的主要 设 备为 电视发 射机 。它 由 电视 激励 器单 元和 功放 单
测 , 目前 国 内包 括 中央 、省 、直 辖 市在 内 的大部 分监 测 机构 主要 彩 的是人 工 和 自动共 存 的模 式 ,地市 级 的广播 电视 监 测机 构大 多 采用 人工 监测 的单
经空气 介质 ( 线 )、} 网络 ( 线 )传送 到用户 。我 国 电视采 用残余 边 无 : 有
带幅度调 制 ,广播 采用 调频 (M F )或普 通调 幅 (l 。该环 节也 是当前数 字 AI ) 电视得 以贯通流程 全线 的关键 , 目前全国范 围 内如 火如荼 的数字 电视浪潮 即 是 对这一环 节 的数 字化 改造,完成 后用户 即可真 正享受 数字 电视 服务 。 13 接收 端 . 用 户 使用 电视 机/ 收音 机接 收信 号 。数 字 电视 时 代接 收 终端 将是 机 顶 盒+ 电视机 ( 监视器 )的模式 。 目前 ,广 播 电视领 域设 备故 障率较 高 的仍 或 然 是 传 输环 节 的射 频 大 功率 设 备 ,其 次 ,因 播 控 中心 前 端 设 备 ( 录 像 如

元 部分 组成 ,其 中激励器 内视频 信道 、射 频信 道均 有 ,攻放 则 是单一 的射
频 通道 。 当激励 器 内的视 频 通道 出现 故障 导致 视频 中 断时 ,发射 机输 出为
方式 ,部 分城 市 也采 用人 工与 自动相 结合 的 方式 [,2 。本 文 就 电视广 1 ]
未 经视 频信 号调 制 的等 幅波 ,在 接收 端解 调不 出视 频信 号 ,接 收机视 频 遥 道 输入 为 随机杂 波 ;当激 励 器 内中频 调制 、 中频校 正 、变频 等射 频信 道及

广播电视4K超高清播出系统关键技术探讨

广播电视4K超高清播出系统关键技术探讨

广播电视4K超高清播出系统关键技术探讨摘要: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对电视节目质量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以此4K高清电视节目孕育而生并越来越受到观众青睐。

所以,加强4K广播系统的内容建设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作者的相关实践经历为基础,先对广播电视4K超高清播出系统的建设理念进行了论述,之后对播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希望可以为广大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在进行相应工作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广播电视;4K超高清;播出系统;关键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生活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同时科技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各类新技术引入到新闻媒体行业,带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发展。

尤其是传输信号的编译、存储技术不断精进,为4K超高清播出体系的升级优化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对4K超高清频道的建设逐渐成为我国未来广电建设的重点项目。

2019年,国家工信部联合广电中心发布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给予各省市广电部门大刀阔斧改进4K超高清视频播出系统的有力支持。

4K超高清视频技术的日渐成熟,为4K超高清播出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结合目前广播电视4K超高清播出系统的现状,对已应用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相信不久的未来,4K超高清播出系统可以顺利完成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给观众带来更加舒适的观看体验。

1 4K超高清播出系统的建设理念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对4K超高清播出系统建设的各项内容进行规范和指导,因此各级别的光电部门应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融合新兴播放技术,在高效可行的原则范围内,建立信息化的超高清播出平台,实现对电视节目的播出、监控、管理等综合功能的完善,并沿用硬盘控制播出系统,满足观众对于高清电视节目串联单的自动播出、图文控制和信号直播的需求。

1.1提升播出质量4K超高清播系统将各种创新的超高清显示技术有效融合,从而大幅提高电视节目的播放质量。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的时钟同步技术研究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的时钟同步技术研究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的时钟同步技术研究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时钟同步技术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时钟同步是指在不同设备之间确保精确时间的同步,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常用的时钟同步技术,并探讨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基于GPS的时钟同步技术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时钟同步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GPS接收器可以接收到卫星发出的精确时间信号,并根据定位信息计算出本地时钟的偏差,从而实现时钟同步。

这种技术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

二、IEEE 1588时钟同步协议IEEE 1588时钟同步协议是一种用于局域网中时钟同步的协议。

该协议通过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传递时间戳信息,实现时钟同步。

相比于传统的同步方法,IEEE 1588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能够满足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对时间同步精度的要求。

三、频率锁定技术在时钟同步中的应用频率锁定技术是指通过调整电路中的振荡源频率,使其与参考频率保持一致,进而实现时钟同步。

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频率锁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同步音视频数据的传输。

通过对传输设备的频率进行锁定,可以消除由于时钟偏差引起的同步问题。

四、光纤通信技术在时钟同步中的应用光纤通信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损耗、抗干扰等优点,已成为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主要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光纤通信网络中,时钟同步的精确性对于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如何利用光纤通信技术实现高精度的时钟同步,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性能。

五、时钟同步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不断发展,对时钟同步技术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精确的时钟同步能够保证音视频数据的准确传输,提高用户的观影体验。

未来,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普及,时钟同步技术将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在不断探索更高精度、更稳定的时钟同步方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传输需求。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与架构设计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与架构设计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与架构设计随着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与架构设计成为了提高传输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与架构设计,并分析其对传输效果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一、网络拓扑的选择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选择不仅与传输距离、带宽需求、成本等因素有关,还需要考虑网络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等。

1. 星型拓扑星型拓扑是将所有设备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的拓扑结构,中心节点负责传输和集中管理。

这种拓扑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具备较强的容错性能,一旦某个设备出现故障,其他设备仍可正常工作。

然而,星型拓扑缺乏灵活性,中心节点成为单点故障的可能性较高。

2. 总线型拓扑总线型拓扑将所有设备连接到一条共享的传输介质上,设备之间通过传输介质进行通信。

总线型拓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小型广播电视传输系统。

然而,总线型拓扑易受到传输介质故障的影响,一旦传输介质出现故障,整个系统都将瘫痪。

3. 环型拓扑环型拓扑将所有设备连接成一个环状结构,设备之间通过环上的链路进行通信。

环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故障节点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较小,适用于中型广播电视传输系统。

然而,环型拓扑存在信号传输延迟的问题,且增加新设备较为困难。

4. 网状型拓扑网状型拓扑是将每个设备都与其他设备直接连接的拓扑结构,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大型广播电视传输系统。

网状型拓扑的缺点是复杂度较高,成本相对较高,维护和管理工作也相对繁琐。

二、架构设计原则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传输质量、效率、安全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架构设计原则供参考:1. 分层架构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将不同功能的模块划分为独立的层次,实现功能的分离和灵活性的提升。

常见的分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

2. 网络虚拟化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虚拟网络,每个虚拟网络具备独立的网络拓扑和安全策略,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扩展性和安全性。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播出系统与节目制作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播出系统与节目制作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播出系统与节目制作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持续发展,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样化和高质量的节目内容。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播出系统和节目制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系统构建以及节目制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播出系统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播出系统是实现内容传输和节目播放的核心。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信号源输入、信号处理和编码、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传输线路和接收设备等环节。

首先,在信号源输入环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将各种内容形式的素材输入到播出系统。

这些素材可以包括现场直播的视频信号、录像带、数字化存储的节目素材等。

通过专业的视频接口和信号转换设备,这些素材被转化为数字化的信号,并送入信号处理和编码环节。

其次,信号处理和编码是保证信号质量和传输效率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信号经过去噪、增益调节、颜色校正等处理后,被编码成符合广播电视传输标准的数码信号。

编码技术不仅压缩了信号的数据量,提高信号传输效率,还能改善图像和音频的质量,使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清晰和逼真的视听体验。

然后,编码后的信号通过传输线路传输到接收设备。

传输线路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

有线传输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等传输介质进行,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等优点。

无线传输则通过卫星、微波传输等方式实现,适用于远距离传输和地形复杂的区域。

最后,在接收设备中,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收音机等终端设备接收到广播电视节目。

接收设备具备信号解调、解码和显示等功能,保证观众能够获得高质量、稳定的节目播放。

二、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节目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是利用播出系统进行内容创作和制作的过程。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节目类型、内容策划、制作人员配合、技术实施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节目类型是指节目的种类和形式,包括新闻节目、综艺节目、剧集、体育赛事等。

不同类型的节目对制作人员的要求和技术手段也有所不同。

例如,新闻节目需要快速采集、编排和播出,要求制作人员具备实时性和主动性;而综艺节目则注重创意和效果,要求制作人员在节目内容、选材和节目形式上有独到见解。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能手竞赛习题完整答案版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能手竞赛习题完整答案版

精心整理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技术能手竞赛试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按其传输媒质可分为:.有线_和无线。

2、目前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有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3、模拟通信可采用-调频_、—调幅_、—调相—三种调制方式,采用数字调制时,相应地称为 FSK、ASK、PSK 三种键控方式。

4、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模型是:—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

5、数据通信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七层协议中的第二层和第七层分别是:数据链路层、应用层。

6、1毫瓦在75欧姆上所对应的电平为_274—毫伏。

7、电视信号包括图像和伴音信号,图像信号频谱为,伴音信号频谱为。

我国的电视标准采用__625_行和 25 帧的隔行扫描制。

行扫描频率为 15625Hz,场扫描频率为 50Hz。

8、在卫星接收和发射系统中按馈源与反射面的相对的位置可分为:—前天线、后天线、―偏天线。

9、国际电联按频率把全世界卫星通信与广播频段划分为—三—个区,中国属于第一三—区,Ku波段的下行频段为__?11.712.2GHz?和12.212.7GHz。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10、国内卫星通信中采用的电波极化方式为线极化。

11、当电波传播空间参数发生变化,使接收电平改变的现象称为—衰落—现象。

12、对于模拟微波传输系统来说,一般在单向传输时,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并连续10S以上既为中断不可用:视频加权信杂比低于图象质量评价标准分以下;声音节目信号低于主观评价等级分以下;接收信号功率低于调频____________ 电平以下。

13、在光纤通信中,按调制信号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即—调频—调制和—调幅—调制。

14、光纤特性主要包括—光学特性、—机械―特性、—传输—特性以及温度特性。

15、网络的噪声系数Nf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标准室温,匹配状态)网络―输入端信噪比—与—输出端信噪比—的比值。

16、在多路微波(MMDS)分配系统中模拟传输用―VSB-AM__方式调制,数字传输用QAM 方式调制。

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构成和关键技术

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构成和关键技术

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构成和关键技术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电视信号发送到用户家庭的播出系统。

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很多关键技术和组成部分,本文将逐一介绍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构成和关键技术。

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内容制作、信号传输、接收设备和用户终端。

信号传输环节通常包括信号采集和编码、传输加工和传输。

首先是内容制作环节。

内容制作是数字电视广播的出发点。

内容制作包括了摄制、后期制作和播出,不同的内容制作环节需要使用不同的设备和技术。

比如摄制环节需要使用摄像机、摄像机稳定器等设备,后期制作需要使用剪辑软件、特效软件等设备。

内容制作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清摄像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特效制作技术等。

其次是信号传输环节。

信号传输是数字电视广播通信的核心环节。

信号传输的关键技术包括了信号采集和编码技术、传输加工技术和传输技术。

信号采集和编码技术是将摄制好的内容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关键技术包括了图像编码技术、音频编码技术等。

传输加工技术和传输技术是保证数字信号传输质量的关键技术,传输加工技术包括了调制技术、信息压缩技术等,传输技术包括了卫星传输技术、地面传输技术等。

再者是接收设备环节。

接收设备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发射到用户家庭的设备。

关键技术包括了接收设备的硬件设计技术、信号解码技术、信号接收技术等。

接收设备的硬件设计技术包括了天线设计技术、收发器设计技术等,信号解码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解码成模拟信号的关键技术,信号接收技术是将模拟信号发送到用户家庭的关键技术。

最后是用户终端环节。

用户终端是用于接收数字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图像和声音的设备,通常包括了电视机、机顶盒等设备。

用户终端设备的关键技术包括了图像显示技术、音频放大技术、用户界面设计技术等。

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了内容制作、信号传输、接收设备和用户终端。

信号传输是数字电视广播播出系统的核心环节,其关键技术包括了信号采集和编码技术、传输加工技术和传输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练习题(答案)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练习题(答案)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练习题(答案)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练习题(2011)一、填空题:1. 广播电视系统由电视信号的产生与发送系统、信号传输通道和接受系统等三大部分构成。

2. 固体摄像机采用固体扫描技术读取电荷。

3. 电声转换是将电信号转换成为声波的过程。

4. 模拟调制通常有调幅 (AM)、调频 (FM)和调相 (PM)等3种基本形式。

5. 信号传输通道有有线和无线两种形式。

6. 传声器,即通常所说的麦克风 ;而扬声器,即通常所说的喇叭。

7. 不发光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对光线的吸收和透射(反射) 的能力。

8. 低音喇叭为使低频放音下限尽量向下延伸,一般将口径都做得比较大。

9. 电视机中的显像管和扬声器分别接收来自天线的视频信号和音频(声频) 信号。

10. 提供对数字电视用户业务进行授权和认证的技术手段,我们称之为条件接收。

11. 电视中的图像信号的调制方式采用的是调幅,而伴音信号采用的是调频。

12.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标准是 ATSC标准、DVB 和ISDB-T 。

1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 。

14. 简单地说,信噪比就是有用信号与噪声的比值。

其值越大越好。

15.太阳光线中白光实际上包含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光,其中红色光的色温最低。

16. 摄像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三基色原理,通过光学系统,将景物的彩色光像分解为三幅单色光像,然后由摄像器件完成光电转换。

17. 电视摄像机是—种把景物的光学图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设备。

当拍摄一个物体时,物体上反射的光线被摄像机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像器件的受光面上,摄像器件把光转变为电信号,即得到了“ 视频信号”。

18. 声电转换是将声波转换成为电信号的过程。

19. 真空管摄像机采用电子扫描的方式读取电荷。

20.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有地面波、空间波和天波等三种途径,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0万公里/S 。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规章制度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规章制度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广播电视行业技术管理,确保广播电视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国内广播电视单位及相关技术人员,包括广播电视设备设施维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应遵循“安全、准确、高效、方便”的原则,确保广播电视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章广播电视设备设施管理规定第四条广播电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设施的保管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更新。

第五条广播电视设备设施应当定期进行报废检查,对老化设备及时更换,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第六条广播电视单位应当将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定期编制设备设施维护报告,并及时提出维修计划。

第七条广播电视设备设施的存储应当符合相关安全规定,防止设备被盗或损坏。

第八条广播电视单位应当建立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确保设备设施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规定第九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应当符合相关审核标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第十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应当注意选材,严禁使用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素材,确保节目内容健康向上。

第十一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应当注重节目效果,注重画面和声音的协调配合,确保观众的视听体验。

第十二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应当注意节目时长的控制,严格按照编排计划制作,不得擅自延长或缩短节目时长。

第十三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出现违法违规情况。

第四章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维护规定第十四条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维护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相关资格认证。

第十五条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维护应当根据设备设施的使用频率和情况,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

第十六条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维护人员应当做好设备设施的清洁工作,保持设备设施的整洁和卫生。

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广播电视单位及相关人员,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第一章概述小结一、广播的定义:一种“定点发送、群点接收”的通信方式。

“广播”的两层含义:1、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节目的过程。

2、特指:声音广播。

二、广播电视的特点:1、形象化: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

2、及时性:以电波传播的速度来传送信息。

3、广泛性: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媒介。

三、广播电视的发展沿革1、三代广播:(第一代)AM-调幅声音广播,(第二代)FM-调频声音广播,(第三代)DAB-数字声音广播。

2、三代电视:(第一代)黑白电视广播,(第二代)彩色电视广播,(第三代)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广播。

四、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1、节目制作与播出:利用必要的广播电视设备及技术手段制作出符合规范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节目表)将其播出到发送传输端。

2、发送与传输: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如编码、调制等)后,经过某种传输方式(如地面射频传输、卫星广播、有线传输等)传送到接收端。

3、接收与重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最终还原成图像及声音。

4、监测网:对广播电视链路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信号的监测,及时了解播出安全的播出的质量情况。

五、广播电视的基本传输方式1、地面无线电开路传输:主要业务有调幅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VHF/UHF频段电视广播等。

(1)调幅广播:中波MW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是526.5~1605.5 kHz,每个频道的带宽为9 kHz,共划分为120频道;主要是地波传播。

短波广播SW的频率范围是2.3~26.1 M Hz,每个频道带宽是10 k Hz,;主要是天波传播。

(2)调频广播:频率范围为87~108 M Hz,每套调频节目所占带宽为200 k Hz空间波直线传播(视距)。

(3)VHF/UHF地面电视广播:每个频道带宽是8 M Hz,共安排了68个规范频道,从DS-1到DS-68,其中,甚高频(M波)VHF的规范频道从DS-1到DS-12;特高频(分M波)的规范频道从DS-13到DS-68,空间波直线传播(视距)。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视产业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播出系统已经不再是以前简单的模拟信号传输和播放的方式,而是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看体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

一、网络化播出控制系统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系统是由一台或多台专门的设备控制播出,这种方式存在着设备独立性强、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而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网络化播出控制系统,可以将所有控制设备连接到一个网络上,通过中央控制台实现对所有设备的集中控制和管理。

这种系统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远程操作、故障警示、故障定位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播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网络化播出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实现对节目的录制、编辑和播放的功能,实现了电视台的远程控制和全球播出。

由于网络化播出控制系统能够将各个控制设备进行整合,因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省设备成本,并且便于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二、IP传输技术在播出系统中的应用IP(Internet Protocol)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转换为数字信号,利用网络进行传输。

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中,IP传输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用IP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播出系统可以实现高清、超高清视频信号的传输,同时支持多路信号的同时传输。

通过IP传输技术,可以将电视播出系统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对电视节目的在线点播、直播等功能,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观看方式。

IP传输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编码、解码和传输,同时支持对信号进行压缩、解压缩等处理,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和节目质量。

三、智能化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智能化制作和播出系统提供了支持。

智能化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节目的素材采集、编辑、调度和播出等一系列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实验指导书(一)
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7
二、实验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三、实验项目名称:广播节目制作系统示教
四、实验目的
通过示教,了解广播节目制作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性能,掌握广播节目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

五、主要设备
传声器、录音设备、音频工作站、调音台。

六、实验内容
1.现场录音系统的组成及各种设备的性能。

2.音频工作站的工作原理与数字媒体音频制作流程。

3.演播室音频制作系统的构成与制作流程。

七、实验步骤
1.参观录音机房,介绍机房内各种设备,演示各种设备的功能以及录音效果。

2.室外录音演示。

介绍用于室外录音的各种设备,演示各种设备的功能以及录音效果。

3.音频工作站工作原理介绍,数字媒体音频制作流程。

4.介绍演播室音频制作系统的构成。

5.演示演播室音频制作流程。

八、实验结果
思考题
1.室内录音与室外录音设备有什么区别?
2.数字媒体音频制作流程是什么?
3.演播室音频制作系统包括哪些设备?每种设备有什么特点?
执笔人:杨盈昀
实验室主任:
系主任:姜秀华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实验指导书(二)
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7
二、实验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三、实验项目名称: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示教
四、实验目的
通过示教,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性能,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

五、主要设备
传声器、摄像机、录像机、视频切换台、调音台。

六、实验内容
1.ENG系统的组成及各种设备的性能。

2.演播室视频制作系统的构成与制作流程。

3.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工作原理与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七、实验步骤
1.介绍ENG系统各种设备,演示各种设备的功能。

2.参观演播室,介绍演播室视频制作系统的构成。

3.演示演播室视频制作流程。

4.介绍非线性编辑网络的架构与工作原理。

5.演示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上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八、实验结果
思考题
1.ENG系统包括哪些设备?
2.演播室视频制作系统包括哪些设备?阐述演播室视频制作流程。

3.什么是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双网结构?
4.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上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是什么?
执笔人:杨盈昀
实验室主任:
系主任:姜秀华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实验指导书(三)
一、实验课程编码:103017
二、实验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技术系统
三、实验项目名称:有线电视节目传输系统示教
通过参观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前端,了解中小型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基本组成、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认识有线电视系统的模拟和数字频道分配情况,了解有线电视系统的节目信号源的来源,信号的流程和系统接口。

五、主要设备
卫星接收天线、卫星接收器、编码器、复用器、调制器、混合器、模拟调制器、频谱仪、场强仪。

六、实验内容
1.参观学校有线电视系统。

2.介绍有线电视系统信号源。

3.介绍有线电视前端监测、测量系统。

七、实验步骤
1.参观学校有线电视前端系统。

2.介绍有线电视系统信号源,演示各种信号的流程及处理过程。

3.介绍有线电视前端监测、测量系统,演示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八、实验结果
画出学校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组成框图;分析学校有线电视系统的特点。

执笔人:杨盈昀
实验室主任:
系主任:姜秀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