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2
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
![03325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474cd5b561252d380eb6ecb.png)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二章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cb04ddb0c22590102029dcc.png)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曹菁老师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理念和对现象的认识出发,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
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为: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这些学派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多选题或单选题)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020101】——经济效率最大化(1)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2)具有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同时他们又能互相协调这些目标。
(3)工会的作用是负面的,减少政府和工会对市场的干扰。
(4)在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新保守派也被称为新自由派或新古典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5)思想渊源: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020102】——强调劳资平等,对工会态度模糊(1)更关注员工的动机、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2)双方利益基本一致的。
(3)该学派对于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是灵活的。
(4)解决方法:高绩效模式,可避免冲突,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并增强劳动者和管理方合作。
日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与管理主义学派主张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模式。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020103】——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提倡工会和集体谈判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1)该学派认为对员工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矛盾的,员工处于不利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具有积极作用。
(2)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共22页PPT资料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共22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c5dacc65ce05087732133d.png)
参加英国工党。S.J.韦伯在1915~1925年间代表费
边社参加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1924年在第一届工党政府中任贸易大臣。1929~
1931年在第二届工党政府中任殖民地大臣,长期担任伦敦郡议会议员和下院工党
议员。1929年被封为帕斯菲尔德男爵,进入上院。1943年4月30日B.韦伯逝世。
1947年10月13日S.J.韦伯逝世。
不久便投入政治、经济、社会特别是劳工运动的研究和
实践活动。他和恩格斯一起创作了大量批判时政、评论当时社
会思潮、倡议和引导世界工人运动的文章,被汇编成《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P41)
3、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韦伯夫妇
Webb·Sidney James(1859~1947);
Webb·Beatrice(1858~1943)
3、表现为资本家的组织与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即 从集体劳动关系到社会的劳动关系;
4、表现为劳动者及其组织、雇主及其组织和政府三 方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劳动关系。。
(二)劳资关系与劳工运动理论 1、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
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的状况有所好转; (2)战争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冲淡了劳资矛盾; (3)由于战争中大量人口死亡,军工企业开工充分,战争间隙的生产恢
复时期需要的劳动力也较多,因此,两次战争期间的失业率比战前和战后 都要低; (4)生产管理中的人本意识不断增强。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劳工力量作为主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原因: (1)世界共运的飞速发展,动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根基; (2)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力量也得到较大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结构形态。
常凯 劳动关系学-第02章
![常凯 劳动关系学-第02章](https://img.taocdn.com/s3/m/77c030d50c22590102029dd2.png)
•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 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 的形成时期。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 劳动关系主体是以一种直接剥夺方式形成 的。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 暴力与强制。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 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殖民地的资本主义 早期经营所使用的劳动力除殖民地居民外, 主要是奴隶贸易购买的非洲黑人。黑人仍 然是奴隶,尚未真正成为雇佣劳动者,并 不具备“自由”劳动者身份。
• 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 对立关系。 • 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 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 命策略原则。 • 5.关于工会运动。 • 总之,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本质上对抗性 的劳动关系。
• 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是: • 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旧如此,但是矛 盾的激励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了传统的对抗斗争方式外,经过谈判— 罢工—再谈判的反复较量,集体谈判制度 终于得到了确认,称为解决劳资矛盾的有 效途径。 •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 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 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 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 • 资本主义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劳资矛盾引 起的劳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基于不 同经济利益的这种矛盾贯穿于西方市场经 济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具 体特点不同,决定了在该时期劳动关系的 表现方式和内容特征也各不相同。
•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理论和工 业主义理论的某种形式的融合,它的劳动 关系内涵十分清晰。 • 一方面,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 动者之间更为广泛的冲突,但它却以劳动 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且 按照一种已经被细致规划好了的规则和过 程来进行。 • 另一方面,劳动者受到大型官僚组织的雇 主、工会和政府机构的统治,无法从工作 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基于这种原因, 韦伯认为官僚制不是没有效率,但是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8cbba86529647d272852ac.png)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342c70bcd126fff6050b08.png)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章节练习题带标准答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章节练习题带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a95fd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d.png)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分章习题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单项选择题1。
在劳动关系内涵中,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 )A.美国B。
日本C。
英国D。
德国2.下列不属于雇员范畴的是()A.蓝领工人B.教师C.教师D.农业劳动力3.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①雇员②雇主③雇员团体④雇主组织⑤政府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4。
雇员团体最主要的形式是()A.雇员协会B.职业协会C.工会D.职工代表大会5.下列不属于雇主范畴的是()A.低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高层管理者D.经营负责人6。
医院的清洁工、看门人与医生拥有的势力不同,清洁工和看门人谈判实力较弱,一旦离开,雇主很容易找到替代者,这体现了劳动关系的()特点.A.法律的平等性B.经济的依赖性C.权益的冲突性D.实力的差异性7.劳动关系的实质是()A.雇佣与被雇佣B.冲突与合作C.对抗与和解D.利用与被利用8。
()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员工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A.合作B 冲突C 成本D 沟通9。
下列哪些不属于劳动者“获得满足”的原因( )。
A.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实施。
B.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是人员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C.管理方也努力使员工获得满足.D.员工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秘籍雇员如果要谋生,就得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10.冲突的根本根源不包括()A.异化的合法化B.广泛的社会不平等C.客观的利益差异D.雇佣关系的性质11.以下不属于冲突的背景根源的是( )【2013。
4。
1】A.广泛的社会不平等B.客观的利益差异C.劳动力市场状况 D.工作本身的属性12。
()是冲突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工人被压抑的敌视情绪的宣泄方式。
A.权利义务的协商B.游行示威C.罢工D.诉诸法律手段13.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1)经济环境(2)政策环境(3)技术环境(4)法律和制度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A.(1)(2)(3) (4) B.(1)(2)(3)(5)C.(2)(3)(4)(5) D.(1)(2)(3)(4)(5)多项选择题1。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ff6d3ea26925c52cc5bf81.png)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8011303169a4517723a3ff.png)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劳动关系学(第二章)
![劳动关系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6eee814a2161479171128d2.png)
相应的劳动关系 的学派
主要的社会形式 潜在的发展趋势
产出
法律制度
环境
管理方和管 经济环境 理方协会 政策环境 法庭裁决 管理方权力 调解 / 仲裁 工作环境 集体谈判 工资和福利
社会文化
环境 员工与员工 团体 技术环境 工会与管理方 的合作(如, 联合委员会) 生产率 流动率
/ 缺勤率
政治行动
态度
对“产业关系系统”的改进:安德森模型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
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本章内容提要第一节 劳源自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念溯源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西方五大理论学派:
新保守派
正统多 元论学派
激进派
管理主 义学派
自由改革 主义学派
共同点: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3、马克斯·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精于计算的理性和官僚制的广泛传播 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
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念溯源
矛盾的结论 :
一方面,社会具有了高水平的效率、相当的经济和社会能 力,最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工业资本主义 的物质利益伴随着大量的社会文化的腐化和堕落。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https://img.taocdn.com/s3/m/b3be3f2e50e2524de4187e90.png)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d0a7f9e565ce050877321335.png)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理论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835908763231126edb1148.png)
• 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早期的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 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 一方面,雇主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 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 另一方面,工人或劳动者在争取工资、工时、就业等状态 的改善,虽然产生了工会,但这一时期的工会组织还很不 完善。 • 因此,在该时期的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 干预的方式,然后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 一方。
• (三)马克思· 韦伯的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Max Weber(1864-1920) 《易北河以东德国的农业 工人状况》 《关于工业劳动的心理物 质原理》
《经济与社会》
•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是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的某种形式的融 合。一方面,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动 者之间更为广泛的冲突,但它却以劳动者与管理 方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且按照一种已经被 细致规划好了的规则和过程来进行。而且,个人 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高度的工作保障,拥有较 多的晋升机会。
• 3.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 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 雇主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 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 资、不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以及 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各种工人自 发反抗斗争
劳动关系发展及历史背景:
早期的劳动 关系 时间 18世纪中叶 到19世纪中 叶 产业革命 管理时代的 劳动关系 19世纪中叶 到20世纪初 期 第二次技术 革命 冲突的制度 化 1914-1945 成熟的劳动 关系 1945年到20 世纪八九十 年代 战后发展的 黄金阶段、 第三次技术 革命 管理理论的 丛林 劳动关系的 新阶段 从20世纪八 九十年代开 始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 代 只是经济管 理理论、柔 性管理等
第02章劳动关系论
![第02章劳动关系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7f35edce2f0066f53322b7.png)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一、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1、五大理论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处: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区别在于:⑴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⑵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⑶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⑷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2、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①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②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③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④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可以保证劳资双方利益的实现,所以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就没有意义,工会开展集体谈判只会对经济和社会起到负面作用⑤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系的方法:要将市场“规律”引入工资和福利的决定过程,采用额外支付计划,使雇员的收入和绩效联系得更紧密。
应该赋予管理方更大的管理弹性,减少限制管理权力的法律和法规,尤其是减少劳动法对管理方的限制。
⑥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3、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①由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②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
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③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管理和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如果企业能够采用高绩效模式下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并且会使双方保持和谐的关系。
④对工会的态度矛盾,取决于双方合作的愿望⑤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系的方法: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尤其赞赏高绩效模式中的“高度认同“的内涵,包括工作设计改革、雇员参与改革,以及积极的雇佣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思考题: 本章思考题:
1.试述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其观 试述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其观 点。 2.结合实际,谈谈劳动关系的几种调整模式。 结合实际, 结合实际 谈谈劳动关系的几种调整模式。 3.比较自由改革主义学派与激进派的观点之 比较自由改革主义学派与激进派的观点之 间的区别与相似之处。 间的区别与相似之处。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一、斗争模式 斗争模式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 斗争模式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 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 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 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 在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在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
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 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 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 该学派的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 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 延续。 延续。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对效率 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 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 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 体谈判制度。 体谈判制度。德国是实施正统多元论学 派政策最典型的国家, 派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德国模式也是该 学派最推崇的现实模式。 学派最推崇的现实模式。
四、统合模式
美国著名的劳动关系学者邓洛普最早以 统合模式对劳、 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加以说明,提出了“产业关系系统” 加以说明,提出了“产业关系系统”理 论,该理论归纳了所有劳动关系领域的 现象和内容。后经克雷格、伍德、 现象和内容。后经克雷格、伍德、冈德 森等人的修改、发展而完善起来, 森等人的修改、发展而完善起来,随后 学术界对统合模式纷纷进行研究, 学术界对统合模式纷纷进行研究,并将 其分为国家统合、 其分为国家统合、社会统合和经营者统 合三类。 合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激进派关注的 问题与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有许多是相同的, 问题与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有许多是相同的,但 它更关注劳动关系中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 程的控制。激进派认为, 程的控制。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 劳动”的利益, “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 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这种对立关 系在劳动关系中比其他地方都表现得更明显。 系在劳动关系中比其他地方都表现得更明显。 至今仍很成功的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蒙作根体 系曾受到该学派的特别关注。 系曾受到该学派的特别关注。
三、协约自治模式
分为两种形式: 分为两种形式:劳资抗衡模式和劳 资制衡模式。 资制衡模式。 劳资抗衡模式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 完全排除国家干预。 张,完全排除国家干预。劳资双方 通过行驶争议权, 通过行驶争议权,进行周期性的抗 缔结集体协议, 争,缔结集体协议,在抗争中取得 均衡与和谐,以法国、 均衡与和谐,以法国、意大利等西 欧国家为代表。 欧国家为代表。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学习目的:1.了解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 学习目的:1.了解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 及其观点 2.理解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 2.理解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 新保守派也被称为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 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这 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研 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 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 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 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 能保证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能保证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在奉 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 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 最为典型, 最为典型,加拿大和爱尔兰的主流思想 也是新保守派思想。 也是新保守派思想。
为公司老板个人开车是雇佣关系 还是劳动关系
2007年11月,王某受聘为南京某建材有限公司法 年 月 定代表人、公司老板李某开车,月工资1200元, 定代表人、公司老板李某开车,月工资 元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该公司系民营企业,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该公司系民营企业,车辆行 驶证上登记的车主为老板李某。2008年3月26日 驶证上登记的车主为老板李某。 年 月 日 上午9时许 时许, 上午 时许,王某受老板李某的指派开车送人去安 徽芜湖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王某本人受伤, 徽芜湖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王某本人受伤, 交警部门认定驾驶员王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交警部门认定驾驶员王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同 年4月1日,王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与南京 月 日 王某申请劳动仲裁, 某建材有限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某建材有限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二、多元放任模式
这一模式以新保守派劳动关系理论 为基础, 为基础,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 的重要因素, 的重要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 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以美国为代表。 以美国为代表。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家和人力 资源管理学家组成。 资源管理学家组成。该学派更关注就业 关系中员工的动机, 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 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 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 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自20 世纪70年代后期起 年代后期起, 世纪 年代后期起,日本劳动关系模式 称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直到90年代日 称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直到 年代日 本经济发展遇到困难, 本经济发展遇到困难,这一模式的影响 力才开始变弱。 力才开始变弱。
案例讨论:经理跳槽被索10万元 案例讨论:经理跳槽被索10万元
2003年11月1日,市民钱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 年 年 月 日 市民钱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4年 期劳动合同。双方约定:任何一方违约, 期劳动合同。双方约定:任何一方违约,应支付对方违约 万元。 年内, 金10万元。钱某在劳动合同期满 年内,不得参与同行业 万元 钱某在劳动合同期满5年内 的商业竞争或服务于他人, 的商业竞争或服务于他人,否则给公司造成的一切损失由 其承担。 钱某在2003年11月16日开始担任该公司生产技 其承担。 钱某在 年 月 日开始担任该公司生产技 术副经理。 术副经理。2005年3月26日,钱某因家中有事向公司请假 年 月 日 3天,此后一去不返。公司多次发函让其回公司上班,没 天 此后一去不返。公司多次发函让其回公司上班, 有回音。同年,该公司因为不能按期交货, 有回音。同年,该公司因为不能按期交货,被客户索赔经 济损失11万元 并未给付,客户通知该公司继续履行合同, 万元( 济损失 万元(并未给付,客户通知该公司继续履行合同, 并保留追究违约金及经济损失的权利)。为此, 并保留追究违约金及经济损失的权利 。为此,该公司申 请仲裁,并将钱某告上法庭, 请仲裁,并将钱某告上法庭,要求钱某继续履行双方的劳 动合同,承担违约责任10万元 赔偿经济损失11万元 万元, 万元。 动合同,承担违约责任 万元,赔偿经济损失 万元。
1.国家统合 国家统合 2.社会统合 社会统合 3.经营者统合 经营者统合
案例:是否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西宋集镇卜某在该镇 某挂面厂上班, 2006年2月19日,卜某因 生病,其母李某到挂面厂为卜某请病假。 李某未经挂面厂负责人同意,即在其子卜 某的岗位代岗。当天,李某在岗位上操作 不慎受伤。李某与厂方发生劳动争议。
劳资制衡模式是对抗衡模式的修正与 超越, 超越,即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 业经营, 业经营,其形式包括从参与决定到共 同经营,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民主化, 同经营,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民主化, 其基本思想是对劳工的保护从消极转 化为积极, 化为积极,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 企业经营活动,以德国、 企业经营活动,以德国、奥地利等国 家为代表。 家为代表。
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观点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 变革。 变革。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 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该学派的观点在五 学派中内容最松散,包括对歧视、不公平、 学派中内容最松散,包括对歧视、不公平、裁 员和关闭工厂、拖欠工资福利、 员和关闭工厂、拖欠工资福利、危险工作环境 以及劳动法和集体谈判体系中的缺陷等问题的 分析。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 分析。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 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 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为了确保 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遇, 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遇,必须加大政府对经 济的干预力度。 济的干预力度。瑞典模式是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最具代表性的实例。
少年“借名”当保安 受伤能否算工伤 少年“借名”
因年龄不满18岁,初三学生杨洪锦用他人 的身份证到成都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下称 保安公司)应聘上了保安一职。谁知竟在 一次执勤过程中被人用钢管击中后脑勺, 造成3级伤残。劳动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后, 保安公司竟以杨洪锦用“欺诈方式”进 入保安公司,双方的劳动关系不成立为 由将劳动部门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