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网逆变器仿真研究
基于三相并网逆变器SPWM及SVPWM控制的仿真研究
基于三相并网逆变器SPWM及SVPWM控制的仿真研究三相并网逆变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力电子设备,用于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并连接到电网中。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逆变器的性能和控制精度,常常采用了SPWM和SVPWM控制策略。
本文对基于三相并网逆变器的SPWM和SVPWM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
首先,介绍了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相并网逆变器由整流器和逆变器两个部分组成。
整流器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注入电网中。
同时,逆变器还需要提供电网中的电能质量控制,包括功率因数修正和谐波消除等。
接着,详细介绍了SPWM和SVPWM控制策略。
SPWM控制是一种常见的逆变器控制方法,通过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来实现对电网的注入电能控制。
SVPWM控制是一种更精确的控制方法,将逆变器输出电压分解为两个三角波信号,并通过调节三角波波形的占空比和相位来精确控制逆变器输出电压。
其优点是能够实现连续变化的电压和频率控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效率。
然后,搭建了三相并网逆变器的仿真模型,并分别进行了SPWM和SVPWM控制的仿真实验。
在仿真实验中,选择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频率和相位作为控制目标,通过调节SPWM和SVPWM控制的参数来实现对逆变器输出电压的控制。
仿真结果表明,SVPWM控制相比于SPWM控制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在电网注入电能方面效果更好。
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在仿真实验中,SPWM控制的输出电压存在较大的气动调节误差,而SVPWM控制的输出电压更接近于理想波形,控制精度更高。
此外,SVPWM控制可以实现更高的电压变化速率和更精确的相位控制,更适用于一些对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基于三相并网逆变器的SPWM和SVPWM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
本文通过仿真研究发现,SVPWM控制相比于SPWM控制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可以满足一些对电网注入电能控制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
东南大学毕业设计
东南大学毕业设计篇一:东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模板题目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与仿真研究_电气工程_院(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_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顾问教师起止日期设计地点 16008307 李文丽黄学良老师 20xx.2.18 – 20xx.5.25 动力楼3楼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与仿真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随着过量开发利用也日趋短缺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太阳能是资源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充分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作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关键装置之一的并网逆变器,其运行性能则直接影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率运行。
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方法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提高系统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应用背景,在了解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的前提下,建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并利用 Matlab/Simlink,对包括光伏并网逆变器等的单、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恒定电压法、模糊逻辑控制各种控制策略进行建模和仿真,最后对不同的并网逆变控制策略进行定性分析。
1.本模板采用大纲级别和自动目录生成2.本模板中定义了1-8级标题,快捷键分别是Ctrl + 1 至 Ctrl + 8,其中,标题7作为图片说明,标题8作为表格的说明3.更新目录,只需用鼠标点击到目录的任何位置,按下快捷键F9即可。
4.其他快捷键:正文:Ctrl + 0或者Alt + 0;代码:Alt + 1; 图片居中:Alt + 25.页眉已经设定成自动随章节号变化,无需修改关键词:光伏发电;并网;最大功率点跟踪;逆变器;建模与仿真。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PUKOU WATER FACTORY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NETWORK REAL-TIME DATABASEAND BROWSER PROGRAMMINGAbstract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rnet database system in Nanjing Pukou Waterworks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The system transfers the data form industry net to a NT Server by serial communication. Then the NT Server analyses the data and stores it in the database. At the same time, the data i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the database layer, the middle layer and the application layer. The database layer stores the data. The middle layer receives the data, inserts data into database, puts the data in order and offers inquiring interfaces. The application layer displays the running status of the system, displays the current data, and offers an operation plate to inquire data.The application lay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local application and the web application.The web site, a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layer, was created in NT Server by IIS. It was developed in ASP. Because of the use of the middle layer, the site was developed rapidly.KEYWORDS: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Serial Communication, Database, SQL Server, Network, Web Application, COM, IIS, ASP, VB, VBScript.目录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与仿真研究 .................................................................. .................................... I 摘要 .................................................................. ..................................................................... (I)ABSTRACT............................................................. ..................................................................... (II)第1章绪论 .................................................................. (1)1.1 光伏发电的背景与意义 .................................................................. . (1)1.1.1 光伏发电的必要性 .................................................................. .. (1)1.1.2 光伏发电的优缺点 .................................................................. .. (2)1.2 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趋势 .................................................................. . (3)1.2.1 国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趋势 .................................................................. .. (3)1.2.2 国内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趋势 .................................................................. .. (6)1.3 功能分析 .................................................................. .. (7)1.3.1 功能划分 .................................................................. .. (7)1.3.2 功能描述 .................................................................. .. (7)1.4 性能需求 .................................................................. .. (7)1.4.1 数据精确度 .................................................................. . (7)1.4.2 时间特性 .................................................................. .. (7)1.4.3 适应性 .................................................................. (8)第2章总体设计 .................................................................. . (9)2.1 逻辑结构分析 .................................................................. . (9)2.1.1 数据传输 .................................................................. .. (9)2.1.2 数据存储与查询 .................................................................. (9)2.1.3 WEB服务 .................................................................. . (9)2.2 系统结构设计 .................................................................. .. (10)2.2.1 系统结构图 .................................................................. .. (10)2.2.2 数据库层 .................................................................. (10)2.2.3 中间层 .................................................................. . (10)2.2.4 应用层 .................................................................. . (11)2.2.5 对象和控件 .................................................................. .. (11)2.3 接口设计 .................................................................. (11)第3章数据库设计与访问 .................................................................. (13)3.1 SQL数据库设计 .................................................................. (13)3.1.1 数据表定义 .................................................................. .. (13)参考文献 .................................................................. .....................................................................14致谢 .................................................................. ..................................................................... .. (15)第1章绪论1.1 光伏发电的背景与意义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是一种逆变器,可将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注入电网中。
相较于传统的两电平逆变器,三电平逆变器具有较低的谐波畸变、较高的效率以及较低的损耗。
本文将主要介绍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该逆变器采用全桥拓扑结构,通过PWM控制技术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
在三电平拓扑中,单个逆变器开关可以处于三个可能的状态之一,产生三个不同的输出电平。
通过合理的控制逆变器开关状态,可以实现更接近纯正弦波形的输出。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设计的关键步骤包括选择逆变器拓扑、选择开关器件以及设计控制策略。
逆变器拓扑的选择可以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如全桥拓扑、H桥拓扑等。
开关器件的选择需要考虑功率损耗、效率、成本等因素。
对于控制策略的设计,可以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器,根据输入输出电流电压进行调节和控制。
设计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
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包括PSIM、Simulink等。
通过仿真,可以验证逆变器的性能以及输出波形是否满足要求。
在仿真过程中,需要输入逆变器的直流电源电压、负载的电阻值以及逆变器的控制信号等参数,以获取准确的仿真结果。
总结起来,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和仿真需要进行逆变器拓扑选择、开关器件选择以及控制策略设计等关键步骤,并可以通过电路仿真
软件进行验证。
这种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研究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研究朱永祥;肖强晖;童圣骁【摘要】The theory of wireless parallel operation of inverter based on droop characteristics is analyzed. Through improving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PQ droop control prolapsed characteristics, we find the in- verter non-attached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for photovoltaic (PV) grid system. The simu- lation of MATLAB/Simulink is done. The simulation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solve well the circulation problems among the parallel system inverter modules when the system output filter parameters change.%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特点,分析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连接线并联控制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传统PQ法并联控制的下垂特性进行改进,得出一种可用于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控制方法,并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系统输出滤波器参数变化时,能较好地解决并联系统逆变器模块间的环流问题.【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4【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并联;逆变器;PQ下垂控制【作者】朱永祥;肖强晖;童圣骁【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0 引言随着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日益发展,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成为光伏并网发电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逆变器并联控制主要有: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布逻辑控制和无连接线控制等方式.无连接线控制方式利用PQ下垂外特性,省略并联系统逆变器模块间的连接线,适用于相隔较远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但并联系统的参数变化时,逆变器间环流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的存在,本文对传统的PQ下垂外特性进行改进,通过系统建模和MATLAB/Simulink仿真进行了验证.1 无连接线控制工作原理目前的逆变器无连线方案都是基于传统的PQ法下垂特性,实现一个逆变单元与其它并联的逆变单元互不影响,实现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的均分.各并联单元之间无电气连接线,安装、维护更方便,运行可靠.在具体的控制实现上,则是由采样输出电压Vo与输出电感电流Io,计算P与Q,再通过下垂控制算法获得新的频率ω与幅值V,合成新的电压信号v=Vsin(ωt),最后与给定的输入信号比较,形成并联系统控制的偏差信号.传统功率下垂特性忽略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效应,当调整P时会影响输出电压的幅值,调节Q时会影响输出电压的频率,会造成系统的正反馈,不能较好地解决逆变器间环流问题,导致系统运行可靠性降低.2 功率下垂特性的改进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需要,其线路电阻效应是不容忽略的,必须对传统的PQ下垂特性曲线进行修正.图1 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等效模型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等效模型如图1所示.设逆变器i(i=1、2为逆变器模块的序号)的输出电压为Uoi∠φi,负载端电压为Uo∠0°,输出阻抗为Zi=Ri+jXi=Z∠φ,输出电流为: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定义为:可见系统环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各台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相角有差别,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减小系统环流,每台逆变器才能实现均流运行.逆变器i输出的复功率为:由式(1)、(3)可得:设两台逆变器的输出阻抗相等,Zi=R+jX=,带入式(4)可得:采用矩阵T将P、Q分别改进,改进后的P、Q定义为:P′、Q′,则由式(5)得:则可将式(5)改写为:可以看出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仅取决于P′,幅值仅取决于Q′.设f0为逆变器空载频率,kp为频率衰减系数,kQ为电压幅值衰减系数,因此可将传统的PQ下垂特性改进为:改进后两台不同容量的逆变器并联下垂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为.根据各逆变单元的实际P′、Q′值,可对各单元的频率和电压幅值进行调整,从而始终保持下垂斜率相等,实现负载电流的均分和环流抑制.图2 两台不同容量的逆变器并联下垂特性3 仿真系统实现3.1 系统控制结构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模块以自己的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为计算依据,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使得每台逆变器实现均流运行.系统中逆变器模块一般采用传统的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等复合控制结构.改进后的逆变器控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控制结构图3.2 P′Q′功率下垂控制器设置根据前文分析可知,P′Q′下垂控制器设置原理图如图4所示.图4 P′Q′下垂控制器设置原理图4 仿真结果及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的元件库中,建立逆变器无连接线并联控制方式的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4.1 仿真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输出电压AC 220V/50Hz,输出容量为3kVA,开关管全部选用IGBT,开关频率为20kHz,输出滤波电感为10mH,滤波电容为10μF,负载为22Ω纯电阻.控制模块参数设置:电流内环采用PI控制器,系数分别为Kp=0.1,KI=50;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器,系数分别为Kp=0.1,KI=600.4.2 仿真结果在逆变器输出阻抗等参数变化时,仿真得到系统环流iH=io1-io2波形,如图5所示.图5 逆变器系统环流波形根据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相对环流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三种情况下的系统相对环流分别为:0.19%,0.03%,1.5%.可知系统相对环流都比较小,波形的控制质量较好,改进后的PQ下垂外特性控制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并联控制方法.5 结语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特性,考虑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引起并联系统较大环流,本文对传统的PQ下垂外特性进行改进,得出一种适用于光伏并网系统的无连线并联方法,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逆变器参数变化时,能较好地解决逆变器间环流问题,使得整个并联系统效率达到最优化目标.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7):223-229.[2]吴云亚,阚加荣,谢少军.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2):3807-3812.[3]周玉柱,茆美琴,苏建徽.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7,41(4):9-11.[4]王立建,王明渝,刘洋,等.一种新型的电压源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52-55.[5]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6]肖岚,李睿.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和环流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6,21(2):52-55.。
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仿真研究 中期报告
逆变器的主电路结构按照输出的绝缘形式分为:工频变压器绝缘方式、高频变压器绝缘方式、无变压器方式3种。逆变器无变压器无绝缘方式主电路比工频变压器绝缘方式复杂一些,比高频变压器绝缘方式简单,效率高。此外这种方式没有变压器,体积小、重量轻、成本较低,是到目前为止比较好的一种主电路方式。并且光伏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比较低,适合采用无变压器方式。
北方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报告书
题目: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低电压穿越技术仿真研究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学号:
姓 名:
日期:2013年04月19日
一、本题的基本内容
1.本课题所研究的光伏并网系统
本课题所研究的光伏并网系统简化图如图1所示, 它依次由光伏阵列、逆变器、电网和控制部分组成。
图1光伏并网系统原理图
二、完成工作
1确定本课题所研究的并网逆变器控制方式
光伏并网逆变器按控制方式分类,可分为电压源电压控制、电压源电流控制、电流源电压控制、电流源电流控制四种方式。以电流源为输入的逆变器,直流侧需要串联一大电感提供较稳定的直流电流输入,但由于此大电感往往会导致系统动态响应差,因此当前并网逆变器普遍采用以电压源输入为主的方式。按照输入直流电源的性质,可以将逆变器分为电流型逆变器和电压型逆变器。如图3所示。
(a)电流型逆变器
.
(b)电压型逆变器
图3并网逆变器结构图
本文设计的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电压源输入、电流源输出的控制方式,即电压型逆变器。如图3(b)所示.。采用电压型逆变主电路,可以同时实现有源滤波和无功补偿的控制,在实际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的进行光伏发电、提高供电质量和减少功率损耗,而且可以节省相应设备的投资。
根据SVPWM三相并网逆变器仿真报告
基于SVPWM三相并网逆变器仿真报告目录1. SVPWM逆变器简介 (1)2. SVPWM逆变器基本原理 (2)2.1. SVPWM调制技术原理 (2)2.2. SVPWM算法实现 (5)3. SVPWM逆变器开环模型 (11)3.1. SVPWM逆变器开环模型建立 (11)3.2. SVPWM逆变器开环模型仿真分析 (14)4. SVPWM逆变器闭环模型 (16)4.1. SVPWM逆变器闭环模型建立 (16)4.2. SVPWM逆变器闭环模型仿真分析 (17)1.SVPWM逆变器简介三电平及多电平空间矢量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法是建立在空间矢量合成概念上的PWM方法。
它以三相正弦交流参考电压用一个旋转的电压矢量来代替,通过这个矢量所在位置附近三个相邻变换器的开关状态矢量,利用伏秒平衡原理对其拟和形成PWM波形。
空间矢量调制方法在大范围调制比内有很好的性能,具有很小的输出谐波含量和较高的电压利用率。
而且这种方法对各种目标的控制相对容易实现。
SVPWM技术源于三相电机调速控制系统。
随着数字化控制手段的发展,在UPS/EPS、变频器等各类三相PWM逆变电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传统PWM技术相比,SVPWM技术有着母线电压利用率高、易于数字化实现、算法灵活便于实现各种优化PWM技术等众多优点。
2. SVPWM 逆变器基本原理2.1. SVPWM 调制技术原理SVPWM 的理论基础是平均值等效原理,即在一个开关周期内通过对基本电压矢量加以组合,使其平均值与给定电压矢量相等。
在某个时刻,电压矢量旋转到某个区域中,可由组成这个区域的两个相邻的非零矢量和零矢量在时间上的不同组合来得到。
两个矢量的作用时间可以一次施加,也可以在一个采样周期内分多次施加,这样通过控制各个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使电压空间矢量接近按圆轨迹旋转,就可以使逆变器输出近似正弦波电压。
基于Matlab的风电并网逆变器的改进SVPWM仿真研究
(5)
可以看出实现了有功电流 id 和无功电流 iq 的 解耦[5]控制。解耦后有功和无功独立控制系统如
图 2 所示。
机侧整流器
PMSG
风力机
网侧逆变器
RL
Grid
SVPWM 2R/2S
ia ib ic 3S/2R
id
iq
ea eb ec
3S/2R ud uq
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在控制三相逆变器中,正弦脉宽调制和空间 矢量脉宽调制为 2 种常用调制方式。与 SPWM 近 似正弦的输出电压不同,SVPWM 的调制方法将 逆变器和电机视为一个整体,着眼于使电机实现 幅值恒定的旋转磁场。本文采用 SVPWM 调制方 式对风电并网逆变器进行脉冲控制。SVPWM 调 制方法需要进行如下的计算过程: ① 对输入的交流电压空间矢量进行扇区判断[6]
设三相电网电压[3]为
⎧ ⎪⎨eb
=
ea = Em cos wt Em cos(wt − 2π
/
3)
⎪⎩ec = Em cos(wt + 2π / 3)
(1)
式中:Em 为相电压的幅值;w 为电网角频率。 对于图 1 并网逆变器部分,在三相静止坐标
系 abc 中有
⎡ dia ⎤
⎢ ⎢ ⎢ ⎢ ⎢ ⎢⎣
1 风电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及其前馈解 耦控制策略
1.1 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本文研究的风力发电系统使用低速多极永磁
同步发电机,直接和电力电子装置相连。图 1 是 典型的永磁直驱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包括 永磁同步发电机和全功率背靠背双 PWM 变流 器,无齿轮箱。
图 1 永磁同步发电机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
通过等功率坐标变换得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下
光伏发电并网仿真实验报告
图 7 实现 MPPT 的 P-t 曲线
图 8 实现 MPPT 的 U-t 曲线
图 9 Udc 的输出波形
6 控制系统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核心是并网逆变器, 其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 统的性能, 本仿真中逆变器采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双环控制策略,其中电压 外环用于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电流内环实现网侧电流的波形和相位控制,电 流内环的动态性能直接影响电压外环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调制时需要将电网侧 的电流、电压由静止的 abc 坐标系下变换到同步旋转的 dq 坐标系下。外环 PI 的 参数 Kp=10,Ki=20;Kp=1,Ki=2;内环 PI 的参数 Kp=5,Ki=50。 交流侧电压方程:
1单位功率因数时图11单位功率因数交流侧a相电压电流波形图12单位功率因数交流侧a相电压与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2发出感性无功时图13发出感性无功交流侧a相电压电流波形3吸收感性无功时图14吸收感性无功交流侧a相电压电流波形结论光伏电池仿真结果很理想dcdc的mppt功能能够实现逆变器也能够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作用但是逆变器并网的控制效果不好调节电流内环的pi参数可以使交流侧电压电流波形的相位一致但同时又导致dc输出的电压不能达到500v为了是两者尽量都达到预期于是设置了上述参数但导致相位仍有偏差于是对于吸收和发出感性无功的波形不能看出明显的相位的变化
DV DT Rs DI
DT T Tref
T T tc R
式中 tc 为太阳电池模块的温度系数; Rref、Tref 分别为太阳日照强度和太阳能电池温度 参考值;α:在参考日照下,电流变化温度系数(Amps/℃);β:在参考日照下,电压变化温 度系数(V/℃);Rs:光伏模块的串联电阻。 基于上述的数学模型,利用 Simulink 工具建立光伏阵列仿真模型,如图所示,可以获 得任意太阳辐射,环境温度下的光伏电池的电压和电流。
三相并网逆变器 设计与仿真
《电气工程综合训练III》报告设计题目:三相并网逆变器分析、设计与仿真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老师:许完成日期:2016年1月13日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1.训练题目:三相并网逆变器分析、设计与仿真2.训练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综合训练,掌握电力电子变换器及其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性能分析、参数设计和基于PSIM软件的仿真验证,为后续毕业设计及未来工作与科研奠定一定的电气工程综合实践基础。
3.训练内容: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并网原理与数学模型,基于PI控制器的矢量控制策略及参数设计,三相SVPWM调制技术,三相软件PLL技术及参数设计,三相并网逆变器系统的PSIM仿真分析。
N4.训练要求:独立完成训练内容,正确分析工作原理,合理设计相关参数,正确搭建仿真模型,有效获得仿真结论,作业封面全班统一,文字图表布局整齐,采用A4纸张打印并装订。
一、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形式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新能源发电是指某些中小型发电装置靠近用户侧安装,它既可以独立于公共电网直接为少量用户提供电能,也能直接接入配网,与公共电网一起为用户提供电能。
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燃料电池、水能发电系统、海洋能发电系统、地热能发电系统、生物质发电装置以及储能装置等。
根据用户及使用目的的不同,新能源发电可用于备用电站、电力调峰、冷热电联供以及边远地区的独立供电等多种用途。
中小容量燃气轮机发电、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以直流电形式存在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发出的电能无法直接供给交流负荷,须经一定的接口并网。
分布式发电并网接口方式分电力电子逆变器接口和常规旋转电机接口类,前者在体积、重量、变换效率、可靠性、电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后者,目前主要装置是并网逆变器。
逆变器的拓扑结构是关键,关系到逆变器的效率和成本。
一方面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要求电网不断提高适应性和安全稳定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电网调度需要统筹全网各类发电资源,使全网的功率供给与需求达到实时动态平衡,并满足安全运行标准;电网规划需要进行网架优化工作,通过确定合理的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网架结构和送端电源结构,实现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输电环节需要采用高压交/直流送出技术,提升电网的输送能力,降低输送功率损耗。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电送 入 电 网【 。 J J
光 伏 并 网发 电系 统 的 核 心 是 并 网逆 变 器 ,其 控 制 系 统 的好 坏 直 接 影 响 整 个 系 统 的 性 能 。为 了 达 到 并 网逆 变 器 输 出 电流 的 幅值 与 相位 可 控 并 可 快 速 跟 随 电 网 电压 实 现 能 量 回馈 的 目的 ,一 般 采 用 电流 内环 及 电压 外 环 的 双 闭环 控 制 结构 ,其 中 电压 外 环 用 于 控 制逆 变 器 的输 出 电压 , 电流 内环 实 现 网侧 电流 的 波 形 和 相位 控 制 , 电流 内环 的动 态 性 能 直 接 影 响 电压 外环 的控 制 性 能和 稳 定 性 。
Zh n o, Li e a Ja e a g Ha u W nd , ing W i
f h nI s tt o r eEet cPo uso . I , Wu a 3 0 4 C ia Wu a ntue f i Mai lcr rp l m CSC n i i h n4 0 6 , hn )
本 文 简 要 介 绍 了 光 伏 并 网 逆 变 器 系 统 的结 构 和 工 作 原 理 , 重 点 分 析 了 其 并 网 工 况 的 控 制 方 案 设 计 及 其 电 流 调 节 器 的 实 现 过 程 。 最 后 ,在 MAT A / I L B SMuLNK环 境 下 进 行 了 系 统 的 建 模 与 仿 真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输 出 并 I
光伏并网逆变器整体建模及仿真
性 能都 有 重要 的影 响【 用 纯 电阻替 代 显然 欠 妥 当 ; 1 1 ,
律 , 别 建 立状 态 方 程 进行 组 合 ; 献[] 对 两 级 分 文 5针 式 光伏 并 网系统 .采用 开 关 函数 法 并结 合 K L与 C
K L定律 , 过状 态 变 量 的微 分 方 程 . 导 出矩 阵 V 通 推 形 式 的低频高 频数 学模 型 。以上两 种建 模方法 思路
到精确 控制 , 要建立 合 理 、 需 精确 的数 学模 型 。现阶 段 文 献 中 针对 两 级 式 光 伏 并 网系 统 所 提 出 的设 计
方 案 .通 常采 用 将 系统分 为 D / C和 D / C两 部 CD CA 分 , 用纯 电阻 替代 D / C变换 器输 出负 载 的设 计 并 CD 思路 。由于 P WM逆 变器 的输入 阻抗 具有 强非线 性 、 时变 等特 征 , 当它作 为 D / C的负载 , 直流侧 静 、 CD 其 动 态行 为 对前 端 系统 的建模 、 真控 制 以及 动 静态 仿
化设计 , 以及 研究 协调控 制算 法具 有重要 的意 义 。
针对 两级 式 光伏并 网系 统 的整 体建 模 , 内外 国
文献 中近 年来 主 要采 用 受控 源 模 型法 , 文献 『1 由 4将
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和仿真研究概要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和仿真研究姓名:唐金成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机与电器指导教师:林明耀20080512摘要摘要随着I:业技术的迅猛发展,能源问题越米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成为一个热I’J话题。
人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可知的、并且已经得到比较广泛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技术含量最高、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太刖能。
太刖能利用的主流方向是光伏并网发电。
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为核心。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适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逆变器。
论文首先描述了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研究了常见光伏阵列模型。
在此基础上,在MATLAB仿真环境F,开发了光伏阵列通片j仿真模型,分析了光伏阵列最人功率点的跟踪控制方法,最终采用干扰观测法实现了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论文详细分析了Dc/Dc变换电路、DC/AC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和r作特性。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主电路参数的选择对于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系统输出电流波形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
使_}}j舭TLAB中的POWERSYSTEMBLOCKSETS工具软件建立了DC/DC变换电路、DC/AC逆变电路的动态模型.并进行了在开环和闭环谢种情况卜的仿真。
由DC/Dc变换电路、DC/AC逆变电路两个部分通过DCIink连接组成光伏并网逆变器。
通过对DC/DC变换电路的占空比调制实现了光伏阵列输出电压的控制,使光伏阵列运行在最大功率点。
通过对DC/AC逆变电路的舣环控制,以取得与电网电压同步的正弦电流输出和直流母线侧电压的稳定,其中电流内环采用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
最后,实验说明了仿真结果的止确性。
论文在给出孤岛效应危害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被动式、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并采用并网电流幅值扰动法实现反孤岛效应。
【关键词】:建模,仿真,光伏并网,是大功率点跟踪,电流滞环控制,反孤岛效应Abstract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echnology,peoplepaymoreandmoreattentiontotheproblemofenergy.Itbecomesahottopicthathowtoexploitanduserenewableresourcetoresolveenergycrisisrecently.Ongeneralview,amongtherenewableenergywhichpeoplehaveknownandusedextensively,solarenergyhasthemostteehnicalcontentandwoulddevelopbestinfuture.Themainphaseofutilizationofsolarenergyisphotovoltaic(PV)grid—connectedsystem,Thegrid-connectedinverteristhekeyforthePVsystem.TheefficientinverterforthePVsystemispresentedinthethesis.Firstly,theoperationpropertiesofPVcellareintroducedandthePVarraymodelisstudiedinthisthesis.Onthebasisofthestudy,aversatilesimulationmodeIforPVartayisdevelopedunderMATLABenvironment.Themaximumpowerpointtracing(MPPT)controlmethodofPVarrayisgiven,andtheperturbationandobservation(P&o)areadoptedtoachieveMPPTofPVarrayfinally.Secondly,theprinciplesandcharacteristicsofDC/DCconverter,DC/ACinverterareanalyzedindetailsinthisthesis.TheparameterselectionofmaincircuitinthePVgrid.connectedsystemwillconcemdirectlywhetherthesystemcanoperateproperly,andwillinfluencesthequailtyofoutputcurrent.TwodynamicmodelsofDC/DCconverter,DC/ACinverteraredevelopedusingPOWERSYSTEMBLOCKSETStooloftheMATLAB.Somesimulationresultsforopenloopandcloseloopconditionsaregiveninthisdissertation.Thirdly,thePVgdd.connectedjnverterconsistsofaDC/DCconverterandaDC/ACinverterandthetwopartsarecombinedbyaDClink.BymodulatingthedutycycleofDC/DCconverter,thePVarrayoutputvoltageiscontrolled,soPVarraycalf]operateonmaximumpowerpoint.DC/ACconverteradoptsdoubleloopcontrol,asaresult,thesinusoidalwaveoutputcurrentissynchronizedwithgridvoltageandDCbusvoltagecanleveloff.Currentandvoltageloopadoptshysteresis—bandcurrenttrackingcontrolandPIcon订olrespectively.Atlast,theexperimentresultsverifythesimulationanalysis.TheislandingeffectshouldbepreventedinPVgrid-connectedsystem.Theactiveandpassivedetectingmethodsareinves._tigatedinthisthesisKeyword:ModulingtSimulation,PVgad-connected,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currenthysteresiscontrol,Anti-islandingeffectlI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关键设备,它不仅具备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同时还能将电能传输到电网中并实现电网互连。
因此,研究并网逆变器的性能和技术,对于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将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与探讨。
首先,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的核心技术是直流-交流转换,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逆变器的效率和稳定性。
高效率的逆变器能够更好地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能力,并将发电能量有效地输送到电网中。
目前,研究者在硅基和非硅基材料的逆变器设计上做了很多努力,通过优化电路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提高了逆变器的效率。
同时,还通过改进电感和电容元件的设计和选择,减少了功耗和热损失,提高了逆变器的整体效能。
其次,逆变器的稳定性对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存在着变化的太阳辐射和温度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产生影响,从而对逆变器的稳定性带来挑战。
为了提高逆变器的稳定性,研究者在控制算法和故障检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针对太阳辐射变化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和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控制策略,通过实时调整逆变器的工作点以适应太阳辐射的变化,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还通过引入多级拓扑、并置结构和多源输入等技术,实现了逆变器的容错能力和故障检测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此外,逆变器的性能还与电网的要求和规范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逆变器与电网的稳定连接,保证电能的质量和安全,研究者开展了对并网逆变器的规范和标准的研究。
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针对逆变器的并网运行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要求,包括对电网响应速度、电能质量、电网保护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研究者还进行了并网逆变器的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逆变器的性能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逆变器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PLECS的三相并网光伏逆变器仿真研究
Simulation Study on Three ̄phase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verter with PLECS
TAO Yun ̄feng (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ꎬGuangxi UniversityꎬNanning 530004ꎬChina)
« 电气开关» (2018. No. 3)
61
文章编号:1004 - 289X(2018)03 - 0061 - 03
基于 PLECS 的三相并网光伏逆变器仿真研究
陶云峰
( 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ꎬ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本文对一种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ꎮ 在研究过程中ꎬ本文将该逆变器前级 MPPT 控制 的 DC / DC 稳压环节视为一个理想电压源来降低研究难度ꎮ 该逆变器的主电路采用基于 SVPWM 技术的三相全 桥拓扑结构ꎬ并采用 dq 域中基于 PI 控制的单电流控制策略ꎬ最后利用电力电子仿真软件 PLECS 作为仿真平台 对所研究的逆变器进行了仿真实验ꎮ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ꎬ该三相光伏逆变器拥有较为优异的电流输出控制能力ꎬ 并能够稳定的进行并网运行ꎬ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ꎮ 关键词: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ꎻSVPWMꎻPI 控制ꎻPLECS 中图分类号:TM464 文献标识码:B
有着更好的高频பைடு நூலகம்波滤波效果ꎮ 另外ꎬ要实现逆变器稳 定的并网运行ꎬ需要加入锁相环(PLL)进行电网电压的实 时相位测量以实现逆变器的同相并网[4] ꎮ
图 1 为所研究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原理图ꎬ 图中的 PV 表示光伏电池阵列组ꎬUdc为经 DC / DC 升压 后的直流电压ꎻL1 、Cf 、L2 、Rd 分别为 LCL 型滤波器的 逆变器侧电感、滤波电容、电网侧电感和阻尼电阻ꎻHi ( s) 为 PI 电 流 环 调 节 器ꎻ ipa 、 ipb、 ipc 为 并 网 公 共 点 ( PCC) 的逆变器输出电流ꎻupa 、upb、upc 为并网公共点的 逆变器输出电压ꎮ 为了保证逆变器的并网质量ꎬ模型 采用 dq 域电流控制ꎮ
风力发电用三相Z源逆变器并网仿真研究
u a in mo es o VP M t h o - r u h z r e tr r u l b t b S mu i k i r e o c n r l t e lt d l f S W o wi s o t h o g e o v co s a e b i y Mal / i l n o d r t o t h h t t a n o s t h o — o r e i v r r o n f.T e i d p n e tc n r l s ae y o —x s a d q a i c re t i s d t wi fZ S u c n e t n a d o c e h n e e d n o to t t g fd a i n - x s u r n s s u e o r
ZHANG a— i n Hu q a g, L iwe , DI I We— i AO n We
( e at e t f lcr a E g e r g abn Isi t o e h ooy a Weh i D p r n o e tc l n i ei ,H ri n tue f c n l t i ,We a 2 4 0 C ia m E i n n t T g a i i 6 2 9, hn ) h
率 因数 并 网的控 制 目标 , 真 结果 验证 了理论 分析 及仿 真模 型 的正确 性 . 仿
关键 词 : 力发 电 ; 风 Z源逆 变器 ;并 网;仿真
中图分类 号 : M 6 T 4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 7 2 8 ( 0 1 0 — 0 1 0 1 0 — 6 3 2 1 )4 0 3 — 5
man p r mee sun e h o to fc n t n u y c c eo h o -h o g wic n t t r e v d.Th n t i i a a t r d rt e c n r lo o sa td t y l fs o tt r u h s thi g sa ea ed r e i e he sm—
电导增量法实现MPPT单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
收稿日期:20052092151 叶满园 男 1978年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传动专业;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1电导增量法实现MPPT 单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叶满园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 要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是光伏系统发展的趋势。
本文介绍了单级光伏系统的拓朴结构和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用电导增量法实现M PPT 的基本原理。
根据光伏阵列的特性,设计了一套新型的能实现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逆变器采用单级结构,控制部分采用基于DSP(T MS320LF2407)控制的最大功率跟踪和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实现了与网压同步的正弦电流输出以及高功率因数运行。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系统 最大功率点跟踪 电导增量中图分类号T M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81(2006)02-0032-04Em ul a ti on of M PPT S i n gle 2St age Photovolt a i c Para llelM a i n sI nverter by Conduct ance I ncrem en tM ethodYe M anyuanAbstract The phot ovoltaic parallel mains generating syste m is a trend of phot ovolta 2ic syste m devel opment .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t opol ogy constructi on and operati on p rin 2ci p le of single 2stage phot ovoltaic syste m ,mainly illum inates the basic p rinci p le of MPPT realized by conductance incre ment method .According t o the characteristic of phot ovoltaic array,a novel phot ov oltaic parallel mains inverter with the functi on of maxi m um power point tracking is designed .The inverter is of single 2stage constructi on and the maxi m um power point tracking and current tracking strategy based on DSP (T MS320LF2407)is ap 2p lied t o the contr oller of it .A s a result,the sine current out put in synchr onis m with mains voltage and operati on at high power fact or are realized .Key words Solar power,phot ovoltaic syste m ,maxi m u m power point tracking,con 2ductance incre ment .0 引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内外近十几年来的热点研究项目,太阳能光伏利用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6 年第 ! 期
光伏并网要求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与电网 电压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位关系, 以此来保证并网 系统不对电网产生污染, 故并网系统中需存在锁 相环节, 以保证系统给定电流基本与电网电压同 步。本设计中采用硬件查表法来保证二者的相位 关系。首先通过电网电压检测电路获得电网电压 的信息, 其中主要获得电网电压的过零点; 由于过 零点附近存在大量的毛刺, 因此需要对检测电路 获得的电网信息进行滤波, 消除检测信号过零点 附近的毛刺; 然后利用两个电压比较器分别获得 与电网电压正、 负半周相对应的方波, 该方波将成 为同步和电网频率检测的依据, 利用所获得的 ! 个方波对 ! 个单稳触发器进行触发, 获得与电网 电压过零点相对应的窄脉冲, 两个窄脉冲通过逻 辑或门相 “ 加” , 得到了包含电网电压过零点信息 的脉冲列, 因此该脉冲列信号即包含电网电压的 相位信息; 以此窄脉冲列作为复位信号对应硬件 查表法中的正弦波, 查表电路中的地址发生电路 进行复位, 即可保证电网电压过零时给定正弦波, 亦可相应地从零开始。虽然该锁相方式和传统的 锁相环路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但是基本上可以满 足并网型逆变器的相位关系要求。 ! ! !"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实现 通过对给定电压跟踪、 功率回授、 扰动观测以 及电导增量几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比较, 发 现电导增量法以优良的跟踪性能备受青睐。电导 增量法是通过比较太阳能电池阵列的瞬时导抗与 导抗的变化量的方法来完成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功 能。通过太阳能电池的 " # # 曲线 ( 图 $ 所示) 可 因此有 得最大功率值 " %&’ 处的斜率为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防爆电机!
! ! ! ( UV,1W0RWQ 5 ,XWW2 U1UY-XRY +4YZRQU ) ! ! ! ! 第 3’ 卷 ( 总第 ’"& 期) !
! ! !
!
! "##6 年第 " 期
电导增量法实现 +,,- 单级光伏 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
叶满园
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ຫໍສະໝຸດ , 江西南昌 ( ..##’. )
图 $" 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曲线
$" 仿真与实验
为了研究上述方案的可行性, 依照图 3 的原 理图用电力电子专用软件 /.45 67 + 进行了仿真, 滞环宽度为 +7 3 , 分别对滤波电感为 3+%8、 9%8、 3%8 的情况进行了仿真, 波形如图 , 所示。由图 可见滤波电感越小输出电流波形越接近理想的正 弦波。
! 收稿日期: "##$%#&%’$(
! 叶满园! 男! ’&)* 年生;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传动专业; 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 (
."
/ / )**5 年第 ) 期/ / / / / ( 78!+9(:9; < !=99, 7+7>?=:> #@>A:;7 ) / / / / / 第 %. 卷 ( 总第 .)6 期) / / / /
图 ./ 单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框图/ / /
响 并网电流 %* 。当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很高时, 应速度非常快, 并且对负载及电路参数的变化很 不敏感。电流滞环控制通过反馈电流与给定的参 考电流相比较, 当反馈电流低于参考电流一定差 值时, 调节主电路功率开关的状态使系统的输入 侧电流增大; 反之, 当反馈电流高于参考电流一定 值时, 调节主电路功率开关的状态使系统输入侧 电流减小。通过这样不断地进行滞环比较调节, 保证输入侧电流始终跟踪给定电流, 且处于滞环 带中。 $$
#! 引言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内外近十几年来 的热点研究项目, 太阳能光伏利用是其中的重要 分支之一。近年来, 随着太阳电池的生产规模的 扩大, 太阳电池成本不断下降, 光伏并网技术在国 外已走出了实验室的研究阶段, 进入了商业化市 场运行机制。由于光伏并网发电有无污染、 运行 时无机械运动部件和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 因 此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 近几年光伏并网在能源 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美、 日、 德等西方发 达国家除兴建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外, 小功率光伏
" " " " " "
公式 (,) 为要达到最大功率点的条件, 即当输出 电导的变化量等于输出电导的负值时, 太阳能电 池阵列工作于最大功率点。电导增量法是多种最 大功率跟踪方法中跟踪准确性最高的一种方法, 可以使系统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 跟踪性能。在辐照度和温度变化时, 太阳能电池 $,
图 )/ 并网工作下的等效电路以及矢量关系图
式中, ! —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 !. —负载消耗的功率; ! " —向电网输出的功率; # "$ —电网电压的幅值; % "$ —并网电流的幅值; !—电网电压与并网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 系统的实现
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 分别为逆变部分和最 大功率点跟踪算法部分。逆变部分主要完成功率 变换功能;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部分主要完成系 统给定正弦波的幅值运算功能, 以保证光伏阵列 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 ) ’ ./ 逆变部分的实现 单级式并网逆变器中逆变部分控制的关键量 是图 ) 中的 %* 。根据矢量图可知, 通过对 # & 的控 制, 可以完成对 %* 的控制; 还可以直接对 %* 进行 控制, 以完成对交流侧电流、 功率因数的控制。由 于电流滞环控制具有控制简单, 采用模拟器件很 容易实现的特点, 本文中采用电流滞环直接控制
"
防爆电机"
" " " ( :;/0<.4<= # /><<1 :0:?@>4? 5A?84=: ) " " " " 第 ,3 卷 ( 总第 3!B 期) " 阵列的输出电压能平稳地追随环境变化、 输出电 压摆动小。采用 -./$!+01!,+2 控制系统在最大 功率跟踪算法中主要完成运算功能。最大功率点 跟踪算法的实现, 主要依据电导增量法的基本原 理。首先检测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 电流, 根据前 一采样周期光伏阵列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出变化 量, 然后判断电压的变化量是否为零, 若为零, 则 再判断电流的变化量是否为零, 若都为零, 则表示 阻抗一致, 不需调节给定电流幅值。若电压变化 量为零, 电流变化量不为零, 则表示环境有变化, 若电流变化量大于零, 减小给定电流的幅值, 相反 则增加。若电压变化量不为零, 则公式 (, ) 是否 成立将是关键。若公式 (,) 成立, 表示阵列已经 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若电导变化量大于负电导值, 则减小电流给定的幅值, 反之则增加。最后将本 次光伏阵列的电压、 电流值保存。
防爆电机/
随着电力电子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 电压型 !"# 斩控技术越趋成熟, 电压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更多 的被人们采用, 其中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 提出了一种电流寻优
[ $]
频、 同相, 同时希望通过调节输出电流的幅值使光 伏阵列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这里选择了并网 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作为被控制量。并网逆变工作 方式下的等效电路和电网电压、 并网电流矢量关 系如图 ) 所示。图中 # " 为电网电压; # & 为并网 逆变器交流侧电压; %* 为电感电流。由于并网逆 变器的输出滤波电感的存在, 使逆变电路的交流 侧电压与电网电压之间存在相位差。
设负载消耗的功率保持不变, 由式 (.) 可知, 并网电流可被调制成正弦波并且和电网电压同 相, 因此系统的功率因数近似为 . ; 从公式 (.) 还 可看出通过调制并网电流的幅值能够控制光伏阵 列的输出功率, 因此单级能量变换能够实现最大 功率跟踪功能。 综上所述, 单级能量变换结构的并网光伏逆 变器的控制目标为: 控制逆变电路输出的交流电 流为稳定的、 高品质的正弦波, 且与电网电压同
的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
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时间, 实现了正弦波电流 跟踪控制, 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
[ %, &] 的利用电导增量法 跟踪最大功率的电流型控
制方案, 并采用 ’(!$)*+,)%*- 芯片控制并实现 了真正的最大功率跟踪。
./ 单级并网光伏系统
单级式并网光伏能量变换环节的结构如图 . 所示。假设滤波电感、 滤波电容以及逆变电路的 损耗忽略不计, 忽略滤波电感的等效串联电阻, 光 伏阵列向本地负载和电网供电能力如下式 / / ! 0 !. " 0 !. 1 # "$ % "$ 234! ) (.)
!"#$%&’() (* +,,- .’)/$01.&%/0 ,2(&(3($&%’4 ,%5%$$0$ +%’)6 7)305&05 89 :();#4&%)40 7)450"0)& +0&2(; !" #$%&’$%
<86&5%4& ! -78 97:;:<:=;>?@ 9>A>==8= B>?CD E8C8A>;?CE DFD;8B ?D > ;A8CG :H 97:;:<:=;>% ?@ DFD;8B G8<8=:9B8C;I -7?D 9>98A ?C;A:GJ@8D ;78 ;:9:=:EF @:CD;AJ@;?:C >CG :98A>;?:C 9A?C% @?9=8 :H D?CE=8%D;>E8 97:;:<:=;>?@ DFD;8B ,B>?C=F ?==JB?C>;8D ;78 K>D?@ 9A?C@?9=8 :H +,,A8>=?L8G KF @:CGJ@;>C@8 ?C@A8B8C; B8;7:GI 4@@:AG?CE ;: ;78 @7>A>@;8A?D;?@ :H 97:;:<:=;>?@ >AA>F ,> C:<8= 97:;:<:=;>?@ 9>A>==8= B>?CD ?C<8A;8A M?;7 ;78 HJC@;?:C :H B>N?BJB 9:M8A 9:?C; ;A>@O?CE ?D G8D?EC8GI -78 ?C<8A;8A ?D :H D?CE=8%D;>E8 @:CD;AJ@;?:C >CG ;78 B>N?BJB 9:M8A 9:?C; ;A>@O?CE >CG @JAA8C; ;A>@O?CE D;A>;8EF K>D8G :C /0, ( -+0."#12"3#) )?D >9% 9=?8G ;: ;78 @:C;A:==8A :H ?;I 4D > A8DJ=;,;78 D?C8 @JAA8C; :J;9J; ?C DFC@7A:C?DB M?;7 B>?CD <:=;>E8 >CG :98A>;?:C >; 7?E7 9:M8A H>@;:A >A8 A8>=?L8GI =09 >(5;6! 0:=>A 9:M8A,97:;:<:=;>?@ DFD;8B,B>N?BJB 9:M8A 9:?C; ;A>@O?CE ,@:C% GJ@;>C@8 ?C@A8B8C;I 并网装置已步入了普通的居民家中, 屋顶计划就 是在政府扶植下的小功率光伏并网装置在家庭中 的应用。在 国 家 科 技 部 支 持 下, 我 国 在P 九 五 P 和P 十五P 期间对小功率的单相光伏并网装置也 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光 伏并网作为一门新技术, 存在许多与常规能源技 [ ’] 术不同的问题 。"# 世纪 *# 年代中期, 日本学 者 0>OJ;>A: Q:C>O> 提出了一种电流源型的光伏 并网逆变器并取得了较好的性能, 但这种逆变器 比普通的全桥逆变电路多用了两个 RST- 管, 控 制比较复杂, 由于它采用的最大功率跟踪是恒定 [ "] 电压跟踪, 因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