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介资料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35c42b1bcf84b9d529ea7a28.png)
一、苏轼生平简介1、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通判,又知密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成名缘由▲贡献概述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51396c011ca300a6c39062.png)
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1b950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0.png)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人称“苏子”,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东坡自幼聪明好学,少有才名。
登进士后,历任官至翰林学士、参
知政事,曾任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也曾担任理学一
派的最高领袖。
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宽泛的阅读兴趣,自成风格,对宋代诗词、散文、小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著名作品有《题西林壁》、《赤壁图》等。
苏东坡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也涉及政治、军
事等方面。
他热爱民间文化,推崇“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倡导“情理
并重”的文化观念,主张崇尚人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
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于诗人苏轼的资料介绍
![关于诗人苏轼的资料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19581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6.png)
关于诗人苏轼的资料介绍苏轼,又称苏东坡,宋朝的文坛领袖,著名的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资料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
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
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
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想到的是“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传》简介
![《苏东坡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dd491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4.png)
《苏东坡传》简介《苏东坡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记体文学作品,作者为清代学者、文化名人王圻。
本书全面地记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了解苏东坡的家世、成长经历、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下面将按照传记的一般结构,逐一展开介绍。
1. 苏东坡的出生和家世背景苏东坡于1037年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其父苏洵、其兄苏辙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文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苏东坡从小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为他日后的文学造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苏东坡的学习经历和文学成就苏东坡自幼聪颖好学,曾经师从名师欧阳修和王安石。
在学习过程中,苏东坡广泛涉猎各种文学典籍,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至今,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论。
他的作品以其深度和广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
他曾先后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其直率的性格和主张与当时的朝廷冲突,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贬谪并没有阻碍苏东坡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生的关注。
在任何岗位上,他都尽心尽力,为人民谋福祉。
4.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具备着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
他待人宽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以真诚和善意赢得了广泛的人望。
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到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
总结: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文学、政治和思想领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苏东坡传》,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苏东坡的一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
这部传记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良好窗口。
关于苏轼的资料
![关于苏轼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70e901f8c75fbfc67db259.png)
关于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东坡有关资料
![苏东坡有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74a985ddccda38366baf38.png)
苏东坡有关资料苏东坡: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堤由来杭州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赴宴吟诗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素材】苏轼年表
![【素材】苏轼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4c16a8e559eef8c75ebfb36a.png)
【资料链接】苏东坡大事年表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成都南)。
1056年,21岁,进京赶考。
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
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今江苏杭州)。
1074年改任密州(今山东诸城)。
1076年改任徐州(今江苏徐州)。
1079年改任湖州(今浙江湖州)。
被外放十余年,本以为朝中之事与他瓜葛不大,没想到的是到湖州不到三个月,他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祸事,因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曲解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东坡下狱,即“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受尽折磨,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好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才免得一死。
1080年出狱,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以致生计不能维持。
于是他带领家人开垦于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
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三赋赤壁,写下《定风波》等词作。
1084年改任汝州(今河南地界),但因路途遥远,旅途劳顿,苏轼幼子不幸夭折,苏轼请求后改任常州,未到常州,宋神宗驾崩。
王安石改革派被打压,司马光为相。
1085年主管登州(今山东蓬莱)。
之后被召回朝,但又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
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
1091年又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
1092年改任扬州(今属江苏)。
1093年改调定州(今河北定县)。
1094年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
1097年再贬到儋州(今海南)。
1101年遇赦,北返,途中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县(今河南郏县)。
享年65岁。
东坡文化资料
![东坡文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c2a7fa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7.png)
•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
泉
贵的文化遗产
• 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具有启迪
和教化作用
03
东坡文化的哲学思想
苏东坡的儒家思想
苏东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
• 强调个人品行的修养,崇尚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 苏东坡的文化精神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启迪和教化作用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在贬谪期间,与民间艺人交往,了解民间音乐和舞蹈
• 强调音乐和舞蹈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和舞蹈是教化民
• 热爱江南水乡的音乐和舞蹈,曾在诗歌中赞美
众的重要手段
• 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自然性,认为音乐和舞蹈应该源于自
然,表现自然
东坡文化的民间艺术传承
苏东坡对民间艺术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贬谪期间,深入了解民间艺术,传播民间艺术
• 苏东坡的民间艺术传承对后世民间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
02
东坡文学的艺术成就
苏东坡的诗歌创作
01
苏东坡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
• 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爱情诗等
• 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
02
苏东坡的诗歌特点
• 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 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 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学习的典范
• 散文形式多样,既有严谨的论说
力
• 苏东坡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创
文,也有优美的游记文
唐宋八大家苏轼介绍
![唐宋八大家苏轼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55f359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4.png)
唐宋八大家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也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苏轼在文学、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家”之一。
在绘画上,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此外,苏轼也是历史上的治水名人。
他的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以上是关于唐宋八大家苏轼的介绍,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文学家。
苏轼 的简介
![苏轼 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7fb24a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5.png)
苏轼的简介
苏轼(1037-1101),即苏东坡,原名苏洵,汉族,宋代伟大的文人、诗人、书法家和理学家,一般被誉为“宋代四大才子”之一。
他曾经出任过很多位官职,如长乐宴参知政,梁园参知政,宋史编修,礼部尚书,司空,节度参军等等,但他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的最大贡献是很多经典诗词,诗歌中透着浓浓的哲思,表达了他对宋国末年政治、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
他常常被誉为“宋词圣祖”和“语文大新人”,被认为是宋词的创始人。
苏轼有六十多首诗,有三百多首曲,另外还有一些散文、诗词及《苏东坡集》等著作。
其中有很多是临摹歌颂群英的歌曲,证明他具有高超的文学修养,这些古诗词以婉约、含蓄、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他深沉的哲思。
苏轼的古诗词,由浅入深、由抹茶到玫瑰,表达了他深邃的思想,反映了宋朝末年社会的苦难和不满,受到了世人强烈的关注和敬仰。
苏轼还以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书法家之一而著称。
他的书法法术,自然磅礴,平滑细腻,更凸显出文人的高雅气质和沧桑感悟。
他还创作了一些书法术语,如“天行健”,“通山县”,“永乐大典”等,有助于书法的传承和发展。
苏轼的理学思想也很丰富,他拥抱古今儒家学说,但在讨论历史、处世和游记时,也受到墨家、佛学、道家等超越传统界限的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体现出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思想精神。
苏轼尤其在政治、宪政、社会处世,儒家政治思想,经济发展、教育推广,和改革
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他的思想对古今中外仍有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文笔生动,诗词优美,他的文学及理学思想更是传颂至今,是汉族文化的瑰宝,其影响更是超越时间,影响深远。
苏东坡简介资料300字
![苏东坡简介资料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84286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9.png)
苏东坡简介资料300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文、书、画俱佳,被后人誉为“全能才子”。
苏轼自幼聪慧,才华横溢。
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诗、词、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思想深邃,抒发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的词作豪放不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他的散文则流畅自然,语言平易近人,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派”,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笔墨技巧而闻名。
在政治上,苏轼曾任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主张改革,但因与当政者不合而多次被贬谪。
他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深受人们的敬爱。
苏轼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广泛研究和传颂。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3ae6e08f78a6529647d535d.png)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肖理嫦整理一.生平事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宋朝诗人苏轼的资料简介
![宋朝诗人苏轼的资料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a19682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72.png)
宋朝诗人苏轼的资料简介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生平资料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
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
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等到丧期结束的时候,王安石又发动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的苏轼不得不申请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
离开京城之后,苏轼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错,直到苏轼到湖州任知州的时候,“乌台诗案”发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杀苏轼,幸亏得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被贬到了黄州。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传世的名作。
之后随着神宗病逝,苏轼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长,苏轼或许确实是没有当大官的命,没多久就又受到朝廷党派的排挤,不得不再次请求调离京城。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晚年的时候,苏轼被贬到海南为官,苏轼在海南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最后苏轼是在了常州这个他生前很喜欢的地方,享年65岁。
苏轼祖籍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
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
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是眉县苏氏一族。
所以,苏轼是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裔,祖籍在河北栾城。
苏洵曾在《苏氏族语引》中记载到:“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除此之外,“三苏”经常在书画作品题跋,印章上都写的是“赵郡苏氏”。
后来,河北栾城政府修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占地约15亩,面积共有750平方米。
苏东坡
![苏东坡](https://img.taocdn.com/s3/m/b2f23840aeaad1f346933fca.png)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 远,人困马乏,连那头陂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背景资料:
✓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 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今 属河南),并在那里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 院里的老和尚奉闲殷勤地接待了他们。他们也 在寺庙里的墙壁上题过诗。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 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 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 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 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 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
《前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 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苏引发的真实资料
![苏引发的真实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93af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8.png)
苏引发的真实资料摘要:1.苏东坡的简介2.苏东坡引发的历史资料3.苏东坡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苏东坡的文化价值正文: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的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坛泰斗”,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在政治上经历了坎坷,曾多次被贬谪和流放,但他依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在苏东坡的传世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政治、人生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苏东坡引发的历史资料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乌台诗案”。
在这起案件中,苏东坡因为一些诗作而被指控为“讽刺时政”,险些丧命。
然而,他最终得以幸免,并被贬谪到黄州。
这一事件不仅让苏东坡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
苏东坡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无可置疑。
他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苏东坡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对美食、养生、旅游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这些方面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苏东坡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上。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智慧,让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苏东坡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简介资料苏东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等传世。
苏东坡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苏轼的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和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东坡主要成就文学成就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