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次飞跃(马恩使社会主义由空变为科)马恩在批判继承以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到科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社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列宁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空前迅速,巩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论、三代、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两大基石: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两大基石。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想道路。
1、社会历史的发展要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找答案,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义是资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义代替资,是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要变革建立新的,就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资的社会矛盾是无阶和资阶的矛盾,社义是无阶反对资阶的阶级斗争必然产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历史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只有靠无阶和人民才能实现社义。
剩余价值是的科学社义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
1、揭露了资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公正平等的虚伪性,资义生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运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一客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运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1.时代和实践2.具体实际3.吸收斗争4.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C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C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C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C4)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1.马克思主义创立2.列宁3.苏东剧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人资本主义人无产阶级人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条件人德国:奠基者,集大成,画上句号.黑格尔哲学遗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过程论思想(发展思想)和总体性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英国:奠基者,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人英法: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贡献:1.抨击2.方案缺陷:1.动因2.本质3.途径4力量5.幻想*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内容: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土地公社占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东方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发生人民革命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亚细亚的独有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最为顽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构成生产方式的广泛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渗透进行着最顽强的抵抗,东方社会古老生产方式解体进行的非常缓慢。
因此,马克思十分肯定地指出,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一条与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方社会,特别是像俄国、印度等国存在着两种进化的可能性。
以俄国为例,马克思认为俄国村社的发展存在着两种途径,要么像1861年开始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一样,开始踏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要么利用历史给这一民族提供的最好机会,避免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公社中来。
第二,东方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中残存的原始公有制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要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其次是胜利了的国家积极支持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再者,东方国家革命胜利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最后。
东方国家与西方无产阶级、各民主政党的密切合作。
那么,俄国等东方国家就可以利用其特殊历史条件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第三,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有严格条件的,即必须有俄国革命。
马克思认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不仅会把大部分的俄国农民从封闭的狭隘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同时它也“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东方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1)名词解释1.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简答2、社会静力学的内容是什么?①人性结构:情感(利己到利他),活动(军事阶段到工业阶段),才智(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②社会性质结构:家庭,阶级和种姓,城市和乡镇③社会联系的纽带: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社会分工)二:社会动力学(1)名词解释2.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社会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最终阶段前做经过的曲折历程。
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的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2)简答2、社会动力学的内容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引起的,政治,经济,智力,但最重要的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并据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的含义?1.孔德关于实证的含义的解释①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真实存在的②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以用于改善现状③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知识与现象相符合,并有一定的精确度④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即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而不是引起无休止的争论⑤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以往哲学追求的绝对意义四: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0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针对巴枯宁反对和否定一切国家并主张将废除继承权 作为革命起点的谬论,马克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 家观,揭示了社会革命和国家消亡的经济前提。
在批判巴枯宁反对一切权威观点的过程中,恩格斯的 《论权威》一文深刻论证了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
针对巴枯宁“完全放弃一切政治”,以及所谓进行政 治斗争就等于承认资产阶级国家及其社会制度的荒谬 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政治运动与阶级运 动的相互关系。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不仅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还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 其内在联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 和科学社会主义所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不 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 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的问题,亦即思 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家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对清除杜林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推动社会主义运 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划清了它与旧 哲学,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第三,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 第五,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关系简单,没有私有制。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明显的剥削关系。
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以封建地主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指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形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在原始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生存。
在奴隶社会,矛盾则表现为主奴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获取利益。
在封建社会,矛盾主要是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则表现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最终,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主要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旨在消除剥削,实现社会产品的公有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和超越。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才能得到适应和调整,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进程。
这一理论为我们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收稿日期:2021-03-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研究”(项目编号:16BKS003)。 作者简介:叶志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社会史。
· 48 ·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思和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 《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写作,使马克思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东方社会。查阅《马克思恩格斯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1998 年版)中还有许多有关印度问题的文章,如《不列颠在 印度的统治》《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印度问题。——爱尔兰的租佃者权利》《战争问 题。——议会动态。——印度。》《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这些文章不仅前后呼应, 而且分析问题鞭辟入里,是马克思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论著。
当然,马克思对东方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东方社会理论的阐述绝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 12 卷之中。其他还有《东方战争》《东方战事。——奥地利和法国的财政。——君士 坦丁堡的设防》《俄国的外交。——关于东方问题的蓝皮书。——黑山》等篇章。从目前笔者查
· 49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 3 期
第二,摩尔根的著作,为马克思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参考的材料。摩尔根的《古 代社会》不仅揭示了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依次演变的家庭和 婚姻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血缘亲属关系,而且还涉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其实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还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阶段的揭示和阐述。只要我们阅读 摩尔根《古代社会》就会发现,该著作有一个副标题“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 的发展过程的研究”。这个副标题概括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在摩尔根看来,“人类是从发 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3](P3)摩尔 根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域,把人类早期的发展阶段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把它划分为七个发 展阶段,这就是: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 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七个阶段。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精品文档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
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
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
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
1853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
然而,它却在20世纪的东方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东方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和世界体系的东方社会主义,引领了整个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潮流。
然而,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百年来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争论和分歧,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它们之间分歧的线索,分析它们争论的理论焦点和主要根源,并基于此探讨21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对话与互动的可能性,以寻求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走出低谷、蓬勃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分歧和发展格局自20世纪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西方,由于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社会民主主义在世纪初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轨道,通过改良主义制度化于资本主义。
而西方国家的共产党除了两次大战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之外,在战后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其影响已日渐式微。
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共产党在西方主要大国已成为非主流政党。
但是,191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本文中加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一个狭义的学派,而不是指西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下文同。
--作者注。
)的崛起。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一时、并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达到巅峰之后,现已风光不再。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新社会运动”相关的、在“后现代主义”旗下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目前在西方思想界有一席之地。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西方的这些变种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去甚远。
概言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也基本没有出现导致根本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的三次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的三次伟大飞跃荣 开 明提 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阶段获得辉煌成就。
三次伟大飞跃和辉煌成就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三次伟大飞跃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启示。
这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强国意义特别重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三次伟大飞跃作者荣开明,男,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汉论坛》原主编(武汉 430077)。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程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
这一百年,是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更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百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①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
认真地回顾三次伟大飞跃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本概论
三)简答题类题型,只要求答出要点,不必进行论述1.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的理解是什么?答:必须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她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 1 )历史地,( 2 )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 3 )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原理的理解,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不能割裂各原理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具体的历史经验。
2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什么?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4.试述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 1 )孕育和准备阶段(从 1842—1844 年实现“两个转变”到1847 年《哲学的贫困》的发表);( 2 )正式形成和走向成熟阶段(从 1848 《共产党宣言》问世到 1871 年巴黎公社);( 3 )理论体系最终完成阶段(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到 1883 年马克思逝世);( 4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 1895 年恩格斯逝世)。
段 42—1844 年实现“两个转变”到 1847 年《哲学的贫困》的发表);5 .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1 )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 2 )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的发生。
( 3 )工人运动的兴起。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中的发展。
答:( 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 2 )构成统治阶级国家内容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3 )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度7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
答:主要有( 1 )科学地说明了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2 )科学的阐述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 3 )科学的阐明了科学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4 )科学的阐明了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人类的最高发展阶段( 5 )科学的阐明了辨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虽然这一理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更多的人所重视,然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阐述的东方社会理论,它的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涉及到怎样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
否定这个一般演进的秩序,把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或可以随意摆布的东西,也就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
但是,马克思也从来反对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剪世界历史,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概括出历史的一般演进秩序,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才创立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
所以马克思在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就批评了有的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观点,批评了那种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机械论观点,明确指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作者:亓珍珍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摘要】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和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东方社会理论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体现了马克思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统一。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在欧洲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欧洲革命转入低潮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东方社会,探索东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反映了马克思逐渐摆脱“世界历史”思想的影响,用多样化的历史尺度来研究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反映了马克思从不把自己的学说僵固起来的可贵的创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学说的真实全貌,而且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19 世纪40 年代为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马克思虽然已经注意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但是由于深受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影响,认为东方社会的发展只是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最终会回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上来。
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生动的描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它们的现实状况如何,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开始深入研究东方社会及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是在19 世纪50 年代这时期东方亚洲社会爆发革命,马克思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东方社会,希望通过对东方社会特殊性质、结构和发展道路的深入研究为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寻找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解读
[ 关键 词 ] 马 克 思 东 方社 会
发展理论
历 史 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内涵深刻 , 它随着俄 国十月革命 的胜利实践 , 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 并随着 2 0世 纪 9 0年 代 苏 东 剧 变 , 社 会 主 义 苏 联 土 崩 瓦解 而 承 载 了厚 重 的 历史 内容 。
社 会 主义理 论 , 在 于人 对 理论 的认 知 程 度 以及 实 践 过 程 中
( 一) 理 论 内涵 。 关 于社 会 主 义 , 马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中
具有两种模式 , 一种 是东方模 式 , 主要体现为东方社会 主 义社会革命 与建设 的实践模式 ; 一种是西方模式 , 主要体
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 ”[ 1 但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却在 经济发展落后 的俄 国首先实现 ,这是一种历史 的悖论 , 也
方社 会发展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所论述 的 占世界 人 口绝大多数的东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 , 特别是
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因为相对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和
的 理 论 阐释 , 我 们 称 之 为 马 克思 主 义 的东 方社 会 理 论 。
过。 这被认 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 。 “ 通过卡夫丁峡谷 ”
一 语 由此 而 来 , 意 即遭 受 奇 耻大 辱 。 这 里 意指 跨 越 资本 主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本文围绕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思考展开探讨。
首先介绍马克思与东方社会的关系,分析东方社会的特点。
其次探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思考,以及东方社会的发展路径。
最后总结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启示,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展望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特点,思考,发展路径,启示,借鉴,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他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思考。
在马克思的眼中,东方社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2. 正文2.1 马克思与东方社会马克思与东方社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他对印度和中国等东方社会的研究和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古代文明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
他指出,印度的社会结构是由种姓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决定的,而中国则有着独特的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这些特点使得印度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东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都与西方社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为他的社会理论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并不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他认为,东方社会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19世纪五十年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19世纪五十年代 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 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 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 框定东方。
马克思发现,“亚细亚所有制”是一种 比“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更原 始的所有制形式,并指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是其基本前提,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是其最根 本的特征,自给自足是其长期存在的主要原 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要点
一、明确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 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 义的设想 以俄国为例,马克思于1877年撰写了 《给<祖国纪事>杂事编辑部的信》,明确 反对西欧的发展模式不加分析地套用在俄 国。并认为俄国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是 否要经历资本主义将取决于具体历史条件。 以农村公社的性质及其所处时代条件为前 提,具体论述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 峡谷”的可能性。
内 部 条 件
1、社会革命
外 部 条 件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 革命。” 2、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 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 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 它的一切肯定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问题
马恩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的论述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补充。他 们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是一致的都肯定:东方国家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 的社会发展道路。 他们以俄国为研究典型,从俄国 农村公社本身固有的二重性出发,以 其所处时代条件为前提,提出以俄国 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为必要 条件的可能性设想。ຫໍສະໝຸດ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结构剖析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虽然这一理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更多的人所重视,然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阐述的东方社会理论,它的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涉及到怎样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
否定这个一般演进的秩序,把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或可以随意摆布的东西,也就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
但是,马克思也从来反对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剪世界历史,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概括出历史的一般演进秩序,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才创立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
所以马克思在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就批评了有的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观点,批评了那种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机械论观点,明确指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俞良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名:
东南学术
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3(1)
被引用次数:6次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4.俞良早十月革命与列宁战略思想的两次转变 1997(05)
5.列宁列宁全集 1987
6.列宁列宁全集 1986
7.列宁列宁全集 1987
8.俞良早论列宁的东方理论[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2(0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9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93
11.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 1997
1.张其学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性[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2004,3(3)
2.俞良早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演进态势的理论[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8(2)
3.白雪晖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
4.席成孝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化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8(8)
5.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学位论文]2005
6.俞良早.Yu Liangzao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地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6)
1.俞良早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一般途径和特殊途径的理论——研读《〈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12(11)
2.刘小兰论列宁"一国胜利论"对马克思"共同胜利论"的发展[期刊论文]-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3.许开轶.李贤聪析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中的若干错误倾向[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
4.俞良早全球化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3(6)
5.俞良早论创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4(5)
6.李贤聪关于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引用本文格式: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期刊论文]-东南学术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