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目录学与版本目录学(二)

合集下载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作者: 师道刚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3页
主题词: 中西目录学;版本学;版本研究;版本目录;分类目录;版本鉴定;古典目录学;叶德辉;出版物;学问
摘要: <正> 我国研究古典目录学的人,过去习惯地提到“版本目录之学”或“目录版本之学”时,一般地说,有两重含义。

一种含义是指有关版本鉴定的目录学,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广义的目录学本身,指合版本与目录为一的学问。

因为从古代校仇学兴起,讲到目录,就不能不讲版本。

版本之与目录,正如目录之于校仇一样,是二而一的事。

故合而言之。

曰版本目录之学。

随着学术分支的日趋精细,有人认为版本学:“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求把版本学从目录学中分化出来。

这种设想,单就版本学而论,未可。

版本目录学(全套课件221P)

版本目录学(全套课件221P)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本章内容: 1、了解文献的几种载体的相关知识; 2、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相关知识 1899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村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 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 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 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 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 兆的样子。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略论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在研阅古文献中的运用

略论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在研阅古文献中的运用

ig a d mit k si ,w t eti n w e g f t d fe i o d c tl g o lo h o g aao sf rr l b e a d n ” n s e s i c ran k o l e o u y o dt n a aa o ,t o k t ru h c t g o ei l a h d s i n l a n u eu o k O a o e s r c u a y a d mo e a h e e n . s f b o sS st n u e a c r c n r c i v me t l Ke r s C t o ;E i o ;B b iga h fB o i o s y wo d : a a g l dt n i i l rp y o o k Ed t n o i
第2 7卷 第 l 期 l
2 1 年 1 月 01 1
贵 州师范学 院学报
J u a fG i o r lC l g o r lo u z u No ma ol e n h e
V0 . 7. .1 1 2 No l NO 201l V.
略 论版 本学 、 目录 学 知 识 在 研 阅古 文献 中 的运用
阅读 、 研 中所 使 用 的 书 籍 文 科 献 潜 伏 着误 区

何 以说 一些 古典 文献 材料 隐藏 着误 导读 者 的 危 机 ?这与 我 国古代 文献 形成 特 点有 关 。我 国古

代 书籍 文献 的 出版 发 行 , 除形 式 上 主 要 有 抄 写 本 和 印刷 本外 , 出版 发行 的 时间 、 印的地 点上 也 在 刻
O n App ia i n o h ud fEd to a d t lg t lc to ft e St y o iin n Ca ao o St udyng a a i ce o s i nd Re d ng An intBo k

明清时代的目录学

明清时代的目录学

,
鲁迅 先 生 在


华盖 集 忽然想 到 之 四 》一
,
令 典 例 之 体而 作 掌 故 , 仿 文 选文 范 之 体 而 作 文征

历 史 上 都 写 着 中国 的 灵 魂
,

那 就有 无 所 不 包 之 感

以 他 所 编的
示 着 将来 的 命 运 … … 如 看 野史 和 杂 记
可更
永清 县 志


最 早的 是
,
汉书


艺文
》、
最重 要 的 资 料是 丛 书
,
地方 志
,
经籍 志》 其后
《 《


唐书

野史

:

笔 记 和 诗文 集
,
档案

现 分 别 介绍 于
五 代史



宋史




明史
清史
稿

,
都有
,
艺文志

第一
明清 时代 各 地 私



丛 书:
,
(三 ) 私 家 截 书 目 录
明 清 的 丛 书 导 源 于 元 代 陶宗 仪 所 编 的 说 郭》


早 在汉
》。
”Leabharlann 相同后 来 由于 新 的书 籍 门 类 日 趋 增

刘 向就 把
, ,
秘阁

( 皇 家 书 库 ) 的 藏书
,
多 到 嘉 庆年 间 孙 星 衍 编 把 书分 成 为经 学

目录学书目

目录学书目

目录学书目目录学《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郑樵的校雠目录学》郑奋鹏著1983•台北《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目录学论文选》李万健、赖茂生编1985•北京《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近代公库著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 同馆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卷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目录•题跋•读书记《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1987•上海《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1983•北京《汉书艺文志》铃木由次郎译注1968•东京《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徐文助著1976•台北《礼记目录后案》任铭善著1982•济南《隋书经籍志详考》兴膳宏、川合康三著1995•东京《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证1990•上海《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1987•上海《文献通考·经籍考》(上下)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1985•上海《宋代书目考》乔衍琯著1987•台北《宋史艺文志广编》(上下)1975•台北《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补》清黄虞稷、倪灿撰清卢文弨订正《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官撰清徐松辑《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改定清叶德辉考证《中兴馆阁书目》宋陈騤撰赵士炜辑《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等撰赵士炜辑《宋国史艺文志》宋官修赵士炜辑《辽金元艺文志》(上下)清黄虞稷等撰1958,1976•台北《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辨证》(1-4)余嘉锡撰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缟著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1990•杭州《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刘兆祐著1978•台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上下)章钰等编1982•北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郭霭春编1999•北京《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丁瑜点校1984•北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1959,1979•上海《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1-4)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1993•北京《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1980•上海《传是楼书目》徐乾学撰民国四年王存善排印本•四册《宝礼堂宋本书录》潘宗周撰用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影印台北《天一阁见存书目》清薛福成撰用光绪十五年薛氏刊本影印1970•台北附《天一阁藏书考》陈登原撰用民国二十一年金陵大学排印本影印《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1-2)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三十年排印本影印(国学集要二编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莫氏影山草堂六种本影印(国学集要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1989•北京《百宋一廛书录》清黄丕烈撰用适园丛书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识集录》瞿良士辑1985•上海《藏园群书题记》傅增湘撰1989•上海《藏园群书经眼录》(1-5)傅增湘撰1983•北京《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瞿凤起校点1983•上海《越缦堂读书记》(上中下)清李慈铭著1959,1975•台北《郑堂读书记》(上下)周中孚撰用嘉业堂刊本影印1965•台北《古书经眼录》雷梦水著1984•济南《爱日精庐藏书志》(一、二)清张金吾撰用道光丙戌爱日精庐刊本影印1982•台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1986•上海《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1997•上海《自庄严堪善本书目》附《弢翁藏书题识》周叔弢撰冀淑英辑《题识》1985•天津《天放楼书录》封思毅编1981•台北《蟫庵群书题识》昌彼得编著1972•台北《一氓题跋》李一氓著吴泰昌辑1981•香港《西谛书话》郑振铎著1983•北京《桑园读书记》邓之诚著1955•北京《叶景葵杂著》顾廷龙编1986•上海《明季史料题跋》朱希祖著1961•北京《江浙访书记》谢国祯著1985•北京《贩书经眼录》严宝善编1994•杭州《古籍版本题记索引》罗伟国、胡平编1991•上海《增订中国访书志》阿部隆一著1983•东京《书目长编》邵瑞彭等编民国十七年京师排印本《清代目录提要》来新夏主编1997•济南《黄顾遗书》王大隆辑1962(民国刊本重刊)•上海荛圃藏书题识·续录荛圃杂著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思适斋集补遗思适斋书跋《标点善本题跋集录》上下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1992•台北《古籍目录》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1980•北京《1911-1984 影印善本书目录》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编1992•北京《1911-1984 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1995•北京《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总目》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0•北京藏书家•藏书史《黄荛圃先生年谱》清江标撰用光绪二十三年序刊本影印1978•台北《黄丕烈年谱》清江标撰王大隆补冯惠民点校1988•北京《士礼居黄氏学》封思毅撰1978•台北《顾千里研究》李庆著1989•上海《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王绍曾著1984•北京《叶德辉评传》杜迈之•张承宗著1986•长沙《藏书纪事诗附补正》王欣夫补正1989•上海《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著李希泌点注1987•北京《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著1963•香港《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著雷梦水校补1990•上海《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周退密•宋路霞著1993•上海《江浙藏书家史略》吴晗著1981•北京《古今典籍聚散考》陈登原著1936,1983•上海《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资料》李希泌•张椒华编1982•北京《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袁咏秋•曾季光主编1997•北京《秘书监志》高荣盛点校1992•杭州《海源阁研究资料》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编1990•济南《天一阁丛谈》骆兆平著1993•北京《历代藏书家辞典》梁战•郭群一编著1991•西安《宋代藏书家考》潘美月著1980•台北《近代藏书三十家》苏精著1983•台北《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徐雁•王燕均编1990•成都《琉璃厂小志》孙殿起辑1982•北京《琉璃厂史话》王治秋著1962,1979•香港《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郑伟章•李万健著1986•北京《中国藏书家考略》杨立诚•金步瀛编俞运之校补1987•上海《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杨宝华•韩德昌编1985•北京《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卢荷生著1986•台北《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仲伟行等编1997•上海《狩谷掖斋》梅谷文夫著1994•东京《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编1997•上海《校雠广义<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著1998•济南版本考•著作考《古书版本鉴定研究》李清忠撰1986•台北《图书板本学要略》屈万里•昌彼得著1953•台北《古籍版本浅说》陈国庆编著1957•沈阳《版本学概论》戴南海著1989•成都《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1990•北京《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王金雨著1984•北京《古籍版本鉴赏》魏隐儒著1997•北京《汉籍版本のてびき》魏隐儒•王金雨著波多野太郎•矢岛美都子译1987•东京《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撰张秀民校1987•天津《汉籍版本入门》陈国庆著泽谷昭次译1984•东京《四部丛刊书录》上海商务印书馆编1922•上海《宋元本行格表》清江标撰民国三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宋版书叙录》李致忠著1994•北京《荀子版本源流考》高正著1992•北京《唐集叙录》万曼撰1980•北京《杜集书录》上下周采泉著1986•上海《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刘尚荣著1988•成都《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刘琳•沈治宏编著1995•成都《现存宋人著述目略》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1•台北《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0•成都《宋代蜀人著作存佚录》许肇鼎著1986•成都《日本现存宋人文集目录》吉田寅•棚田直彦编1972•东京《日本现存元人文集目录》山根幸夫•小川尚编1970•东京《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山根幸夫编1978•东京《日本现存清人文集目录》西村元照编1972•京都《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周清澍编1983•南京《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1961,82•台北《明清笔记谈丛》谢国祯著1981•上海《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桢编著1981•上海《两浙著述考》上下宋慈抱原著•项士元审订1985•杭州《版刻质疑》瞿冕良撰1987•济南《明清稀见史籍叙录》武新立编著1983•南京《浙江文献丛考》洪焕椿著1983•杭州《北魏佚书考》朱祖延著1985•郑州《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孙启治•陈建华编1997•北京《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1984•北京《五山版の研究》上下川濑一马著1970•东京《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巍著1998•上海小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1982•北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孙楷第著1958•北京《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上下朱一玄编1986•太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改订稿(初稿)》大冢秀高编1984•东京《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编1982•北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柳存仁编著1982•北京《小说考证》上下蒋瑞藻编•江竹虚标校1984•上海《水浒书录》马蹄疾编著1986•上海《古小说简目》程毅中著1981•北京《小说书坊录》韩锡铎•王清原编1987•沈阳地方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1985•北京《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著1962,1974•台北《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崔建英编1986•北京《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骆兆平编著1982•北京《稀见地方志提要》上下陈光贻撰编纂史•印刷史《宋四大书考》郭伯恭著1967•台北《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童玮编著1991•北京《永乐大典史话》张忱石著1986•北京《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顾力仁著1985•台北《道藏提要》任继愈主编1991•北京《四库全书纂修考》郭伯恭著1937,1967•台北《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1989•北京《四库全书答问》任松如著1988•成都《四库全书荟要纂修考》吴哲夫著1976•台北《类书流别》张涤华著1985•北京《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著1982•北京《中国类书总目初稿》庄芳荣编1983•台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著1962,1988•北京《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1989•上海《宋代版刻法制研究》段炫武著1975•台北《印刷史话》魏隐儒•王金雨编著1988•上海《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编著1984•北京《中国印刷史话》张绍勋1991•济南1997•北京《福建古代刻书》谢水顺•李珽著1997•福州《雕版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1990•北京《活字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1990•北京《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张树栋编1988•北京《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曹炯镇著1986•台北《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编1990•上海《古籍刻工名录》张振铎编著1996•上海《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编1998•上海《图解和汉印刷史》长泽规矩也著1976•东京《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校订版乔衍琯•张锦郎编1982•台北《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续编》乔衍琯•张锦郎编1977•台北《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周心慧著1998•北京《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肖振棠•丁瑜著1980•北京《书籍装帧芸术简史》邱陵编著1984•哈尔滨《中国の书物と印刷》张绍勋著•高津孝译1999•东京《宋元书刻牌记图录》林申清编著1999•北京校勘•考伪•禁书《校雠学》胡朴安•胡道静著1931,1991•上海《校勘述略》王云海•裴汝诚著1988•开封《校勘学史略》赵仲邑编1983•长沙《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1987•北京《校雠学史》蒋元卿著1935,1967•台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1980•上海《校雠广义<校勘编>》程千帆•徐有富著1998•济南《朱熹辨伪书语》宋朱熹撰开明书店编译部编1969•台北《四部正讹》明胡应麟撰顾颉刚校点1968•台北《校史随笔》张元济著1937,1981•台北《销毁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清乾隆中官撰用光绪九年刊咫进斋丛书本影印1972•台北《清代禁毁书目•清代禁书知见录》清姚觐元编•孙殿起辑1957•上海《清代各省禁书汇考》雷梦辰著1989•北京书影《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1961,1983•京都《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同馆编《国立中央图书馆金元本图录》同馆编1961•台北《宋本书影》长泽规矩也编1931•东京《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图版编•解题编同文库编1992•东京《新修恭仁山庄善本书影》杏雨书屋编1985•大阪《图书寮宋本书影》日本书志学会编1926•东京《涉园所见宋版书景第一辑》陶湘辑民国二十五年武进陶氏石印本《蓬左文库图录》同文库编1983•名古屋《名古屋市蓬左文库善本解题图录》第1•2•3集同文库编1970•名古屋《明代版本图录初编》潘承弼•顾廷龙编1941,197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同院编1977•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沈氏研易楼善本图录》同院编辑委员会编1986•台北《清代版刻一隅》黄裳编1992•济南《宋版书特展目录》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1986•台北《神田鬯盦博士寄赠图书善本书影》大谷大学图书馆编1988•京都《善本写真集19 宋版》天理图书馆编1962•天理《足利学校善本图录》长泽规矩也编1973•足利《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张玉范沈乃文主编1998•北京敦煌学《敦煌古籍叙录》王重民著1979•北京《敦煌遗书论文集》王重民著1984•北京《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敦煌学概论》姜亮夫著1985•北京《中国敦煌吐鲁番学著述资料目录索引》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1985•西安《敦煌文书学》林聪明著1991•台北《敦煌学目录初探》白化文•杨宝玉著1989•石家庄文献学《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叶德辉著1957,1987•北京《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1985•西安《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1985•北京《中国图书史》陈力1996•台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1987•天津《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1976•台北《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1986•上海《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1982•郑州《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1990•上海《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1989•重庆《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孙钦善著1994•北京《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1986•南昌《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1930,1967•台北《古籍整理论文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1984•兰州《版本目录学论丛》1、2 昌彼得著1977•台北《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编1981•北京《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长春《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1986•北京《访书见闻录》路工著1985•上海《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钱存训著郑如斯增订1988•北京《肩朴集》李致忠著1998•北京《文献学概要》杜泽逊2001 北京《文字の文化史》藤枝晃著1971•东京《图书の历史と中国》刘国钧著松见弘道译1980•东京《图书馆と汉籍》松见弘道著1981•东京《书志学序说》山岸德平著1977•东京《汉籍整理法》长泽规矩也著1974•东京《近藤正斋全集》第三卷1906•东京《中国典籍之最》徐状华著1987•兰州《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1985•北京《书目丛编》(不全)1967•台北《书目丛编叙录》乔衍琯辑《东湖丛记》清蒋光煦撰用光绪九年刊云自在龛丛书本影印《古文旧书考》岛田翰撰用明治三十七年民友社排印本影印《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经籍访古志》森立之等撰覆昭和十年用稿本影刊本影印《艺风藏书记》缪荃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缪氏原刊本影印《艺风藏书续记》缪荃孙撰用民国二年缪氏原刊本影印《滂喜斋藏书记》清潘祖荫撰用民国十三年陈氏慎初堂排印本影印《拾经楼书录》叶启勋撰用民国二十六年叶氏拾经楼排印本影印《日本访书志》杨守敬撰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邻苏园刊本影印《文禄堂访书记》王文进撰用民国三十一年文禄堂书籍铺排印本影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丁氏刊本影印《曝书杂记》清钱泰吉撰用同治七年杜文澜重刊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镛撰用光绪二十四年瞿氏重刊本影印《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二十年莫氏排印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补遗•刻书题识•补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八年刊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续录•杂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刊本影印《藏园群书题记初集•续集》傅增湘撰用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二年排印本影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读书敏求记校证》清钱曾撰管庭芬、章钰校证用民国十五年刊本影印《书目续编叙录》乔衍琯辑《内阁藏书目录》明孙能传、张萱等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适园藏书志》张钧衡撰用民国初年张氏家塾刊本影印《仪顾堂题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六年序刊本影印《仪顾堂续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九年序刊本影印《百宋一廛赋注》清顾广圻撰黄丕烈注用嘉庆十年刊黄氏士礼居丛书本影印《徵刻唐宋秘本书目》清黄虞稷、周在浚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澹生堂藏书约》明祁承熯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流通古书约》清曹溶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藏书纪要》清孙从添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皕宋楼藏书志•续志》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八年陆氏十万卷楼刊本影印《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清乾隆、嘉庆勒撰用光绪十年王氏刊本影印《史略》宋高似孙撰用古逸丛书本影印《子略》宋高似孙撰用四明丛书本影印《授经图》明朱睦楔撰用惜隐轩丛书本影印《书目三编叙录》乔衍琯撰《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李慈铭校订用越缦堂抄本影印1969•台北《双鉴楼善本书目》傅增湘撰用民国十八年序刊本影印《双鉴楼藏书续记》傅增湘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内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续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补遗》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开有益斋读书志》清朱绪曾撰用光绪六年翁氏茹古阁刊本影印《群碧楼善本书目》邓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邓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適园善本书目》张乃熊撰用抄本影印《书目四编叙录》乔衍琯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同馆编用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五年排印本影印《盋山书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用民国十八年同馆石印本影印《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用同馆排印本影印《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瞿启甲辑用民国十一年常熟瞿氏石印本影印《书目五编叙录》张寿平著《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清顾广圻撰用民国二十四年百拥楼刊本影印《方志商》甘鹏云撰用民国戊寅崇雅堂刊本影印《留真谱初编》杨守敬编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刊本影印《留真谱二编》杨守敬编用民国六年杨氏观海堂刊本影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序排印本影印《续校雠通义》清刘咸炘撰用民国十七年刘氏自刻本影印《观古堂书目丛刻》叶德辉辑用民国八年叶氏观古堂刻本影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改定叶德辉考证《古今书刻》二卷明周弘祖撰《南雍志经籍考》二卷明梅鷟撰《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万卷堂书目》四卷明朱睦楔撰《绛云楼书目补遗》一卷清钱谦益撰《静惕堂宋元人集书目》一卷清曹溶撰《徵刻唐宋人秘本书目》一卷清纪映锺等撰叶德辉考证《孝慈堂书目》四卷清王闻远撰《佳趣堂书目》一卷清陆漻撰《竹崦盫传钞书目》一卷清赵魏撰《结一庐书目》四卷付《宋元本书目》清朱学勤撰《别刻结一庐书目》一卷清朱学勤撰《求古居宋本书目》一卷清黄丕烈撰《潜采堂宋元书目》一卷清朱彝尊撰。

下编第十一章 目录学

下编第十一章 目录学

3、其他分类法
(1)五分法:为梁祖暅所立,其《五部书目》, 从分部上看似五部,其实只是在四部之外增加了“术 数”部而已,这与他是一文天文学家有关。 (2)七分法1:刘宋王俭《七志》分为经典志、 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并附见道经、佛经二部。名为七分,实为九分。 (3)七分类2:梁阮孝绪《七录》,分为内外篇, 内篇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 外篇为佛经录、仙道录。佛经、道籍的著录,说明当 时佛教、道教的兴盛情况。 五分法与七分法虽然后世很少采用,但他们的分 类精神却被继承发展。
目录学的用途很广,大体来说有三: (1)有助于了解历史文献的基本情况,别 真伪,明是非,提纲举要,览录而知旨,观目 而悉词,不见古人面,而见古人心。 (2)有助于读书、治学,指示学术门径, 得其要领,事半功倍。 (3)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渊源,了解历 代学术兴衰,了解学术源流,使人由委溯源, 得群言得失之故,明道术精微。
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甲部:五经 乙部:史记 丙部:诸子 丁部:诗赋 “秘阁以为永制。”
《隋书·经籍志》4部40类: 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 孝经、论语、图纬、小学 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 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 刑法、杂传、地理、谱系、 簿录 子部14类:儒、道、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 五行、医方 集部30类:楚辞、别集、总集 附录2类: 道经、佛经
3、目录学的功用
目录学是一门专门之学,对于读书、治学有 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鸣盛就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 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通过目 录学,人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能够“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唐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 记人代之古今,标卷部之多少,摭拾遗漏,删 夷胼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 历然可观也。”

最新版精品课件文献学目录学概论. (2)

最新版精品课件文献学目录学概论. (2)

(一)、书名
• 同一种书,用全称或用简称,也是较常见 的。
《淮南鸿烈》在《汉书· 艺文志》简称《淮南 子》,《宋史· 艺文志》称《淮南子鸿烈解》,而 现代学者刘文典撰集解却用原称为《淮南鸿烈集 解》。
(一)、书名
• 历代对帝王名字尊号的避讳,也是造成同 书异名的一个原因。
唐代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宋史· 艺文志》 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匡”为“刊”,书名 改为《刊谬正俗》,后又重录改为《纠谬正俗》。 其实三个书名是同一种书。
目录学概要
• 一、目录和目录学
•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 三、目录分类 • 四、书目举例
一、目录和目录学
“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汉书· 艺 文志》记载说: 每一书已,向辄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刘向每整理完成一种书籍,都要逐条记下它的篇 目,提取它的内容要旨,叙述记录而上奏。“篇 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 的内容提要。所以“目录”是篇目和提要,并不 包括书名。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一)、书名 (二)、篇卷 (三)、版本 (四)、真伪 (五)、存佚 (六)、著作者
(一)、书名
书目是依据书名为纲目而编制的,不录 书名就没有书目。但是每种书籍并非单纯 具有一个书名,同一个书名并非就是同一 种书籍。古籍的书名情况是相当复杂而有 趣的。
(一)、书名
远古文字发明的初期,大概是没有书名, 也没有篇名的。 古代经典所谓的“三坟五典”、“九丘 八索”,可能是形容那时用固体物质作载 体的书籍如甲骨、简牍等,捆绑堆积,如 山似坟,其实不是“典籍”的书名。
• 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 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 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臣向言:所校中书 《列子》五篇,臣向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 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 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 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列 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 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 物,务崇不競,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 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扬子》之 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 观者。孝景皇帝,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 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 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 校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历史学 目录学

历史学 目录学

K历史、地理返回索引K0 史学理论K03 史学专论K09 史学史K1 世界史K10 通史K101 革命史K103 文化史K105 历史事件K106 史料K107 研究、考订、评论K108 年表K109 世界历史普及读物K11 上古史K12 古代史K13 中世纪史K14 近代史(1640--1917)K15 现代史(1917-- )K152 第二次世界大战K18 民族史志K2 中国史K20 通史K201 革命史K203 文化史K204 古代史籍K205 历史事件K206 史料K206.5 诏令、奏议K206.6 笔记、掌故、回忆录K207 历史研究、考订、评论K208 年表K209 中国历史普及读物K21 原始社会K22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K23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581年)K24 隋唐至清前朝(581--1840年)K241 隋K242 唐K243 五代、十国K244 北宋K245 南宋K246 辽、金K247 元K248 明K249 清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K258 中华民国早期K2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K26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19--1924)K26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K26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K264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K265 抗日战争时期K266 第三次国内革命(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K269 解放区的革命建设和发展K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 )K28 民族史志K29 地方史志K296.58 香港K296.59 澳门K295.8 台湾K3 亚洲各国历史K4 非洲各国历史K5 欧洲各国历史K6 大洋洲各国历史K7 美洲各国历史K81 人物传记K810 传记研究与编写K810.1 传记写作法K810.2 谱系学K811 世界人物传记K811-61 人名词典、姓氏词典K811-64 生卒年表、疑年表、年谱K812 人物总传:按时代分[K813] 人物总传:按地区分K815 人物总传:按学科分K82 中国人物传记K82-61 人名词典、姓氏词典K82-64 生卒年表、疑年表、年谱K820 人物总传:按时代分K820.8 人物总传:按地区分K825 人物传记:按学科分K825.1 哲学K825.19 法律K825.2 军事K825.3 经济K825.31 经济学家K825.34 金融、保险K825.38 企业家K825.4 文化、教育、体育K825.42 新闻、广播、出版K825.46 教育K825.47 体育K825.5 语言、文字K825.6 文学K825.7 艺术K825.72 美术K825.76 音乐、舞蹈K825.78 戏剧、电影、电视K825.8 历史、地理K826.1 自然技术、工程技术K826.11 数理科学K826.13 化学K826.14 天文、地球科学K826.15 生物学K826.16 工程技术K826.2 医学、卫生K826.3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K827 社会政治人物传K828 社会各界人物K828.1 工人、农民K828.2 公务员K828.3 个体劳动者K828.4 青年、学生K828.5 妇女K828.6 残疾人K828.8 华侨K828.9 其他人物K833 亚洲人物传记K834 非洲人物传记K835 欧洲人物传记K836 大洋洲人物传记K837 美洲人物传记K85 文物考古K86 世界文物考古K87 中国文物考古K873 出土文物图录K875 各种用品器物K876 各种材料器物K877 古书契K878 遗址K879 美术考古K89 风俗习惯K890 民俗学K891 世界风俗习惯K892 中国风俗习惯K892.21 生育、诞辰K892.26 礼仪、礼节K892.9 古代礼制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28 专类地理K928.1 疆界(包括海疆)K928.2 政治区划K928.3 山K928.4 水K928.5 城市、村落K928.6 历史地理K928.7 名胜古迹K928.70 各地名胜古迹汇编K928.8 现代著名建筑K928.9 旅行、游记K93 亚洲各国地理K94 非洲各国地理K95 欧洲各国地理K96 大洋洲各国地理K97 美洲各国地理K99 地图K991 世界K992 中国K993 亚洲各国地图K994 非洲各国地图K995 欧洲各国地图K996 大洋洲各国地图K997 美洲各国地图。

文献学第二章 版本学

文献学第二章 版本学

明本:正 德前赵 字,版 式仿元; 嘉靖至 万历白 口方字 仿宋; 天启之 后白口 长字多 讳。
明成化九年皇宫内府刻本白棉纸资治通鉴
• 嘉 靖 刻 本 与 崇 祯 刻 本
• • • •
2.依据牌记 3.考刻工:一般在版面的中缝。 何槐昌《宋元明刻工表》 4.考序跋
• 5.依讳字:陈垣《史讳举例》。古书用讳两 宋严、元无讳、明清之际严,康熙之后亦 严。 • 6.考地理沿革 • 7.考官职 • 8.考官衔、尊称、谥号 • 9.依冠词 • 10.依藏书印
梵夹装:写好的纸用两块与纸张大小相同的木板 将纸夹住,中间穿孔,或在两端靠里的位置上各 穿一孔,用绳穿孔绕捆夹板。
• 三、刻本时代:版本之名即起于雕版
3.版式:版面、栏线、行款、版心
雕版书籍装帧
1.蝴蝶装即把书叶从中间对折,以折迹集中的右边 为书脊,戳齐,然后逐叶彼此相粘连,一叶一叶 重迭成册。
百衲本二十四史
• 按照出资:官刻本(内府本、藩刻本、监 本、殿本、局本、府州军本、仓台本、计 台本、郡斋本、广成局本、行中书本、书 院本、司礼监本、经厂本) • 坊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
• 按照版本形态: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书帕 本、插图本、批校本
Hale Waihona Puke 批校本大字本小字本
按照技术:墨印、朱印、蓝印、套 印
第一节 版本的发展
版本最初指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书本,以区别 于抄本、写本。后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 而形成的各种本子,内涵包括书写、印刷的年代、 形式、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 增删以及在其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藏书印、 题识、批校)。 • 研究版本特征与差异、鉴定真伪、优劣的学问叫 版本学。
• 二、晚唐、五代的旧监本、蜀本 • 旧监本:后唐宰相冯道建议政府国子监依 据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四年由艾居晦、 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 成的一部石经)刻《九经》等,宋人称为 “旧监本”

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教师姓名:綦中明授课时间:第周
课程名称
版本目录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3级历史
授课内容
书册制度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册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书册制度
教学难点
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
教具和媒体使用
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这种单叶书版印出的书,除蝴蝶装外,还有以后的包背装、线装,因雕版印刷方式差不多,因此有许多共同术语。
加在书叶前后的软纸或硬纸都叫书衣,今天习惯叫书皮,洋装书也叫封面、封底。书衣正面即前书衣,左上方有时粘一块狭长的字条叫签条或书签,在上面题写书名及册数或卷次。上端切齐处叫书头,下端叫书根,左边翻阅开合处叫书口,右边叫书背或书脊。线装装订线处叫书脑。
还有一种说法,故宫收藏一卷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古写本,外形是卷子,展开后里面是粘贴的二十四叶书叶,双面书写,把每叶右边的空白处贴在卷子上,依次相错叠压,像鱼麟的样子。有人根据这一实物,结合一些文献记载,认为这才是旋风叶。但黄永年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文献记载不清楚,而实物仅此一件,是否确实还不好说。
版面用直线分成若干行以便于书写阅读,这种直线通常也叫界行。一叶书有几行,一行有几字,叫X行X字。通常是以半叶计,应当叫半叶X行X字,但通常都省略半叶二字。偶尔会是指整叶。所以只要看行数较少或者是单数,就一定是指半叶。古籍中常有正文中夹有双行小注的情况,如小注每行与正文字数相同,一般就不再需要单独说明。但是小注通常单行字数多于正文,在著录时需要说明,写作“X行大字X字小字X字”。这种X行X字,叫行格,有时也可叫行款,但是行款有时还包括古籍的款式,如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之类。

解读目录学与版本学在治学中的关系

解读目录学与版本学在治学中的关系

的关系。
关键词 目录学
中 图分 类 号
G 2 5 4 . 3 G2 5 6 . 2
目录 学 、 版本 学 都 是较 为古 老 的学 科 , 在 历 史长河 中 , 对于治 学 、 研 史 曾经发挥 了巨大 的 作 用 。这 两 门学科 既有联 系 , 又相互 独立 , 既有 自身 的研 究 对象 与 范 围 , 又存 在 相辅 相 成 的关 系, 很难 一 言蔽 之谁 主谁 辅 。应 当 客 观地 认目录对读史书和治史, 以及研读古文献能够起 到 十分重 要的 的指导 作用 。
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助项 目“ 古代 目录、 目录学与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发 利 用关 系的研 究 ” ( QNI 2 3 0 ) 研 究成 果之 一 。

5 2
科 技 文 献 信 息 管 理
2 0 1 3 年第2 期

科 技 文 献 信 息 管 理
5 l
图苑 杂谈 ・
解 读 目录 学 与 版 本 学 在 治 学 中 的 关 系

马艾 鸿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 海南师范大学 图书馆


通过对 目录学、 版本 学在 治学中关系的解读 , 希 望能引起人们 的重视 , 正确 对待 两者 版本学 关 系 解读
1 目录学 的形 成 、 发展 及 成 熟
目录一 词 始 出 自《 七略》 , 其 中说 : “ 《 尚书 》 有 青丝 编 目录” , 此 词一 直为后 人所 沿用 。 目录 是 目和录 的合 称 。 目是 书名 或 一 书 中 的篇 、 卷 的名称 。录就是 对 目的说 明介 绍 , 即把 书 的 内 容、 作 者事 迹 、 书 的评 价 和存 佚 、 流 失 情 况 及 校 勘 经过 等 写成 简 明扼 要 的文 字 , 把 一 批 书名 或 篇卷 名与说 明介 绍编 次在一 起 , 就 称 为 目录 , 也 称 书 目。 目录 在 我 国 起 源 较 早 , 公元 前一世纪 , 刘 向、 刘歆父 子编撰 的《 别 录》 和《 七略 》 是最 早 的 比较 完 备 的 目录 专 书 , 遗 憾 的是 , 该 书 已 经 佚 失 。不过 , 《 汉 书 ・艺 文 志 》 基 本 上 保 留 了《 七 略》 的 内容 , 因此 , 它 是我 国现存 最 早 的一部 完 整 的 目录 。 目录学起 源很早 , 《 尚书 》 、 《 诗经》 的序 文都 可 以看作 是 目录 的雏 形 。“ 目” 、 “ 录” 二 字 的连 用, 始于 东汉 末 年郑 玄 的 《 三 礼 目录 》 。在西 汉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

版本目录学模板

版本目录学模板

第二章 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版本? 1、版 “判也,从片,反声。”——《说文解字》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 “判木为片,名之为版”。——朱骏生《说文解字 通训定声》
剖木成片的木头成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生 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把版本和校勘结果 按一定顺序编排
目录学:统括各种版本,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并按一定次序进行揭示和著录
版 本 目 录 学
广义上讲,即文献学,研究文 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的学科
狭义上讲,是历史文献学的一 个分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和 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两 方面内容:一是历史文献本身, 二是围绕文献开展的各项工作

除了木质之外,版还可以用金质、玉质、石质。
可见,版是古代书写载体的物质形态的称谓。
2、本
书称为“本”,最早出
现在西汉刘向《别录》
中,“一人读书,校其 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曰雠。”
1958年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9号晋 墓出土的瓷质对书俑
3、“版”、“本”二字合为一词,是在雕版 印刷发明后出现的,始于北宋,最初指雕刻 木版印制而成的书本,以区别于写本、拓本 等。所以版本最初仅指雕版印本。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 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则吾能征之也。
“文献”指典籍与贤才。
2、印刷术发明后,“文献”一词的含义专指典 籍;元代以后,侧重指文字资料。
3、文献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 ——《辞海》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文献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 型载体。

目录、版本、校勘学的关系

目录、版本、校勘学的关系

208中国古典文献学以中国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及利用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逐渐形成一门内涵深广的科学。

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广义上所指的古典文献学,狭义上说,古典文献学就是包括目录、版本、校勘在内的学问。

可见目录、版本、校勘在古典文献学研究活动中有着支撑性的地位。

这三门学问各自有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又在研究活动中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一、互为对象将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记录下来,按照一定的次序体例编排而成,为读者的阅读、检索提供指导的工具为目录,目录学以此为对象,研究书目的编制形成一门学问。

一般认为目录学正式诞生于西汉刘向奉诏校书之时,然而在向、歆父子的《别录》《七略》之前可有目录?前人大家已有大胆猜想,并有谨慎考论,于先秦诸子之言、各家典籍中寻得端倪。

目录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日臻完善,产出诸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集大成之作。

版本学,顾名思义,以版本为研究对象,各种图书版本产生发展的历史,不同版本的优劣异同、时代判定以及版刻、装帧、印刷等方面技术的成就与演进都是版本学的研究范围。

西汉刘向主持校理群书之时,重要的工作就是搜寻异本,并予以勘比。

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有记录图书版本的内容,被认为是版本学的研究步入正轨的开端,版本学研究可以说是文献整理工作的先行之举。

校勘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前人所称的校雠学是广义上的校勘学,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辨伪、辑佚等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今天的古典文献学。

现代所谓校勘学是狭义上的内涵,即专门研究古籍整理中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历史上一般认为校勘学同样始于汉朝,至宋代形成专门学问,而在清代呈现繁盛之势。

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目录、版本、校勘三门学问的义界逐渐明晰,独立趋势明显,但这三门学问也始终在古典文献研究整理的实践中交互碰撞,有时一门学问往往成为另一种学问考察整理的目标,互相成为研究对象,促使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版本目录学第1讲-2

版本目录学第1讲-2

(三)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
• 1、定义:中国历史文献目录学是研究中国
历史文献的目录、类型和目录工作的产生 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 “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把
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 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 或曰书目。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 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 谓有所不同。有的称”录”,如西汉刘向之《别录》;有 的称”略”,如刘向子刘歆之《七略》;有的称”志”, 如东汉班固之《汉书· 艺文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 志》;有的称”簿”,如晋荀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 书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书 录”,如唐毋煚的《古今书录》;有的称”解题”,如宋 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有的称”考”,如元马端 临之《文献通考· 经籍考》和清朱彝尊之《经义考》;有 的称之为”记”,如明末清初钱曾之《读书敏求记》;有 的称为”提要”,如清纪昀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K4 非洲史 K5 欧洲史 K6 大洋洲史 K7 美洲史 K81 传记 K85 文物考古 K89 风俗习惯 K9 地理 K90 地理学 K91 世界地 理 K92 中国地理 K93/97 各国地理 K99 地图
二、中国历史文献
• (一)历史文献的定义 • (二)历史文献的主要形式 • 1、口传资料(口头资料,口述资料) • 2、实物资料 • 3、文字资料
東晉政府
正式下令用 紙寫書
3.雕版印刷的書
從紙張發明到隋唐時代(西元一世紀 至七世紀),紙書的製作主要靠手寫。隨着 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方式遠不能適應客觀 需求。唐代中后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 的發展。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目录学复习资料

目录学复习资料

目录学复习资料○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书目属于二次文献范畴。

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文献进行压缩和整序,从而降低原文获取的成本,节省读者查找文献的时间,提高一次文献的传递速度和利用效率,促进科学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

○目录在我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称谓。

如“录”,刘向的《别录》、“略”,刘歆的|《七略》、“艺文志”,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经籍志”魏征《隋书.经籍志》、“志”王俭《七志》、“簿”荀勖(xu)《晋中经薄》、“书目”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书录”《古今书录》、“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记”钱曾《读书敏求记》、“提要”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国家书目:《中国国家书目(1985)》、《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联合目录:13世纪《英格兰图书馆登记册》、1929年《北平各图书馆所藏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地方文献书目: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瞿宣颖编《中国方志考稿甲集》、萨士武编《台湾史料书目》个人著述书目:顾颉刚《老子考》、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推荐书目:龙启瑞《经籍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目录学已经由单纯的读书治学之学发展为一门以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郑樵《通志.校雠chou略》,是我国目录学由经验科学向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演进的分水岭。

○目录学的基点是书目情报。

□目录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p17-18○目录学研究对象:1.图书说;2.目录说;3.图书和目录说;4.关系说;5.矛盾说。

○美国、英国偏重于目录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我国重实践。

○“书目控制”一词是由美国的伊根和谢拉在其《书目控制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书目计量学”是由英国的普利查德提出。

版本目录学书册制度

版本目录学书册制度

包背装书籍的摆放又如何?
?书根朝外
包背装是不是就完善了呢
4、线装(明代后期)
?线装的规格: ?一般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 ?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
一个孔,叫六针眼装。
?磁 ?青 ?纸
金镶玉、惜古衬
三、书叶和书套
?1.书叶及其术语 ?版面 ?天头 ?边框(版框) ?界行 ?版心(中缝) ?鱼尾
1旋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进步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常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书的左边
第二章 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 发展
第三节 书册制度
?简 ?牍
帛书
卷子
一、书册制度
?定义: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 与书的文字内容无关。
?制约因素: ?书写材料 ?复制形式 ?装祯
?我们国 家的书册 制度是如 何演变的?
二、书册制度的演变
(一)卷轴装
卷缸、画缸
(二)册页装
? 1、旋风叶(唐末—五代)
?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 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 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也的 弊端是什 么呢?
?[1]旋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 进步,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 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 常翻阅的书的左边。
?[2]是旋风叶和卷子一样,要 用长条木板刻版,印好后再粘 接,再折叠加工成册,工序比 较复杂。
2.蝴蝶装(五代——两宋)
?省称为“蝶装” ?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
应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 ?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
式。 ?两宋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
是蝴蝶装。
蝴蝶装书籍如何摆放?
?书口朝下
?难道蝴蝶 装就没缺
点吗?
3.包背装(南宋后期—明代后期)
?在装订时: ?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 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 个边粘在书背上

第2-4章_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

第2-4章_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
2经过认真的校勘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4辽金元刻本?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刻书内容农书较多?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5
• 韦宵爱:古典文献学的目录 • 韦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 • 覃小红:古典文献学的校勘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2)包背装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 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 理论概括和总结。
•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先秦(萌芽)→西汉(正式兴起)→魏晋南 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唐、宋两代(蓬勃发达) →元代(发展缓慢)→明、清两朝(繁盛时期)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 书名: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姓名、 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 4、辽、金、元刻本 •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刻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具有史料性质的古籍
《新书》、《新语》、《淮南子》、《春秋
繁露》、《盐铁论》、《新论》、《潜夫 论》、《尔雅》、《白虎通义》、《大戴札 记》、《抱朴子》、《论衡》《文心雕龙》、 《法言》、《申鉴》、《颜氏家训》
《汉书· 艺文志》所著录史籍,六艺略有三十
二种,诸子略中有二种,共计三十四种,一 千三百八十四篇,其中还包括汉化的史籍。 《隋书· 经籍志》史部所著录,其数量十分可 观,计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 卷,包括亡书在内。先泰经历了一千八百多 年的岁月,史籍仅有三十四部,一千余篇, 两汉至隋仅历八百年神農黄帝謂之三皇三皇之書謂之三墳墳
大也言三皇之道簡而大是以其書所言亦簡大 故曰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謂之五帝五 帝之書謂之五典典常也言五帝之道非特可行 於一時亦可以為百代常行之法是以其書之所 載者皆常道故曰言常道也
2、史籍萌芽阶段
(1)、尚书——史籍雏形
(2)、甲骨和金文文献
第一章 中国史籍发展简史
史籍的广义概念
史籍狭义的概念 史籍与史料的区别
文献的概念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禮吾能言
之宋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徴之矣
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 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 矣” 集曰杞宋二國名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徴證也文 典籍也獻謂故老之賢者也本晦菴朱氏説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文献的解释 “凡叙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歴代㑹要以及百家傳 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録所謂文也凡 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 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録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 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録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 傳之紀録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 悠然有得則竊著巳意附其後焉命其書曰文獻通考” (《文献通考· 总序》)
甲骨文献库
具备记事的基本特征 编写史籍的基础


(3)、典册文献
《尚书》《多土》篇说:“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 革夏命” 《吕氏春秋》:“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 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 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 良棄義聴讒衆庶咸怨守法之臣自歸于商殷内史向摰 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
二、史籍的质量
1、前四史
2、思想性方面
3、经济方面
5、对待起义者的态度
第三节
隋唐宋元史籍 唐宋史特点 唐宋史籍史籍空前繁荣之原因 唐宋史籍鼎盛发展的表现 数量多 体裁新
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史籍 一、史籍的发展 1、史记
2、其它史籍
《汉书》、《续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十八家《晋书》、《魏书》、《宋 书》、《齐书》、《齐志》、《梁书》、 《陈书》、《周史》、《十六国史》、《魏 略》、《蜀书》、《吴书》等等。其中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可以 与《史记》并列的史籍名著,后人有“前四 史”之称。

《周礼》曰:“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书。” 贾逵疏云:“三皇之書葢有文字後仰錄三皇時事。” 《尚书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 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 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 常道也。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 九邱邱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 也”
5、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典籍
《易》、《诗》、《论语》、《孟子》、
《荀子》、《管子》、《商君书》、《墨 子》、《孙子》、《老子》、《庄子》、 《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 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军事史 六经皆史凡涉著作之林皆史(见《文史通 义· 史考释例》)
第二节
4、奠基意义
《考信录》、《古今伪书考》 在编纂法、笔法方面开先河
《尚书》篇目类型
‘典’、‘谟’、‘训’、‘诰’、‘誓’、
‘命’等, 中国上古、中古通史。
编年史
纪事本末体 书志体
《尚书》史料价值
《尚书》思想性
《左传》的编年记事
《国语》的分国记事 《世本》的谱牒家传 刘知几总结唐以前史体流派之六家
夏商已有典册
简册式原始历史文献为史籍萌芽阶段 时间包括夏、商、周三代
3、史籍产生阶段的特点
今天能见到的史籍 《尚书》、《逸周书》、《春秋》、《左
传》、《仪礼》、《周礼》、《国语》、 《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等。
史籍产生阶段的特点
神话、传说、寓言之类的记载不能作为史实

现代文献
历史文献 基於此,总括中国历史书籍发展历史,大致
经历了六个阶段,即:萌芽与产生时期、发 展时期、兴盛时期、畸形发展时期、改良时 期、变革时期。
第一节 先秦史籍 一、史籍的产生: 1、传说中的史籍 “黄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 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说文· 叙》) 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鳯紀南靣以君天下者咸有 史官以紀言行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故曰君舉 必書懲勸斯在考之前載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 也(《隋书经籍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