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

神话的产生条件: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作为精神纽带,把个人融入氏族获得生存;使人们宣泄不安情绪。

(书上的: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②始祖神话③洪水文化④战争神话⑤发明创造神话)2. 《诗经》:《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得名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和“删诗”的说法。

周朝乐官对《诗经》的编集起了极大作用。

诗经六义:风、雅、颂(按音乐分)赋、比、兴(按手法分)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赋:平铺直叙。

5比:以彼物比此物。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最初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

孔子多次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鲁、齐、韩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所记载,为西汉官学。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晚出,未被立为官学,但最终盛行并流传后世。

3“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百科)4《左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1、类型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

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2、术语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

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混言,析言;当作当为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互相依存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6、万物作焉而不辞:兴起;不干预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而获取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9、埏埴以为器:以土和泥,揉和;黏土;用水和黏土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子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利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安在弓上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高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15、损不足以奉有馀:供养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21、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2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下的名词
1.宫廷名称
•皇帝:指统治者、帝王的称谓,如汉朝的刘邦即为汉高祖刘邦。

•太后:皇后去世之后的遗孀,儿子即为皇帝时,其母称为太后。

•贵妃:最高级别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

•宰相:执掌朝政的最高官员,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事务。

•公主:皇帝的女儿,一般出嫁之后称为郡主。

2.社会地位
•士:古代的上士,指素质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仕:古代的官员、官僚,担任政府的职务。

•工匠:手艺精湛的工人,从事制造或雕刻等手工制作工作。

3.家庭成员
•父亲:指男性的亲生父亲。

•母亲:指女性的亲生母亲。

•兄弟: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性亲属。

•姐妹: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女性亲属。

4.文化相关
•经书:古代的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诗词:古代的文学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体,表达浪漫、抒情等情感。

•戏剧:古代的话剧艺术形式,以演员扮相、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以上是古代汉语下的一些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
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历史记
载以及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二)

古代汉语 训诂 名词解释(二)

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二)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1. 训诂•概念:训诂是对古代文献中文字的解释和研究,旨在恢复原义。

•例子:训诂学家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字义、用法、句法结构等的分析,还原原始意义,解释古代文献中的文字。

2. 字义•概念:字义是指字的本义或字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朝”字,字义为“早晨”,在“朝阳”一词中表示“早上的阳光”。

3. 用法•概念:用法是指字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位置。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曰”字,用法为动词,表示说、叙述的意思。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如“曰:天下大乱”。

4. 句法结构•概念: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中词语之间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之”字,常用于表示宾语或对上文事物的指代。

如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之”指代上文中的“学”。

5. 原始意义•概念:原始意义是指字词最早的意义,与后来引申的意义有所区别。

•例子: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弓”字,原始意义为一种射击器械,后来引申为成语中的“弓虽千斤,犹能射日”。

6. 文献•概念:文献指古代书籍或记载,包括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

•例子:例如,《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史书文献,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7. 字义研究•概念:字义研究是训诂学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字义的深入分析,揭示字的内涵和用法。

•例子:例如,训诂学家通过研究《说文解字》,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古代汉字的字义。

8. 用法分析•概念:用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字在句子中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子:例如,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献中字的用法进行分析,训诂学家可以揭示出古代汉语中特定字的用法规律。

9. 文字解释•概念:文字解释是指对古代文献中文字进行阐释和解读。

•例子:例如,训诂学家通过对史书文献中的文字进行解释,可以还原古代事件的真实情况和背景。

10. 古代文学•概念:古代文学是指古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4、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25、对仗:诗律术语。

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

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

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

绝句不用对仗。

对仗的类型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

26、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7、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28、破读:又称“读破”。

它是通过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方法。

例如“衣”字,读yī是本义,表示“衣服”的意思;读yì是破读,表示“穿衣”的意思,词性由名词变为动词。

29、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30、词牌:词调的名称,如“浪淘沙”、“念奴娇”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2017-04-09 08:52 | #2楼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古代汉语第二册作为古代汉语学习的进阶课程,探讨了更为深入的语法结构和复杂的名词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第二册的名词解释,从中发现古代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涉及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地名、朝代、礼仪、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它们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献和历史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物名词的解释。

在古代汉语中,人物名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尊称和敬意。

比如,"陛下"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称皇帝,这个词体现了对帝王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而"臣子"则用来称呼朝廷中的官员,体现了臣服于皇权的意义。

另外,"贤人"和"圣人"是用来称呼德才兼备、有高尚道德的人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汉语文化对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视。

其次,地名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带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比如,"洛阳"是指位于河南的古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长城"是指中国的国界防线,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些地名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其名词解释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中地域意识和文化认同的特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还包括了许多关于朝代的名词解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比如,"汉朝"是指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辉煌的一个时期,被誉为"盛世",这个名词解释揭示了古代汉语对历史阶段的界定和评价。

古代汉语第二册还涉及到许多与礼仪和文化相关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2. 词汇和语法: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词汇中有 更多的古代词汇和文言词,而且语法结构更加复杂,使用了更多的古代文法。
名词解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2最新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 蚤” 通“ 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

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

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就是“连绵词”。

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9、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 后人注书,。

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

10、疏:训诂学术语。

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

“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

唐时,“疏” 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2222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的全部内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二,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与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词的本义: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来的词的义项叫做这个词的本义。

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

3、分化字: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4、古代注音方法:读若、譬况、直音、反切四种。

直音:就是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

古注中使用“音某”“读为”“读曰”“读与某同”即为直音这种注音方式。

反切: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其中一字(上字)跟被注音字的声音相同,另外一个字(正字)与被注音的韵母相同。

如字:是指按常见的读音来读某字,并按常见的意思来理解该字。

(表示多音字,要按照本来的通常的读音来读。

)譬况法:通过描写发音状况或打比方的办法给汉字注音。

5、义疏体:是指既解释经文又给前人的注作解释的一种古注类型。

6、互见: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三、简答。

1、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一)理性意义的差异。

(1)范围广狭不同。

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

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

“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2)性状情态不同。

如“坐、跪、跽。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四体二用: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2.古汉语:从时间上看,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称为古汉语。

3.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比较系统完备的字典,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文学极为重要的资料。

书中所收录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后进行解说,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5.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6.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

7.《词诠》:近人杨树达编,出版于1928年。

全书收古汉语虚词五百多个,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对每个虚词的解释,都先标明词类,然后解释意义,再列举大量例句,例句都注明出处,比较通俗。

眉目清楚,系统性强。

但语法用语比较陈旧,分类过于琐细。

8.古书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毛传的“传”和郑笺的“笺”在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9.粘对:近体诗每两句组成一“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 / 1。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第二册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第二册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古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使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

※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徹、澄”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例如国家。

变义副词:是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

隐含意义:原本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含义。

后来语言学家用它来指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

一指的是枣子时代的词义。

二必须要有文献佐证,即这个意义必须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过,光凭字形是不够的。

1分析字形2参正文献语言。

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滋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滋生词构成的词语类聚。

往往是以某一个词义特点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意义。

它包含三个要素1声音相同相近2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3实同一词。

核义素:也称作源义素,是指彰显造词所取的理据的义素。

同义词的义同:不完全等于同源词的义同,是指不同的词之间某个一项相同,因其词义特点也可以是类义素可以是义项间的核义素相同,或因其词义相关相似,而构成同义词。

相同,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相同。

美恶同词:是语词与语词语源相同而其意义却又相反或相对的理据的反映,即当语言表达的精确化要求迫使这些含有相反或相对义素的词发生分化时,分化出的表反义的词就有可能与原词构成同源词。

同源分化:是指由于语言的演变而造成的语词分化,即一个词发声音变而产生出另一个意义相同相近的新词。

同源滋衍:是指由于词义的变化或者说某个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实体发生转移而造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新词。

新词的声音和意义都来源于旧词,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音义相关的一组同源词。

孳乳:孳乳字取源字做声符。

源词派生出新词之后,往往要为这个新词造一个字。

第三章训诂训诂: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街是古代的语言,训诂连文,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的意思。

朴学:汉代的训诂,注释儒家经典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注释古文经的人注重解释语言文字,考证名物制度,注释简明质朴,按照字义讲解经文,不凭空阐发经意。

这种学风,人们称之为朴学或汉学。

随文释义: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也就是解释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较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疏不破注:如果一部经典既有注又有疏,疏是解释注的,它不能突破注所解释的范围,这就是疏不破注。

尔雅:我国的第一部词典。

它汇集了先秦至西汉的训诂资料,共十九篇。

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具有小百科词典性质。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开启了我国语源研究的先河。

作者是汉末刘熙。

它以探求事物命名的所以之义为宗旨,即用声训的方式来解释词义,探求语源。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表明音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接触的虚谷穴著作。

许慎。

它把所受9353字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的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来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以小篆为主作为分析对象,既保存了小篆的形体系统,又保存了汉代以前的古音古训,为古代文字学、汉语语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解释的。

互文见义: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动天地,感鬼神。

这是上下两句参互见义。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

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而强调其异的一面。

浑言:是着眼其共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读破: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声训:也就是因声求义,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右文说:王圣美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在声训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右文说,从语言实际中抽象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声训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路。

但其以偏概全,局限于字的形体,是其偏颇。

境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训释词语。

对文求义:据文章的对偶关系,以推求词义。

:通过与经典著作词例的类比,以解索词义。

例文比义.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传注体:是汉代学者训解文献词句的体式。

主要包括传、注、笺、诂、故、训等。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

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义。

注:是注释的统称,取义于灌注。

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能通晓,像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通。

笺:是表识的意思。

这里是注释的一种。

一般对经传简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发挥,对不同见解加以订正。

义疏体:包括义疏、正义、疏等。

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

章句:侧重于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脱文:指漏掉的文字。

或称夺文。

衍文:指增加的文字。

或称衍字。

讹文:指错误文字。

或称误字。

倒文:指文字次序颠倒。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同一部书前后互证,在本书内部找证据。

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

如《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

理校法:是根据语言运用和逻辑关系、历史事实和情理分析而作出的校勘,没有版本的异文根据。

如,晋师三豕涉河第四章音韵音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等韵学:它是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汉语的发音原理、汉语的音系结构包括声韵调、摄等呼等的一门学科。

譬况法:是指在遇到可能不认识的字时,就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发音情况等方式来注音的方法。

读若法: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如冲,涌摇也。

从水,中声。

读若动。

直音法:是指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注音的方法。

如单音善,父音甫。

纽四声法:是指用声韵相同的字加上声调来注音的方法。

如贯,关去。

反切法:是指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用来定声母的字叫反切上字,定韵母和声调的字叫反切下字。

原则是上字定声母,与被切字双声,下字定韵调,与被切字叠韵。

如毛,莫袍切。

韵:就是把凡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声调也要相同)放在一起建立的类,这些字就组成一个韵。

韵类: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不仅要区别声调,而且要区别介音。

韵目:就是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就是字母。

因此字母就是声母的标目,即声母的代表字。

唐末和尚守温首创三十字母。

后来又有人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母,于是就成了三十六字母,大体上代表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

平水韵:宋初,广韵音系与实际语音有了很大的差别,人们为了使韵书能够贴近实际语音系统,再加上科举的实际需要,随将广韵的韵部合并,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平水韵106韵。

入派三声:从元以后,北方话中入声消失,分化为平上去三声,这就叫“入派三声”。

其规律是:浊声母入声字分化为去声和阳平,其中全浊入声字为阳平,次浊入声字为去声,而清声母入声字分化为四声则无明显规律可循了。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没有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上古都读重唇。

钱大昕证明中古读轻唇的非敷奉微汉魏之前皆分别读重唇帮滂并明。

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都读舌头音。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娘扭和半齿音日扭。

中古的娘纽和日纽,在上古都读舌头音泥纽。

如若是日纽字,而从若得声的诺、匿都是泥纽字,可见若在上古也应该是泥纽字。

照二归精:黄侃认为照系二等字(庄出床山)归精系。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指中古喻母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由上古的匣母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喻母三等字,另一部分是由上古的定母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喻母四等字。

韵脚系联法:即依据诗经、楚辞等韵文材料,把其中互相押韵的韵脚字一个个地串联起来,并归为一个韵部。

谐声偏旁系联法:上古凡是同一声符的字,一定同属一个韵部。

同声必同部离析法:把得出的韵部跟广韵对照,发现广韵中的某些韵在上古实际上是同一个韵部,而某个韵在上古则属不同的韵部。

这样又可以合并或拆分出一些韵部来。

叶音说:自南北朝起,人们把在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所遇到的不和谐的韵脚临时改为自己认为合宜的音来诵读,以求协韵,这就是叶音说。

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

如之支鱼侯宵阳声韵:是指以鼻音收尾的韵母。

如蒸耕阳东冬入声韵:是指以清塞音收尾的韵母。

如觉物月屋沃对转: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同类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常常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

前提为主要原因相同,只是失落、增加或改变韵尾。

旁转: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相邻近的同类韵部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