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古书的读音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2、破读的规律
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许多破读都是读 去声。如: 《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破读音为“yì”。 《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闻:破读音为“wân”。 《报刘一丈书》:“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间:破读音为“jiàn”。 《汉书·苏武》:“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破读音为“dàng”。
返回
四、特读问题
1、何为特读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 并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 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一个字的古音,或 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我们 所说的“特读”。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 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 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因此我 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吾不言。” (3)《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 固以怪之矣。”
“六书”中有“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许 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 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 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 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 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 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比 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的一 种有齿的武器,故其现代字形的右边还像一个 “戈”字。语言里还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 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没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 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 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1)《童区寄传》:“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区:音“ōu”。不读“qū”。
(2)《木兰诗》:“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可汗:音:“kâhán”。 不读“kěhàn”。
(3)《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射:音“yì”。 不读“shâ”。
2、特读字的分类
第一,一些字由于使用场合特殊,或是在地名 中,或是在姓氏中,或是在器物名中等等,一直沿 用古音,或者是不读今音而读与古音相近的音,因 此产生了它的特读音。 第二,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 族姓氏、人名、官职等,为了与外词的读音接近, 往往需要特读。 第三,有些字,是为了区别意义和用法而特读。 这种特读字有似破读,但又与一般的破读不同。它 们的相同点是变读的目的相同,即都是为了区别一 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但区别意义和用法的特读一般 读古音,而破读不是读古音,常常是读去声。
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给
人的感觉,好像前人写诗的时候这个韵脚就不
押韵,当时也是临时更改其读音来押韵的。叶 音的结果,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 多汉字又有了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返回
二、古音通假问题
1、何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 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 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 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 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 当本字用。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 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 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有人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 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如朱 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持这种观点,该 著作在“六书”部分和“上古音的运用”部分, 都阐述了“通假”与“假借”的不同,他说: “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主 要有两点: (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 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 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 点是‘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 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有人则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 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 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做的, 这部教材在“古书的读音问题”部分详细地讨 论了这一问题,其文云:“古书中的假借大致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 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 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
古代汉语
第二十章 古书的读音问题
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二、古音通假问题 三、破读问题 四、特读问题
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文言文。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 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 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 “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 之淳古者。பைடு நூலகம்(见《音学五书·序》)主张学者们 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
返回
三、破读问题
1、何为“破读”
古汉语中把这种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
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 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 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 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
字”。
语言里的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 随着语言运用的深化,它的意义或词性等可能要发 生变化,原来表达此项意义的词,可能会同时表达 与之相关的另一项意义,原来是这种词性的词,可 能会产生另一种词性。汉语所用的一种方法,就是 通过改变一个词的读音来记录词义或词性的演化, 比如“王”字,它本是个名词,读“wáng”,所记 录的是当君王的人,要记录当君王的意思,则改变 它的读音,读“wàng”。再如: 《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乘:破读音为“shâng”。 《阎典史传》:“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 骑:破读音为“jì”。
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 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他们认为 方音中残留着许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 入声,有的有全浊声母,总体来看与古音比较 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 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 味,因此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 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错 误的。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