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创作观念的继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动画创作观念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在中国动画发展的当今,“继承”与“创新”开始成为人们新一轮的关注点。经济全球化不能让文化一体化,更不能让艺术一体化。动画作为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更应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与文化的彰显。怎样平衡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让中国动画长足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

关键词:继承与创新创作观念民族品牌

一.中国动画创作观念发展的历史背景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 1941年的长片动画《铁扇公主》的诞生到1960年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再到如今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都能对中国动画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管窥一豹。

1941年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掀起一股浪潮,甚至成为日本动画之祖——手冢治虫的启蒙作品。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鼎盛时期。1960年老一辈动画人将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至此,中国动画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在美日动画开始侵袭中国市场之时依然创造出了《哪吒闹海》、《天方奇谭》等风格雅致,秉承了传统中国美术电影的诗韵画风的动画片。

细数中国动画的创造观念与设计理念的转变与发展,我们可以总结两点,一是中国动画在发展中由紧扣本土文化到逐渐接受西方价

值观;一是中国动画一直在发展与改革中,力图探索一条蕴含本国文化的创新之道。

二.中国动画如何继承

尽管中国动画一直在缓慢前行,但仍然止不住“外来大军”的突击,差一点就要一溃千里。在90后的记忆里开始充斥日本动画或米奇唐老鸭时,中国动画在如今开始转身,打造出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卡通明星。但这部依然无法成为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动画不禁让我们深思,中国动画本土的文化是否在商业大战中战败而亡?剪纸,木偶,皮影,水墨等动画形式如何既能得起大众审美价值的认可又能创造商业价值?

一系列问题背后的实质就是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保持

中国动画的独立性。

(一)树立民族品牌,探究真正的民族性

动画也需要品牌力量。正如林佩诗所言:“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多元化的市场,它为各种不同的品牌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所以中国动漫想要重新繁荣发展就要打造更多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1]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便开始了动画的民族风格品牌建设,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就是杰出代表,还有《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大闹天宫》,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深受好评。

在这里要讨论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性?一定要水墨、剪纸等古朴形式才能称之为继承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

借鉴国外的画风与文化表达中国的价值观创作一部属于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否就不能称之为继承民族性了?外在形式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文化共享的当今,一个为世人所接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才是更应发掘的实心。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不同于西方,中国各种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内涵与形式,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都异于西方艺术所重视的剖析与写实,而强调创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及精神上的表达。它的重表现、重传神应该成为动画创作的准则。

所以,立足本土文化,是国产动画创作探索中国特色和树立国际动画形象的基础。但同时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体现,更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二)发展创作观念,艺术与商业结合

近几年中国动画产业开始新征程,中国动画片产量在逐渐增加。但遗憾的是,这种发展与进步更多地表现在了技术手段上,并没有在故事内容上获得突破,难以形成很强的市场影响力。

孙立军指出:“现在动画创作最大的问题是创作观念滞后,在创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极端”。[2]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是信息的有效传达,不但有效,还要愉快,富于趣味,有艺术的感染性,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实际上,在动画产业日渐成熟化的今天,“商业”和“艺术”并不矛盾。内容创新,一定是基于观众心理研究的创新,讲究“有效传达”,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为独特而独特;反之,如果没有好

的艺术,商业动画的商业目的无法实现。

罗丹曾说:“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3]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如今很多动画人都不愿戴着欧美的“眼镜”,都开始尝试新技术与传统文化形式结合。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需要平衡,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也具有特殊意义。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4]作为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5]而在创新上,更应注意运用当今的新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融入市场中。同时也可借助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以文化交融的形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信息。

艺术是一种文化,动画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商业属性的产品也许会红极一时,但缺乏文化艺术底蕴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干,必将走向消亡。因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缺一不可。中国动画片目前对于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远远不够,呈现出规模狭窄、开掘不深的局面。因此,只有让民众热爱本土文化,在提高大众审美的同时,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才能让中国动画长足发展,才能让在文化资源共享的当今时代,向世界秀出中国的独特性,敲响中国动画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 宋冰.中国动漫如何在“复兴”路上实现突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7.

[2] 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3] (法)葛赛尔 .《罗丹论艺术》[m].傅雷,译.团结出版社,2006.

[4] 周海清.《中国动画形象创造与本土文化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期.

[5] 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黄露平(1993-),浙江人,重庆邮电大学在校生;陶文彬(1992-),浙江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校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