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减法的意义:讲解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6. 练习: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加减法解决,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为学生奠定了加减法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展开的,而本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做准备。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加、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这一节安排了1道例题和3个问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
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总体而言,四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大进步,基础知识落实较好,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提供的生活中的情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思维的灵活能力也有所提高。
能够正确读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能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基本口算熟练,计算正确率高。
但是四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存在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情况,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准备:白板课件、PPT、微视频、微课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播放微视频《天路》。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二篇)
系》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统领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纯粹地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系》教学反思(二)一、从备课时的困扰。
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学生的两个减法问题提出来我做什么处理?其实我在备课时是想学生提出来我不会处理,因为原先的提问题是基于两个信息来提问的,这里没有信息,让学生怎么提呢?在上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是没有题目拉萨到格尔木的,学生的提问都会集中在两步计算或就和的。
在计算它们时,给出信息时,学生不由自主的说信息给出已经解决了下面的问题了。
在这里其实,我还是没有理解教案的意图,或是说没有完全理清教材编写意图的。
拓展到外面的'加法,教案的问话: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这样的问话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外面吗?上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听不懂。
现在想想这句话就是怎样问的?是我的上课问话有问题?二、从作业中的结果。
作业中出现了,对于加法、减法的定义进行填空。
学生会做的不是很多。
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的定义是有涉及的。
为什么学生的掌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对于加法原来的教学是合并,现在是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学生比较好理解;但,减法在一年级教学,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这样学生跟现在的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反思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最基础、最常见的运算方式。
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推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数的过程。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购物总额、统计人口数量、计算投资的总收益等等。
加法的意义在于组合和整合。
通过加法,我们能够将单个实体或数量相加,得到一个更大的整体。
此外,加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即加法不受数值顺序的限制。
无论是1+2还是2+1,结果都是3,这意味着加法是可交换的。
然而,加法并非没有限制,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当我们在计算财务收支时,在加法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正负号,并将收入与支出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引入减法。
减法是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个数值得到一个差的过程。
它在解决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差距等等。
减法的意义在于分解和衡量。
通过减法,我们能够将一个数量分解成多个部分,并衡量它们之间的差距。
加法和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数学中,减法可以通过加法来实现。
例如,当我们进行5-3的减法运算时,可以将它等价地看作5+(-3),其中-3代表着负号。
这意味着减法实际上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此外,加法和减法还具有逆运算的关系。
如果我们知道两个数的和,可以通过减去一个已知的数,得到另一个未知数。
因此,加法和减法不仅相互依赖,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加法和减法并非完全等价或互补的。
它们在问题解决的不同场景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在一些问题中,加法更加适用;而在另一些问题中,减法更具实际意义。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算方式。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加法和减法不仅仅是数学运算,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反思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反思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加减法则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加减法运算,例如计算买菜的钱、统计工资等等。
尽管这些运算看似简单,但它们却是构建更高级别数学概念和技能的基础。
二、加减法的意义1. 帮助我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加减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我们需要将商品价格相加以得出总价;在做家庭预算时,我们需要将收入和支出相减以得出结余。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进行加减法运算,我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进行运算时,我们需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操作,并且需要注意数字的位置和顺序。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和推理推断都有很大帮助。
3. 为更高级别数学概念打下基础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它为更高级别数学概念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代数时,我们需要用到加减法来进行多项式的运算;在学习微积分时,我们需要用到加减法来计算导数和积分。
三、各部分间的关系1.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加数和和另一个数,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减去已知的加数来求得未知数。
同样地,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数的被减数和差,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将已知的差加上被减数来求得未知数。
2. 加法和乘法的关系加法和乘法有分配律。
也就是说,在进行多项式或代数式运算时,我们可以先将每一项中相同变量的系数相加,再将不同变量或常量相乘。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
3. 减法和乘法的关系减法和乘法也有分配律。
例如,在计算 (a-b)×c 时,我们可以先将a×c 和b×c 分别计算出来,然后再将它们相减得到最终结果。
四、反思尽管加减法看似简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但是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仍然需要认真对待。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将加减法运用到更高级别的数学概念中;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各部分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作为数学的基础运算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容易的。
本文将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仍需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其中包括:1. 观察实际物体我通过带来一些实际物体,如水果和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加法的实际运用。
通过观察实际物体的增加和减少过程,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加法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图形表示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并让学生使用图形来表示加法中的各个部分。
通过观察图形的增减变化,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加法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同时,图形表示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数字计算除了实际物体和图形表示,我还通过数字计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中的各个部分。
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思考加法中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律。
需改进之处尽管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 给予更多示例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给予更多的示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律。
2. 鼓励学生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习惯。
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我的教导,而没有主动地思考问题。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加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感到枯燥和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先用课件出示4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
如:第一组37+126=、163-37=、163-126=,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教学反思《《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四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说自己为什么做的快的原因了。
这时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余两个数也分别出现在第一道题目当中,也就是通过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的规律。
(2)这时让没有完成的用刚才同学们讲的方法完成剩余的题目,他们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3.预习新课,理解关系。
在学生探讨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新课,集体交流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的学会知识,理解知识。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有了较多的接触,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加减法意义和关系进行概括,是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丰富学习素材,激活已有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各项感官。
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一项伟大的铁路修建奇迹,这一内容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在疾驰而过的铁路路线图中学生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相关的数学问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也成功激活了学生对加法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
二、紧扣对比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次对比,自主突破教学难点。
尽管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我通过第一次对比三个问题从而突破概括减法意义这一难点。
逆运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开始第二次对比三个算式的异同,归纳整理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结论。
三、利用动态演示,建立数学模型
要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仅仅只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课中我采用动态线段图的演示,结合重要文字的提示,让合并一词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这一概念,形成数学模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在数学教育中,加减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概念之一、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学习困难等。
本文将围绕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反思。
首先,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进行加减法运算。
比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计算时间跨度、测量物体长度等,这些都需要用到加减法。
因此,教授加减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这一基础数学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应对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记忆运算的规则,而忽视了加减法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强调加减法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加减法的各部分之间如何关系?加减法由被加数、加数、和三个部分组成。
被加数是指需要被加上的数,加数是指要加的数,和是指两个数的总和。
加法的本质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数,而减法的本质是在已知总数和一个已知的数时,找出另一个数。
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学生对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
有的学生只注重运算过程,而忽略了各部分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具体例子和图形表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
例如,我可以使用图形模型来说明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可以将被加数表示为一个数轴上的一个点,加数表示为从这个点开始的一段长度,和表示为从被加数点开始向右延伸的总长度。
通过这种图像化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本质。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在应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存在困难。
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地转化问题为数学运算式。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和引导。
此外,我还观察到学生对于运算顺序的掌握不够熟练。
他们经常会将加法和减法的顺序搞混,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我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和运算法则进行解释和演示,同时也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总结来说,加减法作为数学的基本运算概念,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其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P2~3例1,完成P3“做一做”,P4“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进青藏铁路。
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2的主题图,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设计意图】以火车飞驰在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上的主题图导入,让学生在感受时代的发展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加、减法的意义(一)理解加法的意义。
1.师: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会)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1)]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感悟加法的意义。
(1)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计算:814+1142=1956(km)。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
用线段图直观地把分别代表814km与1142km的线段合并在一起,并板书算式814+1142=1956,在加号下面写上“合并”。
(3)师:我们用加法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什么样的运算叫加法呢?请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后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4)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单元四则运算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重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着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小组交流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之我及时的指正,使学生慢慢地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减法的意义。
随后我时推出关于加、减法各组成部分名称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
最后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当中,点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概念。
练习中,我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加减法是数学运算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们的意义广泛且重要。
加法代表着两个或多个数值的合并,而减法则代表着一个数值从另一个数值中减去。
这两种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广泛,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比如计算商品总价、测量距离、计算时间等。
加法的意义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成一个总数。
它有着明确的意义,即将两个部分相加得到总数。
例如,当我们购物时,我们需要计算商品的价格,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最终的总价。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字,并培养我们的计算能力。
减法的意义是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个数值。
减法代表着取走或减少一部分数量。
例如,当我们在一些地方距离目标地点还有一段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减法来计算还需要走多少距离。
同样,当我们购物时,我们可以使用减法计算找零金额。
减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量和量的关系。
加减法的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它们都是基于相同的数字系统,十进制。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数字都代表了具体的数量。
其次,两者都需要理解和运用数值的概念,以及数值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加法中,我们需要知道怎样将两个数值相加,而在减法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数值减去另一个数值的结果。
此外,加法和减法还有着相似的计算规则。
在加法中,我们可以按照数字的顺序进行相加,而具体顺序并不会影响结果。
同样,在减法中,我们也可以按照数字的顺序进行计算,结果也不会改变。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应用问题来呈现加减法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商品的总价,或者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来培养学生的减法运算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图形、图表和数学工具来帮助学生可视化加减法运算,并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使用具体的实物或模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字的合并和减少过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含答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概念,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其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概念,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PPT,展示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准备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4.准备小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购物时,我们是如何计算总价的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讲解加减法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被加数、加数、和的关系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找准教学起点,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
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
本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意义和名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注重创设情境,依托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
3.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出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有了较多的接触,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加减法意义和关系进行概括,是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丰富学习素材,激活已有经验本节课的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我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各项感官。
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一项伟大的铁路修建奇迹,这一内容的介绍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在疾驰而过的铁路路线图中学生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相关的数学问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也成功激活了学生对加法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
二、紧扣对比过程,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次对比,自主突破教学难点。
尽管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我通过第一次对比三个问题从而突破概括减法意义这一难点。
逆运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开始第二次对比三个算式的异同,归纳整理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结论。
三、利用动态演示,建立数学模型要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仅仅只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课中我采用动态线段图的演示,结合重要文字的提示,让合并一词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这一概念,形成数学模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2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句教学格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我个人也认为,老师除了教给同学学问,更要让同学学会学习方法。
在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带领同学亲自参加猎取“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一关系式的分析、推导过程,让同学通过对老师供应的材料进行观看、分析、比较、综合,以促进同学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及数学学问的应用。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1、让同学经受从应用题抽象出算式的过程。
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利用班中男、女生人数编了一道题:“四(5)班有男生31人,女生21人,四(5)班共有多少人?”由这题又编出另外两道题:“四(5)班共有同学52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有多少人?四(5)班共有同学52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有多少人?”不用分析数量关系,同学很简单列出算式。
我还让同学经受从算式抽象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同学进行比较、分析,脱离详细应用题,而以第一个算式为基础,找出后两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的内在联系。
2、教给同学观看、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中,在同学列出第一个算式31+21=52(人)后,让同学说出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多关系。
在同学列出(2)、(3)题算式之后,引导同学把(2)、(3)题同第一题比较,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要求的是什么?同学通过分小组争论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其次个加数其次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同学通过观看、分析和比较这两个关系式,抽象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并且向同学指出:“比较这种学习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用到。
”3、引导同学正确的运用这一关系,使同学明白:概念和方法,不仅要经受由特别到一般,还有从一般到特别的演绎推理的过程。
在教学时,我让同学自己阅读有关内容,找到验算加法的不同方法,并用于自己的实践。
本节课,同学不仅学到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学问点,而且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意义。
2.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理解。
2.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教具:数字卡片、算盘、小板书等。
3.准备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算式,让学生说出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 讲解(1)讲解加法的意义:表示数量的增加。
(2)讲解减法的意义:表示数量的减少。
(3)介绍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3. 例题练习(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2)让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得出答案的。
4. 拓展(1)教师设计一些更复杂的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1)总结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总结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给老师查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1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有联系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来检验加法。
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线段图,在学生列出算式后,也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根据这两个关系,可以用减法检验减法,比过去用加法验算减法提高了一步。
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是一种新解法,是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适合采用观察法、尝试法和归纳推理三种方法。
教学例1和例4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联系的实物图或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比较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变化,归纳推理出新的关系。
教学例2和例5求未知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未知数在算式中做什么数?2、应该怎样解答?3、根据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明白。
例3和例6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具体应用,所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尝试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教案与反思(2)2022
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2~3页例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经历概括加、减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出示教材第2页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明确:格尔木。
2.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明确: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和格尔木到拉萨两部分。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学习新课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试着用线段图表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投影展示:(2)根据线段图,如何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若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3)写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数量关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列式:814+1142=1956(km)或1142+814=1956(km)(4)加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季人教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1.找准教学起点,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
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
本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意义和名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注重创设情境,依托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
3.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出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