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侵犯行为共39页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挫折—侵犯理论理论修正
②武器效应 武器=有效的侵犯线索 伯克维茨和李•佩奇(L. Berkowitz &A. Le Page, 1967)的实验
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 实验助手实施电击。
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12口径的猎 枪和一支.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 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本能论(弗洛伊德)
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推向他人,把对
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重要的是让人们有 机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出来(体育竞技、自由搏击)。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本章要点
* 侵犯的概念 * 关于侵犯的主要观点 * 侵犯的影响因素 * 媒体暴力与侵犯行为 * 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及其原因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aggression):
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frustration):对行为后果的阻碍。 玩具实验(勒温,1941 )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 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 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 侵犯动机 报复性(retaliatory):目的在于造成对方身心上的痛苦或伤害。 工具性(instrumental):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抢劫杀人)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的普遍性
➢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 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 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 联系。
①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 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 “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 时,侵犯才会出现。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 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打我娃娃实验(P.A. Cowan & R.H. Walters, 1963)
实验材料:一个肚子上写着“打我”的玩具娃娃。打娃娃的 肚子时,它的眼睛和插在钮扣洞上的一朵花会发光。 ①每次拳击玩具娃娃,都会得到一个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 ②第二组的孩子间断获得同样的奖励; ③没有外加奖励,只有拳击时娃娃的发光作为积极反馈 ④控制组:无强化支持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eg.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 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 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 挫折—侵犯理论理论修正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 代社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 冲动的重要途径。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 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包括三个要素:
➢ 伤害行动 ➢ 伤害意图与 ➢ 社会评价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的分类
➢ 侵犯方式 言语侵犯(verbal aggression):谩骂,讽刺,诽谤,嘲笑 动作侵犯(behavioral aggression):使用身体某一部位或武器进行, 如踢打,撞击,砍杀,枪击
2 1
前面。
0
12
队伍后部
2
口头攻击 非语言攻击
队伍前部
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侵犯
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体验 到更多的挫折感。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 挫折—侵犯理论
替代性侵犯 (displaced aggression ):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 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 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挫折—侵犯理论
7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6 攻
Leabharlann Baidu
击5
哈里斯(M.B. Harris, 1974)实验
行4 为3
实群验中助插手队在,商插场到、第银二行个和人售或票者窗第口十排二队个的人人的均分
120
每 个 100
(世
单 位 : 百 万 )
纪 因 战 争 死 亡
80 60 40

人 20

0
1—15
16
17
18
19
) 20(到95年
世纪
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 (30岁)的侵犯性行为。
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 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 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 ) ①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 ,导致 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我娃娃实验) ②观察习得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充气 娃娃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