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蒋军晶)(新)
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通用课件
![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84dd8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2.png)
学生阅读负担重
相对于单篇阅读,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在短 时间内阅读多篇文本,这对学生的阅读速
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实施难度高
群文阅读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 生进行多文本阅读和比较,这对教师的教 学能力和课堂掌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价标准不明确
群文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 、归纳等阅读能力,但如何评价学生的阅 读成果和阅读能力尚缺乏明确的标准。
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的对比和 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
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群文阅读涉及多个文本,涵盖 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拓 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群文阅读强调对多个文本进行 比较、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
主题要有趣
主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 探究精神。
主题要有深度
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 思考价值,能够引发学生 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选择文本
文本要相关
选择的文本应与主题紧密 相关,能够支持主题的探 讨和深化。
文本要有代表性
选择的文本应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能够反映某一方 面的文学特征或社会现象 。
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阅读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朗读故事、比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 的形象和特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群文阅读案例
主题 阅读材料 阅读目标 阅读过程
《人类的探索》
《火星探险记》、《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人类对宇宙的探 索》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蒋军晶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90de5a8f227916888486d79b.png)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蒋军晶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上他让学生读了六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2009年,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2010年,我上了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创世神话》。
课上,我让学生读了七篇文章:一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
这堂课非常受人瞩目,成为后面“群文阅读”理论文章引用率最高的一个课例。
之后,在教学研究场合,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
王林博士撰文称:“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国内语文教育界酝酿、思考、实践,这就是群文阅读。
”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我的回答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蒋军晶)
![群文阅读(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ff9f13f07f1922791688e8ab.png)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
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
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0a72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d.png)
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是一种让学生通过集体阅读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蒋军晶的教学设计中,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精神。
以下是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流畅性;2. 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布置蒋军晶在教学设计中,会选择一些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求。
她会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或文章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
2. 小组合作与讨论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蒋军晶设置小组合作与讨论的环节。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疑惑。
蒋军晶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且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3. 定期汇报与分享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氛围,蒋军晶设计了定期的汇报与分享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小组都需要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和学习心得。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蒋军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通常会选择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通过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或实际体验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蒋军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她会教导学生使用标注、划线、摘录等方法来辅助阅读和理解。
同时,她还会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解决阅读难题的技巧,如猜词猜义、上下文推断等。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蒋军晶会设立一些问题或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她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同时也会指导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并进行合理的回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精选3篇)
![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0de99e6137ee06eff9185f.png)
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精选3篇)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1 在假期里,我再次翻阅蒋军晶老师关于群文阅读的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是思维的激烈碰撞,敦促着我反复翻阅,并将自己的思考与疑惑用文字记录下来。
蒋老师的“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相对于我们传统语文“单篇阅读”教学,它以一组一组文章为主,强调在一组文章中找到共同聊的话题,注重“阅读策略”“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议题;通常以默读为主,重视跳读、浏览、略读,结合引用性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尝试以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梳理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与步骤:第一,蒋老师给学生呈现由日本作者新美南吉写的三个风格迥异的童话《去年的树》、《大鹅过生日》和《猴子和武士》,由作者的名字谈话引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蒋老师不急于展开《去年的树》的教学,而是展示丰子恺的两幅画,引导学生将简单明快的画与课文结合比较,从而知道课文的童话与以上两幅画一样具有简短明了的特点。
第三,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鸟的四次对话,并由此感悟出鸟与树深厚的友情。
第四,蒋老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基调的基础上,再次引用丰子恺的画,这简单明快的画也有细节之处——风筝上写着“和平”和“胜利”,如此类推,简短明了的童话也会有细节之处,蒋老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第五,学生分享自己圈的重点字词以及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同的学生想法不同,思维碰撞产生火花,由此逐渐形成学生对于这篇童话的解读,最后蒋老师总结《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写作风格简洁干净以及童话故事交予我们情、善、美。
第六,学习完《去年的树》后,师生共同阅读《大鹅过生日》,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此篇童话的写作风格——有趣、好玩,以及分享童话中有趣好玩的情节,最后由相关情节总结出《大鹅过生日》和《去年的树》的写作风格不同,但是同样教给我们情、善、美。
第七,师生共同阅读《猴子和武士》,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讲五个武士争相杀猴子,给人暴力血腥感觉,学生争论这篇童话是否新美南吉写的,后来蒋老师呈现故事后半部分——五个武士下不了手,最后看到村子有机会找到食物就不杀猴子了。
“阅读”和“安静”——群文阅读的操作取向——蒋军晶
![“阅读”和“安静”——群文阅读的操作取向——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e88fa1108762caaedd33d49b.png)
“阅读”和“安静”——群文阅读的操作取向蒋军晶在我心目中,比较好的群文阅读课,是“阅读”的课堂,是“安静”的课堂。
“阅读”和“安静”是群文阅读课的显性面貌。
群文阅读的课堂是“阅读”的课堂阅读是在阅读当中学会的。
但是,现在的“阅读课”已经没有“阅”,没有“读”了。
1.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阅读“群文阅读”要多试试让孩子持续地读。
不要老是把读“群文”布置为回家作业(尽管,这也是一种方式)。
就让孩子在课堂里花15——18分钟读多篇文章,让孩子在“多人共同阅读”的情境中阅读。
当然,这15——18分钟,最怕的是“人在心不在”,如果心不在,这样的读也是“无效阅读”。
老师需想方设法,使这15——18分钟的阅读,变成读者和作者不断对话的“热闹”得一塌糊涂的15——18分钟。
这确实有点难,但确实也有努力的方向。
例如:提升文章本身的可读性,提升阅读任务的吸引力,提升教师的领导力,提升教室的仪式感、黏滞力。
2.多学习,多实践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群文阅读就是给一个机会让孩子多练习默读、浏览、跳读等快速阅读。
3.在阅读中练习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我在群文阅读中,开始尝试教“阅读策略”,但一段时间之后,困惑又来了——我教了阅读策略,孩子们也“知道”了策略,但是一到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孩子们还是把它们丢在一边。
也就是说,光是教策略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还要让孩子们多去尝试运用这些策略——实际的阅读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教”和“运用”的时间分配,我们需要记住“二八原则”——百分之二十对百分之八十。
平均来说,把每一段时间的五分之一放在明确的策略教学上,就足以帮助孩子了解阅读策略。
这样,孩子就能在接下来的五分之四的阅读时间里,运用和延伸这些技巧。
如果我们用在策略教学上的时间过多,练习的机会就会相应偏少。
群文阅读的课堂是“安静”的课堂现在很多热闹的课堂,变成了一种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
这种表面热闹的课堂隐含着以下危机:很多学生参与讨论时,只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对讨论内容的进展其实并不关心,所以别人在讲话时,他一直在举手,有时还发出“嗯嗯”的声音,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而且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评议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评议](https://img.taocdn.com/s3/m/fbbe259749649b6648d74787.png)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评议作者:黄祺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9年第12期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从单篇阅读教学转变为了其他创新的形式,其中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们比较喜爱与推崇的。
蒋军晶老师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蒋老师的扎实理论和出色的实践让我们进一步探知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更好地推进了教学实践发展。
一、群文导入,智慧朗读一节课的导入都是放在课堂的开头,导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蒋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快乐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到拘谨和害怕,正如蒋老师自己说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讲话发言,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安全感。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有安全感呢?蒋老师以他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诠释了这一点。
蒋老师的课前导入不是生硬的将课程内容往上套,而是经常將与课文内容有极大联系的材料做不同的对比,以相似事物类推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
例如,《创世神话》的教学过程如下:蒋老师问:“世界是怎么来的,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多元,有宇宙大爆炸,有女娲补天,有上帝。
蒋老师又提问哪个理论比较科学,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宇宙大爆炸。
蒋老师在幻灯片上放映了宇宙大爆炸的一段话,并提问学生“这段话是中国作家写的还是外国作家写的?”学生一致认为是外国作家。
由此,蒋老师引出了神话写作风格的议题,引导学生知道了,不同国家的神话是不一样的,为后期“从不同中寻找相同”作了铺垫。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知道了朗读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中贯彻实践着朗读教学。
当学生朗读的没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最常出现的对话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朗读的“再美一点”“更美一点”,还有许多教师会放配乐,期待学生跟着音乐读的美一点。
蒋军晶谈“群文阅读”
![蒋军晶谈“群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232c57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7f.png)
蒋军晶谈“群文阅读”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上他让学生读了六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2009年,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2010年,我上了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创世神话》。
课上,我让学生读了七篇文章:一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
这堂课非常受人瞩目,成为后面“群文阅读”理论文章引用率最高的一个课例。
之后,在教学研究场合,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
王林博士撰文称:“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国内语文教育界酝酿、思考、实践,这就是群文阅读。
”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我的回答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5ad233ed630b1c59eeb5d5.png)
群文阅读:
诗
蒋军晶1.出示:《南山大侠》文字
变身成诗歌形式出示:
2.出示《秋江的晚上》文字
变身成诗句形式出示:
提问:头白的芦苇,装成一瞬的红颜是什么意思?
3.出示:《秋》文字
提问:怎样变,才像诗?归纳出示:
请说出原因。
4.出示文字段落:
分行之前已经有诗的味道,请圈出词或画出句子,学生自由阅读、画圈。
5.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发现:特别的用词、弦外之音、夸张、
6.出示:把它改为六句,更有诗的味道
群文教学中,小朋友非常享受发现的过程,懵懂的模仿其实就是语感的体现。
学生的改写。
7.出示:你喜欢哪一句?哪个地方非常像诗?。
“武松打虎”群文阅读(蒋军晶)
![“武松打虎”群文阅读(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7d92eff47e21af45b207a877.png)
大虫见掀他不著,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翦。武松却又闪在一
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翦;三般捉不著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翦不著,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
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
(人) 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著大虫,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
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
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
“群文阅读”创课中心
1
2
3
4
5
6
7
《李逵弑虎》
8
《武松打虎》
武松(人)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
条件: 条件: 条件: 条件:
李逵弑虎
李逵弑虎
李逵弑虎
武松打虎
山东快书
京剧
李逵弑虎
武松打虎
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通用课件
![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a147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8.png)
群文阅读的意义
群文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群文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群文阅读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02
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Chapter
确定主题,选择文本
总结词
明确主题,筛选文本
蒋军晶群文阅读讲座通用课件
目录
• 群文阅读概述 • 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 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 群文阅读的实践案例 • 群文阅读的未来发展
01
群文阅读概述
Chapter
群文阅读的定义
01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本,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群文阅读的实践案例
Chapter
《太阳》群文阅读案例
总结词:通过对比阅读《太阳》与《月 球》两篇文章,引导学生发现太阳与月 球的异同点,加深对太阳的认识。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 太阳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关于太阳和月 球的异同点,并讨论。
详细描述
选取《太阳》和《月球》两篇文章,让 学生对比阅读。
详细描述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来筛选合适的文 本。选择文本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内容、语言风格、难易程度等因素,以确保文 本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整体设计,整合资源
总结词
整体规划,资源整合
详细描述
在确定了主题和文本后,需要对整个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这包括教学目 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划。同时,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如课件 、图片、音频、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透过情节看想法——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
![透过情节看想法——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https://img.taocdn.com/s3/m/6904f81f52d380eb62946d79.png)
师: 读这 样 的故事 , 我 们可 以想
师: 好, 在 我 话 筒 递 给 某 一 个 同
办法 透 过 情 节 去 了解 作 者 的想 法 。 学 之 前 ,请 你 和 你 的组 员 讨 论 这 个
生 :这 本 书 里 面 没 有 字 没 有 插 怎 么 了 解 呢 ? 一 般有 三种 途径 。 有 时 问 题 , 交 流 你 的想 法 。
候 作 者 会 直 接 把 自己 的 想 法 写 在 故 故 事 里 的 某 一 个 人 物 的 嘴 巴 说 出
师 :你 觉 得 教 授 想 表 达 什 么 观 生 : 因为没 有人 去看 书 , 所 以这
师 :为 什 么 这 两 本 书 里 没 有 字 事 里 了 。有 时 作 者 把 自己 的想 法 借 点 ?
、
了, 就是 灵魂 离 开且 肉体腐 烂 , 一本
它无聊 字就 消失 了。
节 看 想 法
师: 那 我 们 来 回忆 一 下 《 无 字 书 书 没 人 读 的 时 候 它 也 是 死 了 ,因 为
生 : 里 面有 一个 教授 。 生 : 车 站 的站长 。 生 : 还 有 本 杰 明镇 长 。
呢 ?
生 :因 为 很 多 人 长 时 间 没 读 这 来 。 还有 一种 可能他 们 没有直 接 写 , 个 图 书 馆 里 所 有 的 书 , 因 为 悲 伤 和
本 书。
也没 有借 人物 说 , 索 性就 不说 , 就 只 孤 单 都 死 了 。 给你 讲故 事 。你觉 得 《 无 字 书 图 书
师 : 还 有 没 有 不 同意 见 ?
生 : 我 有不 同意见 , 我 认 为 是 这
作 者 的想法
生 : 可能 字掉 下来 了。
群文阅读(蒋军晶)
![群文阅读(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ff9f13f07f1922791688e8ab.png)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
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
群文阅读_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_蒋军晶
![群文阅读_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_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a6fba39651e79b8968022699.png)
这样的阅读课堂在平常是少见
性教学。
处。例如,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 的。整堂课里,孩子们表现出久违的
2010 年 10 月到 11 月期间,我 “卵”,或是鸟蛋,或是石蛋,或是金 热情,他们不断地阅读,同时也在不
反复给孩子们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 蛋;都有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帮助 断探索和发现。这节课是充满问题
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了 纪实动物故事放在一起,让学生探
3.用显性的方式教“思考”
达到预期目标而选择和掌握的有意 同求异,学生就是在学习“比较”。
20 世纪初,苏联教育家克鲁普
识的行为”,只有掌握了阅读策略,
2.用显性的方式教“文学”
斯卡娅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教育观
学生在自己阅读时才能举一反三,
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他们对神话的 辙”的创世神话?围绕着这个自发 诚地讨论、辩论,结果是给大家带来
好奇感并非发自内心。我一时感觉 的集体性疑问,孩子们展开了积极 了乐趣、视野和新知。
挺失败的。
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蛋孕育生命
我在想,相对于朗读、讲述、背
后来,我大刀阔斧地改变了上 的场景给原始人强烈的刺激,所以 诵能力,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难道
“群文阅读”教文学主要特征
等有联系,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它 脱离阅读实际的,而国际上讨论的 是:
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 阅读策略,是从阅读者角度归纳出
第一, “群文阅读”教文学是用
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 的常见技能,例如图像化、推论、连 文章本身来教。例如你想通过一篇
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 结、统整等。传统语文教学教授的阅 小小说让学生认识到小小说的表达
第一次发现:通过比较阅读,孩 一致性;还有的说,说不定这个世 疑,把思考的过程展开来,然后有所
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
![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767fdf532e3f5727a5e9626c.png)
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和“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等有联系,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
“群文阅读”的特征可以大致表述为: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多篇文章,即使毫无设计,也有意义,但意义不大。
“群文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式,有它特定的教学取向、教学追求。
我个人在“群文阅读”的研究目标就是让这种“教学取向”清晰起来。
1.用显性的方式教“阅读”一直以来,国内对“如何阅读”认识不足,研究不够。
最近两三年,大家开始关注“阅读策略”,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选择和掌握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掌握了阅读策略, 学生在自己阅读时才能举一反三,成为卓越的阅读者。
难道我们不教阅读策略,学生就没有阅读策略了吗?不是,一些优秀的阅读者在大量阅读之后,会自然建构起阅读策略。
但教阅读策略的意义在于“缩小天生能力之间的差距”,让能力较弱的读者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掌握阅读策略,而优秀的读者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快更牢固掌握阅读策略。
难道我们以前的阅读教学难道不教阅读策略吗?也教。
但是,传统语文教学教授的阅读技能,大都是脱离阅读实际的,而国际上讨论的阅读策略,是从阅读者角度归纳出的常见技能,例如图像化、推论、连结、统整等。
传统语文教学教授的阅读技能,也不够与时俱进,例如“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复杂信息环境中新闻的解读”等阅读策略还很少涉及。
群文阅读就是要教这些实用的切合时代需求的策略。
难道单篇文章不能教实用的阅读策略吗?也能。
例如“从书中概括主旨”“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阅读笔记的形式与结构”等。
但是有些策略,单篇短章很难“教”,例如“比较”,例如“连结”,例如“统整”……群文阅读就是要依凭“多文本”的优势,多教这些策略。
群文阅读(蒋军晶)
![群文阅读(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16905a1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3.png)
群文阅读(蒋军晶)use“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
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6222ee202af90242a895e53f.png)
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作者:魏小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04期【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
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
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单篇精读教学”是我国最为典型的阅读课型,即课堂教学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
长期以来,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这种课型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阅读课型。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研究者也都指出:“…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语文教育最普遍的课程形态。
”①那么阅读课还可以怎么上?蒋军晶的《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以下简称《蒋文》)无疑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
一、“群文阅读”的认识和实践基础“群文阅读”的探索深受20世纪初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教育观点的启发,认为在学校里往往只发展记忆力:读课文,讲述、背诵,我们的“课文教学”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
这不仅是教学操作的问题,也是由于单篇文章教学的自身局限引起的,群文阅读的尝试就是要努力去弥补这一不足——它是鼓励“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
同时,这一探索也基于国外的一些阅读课堂教学实践,如日本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在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要读十几篇文章。
“群文阅读”的探索还源自研究者对日常教学的反思,《蒋文》指出:“2010年10月到11月期间,我反复给孩子们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
群文阅读(蒋军晶)
![群文阅读(蒋军晶)](https://img.taocdn.com/s3/m/ff9f13f07f1922791688e8ab.png)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
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
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
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
可是我总是觉得不过瘾,心里总是有遗憾。
神话的神奇与隐秘孩子们并没有感受到,孩子对神话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感,我真的感觉到挺没劲的。
于是,我要“开天辟地”似的大刀阔斧地换一种上法。
我在50分钟的时间里,让孩子读了7篇神话(详见《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堂实录)。
在那堂课里,孩子们疑惑、好奇、不解、发现,在一种轻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里,发现了神话的许多“秘密”,发现了一些神话的“母题”,孩子们在创世神话发现了哪些神话母题呢?1.“宇宙卵”的母题。
天地之初,混沌一片。
什么是混沌?可作混沌的比喻很多,例如“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是混沌”。
但在神话里,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即宇宙最初像一个大蛋。
《开天辟地》里说“混沌如鸡子”,在伊朗神话、印度神话、罗马神话等诸多神话中,都有这样的描述,宇宙或者是鸟蛋,或者是石蛋,或者是金蛋,这就是“宇宙卵”的母题。
2.“英雄创世”的母题。
《开天辟地》的故事结构也是非常明晰的:先是说宇宙混沌,昏天黑地;接着说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最后说盘古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这就是典型的神话故事结构,很多神话结构都是这样的:人类的苦难——神(英雄)的出场——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
即使长篇如《西游记》,一百回,也是如此,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德圆满。
在这个叙事结构中,英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天辟地》里是盘古,在《女娲造人》里是女娲,在《后羿射日》里是后羿,在其它的神话中,也总会出现一个神,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来帮助人类。
这就是“英雄创世”的母题。
3.“垂死生化”的母题。
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个部分化为万事万物。
在其他神话中,这样的想象也是屡见不鲜,神或者动物的身体器官,化成日月,化成山河,化成风云,化成庄稼。
如果说,“宇宙卵”和“英雄创世”的母题还只适用于部分世界创世神话,那么“垂死生化”的母题却是世界创世神话的普遍共性。
当你看完这三个神话母题的描述后,你或许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太深了。
但是我必须要强调我在课堂上的切身感受,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探索与发现中,讨论是那样积极而热烈,尤其当他们得知老师是不会将讨论的结果作为考试的题目的时候,更是放松、坦率。
而且,我自己感觉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适可而止”的境界,这是“群文阅读”带来的。
于是,我决定,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补充“群文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什么我并想否认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学的价值,我坚持认为在现有的背景下,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技能取向的课文教学(如认字、识词、句式掌握、篇章组织、理解等等),也是有其意义的。
因此,在我自己的课堂里,是不可能出现那种“大手笔”的、“大刀阔斧”地将教材撇在一边的改革的。
我所指的“群文阅读”是指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5-6组文章,或者更多,进行教与学。
即使是这样,也需要老师的勇气和魄力,因为“一节课里读一组文章”意味着我们要作出相应的巨大的改变。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
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
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分析性阅读的典型特征是: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要条分缕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
在“群文阅读”里,你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
你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你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
把怎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个关键“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
有的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有“另起炉灶”呢?这真是个关键问题,在我眼里,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基于老师的“教”的。
为了将我心目中的“群文”这一概念解释清楚,先列举一些我校已经和打算实践的4-6年级的群文主题:四年级:“反复结构的故事”一组“友情诗”一组(《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图像诗”一组各个版本“龟兔赛跑”一组(一个故事多种版本)“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一组“大作家也写流水账”一组各个版本“三个儿子”的民间故事一组“淘气包”文章一组穿越式“幻想小说”一组“大人国小人国”类文章一组五年级“创世神话”一组“对话”组成的文章一组突出“声音”的文章一组突出“色彩”的文章一组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一组“月亮”在组“一句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文章一组“吝啬鬼”文章一组“言不由衷”文章一组六年级观点完全对立的文章一组父母与孩子的“通信”一组谢尔·希尔福斯坦作品一组老舍文章一组豪迈与温婉风格一组“一部作品不同人翻译”文章一组谈论”死亡”的文章一组谈“人与环境”文章一组谈“幽默”文章一组“通感”一组透过上面的“群文主题”,大家或许已经发现,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
因为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
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
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
但是,“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就是教材里的单元做得还不够好的,这种“结构性”体现在两点:1.组合的线索非常明确。
以文学类文本为例,“反复结构故事”群文的组合线索是“表达形式”,“友情诗”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主题”,各个版本“龟兔赛跑”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内容”,“淘气包”群文的组合线索是故事中的人物,“创世神话”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体裁”,“老舍群文”的组合线索是作者。
线索虽然丰富多样,但相对明确,不模糊。
这种线索清楚的一组一组的文章,如果后面的教学跟进得好,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叶圣陶先生所担忧的单篇阅读的弊端:“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
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
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
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
”2.线索背后又有明确的意图。
一群文章,按一定线索放在一起的意图一定要明显,有的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是要强化学生某一种认识,有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学生领会读某类文本的方法……笔者所实践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详见后面的课堂实录),选用了7个不同地区的创世神话,就是要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因为这一组文章“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尤其“相似处”,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把远古的世界想象成一个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有一个不畏艰险、法力无边的大神?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创世神话都想象最后是神的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为了找到这7个神话,我真是费劲周折,但是这种“费尽周折”的意义在于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