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应力计算__
4土中应力的计算
y x
) xz x (1 P(1 )P xz x 2 u ( 1 ) u (1 2 3 ) 3E 2 R ( R z ) R 2E R R( R z ) 1 ) yz y (yz P (1v )P y ( 1 2 ) 2 3 v ( 1 ) E R R ( R z ) 2 3 2E P R R ( R z ) 2 1 (1 2 ) z w 12 (1 ) 3 P (1 ) 2 z E R R ) w 3 2(1 2E R R
第4章
土中应力的计算
土体受到力的作用,以内力的形式作出响 应,即产生内力,内力的集度称为应力。 应力按起因可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土中某点的总应力=
该点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
应力按分担作用可分为: 有效应力和孔隙应力(孔隙压力)。
土中某点的总应力=
该点的有效应力与孔隙应力之和。
均质土中的自重应力
关于基底压力简化计算的说明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一) 中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P(kPa)
室内设计地面 G
d d
F
+0.00
+0.00
G
F
室外设计地面
b
b
p (a) (b)
p
d — 基础埋 深(m);必 须从设计地 面或室内外 平均设计地 面算起。
F G p A
F — 作用任基础上的竖向力设计值(kN); G — 基础自重设计值及其上回填土总重 (kN);G=GAd , 其中G为基础及回填土之 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m3。
单向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单向偏心荷载 下,设计时通常 取基底长边方向 与偏心方向一致, 此时两短边边缘 最大压力设计值 pmax 与最小压力设 计 值 pmin 按 材 料 力学短柱偏心受 压公式计算:
土力学:第三章土中应力计算
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
平面分布规律
附加应力在平面上的分布呈扩散状,随着深度的 增加而减小。
深度分布规律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附加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 大,达到一定深度后基本保持稳定。
方向分布规律
附加应力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布不同,与外部荷载 的方向和土体的性质有关。
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
01
外部荷载
外部荷载的大小、分布和作用方 式直接影响附加应力的分布和大 小。
在水平方向上,自重应力 表现为均匀分布。
侧向应力
在土体边缘,自重应力表 现为侧向应力,对土体的 稳定性产生影响。
自重应力的影响因素
土的密度
土的密度越大,自重应力越大。
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越大,自重应力越大。
土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土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对自重应力的分布和大小有显著影响。
04 土中附加应力计算
02
03
土体的性质
边界条件
土体的容重、压缩性、内摩擦角、 粘聚力等性质对附加应力的影响 较大。
土体的边界条件,如固定边界、 自由边界等,对附加应力的分布 和大小也有影响。
05 土中有效应力计算
CHAPTER
有效应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有效应力的概念
有效应力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法向应 力,是土壤保持其结构稳定和防止剪 切破坏的主要因素。
土中应力计算的重要性
01
02
03
工程安全
准确的土中应力计算是确 保工程安全的前提,能够 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制 定应对措施。
设计优化
通过土中应力计算,可以 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 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科学研究
土中应力计算有助于深入 研究土力学性质和规律, 推动土力学学科的发展。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在土体中,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的作用,可以分为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是指垂直于土体中其中一点的力的作用,通常用σ表示,单位为N/m²或Pa;水平应力是指与土体中其中一点切向的力的作用,通常用τ表示,单位为N/m²或Pa。
在计算土体中的应力时,需要先确定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作用力可以分为自重应力、表面荷载和边界条件所引起的应力。
自重应力是由土体自身的重力引起的应力,可以通过土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来计算;表面荷载是由于外界施加在土体上的荷载,可以通过荷载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来计算;边界条件所引起的应力是由于土体边界的约束而产生的应力,可以根据边界条件的空间限制来计算。
计算垂直应力时,需要将作用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即垂直应力等于作用力的大小除以土体的面积。
例如,对于自重应力来说,垂直应力可以通过土体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来计算。
而对于表面荷载来说,垂直应力可以通过荷载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来计算。
计算水平应力时,需要考虑土体的弹性特性。
根据弹性理论,水平应力的大小与垂直应力的大小和土体的弹性模量有关。
弹性模量是反映土体抵抗应力的能力的指标,可以通过试验或经验公式估算得到。
一般来说,弹性模量越大,土体的抵抗应力能力越强,水平应力的大小也越大。
在应力计算时,还需要考虑土体的变形特性。
土体的变形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弹性变形是指在荷载作用后,土体恢复到无荷载状态时的变形,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应力和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计算。
而塑性变形是指在荷载作用后,土体不完全恢复到无荷载状态时的变形,是不可逆的,需要通过试验或经验公式来确定。
总之,土体中的应力计算是根据应力平衡原理和弹性力学原理进行的,需要考虑土体的类型、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土体的弹性和变形特性。
通过合理的应力计算,可以为土壤工程和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3 土中应力计算
p0 p cz p od
3.3
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附加应力是指建筑物荷重在土体中引起 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力。
其计算方法一般假定地基土是半无限空间内
的各向同性、均质、线弹性变形体,采用弹性力
学中关于弹性半空间的理论解答。
注意与基底附压力的区别!
一、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附加应力:建筑物的荷载在土体中产生的在原有应
力基础上的应力的增量。
附加应力造成了地基土的变形(处于欠固结状态 的土,自重应力也是变形产生的因素之一) ,从而导 致了地基中各点的竖向和侧向位移。 本章主要讨论地基中的应力、为求解竖向位移 (沉降)做准备。 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十分复杂,常呈弹、粘、 塑性,并且呈非线性、各向异性,还受应力历史的影 响。 地基土中附加应力的正确计算和地基土体性状的 正确描述是提高沉降计算精度的两个关键问题。
位面积上的压力,称为基底压力(或称为接触压力),
地基对基础的作用力称为地基反力。基底压力分布与
基础的大小和刚度、作用于基础上荷载的大小和分布、
地基土的力学性质以及基础的埋深等因素有关。
根据圣维南原理,基础下与其底面距离大于基 底尺寸的土中应力分布主要取决于荷载合力的大小 和作用点位置,基本上不受基底压力分布形式的影
p max
p max
2P 3KL
e<B/6: 梯形
e=B/6: 三角形
e>B/6: 出现拉应力区
矩形面积单向偏心荷载
三、基底附加压力
建筑物建造之前,地基土中已存在自重应力。一 般天然土层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早已结束,因此只有 基底附加压力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变形。 基底附加压力为建筑物建造后的基底压力与基底 标高处原有的自重应力之差。
土力学完整课件土中应力计算
积分,得
z t p
Y
t f (m l / b, n z / b)
三角分布矩形荷载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 力系数.可查表. 注意l—荷载不变化边 的长度; b—荷载变化边的长度.
水平均布荷载
q
z
x z
2
2 pz 3
2
2
(二)条形荷载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1.均布条形荷载下的附加应力 p O x b/2 b/2 z x M z 2. 三角形荷载的附加应力 pt O x b z x M z
z u p
z x u f u m , n b b
l
pmax pmin
基础底面的抵 抗矩;矩形截 面W=(bl2)/6
讨论:
N 6e pmax 1 bl l min
当e<l/6时,pmax,pmin>0,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 当e=l/6时,pmax>0,pmin=0,基底压力呈三角形分布 当e>l/6时,pmax>0,pmin<0,基底出现拉应力,基底压力重分布
F=400kN/m 0.1m M=20kN •m/m
3.基底中点下附加压 力计算
1.5m 2m 112.6kPa
0 =18.5kN/m3
292.0kPa
179.4kPa
112.6kPa
分析步骤Ⅳ:
F=400kN/m 0.1m M=20kN •m/m
1.5m
1m 1m 2m 2m 2m
0 =18.5kN/m3
3. r 0 ,随 z 从 0 开始增大, z 先随之增大,后随之减小;
土力学 第四章 土中应力计算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矩形面积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2. 矩形面积中点下竖向附加应力
z 0p
0
f
l b
,
z b
应力系数 表 4-8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矩形面积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3. 土中任意点的竖向附加应力——角点法
a
da
d
A
b
c
b
c
A
M M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矩形面积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0.89
Qi
10
1.581 0.158 0.449
0.045
Qs
10
0.707 0.071 0.471
0.047
解答
z 2m :
8
z zi 4 0.36 0.89 5.0kPa i 1
z 10m :
8
z zi 4 0.045 0.047 0.368kPa i 1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o
x
zx z
y
z
xz
x
土中应力计算的有关问题
地基中常见的应力状态
平面应变状态——平面问题,二维问题 对应的工程问题:条形基础,路堤,堤坝等
ij =
x 0xy xz 0yx 0 y 0 yz zx 0 zy z
ij=
x 0xy xz 0yx yy 0yz
zx 0zy z
土中应力计算的有关问题
•土类
地基条件 •密度
•土层结构
基底压力的分布与计算
基底压力分布
绝对柔性基础
基础的抗弯刚度EI→0; 基础变形完全贴合地基表面的变形;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荷载的分布 形状完全相同。
土中的应力计算
e x
e xL
Ke
L x K=B/2-
L
压力调整 基底压
y
y
e
3K
y
pmin 0
力合力 与总荷
载相等
pmax
pmin
0 pmax
pmin 0
e<B/6: 梯形
pmax
e=B/6: 三角形
e>B/6: 出现拉应力区
2N
2N
pmax 3KL 3(B 2 e)L
12
2.2.3基底附加压力
H 成层
E1 均匀
E2<E1
25
无限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当条形荷载在宽度方向增加 到无穷时,此时地基中附加应力 分布仍可按均布条形荷载下土中 应力的公式计算,查表2-10。
相当于薄压缩层:h 0.5b
b,z/b 0, αsz=1.0
基础中点处,任意深度处的附加
应力均等于p0,即在大面积荷载
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与 深度无关。
成层 H
均匀 E1
E2>E1
23
2.变薄交互层地基(各向异性地基) • 当Ex/Ez<1 时,应力集中——Ex相对较小,不利于应力扩散 • 当Ex/Ez>1 时,应力扩散——Ex相对较大,有利于应力扩散
24
3.双层地基(非均质地基)
(1)上层软弱,下层坚硬的成层地基 ▪ 中轴线附近σz比均质时明显增大的现象
21
条形荷载与矩形荷载的附加应力对比图
表明荷载作 用面积越大 附加应力传 递的越深。
22
2.3.4 地基附加应力的应用讨论
1.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大的地基(非均质地基)
B
土力学3.土中应力计算
cz
z
cy
cz cx
cz z
1 1
z
σcz= z
二、成层土的自重应力计算
n
cz 1h1 2h2 nhn ihi i 1
天然地面
说明:
h1 1
1 h1
1.地下水位以上土层 采用天然重度,地下
h2 2 水位面
1 h1 + 2h2
水位以下土层采用浮 重度
2.非均质土中自重应
度,基础上作用荷载的性质(中心、偏心、倾斜等)及大小、 地基土性质
一、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若是条形基础, F,G取单位长度 基底面积计算
取室内外平 均埋深计算
G= GAd
p F G A
二、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F+G
作用于基础底面 形心上的力矩
M=(F+G)∙e
e e b
l
pmax
pmax F G M
pm in
AW
基础底面的抵 抗矩;矩形截 面W=bl2/6
pmin pmax F G 1 6e
pm in
bl l
讨论:
pmax F G 1 6e
pm in
bl l
当e<l/6时,pmax,pmin>0,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 当e=l/6时,pmax>0,pmin=0,基底压力呈三角形分布 当e>l/6时,pmax>0,pmin<0,基底出现拉应力,基底压力重分布
§3.1 土中自重应力计算
▪ 自重应力:由于土体本身自重引起的应力
确定土体初始 应力状态
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已经 压缩稳定,因此,土的自重应力不再引起土的变形。 但对于新沉积土层或近期人工充填土应考虑自重应力 引起的变形。
4 土中应力计算
8
z 10m :
z zi 4 0.045 0.047 0.368kPa
i 1
8
第五节 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 土中应力计算
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
• 在基底范围取元素 面积dF,作用在 元素面积上的分布 集中力可以用集中 力dQ表示。
dF d d dQ p( , )d d
第四章 土中应力计算
第一节 概述
• 土中应力:是指土体在自身重力、构筑 物荷载以及其它因素(土中水渗流、地 震等)作用下,土中所产生的应力。土 中应力包括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 • 计算方法:主要采用弹性力学公式,也 就是把地基土视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 半无限弹性体。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连续介质问题 • 线性弹性体问题 • 均质、等向问题
• 某建筑场地 的地质柱状 图和土的有 关指标列于 图中。计算 地面下深度 为2.5m、 3.6m、 5.0m、 6.0m、 9.0m 处的自重应 力,并绘出 分布图。
例 题 4.1
例 题4.2
• 计算绘制地基中自重应力沿深度分布曲线。
第三节 基础底面的 压力分布与计算
基础底面压力分布的概念
• 接触压力问题及其 影响因素:基础刚 度、尺寸、埋深、 土性、荷载大小
• 绝对柔性基础 • 柔性基础 • 刚性基础
基础底面压力分布的概念
• 刚性基础:基础各点的沉降是相同的,基 底压力分布随荷载的增大依次呈马鞍形分 布、抛物线形分布及钟形分布。
接触压力计算方法
• 简化方法——材料力学轴心和偏心受 压公式 • 弹性地基上的梁板理论——弹性力学 理论,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
例题 4.7
某基础为方形,基础 深度范围内土的重度 γ=18kN/m3,试计算 基础最大压力边角下 深度z=2m处的附加 应力。
土中应力的计算
第三节 基础底面压力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压力称为 基底压力,与此相对应的地基土对基础底面的 反作用力称为地基反力。 基础
F G
地基
第三节 基础底面压力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的压力称为 基底压力,与此相对应的地基土对基础底面的 反作用力称为地基反力。
F
基础 基础
基底压 力
G
p
地基
第三节 基础底面压力
ZF
F
Z
s
cz
1 h1 2 h 2 3 h 3
i
hi
s
cz
i
hi w h
w
例题 2-1
某土层及其物理性质指标如图所示,地下水位 在地表下1.0 m,计算土中自重应力并绘出分布
a 点: s cz h 0 b 点:
s
cz
1 h1
s
W F
ZF
F
cz
Z
式中 为土的重度,kN/m3 ; F 为土柱体的截面积m2。
自重应力σcz的分布:
随深度z线性增加,呈三角形分布。
s
cz
Z
均质土的自重应力
二、 成层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地基土通常为成层土。当地基为成层土体 时,设各土层的厚度为hi,重度为i,则在深 度z处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公式
2、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
p max p min F G A M W F G lb (1
p
F G A
6e b
)
Fk—作用在基础顶面形心的竖向力值. Gk-基础自重及台阶回填土总重,
Gk
G
Ad
第3章 土中应力计算
表3-1 z=3m处水平面上竖应力计算
r(m)
0
1
2
3
4
5
r/z
0
0.33
0.67
1
1.33
1.67
K
0.478 0.369
0.189
0.084
0.038
0.017
z(kPa)
10.6
8.2
4.2
1.9
0.8
0.4
表3-2 r=1m处竖直面上竖应力z的计算
z(m)
0
1
2
3
4
5
6
r/z
1
0.5
0.33
M(x,y,0)
z
附加应力系数
z
K
P z2
M(x,y,z) z
1885年法国学者 布辛内斯克解
z
3Pz 3
2R5
3P
2R2
cos3 q
图 直角坐标表示
❖ 讨论6个应力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
法向应力:
z
3Fz3
2 R5
x
3F
2
zx2
R5
1 2
3
R2 Rz z2 R3(R z)
x2 (2R z)
(a) 马鞍形分布 (b) 抛物线分布 (c) 钟形分布
▪上述演化只是一典型的情形,实际情况十分复杂 ▪大多数情况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3)情况3 弹塑性地基上有限刚性的基础
3.2.2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 基底压力分布十分复杂;
❖ 但是,根据弹性理论中圣维南原理,在基底一定深度 处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与基底荷载分布形状无关,只与 其合力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土中应力计算
基底压力旳简化计算
1. 中心荷载下旳基底压力
F G p
A A l b
2.偏心荷载下旳基底压力
三角形形心点 三角形形心点
pk max Fk Gk M k
pk min
lb
W
M k (Fk Gk )e
W bl 2 6
pk max Fk Gk (1 6e )
pk min
lb
l
e Mk Fk Gk
d z
3
2
b(x 2
p0 xz 3 y 2 z 2)5/2
dxdy
z1 t1 p0
z2 t2 p0 (c t1) p0
t1
mn 2
[
1
m2 n2 (1 n2 )
n2 ]
m2 n2 1
3. 均布旳圆形荷载
z
d z
A
3 p0 z 3
2
2
0
r0 rddr
0 (r 2 z 2 )5 / 2
z
p0 [arctan 1 2n
2m
arctan
1
2n 2m
4m(4n2 4m2 1) (4n2 4m2 1)2 16m
2
]
sz
p0
均布条形荷载下地基中附加应力旳分布规律:
(1) 地基附加应力旳扩散分布性; (2) 在离基底不同深度处各个水平面上,以基底中心点下轴
线处最大,伴随距离中轴线愈远愈小; (3) 在荷载分布范围内之下沿垂线方向旳任意点,随深度愈
e>L/6, 应力重新分布
pk max
2(Fk Gk ) 3bk
k l e 2
3.2.4 基底附加压力
p0 p ch p 0h
土中应力计算
c
e
角点法例子
5m
10 m
A
D
H
B C 3m G F 3m
I
z=6m
2m
3、铅直三角形分布荷载角点下附加应力y
z
B
0
L
0
d z z ( p0 , m, n)
B
dP
p0
L
z z p0
L z z F ( B, L, z ) F ( , ) F (m, n) B B
2.4.1 铅直集中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 1、布辛奈斯克公式(竖向集中力)
O
X
2.4.1 铅直集中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 1、布辛奈斯克公式(竖向集中力)
3F z 3 z 2 R 5
3F yz 2 zy 2 R 5 3F xz2 zx 2 R 5
z : zy : zx z : y : x
第二章 土中的应力计算
2.1 土中应力形式 目的 强度、变形和稳定性分析 分类 自重应力;附加应力; 渗透应力;振动应力等 求解方法 弹性理论
O
X
2.2 土的自重应力
1、一点的竖向应力状态
天然地面
cz
cz
cz z
σcz= z
z
cx
cy
1
1
z
1、一点的竖向应力状态
理想 情况
条形基础
实际 情况
基础底面长宽 比l / b≥10
2.4.5 条形基础底面铅直匀布荷载
p0 b/2 b/2 x z
z sz p0
x
z
M
2.4.6 条形基础底面铅直三角形分布荷载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1.格令法格令法是土力学中常用的一种计算土体中应力的方法,它基于土体中的格令应力体系。
格令应力体系是指土体中各个方向上的应力分量。
常见的格令应力体系包括水平应力(σ_h),垂直应力(σ_v)和剪应力(τ)。
格令法计算土体中应力的基本过程如下:(1)确定水平应力(σ_h):水平应力是以土体排列方向为基准的应力分量,通过土体中的外加荷载和支持条件来计算。
常见的计算方法有:a.一维法:当土体受到轴对称荷载时,可以使用一维法计算水平应力。
其中σ_h=P/A,其中P为荷载大小,A为土体的横截面积。
b.二维法:当土体受到平面荷载时,可以使用二维法计算水平应力。
其中σ_h=P/A,P为荷载大小,A为土体的接触面积。
c.三维法:当土体受到体力荷载时,可以使用三维法计算水平应力。
其中σ_h=F/A,F为荷载大小,A为土体的接触面积。
(2)确定垂直应力(σ_v):垂直应力是指土体中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应力分量。
垂直应力的计算方法如下:a.压力传递原理:假设土体为均质、无阻性及无滑动的情况下,垂直应力可通过压力传递原理计算。
垂直应力由上层土体通过土粒间的压缩传递给下层土体,下层土体又继续传递给更下层土体,以此类推。
b.常用公式:经验公式计算垂直应力可使用τ=kσ_v,其中k为土体的地层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值。
(3)确定剪应力(τ):剪应力是土体中沿一定面域内的剪力分量。
剪应力的计算方法如下:a.剪切试验:通过进行剪切试验,可以直接测得土体中的剪应力。
b.运动原理:当土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土粒间的剪应力满足平衡条件。
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求解土体中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2.应变法应变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计算土体中应力的方法,它基于土体中的应变体系。
应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土体中产生的形变量。
常见的应变体系包括线性应变和体积应变。
应变法计算土体中应力的基本过程如下:(1)确定线性应变(ε):线性应变是土体中只考虑线性部分的应变。
第三章 土中应力的计算
z 2 z 2( aeoh) z 2(ebfo) q( t 1 t 2 )
(3)三角形荷载FEC(最大值为p-q)
作用范围3,4块,对M点引起的竖向应力σz3
z 3 z 3(ofcg) z 3( hogd ) ( p q)( t 3 t 4 )
第三章
土中应力的计算
3.1 概述
土中的应力—指土体在自重、构筑物荷载以及 其它因素(如水渗流、地震等)作用下,土体中 所产生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自重应力—土体受自重作用而产生的应力。
附加应力—土体受建筑物等外荷载作用而产生 的应力。
1、土中应力计算目的 为了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沉降(变形)、 承载力与稳定性分析,必须掌握建筑前后土中应 力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2、偏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压力按偏心受压公式计算:
Pmax
min
F G M F G 6e (1 ) A W A l
式中: F+G、M-作用在基础底面中 心的竖直荷载及弯矩, M=(F+G)e; e-荷载偏心距;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抗弯截 面系数),对矩形基础 W=bl2/6; b、l-基础底面的宽度与长度。
IL w wP 50 25 1.09 1 w L w P 48 25
故受浮力作用,其浮重度为:
'
( s w ) ( 26.8 9.81) 16.8 7.1 kN/m3 s (1 w ) 26.8 (1 0.50)
a 点:z = 0 m,σcz=γz=0; b 点:z = 2 m,σcz=γz=19 ×2=38 kPa c 点:z = 5 m , σcz =∑γihi=19 ×2+10 ×3=68 kPa, d 点:z = 9 m,σcz =∑γihi=19 ×2+10 ×3+7.1 ×4=96.4 kPa 土层中的自重应力cz分布,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土中应力计算一、知识点:概述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接触应力)2.3.1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基底附加压力地基附加应力2.4.1 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2 矩形基础下的地基附加应力2.4.3 线荷载和条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地基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二、考试内容:重点掌握内容1.自重应力在地基土中的分布规律,均匀土、分层土和有地下水位时土中自重应力的计算方法。
2.基底接触压力的概念,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基底附加压力在地基土中的分布规律。
应用角点法计算地基土中任意一点的竖向附加应力。
三、本章内容:§ 概述建筑物的建造使地基土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出现基础沉降。
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例如砖墙出现裂缝、吊车轮子出现卡轨或滑轨、高耸构筑物倾斜、机器转轴偏斜以及与建筑物连接管道断裂等等。
因此,研究地基变形,对于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经济和牢固,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地基的沉降,必须要从土的应力与应变的基本关系出发来研究。
对于地基土的应力一般要考虑基底附加应力、地基自重应力和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的变形是由地基的附加应力导致,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
我们把地基稳定后的累计变形量称为最终沉降量。
地基应力一般包括由土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和由建筑物引起的附加应力,这两种应力的产生条件不相同,计算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此外,以常规方法计算由建筑物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时,事先确定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地基和基础相互作用的假设出发,来分析地基上梁或板的内力和变形,以便设计这类结构复杂的连续基础时,也要以本章的有关内容为前提。
地基土的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各种土随着荷载大小等条件的不同,其所需时间的差别很大,关于地基变形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是土力学中固结理论的研究内容。
它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程实践中,往往需要确定施工期间和完工后某一时间的基础沉降量,以便控制施工速度,确定建筑物的使用措施,并要考虑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预留净空和连接方式,还必须考虑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
§ 土中自重应力土是由土粒、水和气所组成的非连续介质。
若把土体简化为连续体,而应用连续体力学(例如弹性力学)来研究土中应力的分布时,应注意到,土中任意截面上都包括有骨架和孔隙的面积在内,所以在地基应力计算时都只考虑土中某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应力。
在计算土中自重应力时,假设天然地面是一个无限大的水平面,因而在任意竖直面和水平面上均无剪应力存在。
如果地面下土质均匀,天然重度为γ(kN/m3),则在天然地面下任意深度z(m)处a-a 水平面上的竖向自重应力CZ σ(kPa),可取作用于该水平面上任一单位面积的土柱体自重γz ×1计算,即:CZ σ=γz (书33页2-1)CZ σ沿水平面均匀分布,且与Z 成正比,即随深度按直线规律分布[书34页图2-1(a)]。
地基中除有作用于水平面上的竖向自重应力外,在竖直面上还作用有水平向的侧向自重应力。
由于CZ σ沿任一水平面上均匀地无限分布,所以地基土在自重作用下只能产生竖向变形,而不能有侧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从这个条件出发,根据弹性力学,侧向自重应力cx σ和cy σ应与cz σ成正比,而剪应力均为零,即:cz cy cx K σσσ0== (书34页2-3)===zx yz xy τττ (书34页2-4) 式中比例系数0K 称为土的侧压力系数或静止土压力系数,见34页表2-1。
必须指出,只有通过土粒接触点传递的粒间应力,才能使土粒彼此挤紧,从而引起土体的变形,而且粒间应力又是影响土体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粒间应力又称为有效应力。
因此,土中自重应力可定义为土自身有效重力在土体中引起的应力。
土中竖向和侧向的自重应力一般均指有效自重应力。
对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必须以有效重度γ′代替天然重度γ。
为了简便起见,以后各章节中把常用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cz σ,简称为自重应力,并改用符号c σ表示。
地基土往往是成层的,因而各层土具有不同的重度。
如地下水位位于同一土层中,计算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面也应作为分层的界面。
如书34页图2-1(b )所示,天然地面下深度z 范围内各层土的厚度自上而下分别为n i h h h h K K K K ,,,21,计算出高度为z 的土柱体中各层土重的总和后,可得到成层土自重应力计算公式:∑==ni ii c h 1γσ (书34页2-2)式中 c σ—天然地下面任意深度z 处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kPa ;n —深度z 范围内的土层总数;i h —第i 层土的厚度,m ; i γ—第i 层土的天然重度,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i 'γ,kN/m3。
在地下水位以下,如埋藏有不透水层(例如岩层或只含结合水的坚硬粘土层),由于不透水层中不存在水的浮力,所以层面及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应按上覆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
自然界中的天然土层,一般形成至今已有很长的地质年代,它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早巳稳定。
但对于近期沉积或堆积的土层,应考虑它在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变形。
此外,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起土中自重应力的变化(书35页图2-2)。
例如在软土地区,常因大量抽取地下水,以致地下水位长期大幅度下降,使地基中原水位以下的有效自重应力增加[书35页图2-2(a)],而造成地表大面积下沉的严重后果。
至于地下水位的长时期上升[书35页图2-2(b)],常发生在人工抬高蓄水水位地区(如筑坝蓄水)或工业用水大量渗入地下的地区,如果该地区土层具有遇水后发生湿陷的性质,必须引起注意。
§基底压力(接触应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便产生了接触应力。
它既是基础作用于地基的基底压力,同时又是地基反作用于基础的基底反力。
因此,在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以及设计基础结构时,都必须研究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
基底压力分布是与基础的大小和刚度,作用于基础上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地基土的力学性质以及基础的埋深等许多因素有关。
根据弹性力学中圣维南原理,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处,土中应力分布与基础底面上荷载分布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只决定于荷载合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
因此,对于具有一定刚度以及尺寸较小的柱下单独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等,其基底压力可近似地按直线分布的图形计算,即按下述材料力学公式进行简化计算。
2.3.1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2.3.1.1 中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中心荷载下的基础,其所受荷载的合力通过基底形心。
基底压力假定为均匀分布(书37页图3-5),此时基底平均压力设计值(kPa)按下式计算:A GF p +=(书37页2-5)式中 F —作用在基础上的竖向力设计值,kN ,G —基础自重设计值及其上回填土重标准值的总重,kN ,G=Ad G γ 其中 G γ—为基础及回填土之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 /m3,但在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去浮力为10kN /m3,d —为基础埋深,必须从设计地面或室内外平均设计地面算起,m ;A —基底面积,m2,对矩形基础lb A =,l 和b 分别为矩形基底的长度和宽度。
对于荷载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条形基础,则沿长度方向截取一单位长度的截条进行基底平均压力设计值P(kPa)的计算,此时式(2-5)中A 改为b(m),而F 及G 则为基础截条内的相应值(kN /m)。
2.3.1.2 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对于单向偏心荷载下的矩形基础如37页图2-7所示。
设计时,通常基底长边方向取与偏心方向一致,此时两短边边缘最大压力设计值m ax p 与最小压力设计值min p (kPa)按材料力学短柱偏心受压公式计算:W M lb G F p p ±+=⎭⎬⎫min max (书37页2-6)式中F 、G 、l 、b 符号意义同式(2-5);M —作用于矩形基底的力矩设计值,kN ·m ;W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32,6m bl W =。
把偏心荷载(如图中虚线所示)的偏心矩G F M e +=引入式(2-6)得: )61(min max l e lb G F p p ±+=⎭⎬⎫由上式可见,当e <l /6时,基底压力分布图呈梯形[图2-7(a)];当e =l /6时,则呈三角形[图2-7(b)];当e >l /6时,按上式计算结果,距偏心荷载较远的基底边缘反力为负值,即0min <p [如图2-7(c)中虚线所示]。
由于基底与地基之间不能承受拉力,此时基底与地基局部脱开,而使基底压力重新分布。
因此,根据偏心荷载应与基底反力相平衡的条件,荷载合力F+G 应通过三角形反力分布图的形心[见图2-7(c)中实线所示分布图形],由此可得基底边缘的最大压力m ax p 为:bk G F 3)(2p max +=(书38页2-7)式中k —单向偏心荷载作用点至具有最大压力的基底边缘的距离,m 。
2.3.2 基底附加压力建筑物建造前,土中早已存在着自重应力。
如果基础砌置在天然地面上,那未全部基底压力就是新增加于地基表面的基底附加压力。
一般天然土层在自重作用下的变形早已结束,因此只有基底附加压力才能引起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变形。
实际上,一般浅基础总是埋置在天然地面下一定深度处,该处原有的自重应力由于开挖基坑而卸除。
因此,由建筑物建造后的基底压力中扣除基底标高处原有的土中自重应力后,才是基底平面处新增加于地基的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平均附加压力设计值0p 值(kPa)按下式计算(书38页图2-8):d p p p c 00γσ-=-= (书38页2-8)式中p —基底平均压力设计值,kPa ,c σ—土中自重应力标准值,基底处c σ=d 0γ,kPa;0γ—基础底面标高以上天然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0γ=()2211K K ++h h γγ/)(21K K ++h h ,kN/m3,其中地下水位下的重度取有效重度,d —基础埋深,必须从天然地面算起,对于新填土场地则应从老天然地面起算,K K ++=21h h d ,m 。
有了基底附加压力,即可把它作为作用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上的局部荷载,由此根据弹性力学求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实际上,基底附加压力一般作用在地表下一定深度(指浅基础的埋深)处,因此,假设它作用在半空间表面上,而运用弹性力学解答所得的结果只是近似的,不过,对于一般浅基础来说,这种假设所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 地基附加应力地基附加应力是指建筑物荷重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