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文学
情节与角色性格的关系
——情节与角色不可分割,角色性格越是决定情
节,故事越生动。
如《幻想家》211《魔语》
情节的表现方式
⒈概要介绍+事件描述
小狐狸的枪和炮》139《胆小先生》141《小红帽》147
⒉直接描写事件
《微笑》143《给狗熊奶奶读信》138《奇妙的打猎》149
⒊倒叙事件
《妈妈下班回了家》
(四)、情节与矛盾冲突
⒈未必都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桃树下的小白兔》110以温馨的氛围、浓浓的爱意来吸引幼儿,因为这是他们渴望的。
⒉矛盾冲突类型——《豆芽兵与酸妹妹》117《小野猪和他的妈妈》
⑵认识幼稚的冲突
——认识自然:《六个娃娃七个坑》188《小马
过河》129《蛤蟆种花》
——认识自己:《是蜗牛开始的》
⑶游戏心理的期待
《万尔福的头发》185《喂!雾,你在哪里?》225 概括地说,大多是认知、人格心理未成熟的矛盾。
(4)人与环境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小兔逃跑》122(《逃家小兔》)《海的女儿》
(五)、情节与悬念
——悬念:欣赏文艺作品时产生的关切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的紧张心情。
《咕咚》74《胖嫂》82
2、情感类《梨子小提琴》
以陶冶幼儿情感为主题的作品。
1)什么是(情绪)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情感。
——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2)作用
——描摹具体的情绪、情感,使幼儿在鲜明真切的特定情境中体验人的各种情绪(心境、激情、应激)和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华兹华斯(潜变说、渲泄说):
——潜变说:艺术应该“纠正”人们的情感,使它更健康、更纯洁、更持久;一个人之所以比另一个人更优越,因为他不用巨大猛烈的刺激也能兴奋起来;文学艺术不是启示人或告诉人去做什么,从而使人变得更为高雅,而是通过使人的情感变得敏锐、纯净和坚强而使之变得高雅;
——渲泄说:人的情感假如没有发泄的机会,假如不是文学把人的情感召唤出来舒展一下,
那么可以断定:人的情感也会像经久不用的事物一样,慢慢地衰颓枯竭。
雪莱(体验说、移情说):——体验、移情:一个人要做伟大而善良的人,就必须具备强烈而全面的想像力,他必须设想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他必须亲身体验他人的所有甘苦。
(3)特点与运用
——敏锐地发现具体情境中的情绪、情感特点及变化,并加以准确的提炼。
——生动细腻的描摹。
《胆小先生》:害怕→吃惊→又害怕→着急→气愤→不害怕《路德特别高兴》:情绪在特定假想环境中的缓解式变化《我最讨厌你了》:看似毫无来由的情感突转
从情绪、情感的强度变化、相似性、两极性、交错性等方面去描写。
——《妈妈下班回了家》:吃惊——气恼
——《小兔逃跑》:依恋——反抗
——《小青虫的梦》:自卑——自尊
——《小野猪和他的妈妈》:自私——体谅
——《蛤蟆种花》:焦躁——耐心
●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铺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青虫的梦》、《小野猪和他的妈妈》
3、意志类:以意志品质培养为主题的作品。
1)什么是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最重要的特征);外部困难:客观的环境、条件内部困难: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信心不足、情绪消极、身体不佳。
——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区别于随意行动,如举手发言、抬脚踢球……);目的任务愈明确、意志水平越高、越坚定。
2)作用
——角色形象的意志行为描写可以使幼儿进行“观照”,并由此而产生联想、认知、评价,这样的阅读过程,既可以使幼儿获得启迪,又不至于产生被指责的消极体验。
这一类作品能够使幼儿自警、自省,确定积极的自我理想,应对生活,超越自我。
(3)特点与运用●准确把握意志品质的特点
《小熊过桥》(胆怯、犹疑——勇敢、坚定)《蜗牛搬家》(犹豫——坚定)
《豆芽兵与酸妹妹》(放任——自制)《谁勇敢》(勇敢——鲁莽)
运用对照手法鲜明地表现
意志品质
坚定犹豫迟疑踌躇《坚定的锡兵》
坚强灰心沮丧气馁《等明天》
勇敢:胆怯害怕惊慌畏惧《怕羞的小黄莺》
鲁莽莽撞盲从《火童》
果断:疑惑狐疑优柔寡断《假如我是武松》
专断专横霸道轻率
坚韧:动摇不定虎头蛇尾《花婆婆》《雪花人》
任性执拗顽固《没头脑和不高兴》
自制自律:自由散漫无法自控洒脱无羁逍遥《小熊拔牙》《一根羽毛也不能动》拘束拘谨
骄傲:骄横骄纵倨傲狂妄自大自满
谦虚:谦逊虚心谦恭谦卑
二、主题与题材
一)、概念:主题:文艺作品蕴涵的思想。
它与题材、形象密切结合。
题材:体现作者意图的生活事件或现象,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选择、提炼、加工而成。
幼儿文学作品可从作者意图——促进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来区分类型。
二)类别
1、认知类
以发展幼儿认知为主题的作品。
1)什么是认知
——广义: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狭义:信息加工过程;心理上的符号处理;主要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注意等。
以个人的已有认知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
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也相应得到改造与发展。
2)作用
——激发认知兴趣,扩大认知视野,完善认知方法,发展认知结构。
3)特点与运用
——渗融着人格化特点,或曰与情感联系的认知。
——去习惯化。
将司空见惯的现象,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方式)展现出来。
——使内隐的现象,外显出来。
《蚕豆哥哥的床》、《换一换》
——细致生动地描写认知对象的某一特征或联系
例如:——滚动与跳动(《滚滚和蹦蹦》)
——机械装置的神奇作用(《发明家奇奇兔》)
——用不同方式观察(《高老鼠和矮老鼠》)
——季节特征(《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
——城乡差异(《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
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
定位:狭义:为幼儿语言教育服务(以语言为媒介)
广义:为幼儿发展服务(广泛的主题)
●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例1入园适应
——焦虑
——依恋
——哭闹
——坐不住
——不习惯集体生活
脱离恋物:《阿文有条小毯子》(延伸:《天鹅绒兔子》《爷爷一定有办法》)
——情绪安定、愉快、适应集体生活
——从幼儿的生活体验、情绪、习惯及其发展需要出发,情景化、生活化、经验化、过程化地促进其发展(借助艺术构思运用文学作品营造情境)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要点:1、理解社会理念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2、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文学观的评价。
3、儿童文学与幼儿文学的文学地位。
4、我们对幼儿文学的理解。
难点: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文学观的评价(用什么理论进行分析?)。
娱乐儿童的文学代表:周作人、胡适
观点: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中心,顺应儿童、理解儿童、围绕儿童
理论背景:1.人道主义思想(思想启蒙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中产阶级独立壮大)2.杜威的儿童本位教育观
•历史背景:“五四”前后,反对封建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或成人的依附),强调儿童是独立的人。
•贡献:为儿童文学的独立、自觉奠定了基础
•局限:过分否定儿童文学的启蒙教育作用
•周作人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无意义之意义,滑稽,热闹的美学风格
教育儿童的文学
•代表:陈伯吹、鲁兵
•观点:1.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的工具
•2.强调年龄特征,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理论背景:一切文艺都是宣传工具,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
历史背景:解放以来(改革开放前),在全社会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氛围中产生
贡献:贴近儿童的需要,为儿童服务。
局限:把娱乐和教育对立起来,过于否定娱乐功能
供儿童审美的文学代表:刘绪源
观点:独木桥说: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能实现。
理论背景:审美心理学
——针对忽视审美愉悦功能的教育工具论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思,对把文学与社会学等同起来、把文学的功能首先以思想教育功能来衡定的思潮进行反拨
贡献: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作用,突出接受的决定作用
局限:儿童文学的功能是多因、多向的;不应该将系统中的一种功能割裂出来,命之为第一或实质。
儿童的接受规律未予深入探究。
•以上三种都有意无意地将教育功能同审美愉悦功能对立起来
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
•代表:贺嘉观点: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为儿童的,就是儿童文学。
•理论背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为儿童所阅读,又影响儿童发展的成人读物;
——对读者未明显考虑,但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
——图画书和浅显易懂的故事;
——优秀的成人读物改写本;
——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贡献:参照国外的定义,有了开放的心态。
局限:——未从外延上充分考虑,把自觉的儿童文学与自在的儿童文学割裂开来;客观上把儿童文学的源头切割掉了,把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叠合的那一部分人为地分离开来。
教育儿童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代表:《儿童文学概论》
•观点: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编写,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
•理论背景:以鲁、陈、贺嘉观点为理论依据
•社会背景:70年代末80年代初,急需一部能为多数人接受的教材
•局限:仍强调教育功能,忽视文学功能的多向性。
•采用机械糅合的方法,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专为少年儿童创作与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是无法揉合的
•代表:章红
观点:艺术地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内在心灵世界,适合儿童接受,培养他们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的文学
特点:提出了下定义应该而又必须的三个方面
△创作规律:必须从接受者特点出发,是表现而不是反映
△强调接受对象特定的欣赏期待
△外延的确定:不是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图,而是以接受者的客观接受状况来界定
•理论背景:
•△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把文学的功能看作一个互为影响而非割裂开来的系统
•△以艾布拉姆斯的三座标为依据(作品、作者、读者)
•△以审美心理学为依据,更关注文学本身的创作规律,接受规律
•社会背景:
•更多地从文学艺术的本身规律来探讨问题,而不是将视线仅落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对规律性的问题不是线性地去思考,而是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即:思维空间的开拓,更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只看要素本身,受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农业社会:单一的狭隘的固定的思维,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
工业社会:简单划一,非此即彼,各要素关系固定的思维,流水线的生产,严明的生产程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信息化社会:丰富多样的,各要素互为影响的,各要素互不排斥,此消彼长的,灵活多样的生活生产方式,宽容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经济政治格局
创作上应该依照儿童的接受需要去展开:《苏菲生气了》《克里克塔》《小狐狸的枪和炮》《小土坑》
——接受上
客观接受状况是外延界定标准;
接受需要是创作的依据(出发点、归结点),这一需要包括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准的理解需要;诉诸情绪、情感,本能欲望,游戏倾向等的审美趣味指向;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诉求,即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的主流群体对儿童发展的要求,这一诉求中越来越占主导的是人类对儿童发展的要求。
事实上,整个接受需要的研究也趋向全球化,信息化使各国研究成果迅速为全人类吸收。
——功能上
健全人格的形成……
形成方式:人格形成方式:观察学习(间接学习)和亲历学习(直接学习)
——儿童文学的接受是观察学习,一种诉诸艺术审美的特殊的观察学习,并借此形成健全、和谐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