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煜及其词风。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重点)

3、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重点)

学习过程

一、词体知识

词是_________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__________,59—90字为___________,91字以上为___________。

二、作品背景

虞美人,词牌名。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囚禁在一座小楼里,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三、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词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唐后主(或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李煜工书画,知音律,能诗文,尤擅填词。其词以亡国为界,分前后期,前期多写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感伤。他的词不用典,不雕饰,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率真,凝重洗练,开拓了词的领域,对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

二、词作赏析

1、词的上阕写词人面对春花秋月的美景,登楼远望,怀念故国。请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所以词人说“何时了”。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提示: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泛指词人做帝王时的一切生活,可以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从精神层面上思考,可

以是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诗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词的下阕抒发词人怀念故国的悲痛之情。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1)用设问的方法,直抒胸臆,“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2)运用比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忧愁就象滔滔不绝的江水无穷,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

三、拓展你还能说出以水喻愁的句子吗?

例:(1)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2)以发喻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四、李煜词名句集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2、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相见欢》咏的是离情别愁,所表现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离乡去国、幽囚汴京的愁苦心情。

B、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C、“剪不断”三句,取谐音“思”,“丝缕”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把愁思化解为别的滋味,反映了他旷达乐观、清幽脱俗的情怀。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千古名句,请分析它妙在哪里?

答案: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说明了千丝万的抽思紧紧的缠绕着人。(意思对即可)

《书愤》学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重点)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却始终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他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2、文题背景“书”,即书写;“愤”,悲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期间。当时陆游从江西抚州罢官归已经5年,是一位62岁的老人了,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未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3、典故介绍:

(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字词解释

(1)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悲愤

(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

(3)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

二、诗作赏析:

1、《书愤》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分析: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形象,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心酸不平,也暗讽了妥协投降的南宋王朝,表现了诗人的满腔爱国热情和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之情。

颔联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