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侵袭,表现为风寒湿痹;若阳气偏盛,阴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常因体虚乘袭而致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二)病机
1.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两大类。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则为痛痹,湿邪偏胜则为着痹,热邪偏胜则为热痹。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3.痹证日久,可出现痰瘀互结、正气耗伤、经病及脏等病理变化
(1)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可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屈伸不利,病情更为缠绵难治。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证候。
(3)病变日久,病邪留恋或反复感邪,久病不愈,积年累月,或受邪较重,病邪由表及里,由经入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如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肾痹等病。痹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行痹痰瘀痹阻
正虚风寒湿痹痛痹气血不足虚实夹杂
风湿痹阻经脉着痹实证久痹肝肾亏虚
风湿热痹内舍脏腑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主症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特征症状。苔多白滑,脉沉紧、沉弦、沉缓、涩等。
2.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尤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有关。
3.辅助检查血沉和X线检查有助于痹证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邪的偏盛痹证的病邪有风寒湿、风湿热以及痰浊瘀血之别,临床有有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痹以关节痠痛,皮色不变为特点,其中以关节痠痛游定不定者为行痹(风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寒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湿痹);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者为热痹;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多为痰瘀交阻。
2.辨虚实痹病初起,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以邪实为主。病久入深,气血亏耗,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则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二)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祛邪通络。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通经络是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2.治疗注意
(1
养血;痛痹以温经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着痹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
佐以健脾;热痹以清热为主,兼以祛风除湿。各种痹证均应配合舒筋通络的药物。
(2)痹证日久,常出现痰瘀阻络,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病变,治疗时应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主症、兼症、舌脉】
主症:
A: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
B: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C: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D: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得冷稍舒,痛不可触E: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僵硬变形
F: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腰膝冷痛,肢体倦怠,兼症:
a:多见于上肢肩部;
b: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便
c: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赤黄
d:面色少华
舌脉:
1、苔白,脉浮
2、苔白,脉弦紧
3、苔白腻,脉濡缓。
4、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舌质紫黯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6、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常见证型】
A+a+1=行痹
B+b+2=痛痹
C+b+2=着痹
D+c+3=热痹
A+B+C+1+2=风寒湿痹
E+b+5=痰瘀痹阻
F+d+6=痹症后期、肝肾亏虚
【治疗】
中药内服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选方:防风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