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模型与中国实践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天气雾霾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天气雾霾一、调研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天气雾霾是大气污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更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了解天气雾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本次调研将深入探讨天气雾霾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旨在为减少天气雾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背景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频频受到天气雾霾的困扰。
雾霾的严重程度令人震惊,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生活,更导致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环保部门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地区PM2.5浓度平均浓度超过了200微克/立方米,是标准的8倍以上,严重超过国家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对雾霾的成因和影响进行调研,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雾霾的危害,找出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们制定了一份涵盖了雾霾的现象、成因、危害和解决办法等方面的问卷,并在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从而更准确地了解了人们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2. 访谈采用访谈的方法,接触了一些大气污染专家、环保人士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对于雾霾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我们对雾霾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调研结果1. 雾霾的成因调研结果显示,雾霾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建筑扬尘、燃煤和生物质能源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多,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
2. 雾霾的影响雾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首先是对健康的影响,雾霾中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其次是影响了交通出行和工作生产,雾霾天气时,能见度低,交通事故增多,给出行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空气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我们团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空气问题社会实践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背景1. 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整体呈恶化趋势,雾霾、PM2.5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据统计,我国有近7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
2. 空气污染成因(1)工业污染: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大,且治理力度不够。
(2)交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燃油品质不达标、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
(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空气污染。
(4)农村污染:农村秸秆焚烧、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突出。
三、调查方法1. 调查对象: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个区域的10个城市作为调查对象。
2. 调查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调查、公众对空气污染的认知程度等。
3. 调查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空气质量监测数据(1)我国空气质量整体呈恶化趋势,雾霾、PM2.5等污染物严重超标。
(2)不同区域空气质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西部地区空气质量较差。
2. 污染源调查(1)工业污染: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大,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交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不当,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3. 公众对空气污染的认知程度(1)大部分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但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2)公众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了解较少,对政府、企业及个人在防治空气污染方面的责任认知不足。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1)我国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关于空气质量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了解空气质量状况,提高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认识,我们开展了一次空气质量实践活动。
本文将对本次实践活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报道。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全国338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仅占27.9%。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空气质量问题尤为严重。
空气质量恶化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实践目的(1)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2)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3)探索空气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三、实践过程1. 确定实践地点本次实践活动选取我国某城市作为实践地点,该城市位于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问题较为突出。
2. 收集资料(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和方法;(2)收集该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包括PM2.5、PM10、SO2、NO2、CO等指标;(3)了解该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状况等影响因素。
3. 实地调查(1)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空气质量状况的感受;(2)考察当地工业企业、交通设施等,了解污染源排放情况;(3)监测空气质量,记录相关数据。
4. 数据分析(1)对收集到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等;(2)分析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找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1. 空气质量状况根据监测数据,该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如下:(1)PM2.5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较差;(2)PM10、SO2、NO2、CO等指标也超过国家二级标准;(3)空气质量状况在一年四季中均有波动,冬季最为严重。
2. 影响因素分析(1)产业结构:该城市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废气排放量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2)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大,燃煤污染严重;(3)交通状况: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的一大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从空气污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介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
第二章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的空气质量在近几年遭受严重的破坏。
中国环境监测部门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中有绝大多数地方的空气质量都达不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大气PM2.5污染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PM2.5可穿透人体的深层肺部,导致健康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以及其它症状的加重。
因此,加强对空气污染的监测、评价和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章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主要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包括统计学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和复合模型。
1. 统计学模型统计学模型是根据空气污染的历史数据,对污染源、大气动力学和其他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得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质量。
常见的统计学模型包括传统统计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空间统计学模型等。
2. 机器学习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学习历史数据,使用分类、回归和聚类等算法,来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
机器学习模型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等。
3. 复合模型复合模型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型,采用多种算法进行组合,以提高预测精度。
常见的复合模型包括基于神经网络的复合模型、基于回归的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多元回归和决策树的复合模型等。
第四章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应用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空气质量污染的监测,二是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
1. 空气质量污染监测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可以帮助监测空气质量污染情况,掌握空气污染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警报,以防止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加重。
2. 提供空气质量信息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可以根据预测结果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有关空气质量的信息,提高市民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和对自身健康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行动指南,如减少户外活动、减少机动车使用等。
空气质量监测与改善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空气质量监测与改善的研究进展与实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空气污染问题逐渐凸显,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空气质量监测与改善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未来空气质量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一、空气污染监测技术的进展传统的空气污染监测技术包括手动采样分析、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指令(UNECE)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随着科技的推进和发展,新型监测技术也不断出现,如光学温室气体测量技术、即时VOCs在线监测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而且促进了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共享。
二、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治理空气污染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治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针对不同污染物质及其来源,分别采取控制排放和减少排放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
治理技术方面,包括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的改进和优化,如电除尘器、脱硝脱硫技术等,已取得显著效果。
同时,一些“互联网+”的智慧治理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多元化应用,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三、空气污染治理的挑战空气污染治理工作,面临着重点难点多多的问题。
首先是监控网络不完善,有些地区无法覆盖甚至空白,同时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也受到限制。
其次是治理成本高昂、技术落后、管理分散、治理力度和督查机制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使得空气污染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产生了严峻的考验。
四、未来空气污染治理的建议要健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采用先进的航空、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提高监测范围和监测精度,为治理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在治理技术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在源头控制和治理技术上找到一种经济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空气质量模型和治理策略研究
空气质量模型和治理策略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空气质量日益恶化,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的工业活动、交通运输以及生活中的燃煤、燃气等活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空气质量模型和治理策略,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空气质量模型空气质量模型是指将各种气体、颗粒等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的传输过程用数学模型表现出来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污染来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好地进行治理和预测。
1.化学模型化学模型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的模型,通过确定不同污染物的氧化和反应程度,来预测各种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各种同化反应和解同化反应,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城市空气质量中的气体成分和浓度。
2.传输模型传输模型是一种将空气污染物的传输过程模拟为物理过程的方法。
该模型可以计算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输送,预测污染物在城市中的分布和排放范围。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不同城市污染物的传输效应。
二、空气治理策略为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针对不同污染来源提出了不同的治理策略。
1. 工业治理工业污染是城市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控制工业污染,实行同步减排和污染治理,是保障市民健康的重要措施。
实现工业减排的方法有多种,例如改进工艺技术、装置监控、污染治理技术等。
2. 交通治理交通污染是城市空气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因此控制车辆排放量、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等措施也是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3. 生活治理生活垃圾是城市垃圾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增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和运输较为重要。
除此之外,城市居民还可以适度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
例如,加强节水措施、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生活污染物处理水平等。
三、结论随着近年来工业污染和交通排放等污染源的加强,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凸显,各方面亟需加强治理。
尽管存在治理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等难题,但通过科学模拟和社会共治的方式,我们可以逐步实现污染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空气质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定义、研究现状、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定义空气质量预测模型是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对污染物的排放源、环境、气象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预测,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或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政府与环保部门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以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
二、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模型的建立上,主要有基于经验的统计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型和基于物理机理的数学模型等几种方法。
其中,基于经验的统计模型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其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剖析,再根据空气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其缺点是预测精度比较低,而且不适用于复杂气象环境下的预测。
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型主要是针对高维度、非线性的数据集的预测,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但是需要数据和计算资源较大。
而基于物理机理的数学模型则是根据污染物在不同环境因素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但是对于所研究的区域的特性要求极高,也需要大量计算资源支持。
三、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应用场景从应用场景角度来看,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主要分为城市尺度预测和区域尺度预测。
城市尺度预测主要是指对城市内某些固定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主要应用于城市交通、工业区域以及重点污染源等场所。
而区域尺度预测主要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预测,主要应用于政府规划、环保监测、污染源控制等方面。
四、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未来展望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我国空气质量预测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源也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研究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2024年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范文
《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空气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准确预测和改善空气质量,科学地模拟和分析排放源的影响效应变得至关重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空气质量模式中的“源同化”模型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其建模方法以及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效应。
二、源同化模型概述源同化模型是一种空气质量模型,旨在通过模拟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其传输过程,从而对空气质量进行准确预测。
该模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考虑多种污染物来源:模型能够综合分析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不同来源的污染物。
2. 精细化的空间模拟:模型具备高精度的空间模拟能力,能够根据地域特点进行精细化模拟。
3. 动态更新与优化: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动态更新和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三、建模方法与步骤源同化模型的建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各种排放源的数据,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 构建排放源数据库: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构建一个完整的排放源数据库。
3. 模型参数设置:根据地域特点和污染物类型,设置模型的参数。
4. 模拟与分析: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各种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应。
5. 结果验证与优化: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需要进行优化。
四、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应,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
研究结果表明:1. 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污染物来源之一,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其中,重工业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对当地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交通排放也是重要的污染物来源。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
特别是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导致尾气排放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
3. 除了工业和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其他排放源也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空气质量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空气质量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1.1 确定当前空气质量状况,了解其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1.2 探讨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1.3 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并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
二、调研方法2.1 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影响。
2.2 选择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调研,收集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以便于比较分析。
2.3 分析各地区的空气质量,推测污染源和可能的改善措施。
三、调研结果3.1 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较差,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NO2等。
3.2 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生活垃圾焚烧等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3.3 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也开始受到影响。
3.4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对环境和经济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调研分析4.1 空气污染是当前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4.2 政府部门要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管理,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政策,限制工厂排放、加强车辆排放控制等。
4.3 企业要重视环保责任,减少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废气处理等。
4.4 公众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多步行、骑行,少开车,合理使用能源。
五、调研建议5.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5.2 完善环保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法律制约。
5.3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让公众了解空气质量状况,促使政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改善。
5.4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
六、总结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当前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影响,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建议。
空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努力。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生活、工作和学习。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挑战。
空气污染是城市环境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对城市环境管理至关重要。
一、问题背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全球各地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其中,空气质量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在许多城市中,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业活动、机动车排放、天然气泄漏等,城市空气污染程度难以控制。
在这个情况下,建立一个高效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对城市管理者和公众了解空气质量状况、预测空气质量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模型上,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些可用于预测空气污染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保持城市空气质量的最佳状态。
二、模型构建方法(一) PM2.5预测模型PM2.5是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的一种,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和组成,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是目前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开发一种模型来预测PM2.5浓度。
在PM2.5预测模型中,主要涉及多种建模方法,例如ARIMA、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ARIMA模型中,我们可以使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来进行预测。
回归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决策树回归模型等。
在神经网络模型中,我们可以使用多层感知器(MLP)、循环神经网络(RNN)等进行建模。
(二) AQI预测模型空气质量指数(AQI)是美国环境保护局发布的一种用于表示环境空气质量的指数。
目前,我国环保部门已经引入AQI指数,以表示国内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在AQI预测模型中,我们可以使用与PM2.5模型相同的建模方法来进行预测。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类似于气象预测的方法,通过分析大气环境变化的特征来进行预测。
(三) 模型融合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多种建模方法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度。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简介: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空气污染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空气质量预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主要模型及其应用。
一、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是最早用于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已有的监测数据和环境因素,对未来的空气质量进行推测。
静态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统计方法的预报模型:这种模型主要通过分析过去的空气质量数据,结合统计学方法,利用历史数据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未来的空气质量。
这种模型适用于简单的环境条件下,对气象影响较小的情况。
2. 基于监测数据的预报模型:这种模型主要通过对现有监测站点的数据分析,利用站点和区域之间的关系,推测未来的空气质量。
这种模型适用于较大范围的预报情况,但需要充分考虑各个监测点之间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
二、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是近年来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模拟计算,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
动态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数值计算的预报模型:这种模型主要基于大气动力学和物理化学原理,通过模拟计算和数值模型,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
这种模型适用于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对气象影响较大的情况。
2.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报模型:这种模型主要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训练和学习,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
这种模型适用于数据量大、复杂度高的情况。
三、模型的应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的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警系统的建立:我国各个城市都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模型预测,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警,提醒居民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健康。
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仅国内,国际上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要求控制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在此背景下,对于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征空气污染物可分为氧化物、酸性气体、有害气体、颗粒物等。
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主要指标。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油等。
它们的特征是在大气中存在时间较长、扩散速度较慢、对健康影响大等。
二、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分类空气质量预测模型通常可分为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两种。
统计模型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如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模型等。
物理模型则是基于物理原理理论建立,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如数值模拟模型等。
这两种模型均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三、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应用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领域。
其中,基于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量等因素的统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短期预测,而基于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可用于长期预测和模拟实验。
四、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发展趋势目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准确性、时效性、实时性等。
未来,随着数据获取技术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可望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中,为提高预测精度和实时性提供更好的支持。
以上是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在未来,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环境问题,并不断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研究进展
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研究进展空气质量是人类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巨大。
为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开展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进展。
国内方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
其中,基于WRF-Chem模型的大气化学计算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评估和预报。
该模型能够模拟大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对于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还开展了城市尺度的空气质量模型研究,通过对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模拟,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方面,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开展了一系列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
其中,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大气化学模型,用于评估和预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
CMAQ模型结合了大气动力学、化学反应和输运过程,能够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
此外,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也开展了空气质量模型的研究,推出了WRF-Chem模型,用于模拟大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对于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数据的积累,空气质量模型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模型的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模型的机理和参数也不断完善,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转化和输运过程。
此外,模型也开始考虑气象条件、地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空气质量模型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
其次,模型的计算量和运行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在实时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
此外,模型的数据需求较高,对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有较高要求。
《2024年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范文
《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应对空气污染,研究空气质量模式及其排放源的影响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源同化”模型在空气质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效应。
二、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概述“源同化”模型是一种先进的空气质量预测和模拟模型,旨在将不同来源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同化处理,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空气质量。
该模型主要基于大气扩散、化学反应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对各类污染源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源与环境的同化。
三、模型构建及原理1. 数据基础:模型以大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包括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数据、气象数据、地理信息等。
2. 数学方程:模型通过建立一系列数学方程,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传输、转化等过程。
3. 参数校准:通过校准模型参数,使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相吻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4. 同化处理:将不同来源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同化处理,考虑各种污染源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
四、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应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扩散、传输,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 交通排放:交通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 生活排放:生活排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气和尘土等。
这些排放虽然相对较小,但在一些地区也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通过“源同化”模型分析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及排放源影响效应。
通过模拟和分析发现,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是该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针对这些排放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工业排放治理、推广清洁能源、优化交通结构等,可以有效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城市空气质量模型研究及其应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城市空气质量模型,以帮助预测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模型是基于大量城市气象、气象污染物排放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利用数学方法和物理原理构建数学模型来模拟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工具。
通过该模型,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污染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并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首先,城市空气质量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贡献程度。
模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确定每个区域的主要污染源。
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污染物排放数据以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模型可以估计每个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这有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空气质量。
其次,城市空气质量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过去的空气质量数据和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状况。
这对政府和公众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预防和控制恶劣的空气质量事件的发生。
此外,城市空气质量模型还可以评估不同的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
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不同的因素和控制策略,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治理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这可以帮助决策者识别最有效的治理措施,并调整和完善政策。
同时,模型还可以评估不同控制措施的成本效益,为政府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最后,城市空气质量模型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公众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行动。
通过将模型的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他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并了解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程度。
这将促使公众更加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采取行动减少对空气质量的污染。
总的来说,城市空气质量模型是解决城市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要工具。
空气质量模型构建与预测研究
空气质量模型构建与预测研究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气质量成为越来越多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
而空气质量的预测和模型构建成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减少公众健康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空气质量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预测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空气质量模型的构建空气质量模型的构建是利用大量的数据、监测站点和模型算法来分析和预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以下是空气质量模型构建中的几个重要步骤:1. 数据收集:空气质量模型构建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空气质量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数据的收集通常通过气象监测站、监测车辆以及其他空气质量监测装置进行。
2. 数据预处理:由于空气质量数据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预处理是必要的。
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
此外,还需要将数据转化为模型可以处理的格式,例如将分类变量转化为数值变量。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空气质量模型构建的关键步骤。
通过选择合适的特征变量,可以更好地描述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规律。
常用的特征包括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土地利用模式和距离主要污染源的距离等。
4. 模型选择和训练:在选择模型时,需要考虑模型的复杂度、准确性和解释能力。
常用的空气质量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
训练模型时,可采用交叉验证等技术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
5. 模型评估:模型评估是判断模型性能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等。
通过模型评估,可以获取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准确性,进而优化模型。
二、空气质量预测研究空气质量预测研究旨在通过历史数据和模型算法来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以下是空气质量预测研究的相关内容:1. 时间序列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是空气质量预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与应用综述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与应用综述翟崇治1,2,周乾1,余家燕2,鲍雷2,李礼2(1.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2. 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重庆重庆 401147)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空气质量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其分类,概述了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相应的典型模型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在空气质量模型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思路。
关键词:空气质量模型;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应用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ir quality modelZHOU Qian1,ZHAI Chongzhi1,2, YU Jia-yan2,BAO Lei2,LI Li2(1.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400067, China;2.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1147,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of air quality model and its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air quality model, and its corresponding typical model is described,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when air quality model was used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air quality model; the basic theory; the development course;the application1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大气边界层内)的时空分布主要由气象条件,地理条件,污染物的排放、扩散和转化等因素决定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相互作用,因此,大气污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气现象。
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
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球大都市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监测和预测空气质量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测模型的研究,探讨其方法和应用。
一、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空气质量监测是评估和监测大气污染水平和趋势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以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公众健康。
同时,对于个人来说,了解和监测空气质量有助于我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并选择更清洁的交通方式,减少人为污染源的排放。
二、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1. 监测站点布局:监测站点的位置和布局对准确监测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监测站点应在城市各个不同区域设置,包括城市中心、工业区域和居民区。
通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集大量的数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2. 监测参数:空气质量监测通常包括监测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浓度。
此外,还需监测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
这些参数的监测有助于分析和预测污染源以及污染物的传播方式。
3. 监测设备: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通常包括气体分析仪、颗粒物采样器和气象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对于准确监测空气质量非常重要。
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并提供准确的空气质量指数。
三、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1. 模型类型:目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主要分为经验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种类型。
经验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法则进行预测,它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但对于复杂的环境情况往往效果不佳。
数学模型则是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和预测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准确的数据是建立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需要采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和进行数据标准化等。
这些步骤有助于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3. 模型建立和评估:在建立空气质量预测模型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型算法,并使用历史数据进行训练。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空气质量问题成为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警和控制空气污染,我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系统,采用各种预报模型进行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其应用。
二、主要模型及原理1. 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是一种较为简单和常用的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气象、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其他可能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空气质量预报。
该模型的主要优点是计算速度快,但也存在着对数据分布假设较强、对气象和污染物之间关系的线性描述可能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模型进行校正和优化。
2. 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建立统计模型,利用时间维度的信息进行预测。
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有ARIMA(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较好地捕捉空气质量的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并针对性地进行预测。
不过,时间序列模型对数据的平稳性要求较高,对于非平稳数据的预测效果可能较差。
3. 统计学模型统计学模型包括传统的回归模型、聚类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模,获取不同时段的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
这些模型尤其适用于长期变化较为缓慢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
4. 机器学习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是近年来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这些模型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以获取数据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预测。
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
这些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应对非线性关系,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空气质量。
三、模型应用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用于预警和控制空气污染,保护居民身心健康。
《2024年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范文
《空气质量模式“源同化”模型及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准确评估和预测空气质量变化,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空气质量模式。
近年来,“源同化”模型在空气质量预测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源同化”模型的构建原理及在排放源影响效应中的应用。
二、源同化模型理论基础“源同化”模型是一种基于排放源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将排放源与大气环境进行同化处理,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空气质量。
该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排放源分类:根据排放源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排放等不同类型。
2. 排放源参数化:对各类排放源进行参数化处理,包括排放量、排放高度、排放时间等。
3. 气象数据同化:将气象数据与排放源数据进行同化处理,以反映实际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传输、扩散和转化过程。
4. 模型构建:基于排放源参数化和气象数据同化结果,构建空气质量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够根据排放源的分布、气象条件等因素,预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变化趋势。
三、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源同化”模型在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对不同排放源的参数化处理和模型构建,可以分析各类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排放控制措施的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论“源同化”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空气质量预测和管理工具。
通过将排放源与大气环境进行同化处理,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空气质量。
同时,该模型在排放源影响效应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有助于分析各类排放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的不断完善,“源同化”模型将在空气质量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10年1km分辨率SO2排放清单
中国2010年1km分辨率NOx排放清单
2016/5/11
2013年中国多污染物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
所有人为源SO2排放 所有人为源NOx排放
所有人为源PM2.5排放
所有人为源VOCs(以醛类为例) 排放
三、国家重大环境决策实施环 境效果评估
“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双向模拟平台
用途
掌握排放特征
制定污染减排策略
模拟大气污染成因、 规律的必要基础数据
总体技术框架
电力、工业点源
空间分配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ower Plant lps Industry lps Heating boiler lps Industry Industry fugitive dust Boiler Trasportation Restaurant Water boiler Domestic cooking stove Domestic heating stove Gas station Solvent use Biogenic_Iso Biogenic_Ter Biogenic_OVOC Construction fugitive dust Traffic fugitive dust Pile dust unpaved ground dust
2015年PM2.5与PM10年均浓度比值
气候与经济发 展水平,对 PM2.5污染特 征影响显著, 以“胡焕庸线” 为分割, 我国东南主要 以PM2.5污染 为主,西北 PM10与PM2.5 同样突出。
地面:2013-2015年大气行动计划实 施效果
10%
28%
7%
全国
27%
20% 27% 21% 31% 10%
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环境政策。
问题2:在质量控制阶段,如何定量分析PM2.5污染规律,
从环境质量出发,“主动”构建差异化、靶向控制策略?实
现PM2.5“分型、分区、分时”精细控制?
针对上述2个问题 开展的主要研究领域 1个基础,3个应用方向
应用案例1:“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控制 环境效果回顾性评估
问题引出:随着灰霾污染的加剧,各方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
度产生质疑?只见“排放量”减少,不见“空气质量”改善?
评估目的:如果“十一五”期间不开展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现
在PM2.5污染会如何?恶化到何种程度?
评估方法:采用“有(实际减排情景)—无(不减排情景)”
生活、交通源
时间分配
SO42NO3PM: by sectors
Source profile
BC OC ……
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网格化 排放清单
化学物种分配
构建包括空间、时间和化学物种分配等功能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编 制技术方法,建立适用于空气质量模型的排放清单。
国家法规化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016/5/11
研究员
任阵海等
空间尺度
全国
约束条件
全国城市SO2年均浓度达 标 基于酸沉降临界负荷研 究成果
核定方法
模型模拟法
柴发合等
全国 全国113个环 保重点城市 全国
线性规划法 A值法、多源模式 法 A值法
李云生等
SO2年均浓度达标
王金南、蒋洪强等
SO2年均浓度达标
主要以SO2、NO2、PM10环境浓度达标或者酸沉降临界负荷
2
一、PM2.5污染现状及管理实
践面临的问题
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
SO
2
NO2
PM10
CO
O3
PM2.
5
“十三五”将以城市为单元,分五大阵营,分类改善!
2015年PM2.5年均浓度分布
2015年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 市,仅有73个城 市空气质量达标 (约20%%); 达标城市主要分 布在福建、广东、 云南、贵州、西 藏等省份,大部 分地区依然超标, 京津冀鲁豫最为 突出!
2016/5/11
全面支撑国家重大环境决策、规划及政策
“十二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环境效果预测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可达性论证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期评估 “十一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环境效果回顾性评估 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中首次提出大气环境红线的 “三维”概念体系,并以具体的技术方法实践
45%
10%
京津冀
长三角
卫星:2005-2015年PM2.5污染变化
2005-2007年AOD年均值 2008-2010年AOD年均值
2011-2013年AOD年均值
2014-2015年AOD年均值
环境管理与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1:在总量控制阶段,如何“被动”评估重大环境
政策实施环境效果?优化政策方案
2016/5/11
结论:天帮忙,人努力
规划院 74城市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全国 监测数据降幅(%) 气象贡献率(%) 人为贡献率(%) -28.42 -24.16 -28.58 -25.77 -4.30 2.60 -5.40 -0.04 -24.11 -26.75 -23.18 -25.72
空气质量模型在PM2.5污染防治规 划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大气环境模拟与评估研究室 薛文博 副研究员 主任 2016年2月
内容
1. PM2.5污染现状及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 全国多污染物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 3. 国家重大环境决策实施环境效果评估 4. 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调控技术 5. 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卫星反演
”全面转向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阶段!
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规划设想
“十三五”以环境质量为核心 面临的技术问题
1、战略问题:如果2030年全国PM2.5达标,对应的SO2、
NOx、PM及NH3等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控制在多少? —环境容量与最终控制目标;
2、常规管理技术:采取什么样的优化控制策略逐步实现 环境质量目标?确定每五年目标?—基于区域跨界输送的 地区差异管理、协作控制;
清华大学 74城市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全国
监测数据降幅(%) 气象贡献率(%) 人为贡献率(%)
-28.42
-24.16 -28.58 -25.77
-2.18
-0.05 -14.62 -1.29
-26.23
-24.11 -13.97 -24.48
2016/5/11
四、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调控 技术
应用案例3: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期评估(工程院牵头)
焦点问题:2013-2015年全国各区域、省市、城市PM2.5下
降了多少?其中人为贡献多少?气象的变化贡献的多少? 后续反弹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假设污染源排放不变,保持在2013年水平,采 用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气象变化对空气质量的扰动, 厘清“人为贡献”与“自然贡献” 。
背景:我国环境管理模式转型
2012年,颁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012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2013年,74个城市,2014年161个城市开展PM2.5监测
,2016年所有城市将开展PM2.5监测;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标提速; 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陈部长全面阐 述了“总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强调改善环境质 量是政治任务,标志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已由“总量控制
跨区域传输效应,核定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
PM等)环境容量,尚缺乏有效技术方法与经验借鉴。
国家尺度大气环境决策分析平台
2016/5/11
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方法
使用 “总量-质量”一体化模 型系统
确定各模拟网格环境空气质量 目标 使用基准排放清单,模拟各网 格污染物浓度
施后,PM2.5到底能下降多少?能否实现预期目标?
2016/5/11
2016/5/11
结论:回应政府焦点问题
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1.7万亿后,全 国、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PM2.5年均浓度将分别下降: 22%、34%、24%、24%,《计划》拟定目标合理、可达。
2016/5/11
空间尺度
全国、区域
环境问题
二氧化硫及氮 氧化物排放导 致的酸雨问题
约束条件
酸沉降临界负荷
核定方法
酸沉降模型/线性 PM2.5、O3及常 的环境容量 开发区 规污染等
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
多源模型法 线性规划法 模型迭代试算法
多方法耦合算法
大气环境容量研究评述
3、应急管理技术:预报技术,动态调控技术—降低重污
染至关重要!
1、战略问题:PM2.5达标下的环境容量
按污染对象分类:空气质量(传统指标、复合指标)、酸沉降
按空间尺度分类:全国、区域、城市、开发区
按核算方法分类:A-P值法、多源模型、线性规划、模型迭代等
环境容量分类
基于酸雨控制的环 境容量
单一、传统污染指标作为约束条件; 当前PM2.5变为首要污染物,原有环境容量核算结果已不能 用于指导大气环境管理工作。
PM2.5面临技术空白
多因一果: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都会对 PM2.5造成影响; 非线性:与多种前体物呈非线性关系; 区域传输:区域间相互传输相互影响。 以PM2.5达标为约束、考虑多污染物协同效应、
对比的情景分析方法。
20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