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人民海军的建设

初中历史人民海军的建设

初中历史人民海军的建设近代中国历史上,人民海军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要。

它不仅在军事上担当重要角色,还为中华民族的海上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前期的积淀明朝时期,中国人民海军就可以追溯到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军事体系,中国使用集中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发展并建立了一艘艘先进的海军舰艇,他们不仅派遣船只出海巡逻和沿海作战,还在洋流上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护城河,起到了守卫和保护作用。

二、清朝海军的成长清朝时期,中国海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帝国在军政、沿海防务和海洋巡查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根据各地陆海情况,在沿海各海域都建立了一套滨海军力,加强了海军舰队的防御能力。

而且,人民海军的官员们还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务中,进行若干工程和改革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海上发展的步伐。

三、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海洋进军,以习近平爷爷的大胆思想为中心,彰显了中国人民海军的强大实力,他们不仅在沿海巡逻,还协助海上发展,在比较落后的地方建造海域改革能力。

同时,参与到了联合国维和行动,参与到了国际维和行动,参与到护航行动以及海洋防控行动,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赞赏。

四、人民海军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海军力量不断壮大,舰艇装备精良,远洋能力日益增强。

同时,人民海军努力推进安全环境意识的建设,坚持发展安全、清洁、绿色海洋,加强国家海洋声誉。

今天,人民海军在维护国家边疆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积极发挥中国地区影响力,在国际上寻求各种发展机会。

总之,从明清时期,中国人民海军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尊崇的“水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的国防及海洋发展作出了绵绵不绝的贡献。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和周边国际形势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和周边国际形势

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近代海军之创立大致过程如下: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次年创办福建船政局,打算通过发展造船工业,创建近代海军。

1867年,前江苏布政使丁日昌首先提出建立“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轮船水师,无事出洋梭巡,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联合作战。

在此前后,东南沿海各省相继购买和制造了一批蒸汽舰船,分散巡防于南北洋各海口。

1874年,日本发动对台湾的侵略,船政大臣沈葆桢率福建所属军舰前往台湾布防,但因船少力单,未敢正式接战。

事后清政府针对愈益严重的海防危机,发动内外大臣进行海防大筹议,决定岁拨海防经费400万两,加速进行海军建设,并初步形成了重点保卫京津海口及长江门户的海口防御战略。

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所属海域及长江下游,而南洋大臣只能控制江苏沿海和长江下游。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总统”,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

举步维艰的晚清海军建设

举步维艰的晚清海军建设

近代中国的大门是从海上被攻破的,因此对于十九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沿海地区经历了从“大后方”到“前沿”这农耕文明养不起近代海军。

江南制造局的火炮车间,整个晚清时期中国的军火工业基本上一直在紧跟大型铁甲舰、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练习巡洋舰、鱼雷艇、驱逐舰、川江炮舰、长江炮舰和航海炮舰等则都走外购的渠位于马尾的船政厂区全图,中国的近代造船工业起步并不算晚不逊色。

可以说,大清国的那些靠读《四书五经》混迹官场的大人们在挑选军舰的时候思想并不陈腐,就像小孩子冲进玩具店的时候尽检新潮的好东西挑、恨不得把整个玩具店的好玩具都买下来带回家。

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制约中国军转民96不起一辆劳斯莱斯一样。

即便能奋一时之雄起,在某一时期投入大笔经费通过外购能快速的建立起一支可观的舰队,可是在做完这些后往往后继乏力,已经建立起来的舰队不可避免的白白耗费了原本因有的价值。

蒸汽军舰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劳斯莱尘土。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船队随着郑和的故去最终化为尘土。

农耕文明的民族很难自发的去探索海洋,农民关心的是他土地的收成;渔民虽然靠海吃海,但是也绝不会冒险离情况下将具体事宜交给提出主张的地方大员来办事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枢大员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地方,可是不曾想过海军的创办是需要倾举国之力而为之的天字一号工程,地方办海军,势必不会把眼光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跳不出限。

简单地说,即便是推动近代海军建设的主导者和支持者们,心里也未必知道近代海军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更别说什么海军战略的概念。

广招商,置兵轮,购枪炮,由李鸿章奏办者几十年,糜国帑以亿万计,百弊丛生,毫无成效”(《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奏》)。

往往被认为是“事鬼之徒”(卖国贼)。

这种观点贯穿洋务运动的始终,海军可以说是全社会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每当国家银根紧缩,节流经费的快刀第一个。

我国近代军舰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军舰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军舰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军舰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那时起,我国军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清朝末年,我国军舰的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赖外国船厂建造的军舰。

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在德国订购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战列舰,它们成为中国近代军舰发展的标志。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我国进入了近代化改革的阶段。

此时,我国开始大规模建造自己的军舰。

最著名的是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军舰"南京"号。

这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
我国军舰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的崛起。

在总体发展上,我国军舰的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舰更加突出了自己的作用。

著名的"长沙"号驱逐舰等战舰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为我
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建国后到现在,我国军舰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引导。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舰的研发和建造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增长,也体现在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提高上。

近年来,我国军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海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展示了我国军舰的高水平和强大实力。

总之,我国近代军舰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依赖外国建造到自主设
计建造的转变,从初步建设到现代化的进步。

这一历程不仅展示了我国军舰工业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

近代海军发展史

近代海军发展史
运船万年青
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明轮蒸汽船‘恬吉’号下水, 后改名‚惠吉‛号。除此之外还有‚操江‛号,‚测海‛号, ‚威靖‛号和‚海晏‛号。
• 福州船政局从1877年到1887年,制造了9艘铁肋木 壳船。1877年5月,第一艘铁肋木壳兵舰‚威远‛ 号下水。至1884年,同型舰‚超武‛、‚康济‛ 、‚澄庆‛、‚横海‛四艘军舰先后下水,成批 制造铁肋木壳炮舰,特别是仿制成功750匹马力蒸 汽机,标志着福州船政局造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 高。 • 1883年1月,中国造舰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一艘军舰 ——‚开济‛号轻型巡洋舰下水。已经具备了近 代蒸汽巡洋舰的外貌,标志着中国造舰水平达到 亚洲顶尖水准,在这个时代超过了日本。1884年 、1887年,同型舰‚镜清‛‚寰泰‚分别下水。
‚平远‛号
1889 年到 1891 年,福州船政局所 造三艘钢甲巡洋舰‚广乙‛、‚广 丙‛、‚福清‛先后下水,三舰排 水量均为 1030 吨,马力 2400 匹, 但军舰尺度和装备不同。
‚广丙‛号
1889年,福州船政局制成浅水炮舰 一艘,名为‚广庚‛, 1902 年,福州船政局制成雷快舰 2 艘,鱼雷艇 1 艘,雷快舰就是驱逐 舰,‚建威‛、‚建安‛号为同型 驱逐舰,
‚甘米力治‛模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866年,曾国潘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以手工制造为主,建成一艘 机动船‚黄鹄‛号。据当时的《字林西报》报道,该船重25吨,长55尺, 高压引擎、高汽缸。试航时速‚顺流28里,逆流16里。‛虽然总得来看该 船‚行驶迟钝,不甚得法‛,难以适应水战需求,但毕 竟开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机动船的先河。
‚广甲‛号
清政府用这些军舰先后创办了福建, 北洋和南洋三支近代海军舰队,

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资料

中国近代海陆军的发展资料

淮军
李鸿章创立 1862年至上海 大量换装武器装备,雇洋人教习,扩充军队 1865年底,淮军由6000人发展至5万余人,大量 采用洋枪,并建立炮队。 采用西法制度管理,操练 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淮军是清政府的主力部 队

湘军
曾国藩50年代从香港购买洋炮 1862年左宗棠部建洋枪队 1867年入西北,采购外国枪弹,并在西 安,兰州设制造局 是新式陆军主力之一
近代陆军对中国的影响
1.一定程度维护清朝统治 2.使中国陆军跟上世界军发展 3.成为推翻清政府的力量 4.是日后军阀混战的主力 5.其学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

近代海军
清朝早期水师 清朝的旧式水师并非一个独立兵种,而是附属于 八旗、绿营之内的专业兵种。分为内河水师和外 海水师。 全为木质帆船,吨位小,年久失修,战力极低
新军的建立 1895年12月8日 袁世凯 天津小站练兵——新建 陆军 编制上打破旧军制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 军制度并参用了日军的建制 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外国购进 服装要求统一 由德国军官督练洋操

近代陆军的发展




1901 “新政” 1901年8月清廷谕全国停止武举考试,9月 命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备武备学堂,着手裁汰旧军,编 练常备军。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颁布 《陆军学堂办法》,拟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 1906年11月7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 国新军。陆军部于1907年8月奏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 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拟于两三年内,除近畿四镇, 四川三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一至二镇 实际上到辛亥革命爆发时已成数个混成协,镇,另外还 有禁卫军一镇,井计约16万人。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插图典藏本)(全2册)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插图典藏本)(全2册)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本书优点就是很连贯,把晚清海军建设面面俱到的写到了。 大量详实的史料细节,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值得推荐。 祥实的史料,专业的陈述,清晰的思路,使得历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面前!。 姜鸣老师,一位国企高管,同时也是历史爱好者,常年利用自己工作之余专注于中国海军历史研究。 如果《甄嬛传》是后宫的女人斗,那么这本书就是宫外的男人的《甄嬛传》。 作者说每个海军士官都应该看一看,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 读此书,更加完全地了解了晚清海军建设的失败包含了多大的必然性,偌大国家,庙堂江湖,地主士绅,竟 找不出几个能知兵会用兵的人才。 一个业余研究者,能够做出这么史料扎实,论证有据的研究,确实厉害。 1.阅读这段历史,一方面要对那些从零开始的历史当事人和先驱者表示敬意;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他 们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走过的弯路。 近代海军史经典,军事爱好者必读。
目录分析
一、船坚炮利的时代
二、初创的江南制造 局
三、福建船政的诞生
四、天津、广州的造 船事业
五、海军人才 的摇篮
注释
1
一、日本侵台 与海防筹议
2
二、方兴未艾 的近代海军
3 三、官场内斗
与琉球、朝鲜 的外争
4
四、炮艇、巡 洋舰和铁甲船
5
五、海防经费 的收支
六、继续发展 的海军教育
注释
二、马江之战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 军兴衰史(插图典藏本)(全2
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天津

中国近代海军

中国近代海军

对中国近代海军的认识物联网1301班潘云龙中国原无近代海军教育,1866年沈葆祯接手福建船政后提出“船政更本,在于学堂”,“不重在造重在学”,并在开设船厂的同时在福州定光寺(白塔寺)和仙塔街两处设求是堂艺局,挑选聪颖子弟入堂学习近代海军技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海军教育,由此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体系的基础,由这套教育系统培养出的海军人才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

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学校有马尾船政学堂、黄埔水师学堂、天津总医院西医学堂,其中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

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

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

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

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

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学生称为艺童,堂长称为监督。

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

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上练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

1871年船政学生(其中包括刘步蟾、严复、方伯谦、林泰曾等)驾驶练船“建威”完成了北起辽东南至新加坡的远洋训练。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压力,尤其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这一教训促使中国开始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力量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海军的现代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的海军学院和军事学校,开始了培养海军人才的工作。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海军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积极参与了对日本的抵抗,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开始了新的发展和建设。

在建国初期,中国海军主要依赖苏联的技术和支持。

然而,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了对苏联的依赖减少。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和建造军舰,并积极推进海军现代化的进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开始建造更加先进的军舰和潜艇,并提高了海军人员的培训水平。

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海军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航空母舰和远洋舰队的建设。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备了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参与了多次国际海上合作行动,如打击索马里海盗、非洲和中东地区维和等任务。

中国还积极发展远洋港口和基地,为海军提供更加稳定的补给和后勤保障。

展望未来,中国海军将继续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和能力。

中国已经宣布了海军发展的“蓝图”,将进一步加强远洋作战能力,并推动航母编队建设。

中国还将继续加强海军的现代化装备和技术研发,提高人员素质和战斗力。

总的来说,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脆弱到强大的转变。

中国海军在保卫国家利益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

中国的甲午海战和近代海军建设甲午海战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场海上战争,对于中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这场战争开始,中国海军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上的投资,更是在思想上的全面革新。

本文将从甲午海战的发生和结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历史,以及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规划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甲午海战的发生和结果甲午海战发生于1894年,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问题上发生了矛盾,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中国海军经验不足,装备落后,极不敌日本海军。

中国海军的主力舰“定远”号在战斗中被击沉,最终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完败。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揭示出了中国军事技术和作战思想上的薄弱之处。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深刻的,使得中国民众对国家实力的自卑情绪愈加强烈。

同时,这场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刺激了中国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历史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清朝政府不断向海外出口货物,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也意识到加强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在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意识到海军的根本问题在于领导模式、管理制度、军队思想不够现代化,同时舰船装备落后,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海军现代化建设计划。

在清政府的努力下,中国的海军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先后采购了从欧美国家引进的军舰和武器,并专门组建了海军学校和军事科学研究院。

同时,还组建了海军陆战队和潜艇编队,全面加强了海军的装备和人员配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并不顺利。

尽管中华民族在继承古代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的军备积累进程处于一个低谷期。

三、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时至今日,中国近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海军也开始向着广阔的海洋展翅高飞。

从甲午海战到海上阅兵,谈谈中国海军发展之路

从甲午海战到海上阅兵,谈谈中国海军发展之路

从甲午海战到海上阅兵,谈谈中国海军发展之路从甲午海战到海上阅兵,中国海军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辛苦的发展之路。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揭示了中国海军的薄弱和不足之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海军在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暴露了舰艇装备、指挥系统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严重问题。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加大对海军的投资和改革。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海军的发展并不顺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期间,由于种种困难,中国海军基本上处于无力抵抗外敌入侵的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海军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起步较晚,但中国海军通过坚持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开始研制自己的军舰和潜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国家开始注重海军装备的研发和军事技术的引进,加大了对航母、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导弹艇等各类舰艇的建设和更新。

中国海军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护航任务和人道主义救援等活动,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国际责任和军事实力。

近年来,中国海军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装备、作战能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建成了自己的航母编队和潜艇力量,并在航空兵、海上打击力量、反潜作战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海上阅兵活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崛起和发展。

中国海军的发展之路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

首先是国际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海军需要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挑战。

其次是技术创新和装备更新的压力,中国海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装备水平。

此外,人才培养和军事教育也是中国海军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体而言,中国海军的发展之路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海军将继续致力于建设现代化、高效能的海军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2)优秀课件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2)优秀课件

海军发展的调整与停滞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 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 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 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 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866-1873年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 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 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 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 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海军的结束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 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 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 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 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 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 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 束.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 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 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 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 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 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 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 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 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 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 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海军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海军 的性质,既有“镇民”的一面,同时也 有“御海”的一面。但是由于当时中国 所面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事实,以及 中华民族和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当 时的近代海军的主要职能是保卫中国的 海疆安全。
近代海军的失败
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 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 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海战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主力尚存。但是李鸿章采 取避战保船的战斗策略,在随后爆发的威海卫保卫战中北洋舰队走向墓地。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 23日全部登陆完毕。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 拒绝。 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 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 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 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 舰。 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 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一是对外国的依赖性过多: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和西方相比存在较 大的差距,为了使海军尽快进成从西方购买现成的军舰的确是一条捷 径,但是我们却不重视发展自己的造船工业。越到后来越把发展海军 的希望寄托在买船上,事实证明了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第二个 教训是封建政权的腐朽限制了海军的正常发展。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 时力量是远超日本舰队的。当时,日本2000吨以上的战舰只有五艘, 总共15000吨。而北洋舰队则拥有2000吨级以上的战舰7艘,总共27000 吨。但是当北洋舰队成军之后到甲午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北洋舰队居 然再也没有添加任何一艘新战舰,甚至到后期连弹药也没有进行过补 充。中国海军的发展便停滞不前。原因是当时的腐朽统治集团不顾国 家安危,把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挪用去修颐和园。后来的资料显示这 笔巨款起码在两千万两以上。这笔钱如果用来买像定远这样的铁甲舰 可以买十一艘,而像买致远这样的新式舰船则可以买二十四艘。反观 日本为了购买吉野舰上至最高统治集团下到最底层的普通民众都自愿 捐款以筹足购买所需要的资金。到甲午战争的前几年日本又新添了 2000吨到4000吨的战舰六艘总吨位达到37000吨反而超过了北洋舰队。 从这个方面看北洋舰队的覆灭也不足为奇了。北洋舰队甚至中国近代 海军可以说就是这样最终走向自己早已挖好的坟墓中。

中国海军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发展历程中国海军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战国时期。

当时的中国就开始意识到海上力量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专门的海军。

然而,真正的中国海军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近代。

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

当时,中国海军不敌日本海军,这导致了中国政府意识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中国海军的实力,中国政府推动了海军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现代海军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

当时,中国海军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军舰和武器装备,并派遣海军官兵到国外进行训练。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的动荡和战争的干扰,中国海军的发展一度停滞。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的发展才重新启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加大对海军的投资,引进新的军舰和武器装备,并开始建设现代化的海军基地。

中国海军的人员和装备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增长,海军的战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海军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派遣军舰执行远洋任务,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海盗行动。

此外,中国还开始开展自主研发和建造军舰的工作,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国进口。

到了21世纪,中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海军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潜艇和导弹艇等各类战舰。

中国还积极发展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提高了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的发展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海军的舰艇编队多次参加国际海上联合演习,并派遣军舰到世界各地进行友好访问。

中国海军的舰艇不断在国际上树立起了威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中国海军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民的积极参与。

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发展海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文件,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时,中国的海军军事科研机构和造船厂也在为海军的技术提升和装备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实力和决心。

未来,中国海军将继续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现代化的海军,为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海军历史简介

中国海军历史简介

中国海军历史简介一、古代中国海军的雏形(先秦明清前期)(一)先秦时期中国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早在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发展,各诸侯国开始重视水军建设。

例如,吴国和越国地处江南水乡,水军成为其重要的军事力量。

吴国的战船种类多样,有大翼、中翼、小翼等不同类型的战舰,这些战船在水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国也不甘示弱,积极发展水军力量,两国之间的水战频繁,如著名的吴、越笠泽之战,水军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二)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统一六国后,水军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战争中,水军发挥了重要的运输和作战作用。

秦军通过长江水系等水路,将兵力和物资运往岭南地区,为最终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

2. 汉朝汉朝时期,水军的建设更为系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开拓疆域,与南越、东越等沿海地区的政权作战,大力发展水军。

汉朝水军战船装备精良,楼船是当时水军的主力战舰,这种战舰高大雄伟,设有多层甲板,可搭载众多士兵和武器装备,在海战和内河作战中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例如,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的战争中,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水军,沿着珠江水系南下,与陆军协同作战,成功征服南越。

(三)唐宋时期1. 唐朝唐朝国力强盛,海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的海军不仅在国内沿海地区进行防御和作战,还积极开展对外海上交往和军事行动。

唐朝海军的战船制造技术先进,如采用了榫卯结构等先进工艺,使战船更加坚固耐用。

在唐与新罗、日本的海上交往中,海军起到了护航和威慑的作用。

同时,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海军也参与作战,从海上对高句丽进行封锁和攻击。

2. 宋朝宋朝面临着北方政权的强大压力,更加重视海军的建设。

由于北方陆路被辽、金等政权阻隔,宋朝的对外贸易和对外联系更多地依赖于海上通道。

宋朝的水军在沿海地区广泛布防,以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如防范倭寇的侵扰和辽、金的海上进攻。

宋朝的战船种类丰富,有车船等新型战船。

车船以人力踩踏为动力,速度较快,在水战中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的主要经办人李鸿章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的主要经办人李鸿章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二十年之后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卷土重来,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点火焚烧了圆明园。

188 4年,法国远东舰队在侵华战争中肆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马尾全歼了中国的福建水师。

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兰色的历史大悲剧,日本海军全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区区岛国将泱泱大清帝国彻底打跨。

几年过后,八国联军的舰队又不费吹灰之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中华民族彻底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亦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在此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奋起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历尽劫难,饱尝屈辱。

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二、中华民族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

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与海军建设

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与海军建设

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与海军建设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和发展海军建设。

在当时,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也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影响等问题。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随着蒸汽船的出现和欧洲列强的扩张,中国的海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同时,1894年的甲午战争,让中国海军彻底崩溃,这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注意。

因此,中国开始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开始建立和发展海军建设。

二、主要特点1. 吸收西方海防思想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是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开始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传授最新的海防技术和建设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海军建设体系。

例如,清朝光绪年间,邀请英国海军盐务大臣C. T. 黄先生来中国,为清朝海军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海军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是现代化的。

中国海军建设注重实用性,采用了现代技术。

例如,中国开始引进和制造新式战舰,以及先进的水雷、鱼雷、机关枪等武器。

这些武器的引进与制造为中国的海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西方式战略观念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海军建设大量吸收了西方海军的战略思想及组织模式。

例如,“以防为主,以灭敌为辅”的战略观念,表明在战争中,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海防线并第一时间反击侵犯者。

此外,“分舰制”、“鱼雷制”、“火炮制”等也是从西方引进的组织模式。

三、影响1. 强化海防意识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对于强化海防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在近代建立和发展的海军也让中国政府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减少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2. 提高军事素质和技术水平中国的海防思想和海军建设也促进了中国的军事素质和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和制造现代化武器,中国海军在技术水平和军事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为中国的海防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清朝的海军发展从木制战舰到铁甲舰的变革

清朝的海军发展从木制战舰到铁甲舰的变革

清朝的海军发展从木制战舰到铁甲舰的变革清朝在海军发展方面经历了一个从木制战舰到铁甲舰的变革过程。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海军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清朝政府对于海军实力的重视。

本文将从清朝海军起步的木制战舰开始,逐步介绍清朝海军发展到铁甲舰的进程,并探讨这一变革对于清朝在海洋领域的影响。

1. 木制战舰的起步清朝的海军起步相对较晚,最初主要依赖木制战舰作为主要舰种。

这些木制战舰多采用中国传统船舶建造技术,能够在海上进行基本的作战和运输任务。

然而,由于木制战舰的结构和装备的限制,清朝的海军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并不具备竞争力。

2. 引进西方技术与木铁混合战舰随着对于海洋权益的认识加深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清朝开始寻求引进西方海军技术来提升海军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清朝引入西方船舶建造技术,并开始建造木铁混合战舰。

这些战舰的外部结构仍然采用木材,但在船底和防护装甲方面使用了铁制材料,提升了战舰的耐久性和抵抗力。

3. 铁甲舰的出现与海军现代化铁甲舰的出现标志着清朝海军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这种战舰采用全铁结构设计,拥有更强的装甲防护和火力,有效提升了清朝海军在作战中的优势。

铁甲舰的引入也是中国军事技术进步的重要象征,清朝海军的现代化发展逐渐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4. 清朝的海军实力与国际影响清朝的海军发展从木制战舰到铁甲舰的变革,不仅为清朝提升了在海洋领域的实力,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的海军现代化进程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关注,并对中国在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结:清朝的海军发展经历了从木制战舰到铁甲舰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也体现了清朝对于海军实力的重视。

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建造铁甲舰,清朝逐渐提升了海军的战斗力和现代化水平。

然而,与西方列强相比,清朝的海军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对于清朝在国际舞台上的海洋战略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清朝发展海军的历程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国现代海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护航运输船团急速建造了一大批护航 驱逐舰、快速运输舰、雷达警戒舰等总共有561艘。大战结束后,美 国用此级军舰大量援助盟国重建海军。中华民国前后总共接受了19艘, 其中以“太”字号命名的护航驱逐舰有7艘。
1945年接收「太康」与「太平」,标准排水量1150吨,最 高航速21节,主炮为三门3吋炮。 1948年接收「太和」、「太仓」、「太湖」、与「太昭」, 标准排水量1240吨,最高航速20节,主炮为四门3吋炮。
1911-1927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 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 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 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 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1946-1949年
甲午海战后,直到抗战结束以前,中国海军的规模都非常的小。而国 共内战时期的中国海军,因为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这一段时期都是 中国现代海军真正的开始,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也可以说是中国海军 最辉煌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以战胜国的身份从日本接收很多军 舰,同时也从英国和美国获得不少先进军舰。根据1948年出刊的英国 【世界船舰年鉴】所发表的统计,中华民国有作战船只112艘、辅助 船只80艘,在亚洲排第一。
1840年,英法联军凭借“坚船利炮”撕开了中国闭关自守 的万里海疆,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大门。
危机促使的海军改革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 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 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 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 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 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 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 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 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 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主要分为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 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 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 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 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 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 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 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 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 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 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 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 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 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海军发展的调整与停滞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 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 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 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 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中国近代海军的结束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 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 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 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 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 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 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 束.
1874-1888年
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 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 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 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 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 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 南洋 福建 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 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 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 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 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 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 >,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 海军发展成军.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 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 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 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 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 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 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 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 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 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 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1928-194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二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蒋介石 国民党政府在取得全国统治权的同时,也逐步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海军.但 是,由于蒋介石一方面非常轻视海军,将其置于国防武装之外,另一方面又 极不信任非嫡系的闽、粤、东北三派海军,进行分而治之.结果,海军实力 没有明显的发展,全国海军也一直未能统一.抗战爆发后,弱不堪战的海军 在长江及各海口进行孤注一掷的阻塞抗敌,实力很快丧失殆尽,从而出现了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1866-1873年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 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 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 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 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