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ppt1概要
毛邓三个代表概论幻灯片讲义稿第一讲1
![毛邓三个代表概论幻灯片讲义稿第一讲1](https://img.taocdn.com/s3/m/638c1ec79ec3d5bbfd0a748e.png)
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⑥党的建设的理论。
其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 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理论各个组
成部分的内容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总之,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和毛泽东思 想活的灵魂,就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 基本内容。
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保证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并从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同步致富又不太可能,所以允
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心,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必须改善 和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必须依靠工 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 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 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祖国的统一问题。
(二)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毛邓三课件整理——文化建设部分
![毛邓三课件整理——文化建设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478342fcfc789eb172dc87b.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刘志光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30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建构“民族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共十七大报告)温家宝(3月1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引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
“从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意义上,文化是文,还不是化。
只有考虑到这些成果同时还意味着对人自身的改造,才是文化。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典章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爱因斯坦:“我从未断言,人类已无可救药。
改善世界的根本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的传统和理想。
因此,我认为,在发展合乎道德的生活方面,像孔子、佛陀、耶稣和甘地这样的人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是科学无法做到的。
你也许明明知道抽烟于你的健康有害,但却仍是一个瘾君子。
这同样适用于一切毒害着生活的邪恶冲动。
我无需强调我对任何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努力都抱着敬意和赞赏之情,但我并不认为,道德和审美价值的缺乏可以用纯智力的努力加以补偿。
毛邓三课件文字版
![毛邓三课件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4eb51aa8114431b90dd847.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科学学说。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革命策略的四大重大突破•马恩对只承认暴力革命的修正•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形成•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时代主题的转换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转变建设思路的四大转折•从马恩的国家所有合作生产的设想说起•第一次大转折: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以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顺应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放眼世界立足本国•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如何认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的经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萌芽)——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定义的变化2,为何要对毛泽东思想作新的概括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4,为何毛泽东思想不包括错误的思想观点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三节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四、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邓ppt
![毛邓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bc48210722192e4536f6b7.png)
毛泽东还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 (《共同纲领》),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 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关于利润分配问题,这是工商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事先毛 泽东曾向在工会工作的和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志作过调查,了解了一些 情况。他说:“有些资本家对国家保持一个很大的距离,他们仍没有 改变唯利是图的思想;有些工人前进得太快了,他们不允许资本家有 利可得。我们应向这两方面的人们进行教育,使他们逐步地(争取尽 可能快些)适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即使中国的私营工商业基本上是为 国计民生服务的、部分地是为资本家谋利的——这样就走上国家资本 主义的轨道了。”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 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 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 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 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毛泽东的谈话精神迅速地传达 到全国高层领导干部和资本主 义工商界中,这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极 其重要作用。
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 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 和政策是正确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和列宁提出但没有 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 本主义的学说。 第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毛邓三ppt 计划经济》
![《毛邓三ppt 计划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1411d50ddccda38376baf97.png)
建国初期,工业萎缩,农业凋敝,物质奇缺, 市场混乱,到处是一片衰落破败的景象。国 家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
国内形势混乱,经济赤字严重,共产党人对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毅然 决定学习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以国家作为经济运行的掌控者,对整个 经济运作进行强制性控制。国家每年预 计产多少东西,国民要消费多少东西都 是在严格的控制之中。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 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各项建设 事业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使国民经 济迅速恢复并在短期内高速发展;因为能够 保证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重点建设上去,使 国家建成了一大批重要项目,初步建立了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也使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虽然党和人民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遇到了一 些问题,走了不少弯路,但在当时的历史背 景下,计划经济有其可取之处:
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 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 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 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
因此就出现了 各种各样的票 券,如粮票、 油票、肉票、 布票等等。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社会经 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家逐步建立起了计 划管理机构并对一定范围的国民经济实施计 划管理,建立起了统制外贸体制,并采取一 系列措施统一了财政经济,调整了工商业。 次年底,为适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国家 计划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 。
计划经济制度是 我国经济建设的
毛邓三概论-第1章(第3-5节)
![毛邓三概论-第1章(第3-5节)](https://img.taocdn.com/s3/m/c9fa3332eefdc8d376ee32e3.png)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历史 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 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 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 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国家建 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 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 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大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
–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 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 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理论-其他理论
–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民主政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 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 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 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 的强大精神支柱。
毛邓三课件 复习
![毛邓三课件 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f02501810a6f524ccbf85ed.png)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 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发生了一个新 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 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 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 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 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五四运动以后,随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经 过分析、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 命的指导思想。 • 由于中国革命的时代条件、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 教材从分析中国国情开始论述。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 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 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 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 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 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 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障 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关联着的, 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为完成后一个任务 创造条件。
毛邓三
![毛邓三](https://img.taocdn.com/s3/m/8bbcca6eb84ae45c3b358ca9.png)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毛邓三讲义
![毛邓三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07f21cf05087632311212cc.png)
第一专题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v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理论构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灵魂:实事求是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
毛泽东思想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2、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二、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
1、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2、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三、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1、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五、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第二部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一、为什么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的代表,这个理论成果以他的名字命名?胸怀大志刻苦读书、深入实际、注重调查信念坚定逆境中不消沉热爱人民健康管理凡人生活、名言名句二、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1、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4、要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错误倾向: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把他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混为一谈。
有人把毛泽东思想分为“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两部分,否定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完整的体系。
正确答案:毛泽东的思想包括晚年的错误,但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晚年的错误,因为:违背了马列主义、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毛邓三第一章1
![毛邓三第一章1](https://img.taocdn.com/s3/m/a60259e681c758f5f61f67e6.png)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 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出现过两种错误 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 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 ;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 ,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 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 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 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 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 义实现的阶级基础和物质力量 第三,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思 想条件 第四,十月革命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国际条 件
2、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则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 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 思想的问题。 • 邓小平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 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 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之下,我们党还在黑暗中苦斗。”(《十 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642页)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 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 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 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邓三概论课件第三章
![毛邓三概论课件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addd7437ee06eff9aef8071e.png)
21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 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 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 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 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 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 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 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毛邓三,改革开放PPt
![毛邓三,改革开放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1d674d2b160b4e767fcf46.png)
改革开放的内容
•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 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 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 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 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天津港口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基本经验,重要原则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避免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
1.
2.
3.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 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可以加快经济实力和综合 国力的增强。 两者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繁华的上海浦东
上海时装周媲美米兰, 伦敦,巴黎,纽约时 装周
老百姓的美好时代
改革开放政策形成过程——
对内改革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
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 表"南巡讲话"。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毛邓三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1页PPT
![毛邓三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7cc0bcf90f76c661371afd.png)
第二阶段: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 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著名论断。
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总 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 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 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和内容是
什么? 5、三大法宝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6、任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手段, 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阻碍了中国 的自主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 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艰苦努力、
不懈探索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阶段:1921年党的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 的纲领。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京汉铁 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面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 不可能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四章课件毛邓三
![第四章课件毛邓三](https://img.taocdn.com/s3/m/d5e22c34ee06eff9aef80722.png)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 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 条件( 条件(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 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 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 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 §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 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 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 道德起源于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 时期, 时期,最早的道德习惯是在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中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最古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 道德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 道德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
第四章
遵循道德规范 培养道德品质
“四维(礼、义、廉、耻) 四维( 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 不张,国乃灭亡” ——管仲 管仲
第一节
一、道德的概念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 以善恶、荣辱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 以善恶、荣辱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 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整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的总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规范的总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结论: 结论: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我们党的思想史 为人民服务” 上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我们国家的道 上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德建设历来都是把“为人民服务” 德建设历来都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重 要的、核心的价值目标。 要的、核心的价值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 题四大现实背景
➢四是从党的干部提拔升迁的情况看
➢一是从党的思想状况来看
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各 级干部的头脑。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了,但是,并 不是所有的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对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更 好地科学发展,都还要下很大力气来统一认识。有的干部不学习、浑浑噩噩,素质差,例 如有一个副局长这样质问记者“你到底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一是从党的思想状 况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 装各级干部的头脑。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了,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是很清楚的,例如,对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 更好地科学发展,都还要下很大力气来统一认识。有的干部不学习、浑浑噩噩,素质差, 例如有一个副局长这样质问记者“你到底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精神解读
核心分析
对一个有7500多万党员、领导13亿人民的大 党,如何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 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何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 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 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介绍分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解读全会精 神,落实学习实践。
授课重点: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简况、背景分析与历史回顾
课程关键词: 时政热点
一、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简况
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 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 议,于2009年9月 15日至18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 有,中央委员194人, 候补中央委员163人。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 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 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 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 作报告,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 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 题四大现实背景
➢二是从党的廉洁状况来看
现实并不容乐观,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 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 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 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而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了腐败问 题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腐败已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最 容易激起民愤。
二、背景分析与历史回顾
(一)总体形势:国情、世情、党情 (二)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题四大现实背景 (三)历史回顾 (四)我党一脉相承的党建思维脉络
(一)总体形势
1.党的执政环境三方面发生变化 一是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两阶级、一阶
层转变为多个阶层,同一阶层里面甚至有不同的社会群体, 这种多群体并存,而且有的时候要进行博弈,在这样的时代 党的建设如何适应它。
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 体要求、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及各项措施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
行解读分析;分析解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 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新任务、新举措。 ➢ 难点:领会精髓,落实学习实践。
第一课时
三是活动方式的创新。因为有很多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并不 掌握权力、财、人,在这个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如何进行活动, 它有一个方式创新。在某些地方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领导 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方式,搞市场经济行政权力达不到,就 不知道如何工作;另外包括如何做群众工作,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如何做群众工作。
(二)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题四大 现实背景
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个执政的层面来看, 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一些地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经 常程度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依法行事、民主执政 成了关键。
二是工作方式的改革速度也不适应新形势的某些需求。 我们的工作方式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某些方面还是以权力的 姿态进行活动,以权力的姿态来指挥工作,这在一些局部地 方还是存在的。但是在今天的环境里面,需要的更多是一种 在权力不能到达的范围内,需要的是一种软实力,靠党的政 策的魅力,靠政策的正确,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 以人为本的精神吸引大家,仅仅依靠权力的工作方式还远远 不够。
(二)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党建问 题四大现实背景
➢三是从党的规制状况来看
缺漏还比较多,例如,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公车使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这些问题,也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制度性 解决。还有就是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问题,这更是根本的问题,现 在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仍然是“绝对权威”、开“一言堂”,甚至是 盲目决策、瞎指挥,而受不到任何的批评、监督。
二是我们的群众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意识、人
权意识、法制意识都大大增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领导方 式、执政方式是不是民主、依法、科学执政,如果做不到这 样肯定和群众基础变化不相适应。她举例说,今年“两会” 有关部门讲从1989年试行《行政许可法》,民告官的案例发 生了150多万起,其中30%以上是老百姓胜诉,这说明我们 确有一部分机关工作方式和我们时代不相适应;这几年接二 连三的群体性事件,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好作用,确实说明 党组织建设和新形势、新任务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改革、 创新,怎么改革、创新,需要有一个全面的部署,所以十七 届四中全会着手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有它的新的时代意义。
三是经济层面,国际爆发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应该讲压 力也是很大的,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保增长、保民生关键在党。 因为党是决策核心,而且党又是带领群众执行政策的领导力 量,这是邓小平讲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形势变化适应不容乐观 一是一些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不适应我们今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