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考古学研究对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零星分布(单个遗存的分布):
除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场所外,人类在获 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离不开山区、平原或 田野,因此在从事农业、狩猎、开矿等一系 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也会舍弃个别的遗物, 如田野中打碎的陶罐,狩猎时射的箭头等等。 因此就有一个对零散的、非遗址遗存进行研 究的问题,这种研究有时也能说明一些历史 问题,但比较而言,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 如出自遗址内的遗存更有意义。
遗址的种类主要有城址和村落两种:
城址:一般有城墙(墙基)、城门及防护性设施,城内有夯 土台基等…… 村落:一般包括生活场所(居住址)、生产场所和墓地 在实际工作中,完整的一个村落遗址是很少发现的,而 发现较多的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所以在习惯上我们往往把 发现的居住区或生产区称为遗址,把埋葬区称为墓地。 以遗址为单位来研究遗存,不仅可以明确诸遗址在同一 个时间内的共生关系,而且在科学发掘的情况下,还可以确 定诸遗存之间年代上的先后(早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 为学术研究提供科学的材料。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目前还有 一种趋势,即不再限于单个(或个别)的遗址。而是以一个 个地区为单位,进行更大范围的综合研究。这种地区,一般 按自然地理来划分,即在某一个境域范围内,研究不同类别, 不同时代的遗存。
二、遗迹(trace)
定义:是指不可携带的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它的原来形状和 位置而把它搬迁或挪动。如古人采的路、挖的井等。 几种常见的遗迹: 房址(F):从平面看——圆形、方形;单间、多间 从剖面看——洞穴式、地面式、半地穴式、高台式、干栏 式建筑等 从建筑材料看——粘土、土坯、木骨泥墙 从结构பைடு நூலகம்——有居住面、有柱洞、有灶、有门道 灰坑(H):从口部看: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 不规则形 从腔部看:竖穴式(直壁)、袋形、锅底状 从底部看:平、圜、阶梯式、梅花底 从用途看:垃圾坑、窖穴、水井…… 灶坑(Z):炊煮食物、取暖、地面灶、瓢形灶…… 路土(L): 墓葬(M):土坑墓、砖室墓、石棺墓、崖墓、悬棺……
即便是这些残存、变形的遗存,目前, 还有大量没有发现。图示:
不能留下遗存 人类活动 不能保存下来 能留下遗存 未发现 能保存下来 发现
二、在发现遗存时,要充分重视遗存所在的基体,即直 接包围或支撑遗存的物质,以及遗存周围的环境。其目的是 尽可能正确地判断遗存的生成过程和转变过程。 三、在发现遗存时,一定要重视遗存生成的先后顺序, 因为我们是研究历史的,历史是有先后的,注意到这一点, 我们就有可能知道一件事物的纵向(时间)发展关系。 四、要重视同期遗存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共生关系,因此, 发掘时往往不能移动遗存的位置,而且要保持其原貌。 只有重视以上四点之后,所发现的遗存才是科研所需的 资料,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新的破坏遗存的行为,是对科学的 不负责,正因为如此,重要的遗址要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的遗址往往只挖一部分,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遗存的破坏也很严 重,如社会的动荡和战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有目的的盗掘古墓及纵火等,也都会破坏掉大批 的遗存。 例一:汉代修未央池时,就破坏掉了两周的都 城——镐京。 例二:开凿大运河时也挖掉了许多古墓。 例三:八国联军进京,掠夺破坏古物,火烧圆明 园。 例四:因战争毁掉古城、古建等。
第四节 如何对待遗存
如前所述,由于有些人类活动不能 留下遗存,加之能留下的遗存中,绝大 多数又有转变过程。因此今天考古学上 发现的遗存,既不是当时人们留下的遗 存的全部,也往往非其原貌。有鉴于此, 考古学家在利用遗存复原历史时,必须 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充分地认识到遗存是过去人类活动 残存的反映,而且往往是变形的反映。
第二章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遗存
第一节 遗存的种类
考古学上的遗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 工遗存,一类是非人工遗存。其中人工遗 存又可进一步区分为遗迹和遗物两类: 遗物 人工遗存 遗存 遗迹 非人工遗存
一、遗物(artifacts):
定义: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它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 成的,而且这些东西是可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 改变形状。 分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遗物,这些遗物又可以 分为许多种。 ⑴ 按质地分:石器——石斧、石刀、石球…… 陶器——陶罐、陶壶、陶杯…… 骨器——骨针、骨椎、骨笄…… 蚌器——蚌刀、蚌镰…… 金属器——铁镢、铁釜…… ⑵ 按用途分:生产工具——铁犁、石刀、石磨盘、陶纺轮…… 生活用具——陶炊器、象牙梳、木桌…… 武器——铁镞、铜戈、青铜短剑…… 装饰品——玉镯、金耳环、骨簪…… 乐器——编钟、骨笛、铜鼓……
二、转变过程:
1、自然因素:大量的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中,往往因 自然的作用而消失的无影无踪。首先是大量的有机物 质,如粮食、毛皮、纺织物、纸张等等。其次,即便 是无机物遗存,也大多数难以保持其原貌,如铁刀的 锈蚀,壁画颜色的退化等。 根据研究:风和水有时甚至能够消灭整个遗址, 除此之外,植物的根茎,小动物的地下活动等,也都 可以给遗址带来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自然的因素 不仅可以破坏遗存,有时还能造成一种假象,如在地 中海沿岸发现一些所谓的旧石器,其实是海浪冲击形 成的。再如有些旧石器时代的貌似尖状器的石制品, 其实是动物啃咬的结果。
第三节 遗存的生成与转变
一、生成过程
遗存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一般都经过了制造、使 用和废弃三个阶段。 例一:如一件陶器,我们通过细心的观察,便可看出 制造这件陶器选用的材料和加工制作方法,若再能发 现一些其它情况,诸如外表面有烟熏的痕迹等,则可 以进一步断定它是用来煮东西用的,即炊器, 再如, 这件陶器本来就是垃圾坑(灰坑)里捡出的碎片,经 粘对复原而成,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打碎后扔弃掉的。 例二:遗址也是如此,以遗址为单位进行研究,是把 遗迹和遗物综合加以考虑。对遗址的考察,同样也需 要考虑到整个遗址的建造,使用和废弃的三个过程。 比如遗址为什么要建在当时的地点,使用时的规模如 何,后来是因为什么原因废弃或怎样废弃的
那么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有没有能够保存的 特别好而没发生转变过程的遗存呢?在下面几种情况下 是有的: 长期冰冻:如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古墓 干燥:如我国新疆的楼兰古城 密封缺氧:如两湖的楚墓 泥潭、沼泽地:如北欧发现的一些木头 由此不难看出,因条件的不同,遗存的保存情况也 就不一样,其原因还有许多,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小结: 综上所述,遗存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即其制造、使用、废弃阶段,可称之为生成阶段;第 二阶段是因为天然和人为的因素而引起的转变阶段。
三、非人工遗物(自然遗物):
指非人工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 密切关系的物质,如: 植物标本:花粉、碳化谷物、土样、木炭 动物标本:野生或家养动物的骨骼、贝壳等 人骨:人本身的骨骼、尸体、毛发等 有关这方面研究目前刚开始,不多,但很受 欢迎,如环境考古、农业考古等。
第二节 遗存的分布
遗址分布(成群分布): 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 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 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 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 分布的一群遗存,我们通常称它为遗址。这种 遗址自然也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 工遗物。
多时期使用的遗址,那么还要考定在同一 地点不同时期遗存的前后关系,只有这样才能 了解人类的历史过程。若综合各个地点的所有 遗址进行研究,那么了解的情况就会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遗存虽然是人类活动的产 物,但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留下遗存。 总之,考古学所力图要做是尽可能地利用 每一项遗迹或遗物去了解她们所能反映的人类 活动的片段,然后再进一步综合各项遗迹或遗 物所反映的各方面内容,去复原人类活动比较 完整的图案。
思考题:
1、举例说明遗存在什么条件下能够等到较好 的保存,而不发生转变? 2、遗存有哪些分布形式? 3、如何正确对待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遗存? 4、为什么说恐龙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5、为什么说根据遗存研究历史是真实的,但 又是片面的? 6、名词解释:遗迹 遗物 人工遗物 非人工 遗物 遗址
本章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