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分析的实用方法
文章主旨分析的实用方法在我们阅读文章、书籍,或者接触各类文字信息时,理解其主旨是至关重要的。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能够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知识、领悟思想,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章主旨分析呢?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于深入细节,而是先快速通读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留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段落的首句和尾句。
这些部分往往会包含关键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同时,注意文章的体裁。
不同的体裁,其主旨的表现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记叙文通常会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或人物展开,说明文的主旨多是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介绍和解释,议论文则旨在阐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二、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线索。
除了前面提到的标题、开头、结尾和段落的首尾句,还要特别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以及表达作者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语句。
例如,如果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环保”这个词,并且作者在描述相关现象时表现出担忧和呼吁的态度,那么很可能文章的主旨就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
三、分析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就像是一座建筑的框架,能够支撑起主旨的表达。
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主题,中间进行详细阐述和论证,结尾再进行总结和强调。
总分结构则是先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
分总结构则相反,先分别论述,最后总结归纳出主旨。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路和重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主旨。
四、思考写作背景和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比如,一篇关于社会现象的评论文章,如果我们知道它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事件之后发表的,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写作目的也很重要。
作者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引发思考还是提出建议?明确了目的,对于主旨的把握也就更加准确。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6散文二篇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其用意是什 么?
意在告知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 的人生。
(2)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 阳选择花朵”分别是什么意思?
“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 花朵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太阳选择了花朵”的意思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 花朵,这些花朵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 2 ) 在 《 永 久 的 生 命 》 中 , 作生命者的先短感暂 慨
生命自身 ;
进而歌颂“
”的神秘和不朽,从悲观中发
掘感希谢望生,命在 柔 弱赞中美生寻命觅 刚 强 ; 最 后 发 出 感 慨 :
,
。
【能力提升】——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在外打工的哥哥遇到了困难,千里之外的我们想 帮助他实在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 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 楼房阻挡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 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
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 亮的,唯独楼后邋遢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 会有花呢?
2.《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 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知我 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 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低沉的情绪。 第二自然段中“却”一词,表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变 化。“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 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这些语句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 以至于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
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全攻略整体感知篇(一)[有言在先]传说有几个盲人摸一头大家,摸到象腿的说大象似一根柱子,摸到身子的说大家像一堵墙。
摸到尾巴的说大家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我们的同学中,也会有不少类似的“盲人”。
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错把局部当成整体,因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整体感知文章可以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捷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提醒你,闯关开始啦![第一关]睡美人①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女A脚却“失踪”了。
②“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看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绷断了。
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女B角:“你上!”⑤女B角在追光中独舞。
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潇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光融会在一整套芭蕾舞的语言里了……⑥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目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
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
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女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
奇怪,导演的眼前,女B角分明已被爱情簇拥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手臂的舞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
她和男A角的搭配真是天衣无缝!⑦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⑧女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⑨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地轻叩观众的心扉。
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
女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有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接了一出“悲剧”。
唉!⑩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利浦纯真的爱情。
她,死而复生了!而女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11)“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题材多样、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
在语文考试中,散文阅读常常是同学们感到头疼的部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在散文阅读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关键语句,这些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比如,有些标题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如《故乡的思念》,一看就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开头和结尾也常常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开头可能会引出下文,结尾则可能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二、分析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篇散文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等。
找到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例如,以人物为线索的散文,会围绕着这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展开叙述;以时间为线索的,则会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描写事件的发展。
在答题时,如果问到文章的线索,要能够准确地指出,并说明其作用。
三、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或优美、或朴实、或含蓄、或直白。
我们要学会品味这些语言,理解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能够准确判断并分析其作用。
比如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拟人能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同时,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这些词语和句子可能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或者对理解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揣摩其深层含义。
四、理解作者的情感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理解作者的情感是读懂散文的关键。
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
有时候,作者的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比如通过感叹句、抒情句等;有时候则是含蓄隐晦的,需要我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去体会。
五、分析人物形象如果散文中有人物描写,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技巧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分值较高,而且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很多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在阅读现代文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裁、结构和写作思路。
同时,要注意捕捉文章的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的中心句等,这些语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例如,议论文的论点通常会在标题、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记叙文的主旨可能隐藏在叙述和描写中,需要通过分析人物、事件来总结;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主要特征一般在开头就能找到。
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比如,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只有对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答题做好准备。
二、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在答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所问的内容和要求。
有些题目可能会直接提问,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些题目则可能比较含蓄,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例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看法”,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比如,“从文中找出”“根据第X 段”“结合全文”等,这些词语都会对答题的范围和方向产生影响。
三、带着问题,回文定位明确题目要求后,要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
在回文定位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人名、地名、时间等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答题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分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这时就需要考生进行整合和归纳。
比如,对于“文中多次提到某物,有何作用”这样的题目,就需要考生将文中关于该物的描写全部找出,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等几个教学策略来把握,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记叙文。①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划分。②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划分。这要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再划分出段落层次。③按地点、空间的转换来划分。④按叙述内容的角度变换来划分。⑤按作者思想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来划分。⑥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⑦按文章结构特点来划分。
秘友,老秘建议您养成“读着写”的好习惯,如需阅读全文请用心回复点评下,系统将自动替您支付3元稿费给作者;如稿费不足,请先投稿一篇,即可赚取10元稿费,如是原创文章将获额外奖励。详见“新手帮助”,感谢支持! (二)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与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相似,可以借助划分复句层次的方法来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划分出段落内部的层次。分析时,要抓关键句和关键词。(1)关键句:过渡句、前后照应的语句、文段起始句、反复出现的语句。(2)关键词:段内起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像“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表分类、递进的“还”;表总结性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强调的“尤其”“特别”等。此方法适合语段内部的分析。另外,也应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有区分层次的作用;表达方式的转换处往往是层次的切换处。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而衡量考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首先就是看考生能否快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所谓整体感知,就是指考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细致的通读、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整体感知的内容包括文化背景、写作意图、主题思想、标题含义、结构特点、线索、感情基调乃至作者的个性特长、语言风格等。它是深人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的前提。所谓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文章的结构,包括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行文线索、写作顺序等,它为阅读理解的深化创造条件。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和美感,尤其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及感性理解。
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顾及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避免了教师的强制干预。
整体感知课文主旨整体感知课文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和美感,尤其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及感性理解。
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顾及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避免了教师的强制干预。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整体感知课文呢?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从题目着眼,把握要领,明确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握了题目,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因为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说明了文章的对象,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题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明文方面如《中国石拱桥》,通过题目就知道说明的对象,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再去了解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议论文方面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通过题目就知道了这一道理。
这样抓纲举目,方向明确,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所以阅读文章千万不要忘记揣摩题目。
2、从整体着眼,概括内容,总结中心。
当我们从题目中获悉了文章要写的有关内容、有关对象或者有关主旨的信息后,就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弄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什么人、或议论一个什么问题,再来考虑通过这个人或事,作者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揭示一个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谈论这个问题要表明一个什么观点,通过对这个事物的介绍要突出它的什么特征等等。
如阅读《故乡》,通过题目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故乡的,通过阅读原文,从总体上了解文章是写“我”回故乡的心情、在故乡的见闻、离故乡的感想,其中重点是在故乡所见所闻——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
那么写这些变化,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从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我们得知:作者是想通过写“变”来引起人们对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弊、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激发人们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年级第12讲把握文章中心主旨(含答案)
六年级第12讲把握文章中心主旨(含答案)x写人记事类为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能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像掌准了航船的舵,随后的分析才不会偏离方向。
感知主题的方法:1.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写了什么事,塑造了具有怎样性格的人物,从中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这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了(主要内容)……,表现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掌握寻找主题的方法与答题模式。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张枫霞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 , 然而 , 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
等到上了初中 , 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 , 心里便有了比较 , 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 爱”。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 , 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 , 只是顺其自然的事。
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 我考上了县一中 , 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 要不 ,别让妮子上了?” 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 “ 哪能 ! 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 , 咱们不能太偏心。
” 就为这一句话, 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 , 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 , 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
我跟在父亲身后 , 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在心里默默发誓: 不学出个样子来 , 无颜面对父亲。
等翻过两座山 , 骄阳更加炽烈 , 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
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 , 还不及放到嘴里 , 便被父亲劈手夺去 , 他瞪我一眼说: “这是卖的 , 有你吃的。
初中语文阅读整体感知指导
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拟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
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展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重点例题:秋天的风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
她好似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
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还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实用的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可以通过快速浏览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等关键部分,来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它们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记叙文阅读中,我们要关注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在说明文阅读中,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在议论文阅读中,则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二、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在开始答题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弄清楚题目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词语句子的赏析,还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等。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以免答非所问。
比如,题目中如果要求“结合文本内容”,那么在回答问题时就必须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或事例来进行阐述;如果题目中要求“简要概括”,那么回答就不能过于冗长,要简洁明了。
三、找准关键,回文定位很多阅读题目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线索。
因此,在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迅速回文定位,找到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在文中做一些简单的标记,以便后续整理答案。
例如,如果题目是关于某个词语的含义,那么就可以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出现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如果是关于某句话的作用,就需要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分析其在段落中的位置以及与前后文的关系。
四、分析词句,深入理解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理解。
可以从词语的词性、感情色彩、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来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对于句子,可以从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语气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比如,比喻句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拟人句能够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势,使文章更有节奏感。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考点概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
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文言文中对于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
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解题技巧]一、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
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
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表面上看是分析标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
二、筛选法。
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
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有时候答案并没有体现在整篇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
2022年教学教材《都江堰》优秀教案4
?都江堰?教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文章有四个组成局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每一局部的重点语句,为每一局部用短语的形式概括一个标题。
第一局部:最冲动人心的工程;第二局部:最驯顺壮丽的景观;第三局部:最冰清玉洁的纲领;第四局部:最贴近苍生的偶像。
三、深入文本,理解探究。
1、问:该文是一篇游记,都江堰只不过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是余先生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出语惊人地说“我以为,历史上最冲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为什么余秋雨先生如此断言呢?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重新看一下文章,思考问题: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第一局部用了什么手法?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小结:开门见山,揭示主旨;总领下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照手法。
通过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写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与都江堰可比的角度多:年代上,功用上,规模上,形象上,影响上。
认为都江堰是历史上最冲动人心的工程,一个最字,高度评价了都江堰的价值。
〔让学生朗读这些表现长城与都江堰比照的句子。
〕2、问:第二局部都江堰的水有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水的用意是什么?小结:都江堰的水的魅力:在远处便感到滋润和清朗;声音响亮,充满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股股叠叠精神焕发,踊跃喧嚣;既驯顺又强悍。
欲扬先抑,为后文蓄势。
“去都江堰前的表现〞与“接近和面对都江堰时的感受〞比照;海水和都江堰的水比照。
明确:写水强悍撒野、咆哮喧嚣,以见其凶蛮,暗示洪水成灾的可怕,也说明治水工程的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表达治水人手段非凡,能将水化害为利。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总结1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内容如何组织学⽣整体感知课⽂内容初中语⽂教学⼤纲中的⾸要环节就是“整体感知课⽂内容”,它也是教学中⼀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及组织好学⽣对课⽂内容的整体感知。
⾸先,要整体感知课⽂,必须要读通读顺。
⼀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个⽅⾯的内容: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
②读顺句⼦。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致理解课⽂的基本内容。
这⼀步应从学⽣课前预习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预习课⽂要做好⼏件事:⼀是课前读课⽂⼀两遍,读准字⾳,读通读顺课⽂;⼆是把握课⽂的⼤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在学⽣⾃主预习,初读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再粗读或浏览课⽂,并就课⽂谈⾃⼰的阅读感受。
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物的评价,或者是对⽂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初读⽂章的收获,也是学⽣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这⼀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的情感体验,⽽且还注重了学⽣的后续学习,引导学⽣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个有⼼的读者。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应创设⼀定的情境,激起学⽣学习课⽂的动机和兴趣。
⽐如设置疑问。
紧接着,让学⽣通读全⽂,在预习基础上进⼀步读准、读顺课⽂;以及⼀些助读性⽂字,如提⽰、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让学⽣⾃⼰去完成。
然后让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要注意引导学⽣从整体上(不是只从⼀点或⼀个侧⾯)形成对课⽂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些⾃⼰尚未读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巴东三峡》这⼀课时,在学⽣读通、读顺课⽂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从⽽在整体上把握课⽂:课⽂从哪⼏⽅⾯介绍三峡?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课⽂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有什么弄不明⽩的地⽅?在如议论⽂,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有效的⽅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答题技巧专题汇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答题技巧专题汇总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
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 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
【教学方法】诵读法、导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北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候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雪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是怎么一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快速阅读文章。运用以上方 法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写人(写人、 记事、写景、状物)为主的记 叙文,归纳这类记叙文的中心 要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 的性格特点,还要进一步分析 作者的情感态度。
方法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记事(写人、 记事、写景、状物)为主的记 叙文,归纳这类记叙文的中心 要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把握 事件的意义,还要进一步分析 作者的情感态度。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 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 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 式。如《春》、《华南虎》。
三、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一:从文章题目入手。有些标题概括了
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 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钱 塘江观潮》题目点明了地点是钱塘江,交代了 主要事件是观潮,全文紧紧围绕题目的限制范 围展开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舍身一 词就高度赞扬了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 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记叙文阅读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一、记叙文主旨的定义?
记叙文的主旨一般指的是记叙文的中心思 想。它分为两部分:一是文章主要内容,二是 作者的情感态度。
概括主旨的一般形式是:本文通过对------(内 容)的记叙(描写),表现了作者-------(情感态度)。 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叫法不同,意思 基本一致,不过有人对于记叙文一般叫中心思 想,而文学作品叫主题或主旨。
方法小结:
❖归纳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 叙文的中心,首先要把握 景、物的特点,还要进一 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总结
❖ 记叙文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首先,坚 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 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 再者,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 背景。最后,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 段、看重点句。
方法二:
❖ 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 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 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 或深化中心。如《贝壳》的最后一句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 叹的东西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方法三:
❖ 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的文章的 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 段的段意来提炼。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 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 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 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 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 非如此。
方法五:
❖ 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 心,有时还需要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 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 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从而 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紫藤萝瀑布》 首先要了解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 来怎样的磨难,使她的心情沉重不得排 解。才能体会文章的主旨。
课堂练习:
二、如可把握记人、叙事、写景状 物记叙文的主旨?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 物的思想性格。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 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 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 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 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 《最后一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 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 《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