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TCC带通滤波器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LTCC无源元件建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LTCC无源元件建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LTCC无源元件建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无源元件在电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封装技术,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无源元件的制造和封装中。

LTCC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高温、抗腐蚀等优点,在通讯、军事、航天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LTCC无源元件在电路中的设计和模拟需要对其进行建模,因此LTCC无源元件建模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对LTCC无源元件进行建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LTCC无源元件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分析:主要介绍LTCC无源元件的基本结构、性质等,为后续的建模提供理论基础。

2. LTCC无源元件的仿真方法研究:主要研究使用有限元方法、等效电路模型等方法对LTCC无源元件进行仿真的技术和方法,以求得元件的电性能及热性能等参数。

3. LTCC无源元件的精度分析:通过对建模和仿真结果的比对和分析,评价建模方法的精度。

4. LTCC无源元件的应用研究:将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应用于实际的电路中,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分析其优劣以及对电路整体性能的影响。

三、研究计划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安排如下:1. 调研和分析LTCC无源元件的基本结构、性质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情况。

2. 研究LTCC无源元件仿真方法,并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分析其电性能及热性能等参数。

3. 对建立的仿真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

4. 将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应用于实际的电路中,分析其对电路整体的影响,并评价其优缺点。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LTCC无源元件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提高LTCC无源元件在电路中的应用效果,推动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也为类似的元件建模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研究的开题报告

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研究的开题报告

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无线通讯系统中,带通滤波器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带通滤波器可以过滤出特定频带内的信号,提高系统的信噪比,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性能。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于小型、低功耗、高可靠和多功能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研究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选题意义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带通滤波器可以过滤出特定的频带内的信号,这可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减少信噪比对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的性能。

2.提高微波技术的应用: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电子对抗等多个领域。

研究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可以进一步推广微波技术的应用。

3.满足人们对无线通信的需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于小型、低功耗、高可靠和多功能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研究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满足人们对无线通信的需求。

三、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制备和性能测试。

1.设计:根据微波滤波器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原理,设计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确定设计参数和方案。

2.制备:采用印制电路板技术或微波集成电路技术等方法,制备出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的样品。

3.性能测试:对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进行性能测试,包括传输功率、带宽、通带波纹等指标的测试,验证滤波器的性能。

四、研究难点1.设计参数选择的难点:滤波器的设计参数直接影响着滤波器的性能,因此设计参数的选择和调整是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样品制备的难点:要制备出性能良好的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需要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进行复杂的电路设计和加工操作,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3.性能测试的难点:在对无线通信微波双频带通滤波器进行性能测试时,需要运用专业的测试设备进行测量,同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基于LTCC的毫米波集成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LTCC的毫米波集成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LTCC的毫米波集成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无线通信和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毫米波通信和雷达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

毫米波频段的宽带、高速率、低功耗等优势使其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重要选择。

与此同时,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为毫米波系统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一种新型的集成电路材料,在高频和毫米波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针对基于LTCC的毫米波集成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 LTCC材料特性分析。

对LTCC材料的电学性能、介电常数等进行分析,以便后续的电路设计和仿真。

2. 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

根据系统要求和所选用的LTCC材料特性,设计毫米波集成电路的核心模块,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功率放大器等。

3. 电磁仿真分析。

利用ANSYS等仿真软件对毫米波集成电路进行电磁仿真分析,分析电路的性能和特性。

4. 系统性能测试和优化。

对设计的毫米波集成电路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电路进行优化。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索基于LTCC的毫米波集成电路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技术,具有以下研究意义:能和可靠性。

2. 探索LTCC材料在毫米波领域的应用,为LTCC材料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3. 为毫米波集成电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未来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的集成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包括:1. LTCC材料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等方法,对LTCC材料的电学性能和介电常数等进行分析。

2. 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根据系统要求和所选用的LTCC材料特性,对毫米波集成电路进行设计。

3. 电磁仿真分析:利用ANSYS等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毫米波集成电路进行电磁仿真分析,分析电路的性能和特性。

4. 系统性能测试和优化:对设计的毫米波集成电路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电路进行优化。

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设计的开题报告

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设计的开题报告

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毫米波通信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方向,以其高频率、高速率、大带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5G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

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的信号处理系统和先进的收发前端技术。

其中,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封装技术,能够实现高品质、高可靠性、微型化、集成化的器件封装,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二、课题意义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设计是毫米波通信技术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对实现高速率、大容量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LTCC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毫米波收发系统的微型化和集成化,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同时也节省了成本。

因此,对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设计。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毫米波LTCC封装技术的研究:介绍LTCC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比较各种封装方式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LTCC封装方式。

2. 毫米波收发模块的设计:设计毫米波前端模块,包括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和功率放大器(PA)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滤波、匹配、拓扑和布线等问题。

3. 仿真和验证:通过ADS等软件,对设计的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进行仿真,优化系统性能;然后,对原理实验进行验证,测试系统性能,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仿真、实验验证等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的设计思路和研究现状;其次,通过ADS等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优化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测试系统性能,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五、预期目标本文旨在研究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的设计,达到以下预期目标:1. 实现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的微型化和集成化;2. 设计出性能优良、功能完整的毫米波LTCC收发前端模块;3. 通过实验验证,测试系统性能,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雷达等领域对电子滤波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LTCC (low-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 带通滤波器因其具有体积小、性能稳定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是影响LTCC带通滤波器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对其性能的影响,并针对不同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其性能。

3. 研究内容(1) LTCC带通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2) 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与分布电路的理论分析,并利用ADS软件进行仿真验证。

(3) 研究LTCC带通滤波器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优化设计方案。

4. 研究方法(1) 理论分析法:根据LTCC带通滤波器的原理和结构特点,进行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理论分析。

(2) 模拟仿真法:利用ADS软件对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进行仿真验证,获取其电路性能参数。

(3) 优化设计法:针对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影响因素,对LTCC带通滤波器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性能指标。

5. 预期研究成果(1) 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与分布电路的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

(2) LTCC带通滤波器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的优化设计方案。

(3) 一篇学术论文及相关研究报告。

6. 研究意义(1) 本研究将探讨LTCC带通滤波器的传输零点和分布电路对其性能的影响,为LTCC带通滤波器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开发出性能优良的LTCC带通滤波器,可满足无线通信、雷达等领域对电子滤波器高性能和小体积的要求。

(3) 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促进了电子滤波器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实力。

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滤波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微带带通滤波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在雷达、通信、导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微带带通滤波器在小型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日益苛刻的性能要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款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以满足现代通信系统对高性能滤波器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设计一款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实现以下目标:(1)降低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2)提高滤波器的Q值和带宽稳定性;(3)优化滤波器的带外抑制和插入损耗;(4)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要求。

2. 研究内容: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将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分析现有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提取关键参数;(2)基于电磁场理论,建立微带带通滤波器的数学模型;(3)优化滤波器的尺寸、形状和材料选择,实现小型化设计;(4)采用先进的仿真软件对滤波器性能进行模拟验证;(5)制作样品,并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估。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文献调研:收集并整理国内外关于微带带通滤波器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微带带通滤波器的电路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等。

3. 优化设计:基于建立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优化算法对滤波器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小型化设计。

4. 仿真验证:使用先进的电磁场仿真软件对优化后的滤波器性能进行模拟验证,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5. 制作样品:根据优化结果,制作微带带通滤波器样品,并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估。

6. 结果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设计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1. 预期成果:成功设计出一款满足性能要求的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并进行性能测试与评估。

2. 创新点: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采用先进的优化算法对滤波器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小型化设计;(2)优化滤波器的尺寸、形状和材料选择,降低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3)采用电磁场仿真软件对滤波器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ltcc工艺的超小型高q值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基于ltcc工艺的超小型高q值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基于 LTCC 工艺的超小型高 Q 值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的不断发展,带通滤波器在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同时提高其 Q 值,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 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带通滤波器的制造中。

本文介绍了基于 LTCC 工艺的超小型高 Q 值带通滤波器的制作方法,包括滤波器的设计、LTCC 材料的选取、陶瓷封装的设计和制作等方面。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制作出体积小、重量轻、高 Q 值的带通滤波器,为无线通信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滤波器的设计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 LTCC 工艺的超小型高 Q 值带通滤波器。

该滤波器的通带范围为 2GHz-4GHz,阻带范围为3GHz-6GHz,Q 值大于 10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和尺寸,并进行合理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 LTCC 材料。

由于 LTCC 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因此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封装和组装。

常用的 LTCC 材料包括 AlN、Al2O3、GaN 等,它们具有较高的电学和光学性能。

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 AlN 作为滤波器的基材。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滤波器的封装结构。

封装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滤波器的频率响应、Q 值、稳定性等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陶瓷封装技术的结构,将滤波器安装在陶瓷封装基板上,从而实现滤波器的高精度封装和组装。

最后,我们需要设计滤波器的电路图和参数。

在设计滤波器电路图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滤波器的通带、阻带和 Q 值等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差分对的电路结构,以实现滤波器的高 Q 值和高精度。

二、LTCC 材料的选取在选择 LTCC 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热膨胀系数、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等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 AlN 作为滤波器的基材,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同时其热膨胀系数较小,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封装和组装。

一种LTCC带通滤波器研制与实现

一种LTCC带通滤波器研制与实现

一种LTCC带通滤波器研制与实现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从GSM到GPRS直至CDMA,频率从原来的几百Hz到了现在的900 MHz,1.8 GHz,2.4 GHz,5.8 GHz,甚至更高。

与此同时,对于器件的小型化和高性能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在微波波段,多层陶瓷介质的无源器件,如滤波器等,由于其具有小型化、易集成、设计灵活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在器件小型化的同时,降低其损耗,以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就需要寻求新的材料和技术。

在众多的微波介质板材中,LTCC相对于HTCC(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更具优势。

它结合了共烧技术和厚膜技术的优点,减少了昂贵、重复的烧结过程,所有电路被叠层热压并一次烧结,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减小了电路的尺寸;对于射频微波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高品质因数、高稳定性、高集成度等优点。

因此,LTCC已成为民用和军品电子系统理想的选用材料。

目前,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器件已开始应用于手机、小灵通、无绳电话等各种移动通信设备中,在蓝牙、无线局域网卡、天线开关等模块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低温陶瓷共烧(LTCC)技术采用厚膜材料,根据预先设计的版图图形和层叠次序,将金属电极材料和陶瓷材料一次性共烧结,获得所需的无源器件及模块组件。

金属带的层叠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层与层之间电容和电感的耦合,利用交叉电容耦合的方法就可以在阻带获得能改善传输特性的传输零点。

此外,LTCC采用高电导率的金、银等金属作导电介质,在烧结过程中不会氧化,因此无需电镀保护;LTCC陶瓷基片的组成成分可变,根据配料的不同可生成具有不同电气性能的介质材料,各参量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从而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

l 多层滤波器结构及原理经典的滤波器设计理论已较成熟,多层介质滤波器是用层叠式的电路结构来实现滤波电路的功能。

这种技术不仅使滤波器体积小,且高频性能好,但器件内部电磁场的分布不易确定,且随层数的增加而趋向复杂。

LTCC基板的振动分析及其封装可靠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LTCC基板的振动分析及其封装可靠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LTCC基板的振动分析及其封装可靠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功能越来越强大。

而在这些电子产品中,往往需要使用到一种叫做“LTCC基板”的材料。

LTCC基板在电子产品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制作电容、电感、滤波器等元件,并且由于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低介电常数,因此在射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LTCC基板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振动引起的失效现象以及封装可靠性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LTCC基板的振动分析和封装可靠性研究,深入了解LTCC基板在振动环境下的失效机理和封装过程中的问题,并探索如何提高LTCC基板的封装可靠性,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研究内容1. LTCC基板的振动失效机理研究:首先对LTCC基板的材料性质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对LTCC基板在不同振动环境下的失效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究如何优化LTCC基板以提高其耐振性能。

2. LTCC基板的封装可靠性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探索LTCC基板在封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温度和应力等因素对LTCC基板封装可靠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研究方法1. 有限元仿真: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LTCC基板在振动环境下的失效机理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其失效原因及优化方案。

2.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LTCC基板的封装可靠性进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数值模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LTCC基板在封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优化封装方案。

五、预期成果1. 对LTCC基板振动失效机理和封装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2. 掌握了有限元仿真和数值模拟等分析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水平;3. 为LTCC基板在工程应用中提高其封装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滤波器设计及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滤波器设计及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滤波器设计及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高性能、小尺寸、低功耗的微波滤波器需求日益增加。

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是一种新型的多层陶瓷封装技术,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质、低介电损耗、高频率性能、可靠性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微波器件制造领域。

因此,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滤波器具有生产成本低、体积小、性能稳定等优势,在无线通信和雷达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拟对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滤波器的设计及特性进行研究。

首先,对LTCC封装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其制备工艺和性能特点。

其次,根据所需滤波器的特性参数,设计LTCC微波滤波器的电路图和仿真模型,并利用ADS软件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滤波器在频率响应、带宽、群延迟等方面的性能指标。

该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滤波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水平,为实现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微波器件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对LTCC封装技术进行理论分析,介绍其制备工艺和性能特点。

2. 根据所需滤波器的特性参数,进行滤波器电路图设计和仿真模型构建。

3. 利用ADS软件对模型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得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带宽、群延迟等性能指标。

4. 搭建实验平台,制造并测试LTCC微波滤波器,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进一步调优滤波器的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

四、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成果:1. 基于LTCC技术设计和制造微波滤波器的优点和特点。

2. 获得LTCC微波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带宽、群延迟等性能指标。

3. 确定滤波器的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提高滤波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4. 利用该技术搭建高性能、低功耗的微波滤波器实验系统,为无线通信和雷达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通信中宽带滤波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通信中宽带滤波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通信中宽带滤波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宽带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为了保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信号进行滤波,去除其中的噪声及其它干扰因素。

而宽带滤波器作为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器件,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中。

但是,当前宽带通信系统的频带越来越宽,对宽带滤波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宽带滤波器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宽带滤波器进行研究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各种宽带滤波器的结构及其特性,比较它们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结构。

2. 研究设计宽带滤波器的方法,如基于频率变换技术的设计方法、基于时域响应的设计方法等。

3. 研究宽带滤波器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时域响应、频域响应、阻带和通带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

4. 研究宽带滤波器的优化方法,包括利用优化算法对滤波器进行自动化优化、加入新的元器件进一步提高滤波器性能等。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宽带通信系统中宽带滤波器的应用问题,对宽带滤波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1. 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质量和可靠性,保证通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可以降低通信系统的信噪比要求,提高通信系统的带宽利用率,从而降低通信成本和提高通信效率。

3. 可以引导宽带滤波器的设计和优化,促进滤波器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推动宽带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试验法和仿真软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步骤包括:1. 查阅专业的文献资料,对宽带滤波器的技术现状、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

2. 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对宽带滤波器性能进行测量和分析。

3. 将所得到的数据和实验结论与仿真软件进行比较和验证,寻找合适的滤波器结构、设计方法和优化方法。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整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撰写。

阶段二:搭建实验平台,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初步数据分析。

微波带通滤波器谐波抑制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波带通滤波器谐波抑制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波带通滤波器谐波抑制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波通信系统成为现代通信系统的主流之一,而带通滤波器是微波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带通滤波器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限制,常常会在供电谐波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谐波,提高微波带通滤波器的性能和可靠性,对于推动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目的和方法
本课题旨在研究微波带通滤波器谐波抑制的方法,以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具体来说,将重点研究以下两个方面:
1. 理论分析:针对常见的微波带通滤波器结构和工作原理,根据谐波性质和传输线理论,对其谐波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谐波抑制方法和优化策略。

2. 实验验证:运用仿真软件和实验测试平台,对上述谐波抑制方法进行模拟和实验验证,测试其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评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最优的谐波抑制方案。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谐波抑制方法和优化策略,提高微波带通滤波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本课题的意义还在于对微波通信领域相关研究的推动和促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基于LTCC技术的雷达接收前端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LTCC技术的雷达接收前端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LTCC技术的雷达接收前端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雷达接收前端是雷达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接收雷达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供后续处理使用。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雷达接收前端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以满足高速、高精度、多功能的雷达系统设计需求。

LTCC技术具有良好的高频特性、优异的热机械性能、高度的集成度和良好的可靠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射频和微波电路的实现上。

将LTCC技术应用于雷达接收前端的设计中,不仅可以实现更高速、更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而且可以提高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本设计研究基于LTCC技术,设计一种新型的雷达接收前端,探索其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雷达系统中的LTCC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调研;2. 利用LTCC技术,设计高性能、低噪声的放大器电路;3. 设计高频带通滤波器和相移网络,实现电路频率响应的匹配和相位校准;4. 设计高端的时钟和模拟信号解调电路,实现可靠的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5.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对设计的雷达接收前端进行性能评价和优化。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设计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 如何利用LTCC技术设计高性能、低噪声的放大器电路;2. 如何实现电路频率响应的匹配和相位校准,以满足雷达系统中对信号处理的要求;3. 如何设计高端的时钟和模拟信号解调电路,以实现可靠的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4. 如何制定有效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提高新设计的雷达接收前端的性能和可靠性。

四、预期研究成果及应用通过本设计研究,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 成功开发基于LTCC技术的雷达接收前端,具有更高的精度、更高的速率和更高的稳定性;2. 研究出一套可行的高频带通滤波器和相位校准技术,可以实现信号处理的高效、准确;3. 研究出一套高端的时钟和模拟信号解调电路,能够实现可靠的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4. 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提高雷达接收前端的性能和可靠性。

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通信、无线电、雷达、航空航天等行业对小型化微波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

微带带通滤波器因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频带可调、易于集成等优点,在无线电通信和雷达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文选取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为研究主题,旨在进一步探究设计一种高性能的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1)提高小型化微波器件的设计技术,为新型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加深对微带带通滤波器的了解,探讨其特点和设计方法,为相关工业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3)提高我国微波器件研究的水平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微波器件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设计一种高性能的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对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介绍其设计指标和制作工艺。

(2)选用合适的电路和元器件,确定微带带通滤波器的结构和参数。

(3)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出的微带带通滤波器进行仿真和分析,并进行优化设计。

(4)根据仿真结果,制作出滤波器的样品,对其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和验证。

(5)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的性能参数和可行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仿真软件对微带带通滤波器的电气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然后设计实验样品进行实际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验证仿真结果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文的预期成果是设计出具有良好性能和小型化的微带带通滤波器,并分析其电气性能和可行性。

主要包括:(1)优化设计方案和制作工艺,得到性能更优异的小型化微带带通滤波器。

(2)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提供有效的小型化微波器件设计方法和技术。

(3)为我国微波器件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我国微波器件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具有容差性的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具有容差性的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具有容差性的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对于电子元器件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于元器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滤波器的性能要求更加的苛刻。

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作为一种新兴的滤波器,在信号频率选择性和频率下降的过渡带的兼顾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深受用户的青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具有容差性的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和参数要求。

三、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1.设计具有容差性的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

2.利用Ansys等软件对设计的滤波器进行仿真与分析,预期得出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3.对滤波器的参数进行选取和优化,达到性能最佳化。

4.针对设计的滤波器进行实验验证,了解其实际性能表现。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四、研究方法与流程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学术文献,了解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设计滤波器:根据文献研究和实际需求,设计具有容差性的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并进行参数优化。

3.仿真分析:利用Ansys等软件对设计的滤波器进行仿真模拟和性能分析。

4.实验验证:对设计的滤波器进行实验验证,了解其实际性能表现。

5.撰写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作为一种新兴的滤波器,在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上具有广泛的前景。

本研究采取的方法和流程全面,可行性较高,有望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六、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 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1.3 研究方法和流程1.4 可行性分析第二章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2.1 多层LTCC带通滤波器的工作原理2.2 滤波器参数的选取和优化2.3 滤波器的具体设计第三章仿真分析与性能评估3.1 仿真分析软件的选取3.2 滤波器仿真模拟3.3 性能评估与参数要求第四章实验验证与性能测试4.1 实验装置和方法4.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4.3 实验结果与性能表现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与启示5.2 展望和发展前景参考文献。

基于LTCC的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开题报告

基于LTCC的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含课题来源、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论文提纲,预期目标,时间安排及参考文献等。字数为3000以上。)
含课题来源及现状: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从GSM到GPRS直至CDMA,频率从原来的几百赫兹到了现在的900 MHz、1.8 GHz、2.4 GHz、5.8 GHz甚至更高。当前,各类通信产品(如WLAN,蓝牙模块,移动电话等)都向更加便利化、高性能、小尺寸、低价格的趋势发展。在这些产品中,传统的以PCB板技术为基础的射频电路部分通常表贴了大量的无源器件(如滤波器、耦合器、巴伦、电容、电感等),这样既占据了大量的面积,相互间的电磁干扰又会导致性能的恶化,而且价格昂贵。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些原因,在现今的射频集成以及系统封装方面,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微波波段,多层陶瓷介质的无源器件,如滤波器等,由于其具有小型化、易集成、设计灵活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分析微波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定性分析。
插入损耗:没插入该网络前负载功率和插入该网络后负载功率之比。插入损耗越小越好。在最大平坦型响应中,插入损耗随频率发生变化,频率大于滤波器截止频率时,频率越大其损耗越大。
回波损耗:入射功率和反射功率之比。回波损耗越大越好。
滤波器的等效电路,进行仿真验证,比较结果。
3结构模型(如右图)分析在集总参数LC低通滤波器中,电感L和电容C可以分开独立设计,在构建完L1、L2、L3、C1、C2、C3后,根据各元件间的电、磁耦合强弱,对各元件值大小进一步修正。
用金属接地面将电感区和电容区隔开,抑制电感区与电容区间的寄生耦合。在电容区,C1和C2间电耦合形成C12,大小约为0.1pF。C12与串联的L1、L2构成并联谐振,易产生产生衰减点。在电感区,L1、L2间磁耦合形成互感M12,为获得固定截止频率ƒc,可充分利用互感M12来减小L1、L2的自感大小,使得用较少的金属层即获得所需电感量。L3、C3串联谐振,易产生产生衰减点;由于M13、M23存在既影响衰减点又影响截止频率ƒc的大小,为抑制L3与L1、L2间的寄生耦合,用两倍介质膜厚将它们分开。

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

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

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带通滤波器实验报告引言:带通滤波器是一种常见的信号处理工具,广泛应用于通信、音频处理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带通滤波器电路,探索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实验背景带通滤波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滤除或放大特定频率范围内信号的电子设备。

它具有选择性地通过某一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而抑制其他频率的信号。

在信号处理中,带通滤波器常用于去除噪声、滤波调节音频等。

二、实验目的1.了解带通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2.掌握搭建带通滤波器电路的方法;3.观察带通滤波器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分析其频率特性。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函数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2.带通滤波器电路板:包括电容、电感和电阻等元件;3.示波器:用于观察信号的波形。

四、实验步骤1.将函数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接入带通滤波器电路的输入端;2.调节函数发生器的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信号;3.通过示波器观察带通滤波器输出端的波形;4.记录不同频率下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输入了100Hz、1kHz和10kHz的信号,并观察了带通滤波器的输出波形。

实验结果显示,带通滤波器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当输入信号频率为100Hz时,带通滤波器输出的波形基本保持与输入信号一致,表明该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滤波器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而当输入信号频率为1kHz时,带通滤波器输出的波形明显衰减,表明该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被滤波器抑制了。

当输入信号频率为10kHz时,带通滤波器输出的波形几乎完全消失,表明该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被滤波器完全抑制了。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带通滤波器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特性不同,能够选择性地通过或抑制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带通滤波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带通滤波器作为一种常用的信号处理工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调节滤波器的参数,我们可以实现对特定频率范围内信号的选择性处理,从而达到去除噪声、调节音频等目的。

八毫米收发前端LTCC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八毫米收发前端LTCC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八毫米收发前端LTCC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八毫米收发前端是目前高速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其中LTCC(低温共烧陶瓷)是一种高性能封装材料。

它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高温稳定性和良好的微波性能,被广泛用于无线电通信、雷达、滤波器、功分器、耦合器等领域。

然而,LTCC技术在八毫米收发前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关注LTCC在高频、高功率场合的应用,而在八毫米收发前端的应用研究还较为有限。

此外,LTCC材料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存在材料收缩、界面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器件的性能指标。

因此,进行LTCC在八毫米收发前端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其性能指标,还有助于推动LTCC技术在高速通信领域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和步骤本研究旨在探讨LTCC在八毫米收发前端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LTCC材料的性能特征,包括机械性能、介电性能、热性能等等。

2.优化LTCC材料加工条件,解决制作过程中的材料收缩、界面处理等问题,提高器件制作精度。

3.设计制作八毫米收发前端器件,并进行性能测试。

4.分析测试结果,探讨LTCC在八毫米收发前端中的应用前景。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并梳理相关文献,对LTCC材料和八毫米收发前端技术进行深入了解。

2.进行LTCC材料的性能测试和分析,包括机械性能测试、介电性能测试等等。

3.对LTCC材料加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优化加工条件,提高器件制作精度。

4.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八毫米收发前端器件,并进行性能测试。

5.分析测试结果,总结改进方案,探讨LTCC在八毫米收发前端中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计划1.阶段一(1个月):调研和文献综述。

2.阶段二(2个月):进行LTCC材料性能测试。

3.阶段三(2个月):优化LTCC材料加工条件。

4.阶段四(2个月):设计制作八毫米收发前端器件并进行性能测试。

5.阶段五(1个月):分析测试结果,总结改进方案。

四、研究预期成果1.对LTCC材料的性能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微波滤波器是微波系统中用于控制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二端口网络,在其通带频率内对信号表现为传输特性,而在其阻带频率内表现为衰减特性,是通讯设备中的重要器件之一。

微波带通滤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微波元器件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微波系统性能的好坏[1]。

目前电子元器件正向着小型化、轻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高介电常数,高品质因数和低温度系数的微波介质材料的出现及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的应用[2],成为使微波器件小型化的一种方法。

LTCC技术是将元件及线路以印刷方式复合至多层陶瓷基板上,再通过低温烧结使元件稳定埋入基板结构,缩小了体积[3]。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不断对微波滤波器提出性能高、尺寸小、重量轻、成本低[4]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材料和技术。

低温共烧陶瓷(LTCC)因为具备高耐温性、高耐湿性、高热导率、低介质损耗以及高电导率材料的使用和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微波滤波器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LTCC多层微波滤波器是利用LTCC技术将若干个电感器、电容器以及电阻器集成到一个陶瓷基体上而制成。

该产品广泛用于移动通讯设备及其基站、蓝牙模块、无线局域网和无绳电话产品中[5]。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982年休斯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组装技术LTCC,包括流延,制陶瓷生带,打孔,印刷,低温烧结等过程[6]。

2.1985年,M.Sagawa 提出了多层陶瓷滤波器的概念[7]。

随后T.Ishizaki 用微带线的结构实现了多层陶瓷滤波器。

3.1992年,W. Schwab介绍了一种可以抑制二次谐振频率的悬置带状线滤波器和一种改善通带边缘衰减的鳍线滤波器[8]。

4.1994年,TDK公司开发出960度以下烧结的银电极低温共烧介质系统,研制成功以银作为印刷导体的多层陶瓷微波滤波器。

5.1996年,Hsin-Chin Chang、Chin-Chih Yeh和WEI-cheng Ku利用多层技术为DETC手机RF元件设计了一个阶跃耦合线平面滤波器。

6.1999年,J. A. Curtis介绍了一种多层结构双模带状线滤波器,谐振器通过膜片进行耦合,说明了这种结构可用于实现双模腔体、电介质谐振器结构,并在多层结构中引入了孔耦合[9]。

7.2003年,我国开始开发此类产品,烧结温度为800~900度,采用电阻率低的金属(金、银、铜)做导体材料,主要有深圳南玻电子公司,浙江正原电气有限公司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课题要求设计一个外形尺寸为2.5mm⨯2.0mm⨯0.9mm的微带滤波器,具体设计指标如表2.1和图2.1所示。

表2.1 LTCC带通滤波器设计指标中心频率2450 MHz带宽fo±50 MHz通带内插入损耗2dB max (at 25°C)阻带衰减≥30dB ( at 1750 MHz) ≥30dB (at 2100 MHz) ≥25dB (4800~5000 MHz) ≥25dB (7200~7500 MHz)带内纹波0.5dB max 带内电压驻波比 1.5 max端口特性阻抗50Ω额定功率500mW图2.1 滤波器的频率特性2.1 基本框架图2.1 设计流程图2.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围绕如何实现微波带通滤波器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上进行设计和研究,并把重点放在带状线结构的LTCC滤波器上。

1、在LTCC多层微波滤波器设计中存在的重点:(1)研究折叠线形SIR微带模型与集总电路中电容、电感元件的对应,利用HFSS 仿真软件分析电磁场分布,结合模型仿真的结果对均匀带状线的等效的电容电感公式加以修正。

(2)阻带特性的设计,在低阻带设计二个传输零点,利用极间耦合和引入交叉电容的方式得到。

同时可结合集总电路分析出传输矩阵方程,得到S21参数,分析出传输零点位置。

(3)对得到的滤波器性能进行优化,找出影响插损、中心频率及带宽的因素,有效地缩短了设计周期。

2、在LTCC多层微波滤波器设计中存在一些难点:(1)器件小型化后,层与层之间的耦合变得复杂,会对性能造成影响,除了有相邻层之间的耦合外,隔层之间的耦合也不能忽略,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在品质因数、介电常数确定,无通孔技术的工艺局限下,高密度低温共烧陶瓷基板的制作依赖于基板内部导体的精细互连技术,为了满足LTCC 多层基板高密度互连的工艺要求必须使基板通孔的直径及导线线宽缩小到100μm 以内,在没有通孔技术的前提下上下层的连接就要通过层间耦合,接地等方式实现。

另通孔可等效为电感元件,那么在电感元件的实现上就要用其它方式,增加了设计难度。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解决SIR 谐振腔的不连续性误差:滤波器的中心频率01/2f =C 增大,那么实际产生的中心频率会比忽略不连续性设计的中心频率小。

由平板电容公式c Wl d ε=,可以通过改变谐振器的宽度和长度的方式来改变电容值。

边缘效应转化成附加的长度,因此在设计时可进一步缩小谐振器的尺寸。

在实际谐振腔设计中,为了消除不连续的影响,通常使谐振腔的长度缩短6%。

2、解决微带线的阶跃性误差:对设计的微带线尺寸进行修正,可以消除阶跃性影响。

由公式0k s C C C C =--可知0C 是切比雪夫原型中经J 变换后的谐振腔电容值,k C 是开路端产生的电容,s C 是阶跃处产生的电容。

在设计尺寸时先实现0C 的值,再缩短谐振腔的长度。

3 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带通滤波器集总电路设计:(1)低通原型滤波器设计:低通原型滤波器电路一般有图3.1、3.2两种形式,该滤波器由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构成,成为级联的T 型网络形式,另一种布局是级联的π型网络。

对于切比雪夫滤波器,g 值可由公式求得,并且根据波纹的大小,可以计算滤波器的阶数,阶数选定后可由公式计算归一化的原型值,或由工程上常用的切比雪夫元件值表查出元件的归一化值,通过适当的阻抗变换和频率变换等,设计所需要的滤波器。

(2)频率变换和元件变换:为了得到实际的滤波器,我们必须对前面的参数进行反归一化以满足实际工作频率和阻抗的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变换:频率变换和阻抗变换。

而元件变换是将串联电感用串联在一起的电感和电容来置换,并联电容用并联在一起的电感和电容取代。

完成类型变化和频率缩比后,还要进行阻抗缩比才能得实际带通滤波器的原件值。

因此将归一化的低通原型进行转换可以设计出带通滤波器。

图3.1 T型结构低通滤波器原型图图3.2 π型结构低通滤波器原型图2、微带电路的设计(1)用折叠线SIR谐振腔仿真出插损小于1.2dB,中心频率为2.45GHz,带通为100MHz的带通滤波器。

研究SIR谐振腔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趋势,通过两条散射曲线S11、S21来说明其它设计参数的具体情况如:插入损耗,驻波系数等。

(2)增加层数,加入极间交叉耦合和输入输出间的反馈耦合,仿真出两个在2个在低阻带处的传输零点。

可通过网络综合和网络分析的方式,场路结合进行调整。

(3)综合加入传输零点对插损的影响,对整体模型进行优化,达到指标要求。

4 预期成果f=2.45GHz、带宽BW 最终设计出外形尺寸为2.5mm⨯2.0mm⨯0.9mm、中心频率=100MHz、带内插损<1.8dB、驻波比<1.2dB、阻带衰减也满足指标要求的LTCC滤波器。

5 研究工作进度计划2011年10月25日—11月7日:选题、课题调研、查阅文献等。

2011年11月8日—11月17日: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等。

2011年11月18日—11月24日:完成外文翻译,修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

2011年11月25日—1月8日:课题方案比较、各单元电路、总电路设计等。

2012年2月9日—3月7日:用HFSS高频软件仿真、调试、优化、电路改进。

2012年3月9日—4月8日:撰写论文初稿。

2012年4月9日—4月25日:修改论文、答辩。

2012年4月26日—5月12日:继续修改前期材料、论文等、定稿。

参考文献[1]潘结斌.微带线型带通滤波器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2]丁世敏,田晖.一种LTCC带通滤波器研制与实现[EB/OL].[I].2010.[3]杨辉,张启龙,王家邦等.微波介质陶瓷及器件研究进展[J].硅酸盐学报,2003.[4]Yong-Xin Guo,LCOng.MYW Chia,B luo Dual-Band bandpass filter in LTCC[A] MicrowaveSymposlm Digest,2005 IEEE MTT-S International Inat for Infocomm Ret[C].Singapore,2005:2219-2222.[5]吴斌路,一种LTCC带通滤波器研制与实现[I].现代电子技术,2010.[6]杨邦朝,付贤民,胡永达.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新进展[J].电子与元器件材料,2008,27:1-5.[7]熊钢.低温共烧陶瓷技术[J]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3):34-36.[8]陈琦.微波滤波器综合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9]W.Schwab,W.Menzel.Compact bandpass filters with improved stop–band characteristics usingplanar multilayer structure [J].IEEE MTT-S International,1992,3:1207-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