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教学教案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教学教案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教学教案【单元导语】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教学重点】1、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回顾初中教材中的两首诗歌: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读一读,同学们是否体悟了诗人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作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2、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亦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曹操《龟虽寿》中,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饮酒》则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无名利之念,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

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

两者皆无可厚非,个人取向不同而已。

7.《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五、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 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 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 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1)用7分钟阅读补充资料后分两方讨论, 教师可自选或者指定正反方。 (2)请正方、反方分别陈述。 (3)教师总结教师最后总结并引导学生, 正反方都有理,故而两种人生追求都可取。
正方
反方
①从社会背景看,曹操处在“铠甲 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东 汉末年,战乱频起,百姓疾苦,时 局艰难,此时就应该有人出来结束 此种局面,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③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 情变得淳朴了。
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方法分三步走:一朗读,二细读(注解,诗眼,事件,意 象),三品读(艺术技巧)。
情感:一忧,一悠。 风格:刚健有力;平缓舒淡 技巧:化用,引用,比兴,白描,以动衬静。 主旨:人生追求
作业布置
请你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 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初试文章给学校 《苔痕文学社》投稿。
五、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 诗句加以分析。
①从社会背景看,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 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 战乱十分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 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 斥着贪污贿赂之风。再加上门阀制度森严 ,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陶渊明辞 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绝望之后选 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田园生活、完善 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

7.《短歌行》《归园田居》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短歌行》《归园田居》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2号选手,现在我将开始我的说课。

东汉末年、晋宋易代,时局不稳,人心难定,个体如何抉择,是一大难事。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诗人的多元选择,古典诗歌的多样精彩。

两位诗人各得其志,两首诗歌各得其美,交相辉映,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两颗明珠。

可谓是无论魏晋,尽得风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PPT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第1课。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为“诗意的人生”。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教学任务,制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如下。

二、学习内容分析PPT三、学习目标设置PPT四、学情分析PPT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其一)》《桃花源记》等诗文,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短歌行》中的典故陌生,对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现实原因不解。

为更好地适应学情、完成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PPT1.情境导入:小组合作进行朗诵脚本的设计,经过小组间的评比,选出朗诵代表。

让学生在朗诵中学诗歌,在诗歌中学朗诵。

借助朗诵创设鉴赏诗歌的情境。

(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任务)2.教学任务一:PPT提供两首歌的删减版本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比删减前后的诗歌内容,分析删减之弊和原诗之利。

通过比较可得:《短歌行》中删除了诗歌中情感慷慨与忧思矛盾交织、贤才不至的悠悠沉吟、主客宴会饮酒之欢的相关诗句,就不足以表现曹操求贤若渴之忧及礼贤下士之心和其渴望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

诗人情感高低起伏,是因为曹操有诗人才情,又有雄图霸业之抱负,具备这样双重的感情,才能写出《短歌行》这首千古名作。

诗人的忧思杂以英雄的昂扬慷慨,这种刚健有力的表达,正是基于曹操渴望天下安定的真情和悯时悼乱的热肠,也基于曹操的自信和霸气。

整首诗哀而不伤,可谓志深笔长!《归园田居》删去了田园景象,大意好像并无改变。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单元背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古诗词教学单元,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所属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学生可以通过品读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该单元的语文学科素养有: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如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用典、比兴、白描等)、捕捉意象、调动想象和知人论世等,掌握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篇目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两首诗歌,部编教材的编写体例为双向组元,人文主题和学科素养双线贯穿,本课所选的《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作。

《短歌行》是曹操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先后颁布“求贤令”“举世令”等招纳人才,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共五首,本课为其一,这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代表作,描绘了美好的田园风景及乡村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山林隐居生活的陶醉和向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重点字词理解与识记,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

人文素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与文化品位。

四、教学重难点比较两首诗中诗人不同的情感以及面对艰难世道的不同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文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朗诵法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学过程课时一:理解与积累1、诵读诗歌,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

2、疏通字句,理解大意,梳理相关文学常识。

3、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与表达技巧。

4、整固与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课时二:问题引导、深入探究、合作学习——世道很艰难、强者应有为/世道很艰难、勇者应坚守一、导入(投影)“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材分析这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为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用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画。

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经学过诗歌,在诗歌的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不同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诵读两首诗,感受诗歌韵味,把握不同的感情基调。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位语言,理解并赏析两首诗的不同情感与风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人形象,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教学重难点诗歌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把握诗人形象,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互相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他们的诗作打上鲜明的烙印。

(通过两幅图画引出两位诗人,更直观形象)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比较志士之情和隐士之情小组讨论:“心忧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你从《短歌行》和《归田园居》(其一)中,各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现在让我们从解读两首诗歌入手,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内容情感和创作风格。

《短歌行》《归园田居》 群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

《短歌行》《归园田居》 群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

思考:归向“园田”之后,作者的生活如何?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三、析诗歌
思考:“樊笼”指代的是“官场”,诗中还有哪句也是
表示这样的意思?
(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
误落尘网中,
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
作用: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史以言志或抒情 有据可依,生动形象,含蓄简洁
三、析诗歌
二忧求贤难得 添加标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人借用《诗经·小 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 客的句子,表明自己礼贤 下士的求贤态度。
用典
三、析诗歌
二忧求贤难得 添加标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借《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 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 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 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 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
用典
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 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二、读诗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 ),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别号 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杰 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 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共传 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 陶渊明集》。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3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3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



一二
三四
课领 人以
文会 生意
导作 志逆
读品 趣志
第 一
部课 分文
导 读


题解

读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操《短歌行》共 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
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
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什么பைடு நூலகம்短歌
导入
面对动荡的社会,要么兼济天下,要么独善其身,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而在文学的世界里,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给我们以 美的享受,并带来启发。
曹操:拥有百兵,四方征讨,统一北方,号称一代 枭雄。 陶潜: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悠然采菊,誉为千载 一隐。
二人同处乱世,却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 居(其一)》,感受诗中不同的人生取向。
人生苦短
忧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1、解读:读文本,找诗眼,析内涵。由学生逐句解读两首
诗的诗意内涵,理清结构层次。
归《


居 (





归因
归处 归感
2、讨论
(1)曹操“忧”从何而来
①人生苦短 ②求贤若渴
(2)《短歌行》中“三何”疑问有怎样的表达意 义?
①“何以解忧”:承上启下, 强化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渴求 人才的主旨。 ②“何时可掇”:强调在自己 心中人才的宝贵,以及对人才 朝思暮想的渴求。 ③“何枝可依”


》》


课 文 导 读
曹操 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 谯郡(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 家、文学家。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渴望之情。
用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比兴、设问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以乌鹊喻贤才,比喻贤才还没有归宿,尚在徘徊的状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心情。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韵律
情感风格
时代背景
《短歌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归园田居》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分享交流。
赤壁大战前夕宴饮宾客之时
几仕几隐官场黑暗最终辞官
慷慨悲凉
恬淡宁静
短促激越
舒缓平和
抒情诗
田园诗
四言古诗(乐府诗)
五言古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学习活动三】比较分析,探析形象。
小组讨论: “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求贤若渴建立霸业(志士形象)
厌恶官场热爱自然(隐士形象)
思考:诗人围绕“归”写了哪些内容?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说课稿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说课稿

• 曹操——• 曹操的诗现存都是乐府 • 元好问评价陶诗的风格: 诗,与汉乐府“感于哀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
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华落尽见真淳。”自然
是一脉相承。尤其是一 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
些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 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生活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令人读来万古常新。他
程中,群雄崛起。
权,后刘裕篡位改晋为宋。
• 曹操——统一北方: • 陶渊明——仕与隐:
• 曹操就是群雄中的一员,• 陶渊明受儒、道两家思 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 想影响。当时老庄盛行,
令诸侯”,对内消灭二 政治局面混乱,陶渊明
袁、吕布、刘表、马超、 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
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 想归隐。他既有“日月
以致天下大乱,黄巾 任江州祭酒,后召为江州
起义,四方百姓从张 主簿未就任。后来入荆州
角反者四五十万。声 刺史桓玄幕。桓玄掌握着
势浩大,官军望风而 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
靡。何进奏帝火速降 篡晋。陶渊明又产生归隐
诏,皇帝命令各处募 想法,此后政局急剧变化,
兵防御,讨贼立功, 桓玄篡位,后来刘裕起兵
因而在平定黄巾的过 讨伐桓玄,掌握了国家大
降服南匈奴、乌桓、鲜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卑等少数民族,统一了 的感慨,又喜欢“采菊
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 的美景。仕与隐之间的
社会秩序,扩大屯田、 选择,其实也是贫与富
兴修水利、奖励农桑、 的交战。做官相对安逸;
安置流亡人口、使中原 不做官要固守清贫,还
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 有“晨兴理荒秽,荷月
我在准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群文教学时,
是以“同是乱世诗人的人生思考与人生选择不同”作为 切入点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探讨诗人的生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统编版必修上《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查阅《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生平经历,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的情感内涵。

2.把握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辩证思考。

教学重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教学难点:比较鉴赏,感知中国古代不同文人的生命选择,辩证地思考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出世与入世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大选择,曹操《短歌行》体现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建立功业的抱负;陶渊明《归园田居》体现的是对官场的厌倦,归隐田园的决心。

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地探究两位诗人的生命诗意。

二、知人论世,领会主旨师: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表格,初步了解《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风格等内容,以便很好体会诗歌的情感。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内容)生:我代表小组,展示以下内容师:本组同学积极认真完成了学习任务,在交流碰撞中有了各自不同的收获,我们对这两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其实诗歌也有“眼睛”,被称为“诗眼”。

最早提出“诗眼”这个概念的人是苏轼,他写过这样一句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并且表现力最强的的词句,这个词句或能翻出新意,或能增添情趣,或能增强形象性,或能精确表达诗意。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诗文境界大开。

再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一组合,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和苦恼,这一情景交融的彩笔,成为历来传颂的佳句。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并分析其各自的内涵。

生:《短歌行》的诗眼为“忧”,文中通过运用比喻、用典和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渴求贤才和建功立业的忧虑。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说课稿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说课稿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说课稿关键词有四个,分别是:田园生活、自由自在、不图功名、豁达洒脱二、诵读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约35分钟)在了解作家的基础上,我们来到了把握诗歌内容的环节。

首先,我让学生诵读《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感受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仗等等。

三、课堂小结(大约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作家的人生经历,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也初步领略了诗歌的意境之美。

在下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讨___与___不同的人生选择,深入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

___的诗作风格自然平淡,反映了他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怀。

他的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比如《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那个隐居的世外桃源,让人感受到一种安逸和宁静。

而《归园田居》则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___好问曾评价___的诗歌风格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是因为___的诗歌自然天成,没有人工痕迹,同时又清新真淳,没有雕琢之弊,读来令人感觉常新、清新、静谧、悠闲和淳美。

在诵读诗歌时,需要掌握字音字形,注意四言和五言诗的断句不同以及不同诗歌风格的区别。

学生可以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分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中诗人的志向和人生选择来探讨情感的表达方式。

首先,学生可以分析___在《短歌行》中抒发的志向和___在同一时代所做的人生选择。

然后,通过探讨诗人的人生选择,学生可以思考为什么同是乱世,诗人的人生选择会有所不同,以及如何评价这些不同的选择。

最后,学生可以思考如果自己置身于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在第三节课中,我们将分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中抒发情感的方式不同。

群文阅读《短歌行》《回园田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短歌行》《回园田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短歌行》《回园田居》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档为《短歌行》和《回园田居》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两首文学作品,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了解《短歌行》和《回园田居》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点-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力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通过PPT展示《短歌行》和《回园田居》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包括历史背景、诗人简介等。

2. 诗歌形式与艺术特点- 分析《短歌行》和《回园田居》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和艺术特点,例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意象等。

3. 修辞手法与意象分析- 针对每首诗歌,选取重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4. 情感与主题解读- 引导学生倾听、感受和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展开思考和讨论。

5. 创作与分享-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短歌行》和《回园田居》相关的作品,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

-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反馈。

教学方法- 集中讲解:通过PPT或教材对背景、作者、形式、艺术特点等进行讲解。

-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修辞手法、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展示讨论结果。

-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动和反馈。

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 学生作品评分- 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的提升程度扩展活动- 邀请专家或文学爱好者进行诗歌讲座或写作指导- 组织参观诗歌朗诵会或文学活动- 课后阅读推荐相关诗歌作品,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结语通过这次《短歌行》和《回园田居》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课件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课件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 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 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 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 目中,也可以在诗中,甚至可以在诗外。
诗眼是“忧”。 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
才难求。
3.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 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 的大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 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 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 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 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 地讲,“比 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 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 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 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二)赏析技巧
4.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 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 的景物。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案
活动一:穿越历史的心声
1.填写下表,对比两首诗的时代背景、节奏音韵、情感风格等,从而选准配乐,朗读入境。

2.请跟随配乐,读诗入境。

通过诵读,我们知道这两首诗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找出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曹操的“忧”、陶渊明的“归”)
活动二:比较鉴赏,悟诗人追求
1、请大家把《短歌行》中“忧”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并思考:他“忧”在何处,为何而“忧”?
2、《归园田居》(其一)的“归”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表明诗人忧愁原因
的句子。

为何而忧?
一忧时光易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光阴易逝、
为何而归:诗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

用“羁鸟”、“池鱼”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为什么要“守拙”?
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归向何处:请同学们赏析诗人回归田园时环境描写的句子。

归去如何: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情?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小结:《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各展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思考:二人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为什么不一
样呢?结合文本,根据两人的生平经历,分析原因。

活动三:表达交流,悟情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教学《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说教材:
新教材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而《新课标》中提出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我从其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方面入手进行《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群文教学。

说单元:
本单元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

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

通过群文教学的形式,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我在准备《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群文教学时,是以“同是乱世诗人的人生思考与人生选择不同”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探讨诗人的生命追求。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借助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

2、诵读、涵泳诗词,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察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探讨曹操与陶渊明不同的人生选择,体察诗人不同的生命
教学难点:赏析诗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

说学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说学情: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难易适中。

说课时:总共三课时:第一课时先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为第二课时探讨“同是乱世诗人的人生选择不同”服务,第三课时分析手法是在第二课时探讨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我是通过比较曹操的《龟虽寿》和陶渊明的《饮酒》诗人抒发的不同的人生志趣作为切入点引入新课群文教学《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本节课主要从了解作家和把握诗歌内容两个角度着手进行教学。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大约10分钟)
诗人的人生志趣和人生选择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我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主要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将诗人的主要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为下节课探讨情感服务。

1.曹操
关键词有四个,分别是:天下大势、统一北方、唯才是举、古直悲凉
关键词有四个,分别是晋、宋易代、仕与隐(儒与道、贫与富)、彭泽令、自然平淡
曹操——天下大势: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宦官专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由于起义军声势浩大,官军无力抵挡,皇帝只得命令各州郡募兵防御,讨贼立功,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群雄崛起,而曹操是群雄之中的佼佼者。

陶渊明——晋、宋易代: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他出身官宦之家。

曾任过江州祭酒,后来入荆州刺史桓玄幕。

桓玄掌握军政大权谋划篡晋。

陶渊明又产生归隐想法,后来桓玄篡位,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刘裕掌握了国家大权后篡位改晋为宋。

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是群雄中的一员,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又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北方,实力最为雄厚。

他又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陶渊明——仕与隐:
陶渊明受儒、道思想影响。

当时政治局面极其混乱,老庄盛行。

陶渊明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

他既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志士之慨,又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做官
相对安逸,不做官要固守清贫,还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勤劳作。

曹操——唯才是举: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打了大小无数仗,让曹操充分认识到想要统一天下,只有有贤才辅佐,才能实现。

因而曹操极其看重人才,不管人才的出身是否寒门?不管品行如何?只要有才华,就会受到重用,使人才“勿有所遗”。

因此曹操觉得单纯下发《求贤令》这样的文件还不够,他还要写诗来抒发对人才渴求的迫切心情。

陶渊明——彭泽令:
彭泽令是陶渊明人生的转折点。

他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

而且这次归隐之后陶渊明就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哪怕后来生活极其贫苦,依然坚守清贫。

而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曹操——古直悲凉:
曹操的诗现存都是乐府诗,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尤其是一些反映汉末战乱民生疾苦的诗篇,语言古朴率真慷慨悲凉。

比如他《蒿里行》描写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陶渊明——自然平淡:
元好问评价陶诗的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的语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苏轼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

二、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1、掌握字音字形,指导学生诵读。

指导意见:四言和五言诗断句的不同;诗歌风格的迥异。

2、学生自由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3、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我是通过“诗言志”、“怀其志者在高山”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里诗人都抒发了什么志?同是乱世为什么诗人的人生选择不同呢?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分析、把握情感。

先看问题一、探讨理解两篇诗歌的主题:
请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曹操在《短歌行》里抒发了什么志?同是乱世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什么?
再看问题二、从曹操的志士之慨、陶渊明的隐士之情,探讨诗人的人生选择: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1、思考为什么同是乱世诗人的人生选择不同?
提示: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人生理想、志趣不一样
——身份地位不一样
——社会环境、背景有差别
……
问题2、如何评价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
学生可以结合诗人身世来谈。

也可以从有无对错之分、高低之分等角度思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问题3、如果你是曹操、陶渊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设置这一题目的意义是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有什么规划?引导学生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我是从《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抒发情感的方式不同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比如说同样是写思念人,张九龄的笔下是“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李白的笔下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两人都是借意象来形象地传情达意,而在白居易的笔下则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用对写法,抒发对家人的思念。

当然,我们还可以直抒胸臆,提问学生更喜欢哪种抒情方式?借此引出《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我主要是通过分析两首诗的不同的抒情方式,来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先看《短歌行》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短歌行》里抒发时光易逝、贤才难求和壮志难酬的情感。

主要用什么手法?
——用典
然后请同学找出《短歌行》中用典的句子?
由此引出了“用典”这一手法:
我主要介绍用典的含义、要求、分类、作用
最后举例练习以严蕊的《如梦令》和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为例。

前者是一首饶有趣味又通俗易懂的词,吸引学生兴趣,体会用典的妙处。

后者怀古伤今,慨叹民苦,语言接近口语。

让学生体会用典的作用。

再看《归园田居》引导学生思考《归园田居》里诗人如何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的?
——借景抒情;
诗人对景物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白描
从而引出白描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关于白描的概念我从绘画领域和文学领域给学生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于白描的特点我引用鲁迅先生的观点来说明。

十二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举例是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来分析。

结语:不管是《短歌行》里引用典故来抒发志士之慨,还是《归园田居》借景抒发归隐田园之情,都因抒发情感的真挚而打动人。

这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应该是写文章要抒发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别人,同时,同学们要掌握“用典”和“白描”这两种表现手法,争取在写文章时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上。

说教学反思:
1、关于白描手法,在诗歌中并不常见,在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鲁迅先生最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

这一点在课上应重点强调一下。

2、关于对曹操的认识与评价: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三国演义》里曹操的描写,这样对曹操的认识和评价有失公允,这一点在课上强调不够,学生对曹操的认识容易出现偏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