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试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
![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67c338dc80eb6294dd886ce5.png)
异金属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延涛1300011857实验日期:2015.3.30实验目的:1、制备系列异金属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Fe2MO(OOCCCl3)6(THF)3(M=Mn2+,Co2+,Ni2+)2、培养配合物的晶体3、测定配合物溶液的电子光谱,观察金属离子的改变对Fe3+的d-d跃迁的影响实验原理:1.异金属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Fe2MO(OOCCCl3)6(THF)3的分子结构与电子结构异金属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Fe2MO(OOCCCl3)6(THF)3是典型的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三种配合物的晶体均为三方晶系。
三个金属离子构成等边或近似等边的三角形,氧原子位于三角形中心,金属间有两个羧基桥相连,L配体完成对金属离子的八面体配位。
金属离子与中心氧原子的键长为1.91埃,与其他氧原子的键长则是2.03埃,这表明前者与金属离子的化学键与其他氧原子不同。
实际上,M3O骨架中,中心氧原子的p z轨道和三个金属离子的d xz,d yz轨道形成四中心的d-pπ键,增大了M-O的键级,稳定了三角形骨架结构,也使金属离子通过四中心的d-pπ键互相影响。
2.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的培养本实验通过加入三氯乙酸钠增大反应体系的pH,在配体三氯乙酸根的存在下,水解形成稳定的异金属三核氧心羧酸配合物。
产物Fe2MO(OOCCCl3)6(THF)3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很大,而在水和非极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很低。
同时,三氯乙酸钠与过渡金属氯化物在四氢呋喃(THF)中有相当的溶解度。
在NaCl的存在下,水相与THF相会发生分离,使NaCl 留于水相中,产物留于THF相中,导致反应平衡向右移动。
本实验中采用THF和正戊烷的混合溶剂培养晶体,利用正戊烷的易挥发性和低溶解性,可以较快地得到质量较好的配合物晶体。
3.配合物的电子光谱配合物Fe2MO(OOCCCl3)6(THF)3在960nm处的吸收峰归属于Fe3+的谱项6A1到4T1的d-d跃迁,该跃迁能量越大,相应的配位场分离能越小。
2024版年度《北京大学有机化学》ppt课件
![2024版年度《北京大学有机化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bd66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9.png)
2024/2/2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2
14
酚
酚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羟基所连苯环的不同,酚可 分为一元酚和多元酚等。
2024/2/2
酚的物理性质
多数酚为无色或淡黄色晶体,具有 特殊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
酚的化学性质
酚分子中的羟基和苯环相互影响, 使得酚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 如酸性、氧化反应等。
15
醚
醚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醚键两端所连基团的不同,醚可分为单醚、混醚等。
实例与应用
乙炔是常见的炔烃之一,广泛应用于 焊接、切割、照明等领域。
10
芳香烃
定义与通式
结构特点
芳香烃是由苯环或稠环结构组成的烃类化合 物。
芳香烃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环结构,具有特 殊的稳定性和芳香性。
性质与反应
实例与应用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较为特殊,可以发生取代、 加成、氧化等多种反应,但反应条件较为苛 刻。
机溶剂。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03
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较为活泼,可发生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等。
13
醇
醇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羟基所连碳原子的不 同,醇可分为伯醇、仲醇、 叔醇等。
2024/2/2
醇的物理性质
多数醇为无色液体,具有 特殊气味,可溶于水,也 可溶于有机溶剂。
醇的化学性质
醇分子中的羟基具有亲核 性,可发生氧化反应、酯 化反应等。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尊重实验数据,不抄袭、不造假,保持诚信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9
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步骤和操作规程,检查实验仪器和试剂 是否齐全、完好,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完整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要点总结
![(完整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13a183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9.png)
(完整版)北京⼤学有机化学实验要点总结据当年出题助教给的要点进⾏的总结(见⽂末图⽚),可能由没写全或者⾃⼰⽐较熟悉就没总结的地⽅,每年考核重点也在变化,仅供参考,⼀般考试涉及知识点很全,没有考不到,只有想不到,思考题也要复习到,会有原题内容:重⾯不重点,包括绪论课,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谱、合成实验等。
题型:填空题,图释题,纠错题,简答题,综合题绪论课知识点提要1. 产率的计算:理论产量:根据反应式原料全部转化成产物的数量。
实际产量:实验中获得的纯产物的数量。
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1.71/(210*0.0100)]*100%=81.4% 注意有效数字2. 环保要求:节约;回收(所有产品和部分溶液需要回收)严禁使⽤有机溶剂清洗仪器(浪费、⼄醇等易燃的不能直接倒⼊⽔池中)2. 防⽕:不能⽤烧杯或敞⼝容器盛装易燃物⾦属着⽕只能⽤黄沙灭⽕有贵重仪器的实验室不能⽤⼲淀粉灭⽕器因为⼲粉灭⽕器中含有NaHCO3,受热分解产⽣H2O,导致⼲粉附着在仪器表⾯损坏仪器,精密仪器的灭⽕应该使⽤3. 防爆:常压蒸馏禁⽌在封闭体系内进⾏4. 部分危险品标志5. 个⼈安全:紧急洗眼器的位置:每个实验台上,⽔龙头旁边;淋浴花洒的位置:楼道⾥;灭⽕器的位置:6. 浓酸烧伤:⼤量⽔洗,3-5%碳酸氢钠溶液洗,涂烫伤油膏。
浓碱烧伤:⼤量⽔洗,1-2%硼酸溶液洗,涂烫伤油膏。
7. 取样注意事项:玻璃棒转移液体,镍勺、刮⼑转移固体取样:取出的试剂……⽴即盖好药瓶的瓶盖……回收试剂,切记不要与原试剂混淆……药品遗洒后必须⽴刻清理(尤其使⽤电⼦天平,上⾯不能残留任何药品)。
8. 升华法:⽔蒸⽓蒸馏法:9. 有机化学⽂献常见英⽂缩写:10. 临床药物合成阿司匹林的⽅法:(酸酐)(酰氯)11. 化学设计多步合成12. 药物⼿性差异导致疗效不同还会考各仪器名称,⼀些不常⽤的⼀定要记住,会考实验装置图第⼀次实验提要1. 位置:门;通风橱:实验室两头2. 常压蒸馏:在⼀个⽓压下进⾏,利⽤蒸馏操作分离两种混溶液体的操作【原理】蒸汽压:由于分⼦运动,液体分⼦有变为⽓体分⼦的倾向,⽤来衡量这种倾向⼤⼩的客观量度为蒸汽压。
2024年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2024年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6e9a0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d.png)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案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术诚信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等。
2.有机化合物结构:碳原子的成键特征、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等。
3.有机化合物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等。
4.有机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5.有机合成方法:碳-碳键形成反应、碳-氢键形成反应、碳-卤键形成反应、碳-氧键形成反应等。
6.有机化合物应用: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课堂讨论:针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安排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外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外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评价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给予平时成绩。
2.期中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安排一次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给予实验成绩。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课程历史悠久、成果卓著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课程历史悠久、成果卓著](https://img.taocdn.com/s3/m/32e37602e87101f69e3195a9.png)
有机化学(一)英文教学课程介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课程历史悠久、成果卓著、任务繁重,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都在与时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的任务也迫在眉睫。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学院近几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尤其是一批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有博士后经历的青年教师加入教学队伍后的优势,化学学院决定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有机化学全英文教学课程,与原有中文课程同步进行,为同学们提供更广泛的选择。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一)有机化学(二)(英文授课)学分: (3 + 2)学分开课学期:秋季 + 春季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掌握有机化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基本方法;2. 强调反应机理,突出结构与性能、反应的关系,使学生具有:(1) 阐明结构和性质关系的能力;(2) 进行构型和构象分析的能力;(3) 运用反应机理来阐明实验结果和预言反应方向的能力;(4) 运用逆合成原理进行简单合成设计的能力;3. 使学生掌握分离、提纯、鉴定有机化合物和光谱测定技术,具备解析图谱的能力;4. 通过英文授课,为学生提供专业英语的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式:全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习题课,办公室答疑,学生自学讨论,文献论文,演讲,考试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新的课程组织方式还包括:On-line Office Hour(网上答疑):与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CHEM 332: Organic Chemistry共同进行,Instructor: Prof. Jeffrey S. Moore (Winner of UIUC Campu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Exchange Co-teaching: Prof. Brian Coppola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ill teach in December for 4 classes.教材:(原版新书,提供免费借阅,限前50位选课同学)Organic Chemistry--Structure and Function, 5th Ed., 2007出版, K. Peter C. Vollhardt and Neil E. Schore, Freeman and Company.Organic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ition, 7th Ed., 2008出版, John McMurr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参考书: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5cbb06ea45177232f60a2ed.png)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一.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大学化学系是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 1910 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
1913 年化学门重新招生, 1919 年改称化学系。
1952 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大化学系是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
1995 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
2001 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设有 5 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 5 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5 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3 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2003 年 12 月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97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7 人,长江特聘教授 14 人( 含国家核磁中心 2 人 ) ,教授 54 人,副教授 52 人。
有 26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1 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 B 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2 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严纯华、席振峰、刘忠范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集体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
2024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ppt课件[1]
![2024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ea51b3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b.png)
含氧官能团的保护与脱保护
阐述在有机合成中如何对含氧官能团 进行保护和脱保护,以实现复杂有机 分子的合成。
14
04
含氮有机化合物
2024/1/2915源自胺类化合物结构和性质胺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包括伯胺、仲胺和叔胺的结构特征, 以及它们与氨分子的结构差异。
胺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阐述胺类化合物的碱性、亲核性、氧 化还原性以及它们的特征反应,如酰 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
炔烃 含有碳碳三键的链状烃类化合物。具有不饱和性,可发生 加成、聚合等反应。性质较为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 应。
8
芳香烃及其衍生物
芳香烃
含有苯环的烃类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和稳定 的化学性质。
芳香烃衍生物
以芳香烃为母体,通过取代反应引入其他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硝基苯、苯酚、 苯胺等。具有多样化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2024/1/29
13
含氧官能团转化反应及合成策略
醇与醛、酮的转化 讲解醇氧化成醛或酮的反应条件及机 理,以及醛或酮还原成醇的方法。
酚与醚的转化
阐述酚羟基化合成醚的反应条件及机 理,以及醚裂解生成酚的方法。
2024/1/29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转化
介绍羧酸及其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反应, 如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等,并讲解 其合成策略。
6
02
烃类化合物
2024/1/29
7
烷烃、烯烃、炔烃等结构和性质
2024/1/29
烷烃 由碳和氢元素组成,分子中只含有单键的链状烃类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数不同,可分为甲烷、乙烷、丙烷等。具有饱 和性、稳定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烯烃 含有碳碳双键的链状烃类化合物。根据双键位置不同,可 分为α-烯烃、β-烯烃等。具有不饱和性,可发生加成、氧 化等反应。
创建促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多媒体系统
![创建促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多媒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1a012e6102de2bd9605889a.png)
第2卷 第4 2 期
… … “ “ “ … … …
大 学 化 学
27 月 0 年8 0
薅籼尚鹊
j州 ● “ ・ ’ ●… ● ”“’・ ’●.“’・ … ’。‘ 。 ’ ・… -_ ・ 、
创 建 促 进 有 机化 学 实验 教 学 的 多媒 体 系统
2 2 规 范 实验基本 操作 和技 能 .
近年来 , 一批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相继退休 , 大批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 , 新老交替 , 如 何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新的问题。播放教学录像可以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 , 使其 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 。教学录像里的内容是 由有数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反复推敲完
示范, 直观生动 , 能方便初学者尽快理解实验原理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内容按教学顺序分为 4部分 : 实验仪器设施 、2 1 个基础操作 、 个综合基本操作训练和 2个典型的合成实验 。该教 1
材 已于 20 05年 由北京大 学音像 出版 社 出版 发 行 。为 了充 分 利用 这 一 图文 声像 并 茂 的教 学 资 源, 让学生 在实验 前 和实验 过程 中能随 时观看 到实验 录像 , 本实 验 室的全 体教师 在相关 专业人
1 线扎 在一起 , 路 引到实 验 室内 , 分别 将视 频音 频线 接到液 晶电视 的接 口上 。最 终 实 现将 控制
3 8
维普资视音频信号高保真地传输到各个实验室 。为了节省实验室空间, 选择了能放在墙上的
壁挂式液晶电视。由于从放大分配器引线到液晶电视的距离较远, 为了保证视频线不与音频 线混淆 , 可以做一些标记 , 以免出现线路接错导致没有信号的现象。音频线左右声道也应该有
成 的 , 生认真 观看 就可 以从 中学 习到有 机化 学实 验课 必须 掌握 的各种 操作 和技 能 , 学 这种 直观
无机化学试验课大纲-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无机化学试验课大纲-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6b2c785c336c1eb91a375d78.png)
无机化学实验课大纲2004年修订目的和要求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与主干基础课“中级无机化学”配套讲授,通过本实验课教学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无机化学有一个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学习、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各种实验技术、手段以及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和相关文献,对实验题目涉及的相关理论主题和研究领域做比较充分的了解。
并通过预习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注意是理解而不仅仅是了解。
因为预习不仅仅是看讲义、抄讲义。
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实验者对实验原理、内容和过程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能够有组织、有条理、有针对性的地完成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所准备。
所以无机实验的预习报告不要求抄实验讲义,而是要求学生对讲义提出的预习思考题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任课教师应在实验前审阅学生的预习报告,然后组织学生就预习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比较深入的,超出讲义要求的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要求学生以规范的格式做原始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并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手册、文献资料及信息网络查阅相关的公式和常数。
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范的操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
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节约药品,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
学时:60实验评分:预习20%,实验30%,报告40%,卫生5%,纪律5%。
实验讲义:自编主要参考书:1.项斯芬、姚光庆,“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Zvi Szafran, Ronald M.Pike,Mon M.Singh,“Microscale Inorganic Chemistry-a comprehensivelaboratory experience”New York : J. Wiley, c1991.3.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学组,“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4.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教学组,“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版5.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编关烨第, 李翠娟, 葛树丰修订,“有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版对实验大纲的说明:1.强化学生对无机化学领域的深入了解。
多烯化合物的Cope重排反应:[5,5]σ迁移、串联[3,3]σ迁移与自由基重排机理
![多烯化合物的Cope重排反应:[5,5]σ迁移、串联[3,3]σ迁移与自由基重排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5764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9.png)
多烯化合物的Cope重排反应:[5,5]σ迁移、串联[3,3]σ迁移与自由基重排机理许家喜【摘要】介绍戊二烯基苯基醚和1,3,7,9-癸四烯衍生物重排反应的机理.戊二烯基苯基醚的重排反应是经过[5,5]和串联的[3,3]σ迁移反应双途径进行的;而1,3,7,9-癸四烯衍生物重排反应既可以经过[5,5]和串联的[3,3]σ迁移反应双途径进行,也可以经过自由基机理进行.【期刊名称】《大学化学》【年(卷),期】2006(021)003【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σ迁移反应;自由基机理;重排反应;重排机理;串联;化合物;多烯;戊二烯基;苯基醚;衍生物【作者】许家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σ迁移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重排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i,j]σ迁移反应中,关于[3,3]σ迁移反应在现有的有机化学教材和学习辅导材料中讨论得较多[1~2],作者本人也曾对其立体化学过程做过一些讨论[3]。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5,5] σ迁移反应的例子,如在教材和习题中常见到的例子[1,4],通常被认为是发生了[5,5] σ迁移反应和H[1,5] σ迁移反应[1](图1)。
图1 戊二烯基苯基醚的σ迁移反应这种分析符合轨道对称性,但是否会发生竞争的[3,3]σ迁移反应、及串联的[3,3]σ迁移反应?我们知道,邻位双甲基化的烯丙基苯基醚在进行Claisen重排时会发生串联的[3,3]σ迁移反应 (图2)。
图2 烯丙基苯基醚σ迁移反应的过程为了能够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查阅了原始文献[5],Frater和Schmid研究了戊二烯基苯基醚(1)的重排反应(图3)。
图3 戊二烯基苯基醚σ迁移反应的实验结果该结果表明,戊二烯基苯基醚1的重排并不是专一的[5,5] σ迁移反应,同时有[3,3] σ迁移反应发生。
2015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2015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042d2caaa00b52acfc7ca9e.png)
什么的,都是比较常规的。一个判断结构,也是很基础的霍夫曼消除,全甲基化
判断结构。
三.有机合成
1.第一个给定一个溴代烷,只要经过两部格式一步成醚
2.第二个苯合成间二溴苯,
3.第三个是合成一个氨,给定了乙酰乙酸乙酯、NBS、环己烯,合成 3-环己基丙
胺。
综合化学 Ⅱ:
分析化学部分 45 分
一.选择题
1.BaSO4 重量分析法测定煤中的 S,洗涤测点的洗涤剂为?
论
学、 物理 将招收五年制直博
有机 化学 生约 70 人,见博士
化 和结 招生目录。
学) 构化
学)
二、有机化学专业考研2014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
科目 理学 (07)
政治 50
线
外语
专业一
50
90
专业二 90
总分 320
本资料由易研教育独家分析机化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科目 605综合化学 I (普通化学和无机 化学、有机化学)
书名 《无机化学》 《基础有机化学》
作者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邢其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811综合化学 II (分析化学和仪器 分析、物理化学和
结构化学)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化学教程》 《物理化学》
A.NaOH B.抗坏血酸
C.三乙醇胺
D.KCN
4.某碱 25ml,以 0.1M 的 HCl 滴定至酚酞变色,用去 15.28ml,再加甲基橙滴
定,又用去 6.5ml,
问碱的组成?
A.NaOH+NaHCO3 B. NaOH+Na2CO3
C. NaHCO3
D. Na2CO3
5.酸碱滴定在水溶液中测定 NaAc,欲|Et|≤0.2%,应采取以下哪种措施?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新版)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7bb438a76e58fafab003ac.png)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试验一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试验目的1、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方法2、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方法二、试验原理1、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毛细管、橡皮圈、铁架台、沸石、氯仿、工业酒精四.试验步骤1、酒精的蒸馏(1)加料取一干燥圆底烧瓶加入约50ml的工业酒精,并提前加入几颗沸石。
(2)加热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入冷水,在打开电热套进行加热,慢慢增大火力使之沸腾,再调节火力,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乙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微量法测沸点2、微量法测沸点在一小试管中加入8-10滴氯仿,将毛细管开口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水银球旁,用橡皮圈束紧并浸入水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毛细管口处连续出泡,此时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至最后一个气泡欲从开口处冒出而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六、思考题1、蒸馏时,放入沸石为什么能防止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石,应怎样处理?沸石表面不平整,可以产生气化中心,使溶液气化,沸腾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均匀不易发生暴沸,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应该先停止加热,没有气泡产生时再补加沸石。
2、向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防止折断其侧管?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用水润滑,防止侧管被折断。
3、用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什么?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一个气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合物的沸点。
七、装置问题:1)选择合适容量的仪器:液体量应与仪器配套,瓶内液体的体积量应不少于瓶体积的1/3,不多于2/3。
烯烃复分解反应
![烯烃复分解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7b8dfece050876323112123f.png)
本文发表于《大学化学》杂志2006年(第21卷)第一期第1-7页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马玉国(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摘要: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石油研究院的Yves Chauvin 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Robert H. Grubbs 博士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R. Schrock 博士,以表彰他们对发展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反应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文对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及其得以获奖的工作—复分解反应作简单介绍。
多年以来,有机合成中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其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 也常被译作易位聚合)已被广泛认可为目前最重要的催化反应之一。
这一反应的重要性体现于它在包括基础研究、药物及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合成、聚合物材料及工业合成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200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石油研究院的Yves Chauvin 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Robert H. Grubbs 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R. Schrock 博士,以表彰他们为发展烯烃复分解反应所作的突出贡献(图1)。
Yves Chauvin Robert H. Grubbs Richard R. Schrock图1 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版权属诺贝尔基金会)1. 烯烃的复分解反应(Olefin Metathesis )Metathesis 源自于希腊文中的meta (change, 改变)和thesis (position, 位置),代表着在反应中两个反应物的组成部分交换了位置(图2)。
R 1R 12R 2+R 1R 12R 2R 1R 11R 1+R 2R 22R 2图2 烯烃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式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结果来看,两个底物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卡宾互换反应,即一对烯烃中由双键相连接的两部分发生了交换,进而生成了两个新的烯烃。
2024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10
![2024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10](https://img.taocdn.com/s3/m/c515c4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e.png)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基础知识回顾 • 烃类化合物专题 • 卤代烃及其相关反应 • 醇、酚、醚类化合物专题 • 醛、酮类化合物专题
目录
• 羧酸及其衍生物专题 •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基础 •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验操作规范 • 课程总结与展望
课程介绍与背景
01
有机化学10概述
了解旋转蒸发仪的结构、原理及 使用方法,掌握其在有机合成中 的应用。
实验操作规范与技巧分享
实验操作步骤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反应物的加入、 反应条件的控制、后处理等。
烯烃
含有一个或多个碳碳双键的烃类, 通式为CnH2n,性质较活泼,可 发生加成、聚合、氧化等反应。
炔烃
含有一个或多个碳碳三键的烃类, 通式为CnH2n-2,性质更活泼, 易发生加成、聚合等反应。
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特点与应用
芳香烃
具有特殊稳定性和芳香性的烃类,如 苯、甲苯等,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 等领域。
的结构式。
05
02
分析
能与Tollens试剂反应生成银镜的醛为脂肪族 一元醛,根据反应条件及机理推断出该醛的 结构式。
04
例题二
某酮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黄色 沉淀,求该酮的结构式。
解答
06 略
07 羧酸及其衍生物专题
羧酸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比较
命名规则
羧酸的命名基于其碳链长度和官能团位置,遵循 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例题1:分析一氯甲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 解答:一氯甲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SN2),生成甲醇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
有机化学实验试题样卷与答案
![有机化学实验试题样卷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8863f19e31433238689305.png)
试题部分: 一、 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减压蒸馏时可以使用梨形瓶作为产物接收容器来使用。
2.无水氯化钙不可以用来干燥醇、酚、胺,酰胺类物质,但是可以干燥醛、酮类物质。
3.毛细管法测熔点时,一根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可连续使用,测定值为多次测定的平均值。
4.使用混合溶剂重结晶时,只需要滴加良溶剂使固体溶解然后加不良溶剂至浑浊再加良溶剂至澄清即可,毋须再加20%~30%固定组成的混合溶剂。
5.测定萃取液中有机相的酸碱性时,可以取一滴有机相的液体直接滴加在pH试纸上。
二、 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制备苯胺重氮盐之前,需要将苯胺溶解在热的盐酸水溶液中再冷却析出,这步操作的目的是 。
2.实验“三组分混合物的分离”中,用熔点法判断苯甲酸(熔点122℃)的纯度,主要是观察 ,如果观察到初熔温度为110℃,全熔温度114℃缓慢冷却以后并没有结晶为针状晶体,原因可能是 。
3.使用Abbe折光仪测定折射率时,如果发现观察到的明暗分界线模糊不清,且在明暗交界处呈现出由红到紫的色带,此时应当调节 ,使用完毕后,应当先用擦镜纸吸去待测液体,再用 洗净棱镜部件。
4.水蒸气蒸馏时,检测水蒸气蒸馏是否应当结束的操作是 。
5.使用重结晶的方法除去极性溶剂中的有色杂质一般使用 作为脱色剂,除去非极性溶剂中的有色杂质一般使用 作为脱色剂。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b8aafd90a98271fe900ef99c.png)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前言很多同学希望了解在北京大学各院系的某个年级要学习哪些课程,但又不容易查到课程表。
本日志充当搬运工作用,将各院系开设课程列于下方,以备查询。
查询前必读注释:※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含义如下:标注(必)表示此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是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标注(限)表示此课程为专业任选课(原称专业限选课),各院系规定需在所有专业任选课中选修足够的学分(通常为30~40)以获取学士学位;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
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
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多数课程可以跨院系选修,但可能需缴纳额外学费。
※院系编号为学号中表示院系字段的数字,因院系调整原因,编号并不连续。
“系”可能为院级单位,具体以相应主页标示为准。
※课程名称后标注数字表示学分。
一般情况下,对于非实验课及非习题课,每学分表示平均每周有一节50分钟时长课程,16-18周。
※院系设置的课程不一定由本院系开设。
※医学部课程仅包含在本部的课程内容。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
※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 数学科学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数学分析(I)(必)数学分析(I)习题(必)高等代数(I)(必)高等代数(I)习题(必)几何学(必)几何学习题(必)一年级春季学期数学分析(II)(必)数学分析(II)习题(必)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高等代数(II)(必)高等代数(II)习题(必)计算概论(必)分析讨论班(限)代数讨论班(限)几何讨论班(限)普通物理(I)(限)二年级秋季学期数学分析(III)(必)数学分析(III)习题(必)抽象代数(必)数据结构(必)分析讨论班II (限)代数讨论班II (限)几何讨论班II (限)基础物理(下)(限)二年级春季学期数学模型(必)概率论(必)复变函数(必)常微分方程(必)应用数学导论(限)大学生代数教程(限)研究型学习(限)三年级秋季学期拓扑学(限)数值代数(限)数理逻辑(限)微分几何(限)偏微分方程(限)实变函数(限)动力系统的计算及其在分子模拟中的应用(限)金融数学引论(限)应用随机过程(限)程序设计技术与方法(限)数理统计(限)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限)三年级春季学期信息科学基础(限)数值分析(限)最优化方法(限)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证券(限)证券投资学(限)泛函分析(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测度论(限)抽样调查(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限)集合论与图论(限)计算机图像处理(限)寿险精算(限)四年级秋季学期毕业论文(证券)讨论班(必)毕业论文(精算)讨论班(必)毕业论文(衍生工具)讨论班(必)黎曼几何引论(限)同调论(限)模式识别(限)算法设计与分析(限)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限)泛函分析(二)(限)交换代数(限)几何分析(限)随机分析(限)生存分析与可靠性(限)最优化理论与算法(限)数值代数II (限)并行计算II (限)有限元方法II (限)遍历论(限)低维流形(限)高等概率论(限)高等统计学(限)抽象代数II (限)应用偏微分方程(限)数据中的数学(限)辛几何(限)软件形式化方法(限)随机模拟方法(限)符号计算(限)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限)临床试验SAS高级编程(限)计算机图形学(限)代数拓扑初步(限)数字信号处理(限)时间序列分析(限)李群及其表示(限)密码学(限)空间剖分及其在计算几何学中的应用(限)应用回归分析(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限)非参数统计(限)风险理论(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限)四年级春季学期毕业论文(1)(必)毕业论文(2)(必)毕业论文(证券)讨论班(必)毕业论文(资产定价)讨论班(必)微分拓扑(限)代数数论(限)动力系统(限)计算流体力学(限)复分析(限)人工智能(限)程序设计语言原理(限)近代偏微分方程(限)现代信息处理选讲(限)高等统计选讲I (限)数学物理中的反问题(限)同调代数(限)随机过程论(限)线性代数群(限)应用偏微分方程(限)低维流形II (限)偏微分方程选讲(限)差分方程(限)软件理论与方法选讲(限)近代数学物理方法(限)初等数论(限)微分流形(限)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限)流体力学引论(限)模型式(限)解析数论(限)几何研讨班(限)生物数学物理(限)代数几何初步(限)实分析(限)组合数学(限)其他秋季学期数值方法:原理,算法及应用(通)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通)其他春季学期普通统计学(通)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通)004 物理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高等数学(B)(一)(必)高等数学(B)(一)习题课(必)线性代数(B)(必)线性代数(B)习题(必)力学(必)力学习题(必)计算概论(B)(必)计算概论(B)上机(必)现代物理前沿讲座I (限)一年级春季学期高等数学(B)(二)(必)高等数学(B)(二)习题课(必)热学(必)热学习题课(必)电磁学(必)电磁学习题课(必)数学物理方法(上)(必)数学物理方法习题(必)数据结构与算法(B)(必)数据结构与算法上机(必)大气科学导论(限)基础天文(限)二年级秋季学期现代电子电路基础及实验(一)(必)大气科学导论(必)光学(必)光学习题课(必)近代物理(必)普通物理实验(A)(一)(必)数学物理方法(上)(必)数学物理方法(下)(必)数学物理方法习题(必)理论力学(必)平衡态统计物理(必)二年级春季学期现代电子电路基础及实验(二)原子物理(必)普通物理实验(A)(二)(必)数学物理方法(下)(必)数学物理方法(必)数学物理方法习题(必)热力学与统计物理(B)(必)平衡态统计物理(必)电动力学(A)(必)电动力学习题(必)量子力学(A)(必)量子力学(B)(必)量子力学习题(必)理论力学(必)天体物理(必)数学物理方法专题(限)光学前沿(限)三年级秋季学期原子物理(必)原子物理习题(必)电动力学(A)(必)电动力学(B)(必)电动力学习题(必)量子力学(A)(必)量子力学习题(必)固体物理导论(必)天体物理专题(必)天文文献阅读(必)宇宙探测新技术引论(必)天文技术与方法I(光学与红外)(必)大气物理学基础(必)流体力学(必)大气探测原理(必)概率统计(B)(限)综合物理实验(一)(限)现代电子测量与实验(限)生物物理导论(限)弦理论基础导论(限)凝聚态物理理论讨论班(限)工程图学及其应用(限)核科学前沿讲座(限)卫星气象学(限)天气分析与预报(限)全球环境与气候变迁(限)三年级春季学期固体物理学(必)固体物理习题(必)近代物理实验(I)(必)恒星大气与天体光谱(必)天文技术与方法II(高能与射电)(必)天气学(必)大气动力学基础(必)计算方法(B)(限)量子场论专题讨论班(限)几何光学及光学仪器(限)凝聚态物理理论讨论班(限)现代物理前沿讲座(II)(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限)加速器物理基础(限)微机原理及上机(限)材料物理(限)天文测距导论(限)天体物理前沿(限)大气物理实验(限)云物理学导论(限)遥感大气探测(限)近海海洋学(限)大气化学导论(限)四年级秋季学期近代物理实验(II)(必)群论(限)高等量子力学(限)量子统计物理(限)量子场论(限)表面物理(限)粒子物理(限)等离子体物理(限)激光实验(限)量子光学(限)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限)原子、分子光谱(限)计算物理学(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专题实验(限)科研实用软件(限)激光物理学(限)气候模拟(限)半导体物理学(限)超导物理学(限)材料物理(限)纳米科技进展(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四年级春季学期近代物理实验(II)(必)强场光物理(限)多体系统的量子理论(限)量子材料前沿讲座(限)固体理论(限)非线性物理专题(限)光学理论(限)非线性光学(限)光电功能材料(限)量子规范场论(限)李群和李代数(限)激光实验(限)广义相对论(限)介观光学导论(限)辐射物理(限)其他秋季学期工程图学及其应用(公)大气概论(通)公共物理学(公)纳米科学前沿(通)其他春季学期Java编程(公)演示物理学(通)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通)现代天文学(通)工程图学及其应用(公)自然科学中的混沌和分形(通)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科学基础(公)理论物理导论(通)物理宇宙学基础(通)今日物理(通)008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一年级秋季学期文科计算机基础(上)(必)一年级春季学期文科计算机基础(下)(必)二年级秋季学期——二年级春季学期——三年级秋季学期——三年级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四年级秋季学期——四年级春季学期——其他秋季学期——其他春季学期——010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高等数学(B)(一)(必)高等数学(B)(一)习题课(必)化学实验室安全技术(必)今日化学(必)普通化学(必)普通化学习题课(必)普通化学实验(必)计算概论(B)(必)计算概论(B)上机(必)一年级春季学期高等数学(B)(二)(必)高等数学(B)(二)习题课(必)力学(必)定量分析(必)定量分析实验(必)有机化学(一)(必)有机化学实验(I)(必)数据结构与算法(B)(必)数据结构与算法上机(必)热学(限)热学习题课(限)中级分析化学实验(限)二年级秋季学期电磁学(必)普通物理实验(必)有机化学(二)(必)有机化学实验(I+II)(必)生命化学基础(必)线性代数(B)(限)线性代数(B)习题(限)光学(限)光学习题课(限)中级有机化学(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中级有机化学实验(限)化学信息检索(限)二年级春季学期无机化学实验(必)仪器分析(必)仪器分析实验(必)结构化学(必)高分子化学(必)遗传学实验(必)应用化学基础(限)三年级秋季学期物理化学(必)物理化学习题(必)物理化学实验(必)化工基础(必)细胞生物学实验(必)色谱分析(限)中级分析化学(限)环境化学(限)放射化学(限)波谱分析(限)三年级春季学期化工实验(必)化工制图(必)化学开发基础(必)发育生物学实验(必)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必)材料化学(必)高分子物理(限)中级物理化学(限)中级物理化学实验(限)生化分析(限)界面化学(限)理论与计算化学(限)生物物理化学(限)高等电化学(限)四年级秋季学期化学动力学选读(限)材料物理(限)高分子物理(限)催化化学(限)立体化学(限)辐射化学与工艺(限)胶体化学(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多晶X射线衍射(限)综合化学实验(二)(限)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限)表面物理化学(限)生物化学实验(限)四年级春季学期——其他秋季学期今日新材料(通)功能化学(通)魅力化学(通)化学与社会(通)大学化学(通)其他春季学期大学化学(通)011 生命科学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高等数学(B)(一)(必)高等数学(B)(一)习题课(必)基础化学(必)基础化学实验(普化)(必)动物生物学(必)动物生物学实验(必)生物摄影及实践(限)生物学思想与概念(限)一年级春季学期高等数学(B)(二)(必)高等数学(B)(二)习题课(必)物理学(B)(1)(必)力学习题(必)基础化学实验(分析)(必)微生物学(必)微生物学实验(必)植物生物学(必)植物生物学实验(必)生物摄影及实践(限)事业与人生(限)二年级秋季学期物理学(B)(2)(必)量子力学习题(必)有机化学(B)(必)有机化学实验(B)(必)生物化学(必)生物化学实验(必)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计算概论(B)(必)科学研究基本技能(限)二年级春季学期普通物理实验(B)(一)(必)物理化学(B)(必)物理化学实验(B)(必)遗传学(必)遗传学实验(必)生理学(必)生理学实验(必)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必)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实验(限)免疫学(限)科学研究基本技能(限)三年级秋季学期基础分子生物学(必)细胞生物学(必)细胞生物学实验(必)蛋白质化学(限)生物统计学(限)普通生态学(限)神经生物学(限)生物信息学方法(限)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2)(限)植物特有生命现象导论(2)(限)植物特有生命现象导论实验(限)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限)感染与人类疾病专题讨论(限)计算神经科学(1)(限)三年级春季学期发育生物学(必)发育生物学实验(必)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必)免疫学(限)系统生物学选讲(限)药理学基础(限)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1)(限)生物数学建模(限)细胞骨架、细胞运动及人类疾病(限)计算神经科学(2)(限)系统与计算神经科学(限)分子医学高级教程(限)四年级秋季学期生物技术制药基础(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现代生物技术导论(限)生物学综合实验(限)分子生物学专题(限)生物医药工程及管理(限)真核细胞DNA复制和Checkpoint控制(限)四年级春季学期——其他秋季学期普通生物学(B)(通)普通生物学实验(B)(通)生物进化论(通)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通)保护生物学(通)科学是什么(通)科学是什么:讨论课(通)其他春季学期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通)普通生物学(A)(通)普通生物学实验(A)(通)012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高等数学(B)(一)(必)高等数学(B)(一)习题课(必)地球科学概论(一)(必)计算概论(B)(必)普通化学实验(必)力学(必)力学习题(必)一年级春季学期高等数学(B)(二)(必)高等数学(B)(二)习题课(必)数据结构与算法(B)(必)普通物理学(B)(一)(必)地球科学概论(二)(必)结晶学与矿物学(必)地球科学前沿(必)二年级秋季学期线性代数(B)(必)线性代数(B)习题(必)基础物理实验(必)普通物理实验(A)(一)普通物理学(B)(二)(必)古生物学(必)普通岩石学(上)(必)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光学(必)光学习题课(必)地图学(必)概率统计(B)(限)离散数学(限)程序设计语言(限)地貌与自然地理学基础(限)环境与生态科学(限)测量学概论(限)二年级春季学期普通岩石学(下)(必)构造地质学(必)地史学(必)固体力学基础(必)遥感概论(必)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必)普通物理实验(A)(二)(必)脊椎动物进化史(限)自然资源概论(限)数据库概论(限)导航与通讯导论(限)城市与区域科学(限)地球灾害(限)三年级秋季学期地球化学(必)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必)大地构造学(限)地球物理学基础(限)古生态学与古环境分析(限)古生物学前沿(限)古植物学及孢粉学(限)沉积学概论(限)环境矿物学(限)地貌与第四纪地质(限)计算数学(限)计算机图形学基础(限)网络基础与WebGIS (限)色度学(限)智能交通系统概论(限)GIS实验(限)地球重力学(限)岩石力学(限)弹性力学B (限)三年级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GIS设计和应用(必)地震学(必)宇航技术基础(必)矿床学(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限)中国区域地质学(限)海洋地质学(限)遥感地质学(限)宝石学(限)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限)灾害地质学(限)构造地质学前缘(限)地层学原理与应用(限)矿物材料学(限)地球化学科学前沿(限)高温高压物质科学(限)地质样品化学分析(限)地震地质学(限)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限)软件工程原理(限)地学数学模型(限)物联网技术导论(限)地球物理数值计算方法(限)地球物理在工程中的应用(限)地震学实验(限)太阳大气层与日球层物理学(限)中高层大气物理学(限)四年级秋季学期石油地质学(限)物理沉积学(限)岩石学前缘理论与方法(限)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限)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限)岩浆作用理论概述(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限)操作系统原理(限)数字地形模型(限)数字地球导论(限)地理科学进展(限)遥感应用(限)遥感图像处理实验(限)电离层物理学与电波传播(限)空间天气学基础与应用(限)四年级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其他秋季学期地球历史概要(通)地震概论(通)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通)其他春季学期太空探索(通)地震概论(通)地史中的生命(通)013 环境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一年级春季学期——二年级秋季学期——二年级春季学期——三年级秋季学期——三年级春季学期——四年级秋季学期——四年级春季学期——其他秋季学期世界文化地理(通)现当代建筑赏析(通)生态学导论(通)其他春季学期——016 心理学系一年级秋季学期心理统计(I)(必)普通心理学(必)一年级春季学期社会心理学(必)SPSS统计软件包(必)高级统计SPSS上机(必)二年级秋季学期实验心理学(必)实验心理学实验(必)认知神经科学(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二年级春季学期生理学(必)CNS解剖(必)发展心理学(必)心理学研究方法(必)数据结构与算法(B)(必)数据结构与算法上机(必)三年级秋季学期生理心理学(必)生理心理学实验(必)认知心理学(必)三年级春季学期变态心理学(必)生理心理实验(必)组织管理心理学(必)实验儿童心理学(限)人格心理学(限)教育心理学(限)职业心理学(限)婴儿心理学(限)感觉与知觉(限)四年级秋季学期心理学研究方法(必)四年级春季学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引论(限)其他秋季学期异常儿童心理学(限)社会性与个性发展(限)社会心理学(通)社会认知心理学(通)社会冲突与管理(公)认知神经科学(限)爱的心理学(通)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公)心理学概论(通)计算概论(B)(必)计算概论(B)上机(必)其他春季学期社会心理学(通)社会冲突与管理(公)认知神经科学(公)组织管理心理学(通)大学生健康教育(公)生活中的心理学(公)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公)心理学概论(通)朋辈心理辅导(公)018 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年级秋季学期信息检索与利用(必)汉语语言修养(必)新闻学概论(必)一年级春季学期传播学概论(必)英语新闻阅读(必)二年级秋季学期传播学概论(必)广播电视概论(必)广告学概论(必)编辑出版概论(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传媒法律法规(必)网络采编实务(限)传播学英语经典阅读(限)二年级春季学期传媒发展史(必)出版经营管理(必)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必)广告心理学(必)广告策划(必)广告视觉传达(必)市场营销原理(必)中国新闻传播史(必)基础采访写作(必)视频编辑(限)跨文化新闻传播案例分析(限)纪录片简史(限)名记者专题(限)三年级秋季学期电子出版技术(必)编辑使用语文写作(必)选题策划与书刊编辑实务(必)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必)播音与主持(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必)广播电视新闻分析(必)广告文案(必)品牌研究(必)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公共关系(必)电脑辅助设计(必)外国新闻传播史(必)高级采访写作(必)新闻与中国当代改革(必)网络传播(限)汉语修辞学(限)跨文化新闻传播案例分析(限)广播电视专题研究(限)英语新闻采写(限)三年级春季学期期刊编辑实务(必)出版案例研讨(必)视听语言(必)广播电视新闻(必)广告媒体研究(必)广告类型研究(必)市场调查(必)广告管理(必)媒体与社会(必)新闻摄影(必)新闻编辑(必)新闻评论(必)中国文化史(限)媒体与国际关系(限)媒介经济学(限)公关策划与危机管理(限)CI研究(限)四年级秋季学期毕业实习(必)四年级春季学期广播电视研究(必)广告综合研究(必)媒介经营管理(必)中国文化与社会(必)其他秋季学期中国古籍资源与整理(公)世界电影史(通)跨文化交流学(通)英语新闻阅读(通)新媒体与社会(公)其他春季学期中国图书出版史(通)汉语修辞学(通)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世界电影史(通)跨文化交流学(通)电视节目制作与策划(公)英语新闻阅读(通)影像与社会(通)021 历史学系一年级秋季学期中国古代史(上)(必)中国历史文选(上)(必)中国历史文化导论(必)世界史通论(必)外文原版教材阅读指导(必)一年级春季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必)中国历史文选(下)(必)外文历史文选阅读指导(必)二年级秋季学期中国近代史(必)中国史学史(必)古希腊罗马史(必)中世纪欧洲史(必)美洲史(必)非洲史(必)外文历史文献选读(必)古希腊语阅读(I)(公)二年级春季学期史学概论(必)中国现代史(必)古代东方文明(必)欧洲史(必)亚洲史(必)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限)外文历史史料选读(上)(限)三年级秋季学期外国史学史(必)《四库全书总目》研读(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限)中国近代经济史(限)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限)中国古代史专题(限)社会史研究导论(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限)蒙古古代史(限)明清地方行政与基层社会(限)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中世纪欧洲社会与政治:文献和研究(限)纳粹德国史(限)影像中的非洲历史与文化(限)外文历史名著选读(下)(限)英文历史学文献翻译(限)欧洲一体化研究(限)三年级春季学期社会史田野方法(限)唐宋元中国与中世纪欧洲(限)中华民国史专题(限)敦煌学导论(限)中国古代官阶制度(限)中国古代民族史(限)中国经学史(一)(限)先秦史专题(限)魏晋南北朝史专题(限)隋唐史专题(限)近现代中韩关系史(限)简牍学概论(限)世界现代化进程(限)英国史专题(限)印度史专题(限)东北亚史(限)中外史学比较(限)现代国际政治史(限)20世纪欧洲史(限)美国对外关系史(限)日本史专题(限)古希腊语阅读(2)(公)拉丁文基础(2)(公)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通)中世纪西欧社会史(通)现代希腊语(2)(公)基础意大利语(1)(公)基础意大利语(2)(公)中国通史(古代部分)(通)基础拉丁语(2)(公)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通)中国近代政治与外交(通)中国近代思想史(通)欧洲文艺复兴(通)欧洲启蒙运动(通)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通)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通)。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1cf0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a.png)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掌握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将采用反应物A和反应物B,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合成目标产物C。
反应机理如下:(这里可以描述反应机理)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烧杯、试管、搅拌棒、冷水浴、加热设备等实验器材,还有反应所需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
2.反应条件的设定:根据反应性质,设定合适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
3.实验操作:–将反应物A与反应物B按一定摩尔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溶剂,使反应物溶解。
–控制温度,开始反应。
4.产物的提取:待反应结束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如结晶、蒸馏、萃取等),提取目标产物C。
5.产物的鉴定:通过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检测手段(如红外光谱、质谱等),鉴定合成产物C的结构是否正确。
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 反应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 反应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 反应后产物的外观和性质描述 - 实验操作中所用到的试剂量和摩尔比例 - 实验时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得到合成产物C的结构符合预期。
根据产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鉴定结果,验证了产物结构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实验,熟悉了有机合成的基本步骤,加深了对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理解,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同时,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C,为有机化学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这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运用了有机化学合成的基本知识,通过结构化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展现了对有机合成实验的全面控制和实验思维能力。
关于有机实验中蒸馏方法和操作的讨论
![关于有机实验中蒸馏方法和操作的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661e639b6648d7c1c746b8.png)
关于有机实验中蒸馏方法和操作的讨论摘要: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蒸馏,本文结合本学期已经完成实验,从基本原理以及应对具体实验条件的操作原则入手,对蒸馏方法与操作进行了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实验中一些易被忽略的细节操作,并在原有实验方案基础上提出并讨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常压蒸馏 减压蒸馏 水蒸气蒸馏 分馏1.常压蒸馏1.1用途:常压蒸馏用于挥发性液体与不挥发物质的分离,也可用于分离两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一般为30℃以上)的液体混合物。
1.2原理:液体混合物在沸腾时液面上方蒸气组成与液体混合物的组成不同,蒸气富集了易挥发组分。
这时如果将蒸气冷却收集得到的应是组成与蒸气相同的低沸点组分富集成分。
随着易挥发组分蒸出,混合物的沸点会稍有升高,因此只有在沸腾温度相对稳定时收集到的才是混合体系中的某一组分。
1.3意外情况与处理方法:[1].蒸馏前期在液体沸腾后,无法收集到产品,且温度计的示数仍然接近室温。
原因分析:蒸馏时加热功率不足,仅能够使少量蒸气逸出液相,无法维持稳定的大量的沸腾蒸气产生,此时上升的蒸气遇到上方较冷的蒸馏头会重新凝结为液体形成回流,由于蒸馏头暴露在空气中的体积较大,有较好的散热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冷凝蒸气的效果。
这种现象一般在实验室温度较低的冬季出现,有时,当蒸馏液体沸点较高且摩尔蒸发焓较大时,由于蒸气本身量少且与外界温差较大,因此极易散失自身的热量在蒸馏头冷凝,造成无法蒸馏出产品的后果。
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使用锡纸覆盖包裹电热套与烧瓶之间的空隙,减少了电热套本身直接向环境热辐射散失的热量。
另外可以采取石棉布包裹蒸馏头的方法减少蒸馏头的散热,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实验室易得的线手套包裹。
[2].蒸馏结束后在冷凝管和蒸馏头中仍然残余部分液体解决方法:蒸馏结束后,容器内不可避免的会残余部分液体,这部分液体的成分会因实验不同而异。
当待分离混合物为一种液态物质及其溶解的难挥发杂质,此时残余液体为纯净的该物质,可以进行回收;当待分离混合物为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混合物,一般情况下不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实验(B)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本大纲是在1998年制定的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学科类专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教学部门的有关精神重新修订的。
其主要修订点如下:
1.本课程统一为生命科学学院(包括协和医科大)和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二年
级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2.学时由原来的85学时改为75学时,仍为2.5 学分。
3.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在保证基
本操作训练的前提下,增加了两个有机合成实验。
鉴于学生来自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我们增选了能增加实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药物合成。
4.对实验基本内容有了较详尽的介绍。
目的和要求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1)使学生通过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的有机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习惯。
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必须在实验课中切实加强的环节。
对于重要的基本操作单独安排训练,并在合成实验中加以运用和巩固,使学生达到正确和熟练的程度。
合成实验是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要求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反应,认真分析反应过程的现象和影响因素,熟练产物的分离提纯鉴定。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较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和开展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进行实验前,应对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能有所了解,因而本课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手册、文献资料及信息网络查阅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常数。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写出预习笔记;实验课中仔细观察和正确记录,整理分析数据;课后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安全、卫生、节约药品的教育和实施贯穿始终。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仪器装置、基本操作、产品质量和数量、安全卫
生、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考察,作为学生评分的依据。
学期末安排一次考查(笔试),学生总成绩中,平时实验课占80%,笔试占20%。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有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2
参考书:《有机化学实验》(生物系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全国统编教材)1980
学时分配
总学时75 学时
1.有机化合物物理常数测定和分离提纯基本操作训练47 学时
2.有机合成24 学时
3.绪论课和笔试 4 学时
基本内容
一.实验室基本知识
(共9学时)
1.实验课的目的、要求、重要性和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2.实验的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
3.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安全知识及卫生要求
4.有机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型号、性能、清洗和维护
5.有机化合物常用手册的介绍和查阅训练
二.有机化合物物理常数测定和分离提纯基本操作训练
(共38学时)
1.简单玻璃工操作:(2学时)
实验内容:学会切割玻璃管,制作滴管、熔点管,拉毛细管等。
2.常压蒸馏操作和沸点、折光率的测定:(6学时)
教学要点:蒸馏原理、沸点概念、仪器装置、沸点测定的要领、温度计校正概念、液体折光率的测定(阿贝折光仪的使用)
实验内容:实验室购进的粗乙醇30mL 经蒸馏提纯回收,通过测定折光率鉴定纯度。
3.重结晶操作和熔点测定:(6学时)教学要点:重结晶原理、溶剂的选择、单一溶剂的重结晶操作,常压及减压热过滤,毛细管法测熔点
实验内容:(1)以水为溶剂对2g粗乙酰苯胺进行重结晶。
(2)用毛细管法分别测定所得的乙酰苯胺和两个未知样品的熔
点,课堂演示熔点仪的测定方法步骤。
4.薄层色谱、纸色谱和柱色谱:(6学时)教学要点:色谱原理和操作
实验内容:(1)薄层板的制备
(2)用薄层色谱分离鉴定药物APC中的有效成分
(3)用薄层色谱分离四个氨基酸
(4)用纸色谱分离氨基酸(分组演示性实验)
(5)用柱色谱分离亚甲基蓝和荧光黄
6.天然产物的提取:(6学时)教学要点:提取原理、索氏提取器的使用、提取操作,升华的原理和操作实验内容:用乙醇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和升华提纯得到纯净的咖啡因固体。
7.萃取和减压蒸馏:(12学时)
教学要点:分液漏斗的使用和维护,减压蒸馏原理、仪器装置和操作要点,干燥剂的分类和选用
实验内容:三组份混合物(30mL 甲苯、苯胺、苯甲酸混合物)的分离纯化,要求分别得到三个纯净的化合物,物理常数合格,产率高。
三.有机合成实验
(共24学时)
1.阿斯匹林的合成:(6学时)教学要点:酚羟基乙酰化反应,电磁搅拌的使用,用酸碱中和法提纯有机酸
实验内容:以水杨酸为原料进行合成,复习固体有机物的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产品用三氯化铁溶液检验纯度。
2.溴代正丁烷的合成:(6学时)
教学要点:SN2取代反应,气体的吸收装置,液体有机物的纯化
实验内容:以正丁醇、溴化钠、浓硫酸为原料进行合成,有害气体用碱液吸收,复习液体有机物的萃取分液和洗涤干燥等操作。
3.对氨基苯甲酸的合成:(6学时)教学要点:基团保护反应,有机氧化反应,水解反应
实验内容:以对甲苯胺为原料,保护氨基,甲基氧化成羧基,水解脱保护基,多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
3.苯佐卡因的合成:(6学时)教学要点:酯化反应,固体有机物的纯化
实验内容:以学生自己制备的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进行酯化反应,了解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重结晶提纯产物,进一步巩固固体有机
物纯化的各种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