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作者:荆永利刘骏江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35期

【摘要】2013年7月20日起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银行业长期受政策保护的盈利空间面临重大考验。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一、引言

2012年6月8日,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0.8倍,此举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大幕正式开启。2013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显著影响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将从利息收入和支出两端压缩银行利润,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将面临重大考验。

为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将梳理分析我国利率市场进程,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和影响,以期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做出有效探索。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推进过程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利率改革的目标。根据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我国主要从四个方面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

(一)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债券利率市场

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标志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1997年,人民银行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权回购业务。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至此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二)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人民银行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年,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3年,人民银行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小额外币存款

利率由原来国家制定并公布7种减少到境内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4种。2003年,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对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三)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

1987年,人民银行首次进行了贷款利率市场的尝试,商业银行以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为基准,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2004年,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至此,我国金融机构人民贷款利率已经个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2006年,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目前,除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外其他贷款的利率将完全实现市场化。

(四)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

1999年,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5年期以上(不含5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2002年,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2004年,人民银行决定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至此,人民币存款利率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2012年,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目前,我国尚未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空间,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最为重要同时是风险最大的阶段。人民银行现积极协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完善市场退出体制,皆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稳步有序推进。

三、主要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及对银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发达国家因受经济危机影响而采取利率管制,导致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无法发挥有效作用,资金价格扭曲,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加快,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相继展开了以利率市场化为主导的金融改革。

(一)美日韩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美国历时16年,日本17年,韩国16年,方才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1.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70年,美国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市场化以此为突破口展开。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承诺到1986年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在1980~1986年间,按照先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后储蓄存款的顺序,逐步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1986年4月,管理当局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力到期,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

2.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78年,日本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其后又放开了银行间票据利率。1991年,日本银行停止“窗口指导”的实施;1993年,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同年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4年,日本利率完全自由化,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3.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81年,韩国中央银行放开商业票据贴现率,1988年放开大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长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工具利率。1989年,韩国因经济情况恶化,中央银行又恢复窗口指导,对存贷款利率实行再管制。1991年,韩国重新宣布实行新的利率自由化四阶段计划,按照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1997年,放松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通过对美日韩及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历程的考察,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存贷款利率升高回落并趋于稳定。从美国情况看,美国在放松管制初期利率上升幅度较大,1978年存贷款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期存贷款实际利率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8.57%,以后开始逐步回落并趋于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台湾地区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名义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6%和9.18%上升到1990年末的7.22%和10.5%,但实际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9%和9.21%下降到1990年末的3.12%和6.40%。

2.银行利差缩小但趋于稳定。从美韩日情况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期间(1970年至1986年)银行的净利差率为2.06%,利率市场化后的利差下降明显,1986~1990年降至1.63%,日本从2%下降到1.6%,韩国从7%下降到4.5%。但是从1987年至1996年的10年间美国银行的净利差均值则又上升到

3.14%。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已接近3.50%,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十年息差水平分别达到了3.28%和

4.5%。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美国银行业的存贷利差基本保持在3%左右,不但较利率市场化之前更为稳定,且利差整体水平更高。

3.信贷投放增速,银行经营压力加大。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利差缩小,将不断推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美国在1980~1986年贷款和货币供应量比1980~1990年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高出1.05和1.89个百分点,韩国1990~1996年M2平均增速为19.8%,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