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敦煌石窟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艺术是历代先人创意性的杰作。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莫高窟则具有图案艺术、飞天之美、古代建筑、彩塑艺术、佛教尊像绘画、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十个方面的艺术价值,我将着重分析古代建筑方面。

一、敦煌建筑的历史变迁

1.1、敦煌建筑的起源:

古人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莫高窟便是敦煌盛名的来源。莫高窟

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周围都是戈壁荒漠,反而进了莫高窟却是绿树成荫。若说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那莫高窟便是敦煌的标志,亦是敦煌艺术的载体。只要看到林立石窟,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之最。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则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1.2、敦煌建筑的发展改变: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在这种大势之下,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石窟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信奉佛教,曾多次下诏要求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亦远至敦煌。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

到了唐代,敦煌已然完成了中外文化吸收、融合的过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敦煌唐代洞窟的四壁多画满了大型经变画。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同时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开始了对河西地区长达70多年的统治。吐蕃也信佛教,所以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亦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

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1.3、敦煌建筑与传统佛寺建筑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时局动荡,战争频繁,民众生活日益贫苦,佛教以其博大的解脱之道而得到广泛流传,并以空象之意盛行于世,佛教因此进入兴盛时期。自印度及大月氏来中国传教僧人越来越多,同时佛教建筑艺术亦随之传入,此时中国佛教建筑主要以印度及犍陀罗艺术为模板。就石窟来说,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都是在这一时期修筑的。就佛塔来说,在《魏书·释老志》中曾提到:“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镲”说明当时盛行以塔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僧房的佛寺布局方式即是印度佛寺常用的方式,而敦煌人因地制宜衍生,衍生出了适合敦煌地质和气候条件的石窟形制。

二、敦煌建筑的艺术

2.1、敦煌建筑文化与实物:

敦煌石窟是集建筑、彩塑、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可分为窟形、窟檐、古塔、建筑四个部分。石窟是建筑艺术的主体。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的形制并非千篇一律,由于历史时期不同,开凿洞窟的形制也各有不同。石窟前建有“遮蔽性”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上有彩绘,称之为“窟檐”。据记载,莫高窟当时开凿时,所有洞窟都有窟檐,层层叠叠,巍峨壮观。到了明清之际,由于自然和认为的破坏,大多塌毁了。现在唐宋时期的窟檐仅存五座。石窟周围多建有古塔,塔式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建筑,为贮藏佛舍利(骨灰)、佛像、佛经的高大多层楼阁。佛塔多种多样,大小高低形制各异。莫高窟现存古塔多为墓塔。只有慈氏塔和成城湾的莲花塔是纪念性。

就敦煌建筑艺术石窟形制来讲主要有:

第一,中心塔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意为塔庙,一般多出现于莫高窟、西千佛洞,是十六国晚期和北魏、西魏、北周等早期的主要窟形,窟平面呈矩形,前部为传统的仿木构建筑人字披窟顶,后部中心有贯通窟形的类塔形中心柱,四

周凿龛,彩塑佛像,在莫高窟一第254、428窟等为典型代表(见图1)。

(图1)

第二,禅窟,源自印度“毗河罗”,意为寺庙,主室呈矩形或方形;正壁凿佛龛,塑佛像,四周绘壁画;顶部为覆斗藻井,主室两侧有僧侣打坐修行的禅室。这两种形制是莫高窟北朝时期,隋代以前的基本窟形,以莫高窟第285窟为代表(见图2)。

(图2)

第三,覆斗顶窟,是隋唐时期的基本窟形,也是莫高窟最多的窟形,约在三百个以上。背屏式是晚唐。五代、宋时期的基本窟形,系中西结合式,一般在室中心的佛坛后面有大型通顶的背屏,其佛坛源自中国庙宇殿堂的佛坛,而背屏则由中心培演化而来。这类洞窟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在莫高窟以第420、220、217、159等窟为代表(见图3)。

(图3)

第四,殿堂窟。窟顶同前,为覆斗形,方形窟室,室中心设乙方形或马蹄形佛坛,上设七至九身塑像,主尊塑像后有背景直达窟顶。该形制最早见于初唐时期,盛于晚唐、五代及宋。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多此类型,如莫高窟第61、55、98、100、108等大中型窟。

第五,涅槃窟和大佛窟,是唐代根据造像规模和造像形态

的特定需要而开凿的特殊窟形。涅槃窟俗称卧佛殿,莫高

窟中有唐代的148、158两座,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再

造一横长方形高台,形如平床,上塑卧佛。窟顶作索顶,

外形像殿堂,内形似棺材。大佛窟是根据容纳巨大立佛或

倚坐佛之需而开凿的,下大上小,下部平面呈方形,上部

逐渐缩小,呈锥体,顶呈覆斗形或圆穹形。莫高窟中有初

唐96窟和盛唐130窟两处大佛窟(见图4)。

(图4)

敦煌石窟所保存的古代建筑形制众多,内容丰富,以上所述的各种形制的石窟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建筑史极其珍贵的资料。如中心塔柱窟,早期中心塔柱洞窟受印度石窟影响,形成于西域克孜尔等石窟,称之为西域式洞窟,同时也是敦煌最为著名的石窟形制。这种洞窟形制传到敦煌莫高窟后,形制有了大的变化,即塔形变为汉式多层方形木塔卷拱形窟顶变为人字披顶等。在经历数百年的变化后形成了我们现今看到的各种石窟形制

中心塔柱式石窟,主室的平面作长方形。高达的方形塔柱位于室内后侧中心部位。塔柱前面的穹顶为人字披顶,塔柱四面均开佛龛。一般正面开大龛,龛内多塑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两面和后侧开小佛龛,多塑单身交脚弥勒菩萨或思维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