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思考与探索.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思考与探索-
“
摘要:提出教师归属感的概念,指出教师归属感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跟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教师归属感明显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民办高校要把握教师这个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回避教师归属感问题。利用体制优势,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完善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加强师德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
不可否认,民办高校的发展对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办学特色,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如国家扶持力度不足,社会偏见,师资不稳定等。在师资方面,教师队伍的水平与稳定是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因素,而教师的归属感又是影响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困惑
从高校的职能角度来看,不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同样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三项职能。虽然不同学校在科研、教学的主次关系上会有所不同,但培养人才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高校,每所高校都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办学目标一旦确立,就
必然需要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措施等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上述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所包含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教师来实现。民办高校的教师主要是刚从高校毕业和公办院校离退休的两类人员,在年龄、职称结构上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前一类教师职称低,甚至没有职称,科研能力不足;后一类虽有高职称,但年龄大,精力及科研动力不足。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偏少,甚至年轻教师在取得经验或职称之后也纷纷选择“跳槽”。
笔者接触到的一些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他们坦言自己来到民办院校工作纯粹是因为激烈的就业形势所迫,只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有机会,就会去公办院校或更好的工作单位。跟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的教师流动性要大得多。教师流动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频繁流动,势必会影响学校教学稳定,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民办高校的福利待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缺乏认同感,难以使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目标趋于一致,将个人与学校的关系定位为“打工者”与“老板”,工作充其量是“职业”行为,还谈不上“事业”。
由此可知,教师的归属感又归结到教师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认同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教师归属感形成的过程,是让教师们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意识到学校的发展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学校的办学目标与自身的事业相统一的过程。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明显缺失。社会
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甚至认为民办高校教师也“低人一等”,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由于民办高校是自负盈亏,为了节约成本,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人员紧张的现象,教师工作量大,但福利待遇却比公办高校的老师低。加上民办高校科研条件差,科研激励措施不足,教师发展空间小。有些民办高校对教师尊重不够,重使用,轻培养,师德教育缺乏。这些因素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严重缺失。
二、教师归属感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1.教师归属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感情基础
心理学家对归属感做过研究,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高校教师如果没有归属感,就只会以“打工”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也就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某些高校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作量化的要求,也只能是让老师被动地完成任务。
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做的“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状况调研”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中对生活压力感到“很大”的占26.63%,感到“比较大”的占49.05%。青年教师尽管普遍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意,但自我实现的需求仍然激发他们不断进步。如果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得以建立,即认同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并相信学校的发展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实现目标的平台,那么自然地在工作中就会有无穷的动力。
2.教师归属感是民办高校师资稳定的保证
师资队伍流动性大,流出率高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流水不腐”,合理的人才交流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民
办高校普遍缺乏科学的人才交流机制,“流出”与“流入”并不均衡。加上流动的教师大部分是有较强能力,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不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造成民办高校师资不稳定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教师对民办高校缺乏归属感。在高消费时代,教师面对家庭、事业前途诸方面的压力,希望寻求有更好的福利保障,可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从而让自己在更具发展空间的单位可以更好地投入工作,以获取“安全感”。而这恰恰是民办高校所欠缺的。“
三、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构建
归属感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位教师对学校有归属感,必然先对学校有基本的了解,在工作过程中对学校的管理、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认知,在此基础上,如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对学校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反之,则会对学校无法认同,归属感也就无从建立。
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建立难于公办高校,首先在于缺乏外部环境。虽然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给予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但在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民办高校缺乏国家财政支持,办学条件不如公办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福利、社会保障不如公办高校教师等等。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建立更多的是要靠改善民办高校内部环境。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人的“层次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从下至上,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
会向上一层次的需要发展。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但并不是说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就消失了。同一时期,人往往存在着多种需要,而人的行为也受多种需要支配。
因此,民办高校在构建教师归属感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现实需要,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发挥体制优势,体现人文关怀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民办高校有自身的优势。虽然民办高校存在着家族式管理或企业家管理的现象,管理者对教育规律不甚了解,甚至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学校。然而,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更加贴近市场,体制更灵活。教育是公益事业,民办高校也是传播知识的殿堂,知识没有公私之分。民办高校也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尊重教师。应该推行柔性管理方式,建立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通过对教师知识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的管理,使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可以充分发挥所长。由于工作量较大,还应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作为民办高校,应该提倡科学精神,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避免“老板”说了算的现象,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支持教师的科研,尽力提供科研条件。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潜力大,对事业的追求更加强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使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结合,学校成为教师的发展平台,教师成为学校的发展源泉。
2.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