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8《集 部· 别集类一· 庾开府集笺注提要》:“信 为梁元帝守朱雀航,望敌先奔,厥后历仕 诸朝,如更传舍,其立身不足重。其骈偶 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 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庾信之诗, 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哀江南赋》赏析
该赋长达三千三百余字,是庾信晚期骈赋代表作。题意 出于《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赋以作者一生经历 为经,以南朝梁陈和北朝魏周兴亡与南北之间民族矛盾为纬, 编织出一幅真实描绘南北对峙局面所形成的壮阔历史画面; 陈述梁代兴亡史,痛斥统治集团昏庸腐败罪行,伤悼人民苦 难,抒发了自己为出仕北周而内疚以以及眷恋故国的哀思。 字字血,句句泪,真挚感人,被誉为“赋史”。赋前用骈文 写成的序,以抒情为主,申言作赋的意图为“悲身世”“念 王室”“述家风”“陈世德”,概括了全赋的基本内容。它 既可独立成篇,又与全赋是有机整体,历来被传诵。
(一)青春年少,平步青云
1、梁大通元年,527年,15岁,仕梁东宫讲读; 2、梁大通四年,532年,20岁,为东宫抄撰学士; 3、梁大同元年,535年,23岁,出为江州刺史萧续安南府参军;
4、梁大同三年,537年,25岁,回京都建康任尚书度支郎中,寻 转通直散骑侍郎;
5、梁大同四年,538年,26岁,“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 莫与比隆”;
三 后世诗人的认同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平生最萧索,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咏怀古迹》
徐庾体: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
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摛、徐陵 和庾肩吾、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 又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二、庾信的作品及风格
(一)前期诗艺的养成
庾信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 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庾信在文坛上脱颖而出,始于萧纲立为太 子时的东宫抄撰学士任。
庾信前期诗文,主要奉和、应制之作,题 材狭窄,不易表达个人的信念或情操。
(二)庾信后期作品的内容
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 的一个重要方面。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 的另一重要方面。
《拟咏怀》诗赏析
《拟咏怀》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腰,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拟咏怀》其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庾子山 《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 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 不可胜举。”
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 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 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 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
第三阶段:1980—1990年的庾信研究 这一时期共发表论文约50篇,专著6 部。此阶段的庾信研究仍然集中于对瘐 信的评价上。另一个研究的重点是讨论 庾信后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数篇考证的文章引 人注目。
第四阶段:1991年以来的庾信研究 这一时期发表专题论文约42篇,出版专著3 部。近十年来,庾信研究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 更加关注庾信诗赋的艺术成就。
6、陈宣帝太建七年,575-576,庾信任司宪中大夫;
7、陈宣帝太建八年,576-578,庾信任洛州刺史; 8、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580,庾信任司宗中大夫。
庾信后期的愧悔心态
1、失节前朝的自卑感
2、不甘失节的屈辱感
3、失落精神家园的绝望感
庾信愧悔心态的文化价值
庾信以其独物形式展示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天涯游 子在经历了沉沦、迷惘、痛苦、自省后对儒家文化精神 的热切回归。他极真诚、执着地跋涉于洒满泪痕的回乡 之路,从而以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 释了儒家文化精神的巨大力量,丰富了士人向文化理想 进发的道德实践。他的真诚忏悔使作品具有了深广、真 挚、浓烈、个性的感情内质,超越了六朝人在“尚悲” 社会风气影响下通常所写的相思、乡愁、伤逝、仕途失 意等泛化的、类型化的内容,拓展了文学的精神境界。 某种意义上庾信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
第七章瘐信与 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第三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庚信文章老更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一、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北朝文坛的复兴,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 改革之后。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
二、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颜之推、萧悫;“温邢”、“邢魏”。苏绰的 《大诰》、王褒的抒情性诗文《渡河北》。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列国使臣的职能,主要表现为才辩与文学修 养。 楚材晋用 在南北接触中作用更大的是迁入北土的文士。
二十世纪庾信研究综述
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的庾信研究 主要成就:清人倪璠编注的十六卷 本的《庾子山集注》,还编订了《庾子 山年谱》。
《拟咏怀》之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思考讨论题
阮籍和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位 重要作家,两人诗歌中均有用五古写成的 反映他们对社会人生感想的咏怀诗。阮籍 有82首《咏怀》诗,庾信有27首《拟咏 怀》,从题目上看,庾信显然是对阮籍的 效仿之作。请你结合所学试比较分析两人 的咏怀诗。
长安九日诗
南朝 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 此郁郁寡欢。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 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 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 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 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 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6、梁大同八年,542年,30岁,至江洲与萧绎论兵讨刘敬躬;
7、大同十一年,545年,33岁以通直散骑侍郎身份出使东魏。
(二)身为使节,一坠入地
1、梁太清二年,548年,36岁,河南王侯景举兵反, 信率兵于朱雀航; 2、梁大宝二年,551年,39岁,奔至郢州、江陵, 与萧韶生冲突;
3、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40岁,除御使中丞, 遭父丧;
阮籍《咏怀》诗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 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二十七)
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其一) 终身履薄冰,认知我心焦。(其六十三)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其二十五)
阮籍《咏怀》诗与庾信《拟咏怀》异同
1、思想内容方面 二者都是为了保全个体生命,忍受极大痛苦和煎 熬,这种矛盾心理在咏怀诗中得以具体体现。 阮籍在《咏怀》诗中伤心人事社会乱离,不满政 治的黑暗又无力改变,痛恨现实的恶劣,又无法逃避, 忧生惧祸,时时有临渊履冰之焦。 庾信《拟咏怀》中反映的则是一种乡关之思和屈 辱仕敌的惭耻之感。
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 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综上可以看出,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 启后的重要地位。
国内的两部力作:鲁同群先生的《庾信传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怡女士的《庾 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外研究:韩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为 引人注目。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生平与心态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 野人。他历经四朝(梁、西魏、北周、 隋),是一个乱世中的文人。他个人的 独特经历具体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不断 变化的心理冲突过程——心态变化。
4、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42岁,出使西魏;
5、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43岁,被西魏强留, 不得南归;
6、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45岁,封临清县,邑 五百户。
(三)无国之臣,步入生活
1、陈武帝永定二年,558-559,在长安,过着乡剧田园 长生活; 2、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庾信预麟趾殿校书; 3、陈文帝天嘉二年,561-562,庾信任司水下大夫; 4、陈文帝天嘉四年,563-564,庾信任弘农郡守; 5、陈文帝天嘉六年,565-575,任职不详;
阮籍《咏怀》诗与庾信《拟咏怀》异同
2、艺术表现手法方面
阮籍的《咏怀》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 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言在此而意 在彼,使作者的思想感在意象中表露出来,其诗较 为隐晦难懂。 庾信在艺术手法上也采取较为曲折的手法,他 很少用比兴,而是多受齐梁文风的影响和效汉左思, 多采用咏史、用典、场景描绘反映时事,抒发感慨。
评论庾信其人其文的最具代表性的 是刘师培、陈寅恪、钱钟书、王瑶等。
第二阶段:1949-1979年的庾信研究 在这三十年中,学术界重点讨论了对 庾信的评价问题,共发表论文约9篇,专 著1部。值得注意的是谭正璧、纪馥华两 人在1958年选注的《庾信诗赋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由此开启了 当代研究庾信的序幕。他们的观点影响很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