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临床与研究进展.1ppt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PPT医学课件

精神分裂症PPT医学课件

精分症---临床表现
思维贫乏 “被动体验”:正常人的自主、自由、
独立性,支配感。患者丧失了支配感。 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情感、冲
动都是受人控制的,有一种被强加的被 动体验,常常描述思考和行动身不由己。
影响妄想、思维被剥夺、思维插入、内 心被揭露感(被洞悉感)、思维被广播
精分症---临床表现
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外界刺激的不协调有时 甚至倒错“情感倒错”
精分症---临床表现
意志行为改变
意志活动缺乏:活动↓无主动性,无进取性,
安于现状,对前途不打算,生活懒散,不修边 幅、行为孤僻、被动、退缩,脱离现实
意向倒错:吃痰→禅有功;吃大便→利用营养 动作行为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怪异行为(bizarre behavior)
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 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1)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 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精分症和心 境障碍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 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分症症状 标准至少 2周以上。
没有意识障碍 大多数起病于青年或中年 起病较急,多呈发作性 疗效较好,可有自动缓解
精分症---临床类型
偏执型(妄想型)
是最常见的类型,占50%以上 以妄想为主症,可伴幻觉 起病较缓慢 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 治疗彻底仍可获得满意疗效
精分症---临床类型
未分化型:同时具备一种以上亚型的特点,但 没有明显的分组特征
症状学:一般症状--sch“一级症状”—症状的分裂特 征—分裂特征的症状组合。
SCH鉴别诊断
①神经症(主要是Neurasthenia)与单纯型: 主要区别在于有无自知力,神衰病人自知力完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和护理个案培训ppt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和护理个案培训ppt
• 攻击性行为,如兴奋、敌对、冲动、激越、不合作; • 认知功能损害,如注意、记忆、执行功能减退等。
第十五页,共五十二页。
临床常见类型及表(Biao)现
• 临床分型
• 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病人的主要临床相可分成若干类型。
• 不同的类型除临床表现不同外,在起病形式,病程经过均有 所不同。
• 不同亚型也许还有病因学的不同。
第十一页,共五十二页。
精神分裂症临(Lin)床特征
• 急性期或恶化期症状(四)
4.意志行为障碍 • 意志减退甚至缺乏,意志活动增强(偏执型) • 意向倒错: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Ji)的身体 • 违拗、被动服从 • 木僵、腊样屈曲,紧张性兴奋 • 激越和冲动控制能力减退,社交敏感性降低
• 自杀:约50%有自杀企图,约10~15%最终死于自杀
词的杂拌、语词新作、模仿语言、重复语言、刻板言语、内 向性思维和缄默症等。 • 思维过程障碍:思维奔逸、思维阻滞(中断)、思维贫乏、 抽象概括能力下降、持续语言、思维云集、逻辑倒错性思维、 音连意连、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病理性赘述等。
第十页,共五十二页。
精神分裂症临(Lin)床特征
• 急性期或恶化期症状(三)
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Si)维、情感、 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
无意识障碍,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 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 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多数患者 最终发展至精神衰退。
• 仅少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第三页,共五十二页。
精神分裂(Lie)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 多为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持续
• 以阴性症状为主,极少有幻觉妄想 • 自动缓解者少,治疗和预后差

精神分裂症诊断及治疗进展.ppt

精神分裂症诊断及治疗进展.ppt

引发高催乳素血症的药物依次为: 舒必利>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奥氮平=齐拉 西酮>喹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
药物选择参考
治疗阳性症状的效果依次为:

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
治疗阴性症状的效果依次为:
齐拉西酮>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
镇静作用,阻断H1受体由强到弱依次为: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治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型精神病, 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 症状各异的综合症,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 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 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 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 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 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 愈状态。 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 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发 生发展已被大家共识。


2、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个性因素、心理因素和 社会环境因素。 个性因素:精神分裂症50%到60%个性特征表现为孤僻、内向、怕羞、 多疑,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好想入非非。 心理因素:精神分裂症病前6个月可追溯到较多的生活应激事件。有 心理障碍者占40%到80%,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复发中起到诱发作 用。 社会环境因素:调查发现,生活贫困,经济条件低劣、低社会阶层的 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高。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盟 2012 年的指南提出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
治疗期,尽管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失眠、 行为紊乱,但长期使用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总之,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仍然是目前世界广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课堂PPT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课堂PPT

分裂症生物学亲属(N=173) 21.4 2.9 3.5 7.5 7.5
对照组生物学亲属(N=174) 10.9 0 1.7 1.7 7.5
分裂症寄养亲属(N=74)
5.4 1.4 0 1.4 2.7
对照组寄养亲属(N=91)
7.7 1.1 1.1 3.3 2.2
P值
0.006 0.03 N.S 0.009 N.S
6.对母亲患本病的所谓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童的研究发现, 他们的总智商并不低,但理解跨度、注意维持及信息复杂 加工能力低;而且MRI检查显示他们的脑室要比对照组大。
7.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起病前已有神经心理发育问题的 证据。英国的国家儿童发育研究,追踪1958年3月在本土 出生的婴儿16980名,至第28年已发现59人患精神分裂 症。分析以往的定期检查记录,发现他们在3岁时控制小 便能力较差,5岁时仍有较高的尿床比例,男孩在7岁时呈 现较多的焦虑、敌意及神经系症状,11岁时显示较高的抑 郁和退缩,16岁时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及视觉发育仍较差。 总体而言,他们病前的学习记录较差,不论是阅读和计算,
•.
•19
直接证据
DA与精神分裂症联系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 抗精神病药作用机理的研究。早期研究认为,精神分裂 症病人DA功能亢进,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 主要药物对DA特别是DA2受体的阻滞作用。药物的效价, 或治疗剂量,可以用它们对DA2受体的结合能力评估。 按照上述假说,前后研制出几十种抗精神病药,临床应 用确有效果。新型抗精神病药的问世,对DA假说提出了 挑战,新型药物或者是DA阻滞功能不太强,或者是还伴 有对其它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的重要作用。然而,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对DA全无作用的抗精神病药。
遗传度 <100%,且近半数的MZ并不同病,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并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个案分析ppt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个案分析ppt
第三十五页,共七十二页。
⒉青春型(hebephrenic type)
2.1青春期起病,15-25岁 2.2起病形式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2.3以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为主要表 现 2.4妄想和幻觉(Jue)多呈片断性 2.5预后欠佳
第三十六页,共七十二页。
⒊紧张型(catatonic type)
3.1多发于青、中年
第二十页,共七十二页。
2.谷氨酸生化假说:
谷氨酸是皮层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是 皮层外投射神经元和内投射神经元的氨基酸神 经递质。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Radioligand binding method)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尸检脑组 织谷氨酸受体:藻(Zao)氨酸(Kainic Acid,KA)、
• 感知觉:幻觉及感知综合障碍。 • 思维:联想障碍:联想松散,贫乏,中断。 • 逻辑障碍:逻辑倒错性思维。内容障碍:妄
想。主要指物理影响妄想和怪异妄想。 情感:不可理解,不可捉摸,情感倒错,情 感淡漠。 行为:怪异,紊乱,兴奋,抑制(紧张症) 倒错。
第三十页,共七十二页。
三、晚期:
指精神分裂症的衰退症状,克雷丕林认 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绝大多数最终必然走 向衰退,而E·Bleufar通过临床观察,认 为精神分裂症的转归为痊愈,轻度缺陷, 明显缺陷及衰退(痴呆),大约各占1/4, 与现代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转归大致吻合。 典型的晚期症状为:思(Si)维贫乏、情感淡 漠、意志行为缺乏 。
1.4以思维贫乏、情感(Gan)淡漠、意志缺乏,
社 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
1.5从无明显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 1.6预后最差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二页。
典型(Xing)病例
佟某,男,29岁,19岁进父亲所在的工厂当工人, 生性内向腼腆,胆小。25岁后因无女友,屡次要求父 母介(Jie)绍对象。前后见过17位姑娘。最初约会时,患

精神分裂症幻灯片PPT课件

精神分裂症幻灯片PPT课件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概述
定义(CCMD---3):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 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 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 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 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 愈状态。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过程,致病因素如何造成精神分裂症的 病理生理尚不清楚。但来自家系调查,患者近亲中的患病 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 子女、同胞及父母最高。
80年代以来先后有11个精神分裂症家系调查,资料显示: 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患本病的危险度为1.4%~16.2%,而 对照组仅为0.2%~1.1%。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孪生的 同病率是双卵孪生的4~6倍。寄养子的研究也支持遗传因 素的作用。
20世纪瑞典精神病学家(E Bleuler,1911)进行了细致
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精神分裂:联想障碍、
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继之而来的内向性,提出了“精神
分裂”的概念。加之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而告终,因
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
2
一、患病率
我国于1982年对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ICD--9):在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在城市的时 点和总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分别为:城市为6.07‰和 7.11‰,农村为3.42‰和4.62‰,差别有显著性。1993年 用同样的调查程序,对其中七个地区进行调查,城市仍高 于农村,城市为6.71‰和8.18‰,农村为4.13‰和5.18‰。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与治疗理念ppt课件(1)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与治疗理念ppt课件(1)
1、NMDA受体激动剂 2、甘氨酸转运体抑制剂 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动剂 4、谷氨酸释放抑制剂
遗传学研究与精准医疗:
任重而道远
药物名称
Amisulpride (阿米舒必利) Aripiprazole (阿立哌唑) Olanzapine (奥氮平) Paliperidone (帕利哌酮) Quetiapine (喹硫平) Risperidone (利培酮) Ziprasidone (齐拉西酮) Clozapine (氯氮平) Haloperidol (氟哌啶醇) Perphenazine (奋乃静) Chlorpromazine (氯丙嗪)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胚胎期大脑发育异常(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 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紊乱,神经元转移的错 位,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移行异位) 即刻效应不明显——进入“相对静止期” 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外界不良刺激下("二次打击"学 说)——发病
27
临床表现提示 对精神分裂症进程的最好解释
第二版后,新证据不断涌现
1991年以后,有超过6700篇关于多巴胺理论的新文献报道 影像学 : PET等活体神 经化学影像证据
治疗药物与神 经化学影像的改变 遗传学 : 迄今未发现某一特定基因与之相关
许多基因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 神经发育 :对精神分裂症发病前神经结构改变的研究
额叶皮层结构的改变与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
DAO(二胺氧化酶)
12q24
DAOA(D-氨基酸氧化酶激活剂) 13q32-34
神经迁移和神经分化 激活NMDA型谷氨酸受体 DAO的激活剂
遗传学研究
目前比较前沿的研究: 1、表观遗传学研究 2、全基因组扫描的关联研究 3、遗传表型精细化(refine) 4、遗传内表型(endophenotype)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ppt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ppt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9)
而提示预示预后不良的因素有 男性或起病年龄小或慢性起病 精神分裂症家族史 长期未治疗 CT或MRI有大脑结构异常 儿童期较差的社会功能 儿童期智商低和/或未受良好教育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0)
病程与结局 Mason(1995)一项13年的前瞻性群组研究:52%的病人在最
分裂症的发病趋势:至今为止,多数报道发病率下降,但有人认为多 种因素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4)
Goldner等(2002)综述了1980~2000年有关分裂 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资料结果如下:
18岁以上人群的年患病率为0.34%,终生患病率为0.55%, 不同研究间的结果差异达到2-5倍。
后2年里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然而83%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 症状性或社会功能性损害,或持续接受不同形式的治疗,或 死亡,此结果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类似( Shepherd 1989) Lieberman(1997)通过生存分析观察到:分裂症1年内缓解 率为87%。达到缓解的平均时间为27周。5年随访78%的患者 有过一次或更多发作 概括:约20%的首发病人在6-12个月内能恢复,且在其后 的4-5年无复发。约2/3的病人能获得较满意的社会功能。
Bleuler认为4A症状,联想障碍(association),情感迟钝 (affective blunting),矛盾意向(ambivalence),内向 性(autism)是本病的基本症状,而幻觉、妄想等症状是附 加症状
Bleuler的精神分裂症概念作为一组疾病,其范围比 Kraepelin的早发性痴呆要广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1)
发病前5年是疾病的活跃期,也是干预的关键期, 此期干预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长期结局。大 多数的再住院也发生于此期,而首次发作后的前3 年是疾病容易恶化的时期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进展PPT课件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进展PPT课件

基因定位:目前发现第5、11号染色体上存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
基因位点,未发现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仍无
定论,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设,即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异质性遗
传。
2、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个性因素、心理因素和 社会环境因素。
个性因素:精神分裂症50%到60%个性特征表现为孤僻、内向、怕羞、 多疑,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好想入非非。
3
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
4
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
5
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
6
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常 有自杀企图。现今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 以80多岁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草间弥生常对媒 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 了”。她用图画展现了一个sch的世界,一个与正常 人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所行的完全不同的 世界。展览“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于2013年 12月1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让我们有机会去 走进这个“精神病艺术家的世界”。她就是圆点女 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 婆—草间弥生。
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 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发 生发展已被大家共识。
2
对于我院医生水平来说,我们的重点是临床 工作。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第一大疾病,学 深学透有利与其他精神疾病鉴别。所以今天 我将带领大家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了解 精神分裂症的根源,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掌握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
小,而左颞叶角却扩大。慢性病人可见大脑皮质轻微萎缩和脑室 扩大。 ⑵、神经元发育异常: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存在轻微的 多灶性或弥漫性的解剖变异。还存在神经通路的遗传性缺陷及皮 质的神经细胞排列异常。 ⑶、神经递质异常:主要包括多巴胺(DA)活动过度假说、5HT和NE神经通路障碍假说、兴奋性氨基酸假说及神经肽假说。 (脑涨落图检查) ⑷、神经电生理异常:精神分裂症听觉和视觉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潜伏期延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分裂症认知功 能障碍。精神分裂症还存在平稳眼追踪运动的异常(一种检查叫 “眼动测验”),说明存在大脑皮质,尤其是额叶功能的改变。 2011年的第二届亚洲精神药理学会上,有研究提出了一个模型, 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和进展性的脑网络结构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和相关理论的创立, 促使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导致了对精神分裂症治疗理念随之发生着重大的转 变。
分裂症疾病本质认识的转变

从所谓“功能性”到“存在脑器质性损害”的疾病。

此种损害始于胚胎期,直到青春晚期或成年期发病,表现明
显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反复发作的终生性疾病。
多巴胺拮抗剂:阴性症状
最小限度改善 多巴胺抑制 阴性症状
二、神经生化与精神分裂症
5-HT假说
上世纪50年代,Wolley提出了分裂症与5-HT代谢有关。目 前发现,5-HT受体至少有15种亚型,与分裂症最有关的是5-
HT1、5-HT1D、5-HT2、5-HT3、5-HT6、5-HT7受体。研究
较多的是5-HT2A受体。
Kapur et al 1999; Nordstrom et al 1995
Kapur et al 2000
利培酮和奥氮平: D2占有率
100 80
占有率 (%)
60 40 20 0 0 4 8
锥体外 系症状
锥体外 系症状
12
0
20
40
60
利培酮(毫克/天)
奥氮平 (毫克/天)
Kapur et al 1999
分裂症与正常人灰质减少率
一、神经发育异常
神经病理解剖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脑形态学异常的检出率约为40%~50%。与 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Ⅱ型患者的脑部 改变可能更为明显。 肉眼观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皮 质变薄、脑沟加深。 定量测定显示,患者死后脑重量减轻约5%~8%,侧脑室扩大约 20%~30%,其中又尤以下角扩大最显著。病变的脑区主要是颞叶及 边缘系统结构(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等),尤其是优势半球。 上溯改变不能完全用患者生前所接受的电休克、胰岛素及抗精神病 药物治疗的影响来解释,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有关。

二、神经生化与精神分裂症
作用于谷氨酸受体的药物的治疗试验
作用于AMPA受体的药物也进入了临床试验,是AMPA 受体的正性调节剂。最近,有一些研究发现作用于mGluR的药
物也可能具有抗精神病的作用,目前处于动物试验阶段,有希
望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
三、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治疗观 念的进展

三、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治疗观 念的进展
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主要反映大脑额叶和颞叶的功能,是指个体认 识事物和现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认知
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和持续症状,认知功能的改善程
度直接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
三、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治疗观念 的进展
认知功能损害

执行功能难以独立工作,令人不信任 工作记忆丢三落四 先期视觉加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难以胜任快节奏的工作 持续注意注意涣散,工作没有常性

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的演变
改善社会功能 回归社会 延缓复发 控制阴性症状
1990s 21世纪
控制阳性症状 在家属帮助下 可以院外治疗
1960-70s 1980s
脑结构与脑成像研究
1. 大量CT检查及多数研究发现分裂症病人脑室较大,尤其是侧脑室。 MRI结论不一致,少数结果显示额叶、颞叶缩小。 2. MRS(磁共振谱)仅限少数元素,仅有关于分裂症的少数报道。 3. 脑功能成像 PET(正电子发射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成像) 分裂症病人往往有肯定的额叶功能减退

一、神经发育异常
小结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具有某些相似症状的疾病,而不是一种
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改变、对神经阻制剂治疗的效果以及
疾病本身的自然转归不尽相同。
二、神经生化与精神分裂症
DA假说
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已提出二十余年,认为分裂症是由于
脑内DA系统活动过度产生异常行为。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
发现,这一假说仅能解释部分(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病人。

它们的差别在于从D2受体上解离速度的不同
对D2受体的快速解离 Koff 和低亲和力是非典型抗精 神病药物临床作用的基础.

抗精神病药对多巴胺D2受体的相 对结合率
100

奎硫平 氯氮平
10
“疏松”

1

0.1
再普乐 寿廷多 齐哌西酮 氯丙嗪 氟哌啶醇 氟奋乃静 利培酮
喹硫平450毫克
2 小时
24 小时
64% D2 占有率 Kapur et al 2000
泌乳素 25.2 µg/mL 喹硫平 (血浆) 1584 ng/mL
0% D2 占有率
泌乳素 1.9 µg/mL 喹硫平 (血浆) 5 ng/mL
D2 快速解离 (一过性 D2 占有) 假说

所有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 或非典型) 以相同的比率结 合于D2受体.
DA
DA DA DA DA DA 突触后神经元
结合力中等或 “松散”
DA
结合“松散 ” 较少引起 DA DA D2 受体上 突触后神经元 调,对内源 性DA 影响 DA 少,因此较 DA 少EPS 和催 乳素升高
二、神经生化与精神分裂症
DA假说
中脑皮质通路 低活性:阴性症状 认知损害 黑质纹状体通路 (部分锥体外系症状)
结节漏斗部通路 (催乳素释放)
中脑边缘通路 高活性:阳性症状
二、神经生化与精神分裂症
DA假说
高多巴胺通路 低多巴胺通路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多巴胺拮抗剂:阳性症状与不良反应
EPS
高催乳素血症 改善阳性症状 多巴胺抑制
分布于基底核,该区域对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运动障碍有关键
作用。
拮抗 5-HT2A 受体: 潜在的临床意义
- 降低 EPS的发生率
- 改善阴性症状
- 改善认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
二、神经生化与精神分裂症
谷氨酸假说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脑内的主要兴奋性递质,在脑内 的分布非常广泛。近20年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存 在谷氨酸盐系统功能异常。
抗精神病药纹状体 D2受体的占有 率
n=6 n=6 n=6
氟哌啶醇 13 mg 利培酮 8 mg 奥氮平 18 mg
88 75 73 73 64 26 26
40 60 80 100
n=12 佐替平 225 mg
n=5 n=3
n=4
0
利培酮 3 mg
思瑞康 600 mg
氯氮平 475 mg
EPS
20
抗精神病作用与多巴胺D2受体 关系
Tauscher- Wisniewski(2004)研究了14例符合DSM-IV标准的精神分裂 症、精神分裂样障碍或分裂情感性障碍使用奎硫平的首发病人。剂量为427ª 69 mg,治疗12周。 PET显示多巴胺D2 受体的占有率,服药后2小时达高峰,治疗期间维持时 间为20小时。平均2小时后峰值为62ª10%;20小时后下降到14ª8%。10 例病人(71%)显效;血浆药物浓度水平与多巴胺D2 受体的占有率高度相关 (r = 0.84; p =0.003);2.5小时后(r = 0.60; p < 0.05)。 研究期间未发现有锥体外系副作用(EPS)。 因此,尽管只有多巴胺D2 受体短暂性的高度占有,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 对奎硫平单一剂量治疗反应还是非常好的。 本研究高度质疑了多巴胺D2 受体持续高占有率是获得抗精神病疗效所必 需的传统观点。而且发现EPS是可以避免的,不能视为抗精神病治疗必有 的反应。
多巴胺 K (1.5 nM) “紧密”
From: Seeman P and Tallerico T, Molecular Psychiatry 1998; 3:123-134
D2 亲合力差异对长期治疗的影 响
DA DA DA
结合力大 “紧密”
DA DA DA
DA 突触后神经元
结合“紧密 ” 可导致 DA DA受体上 突触后神经元 调,更多导 致TD
阳性症状
幻觉 妄想 言语紊乱 紧张症 认知症状 注意力 记忆力 执行功能 抽象能力 社会
职业
阴性症状
情感淡漠 言语缺乏 意志缺乏 兴趣缺乏
人际交往
工作 自我料理
心境症状 沮丧 心境恶劣 自杀 无助感
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多维度概念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攻击和 情感症状 自伤自杀行为
精神分裂症治疗观念的转变
D2 受体占有率 (%) Kasper et al 2000
氯氮平和喹硫平:D2占有率
100 锥体外系症状 100 80 60 40 2 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20
占有率 (%)
80 60 40 20
锥体外 系症状
0
0
150
300
450
600
750
氯氮平(毫克/天)
喹硫平 (毫克/天)
PET研究
如果 60-65% 占有率是抗精神病药
物显效所必需的,为什么氯氮平和 喹硫平有作用?
喹硫平“松散结合”的体内证 据
喹硫平400毫克 3 小时 9 小时
58% D2 占有率
泌乳素 19.0 µg/mL 喹硫平 (血浆) 770 ng/mL
20% D2 占有率
泌乳素 4.4 µg/mL 喹硫平 (血浆) 92 ng/mL

对临床症状的认识,过去只重视阳性症状,现转为全面 关注分裂症的五维症状,即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功能损 害症状,情感症状和攻击性症状.尤其认识到,认知功能损害 和阴性症状是直接影响患者功能性结局的核心症状。 对分裂症征状的治疗从只重视控制阳性症状提高到全方 位改善五维症状的水平上,其中特别重视认知功能损害和阴 性症状的治疗,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