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氧化工艺原理

扩散氧化工艺原理

这个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氧气分子沉积在硅表面,形成

一层O-Si键;二是硅表面的O-Si键在氧气供应的条件下往深处扩散形成

氧化硅层。

在第一个阶段,氧气分子接触到硅表面时,会与硅表面的空位结合形

成一层O-Si键。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能量,通常通过加热硅材料来提供。加热后,氧气分子在硅表面活动,并与硅表面的空位结合,形成O-Si键。这个阶段通常称为吸附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经过吸附阶段的氧气分子会进一步往深处扩散,形成

氧化硅层。这个阶段的扩散速度取决于氧气浓度、温度和时间。在扩散过

程中,氧气分子会与硅表面上的空位重新结合,并在硅晶体中形成氧化硅层。

扩散氧化工艺的关键因素包括温度、氧气浓度、气压和时间。温度是

扩散反应的驱动力,提供足够的能量使氧气能够与硅表面发生反应。氧气

浓度和气压决定了氧气供应的速度和压力,进而影响氧化层的厚度和性质。时间则是控制反应时间长短的因素,直接影响氧化层的厚度。

然而,扩散氧化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氧化层的非均匀性,由

于氧分子的扩散速度不同,所形成的氧化层厚度存在差异。其次是扩散过

程中可能会引入杂质,导致氧化层质量下降。

总之,扩散氧化工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方法,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了解扩散氧化的原理对优化和控制工艺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氧化层

的质量和性能。

硅片扩散的目的和原理

硅片扩散的目的和原理 目的: 硅片扩散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艺,其目的是在硅片表面形成掺杂层,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通过控制扩散过程,可以在硅片上形成PN结,实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 原理: 硅片扩散是通过在硅片表面引入外来杂质,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通常使用的外来杂质有磷、硼等,它们的掺入可以使硅片形成N型或P型区域。 硅片扩散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表面准备:在进行扩散之前,需要对硅片表面进行清洗和氧化处理。清洗可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染物,氧化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后续步骤中的杂质扩散过深。 2. 杂质源制备:选择合适的杂质源,通常是固体化合物,如磷酸盐或硼酸盐。通过热处理将其转化为气体或液体形式,以便控制杂质的扩散量。 3. 扩散过程:将硅片与杂质源接触,通过高温处理使杂质扩散到硅片内部。具体的扩散温度和时间会根据杂质和硅片的要求进行调整,以获得所需的掺杂浓度和深度。

4. 控制条件:扩散过程中需要控制多个参数,如温度、时间、气氛等。温度会影响扩散速率,时间会影响扩散深度,气氛会影响杂质的扩散方向。通过合理调节这些参数,可以精确控制扩散过程,实现所需的掺杂分布。 5. 后续处理:扩散过程完成后,还需要对硅片进行后续处理,如去除残留的杂质源、清洗表面、形成电极等,以便制备半导体器件。 硅片扩散的目的是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其原理是通过控制扩散过程,在硅片表面形成掺杂层。通过合理选择杂质源、控制扩散条件,可以实现对硅片的精确掺杂,从而制备出各种半导体器件。硅片扩散技术在现代电子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电池片扩散工艺流程

磷扩散 一、POCl3 简介 ⒈POCl3是目前磷扩散用得较多的一种杂质源 ? 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如果纯度不高则呈红黄色。 ? 比重为1.67,熔点2℃,沸点107℃,在潮湿空气中发烟。 ? POCl3很容易发生水解,POCl3极易挥发。升温下与水接触会反应释放出腐蚀有毒 易燃气体。 ? POCl3液态源扩散方法具有生产效率较高,得到PN 结均匀、平整和扩散层表面良 好等优点,这对于制作具有大面积结的太阳电池是非常重要的。 2. POCl3应急处置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 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用水漱口,无腐蚀症状者洗胃。忌服油类。就医。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 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二、扩散的原理 ? POCl3在高温下(>600℃)分解生成五氯化磷(PCl5)和五氧化二磷(P2O5),其 反应式如下: ? ? 生成的P2O5在扩散温度下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2)和磷原子,其反应式 如下: ? ? 由上面反应式可以看出,POCl3热分解时,如果没有外来的氧(O2)参与其分解是 不充分的,生成的PCl5是不易分解的,并且对硅有腐蚀作用,破坏硅片的表面状态。但在有外来O2存在的情况下,PCl5会进一步分解成P2O5并放出氯气(Cl2)其反应式如下: ? 生成的P2O5又进一步与硅作用,生成SiO2和磷原子,由此可见,在磷扩散时,为 了促使POCl3充分的分解和避免PCl5对硅片表面的腐蚀作用,必须在通氮气的同时通入一定流量的氧气 。 ? 在有氧气的存在时,POCl3热分解的反应式为: 322524526POCl O P O Cl +→+↑ ? POCl3分解产生的P2O5淀积在硅片表面,P2O5与硅反应生成SiO2和磷原子,并 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磷-硅玻璃,然后磷原子再向硅中进行扩散 。 三、扩散的目的 提供PN 结 5253O P 3PCl 5POCl C 600+??→??>↓+=+4P 5SiO 5Si O 2P 252↑ +???→?+2522510Cl O 2P 5O 4PCl 2过量O

扩散原理及基本知识

扩散基本知识 一、半导体基本知识 太阳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硅做成的。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即不像导体那样容易导电又不像绝缘体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半导体,譬如:锗、硅、砷化缘等。 世界上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原子排列的形式来看,可以把物体分成2大类,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通常都有特殊的外形,它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着;非晶体内部原子排列乱七八糟,没有规则;大多数半导体都是晶体。半导体材料硅是原子共价晶体,在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是以共用电子结合起来的。硅是第四族元素,硅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4,它的最外层的四个电子是价电子。因此每个硅原子又分别与相邻的四个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每个共价键都是相邻的两个原子分别提供一个价电子所组成的。 如果硅晶体纯度很高,不含别的杂质元素,而且晶体结构很完美,没有缺陷,这种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而且是单晶体。而多晶体是由许多小晶粒聚合起来组成的,每一晶体又由许多原子构成。原子在每一晶粒中作有规则的整齐排列,各个晶粒中原子的排列方式都是相同的。但在一块晶体中,各个晶粒的取向(方向)彼此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并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总的来看,原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晶体,我们叫它多晶体。 半导体有很特别的性质:导电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光照、温度变化、适当掺杂都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利用掺杂的方法可以制造出五花八门的半导体器件。但掺杂是有选择的,只有加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们重点看一下硼和磷这两种杂质元素。硼是第三族主族元素,硼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3,由于硼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三个电子,比硅原子缺少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硼原子的三个最外层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三个硅原子的价电子结合成共价键时,在与第四个最邻近的硅原子方向留下一个空位。这个空位叫空穴,它可以接受从邻近硅原子上跳来的电子,形成电子的流动,参与导电。硼原子在硅晶体中起着接受电子的作用,所以叫硼原子为受主型杂质。掺有受主型杂质的半导体,其导电率主要是由空穴决定的,这种半导体又叫空穴型或P型半导体。 磷是周期表中第五族元素,磷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5,它的最外层的五个电子是价电子。由于磷原子比硅原子多一个最外层电子,因此当磷原子的四个价电子与周围最邻近的四个硅原子的价电子形成共价键后,还剩余一个价电子。这个价电子很容易成为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参与导电。磷原子在硅晶体中起施放电子的作用,所以叫磷原子为施主型杂质。掺有施主型杂质的半导体,其导电率主要是由电子决定的,这种半导体又叫电子型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

扩散工艺

----主要设备、热氧化、扩散、合金 扩散部 2002年7月

前言: 扩散部按车间划分主要由扩散区域及注入区域组成,其中扩散区域又分扩散老区和扩散新区。扩散区域按工艺分,主要有热氧化、扩散、LPCVD、合金、清洗、沾污测试等六大工艺。本文主要介绍热氧化、扩散及合金工艺。 目录 第一章:扩散区域设备简介…………………………………… 第二章:氧化工艺 第三章:扩散工艺 第四章:合金工艺

第一章:扩散部扩散区域工艺设备简介 炉管设备外观: 扩散区域的工艺、设备主要可以分为: 炉管:负责高温作业,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组成部分功能 控制柜→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统一控制; 装舟台:→园片放置的区域,由控制柜控制运行 炉体:→对园片进行高温作业的区域,由控制柜控制升降温 源柜:→供应源、气的区域,由控制柜控制气体阀门的开关。FSI:负责炉前清洗。

第二章:热氧化工艺 热氧化法是在高温下(900℃-1200℃)使硅片表面形成二氧化硅膜的方法。热氧化的目的是在硅片上制作出一定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硅膜,对硅片或器件起保护、钝化、绝缘、缓冲介质等作用。硅片氧化前的清洗、热氧化的环境及过程是制备高质量二氧化硅膜的重要环节。 2. 1氧化层的作用 2.1.1用于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 常用杂质(硼,磷,砷等)在氧化层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在硅中的扩散系数,因此氧化层具有阻挡杂质向半导体中扩散的能力。利用这一性质,在硅上的二氧化硅层上刻出选择扩散窗口,则在窗口区就可以向硅中扩散杂质,其它区域被二氧化硅屏蔽,没有杂质进入,实现对硅的选择性扩散。 1960年二氧化硅就已被用作晶体管选择扩散的掩蔽膜,从而导致了硅平面工艺的诞生,开创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新阶段。同时二氧化硅也可在注入工艺中,作为选择注入的掩蔽膜。作为掩蔽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厚的厚度,杂质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或穿透深度必须要小于二氧化硅的厚度,并有一定的余量,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工艺波动影响掩蔽效果。 2.1. 2缓冲介质层 其一:硅与氮化硅的应力较大,因此在两层之间生长一层氧化层,以缓冲两者之间的应力,如二次氧化;其二:也可作为注入缓冲介质,以减少注入对器件表面的损伤。 2.1.3电容的介质材料 电容的计算公式: C=ε 0*εr *S/d ε0:真空介质常数 εr :相对介电常数 S :电容区面积 D :介质层厚度 P-Well SiO 2 Si 3N 4

topcon硼扩散工艺原理

topcon硼扩散工艺原理 一、引言 硼扩散工艺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工艺,用于在硅晶片表面形成硼掺杂层。这种工艺可以调控晶体的电导率和电阻率,从而实现对半导体器件性能的控制和优化。本文将介绍topcon硼扩散工艺的原理。 二、硼扩散工艺的基本原理 硼扩散工艺是通过在硅晶片表面形成高浓度硼掺杂层,以改变硅晶片的电性能。硼扩散工艺是一种常见的掺杂工艺,它通过在硅晶片表面形成硼掺杂层,实现对硅晶片电性能的调控。硼是一种五价元素,其在硅晶片中的掺杂可以引入额外的电子空穴,从而改变硅晶片的导电性能。 三、topcon硼扩散工艺的原理 topcon硼扩散工艺是一种改进的硼扩散工艺,它通过在硅晶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然后在薄膜上进行硼扩散。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可以在硅晶片表面形成均匀的硼掺杂层,并且可以控制硼掺杂的深度和浓度。topcon硼扩散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涂覆薄膜:首先在硅晶片表面涂覆一层薄膜,通常使用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这层薄膜的作用是阻止硼原子从硅晶片表面扩散到内部。

2. 硼扩散:将硼原子通过扩散源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扩散到薄膜上。在扩散过程中,硼原子会穿过薄膜并扩散到硅晶片中。 3. 深度控制:通过控制扩散源的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硼扩散的深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深度也越大。时间越长,扩散越深。 4. 浓度控制:通过控制扩散源中硼原子的浓度,可以控制硼掺杂的浓度。浓度越高,硼掺杂的浓度也越高。 5. 清洗和退火:在硼扩散完成后,需要进行清洗和退火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缺陷,并修复晶体结构。 四、topcon硼扩散工艺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硼扩散工艺,topcon硼扩散工艺具有以下优势: 1. 均匀性:topcon硼扩散工艺可以在硅晶片表面形成均匀的硼掺杂层,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控制性:通过调控扩散源的温度、时间和浓度,可以精确控制硼扩散的深度和浓度,实现对器件性能的精确调节。 3. 一致性:topcon硼扩散工艺可以在不同硅晶片上实现一致的硼扩散效果,保证器件的一致性和可复制性。 4. 低损耗:topcon硼扩散工艺可以实现低温扩散,减少因高温处理而引起的损伤和缺陷。

扩散工艺知识

-X 第三章扩散工艺 在前面“材料工艺”一章,我们就曾经讲过一种叫“三重扩散”的工艺,那是对衬底而言相同导电类型杂质扩散。这样的同质高浓度扩散,在晶体管制造中还常用来作欧姆接触,如做在基极电极引出处以降低接触电阻。除了改变杂质浓度,扩散的另一个也是更主要的一个作用,是在硅平面工艺中用来改变导电类型,制造PN结。 第一节扩散原理 扩散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有浓度梯度就有扩散。扩散运动是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热运动的统计结果。在一定温度下杂质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能够克服某种阻力进入半导体,并在其中作缓慢的迁移运动。 一. 扩散定义 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特性,将杂质原子以一定的可控性掺入到半导体中,改变半导体基片或已扩散过的区域的导电类型或表面杂质浓度的半导体制造技术,称为扩散工艺。 二. 扩散机构 杂质向半导体扩散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 1.替位式扩散 一定温度下构成晶体的原子围绕着自己的平衡位置不停地运动。其中总有一 些原子振动得较厉害,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束缚,跑到其它地方,而在原处留下一个“空位”。这时如有杂质原子进来,就会沿着这些空位进行扩散,这叫替位式扩散。硼(B)、磷(P)、砷(As)等属此种扩散。 2.间隙式扩散 构成晶体的原子间往往存在着很大间隙,有些杂质原子进入晶体后,就从这个原子间隙进入到另一个原子间隙,逐次跳跃前进。这种扩散称间隙式扩散。金、铜、银等属此种扩散。 三. 扩散方程 扩散运动总是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浓度梯度等有关。其运动规律可用扩散方程表示,具体数学表达式为: —=D 2N (3-1)在一维情况下,即为: (3-2) 式中:D为扩散系数,是描述杂质扩散运动快慢的一种物理量;N为杂质浓度;t 为扩散时间;x为扩散到硅中的距离。 四. 扩散系数杂质原子 扩散的速度同扩散杂质的种类和扩散温度有关。为了定量描述杂质 扩散速度,引入扩散系数D这个物理量,D越大扩散越快。其表达式为:

太阳能电池片扩散工艺

扩散工艺培训 一、扩散目的 在P 型衬底上扩散N 型杂质形成PN 结。达到合适的掺杂浓度ρ/方块电阻R □。即获得适合太阳能电池PN 结需要的结深和扩散层方块电阻。 R □的定义:一个均匀导体的立方体电阻 ,长L ,宽W ,厚d R= ρ L / d W =(ρ/d) (L/W)此薄层的电阻与(L / W )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ρ /d )。这个比例系数叫做方块电阻,用R □表示: R □ = ρ / d R = R □(L / W ) 二、太阳电池磷扩散方法 1、三氯氧磷(POCl 3)液态源扩散(本公司现在采用的方法) 2、喷涂磷酸水溶液后链式扩散 3、丝网印刷磷浆料后链式扩散 三、磷扩散的基本原理 三氯氧磷(POCl 3)在高温下(>600℃)分解生成五氯化磷(PCl 5)和五氧化二磷(P 2O 5),其反应式如下: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P 2O 5)在扩散温度下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 2)和 由上面反应式可以看出,三氯氧磷(POCl 3)热分解时,如果没有外来的氧(O 2)参与其分解是不充分的,生成的五氯化磷(PCl 5)是不易分解的,并且对硅有腐蚀作用,破坏硅片的表面状态。但在有外来O 2 存在的情况下,五氯化磷(PCl 5)会进一步分解成五氧化二磷(P 2O 5)并放出氯气(Cl 2)其反应式如下: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P 2O 5)又进一步与硅作用,生成二氧化硅(SiO 2)和磷原子,由此可见,在磷扩散时,为了促使五氯化磷(PCl 5)充分的分解和避免五氯化磷(PCl 5)对硅片表面的腐蚀作用,必须在通氮气的同时通入一定流量的氧气 。在有氧气的存在时,三氯氧磷(POCl 3)热分解的反应式为: 三氯氧磷(POCl 3)分解产生的五氧化二磷(P 2O 5)淀积在硅片表面,五氧化二磷(P 2O 5)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 2)和磷原子,并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磷-硅玻璃,然后磷原子再向硅中进行扩散。三氯氧磷(POCl 3)液态源扩散方法具有生产效率较高,得到PN 结均匀、平整和扩散层表面良好等优点,这对于制

高温氧化扩散炉的工作原理

高温氧化扩散炉的工作原理 高温氧化扩散炉是一种用于集成电路(IC)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它主要用于在硅片上形成氧化层、掺杂杂质和扩散杂质等工艺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高温氧化扩散炉的工作原理。 高温氧化扩散炉由炉膛、加热装置、气氛调节系统、控制系统和监测系统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预热、氧化和冷却。 首先,预热阶段。在使用高温氧化扩散炉之前,需要对炉膛进行预热,使其达到工作温度。预热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室温到400C之间的低温预热,其目的是预防因温度快速升高造成的炉膛损坏;然后是400C左右到工作温度的高温预热,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使炉膛的温度稳定在工作温度。 其次,氧化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工作温度下进行的,目的是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氧化层。工作温度一般在800C到1200C之间,具体温度取决于所需的氧化层厚度。通常情况下,氧化阶段会持续一段时间,以确保氧化层的稳定性和质量。在氧化过程中,氧气和惰性气体(如氮气)被搅拌并送入炉膛,氧气与硅片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O2)薄膜。氮气的作用是稀释氧气,防止氧气浓度过高,避免氧化层产生缺陷。 最后,冷却阶段。在完成氧化过程后,炉膛需要冷却至室温,以便取出硅片。冷却过程一般是逐渐降温,以避免快速温度变化对硅片的影响。炉膛内部会通过风

扇或其他冷却装置进行散热,以加快冷却速度。冷却完毕后,可打开炉门取出硅片,经过下一步工艺处理。 在高温氧化扩散炉的工作过程中,温度、气氛和时间是三个主要的工艺参数。温度控制是通过加热装置,如电阻丝或加热器等,将炉膛体系加热至设定温度,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气氛调节系统则通过气流控制和阀门调节,确保氧化过程中气氛的稳定性。时间控制则是通过控制系统中的定时器或计时器实现,根据工艺要求设定氧化时间。 总结来说,高温氧化扩散炉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施加高温、控制气氛和时间,实现在硅片表面形成氧化层,并完成杂质掺杂和扩散等工艺。该设备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提高芯片的品质。

晶圆扩散工艺

晶圆扩散工艺 晶圆扩散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其主要作用是在晶圆表面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掺杂层。本文将从晶圆扩散工艺的原理、步骤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晶圆扩散工艺是将特定材料的离子或原子掺入晶圆表面,通过高温处理使其在晶格中扩散,并形成具有特定性能的掺杂区域。晶圆扩散工艺可以改变晶圆的导电性、光学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实现集成电路的功能。 晶圆扩散工艺的步骤主要包括清洗、掺杂、扩散和退火等过程。首先,晶圆需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氧化物。然后,在清洗后的晶圆表面涂覆上一层掺杂源材料,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接下来,将晶圆置于高温炉中进行扩散,使掺杂源材料中的离子或原子在晶格中扩散。最后,通过退火处理,消除晶圆表面的应力和缺陷,提高晶圆的质量。 晶圆扩散工艺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可以用于制造二极管和晶体管等器件。通过控制扩散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和掺杂源的浓度等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和性能的器件。其次,晶圆扩散工艺还可以用于制备光电器件,如太阳能电池和光电二极管等。通过选择合适的掺杂源和控制扩散过程,可以调节光电器件的能带结构和光吸收特性。此外,晶圆扩散工艺还可以用于制备传

感器和MEMS器件等。 在晶圆扩散工艺中,有一些关键的参数需要控制。首先是扩散温度和时间,它们直接影响掺杂离子或原子在晶格中的扩散速度和深度。高温和长时间的扩散会导致掺杂层过深或晶圆表面的氧化。其次是掺杂源的浓度和类型,它们决定了掺杂层的性能和特性。掺杂源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器件的性能。此外,扩散过程中的气氛和压力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晶圆扩散工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晶圆扩散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工艺之一。通过控制扩散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掺杂源浓度等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和性能的掺杂层。晶圆扩散工艺在制备各种器件和光电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晶圆扩散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为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两步扩散工艺

两步扩散工艺 两步扩散工艺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它是指在晶圆上进行两次扩散过程,以形成PN结和源漏区等结构。这种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制造效率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 第一步扩散是指在晶圆表面形成PN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晶圆表面进行清洗和去除氧化层的处理,以保证扩散过程的质量。然后,在晶圆表面涂上一层掺有杂质的玻璃粉或者液体,再将晶圆放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杂质扩散到晶圆内部,形成PN结。这个过程中,需要控制加热时间、温度和杂质浓度等参数,以保证扩散层的厚度和质量。 第二步扩散是指在晶圆表面形成源漏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晶圆表面涂上一层掺有杂质的光刻胶,并使用光刻技术将光刻胶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源漏区的图案。然后,将晶圆放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杂质扩散到晶圆内部,形成源漏区。这个过程中,需要控制加热时间、温度和杂质浓度等参数,以保证源漏区的质量和位置精度。 两步扩散工艺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在晶圆表面形成复杂的结构,如PN结和源漏区等,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此外,这种工艺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制造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大大降

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本和提高制造效率。 然而,两步扩散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这种工艺需要使用高温炉进行加热,因此会对晶圆造成一定的热应力,可能会导致晶圆的变形和裂纹等问题。其次,这种工艺需要进行多次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因此会增加制造周期和成本。最后,这种工艺的分辨率和位置精度有限,可能会影响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离子注入等。这些新工艺具有分辨率高、位置精度高、制造周期短等优点,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半导体器件的制造需求。 两步扩散工艺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它可以在晶圆表面形成复杂的结构,如PN结和源漏区等,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虽然这种工艺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它仍然是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工艺出现,为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氧化工艺原理

氧化工艺原理 氧化工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生产过程,它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氧化工艺的原理是利用氧气或氧化剂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氧化产物。这些氧化产物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化工产品,包括化肥、颜料、塑料、药品等。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氧化工艺的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产物的过程。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或氧化剂通常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而被氧化的物质则称为还原剂。氧化反应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还原剂 + 氧气→氧化产物。 氧化反应的原理可以通过氧化数的变化来理解。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数是反映 原子或离子中元素化合态的一种指标。在氧化反应中,氧化数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氧化产物。例如,铁的氧化数从0变为+2或+3,产生了Fe2O3或Fe3O4等氧化 产物。 氧化工艺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在冶金工 业中。在冶金工业中,氧化工艺被广泛应用于炼铁、炼钢等生产过程中。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将铁矿石中的铁元素氧化成氧化铁,从而得到纯净的铁金属。此外,氧化工艺还被应用于生产其他金属,如铜、铝等。 另外,氧化工艺还在化工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化工工业中,氧化反应被 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制备、塑料生产等过程中。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合成出各种有机化合物,如醇、醛、酮等,为化工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除此之外,氧化工艺还在环保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氧化反应可 以将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此外,氧化工艺还可以用于处理工业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总的来说,氧化工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生产过程,它在冶金、化工、环保等领 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入理解氧化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氧化工

扩散的工艺流程

扩散的工艺流程 扩散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一项重要工艺,主要用于在半导体材料表面形成掺杂区域,以改变材料的电学性质。下面将介绍一种典型的扩散工艺流程。 首先是准备工作,包括物料准备、设备检查和工艺参数设置。物料准备包括半导体晶片、扩散材料和掩膜材料的选择与准备。设备检查主要是确保扩散炉和扩散源的正常运行状态。工艺参数设置根据掺杂要求和材料特性,确定扩散温度、时间和气氛等工艺参数。 其次是扩散源的制备,扩散源一般是通过在高温条件下将掺杂材料与半导体材料反应生成的。按照所需的掺杂浓度和材料属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扩散源。通常情况下,将掺杂材料和半导体材料混合,并加入任何必要的添加剂,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放入扩散源槽或坩埚中,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预热、热分解和扩散源的形成。形成的扩散源粉末可以直接用于扩散过程,也可以制备成片状等形状。 接下来是掩模制备,掩模是指在扩散过程中所需的模板,用于限制掺杂区域的形成。一般使用光刻技术将掩模图案转移到掩膜材料上,形成掩模。然后,将掩模放置在待扩散的半导体晶片表面,并通过光刻和显影等步骤将掩模图案转移到晶片表面。 扩散工艺是在控制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常用的扩散方式有氧化物扩散和固相扩散。以氧化物扩散为例,首先将掺杂源和半导体片放置在扩散炉中,然后控制炉温使其达到扩散温度。在

扩散温度下,掺杂源释放出掺杂原子,这些原子通过热扩散作用在半导体片中形成掺杂区域。扩散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掺杂的深度和浓度。固相扩散的工艺流程类似,只是没有氧化物参与,直接通过固态反应实现掺杂。 扩散完成后,进行清洗和后续处理。清洗是为了去除掉表面的杂质和残留的化学物质,以及掩模材料。清洗可以使用不同的溶液和超声波等方法。后续处理包括表面加工、封装和测试等步骤,以完成集成电路的制造。 总的来说,扩散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一项关键工艺,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和掺杂原料,将掺杂原子引入半导体材料中,实现电学性质的改变。扩散工艺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扩散源制备、掩模制备、扩散过程和后续处理等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和操作,以确保扩散效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硼磷扩散原理以及过程(新)

一、硼扩散工艺原理(液态源) 目前,液态源硼扩散常用:硼酸三甲酯B(CH3O)3,硼酸三丙酯,三溴化硼B(B2)3,无水硼酸三甲酯B(CH3O)3,为无色透明液体,在室温下挥发形成,具有较高真气压,硼酸三甲酯遇水易分解,升成硼酸和甲醇。 B(CH3O)+ 3H2O=H3BO3 + 3(CH3OH) B(CH3O)500℃以上B2O3 + CO2 + H2O + C 2B2O3 + 3Si = 3SiO2 + 4B 硼酸三甲酯在高温(500℃以上)能够分解出三氧化二硼(B2O3),而三氧化二硼在900℃左右又能与硅片起反应,生成硼原子,并沉积在硅片表面,这就是预沉积过程;沉积后在基区窗口表面上生成具有色彩的硼硅玻璃。 二、硼扩散装置: 硼再分布:当炉温升到预定温度(1180℃以后)通干O2 20分钟,排除管道内空气,同时加热水浴瓶,是水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值950℃,一切就绪后,即可将正片和陪片一起装入石英舟推入炉子恒温区,先通5分钟干氧,在改通30分钟湿氧,最后通5分钟干氧,时间到即可把硅片拉出石英管,倒在铜块上淬火,防止慢降温时,金从硅体中析出。 一、磷扩散工艺原理 5POCl3 >600℃3PCl5 + P2O5 2P2O5 + 5Si = 5SiO2 + 4P 4PCl5+5O2 过量O2 2P2O5+6Cl2 4PCl3+3O2 过量O2 2P2O5+6Cl2 磷预沉积时,一般通N2为20~80ml/分,O2为20~40ml/分,O2可通过,也可不通过源。 二、磷扩散装置

磷扩散源POCl3是无色透明有窒息性气味的毒性液体,要求扩散系统密封性好,源瓶进出口两端最好用聚四氟乙烯或聚氯乙烯管道连接。若用其他塑料管或乳胶管连接易被腐蚀,就需要经常更换。接口处最好用封口胶,由系统流出气体应通过排风管排到室外,不要泄漏在室内。 源瓶要严加密封,切勿让湿气进入源瓶。因为三氯氧磷吸水汽而变质,做扩散温度上不去。 2POCl3+3H2O=P2O5+5HCl 发现三氟氧磷出现淡黄色就不能使用。 一、磷沉积工艺条件: 炉温:1050℃ 气体流量:小N2为20~80ml/分小O2为20~40ml/分大N2为500ml/分 源温:0℃ 二、磷再分布工艺条件: 炉温:950℃~1000℃O2流量:500ml/分水温:95℃ 三、高温短时间磷扩散: 1、磷预沉积: 炉温:1200℃扩散源:POCl3 大N2流量300ml/分 小N2流量:70ml/分O2流量:85ml/分 扩散时间:4~5分钟(通源)+3分钟(关源) 2、磷再分布(三次氧化) 炉温:900℃O2流量:500ml/分 氧化时间:15分(湿O2)+10分(干O2) 四、HCl抛光: 当炉温1180℃时,HCl/N2=1.1%,N2流量为400ml/分情况下,抛光30分钟。 五、磷合金工艺文件:合金温度:500℃~570℃,合金时间:10~20分钟。

氧化扩散室

氧化扩散室 氧化扩散室是半导体加工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设备,它能够将监测到的杂质进行去除,将硅片表面部分的杂质原子取代成氧原子,从而通过形成氧化膜的方式控制硅片表面的厚度和杂质浓度,进而实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本文将介绍氧化扩散室的原理、结构及工艺流程等相关内容。 一、原理 氧化扩散室的原理是通过高温下硅片表面的杂质原子和氧原子的反应,生成一层厚度和浓度均匀的氧化膜。在扩散过程中,氧原子进入了硅晶体中,并与硅原子提供的杂质原子结合,形成氧化物,从而在硅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 二、结构 氧化扩散室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室体:室体是氧化扩散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室体壁、底板及加热器等。 2.气路系统:气路系统主要包括进气、排气及气流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反应室内氧化气体的浓度和流速。 3.温控系统:温控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氧化扩散室内的温度,以保证反应过程的稳定进行。

4.压力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调节气路压力,保证反应室内的气体压力稳定。 5.电子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氧化扩散室内的设备操作,包括温控、压力控制、气流控制等。 三、工艺流程 氧化扩散室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1.清洗硅片:首先需要将硅片表面的污物进行清洗,通常是通过酸洗来实现,以保证后续的工艺操作的稳定性。 2.氧化处理:将清洗后的硅片放入氧化扩散室中,通过控制氧化气体的浓度和流速,使氧原子在硅片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层氧化膜。 3.退火处理:生成氧化膜后,需要对其进行退火处理,以促进氧化膜和硅片之间的结合,并提高氧化膜的品质。 4.刻蚀处理:在刻蚀处理过程中,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去除氧化膜的部分厚度,以实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 四、应用领域 氧化扩散室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工艺制造领域,是制造硅片中氧化膜、制备浸蚀液等工艺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氧化扩散室主要用于制备介电氧化物、建立标准的介电层和渐变层厚度、制造阻挡

半导体知识:扩散工艺基础知识讲解

半导体知识:扩散工艺基础知识讲解 扩散技术目的在于控制半导体中特定区域内杂质的类型、浓度、深度和PN结。在集成电路发 展初期是半导体器件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但随着离子注入的出现,扩散工艺在制备浅结、低浓度掺杂和控制精度等方面的巨大劣势日益突出,在制造技术中的使用已大大降低。 3.1 扩散机构 3.1.1 替位式扩散机构 这种杂质原子或离子大小与Si原子大小差别不大,它沿着硅晶体内晶格空位跳跃前进扩散,杂质原子扩散时占据晶格格点的正常位置,不改变原来硅材料的晶体结构。硼、磷、砷等是此种方式。 3.1.2 填隙式扩散机构 这种杂质原子大小与Si原子大小差别较大,杂质原子进入硅晶体后,不占据晶格格点的正常位置,而是从一个硅原子间隙到另一个硅原子间隙逐次跳跃前进。镍、铁等重金属元素等是此种方式。 3.2 扩散方程 N / t = D*2N / x2 N=N(x,t)杂质的浓度分布函数,单位是cm-3 D:扩散系数,单位是cm2/s 加入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上述方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面两小节所诉。 3.2.1 恒定表面浓度扩散 整个扩散过程中,硅片表面浓度N S保持不变

N(x,t)=N S erfc(x/(2*(Dt)1/2)) 式中erfc称作余误差函数,因此恒定表面浓度扩散分布符合余误差分布。 3.2.2.限定源扩散 杂质源限定在硅片表面薄的一层,杂质总量Q是常数。 N(x,t)=(Q/(pDt)1/2)*exp(-X2/4Dt) exp(-X2/4Dt)是高斯函数,因此限定源扩散时的杂质分布是高斯函数分布。 由以上的求解公式,可以看出扩散系数D以及表面浓度对恒定表面扩散的影响相当大 3.2.3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是描述杂质在硅中扩散快慢的一个参数,用字母D表示。D大,扩散速率快。D与扩散温度T、杂质浓度N、衬底浓度N B、扩散气氛、衬底晶向、缺陷等因素有关。 D=D0exp(-E/kT) T:绝对温度; K:波尔兹曼常数; E:扩散激活能 D0:频率因子 3.2.4 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 杂质扩散进入硅中后,与硅形成固溶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杂质在硅中有一个最大的溶解度,其对应的杂质浓度,称该温度下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固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硅片的表面浓度。 3.3 CSMC-HJ扩散课的扩散工艺状况 扩散工艺按照作用可以分为推阱、退火、磷掺杂,不同工艺的作业炉管在配置上稍有不同。 3.3.1推阱 由于CMOS是由PMOS和NMOS组成,因此需要在一种衬底上制造出另一种型号的衬底,才可以在一种型号的硅片上同时制造出N管、P管,在选择注入后的推阱工艺就可以在硅片上制出P阱、N阱;由

扩散工艺-半导体制造

扩散工艺 前言: 扩散部按车间划分主要由扩散区域及注入区域组成,其中扩散区域又分扩散老区和扩散新区。扩散区域按工艺分,主要有热氧化、扩散、LPCVD、合金、清洗、沾污测试等六大工艺。本文主要介绍热氧化、扩散及合金工艺。 目录 第一章:扩散区域设备简介…………………………………… 第二章:氧化工艺 第三章:扩散工艺 第四章:合金工艺

第一章:扩散部扩散区域工艺设备简介 炉管设备外观: 扩散区域的工艺、设备主要可以分为: 类别主要包括 按工艺分类热氧化一氧、二痒、场氧、Post氧化扩散推阱、退火/磷掺杂LPCVD TEOS、SI3N4、POL Y 清洗进炉前清洗、漂洗 合金合金 按设备分类卧式炉A、B、C、D、F、H、I六台立式炉VTR-1、VTR-2、VTR-3 清洗机FSI-1、FSI-2 炉管:负责高温作业,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组成部分功能 控制柜→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统一控制; 装舟台:→园片放置的区域,由控制柜控制运行 炉体:→对园片进行高温作业的区域,由控制柜控制升降温 源柜:→供应源、气的区域,由控制柜控制气体阀门的开关。FSI:负责炉前清洗。

第二章:热氧化工艺 热氧化法是在高温下(900℃-1200℃)使硅片表面形成二氧化硅膜的方法。热氧化的目的是在硅片上制作出一定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硅膜,对硅片或器件起保护、钝化、绝缘、缓冲介质等作用。硅片氧化前的清洗、热氧化的环境及过程是制备高质量二氧化硅膜的重要环节。 2. 1氧化层的作用 2.1.1用于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 常用杂质(硼,磷,砷等)在氧化层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在硅中的扩散系数,因此氧化层具有阻挡杂质向半导体中扩散的能力。利用这一性质,在硅上的二氧化硅层上刻出选择扩散窗口,则在窗口区就可以向硅中扩散杂质,其它区域被二氧化硅屏蔽,没有杂质进入,实现对硅的选择性扩散。 1960年二氧化硅就已被用作晶体管选择扩散的掩蔽膜,从而导致了硅平面工艺的诞生,开创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新阶段。同时二氧化硅也可在注入工艺中,作为选择注入的掩蔽膜。作为掩蔽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厚的厚度,杂质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或穿透深度必须要小于二氧化硅的厚度,并有一定的余量,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工艺波动影响掩蔽效果。 2.1. 2缓冲介质层 其一:硅与氮化硅的应力较大,因此在两层之间生长一层氧化层,以缓冲两者之间的应力,如二次氧化;其二:也可作为注入缓冲介质,以减少注入对器件表面的损伤。 2.1.3电容的介质材料 电容的计算公式: C=ε 0*εr *S/d ε0:真空介质常数 εr :相对介电常数 S :电容区面积 D :介质层厚度 P-Well SiO 2 Si 3N 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