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的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关键的阶段,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着许多身心上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并适应心理上的变化。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自我概念和健康心理适应的方法。

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

1. 家庭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言行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成员的支持、鼓励和接纳能够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 同伴关系的作用

在青春期,青少年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增多,同伴的评价和互动会对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正面的同伴关系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反之则可能导致自我认同上的困扰。

3. 学校及社会环境

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体育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成功或失败会对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而社会的价值观和期望也会影响青少年对自我的看法。

二、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1. 自尊与幸福感

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与其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高度的自尊会使青少年更容易感到幸福和满足。相反,自我认同上的困扰和低自尊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不适应和抑郁等问题。

2. 自我接纳与抑郁

自我接纳是积极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青少年能够接受并欣赏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他们更容易建立健康的心理适应机制,减少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发生。

3. 自我认同与自我探索

青少年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进行自我探索、发展独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缺乏自我认同和意义的追求会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和不适应。因此,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适应非常重要。

三、培养青少年积极自我概念和健康心理适应的方法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该给予青少年支持、关爱和理解,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父母也应该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鼓励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互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教育工作者和关键社会群体应该鼓励和表彰青少年的成就,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心理适应机制。

4. 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通过提供自我探索和发展的机会,帮助青少年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同时,教育他们掌握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技巧,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总结:

青少年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密不可分。良好的自我概念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尊和幸福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教育工作者、父母和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心理适应机制,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论文: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论文: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中文摘要】学校适应是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学生学校适应状况不仅对个体目前的认知、情绪等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还会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我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功能状况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健康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鉴于此,本研究将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学校适应、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在阐述了学校适应、家庭功能和自我概念的涵义、测量和影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现有研究成果等的基础上,采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School Adaptation Inveniory For Junior Students)对463名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情况良好,其中,同伴关系方面最好,学业适应和师生关系方面问题较为突... 【英文摘要】School adapt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 to evaluat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impacts not only on the individual’s present mental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概念开始形成的阶段。自我概 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更多 地与同龄人接触,社交圈子扩大,对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开始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接受别人的赞美和批评等来认识自己。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使得青少年的自我概念逐渐完善和稳定。 其次,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较为自我意识和敏感。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貌、形象、能力和魅力等方面产生了更多的自我关注。他们常常对自己的长相、身材等方面有一定的比较和评判,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因此,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相对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 第三,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具有时限性和变动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 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他们可能在某一时期对自己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准确的认知。随着认知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青少年的自我概念逐渐趋于稳定和真实。 此外,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既希望被别人认可 和接纳,又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常常起伏不定,有时表现自信,有时又缺乏自信。这种内外矛盾带给青少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认知来解决。 最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 化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家庭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期望和支持,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氛围,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风尚等,都会塑造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

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

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 青少年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概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青少年期,身体和心理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使得青少年更加关注自己。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能力。他们对自己外貌、能力、态度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等方面的认识逐渐加深,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意识。 2. 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形成:青少年在与家庭、同龄人和社会的互动中,开始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外貌、成绩等进行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来形成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同时,随着社会比较的增加,他们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形成。 3. 角色认同的探索: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角色的过程。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逐渐形成自己对于这些角色的认同。这一过程涉及到对于个人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职业选择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4. 自我矛盾与身份危机:青少年期也是身份危机的一个时期。他们在追求自我独立和与他人关系稳定之间,往往面临许多内外部的矛盾。例如,在追求自主决策的同时,他们也需要依赖他人的支持和指导。在面对这些矛盾时,青少年常常

经历焦虑、烦恼和不安,需要通过积极探索和社会支持来解决身份危机。 5. 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青少年期他们逐渐拥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目标,并开始学习如何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逐渐学会在时间、资源和需求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结起来,青少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形成、角色认同的探索、自我矛盾与身份危机、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些特点反映了青少年在身心发展、社会交往以及个人成长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需求,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

第四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人才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自控和自我教育调节作用;不完善的或扭曲的自我意识往往成为心理困扰和问题的根源。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确立和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树立真实的自信,有利于自我健康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我们认为,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行解析: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如我是什么类型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内涵。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弱而感到失望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方面。如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认知,是对自己的认识、了解 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体的成长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本文 将从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来探讨自我概念 的形成与发展。 一、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形成的起点。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对自己 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觉、感知和亲子关系的影响。通过感知外界的反 馈和父母的关怀,婴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例如,当婴儿通过 匍匐前行探索周围环境时,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能够自主移动,从 而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 二、儿童期 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通过与 同伴的互动和独立的经历来构建自己的自我概念。儿童通过比较自己 与他人的能力、外貌和行为,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同感。此外,家庭 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家庭的教育方式 和价值观念会塑造儿童的自我认知,而社会环境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和资源,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 三、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逐渐意 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他们对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关注增加,对他人的评价也开始产生更大的 影响力。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发展还与身体的变化、性别角色认同等 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同伴的支持和认同也对青少年的自我概 念产生重要影响。 四、成人期 成人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继续和巩固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 职业选择、婚姻和家庭建立等生活事件来进一步塑造自己的自我认知。与此同时,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也开始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显著影响。例如,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士可能会形成自信的自我概念,而一个 失业的个体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此外,个体在成人期 还会面临许多身份转换和角色调整的挑战,这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 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总之,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 因素的相互作用。从婴幼儿期到成人期,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了对自我的认同和理解。通过理解自我概念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认知需求和成长过程,为 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指导。

青少年心理 知识点

第一章 ●青春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第二章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个体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主要变现为身体的变化和生殖能力的获得。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生长突增,主要表现为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2)主要性征的发育,包括性腺的发育;(3)第二性征的发育,包括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变化,阴毛、胡须和体毛的生长;(4)身体组成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脂肪和肌肉的数量与分布上;(5)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这使得青少年活动的力量和耐力增强。)(可忽略) ●青春期与自我形象的关系? 答:自我形象涉及自己的语言、行为,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身体形象等多各方面,是青少年关注的焦点之一。 *身体形象是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的重要方面之一。 *青少年对自己体重的感知和满意程度对其心理反映有重要影响。 第三章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存、转化和使用。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图式。 第四章 ●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去自我中心: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 4. 去自我中心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出现在从出生到两岁时期 第二次出现在前运算阶段 第三次出现在具体运算阶段

第一讲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讲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讲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 (一)自我意识的内容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概念)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青少年自我认识 1.自我认识逐步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认识(由外部向内在)2.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3.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 4.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 5.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 (1)初中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还很不成熟; (2)高中生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6.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1)初中生自我评价不太稳定 (2)高中生的自我评价的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中可变性的成分减少。 (二)青少年自我体验 1.出现成人感 2.自尊感显著增强 3.自卑感明显表现

1.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 2.行为和情绪的冲动性大 3.自我调节的时间还有限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教育 1.自我认识的教育 (1)自我认识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 ●掌握自我评价的正确方式; (2)自我认识教育的内容 ●训练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 ●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 ●指导学生正确与别人比较; ●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指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分析自己的境遇; 2.自我体验教育 (1)自我体验教育的目标 ●提高自尊水平,发展自我价值感; ●提高自信水平,促进青少年悦纳自我。 (2)自我体验教育的内容 ●训练学生正面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与特长,了解自己的独特 价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训练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相信自己能自我提 高;相信自己能通过一定手段弥补的不足;认识到人是因为有缺点才变得可爱的。) ●培养学生自我解嘲能力; 3.自我控制的教育 (1)自我控制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微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微 作者:杨光艳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9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我概念的分析,探讨了自我概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杨光艳(1977.11-)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基础心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一、问题提出 青年期被称为“疾风怒涛”的时期(G.S.Hall,1904)。由于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因素的不同,有的人在此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不能适应化解危机,从而产生角色混淆。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因素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而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成分。故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探讨,从中发现其规律,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性建议。 二、自我概念的内涵 自我概念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自我概念又称自我知觉、自我结构、自我图式.它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自我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况、社会比较等多种方式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

性等方面比较稳定的认识,它是自我认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影响深刻[1,2]。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一)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个人需要是按照保持自我意识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一点,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二)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能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较好的成绩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心理十分欣喜和满足,而能力出众自我概念的学生对此成绩则会解释为遭到了很大失败,体会到极大挫折。 (三)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差生往往由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决定了他们不再愿意更努力地学习。 四、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 (一)自我概念的极性决定心理健康的极性与趋向。关于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呈现两种水平的研究,一种是总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般认为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Rogers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认可程度越高,其心理越健康[3] [4] 。Erikson将人生发展分为8个时期,其中第五时期为自我统合和角色混乱期,如果自我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则发展顺利;若自我同一感混乱,则心理发展就会出现障碍,其心理就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 [3] 。 另一种水平是自我概念的某一成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与心理健康及自知与心理健康上。在自我概念的多维度等级模型结构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自尊和自知等主要维度都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Bandura认为个体对自我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有利于心理健康,较少焦虑、消沉。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家庭、社会、重大事件都是外部事件,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外因,不起决定作用,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是自我概念的经验解释功能,即个体以何种方式解释经验[5]。根据理性行为疗法(REBT)得知,心理障碍是由于对生活状态的感知和思维造成的,而不是由生活状况本身所造成,也不是由其他或过去的事件造成的[6]。杨福义等研究发现,学生的自尊发展水平与其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的其他指标及整个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青少年阶段是人们生命周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其中心理健康在青 少年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 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联 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与身体健 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学习困难、行为问题甚至心 理障碍。因此,了解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可 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 社会因素: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会面临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和影响,包括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等问题。 3.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或缺乏父母关爱等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 生负面影响。

4. 学业压力:由于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和竞争压力的加剧,青少年常常承受着来自学业的压力,这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 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教授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法。 2. 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最基本的支持系统,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关爱,创造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 4. 健康生活方式:青少年应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饮食和锻炼习惯,以维持身心健康。 四、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 积极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 学业成绩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通常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业,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 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通常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形成积极的社交网络。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 随着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开始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且对自己 与周围环境有了更多的认知。这种认知过程可以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包括儿童对自己身体 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这种认知不仅是儿童对自 身外貌特征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能力和局限性的认识。在幼儿期, 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优劣,逐渐形成了对自我价值的评价。这种评价会对儿童的情绪产生重要的 影响:当儿童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与他人有差距时,会感到自卑和 沮丧;相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领域具备优势时,会感到自豪 和自信。 其次,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一种整体性和稳定性认知,包括儿 童对自己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认知。自我概念是儿童个体发展的 重要基础,它影响着儿童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认识。儿童的自我概念 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他们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较来 认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形成有 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正面评价和激励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发展中,家庭和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

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可以通过关心 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予儿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等方式,帮助儿童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而学校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圈子,同伴关系对儿童的 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 了解自己与他人在能力和兴趣上的差异,从而形成更全面和客观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和指导也对儿童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自我认知和自我概 念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是一种重要的认 知过程,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和 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发展,通过积极的教育 和引导,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为他们的 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与自我价值的认知与感知。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觉和主观感受,同时也包括对外界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的认知。它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的综合体现。自我概念与个体的成长、发展、价值观、行为等方面密切相关,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自尊心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背景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与家人的沟通方式等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产生深远影响。其次,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角色的期待、社会文化的传统和风俗习惯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产生影响。教育和教育机构对个体的认知和挫折处理方式等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此外,个体的自身经验、性格特点、外貌和身体条件等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 自我概念与个体的心理健康、自尊心和幸福感密切相关。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价值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同感。自尊心和自我概念相互影响,自我概念的积极与消极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尊心。自尊心低的个体容易出现抑郁、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自尊心高的个体则容易表现出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和自尊心的良好发展对个体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来说,自我概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儿童时期的自我概念主要建立在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中,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多以物理特征和能力为主。随着成长,随着外界经验和知识的增加,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复杂化。青少年时期,自我概念开始与社会环境和同伴关系关联,在心理上更加关注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成人阶段,自我概念包含了更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如职业、家庭、社会角色等。中年和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自我概念可能会发生调整,个体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观、对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形象、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的综合体现。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个体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个体的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我概念与个体的心理健康、自尊心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阶段的人们对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内容各有不同,随着外界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复杂化。

心理学角度下的自我概念与自尊发展研究

心理学角度下的自我概念与自尊发展研究 自我概念与自尊发展的研究 概述: 自我概念和自尊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密 切相关。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而自尊则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主观感受。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的意义。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逐渐形成。在早期阶段,婴 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认识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形成了自我概念的初步认知。通过社会交往和反思,儿童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知。同时,他们也开始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逐渐形成了更加复杂的自我概念。 自尊的发展: 自尊的发展与自我概念密不可分。随着自我概念的形成,儿童开始对自己的价 值和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自尊。在早期阶段,儿童的自尊主要来源于他人的赞扬和关注,他们会因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感到自豪和满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内部标准来评价自己,形成了内在的自尊。这种内在的自尊更加稳定,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影响自我概念与自尊发展的因素: 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的关爱和支持能够促进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高水平的自尊。另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对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念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自尊的形成。 自我概念与自尊的意义: 自我概念和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高水平的自尊能够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同时,它们也是个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的基础。相反,自我概念和自尊的负面发展可能导致自卑、自我怀疑和社会退缩等问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概念和高水平的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个体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为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第七讲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作业 第七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体验危机(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换句话说,他们不仅没有对职业和理想选择做出决定,而且对这些问题也很少表现出兴趣。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相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或者说,自我概念是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体验。 3.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5.心理延缓期:在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延缓偿付期,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 6.同一性早期完成:是指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体验危机.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勤奋对自卑是哪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任务?(A ). A.学龄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幼儿期 2.认为自我的变化是文化中所定义的角色或地位的变化,通常与个体的生理及社会性知识的变化相对应,这一理论范式是指(C )。 A.历史研究范式 B.社会历史范式C.社会文化范式 D.历史文化范式 3.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并由此内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指(A ). A.外部自尊 B.现实自尊 C.内部自尊 D.基线自尊 4.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发生在(A ). A.11-14岁 B.15-17岁 C.18-22岁 D.23-25岁 三、填空题 1.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的终生发展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概括来说,他对自我的终生发展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我形成的过程和自我发展的阶段。 2.马西亚认为,青少年期自我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解构”、中期“重构”和后期“巩固”三个阶段。 3.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心理健康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是一种积极适应生活压力、良好心理功能和健康心理行为的状态。而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自我价值、个性特点和归属感的感知和接受。心理健康与自我认同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心理健康对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个体通常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知,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拥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对自己有着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而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往往容易出现自我认同感的障碍和困惑,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甚至出现自卑和自我厌恶的情绪。因此,心理健康是自我认同感正常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自我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能够帮助个体树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功能。自我认同感能够提高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接纳,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的满足和心理成长的实现,从而在心理上保持平衡和稳定的状态。相反,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个体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对自我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和消极情绪,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此外,心理健康与自我认同感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感,而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展现出积极的

自我形象和自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和挑战。而积极健康的 自我认同感则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为了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感的发展,我们可以采 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认同。个体可以 通过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 尊感。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 节策略,如情绪管理、应对技巧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心理抵抗力和心 理韧性,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此外,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促 进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个体可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与他人交流、互动,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与自我认同感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而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感 也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和自我认 同感的培养,通过积极的措施和方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才能够拥有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好 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挑战,实现个人的幸福与成就。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1982)〔R.Burns(1982).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Henry Ling Ltd.〕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 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因此,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达顿等人(D.G.Dutton & R.Lake,1973)D.G.Dutton & R.Lake(1973).〔Threat of own prejudice and reverse discrimination in interracial situ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8,94~100.〕发现,当人们自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情境使人们遭遇可能被怀疑为具有种族偏见时,人们会努力作出显示自己的确没有种族歧视的行动,向自己证明自己与反对种族歧视的倾向具有一致性。其他大量有关态度一致性的研究也都很好地证明,个人需要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后面章节中有关依从问题的讨论部分也有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证明了人们寻求一致的心理倾向。 国内新近的大量研究也确认了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的作用(金盛华,1994)。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1985;李德伟,1988;张怀春等,2003)。〔金盛华:《差生教育的角色改变方法研究实验暨理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李德伟:《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改变与智力开发:关于自我概念与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8。〕〔张怀春,杨昭宁:《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心理科学》,2003(3),381页。〕李晓文和缪小春(2002)〔李晓文,缪小春:《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描述和评价比较》,《心理科学》,2002(2),402~405页。〕对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的自我描述研究发现,适应良好小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清晰性比适应不良的小学生高。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声名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很显然,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第二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是一 个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许多变化和挑战。在这一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将对他们的生活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 探讨心理健康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青 少年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逐渐独立和发展个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 面临着身份认同、自尊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的问题 可能会干扰到他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例如,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可 能导致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下降,自信心受损,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交 往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相互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如果面临着慢性疼痛、肥胖等问题,可能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 的风险。另一方面,青少年遭受心理创伤,如虐待、欺凌等,也可能 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和疾病。 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1. 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定期锻炼和养 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可以释放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均衡的 饮食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维持身心的平衡。

2. 情感表达: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他们应该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寻求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这可 以通过与亲友倾诉、参加情绪管理课程等方式实现。 3. 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鼓励他们与家人、朋友和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培养他们的社 交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支持和安全感。 4. 应对技能:教导青少年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他们应该学会积极 面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寻找合适的支持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来实现。 5. 建立积极的自尊心:鼓励青少年发展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他们应该学会珍视自己的价值和优点,避免过分自卑或自大的情绪。 积极的自尊心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青少年、家庭、学校和 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建立并维 护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实现全面发展。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 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 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这种关系是否受到某些调节因素的中介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将深入分析独处偏好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并探讨潜在的调节因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将关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这两个关键发展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二、文献综述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是人生中极其关键的一 个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父母转向更加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寻求自我认同、形成价值观,并在社会交往中塑造自己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独处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独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适

度的独处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反思和内在成长,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过度的独处可能导致社交技能下降,增加心理问题的风险。这些研究为后续探讨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其中,中介变量主要探讨的是独处偏好如何通过某些心理机制影响心理适应。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中介变量。个体在独处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反思和情绪调节,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调节变量则主要关注哪些因素可以调节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例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能在这一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缓冲独处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 现有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然而,仍存在许多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在独处时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需求是否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独处偏好与心

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2

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学生:龚行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指导教师:万昌秀,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摘要】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它涉及到人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个性是个人内部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剖析,是人的较为稳定的主体性以及较为稳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包括个人倾向性、个人心理特征、个人社会人格特征三个方面。深入了解大学生自我概念现状及其影响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研读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现状和个性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自我概念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并重点分析自我概念、个性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大五性格测试量表,通过匿名方式团体进行,共发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6.0%。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良好。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p<0.05);4)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个性发展呈显著地正相关(p<0.05),即对个性发展的观念越积极,自我概念的得分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征 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1 问题提出 1.1 选题背景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总人数达到699万人。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求,需要大学生有一个完善的自我观念。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我概念的研究是人格理论的一个热点。自我概念的形成关系到从小到大学生自我观念的发展。然而,即便将毕业的大学生尚也不能清楚的认清自己,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缺失,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各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反馈,不能够准确地认识自我的位置,不能够从生活与工作中吸取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