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的传播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有不同的传播特性,那个地点只介绍无线电波的传播。通常,无线电波有三种传播方式:地波、天波和沿直线传播的波。

地波沿地球表面邻近的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地波。地面上有高低不平的山坡和房屋等障物,依照波的衍射特性,当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寸时,波才能明显地绕到障碍物的后面。地面上的障碍物一样不太大,长波能够专门好地绕过它们。中波和中短波也能较好地绕过,短波和微波由于波长过短,绕过障碍物的本领就专门差了。

地球是个良导体,地球表面会因地波的传播引起感应电流,因而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能量缺失。频率越高,缺失的能量越多。因此不管从衍射的角度看依旧从能量缺失的角度看,长波、中波和中短波沿地球表面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而短波和微波则不能。

地波的传播比较稳固,不受昼夜变化的阻碍,而且能够沿着弯曲的地球表面达到地平线以外的地点,因此长波、中波和中短波用来进行无线电广播。

由于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不断缺失能量,而且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缺失越大,因此中波和中短波的传播距离不大,一样在几百千米范畴内,收音机在这两个波段一样只能收听到本地或邻近省市的电台。长波沿地面传播的距离要远得多,但发射长波的设备庞大,造价高,所长波专门少用于无线电广播,多用于超远程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等。

天波依靠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的无线电波叫做天波。什么是电离层呢?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在地面上空50千米到几百千米的范畴内,大气中一部分气体分子由于受到太阳光的照耀而丢失电子,即发生电离,产生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这层大气就叫做电离层。

电离层关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实验证明,波长短于10m的微波能穿过电离层,波长超过3000km的长波,几乎会被电离层全部吸取。关于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长越短,电离层对它吸取得越少而反射得越多。因此,短波最适宜以天波的形式传播,它能够被电离层反射到几千千米以外。然而,电离层是不稳固的,白天受阳光照耀时电离

程度高,夜晚电离程度低。因此夜间它对中波和中短波的吸取减弱,这时中波和中短波也能以天波的形式传播。收音机在夜晚能够收听到许多远地的中波或中短波电台,确实是那个缘故。

沿直线传播的电磁波微波和超短波既不能以地波的形式传播,又不能依靠电离层的反射以天波的形式传播。它们跟可见光一样,是沿直线传播的。这种沿直线传播的电磁波叫空间波或视波。

地球表面是球形的,微波沿直线传播,为了增大传播距离,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都建得专门高(图3),但也只能达到几十千米。在进行远距离通信时,要设立中继站。由某地发射出去的微波,被中继站接收,进行放大,再传向下一站。这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站传一站,把电信号传到远方(图4)。直线传播方式受大气的干扰小,能量损耗少,因此收到的信号较强而且比较稳固。电视、雷达采纳的差不多上微波。

现在,能够用同步通信卫星传送微波。由于同步通信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36000km的高空,用它来做中继站,能够使无线电信号跨过大陆和海洋。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修订版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通信就是不用导线,而利用电磁波振荡在空中传递信号,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 在莫尔斯和贝尔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和电话之后,很多科学家对电磁现象大量研究。直到1831年,在英国,法拉弟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预言:电与磁的传播是和光一样的一种波。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从1850年就开始对法拉弟提出的课题展开研究。他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数学方法对法拉弟的电磁场思想做了严格的论证,并在1864年做出“电与磁的交替转化过程,是一种波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光波”的论断,他称这种波为电磁波。 在麦克斯韦首先提出电磁理论后,又过了24年,才由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氏理论的正确。赫兹设计了一个能够接收电火花的装置,结构极简单。把一根导线弯成圆形,使两端之间仅留一微小的间隙,称它为“共振子”。“共振子”为什么也有火花发生呢赫兹认为,这一定是电振荡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过去的。赫兹于1888年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的实验成果震惊了世界,许多科学家继续开展对电磁波的研究。18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布朗利发现,将金属粉末即紧缩成块,但是它的电阻减小了,使电流容易通过。这种装有金属粉未的玻璃管被称为“布朗利管”,又称“粉末检波器”,它接收电磁波的灵敏度比赫兹的“共振子”要高得多。 1894年,20岁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从杂志上读到悼念赫兹的文章和他生前的感人事迹,受到极大启发:“如果利用赫兹发现的电磁波,不需要导线也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了”。马可尼为自己的大胆设想所激动下宏愿,决心开拓无线电通信事业,把赫兹的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在家人的支持下,马可尼就在自己家中进行实验,他用赫兹的火花放电器作发射机,用布朗利的金属粉未检波器作接收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实验,并在实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一、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离开发射天线后,是经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接收点的。人们根据这些各具特点的传播方式,把无线电波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 1)地波,这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 2)天波,也即电离层波。地球大气层的高层存在着“电离层”。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其方向会发生改变,出现“折射”。因为电离层折射效应的积累,电波的入射方向会连续改变,最终会“拐”回地面,电离层如同一面镜子会反射无线电波。我们把这种经电离层反射而折回地面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 3)空间波,由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点的电波,被称为直射波。有一部分电波是通过地面或其他障碍物反射到达接收点的,被称为反射波。直射波和反射波合称为空间波。 4)散射波,当大气层或电离层出现不均匀团块时,无线电波有可能被这些不均匀媒质向四面八方反射,使一部分能量到达接收点,这就是散射波。 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中,运用最多的是“天波”传播方式,这是短波远距离通信向必要条件。空间波和散射波的运用多见于超高频通信,而地波传播“般只用于低波段和近距离通信。 二、电离层与天波传播 1.电离层概况 在业余无线电中,短波波段的远距离通信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短波段信号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天波,所以我们必需对电离层有所了解。 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底层部分是“对流层”,其高度在极区约为九公里,在赤道约为十六公里。在这里,气温除局部外总是随高度上升而下降。人们常见的电闪雷鸣、阴晴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但这些气象现象一般只对直射波传播有影响。 在离地面约10到50公里的大气层是“同温层”。它对电波传播基本上没有影响。 离地面约50到400公里高空的空气很少流动。在太阳紫外线强烈照射下,气体分子中的电子挣脱了原子的束缚,形成了自由电子和离子,即电离层。由于气体分子本身重量的不同以及受到紫外线不同强度的照射,电离层形成了四个具有不同电子密度和厚度的分层,每个分层的密度都是中间大两边小。 离地面50~90公里的称作口层。D层白天存在,晚上消失。D层的密度最小,对电波不易反射。当电波穿过口层时,频率较低的被吸收得较多。 90公里~140公里的是E层。通常情况下E层的密度也较小,只有对中波可以反射。在一些特定条件下,E层有可能反射高频率的无线电波。在盛夏或是隆冬,E层对电波的反射现象总是有规律地出现,你可以清楚地接收到远距离小功率电台发射的信号,而且可以发现可听别的范围是在有规律地变化。所以,爱好者们对这种不稳定的E层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在进行观测研究。 高空200~300公里的是F1层,300~400公里是F2层。夏季以及部分春秋季的白天,F1层和F2层同时存在,且F2层的密度最大。到了夜晚,F1和F2合并成一个F2层,高度上升。F2层对电波的反射能力最强,它的存在是短波能够进行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条件。 电离层示意阁请看图5.1。 2.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人们发现,当电波以一定的入射角到达电离层时,它也会象光学中的反射那样以相同的角度离开电离层。显然,电离层越高或电波进入电离层时与电离层的夹角越小,电波从发射点经电离层反射到达地面的跨越距离越大。这就是利用天波可以进行远程通信的根本原出。而且,电波返回地面时又可能被大地反射而再次进入电离层,形成电离层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射,如图5.2所示。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的利用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与各频段的利用 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送信息的通信方式。电磁波由发射天线向外辐射出去,天线就是波源。电磁波中的电磁场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把辐射的能量传播至远方。 无线电波共有以下七种传播方式(附图为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示意图)。 (1)波导方式当电磁波频率为30kHz以下(波长为10km以上)时,大地犹如导体,而电离层的下层由于折射率为虚数,电磁波也不能进入,因此电磁波被限制在电离层的下 层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空间内传输,称为波导传波方式; (2)地波方式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地波(或地表波),这种传播方式比 较稳定,受天气影响小; (3)天波方式射向天空经电离层折射后又折返回地面(还可经地面再反射回到天空)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天波可以传播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面,也可以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 之间多次反射,即可以实现多跳传播。 (4)空间波方式主要指直射波和反射波。电波在空间按直线传播,称为直射波。当 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还会像光一样发生镜面反射,称为反射波。 (5)绕射方式由于地球表面是个弯曲的球面,因此电波传播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但无线电波也能同光的绕射传播现象一样,形成视距以外的传播。(6)对流层散 射方式地球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因其物理特性的不规则性或不连续性,会对无线电波起 到散射作用。利用对流层散射作用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称为对流层散射方式。 (7)视距传播指点到点或地球到卫星之间的电波传播。 附表给出了从甚低频(VLF)至极高频(EHF)频段的电波传播方式、传播距离、可用 带宽以及可能形成的干扰情况。序频段名号称 4 5 甚低频(VLF)低频频段范围 3-30kHz 传播可用干扰传播距离方式带宽量波导数千公里利用极有宽扩世界范围长 距离无线限展电导航 30-300kHz 地波数千公里很有宽扩长距离无线电民航战(LF) 6 7 天波限展略通信中频地波宽扩中等距离点到点广播300-3000kHz 几千公里适中(MF)天波展和水上移动高频(HF) 3-30MHz 天波几千公里宽有限长和短距离 点到点全的球广播,移动空间波对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甚高频几百公里有限8 30- 300MHz 流层很宽动,LAN声音和视频广(VHF)以内的散射播个人通信绕射空间波 对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特高频流层100公里有限9 300-3000MHz 很宽动,LAN声音和视 频广(UHF)散射以内的播个人通信卫星通信绕射祝距超高频(SHF)短和中距离 点到点移通常30公里左动LAN声音和视频广视距很宽是有右播移动/个人通信卫限的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及信号分析 甚低频VLF 3-30KHz 超长波1KKm-100Km 空间波为主海岸潜艇通信;远距离通信;超远距离导航低频LF 30-300KHz 长波10Km-1Km 地波为主越洋通信;中距离通信;地下岩层通信;远距离导航中频MF 0.3-3MHz 中波1Km-100m 地波与天波船用通信;业余无线电通信;移动通信;中距离导航高频HF 3-30MHz 短波100m-10m 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国际定点通信 甚高频VHF 30-300MHz 米波10m-1m 空间波电离层散射(30-60MHz);流星余迹通信;人造电离层通信(30-144MHz);对空间飞行体通信;移动通信 超高频UHF 0.3-3GHz 分米波1m-0.1m 空间波小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52-420MHz);对流层散射通信(700-10000MHz);中容量微波通信(1700-2400MHz) 特高频SHF 3-30GHz 厘米波10cm-1cm 空间波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3600-4200MHz);大容量微波中继通信(5850-8500MHz);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1500-1600MHz) ELF 极低频3~30Hz SLF 超低频30~300Hz ULF 特低频 300~3000Hz VLF 甚低频3~30kHz LF 低频30~300kHz 中波,长波 MF 中频300~3000kHz 100m~1000m 中波 AM广播 HF 高频 3~30MHz 10~100m 短波短波广播 VHF 甚高频 30~300MHz 1~10m 米波FM广播 UHF 特高频 300~3000MHz 0.1~1m 分米波 SHF 超高频3~30GHz 1cm~10cm 厘米波 EHF 极高频30~300GHz 1mm~1cm 毫米波 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无线电波离开天线后,既在媒介质中传播,也沿各种媒介质的交界面(如地面)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它产生影响的因素却很多。 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主要特性如下: (1)直线传播均匀媒介质(如空气)中,电波沿直线传播。 (2)反射与折射电波由一种媒介质传导另一种媒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要发生变化。由第一种介质射向第二中介质,在分界面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射线返回第一种介质,叫做反射; 另一种现象是射线进入第二种介质,但方向发生了偏折,叫做折射。一般情况下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不一定等于折射角。反射和折射给测向准确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反射严重是,测向设备误指反射体,给干扰查找造成极大困难。 (3)绕射电波在传播途中,有力图绕过难以穿透的障碍物的能力。绕射能力的强弱与电波的频率有关,又和障碍物大小有关。频率越低的电波,绕射能力越弱;障碍物越大,绕射越困难。工作于80米(375MHZ)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是较强的,除陡峭高山(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外,一般丘陵均可逾越。2米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就很差了,一座楼房,或一个小山丘,都可能使信号难以绕过去。 (4)干涉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或其它物体的反射波在某处相遇时,测向收到的信号为两个电波合成后的信号,其信号强度有可能增强(两个信号跌叠加)也可能减弱(两个信号相互抵消)。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的结果,使得测向机在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强,而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弱,甚至收不到信号,给判断干扰信号距离造成错觉。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电波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不仅在传播途中能量要损耗,而且能量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小。反之,

无线电波段划分及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段划分及传播式 频率从几十Hz(甚至更低)到3000GHz左右(波长从几十Mm 到0.1mm左右)频谱围的电磁波,称为无线电波。电波旅行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发信天线或自然辐射源所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自然条件下的媒质到达收信天线的过程,就称为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的频谱,根据它们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表所示钓几个波段。根据频谱和需要,可以进行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和探测等,但不同波段电波的传播特性有很大差别。 光速÷频率=波长 无线电波波段划分波段名称波长围(m)频段名称频率围超长波 长波中波 短波 1,000,000~10,000 10,000~1,000 1,000~100 100~~10 10~1

0.1~0.01 0.01~0.001 甚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甚高频 特高频 超高频 极高频 3~30KHz 30~300KHz 300~3,000KHz 3~30MHz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 30~300GHz 超短波米波 分米波 厘米波

电波主要传播式 电波传输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 任一种无线电信号传输系统均由发信部分、收信部分和传输媒质三部分组成。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媒质主要有地表、对流层和电离层等,这些媒质的电特性对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根据媒质及不同媒质分界面对电波传播产生的主要影响,可将电波传播式分成下列几种: 地表传播 对有些电波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障碍物。当接收天线距离发射天线较远时,地面就象拱形大桥将两者隔开。那些走直线的电波就过不去了。只有某些电波能够沿着地球拱起的部分传播出去,这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就叫地波,也叫表面波。地面波传播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的传播式,称为地面波传播。其特点是信号比较稳定,但电波频率愈高,地面波随距离的增加衰减愈快。因此,这种传播式主要适用于长波和中波波段。天波传播声音碰到墙壁或高山就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光线射到镜面上也会反射。无线电波也能够反射。在大气层中,从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的高空有几层“电离层”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反射体,就象一只悬空的金属盖,电波射到“电离层’就

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波通过介质或在介质分界面的连续折射或反射,由发射点传播到接收点的过程。无线电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而实现的。因此,研究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模式,是提高无线电通信质量的重大课题。 传播模式 通常指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一些典型方式。在地球上,无线电波的传播介质有地壳、海水、大气等。根据物理性质,可将地球介质由下而上地分为地壳高温电离层、地壳介质岩层、地壳表面导电层、大气对流层、高空电离层。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各层介质中传播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减常数ɑ各不相同。因而各种频段的无线电波在介质中传播均有其衰减较小的传播模式。适于通信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九种。 地壳波导传播 以地壳表面导电层和地壳高温电离层为界面,以地壳介质岩层为介质形成地壳波导的传播模式。超长波或更长波段的电波可以在地壳波导中传播到千余公里。但由于深入地下数公里的天线难以建造,现在还不能实际应用于通信。 水下传播 无线电波在海水中传播的传播模式。电波在海水中的吸收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目前仅用于超长波水下通信。 地表波传播 无线电波沿地壳表面传播的传播模式,又称地波传播。地面吸收衰减导致波阵面前倾,使单位距离吸收衰减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地面吸收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地波传播 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波传播 用于中频(中波)以下频段。 电离层传播 利用电离层和地面对电磁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传播的传播模式,又称天波传播。电离层按高度由下而上地分为D、E、F1和F2等几个主要层次。各个层

次中部的电子密度最大值由下而上逐层增加,而电子和中性气体分子的单位时间碰撞次数则逐层减少。电离层的高度和电子密度均随季节、昼夜和太阳黑子活动而变化(见图)。 无线电波只能在折射率n值随高度递减的区域开始折返地面,电波途径最高点处的折射率n值等于电波入射角θ0的正弦函数。对应于某一折射角,存在一个最高频率,其传播途径的最高点可以达到F2层的最大电子密度区。此频率称为最高可用频率MUF。频率超过MUF的电波则穿透电离层不再返回地面。对应于最大入射角的最高可用频率的最大值约为30MHz。 由于电离层的吸收衰减,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各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传播模式。①短波段:电波可穿过D、E层到达F层,一般可满的条件,吸收衰减大致与频率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工作频率应尽量接近MUF。由于MUF随季节、昼夜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化,工作频率必须相应地改变。此外,地壳表面导电层的上界面,对大入射角短波有良好的反射作用,可使下行天波转变为上行天波,这样就形成了多跳电离层传播模式。②中波段:昼间的D层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只有当夜间仅有E层存在时,才能形成电离层传播模式。③长波段和超长波段:电离层下缘满足条件ωV,昼间D层形成导电层反射面,夜间E层形成介质层反射面,并与地壳表面导电层构成大地-电离层波导的上下界面,其传播衰减主要来自电离层的吸收,衰减值随频率递增,超长波段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相关词目 电离层散射传播 利用高度约85公里处电离层的不均匀性所产生的散射波进行通信的传播模式。工作频率为30~60MHz,传播距离为800~2000公里。 对流层散射传播 利用无线电波在大气湍流气团中产生的散射波进行超视距通信的传播模式。适用于超短波段,通信距离可达数百公里。 对流层视距传播 在低层大气中,利用直射波的传播模式,可分为广播通信和点对点通信两类。在大气折射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正常分布情况下,直射波的传播途径向下弯

无线电波段划分及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段划分及传播方式 频率从几十Hz(甚至更低)到3000GHz左右(波长从几十Mm到0.1mm左右)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无线电波。电波旅行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发信天线或自然辐射源所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自然条件下的媒质到达收信天线的过程,就称为无线电波的传播。ﻫ无线电波的频谱,根据它们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表所示钓几个波段。根据频谱和需要,可以进行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和探测等,但不同波段电波的传播特性有很大差别。ﻫ光速÷频率=波长ﻫ无线电波波段划分波段名称波长范围(m)频段名称频率范围超长波ﻫ长波中波 1,000,000~10,000 短波ﻫ ﻫ10~1 10 ~~ 100 10,000~1,000ﻫ1,000~100ﻫ 1~0.1ﻫ0.1~0.01 0.01~0.001ﻫ甚低频 低频 中频ﻫ高频 甚高频 特高频 超高频ﻫ极高频ﻫ3~30KHz

3,000KHz 30~300KHzﻫ ~ 300 3~30MHz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ﻫ30~300GHzﻫ超短波米波ﻫ分米波ﻫ厘米波 毫米波ﻫ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电波传输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ﻫ任何一种无线电信号传输系统均由发信部分、收信部分和传输媒质三部分组成。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媒质主要有地表、对流层和电离层等,这些媒质的电特性对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根据媒质及不同媒质分界面对电波传播产生的主要影响,可将电波传播方式分成下列几种: 地表传播 对有些电波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障碍物。当接收天线距离发射天线较远时,地面就象拱形大桥将两者隔开。那些走直线的电波就过不去了。只有某些电波能够沿着地球拱起的部分传播出去,这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就叫地波,也叫表面波。地面波传播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地面波传播。其特点是信号比较稳定,但电波频率愈高,地面波随距离的增加衰减愈快。因此,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长波和中波波段。天波传播声音碰到墙壁或高山就会反

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

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 一、引言 无线电信号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无线电信号传输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信、广播、卫星通信、雷达等领域。本文将介绍无线电信号传输的原理。 二、无线电波的产生 1. 电磁波 无线电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由交变电场和交变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交变磁场,而交变磁场又会产生交变电场,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能够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 2. 无线电发射机 为了产生无线电波,需要使用一种叫做“发射机”的设备。发射机将直流或交流电转换成高频振荡信号,并通过天线辐射出去。

3. 天线 天线是将发射机输出的高频振荡信号转换成空间中传播的无线电波的 装置。天线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够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 三、调制和解调 1. 调制 调制是指将要传输的信息信号(例如语音、图像等)与高频振荡信号 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复合信号。这个新的复合信号被称为“载波”,它将携带着原始信息信号一起传输。 2. 解调 解调是指从接收到的复合信号中分离出原始信息信号的过程。在接收端,需要使用一个叫做“解调器”的设备来完成这个过程。 四、无线电波的传播 1. 自由空间传播 当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衰减:随着距离的增加,无线电波会逐渐衰减; (2)散射:当无线电波遇到物体时,可能会发生散射现象; (3)反射:当无线电波遇到物体表面时,可能会反射回来。 2. 多径传播 多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经过不同路径后,在接收端形成多个不同强度和相位的信号。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反射、绕射和散射等原因引起的。 3. 衍射传播 衍射是指当无线电波遇到物体边缘时,会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衍射现象可以使无线电波绕过障碍物传播。 五、调制方式 1. AM调制 AM调制是指将信息信号的振幅(即信号大小)变化与载波振荡信号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应用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应用 无线电波是一种传播方式,它表示通过空气或者其他介质来传 递信息的电磁波。它的传播特性与其频率、天气、地形、建筑物 和周围物体等因素有关。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条件称为无线电波 传输技术。 在无线电波传输中,频率通常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在不同频 率下,电磁波的传输特性是不同的。例如在高频段(即射频)中,电磁波会经过反射、绕射和衍射等传播方式,从而到达接收端。 而在高频段以下的频段,电磁波会穿过物体或通过地面等方式传输。 在无线电通信中,除了频率之外,发射功率也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发射功率的提高,无线电波传输的距离也会增加。这就是为 什么在广播和移动通信中需要用高功率的发射设备的原因。 无线电波传输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天气、地形等因素。 例如,电磁波在山区的传输会遇到困难,因为山脉会阻挡电磁波 的传输。而在高海拔地区,电磁波的传输距离将更远,这是因为 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无线电波的传输效果更好。

无线电波的应用非常广泛。无线电通信就是其中之一的应用。首先,广播将音频信号编码成无线电波,以在天线之间传输。此外,手机也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手机将语音和数据编码成无线电波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基站会将信号传输到接收者的手机中。 此外,卫星通信也是无线电波应用的重要领域。卫星通信使用了高度的卫星、地面站和接收器/发射器,以提供广播、业务、个人和政府等方面的通信。无线电波技术也广泛应用于雷达和导航系统中。雷达系统使用无线电波来检测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而导航系统使用无线电波来确定容器的位置和速度。 总之,无线电波传输技术是现代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无线电波的传输条件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无线电波技术。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分析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与分析 无线电波作为一种无形却又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其传播规律 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以自由 空间衰减模型为核心,将空间中无障碍物的传播视作自由空间传播,采用信号强度随距离平方衰减的方式进行模拟。然而,在实 际应用中,传播环境往往十分复杂,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如建 筑物、地形、植被、大气、非理想发射和接收情况等等,这些因 素都会对信号的传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传 播模型。一般而言,可将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分为三类:自由空间 传播模型、统计模型和几何光学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较为简单,只考虑无障碍物的传播。因此, 其适用范围有限,但是对于频率较高(例如2.4GHz、5.8GHz)的 局域网应用,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信号估计模型。 统计模型则采用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理论模型。这类模型适用范围广泛,其建模所依据的实测数据越多,预测精 度就越高,常用于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 几何光学模型则着重考虑传输媒介的影响,绘制出空间中传播 路径,通过这些路径对传播场景进行分析。通俗易懂的解析几何 光学模型是射线传输模型,其将传播路径看作由无数个微小的射

线构成,但由于其缺乏对传输介质非线性的考虑,该模型受限于 折射率变化小的传输介质,适用范围较窄。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十分重要。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一些实际情况,诸如频率、传播距离、障碍物、天气变化等,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型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无线电波传播模型是一个广泛而且复杂的领域。追求高精度的建模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且需要掌握相关 的物理学知识,对信号处理、模型分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传播模型的选择,需要以实际效果为主要 参考,充分发挥工程师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的发展历程,便是一部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史。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的未来也一定会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将无线技术的发展提升到 新的高度。

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型分析

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型分析 无线电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21世纪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了无线电波传播技术。无线电波是以电磁场的形式传输的,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便捷性和实时性等诸多优点。本文将从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型分析来介绍无线电通信中的传播特性和影响因素。 一、无线电波的传播模型 无线电波作为电磁波,传播模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地面波和空间波。 1.地面波 地面波也叫地波,是在地球表面与大气继电器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主要依靠短波的反射和散射。它的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适用于频率较低的波段,例如中、低频的AM广播。由于地波的传播距离有限,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2.空间波

空间波是指在大气层高度以上发送无线电信号产生的波,主要依靠大气继电器的传播方式。空间波分为直接波、反射波和绕射波。其中,直接波是指在天线发射的无线电波沿着一条直线传播到达接收方,主要应用于近距离的通信;反射波是指无线电波在大气层中反射,从而到达接收方;绕射波则是指无线电波在距离障碍物一定距离处发生弯曲而传输到接收方。由于空间波传播距离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广播、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领域。 二、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因素 1.频率 无线电波向外辐射是以电磁场的形式进行的,不同频率的波对传输距离、传输损耗等有着直接的影响。频率低的电磁波,因其波长长,具有较好的穿透性,不易受到障碍物的阻碍,有利于传播距离较远的环境;高频无线电波因其波长短,具有更弱的穿透性,主要适用于短距离传输。根据频率的不同,无线电波传输的特性也会有所区别。 2.天线高度和功率

天线是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其高度和功率决定了无线电波的 传输效果。天线高度可以影响电波的传播距离和传输覆盖面积, 高天线通信的距离更远,更通畅;天线功率的大小则决定了无线 电信号传输的能力,功率越大,传输的距离越远。在实际应用中,高度和功率的大小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权衡,以达到最佳效果。 3.障碍物和地形 无线电波的传输受到障碍物和地形的影响。障碍物会对无线电 波的传播产生反射、散射和绕射等影响,影响无线电波的功率和 方向;地形则会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从而影响无线电波的传 输距离和质量。 4.大气条件 大气层中空气密度、大气湿度、气压和温度等因素,都可能对 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影响。例如,气压变化引起的大气折射的变 化可能会使无线电波的传输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干扰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干扰 无线电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能够在空气中传输电磁信号。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控、雷达、无线电视等领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波的传输与干扰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一、无线电波的传输 无线电波的传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发射功率、频率、障碍物、天气、地形等因素。 发射功率是指无线电发射机所输出的辐射功率,通常用瓦特(W)或毫瓦(mW)来衡量。发射功率越大,无线电波的传输距离就越远。 频率是指无线电波的频率,通常用赫兹(Hz)来衡量。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其传输性能也不同。高频率的无线电波能够穿透建筑物和障碍物,但传输距离较短;低频率的无线电波传输距离较远,但难以穿透障碍物。

障碍物是指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如建筑物、 山体、森林等。这些障碍物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输距离和质量, 甚至导致信号丢失。 天气和地形也会影响无线电波的传输。例如,在天气晴朗时, 无线电波的传输距离会更远,而在阴雨天时,无线电波的传输距 离会减短。 二、无线电波的干扰 无线电波的干扰指的是无线电信号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线电信 号相互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同频干扰、异频干扰、多径干扰等。 同频干扰是指相同频率的无线电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例如, 当多个无线电台在相同频率上同时发射信号时,会发生同频干扰,导致无线电信号质量下降或丢失。

异频干扰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例如, 当移动电话和微波炉同时工作时,微波炉的辐射会产生干扰,影 响移动电话信号的接收和质量。 多径干扰是指无线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被反射、散射、绕射等 多种因素影响,产生多条信号路径,导致相互干扰。例如,在城 市中的无线电信号容易受到高楼大厦等建筑物的影响,产生多径 干扰。 三、无线电波传输和干扰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无线电波传输和干扰问题,科技界和工业界在不断研 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最常见的方案包括调频、频段选择、发射功率的调节、抗干扰技术等。 调频是一种通过调整无线电发射机的频率等信息来控制信号传 输距离和质量的技术。通过调频技术,移动通信设备可以自动选 择最佳信道,避免同频干扰和其他干扰。

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的传播 在介绍无线电波传播方式之前先了解一下对无线电波传播有极大影响的电离层情况。 电离层是距地面50~300公里处的空气分子由于受到阳光、字宙射线等作用发生电离而形成的,这些电离层特别是其中自由电子的密度,是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因素。电离层的厚度和高度随昼夜及季节的不同而变化。电磁波长不同,电离层对它的反射和吸收也不同。一般而言,波长愈长愈容易产生反射,但电离层对其能量吸收也愈大,反之,波长愈短愈不容易产生反射,然而电离层对其能量吸收也愈小。 无线电波从天线辐射出来,传到接收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1)地面波,见图Z1001 (a),这种波利用地面的传导作用。沿地面推进;(2)空间波,它包括由发射点直接到达接收点的直射波和经地面反射而到达接收点的反射波,见图Z1001(b);(3)天波,靠电离层的反射作用,、使无线电波返回地面而到达接收点,如图Z1001(c)。 由于大地和空间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决定了各种不同波段的传播特性和应用范围。 一、长牵扯中波的传播 长牵扯中波是指波长在100m 以上的无线电波。其中波长在100m 至1000m 范围内为 中波;波长在1000m以上的为长波。长波和中波在电

离层中均因受到强烈地反射而折向地面,然而,由于电离层对其吸收太强,因此只有在晚上或冬天,电离层中自由电子密度较低时,才能收到这种空间波。在白天,它们主要是依靠地面波传播的,强度随着地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且频率越高,对其强度的衰减越大,这就决定了长波、中波在白天传播距离是不会很远的.它主要用来作无线电广播、导航、通讯之用。 二、短波的传播 前面已经指出,地面波在高频时衰减很快,在短波范围内不能到达远处。因此,短波主要是依靠电离层传播的。 短波在传播时,既可以通过电离层的一次反射到达接收点,又可以经过电离层及地面的多次反射而到达接收点,而且电离层的高度又是变化着的,这就使接收点的信号情况相当复杂。有时信号强度会因电离层的高度改变而突然变得很小,这种现象称为"衰落现象",它是短波传播的一个严重缺点。所以,在短波接收机中特别强调相应地处理(自动增益控制),以弥补这种缺陷。 短波传播的优点是能以很小的功率,借助电离层把信号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可作为远距离国际无线电广播、远距离无线电通讯等用。 三、超短牵扯微波的传播 波长在1m~10m的波为超短波,小于1m的为微波。这种波在电离层中几乎没有反射,地面传播时衰减也很大。所以超短牵扯微波的传播主要是依靠空间波开展。在一般的天线高度下,这种波的传送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因此,超短

网络基础 无线电波

网络基础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在电磁波谱中的波长最长。一般将频率低于3×1011Hz的电磁波统称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通常是由电磁振荡电路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的。按照波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波段。其中,长波的波长在3km以上,微波的波长小到0.1mm。1.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可以通过多种传输方式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主要有自由空间波,对流层反射波,电离层波和地波,如图4-26所示。 接收天线 图4-26 无线电波的传播 ●地波 地波也被称为表面波传播,是一种电波沿着地球表面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电波在地球表面上传播,以绕射方式可以到达视线范围以外。地面对表面波有吸收作用,吸收的强弱与带电波的频率,地面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天波传播 天波传播是指自发射天线发出的电磁波,在高空被电离层反射并到达地面接收点的传播方式。电离层对电磁波除了具有反射作用以外,还有吸收能量与引起信号畸变等作用。其作用强弱与电磁波的频率和电离层的变化有关。 ●散射传播 散射传播是指利用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和电离层所具有的不均匀性来散射电波,使电波到达视线以外的地方。对流层在地球上方约10英里处,是异类介质,反射指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外层空间传播 外层空间传播是指无线电在对流层,电离层以外的外层空间中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主要用于卫星或以星际为对象的通信中,以及用于空间飞行器的搜索、定位、跟踪等。 ●自由空间波 自由空间波又称为直线波,沿直线传播,用于卫星和外部空间的通信,以及陆地上的视距传播。视线距离通常为50km左右。 2.无线电波的划分和应用 电波的传播不依靠电线,也不像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介质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电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发射天线或自然辐射源所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自然

无线电波传播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无线电波传播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线电波传播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 使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网络通信领域,无线电波传 播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从移动通信到WIFI无线网络,从雷达到 卫星通信,都离不开无线电波传播技术。本文将从无线电波传播 基础知识到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二、无线电波传播基础知识 无线电波传播是指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过程,主要由发送端的发 射机、传输介质(如空气、水、大气等)和接收端的接收机组成。具体来讲,无线电波的传播有几种方式: 1. 直线传播:信号沿着直线的传输路径前行,不经过反射、折 射等现象。 2. 折射传播:当信号在两种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出现折射 现象,这会导致信号的传输路径发生变化。 3. 反射传播:信号在遇到垂直于其传输路径的障碍物时,会产 生反射现象,这种传播方式称为反射传播。 4. 散射传播:当信号遇到比传输信号波长小的不规则物体或表 面时,会发生散射现象,这会导致信号朝着不同方向传输。

以上四种传播方式经常会混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波形传播路径。 三、无线电波传播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无线电波传播在网络通信中应用广泛,下面我们将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领域进行介绍。 1.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网络是无线电波传播技术最经典的应用领域之一。目前,移动通信网络主要分为2G、3G、4G和5G四代,每代技术的发展都源于对传输效率、传输距离、频谱利用率等方面技术的不断优化提升。 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许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一个基站和若干终端设备。基站通过无线电波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而终端设备也需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基站发送信号。对于移动通信来说,无线电波的传输效果直接影响到信号的质量和通信速率。 2. WIFI无线网络 WIFI无线网络是无线电波传播技术的又一重要应用领域。WIFI无线网络分为2.4GHz和5GHz两种频段,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互动。对于WIFI无线网络来说,无线电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研究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研究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线电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无线通 讯到卫星导航,从遥感技术到电磁波测量,无线电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本文 将从传播与干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无线电的传播问题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传播遵循电磁理论。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传播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以下将介绍一些影响无线电传播的主要因素。 1. 频率 无线电波的频率对其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频率越高,传播的直线传播能 力越强,但穿透能力越弱。而低频率的无线电波则相反,其穿透能力较强,但直线传播能 力较弱。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频率。 2. 地形 地形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山脉、高楼等地形物体会对无线电波的传 播产生屏蔽、反射等影响,导致信号的衰减、多径传播等现象。这些因素需要在无线电通 讯系统的规划设计中进行考虑。 3. 大气条件 大气的湿度、温度、气压等因素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会 导致信号的衰减、多普勒扩展等现象,使无线电的传播条件发生变化。 4. 天线高度 5. 接收机灵敏度 接收机的灵敏度对无线电波的接收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灵敏度越高,接收距 离越远。在设计和使用无线电设备时,需要考虑接收机的灵敏度。 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只有 深入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其特性,提高通讯质量和效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